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课件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PPT模板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件-4.3.1从基因到蛋白质6-苏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件-4.3.1从基因到蛋白质6-苏教版
细胞核
RN A
转录、翻译与DNA复制的比较
翻译 细胞质
蛋白质
场所
模板
原料
产物
遗传信息 传递方向
DNA复制: 细胞核 DNA DNA
亲代DNA的 游离的脱 每一条链 氧核苷酸
DNA
DNA→DN A
转录:
DNA RNA
细胞核
DNA的一条链 游离的核 (模板链) 糖核苷酸
mRNADNA→mR NA
翻译: 细胞质 RNA Pro
DNA,RNA 的主要区别
比较项目
DNA
RNA
基本单位
脱氧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含氮碱基
AT C G
AUCG
结构
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多为单链结构
主要存在部位 主要在细胞核 主要在细胞质
交流展示一
RNA的种类和功能
三种RNA示意图
信使RNA:
转录遗传信息,蛋白质翻译 的模板。
转运RNA:
2、决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是-------,反密码子的作用是----
------------。
3、 tRNA上只有三个碱基对 吗?
蛋白质是如何进行翻译的呢?
交流展示四
1.翻译的场所: 细胞质的核糖体
2.翻译时的模板: mRNA
3.翻译的原料:合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
4.翻译时的碱基配对:
AUC G
3、如果3个碱基决定1种氨基酸,则
?
43 = 64
交 流 展 示 三
思 有几考个?2?1、、终起密止始码密密子码码的能能种否否类决决?定定氨氨基基酸酸??有 几个?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多少种?
思考:密码子与氨基酸是如何对应的?

苏教版教学课件生物:苏教版必修二 44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课件)(精选)PPT42页

苏教版教学课件生物:苏教版必修二 44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课件)(精选)PPT42页
苏教版教学课件生物:苏教版必修二 44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课件)(精选)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件-4.1.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苏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件-4.1.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苏教版

不完美。因为他所提取的DNA仍含有 少量(0.02%)的蛋白质,所以有人对 实验结论仍有怀疑。
(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
1952年赫尔希和沙 斯
1、T2噬菌体的化学成分:
蛋白质、DNA
2、 T2噬菌体的习性:
一种专门寄生于细菌内的 病毒,利用细菌体内的原 料来繁殖
T2 噬菌体的特点
① 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 ② 头部和尾部的外壳是由蛋白质构成,头部内含有DNA ③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指导下进行繁殖,原料来自大肠杆菌
*如果我们自己来设计实验?
(二)艾弗里的细菌转化实验(图解)
S型活细菌 (体外转化实验)
多糖 脂类 DNA
蛋白质 RNA
DNA+DNA水解 酶
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
R型菌
加入
S型细菌的DNA
R型菌
S型菌
R型菌
加入
S型菌的蛋白质或 S型菌的荚膜多糖
只长R型菌
R型菌
加入
S型菌的DNA +DNA酶
只长R型菌
大肠杆菌
噬菌体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动态过程:
吸附
注入 合成 组装 释放
侵入别的细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研究方法: 同位素标记法
蛋白质的组成元素:C、H、O、N、S (标记35S ) DNA的组成元素: C、H、O、N 、P (标记32P

