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茵栀黄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价值评析

合集下载

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黄疸茵陈颗粒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疗效分析

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黄疸茵陈颗粒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疗效分析

Mod Diagn Treat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Jul25(13)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黄疸茵陈颗粒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疗效分析杨远娟,潘健儿,吴玉宇(江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广东江门529000)摘要:探究对新生儿黄疸应用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黄疸茵陈颗粒进行早期干预的临床效果。

收治的黄疸新生儿100例,以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

对照组单纯应用黄疸茵陈颗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布拉氏酵母菌。

对比两组临床干预效果。

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干预效果更具优越性,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黄疸新生儿应用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黄疸茵陈颗粒进行治疗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极大程度降低黄疸新生儿的光疗率,具有突出的临床应用效果。

关键词:布拉氏酵母菌散;黄疸茵陈颗粒;新生儿黄疸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 ̄8174(2014)13 ̄2935 ̄01在儿科临床上新生儿黄疸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疾病,在早期新生儿身上发作的概率相对更高,可以在任何阶段出现,也可以表现为某种疾病,对新生儿的脑部会造成严重伤害。

当新生儿的血胆红素超过85umol/L时有黄疸症状出现,对新生儿黄疸何时进行干预治疗效果最好,当前依然没有共识。

本院自2011年始使用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黄疸茵陈颗粒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自本院2011~2013年收治的黄疸新生儿100例,男59例,女41例;胎龄36~43(39.6±4.9)w;出生体重2500~4100(3554.3±274.6)g;Apgar评分8~10分,无溶血及感染。

以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

2组患者在性别、胎龄及出生体重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每天新生儿经皮胆红素数值进行检测,本次研究使用仪器为KONICA MINCOLTA JM鄄103型婴幼儿黄疸计动态监测,每日测定3次并取其平均值。

布拉氏酵母菌和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

布拉氏酵母菌和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

布拉氏酵母菌和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目的:分析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茵栀黄口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92例诊断为新生儿黄疸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46例应用常规西医治疗,及治疗组46例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布拉氏酵母菌和茵栀黄口服。

结果:两组患儿胆红素下降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布拉氏酵母菌和茵栀黄口服用于辅助干预新生儿黄疸有良好效果。

标签:新生儿黄疸;布拉氏酵母菌;茵栀黄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症状之一,其病因复杂,发生机制涉及胆红素形成过程、肝脏对胆红素摄取、结合、排泄障碍和肝内外胆道闭锁。

若不及时治疗,重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发生,这是目前新生儿主要的致残因素之一。

本文采用布拉氏酵母菌散剂和茵栀黄冲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收到良好效果。

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92例诊断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患儿来自本院新生儿科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的住院病例,均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1]。

所选病例均为间接胆红素血症,且未换血治疗。

除外新生儿败血症、甲状腺机能减退、胆道畸形以及遗传代谢病所致的黄疸。

干预标准按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推荐方案[2]。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46例中,男26例,女20例,日龄15小时-27天(平均6天),出生体重(2900±270)克,胎龄(38.1±3)周,人院血清总胆红素271.20±60.25μmol/L;主要病因:感染因素13例,围产因素12例,母乳性黄疸10例,头颅血肿3例,新生儿溶血病5例,其他原因3例。

治疗组46例中,男25例,女21例,日龄16小时-26天(平均5.8天),出生体重(2910±265)克,胎龄38.3±3.3周,入院血清总胆红素265.11±62.12μmol/L;主要病因:感染因素12例,围产因素11例,母乳性黄疸9例,头颅血肿4例,新生儿溶血病6例,其他原因4例。

