八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地势和地形》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势和地形》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势和地形》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的地势和地形特点,以及它们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本章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势和地形的概念、分类和特点,以及如何描述和分析地势和地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知识、气候和植被等内容。
但在地势和地形的认识上,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在地理领域的应用还不够了解,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地势和地形的概念、分类和特点;2.学会描述和分析地势和地形;3.了解地势和地形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4.掌握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在地理领域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势和地形的概念及其区别;2.地势和地形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3.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地理领域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地势和地形的特点及影响;2.实地考察法:学生进行地形地貌实地考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信息技术法:利用GIS软件和互联网资源,让学生掌握现代技术在地理领域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势和地形的相关案例资料;2.准备实地考察的地点和线路;3.准备GIS软件和互联网资源;4.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教学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势和地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势和地形的概念、分类和特点,让学生理解地势和地形的基本概念。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地势和地形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新人教版初二地理教案优秀6篇

新人教版初二地理教案优秀6篇为大家整理的新人教版初二地理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新人教版初二地理教案(精选篇1)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地势和地形》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中国“地势和地形”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认识和学习其它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与其它章节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
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
可见,中国的地形地势这一内容在中国地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同时,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研究,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其它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地图去认知地理环境。
“地势和地形”这部分内容是试卷考察的重点,复习起来要尽量做到系统全面。
2、复习内容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势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一节的复习内容主要是两个知识点,即地势与地形。
在复习过程中,力求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空间印象,能将地势和地形的特点与相应的图、表建立联系,对地形区图、山脉分布图等能准确掌握。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地势和地形”这部分内容,如果复习再重复讲解知识点,学生一定会缺乏兴趣。
在复习过程中,让同学们自己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会更容易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
三、复习目标根据这一节的课程标准“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确立本节课的复习目标为:知识与能力:1、理解我国地势特征,三级阶梯状况并能分析地势特征对我国的影响;2、理解我国地形特征,主要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及它们的分布、位置等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地图、表格,明确一些重要的地形区的特征、分布、位置。
2、能列举实例简要评价我国地势与地形的优劣。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地形和地势,是地理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地形的分类、特点以及分布情况,地势的概念、特点以及我国的地势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地形的各种类型和特点,以及地势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的基本知识,如地理位置、气候等。
但学生对地形和地势的概念、特点以及分布情况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形和地势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形和地势的概念、特点和分布情况。
2.掌握我国的地势特点,并能够运用地形和地势的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形和地势的概念、特点和分布情况。
2.我国的地势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形和地势的知识。
2.使用多媒体教学,如图片、地图和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材料,包括图片、地图和视频等。
2.教学课件和教案。
3.学生分组,准备课堂展示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和地势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喜马拉雅山脉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山脉的形态和特点。
2.呈现(10分钟)讲解地形和地势的概念、特点和分布情况。
使用地图和实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地形的各种类型和特点,以及地势的概念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
每组选择一种地形或地势,展示其特点和分布情况,并解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提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和答疑。
地理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2.1地形和地势第2课时教案

2.1地形和地势(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阅读图文资料,归纳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2.运用地图,说出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3.结合图文资料,说出地势对交通、气候、水能资源分布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归纳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难点:地势对交通、气候、水能资源分布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谈论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图片展示我国的长江、黄河,播放歌曲——好汉歌,请同学们在歌词中感受大江大河奔涌东区的气概,激发学生探究大河东流背后的原因,请同学们说一说河流流向与哪些要素相关,引出本节课题。
新课讲授:二、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1. 地势主要特征活动1:通过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找出我国地势最高的区域和地势最低的区域,由颜色的变化判断地势的倾斜,总结地势特征:西高东低。
活动2:比一比对比A、B两图哪幅更符合我国的地势特点?图A中,地势西部高缓缓向东部倾斜;图B 中,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由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可知,三级阶梯分布更符合我国的地势特征,故图B正确。
活动3:读我国北纬36°剖面图,展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特点,三级阶梯分布的海拔变化趋势,总结我国地势的特征:呈阶梯状分布。
请同学们结合我国的山脉分布图,找出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在课本上标出这些重要的山脉,并加强记忆。
合作探究1:三级阶梯主要地形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关注图例,找出三级阶梯分布的平均海拔与地形;并完成表格内容。
活动:找一找请同学们阅读中国的地形图,找出位于不同地势阶梯上的主要地形区。
合作探究2:地势对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我国的地势特征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进行总结:1.气候——西高东低,便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
2.交通——我国众多大河滚滚东流,便利东西交通。
3.资源——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式,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地形特点及山脉的分布。
2、掌握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3、通过读“中国地形的分布”图,了解我国地形分布的特点。
4、通过学习我国的壮丽山川,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1、我国地形分布特点。
2、读图总结分析我国山脉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三、教学准备山脉分布图四、教学课时2课件五、教学过程(情景荟萃)结合我们江阴的实际生活说一说,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地形?丘陵,山地(海拔大于3500米称高山,1000-3500某某,500-1000低山,所以一般大于500米起伏较大的地势我们称为山地,500米以下起伏较小的我们称丘陵。
)所以我们江阴的君山、某某、盘龙山、长山、敔山湾的定山等几乎都为丘陵。
(提问)那我们中国的地形又有哪些呢?从视频中可以看出我国不仅有纵横交错的山脉,雄伟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丘陵。
说明我国的地形类型多样。
(图释导学)我们所了解的地形,其实都分布在不同的山脉之间,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高大而绵长的山脉,犹如一条条卧伏的巨龙,纵横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装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
(结合P23图2.2和黑板上的分布图,自学)(提问)问题一:这些山脉的走向是怎么回事呢?问题二:我国又有哪些不同的走向的山脉呢?哪些山脉是省区界线?问题三:我国山脉和高原、盆地、丘陵之间的位置如何?(回答一)我国山脉走向为“迷”字形。
(回答二) (分组归类整理)东西走向山脉:北——天山、阴山中列——昆仑山、秦岭南——南岭东北——西南走向:西——大兴安岭——太行山(某某、某某分界线)——巫山——雪峰山中——长白山——武夷山(某某、某某分界线)东——某某山脉西北——东南:北——阿尔泰山中——祁连山东——某某山脉南北走向:北——贺兰山南——横断山弧形山: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某某和某某以昆仑山为界,某某省和某某省以太行山脉为界,某某和某某以横断山为界,某某和某某某某以大兴安岭为界,某某省和某某省以秦岭、某某和某某以燕山山脉的东部为界,某某和某某以祁连山为界。
2023最新-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4篇