问题:怎样才能让噬菌体的蛋白质 和DNA上被相应的同位素标记上?
遗传物质必须稳定,要能贮存大量的遗传信 息,可以准确地复制,传递给下一代等。 2、证明某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的可行方法
有哪些?同位素标记法、分离提纯法、病毒 重组法等。
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突变3PPT课件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突变3PPT课件
【问题1】镰刀型贫血症病人的红细胞和正常人的红细胞 为什么不一样? 【问题2】镰刀型贫血症病人血红蛋白中的谷氨酸为什么 (怎么样)被缬氨酸取代? 【问题3】镰刀型贫血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原 因是什么?
[ 名 师 课 堂 教学] 苏教版 高中生 物必修 二基因 突变3P PT课件 (完整 版PPT)
合作探究二:
1、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 2、基因突变发生的原因? 3、基因突变的特点有哪些?并解释其特点? 4、基因突变的意义?
[ 名 师 课 堂 教学] 苏教版 高中生 物必修 二基因 突变3P PT课件 (完整 版PPT)
[ 名 师 课 堂 教学] 苏教版 高中生 物必修 二基因 突变3P PT课件 (完整 版PPT)
+C
mRNA:-AUG-GAU-AUC-CUC-GGG-UAA-
肽链: 起始---天冬---异亮---亮---甘---终止
突 变 后
[ 名 师 课 堂 教学] 苏教版 高中生 物必修 二基因 突变3P PT课件 (完整 版PPT)
DNA --ATG-GGA-TAT-CCT-CGG-GTA---TAC-CCA-TTA-GGA-GCC-CAT--
病因分析
蛋白质
氨基酸
正常 谷氨酸
异常 缬氨酸
RNA
GAA
GUA
C T T 替换 C A T
DNA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GAA
GTA
DNA的碱基对发生了替换
[ 名 师 课 堂 教学] 苏教版 高中生 物必修 二基因 突变3P PT课件 (完整 版PPT)
[ 名 师 课 堂 教学] 苏教版 高中生 物必修 二基因 突变3P PT课件 (完整 版PPT)
mRNA:-AUG-GGA-UAU-CCU-CGG-GUA肽链: 起始---甘- --酪-- -脯-- -精- -缬---

苏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2精品课件 第二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二节 第一课时 DNA分子的结构

苏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2精品课件 第二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二节 第一课时 DNA分子的结构

3.DNA分子的结构特性
【探究应用】
1.下列关于威尔金斯、沃森和克里克、富兰克林、查哥夫等人在DNA分
子结构构建方面的突出贡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了DNA分子的电子显微镜图像
B.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C.查哥夫提出了A与T配对、C与G配对的正确关系
D.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和碱基对的特定排列顺序
答案 D
解析 由于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故DNA分子具有多样性;由于
某种基因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特定的,故DNA分子具有特异性。
6.下图为DNA分子的结构模式
图,据图写出①~⑩及a所代表
结构的名称。
① 磷酸(基团) ,② 磷酸(基团) ,
③ 脱氧核糖 ,④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
少个扭扭棒?
答案 (2n+3m)个。
预习反馈
1.判断正误。
(1)A—T碱基对和G—C碱基对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直径,使DNA分子具有稳
定的直径。( √ )
(2)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对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也做出了巨
大的贡献。( √ )
(3)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一个磷酸—脱氧核糖骨架排在螺旋外部,碱基排在
G=21%,推知C=62%-21%=41%。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在b链上
G=41%。
2.DNA分子的稳定性与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数目有关。下列关于生物体内
DNA分子中(A+T)/(G+C)与(A+C)/(G+T)两个比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碱基序列不同的双链DNA分子,后一比值不同
B.前一个比值越大,双链DNA分子的稳定性越高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第四节基因突变(共19张PPT)精选课件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第四节基因突变(共19张PPT)精选课件