布拉氏酵母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应用疗效的评价

布拉氏酵母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应用疗效的评价

【 关键词 】 布拉氏酵母菌;茵栀黄;新生儿黄疸
新 生儿黄疸是新 生儿时期 常见 症状之一 ,尤 其是 早期新 生儿 ,是指 由于各种原 因导致血液 中胆红素水 平升 高 ,从而 引起 以全身皮肤 、黏膜 以及巩膜 黄染为 临床 表现 的一种病症 【 l J 。它可 以是新 生儿正 常发 育过 程 中出现 的症状 ,也可 以是 某些 疾病 的表 现 ,如新生 儿感 染 、肝炎及 胆道疾病 的一种表现 ,严重 者可致新 生儿 高胆红 素脑病 ,可 引起 听 、视力及脑 部损伤 ,并 留下 严重 的后遗 症 ,如脑瘫 及智力 障碍等 ,对新生儿 危 害极大 ,故需 给予积极 的防治处理 。对 于新 生儿 出 现 的黄疸 ,应辩别 区分生理 性黄疸和病理 性黄疸 。一 般来 说 ,足 月新 生儿生理性 黄疸多 于生后 2~ 3 天 出 现, 生后 5 天达高峰 , 常在 2 周 内消失 , 不需特别处理 。 引起 病理性 黄疸 的病 因较 多 ,如各种原 因的溶血 、肝 脏疾 患及酶 的缺乏 、母 亲孕 期感染及血糖 异常等 ,尤 其以其 中肝 功能异常 、肝肠 循环增加体 内胆红素等 原 因所致 的新生儿体 内胆红 素产生过 多多见 。新生 儿 黄疸大多数 预后 良好 ,但 由于非结合 胆红素能透过 血
脑屏 障 ,特别是早产儿更容 易发 生 ,因其对 中枢神经 系统有潜 在的毒性 ,若非结合胆 红素水平过高且治疗 不及 时 ,则少部分新生儿 可能造 成严重后遗症 ,导致 脑损 伤甚至死亡 ] 。高非结 合胆红血症 的处理依赖其 病 因 ,需 终止或校正作任何 干扰胆红素代谢 、结合 白 蛋 白 、血脑屏障完整性 的药物或临床 因素 。如 喂养不 足 者 、二便排泄不 畅者需增 加喂养量及热量 以减少胆 红 素肠 肝循环 。甲状腺功 能低下患儿需充分使用 甲状 腺 素替代疗法 。但 目前光疗 和换血疗法仍然是 治疗 高 非 结合胆红素血症 的主要 方法 ,亦有 医务人员 在不 断 探 索 白蛋 白等药 物治疗新 生儿 黄疸 的疗效 【 4 l 。近年来 , 有 关应用微生物制剂 布拉 氏酵母菌联合 中药茵 栀黄颗 粒 治疗新 生儿黄疸的研 究已有 报道 【 5 一 , 但例数较少 ,

布拉氏酵母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

布拉氏酵母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

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2月第9卷第6期 China Prac Med, Feb 2014, Vol. 9, No. 6
·159·
肺炎、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②有严重免疫缺陷的患儿。③ 胆红素浓度为 119.7~171 μmol/L。无效 :治疗后皮肤黄染消
对亿活过敏的患儿。④治疗期间同时服用其他益生菌制剂者。 退不明显 , 胆红素浓度 >171 μmol/L。
上皮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是由于病毒在上皮细胞内复制 增殖 , 破坏细胞功能引起 , 因而必须给予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抑制病毒的复制 , 控制病情。更昔洛韦是新一代广谱抗病毒 药物 , 与阿昔洛韦同属核苷类抗病毒药物 , 它在病毒细胞内 经过两次磷酸化形成抑制病毒复制的有效药物 - 三磷酸更昔 洛韦 , 通过竞争性地抑制病毒的 DNA 聚合酶 , 共同进入病毒
黄疸消退时间 (d)
蓝光治疗时间 (h)
对照组
80
251.20±52.25
32.36±16.21
6.96±2.71
48.10±11.45
治疗组
80
245.11±56.12
52.10±17.92
4.82±1.86
24.96±12.10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多种因素共同形成的结果 , 其中包括以下
三种重要因素 :①肠肝循环增加 :新生儿肠道黏膜的 β- 葡 萄糖醛酸苷酶的含量较高 , 此酶能够将结合胆红素转变为未 结合胆红素 , 后者经肠肝循环被吸收进入血液。另外新生儿 肠道缺乏益生菌 , 不能将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素原随粪便 或经肾脏排出体外 , 增加了肠道内未结合胆红素的产生和重 吸收。肥厚性幽门狭窄、肠麻痹、胎粪性肠梗阻等均可引起 肝肠循环增加。②肝细胞处理和排泄胆红素能力不足 :新生 儿肝细胞的 Y 蛋白含量低 , 肝细胞不能充分摄取胆红素 ;而 新生儿的肝细胞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含量亦极低 , 将未结合 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差。③感染因素等 , 布拉氏 酵母菌 ( 亿活 ) 是目前唯一上市的耐热耐胃酸的非致病性真 菌类微生态制剂 , 目前已有多种益生剂联合常规治疗新生儿 黄疸的文献报道 , 益生菌能增加胆红素的降低程度 , 缩短光 疗时间 , 降低喂养不耐受[3,4]。