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4篇任时光飞逝,我辛勤工作,蓦回首,一学期的教学又告结束。
回顾一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我感叹良多,点滴作法涌上心头,存在的问题还需努力解决。
谨记于下,权作经验教训的总结。
感谢您的阅读,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4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
2、通过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3、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重点: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及分布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思路及策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图片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顾一下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分为几级阶梯?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2、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
同学们回想一下,地形包括哪五种类型?3、引导学生读图2.4(《我国地形图》),找一找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是否都有?(我国五种地形都具有)4、引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课题。
(板书)地形复杂多样(二)新课,合作探究:1、从图2.4上可以看到,我国不仅有纵横交错的山脉、雄伟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丘陵。
请同学们判断以下画片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地形。
2、提到地形:(读图)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呢?同学们在《我国地形图》上分别找出来,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
活动:首先教师把中国轮廓图画在黑板上,然后根据学生读图《我国地形图》,分别请三个学生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都板书在黑板上。
八年级地理上册 2.1地势和地形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了解我国主要山脉及其走向。
2.让学生了解我国地形的分布规律,五种地形的面积比例。
3.初步掌握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景观图等地图的读图方法,学会从这些图中提取多种信息,归纳分析相关地理特征(本章主要是地形特征)的方法。
教学重点1.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
2.我国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教学难点1.我国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2.熟记较多的地形区名称。
教学准备学生地图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引入:幻灯片投影出我国不同地形区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图片资料,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爱国热情。
二、新课教学(一)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1.设疑导读(1)有没有同学知道,在地球陆地表面有哪些地形类型呢?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
(2)我们为什么说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呢?他们呈现出什么特点?①类型齐全。
②纵横交错、相互交织。
高原中有盆地,盆地间夹着山脉,山脉间又镶嵌着平原、高原、盆地。
③在每一种地形内部,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看图学新知下面我们再来具体地认识一下我国的一些地形(请对照图2.2)。
(1)高原:我国有四大高原,它们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
请一位同学告诉我们,这些高原都在什么地方。
(青藏高原在西部,云贵高原在西南,黄土高原在北方,内蒙古高原在黄土高原北面。
)它们虽然都是高原,但是还是存在很大差别。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这里有高原牧场、荒漠、草原,还有许多世界知名的山脉、高峰,比如珠穆朗玛峰。
山巔白雪皑皑,冰川广布。
黄土高原身披深厚的黄土,地形丰富多彩。
黄土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许多地方沟壑纵横。
云贵高原地面崎岖不平,农田多为重重叠叠的梯田,城市、村庄多集中在“坝子”里。
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一望无垠。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 地形与地势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地理

地势和地形第一节地势和地形教学要求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
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
通过读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
3.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
讨论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这些灾害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
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结构分析本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区域分析方法对学习中国地理仍然适用,教材的这种顺序上的安排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这一节是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
教材中的三个小标题“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是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的。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地形复杂多样就需要学生在读地形图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概括,而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需要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甚至经过计算才能得出。
表面上看起来平行的三个特点,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在这一节的课文和图像中出现了大量的地形名称,这些名称不是都要求学生背下来。
本节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以及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自然环境
课题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一安排共( 2 )课程标准P14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学习目标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剖面图,归纳我国地势特点及三大阶梯的分布。
2.知道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河流流向、水能资源、交通等方面的影响,初步学会评价我国地势特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3. 联系生活实际归纳我国地势对其他自然因素及经济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的特点。
教学难点认识地势对气候、河流流向、能源、交通等的影响。
教学方法归纳总结、读图找规律、探究讨论
教学准备中国立体地形图或课件
课前作业
1、我国主要有哪几种地形类型?
2、我国主要有哪些地形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课堂合作交流
二次备课
(修改
人:
环
节一二、互动
互动(一)
1、教师引导学生读地形景观图、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归纳我国地形类型的特点。
2、生分组讨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利与弊。
请生展示,对手号补充、质疑。
课中作业学生展示
环节二互动(二)
阅读图 2.6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分布图,找出我国主要的山脉及其走向。
请生归纳,并反复记忆。
课中作业:小组比拼识记山脉,填充地图
环节三互动(三)
1、读图2.2中国地形的分布图,找出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东南丘陵(请生在台前指出。
)
课中作业
两侧的地形区
山脉
西侧东侧
横断山脉
巫山
太行山脉
大兴安岭
两侧的地形区
山脉
北侧南侧
天山山脉
昆仑山脉
1)知识梳理(这节课你学到什么?)
海拔:3 000
米
教学反思: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通过“一江春水向东流”、“百川东到海”等诗句及谚语“水往低处流”可以比较好的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
我一步一步教学引导,先是读“分层设色地形图”主要地形区的海拔,对我国地势“呈阶梯
状”有了初步的认识,特别是学生探究性活动利用橡皮泥制作立体地势阶梯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纸上,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比学生就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
不足之处:在制作立体图时,比较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