变的类型 变情况
的改变情况
变情况
①替换
改变
改变或不变
一般不变
②增添
插入点以后的 插 入 点 以 后 的 一般都改变
变长、变短 或不变
③缺失
缺失点以后的
缺失点以后的 一般都改变
变长、变短 或不变
2.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能否遗传?怎样遗传?
合作探究一: 碱基对替换
正常mRNA
替换
合作探究一:
正常mRNA 增添
2、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只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DNA复制过程中 B. 会引起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改变 C. 一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D. 基因突变的方向与环境变化有明显的因果关系, 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跟踪训练
3、在一个DNA分子中如果插入了一个碱基对,则( )
A.不能转录
B.不能翻译
自然 突变
DNA分子复制 DNA碱基组成
偶尔发生错误, 发生改变等
三、基因突变的特点
特点
解释
1 普遍性 各种生物体中均可能发生。
2
随机性
3
不定向性
时间上: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 任何时期 ;
部位上:可以发生在细胞内不同的 DNA分子 上,
同一DNA的不同 部位 。
一个基因可以向 不同的
方向发生突变,
① 物理 因素
替换、增添、缺失 。
外因 ② 化学 因素
③ 生物 因素
概念 基因突变 特点
意义
普遍 性 随机 性
不定向 性 低频 性
多害少利 性
新基因 产生的途径 生物变异 的根本来源 生物进化 的原材料
原因
跟踪训练
1、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下列关 于基因突变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无论是低等还是高等生物都可能发生突变 B. 突变只能定向形成新的等位基因 C. 生物在个体发育的特定时期才可发生突变 D. 突变对生物的生存往往是有利的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课件 探究遗传物质的过程Ⅱ课件1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课件 探究遗传物质的过程Ⅱ课件1

课 时
溶解的部分 蛋白质 。
栏 目
(2)DNA 不溶于 酒精溶液 ,但是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则溶于酒
开 关
精,利用这一原理可将 DNA 与蛋白质进一步分离。
(3)DNA+二苯胺 沸水浴加热 蓝 色。
学习·探究区
3.实验材料: 鸡血 细胞液。 4.实验过程







鸡血
第15课时
柠檬酸钠
学习·探究区

毒的 RNA 是由甲种病毒提供的,因此,子代病毒表现为甲种
病毒的性状特征。
自我·检测区
第15课时
3.下列关于生物的遗传物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D )
A.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朊病毒除外)
本 课
B.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
时 栏
C.除少数病毒外,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
目 开
D.生物细胞中 DNA 较多,所以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①实验过程和结果
时 栏
a.将 R 型活球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 不死亡 。
目 开
b.将 S 型活球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 死亡 。

c.将杀死后的 S 型球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
d.将无毒性的 R 型球菌与加热杀死的 S 型球菌混合后注入 小鼠体内→小鼠 死亡 。
②结果分析
a~d 过程证明:加热杀死的 S 型球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 子 ”,能将 R 型活球菌转化为 S 型活球菌。
目 开
中丝状物不再增加为止。
关 答案 0.015 mol/L 的氯化钠溶液应改为蒸馏水;滤纸应改为纱
布;直到溶液中丝状物出现为止应改为直到溶液中丝状物不再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件-4.3.1从基因到蛋白质-苏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件-4.3.1从基因到蛋白质-苏教版