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分析

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分析
Di s c r i mi n a n t a n a l y s i s o f f u n c t i o n a l o p t i c a l t o p o g r a p h y f o r
s c h i z o p h r e n i a d i a g n o s i s[ J ] . J o u r n a l o f b i o m e d i c a l o p t i c s , 2 0 1 4 , 1 9
r 1 ) : 0 1 1 0 0 6 — 1 — 0 1 1 0 0 6 — 6 . 『 7 ] 金 峰. 3 6例利 培酮片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 的疗效 观察 [ J ] . 中国
保健 营养f 上旬刊) ; 2 0 1 3 。 2 3 ( 7 ) : 3 8 5 6 — 3 8 5 7 . 『 8 ] 翁振华, 林 勇, 夏江明 , 等. 利培 酮和阿立哌唑治疗老年期精神分
疗效 . 可改 善精 神分裂症 患者精神症 状 , 且对其 泌乳 素水平 和运动 功能不产生不 良影 响 . 锥体外 系反应发 生率低 . 对 患 者体重 、 血糖血脂代谢也无 明显不 良影响 。
[ 6 ] C h i n g — C h e n g C h u a n g , K a z u y u k i N a k a g o m e , S h e n g h o n g P u e t a 1 .
Mo d D i a g n T r e a t 现代诊断与治疗 2 0 1 7 Ma r 2 8 ( 5 )
表 3 两组治疗前后 P A N S S评分比较( ; ± s , 分)
・ 7 9 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评分 、 MG H— C P F Q评分 和 Q O L — B R E F评 分改 善更 显著 ( P < 0 . 0 5 ) , 说 明阿立哌唑联用利培酮对老年精 神分 裂症 患者认知 功 能以及生 活质量 的影 响大 . 联合用 药效果优 于单独厢 药 . 可有效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改善其认知功能 和生存 质量 , 可 供 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布拉酵母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观察

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布拉酵母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观察