练习题:
3、下列哪一组物质是RNA的组成成分C( )
A.脱氧核糖核酸和磷酸 B.脱氧核糖﹑碱基和磷酸
C.核糖﹑碱基和磷酸 D.核糖﹑嘧啶和核酸
练习题:
4、经分析某生物的一个核酸分子的碱基比率为
A A:G:T:C=26:25:36:16,这种核酸是( ) A. 单链DNA B. 单链RNA C. 双链DNA D. 双链RNA
转录得到的mRNA仍是碱基序列,而不是蛋白 质 mRNA作为媒介是怎样把遗传信息传递给成蛋白质的 ?
mRNA —— 碱基序列
翻译
蛋白质 —— 氨基酸序列
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mRNA:碱基种类 4?种
决定
蛋白质:氨基酸种类 20?种
猜测: 4种碱基如何决定20种氨基酸呢?
如果1个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就只能决定__4_种,即 如果2个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就只能决定_1_6_种,即 如果3个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就可决定_6_4_种,即 …………
6.碱基如何配对?A-U,T-A,C-G,G7.遗传信息的传递C。DNA——mRNA :
转录的具体过程
1.DNA双链解开,DNA双链的碱基得以暴 露 2.游离的核糖核苷酸随机地与DNA链上的 碱基碰撞,当核糖核苷酸与DNA碱基互补 时,两者以氢键相连。
3.新结合的核糖核苷酸连接到正在合成的 mRNA分子上
列有哪些异同?
……A-T-DTN-AC-A-G-A-T-G…a…链 ……T-A-A-G-T-C-T-A-C…b…链
……A-U-U-C-A-G-A-U- 假设以b链G…为…模板,则转录出的RNA碱基序列为
转录成的mRNA碱基序列和模板DNA b链的碱基序列互补配对; 与DNA的另一条a链的碱基序列基本 相同(但DNA单链上的T换成U)。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世纪的时候人们认为是上帝创 造了生物!物种是不变的!
达尔文和进化理论
1、达尔文提出的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达尔文是如何科学思考得出理论成果的?
达尔文:1858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成为进化论的创立者。进化论从根本上否
定了“神创论”、“物种不变论”的传统观念,在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经济等领域产 生了巨大影响。恩格斯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称为19世纪的三大发现之一。
1、观察:当你用一种或多种感官去收集有关信息时,就是在观察. 2、推理:当你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出解释时,就是在进行推理。 3、分类:把某些特征相似事物归类到一起的逻辑方法称为分类。 4、建立模型:建立模型是用来显示事物或过程的表示手段。 5、交流 :交流就是与他人交换看法、分享信息的过程。
科学思维的过程:观察
1、科学观察和一般观察有什么不同? 2、科学观察必须注意什么问题? 3、观察收集到的信息称为什么? 4、试举出科学观察的事例。
科学思维的过程:推理
生物科学推理的过程
深刻表象, 促进“感知→概括” 的过渡
唤起语言, 帮助“抽象→概括” 过程的完成
引导归纳, 推理事物的一般 原理和规律
科学思维的过程:分类
新课导入
木村资生和进化理论
是不是生物 进化理论就是
这两种呢?
科学总是不段发展的
中性理论和达尔文 理论相互补充,更好 地揭示了生物进化的
本质!
科学每一步发展都有 科学家艰苦的努力!
日本科学家 木村资生 提出了中性突变 进化理论
以氨基酸的年置换率计算出蛋白质进化速率
科学思维的基本过程:观察、推理、 分类、建立模型、交流
延伸拓展
脊索
某些动物所特有的原始骨骼称为脊索。它位于这类动物身体的中轴、消化管 的背侧,有支撑动物身体的功能。文昌鱼、柱头虫等具有脊索,故称为脊索动 物。动物由脊索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时,脊索被脊柱所替代。
脊索动物(Chordata) 是动物界最高等的一个类群,也是种类相当丰富的 一个门(phylum) 。它包括从低等的如现代海洋中的文昌鱼、海鞘等,到较 高等的如鱼、蛙、龟、鸟、牛、猿猴、人类等。脊索动物的一个重要共同点就 是脊索(chorda dorsalis)。一切脊索动物至少在胚胎时期都具有脊索。那么 脊索和脊椎是一个东西吗?在进化的历程上脊索为什么出现,出现的意义是什 么,脊索是怎么进化的,高等脊索动物成体的脊索又到那里去了?本文将讨论 这些问题。
有颌类 学名:Gnathostomata 亦称“颌口类”,与“无颌类”相对,脊椎动物的两大类之一。 具有由鳃弓发展来的颌而得名。 现存的脊椎动物绝大多数为有颌类,包括软骨鱼类、硬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
哺乳类。 原始有颌类也称作盾皮鱼,它们在泥盆纪盛极一时,但到泥盆纪末已大部灭绝了,一般
认为,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都是由盾皮鱼演化来的,它们分别朝不同的方向发展,但尚未找 到十分清楚的证据证明这个推论。一些盾皮鱼仍具有扁平的身体,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但是 大多数都变成流线型,甲胄也减少了,这种变化使它们获得了很强的游泳能力。软骨鱼类也 脱去了沉重的甲胄(但仍有背板的痕迹),发展出更加强劲有力的适于游泳的肌肉组织。有 些科学家认为,软骨鱼类是“原始”鱼类,但它们是否真正地比硬骨鱼原始,还有待证实。
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课件
汇报人:XXX
CONTENTS
复习巩固
新课导入
课堂检测延伸拓展源自复习巩固进化理论的创立和完善
拉马克 生物进 化理论
达尔文 生物进 化理论
木村资 生进化 理论
拉马克和进化理论
1802年拉马克提出 生物进化理论,物种 不是不变的,更不是
上帝创造的!
1、拉马克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拉马克是如何科学思考得出“进化理论”的?
此它一直是一个谜。
2、在澄江动物群化石总发现了“云南虫”和“海口虫”、” 昆明鱼“等化石。
3、科学家在对澄江动物群化石经过观察、分类和推理等过程 后,提出了脊椎动物起源与进化的新设想。
脊椎动物起源与进化简要示意图
无颌类(Agnatha)与“有颌类”相对,脊椎动物的两大类之一,属较原始 的类别,是迄今为止最原始的水生鱼形脊椎动物。用鳃呼吸并以鳍作为运动 器官,与其他脊椎动物不同,不具有由鳃弓发展来的颌,故称无颌类。其内 耳只有两对或一对半规管。无颌类多无偶鳍或只有胸鳍。
相同点
区分事物 的相同点和不 同点,然后可
进行分类
不同点
科学思维的过程:建立模型
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型能使学生 真实的反映真实物体的形状或 三维结构;
有些模型能直接反映真实物体 的形状或三维结构。
课堂检测
科学思维的过程:交流
获得新观点
交 流
提高语言
交流
表达能力
交 流
提高学习效率
交流 扩大信息量
“澄江动物群”化石为什么会引起科学界的极大关注? 1、由于没有可靠的的化石记录可以考证脊椎动物的起源,因
脊索动物在其一生或个体发育的一定阶段出现于身体背侧正中、神经管 正下方呈前 后走行的棒状支持器官称脊索。脊索不是脊椎,脊椎是脊索出现后才慢慢产生的,脊椎是 骨质的,脊索不是骨质的。
脊索是一条由多泡状角质细胞所组成的坚韧、半透明、有弹性的圆柱形不分节结构, 其表面覆盖着数层薄薄的结缔组织 的脊索鞘(elastica)。脊索是胚胎时期的原肠 壁背面 加厚外突形成,是内胚层结构。之后显著伸长和集中,将陷入胚内的外胚层作为衬底,成 为身体中心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诱导物质,预定的脊索原基 内陷后也明显地伸长。文昌 鱼终生具有脊索,圆口类 的脊索也不退化而终生存在。脊椎动物的脊索在胚胎期及幼体 期具有中轴支持器官的作用,但是其后被周围结缔组织形成的软骨或硬骨的脊柱所代替, 只在脊柱内残存一些脊索的痕迹。
脊椎动物(Vertebrata )
脊索动物门中的脊椎动物亚门动物的总称。数量最多,结构最复杂,进化地位最高,由软体 动物进化而来。形态结构彼此悬殊,生活方式千差万别。除具脊索动物的共同特征外,其他特 征还有:①出现明显的头部,中枢神经系统成管状,前端扩大为脑,其后方分化出脊髓。②大 多数种类的脊索只见于发育早期(圆口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例外),以后即为由单个的脊 椎骨连接而成的脊柱所代替。③原生水生动物用鳃呼吸,次生水生动物和陆栖动物只在胚胎期 出现鳃裂,成体则用肺呼吸。④除圆口纲外,都具备上、下颌。⑤循环系统较完善,出现能收 缩的心脏,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提高生理机能。⑥用构造复杂的肾脏代替简单的肾管,提高 排泄机能,由新陈代谢产生的大量废物能更有效地排出体外。⑦除圆口纲外,水生动物具偶鳍, 陆生动物具成对的附肢。该亚门包括:圆口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 和哺乳纲。各纲的特征虽然有显著差别,但组成躯体的器官系统及其功能基本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