论著㊃临床用药研究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布拉酵母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观察陈淑珍,张丽范,陈海山 (江门市新会区妇幼保健院,广东 江门 529100)[摘 要]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与布拉酵母菌联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㊂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500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500例㊂对照组患儿单独给予茵栀黄口服液进行治疗,试验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布拉酵母菌散剂进行联合治疗㊂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㊁血清CD4+/CD8+㊁IgM㊁IgA㊁IgG水平,并记录治疗期间用药安全性情况㊂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00.00%㊁81.56%,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151.21±15.47)μmol/L,对照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188.14±17.14)μmol/L,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儿的血清CD4+/CD8+㊁IgM㊁IgA㊁IgG水平分别为1.53±0.56㊁(2.51±0.50)g/L㊁(2.64±0.68)g/L㊁(7.77±0.71)g/L,对照组患儿的血清CD4+/CD8+㊁IgM㊁IgA㊁IgG水平分别为1.34±0.44㊁(1.52±0.48)g/L㊁(1.66±0.63)g/L㊁(6.29±0.53)g/L,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68%㊁29.48%,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结论:茵栀黄口服液与布拉酵母菌联合治疗新生儿黄疸,可明显降低患儿黄疸程度,改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及免疫功能,疗效显著,安全㊁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㊂[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茵栀黄口服液;布拉氏酵母菌 新生儿黄疸主要因患儿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胆红素血浓度升高,主要表现为巩膜㊁黏膜及皮肤均出现黄染现象㊂资料表明,新生儿黄疸在出生7天之内婴儿中,发病率超过80%[1]㊂若细胞被胆红素侵入,会干扰人体细胞的正常代谢过程,甚至引发胆红素脑病㊂因此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治疗该疾病的关键[2]㊂茵栀黄可退黄利湿,临床常被应用为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可观[3];布拉酵母菌对肠道菌群有调节作用,可平衡微生态,对胆红素随粪便排出有促进作用㊂本研究特选接受治疗的500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菌栀黄口服液与布拉酵母菌联合治疗该疾病的疗效㊂现报告如下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0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500例㊂对照组男1325例,女1175例;日龄2 ~25d,平均(10.73±1.12)d;病程2~9d,平均(5.35±1.15)d㊂试验组男1397例,女1103例;日龄2~26d,平均(11.34±1.32)d;病程3~9d,平均(5.87±1.65)d㊂两组患儿的性别㊁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具有可比性㊂ 纳入标准:①诊断符合第7版‘儿科学“中新生儿黄疸的相关诊断标准;②患儿监护人签署了知情同意书㊂排除标准:①先心病患儿;②存在明显㊁严重感染的患儿;③存在血压㊁免疫系统疾病;④因其他疾病导致皮肤黄染;⑤肺㊁肾㊁肝等器官先天性畸形或器质性病变患儿㊂1.2 方法:对照组患儿口服茵栀黄口服液(北京华润高科天然药物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国药准字Z11020607;规格10ml/支,含黄芩苷0.4g)进行治疗,5ml/次,2次/d㊂试验组患儿在对照组患儿治疗方案基础上,口服布拉酵母菌散剂(生产厂家:BIOCODEX,法国;生产批号:注册证号S2*******;规格:0.25g/袋)进行治疗,0.5袋/次,2次/d㊂两组患儿均持续治疗7d㊂1.3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比较[4]:无效:患儿胆红素水平下降,黄染现象无改善;有效:患儿胆红素水平下降幅度< 50%,黄染现象有所改善;显效:患儿胆红素水平下降幅度≥50%,黄染现象有明显改善㊂治疗有效率=(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㊂②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重氮试剂法对两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㊂③免疫功能指标比较: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CD4+/CD8+㊁IgM㊁IgA㊁IgG水平㊂④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患儿出现皮疹㊁发热及腹泻等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㊂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果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1㊂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例(%)]组别例数无效有效显效总有效试验组250001154(46.16)1346(53.84)2500(100.00)①对照组2500461(18.44)1154(46.16)885(35.40)2039(81.56)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有所降低,且试验组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见表2㊂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血清CD4+/CD8+㊁IgM㊁IgA㊁Ig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清CD4+/CD8+㊁IgM㊁IgA㊁IgG水平均有所上升,且试验组提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3㊂2.4 不良反应:试验组患儿出现皮疹72例㊁发热70例㊁腹泻7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68%(217/2500);对照组患儿出现皮疹220例㊁发热222例㊁腹泻29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48%(737/2500),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x±s,μmol/L)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2500321.58±26.87151.21±15.47①②对照组2500319.59±26.02188.14±17.14①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x±s)组别例数时间CD4+/CD8+IgM(g/L)IgA(g/L)IgG(g/L)试验组2500治疗前1.28±0.421.51±0.411.58±0.396.22±0.53治疗后1.53±0.56①②2.51±0.50①②2.64±0.68①②7.77±0.71①②对照组2500治疗前1.27±0.401.40±0.381.61±0.556.13±0.41治疗后1.34±0.44①1.52±0.48①1.66±0.63①6.29±0.53①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3 讨论 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未完全发育,有较多的胆红素生成,肠肝功能对胆红素的转运功能不足,导致黄疸在新生儿中发病率较高㊂如合并新生儿肺炎㊁新生儿溶血症㊁新生儿败血症㊁先天性胆道闭锁等病症,可使原有黄疸加重,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5]㊂同时因新生儿无发育完全的血脑屏障,大脑已被胆红素侵入,导致核黄疸发生,严重影响患儿正常发育㊂作为新生儿黄疸治疗的常用药物,茵栀黄口服液以金银花㊁黄芩㊁栀子㊁茵陈为主要成分,其中君药为茵陈,可清热㊁利湿㊁退黄;臣药为栀子㊁黄芩,有燥湿清热㊁解毒泻火之功效,君臣佐使,辅以具有解毒清热作用的金银花,共奏解毒清热㊁退黄利湿之效,同时可使肝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提高,使肝脏结合㊁摄取㊁排泄胆红素的能力增强,使肝肠循环的胆红素减少,对胆汁的分泌和排泄有促进作用㊂另外,由于肠道正常菌群建立较慢,新生儿肠蠕动功能较弱,血清胆红素无法随粪便排出体外,高胆红素血症加重[6-7]㊂作为目前唯一上市的耐酸㊁耐热的微生态制剂,布拉酵母菌为非致病性真菌,其可定植于肠道,具有对肠道微生态进行调节,平衡肠道菌群的作用[8]㊂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有降低,且试验组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血清CD4+/CD8+㊁IgM㊁IgA㊁Ig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清CD4+/CD8+㊁IgM㊁IgA㊁IgG水平均有上升,且试验组上升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试验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68%㊁29.48%,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表明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布拉酵母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显著,可改善患儿黄疸程度,降低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提升患儿免疫功能,安全性好㊂ 综上所述,新生儿黄疸患儿使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布拉酵母菌进行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儿黄疸程度,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提升患儿免疫功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及使用㊂4 参考文献[1] 张国龙.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7):147-149.[2] 陈锐俊,薛 梅,高燕灵,等.茵栀黄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2018,38(5):112-115.[3] 赵晓霞.用蓝光疗法㊁布拉氏酵母菌散和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16):125-126.[4] 王正兰.菌栀黄结合蓝光治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27(1):484-485.[5] 刘大伟,孟 琳,朱太芳,等.探讨不同蓝光照射方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不良反应[J].中国医药导刊,2017,19(2):193-194.[6] 刘 静,张 鸾,王二艳,等.茵栀黄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对患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6,22(20):4114-4116.[7] 徐睿霞,王甫琴,吴亚臻,等.茵栀黄口服液联合清蛋白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重庆医学,2017,46(4):530-532.[8] 邱青春.布拉氏酵母菌散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7,7(11):194-195.[收稿日期:2019-10-23 编校:孟玲玲]益生菌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T 淋巴细胞亚群影响的研究尹 泉,肖 文,陈 昂,吴海英 (广东省中山市博爱医院,广东 中山 528403)[摘 要] 目的:研究益生菌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T 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㊂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仅予匹维溴铵治疗4周,治疗组患者予复合乳酸菌胶囊㊁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并匹维溴铵治疗4周㊂所有研究对象在治疗前㊁治疗后测定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及比值(CD 3+㊁CD 4+㊁CD 8+㊁CD 4+/CD 8+)㊂结果:125例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D 3+㊁CD 4+㊁CD 8+㊁CD 4+/CD 8+值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CD 4+值高于治疗前,CD 8+值低于治疗前,CD 4+/CD 8+值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CD 3+值治疗前㊁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结论:益生菌可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比例㊂[关键词] 益生菌;肠易激综合征;T 淋巴细胞亚群基金项目:中山市医学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7J110]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组以腹痛或腹部不适并同时伴有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特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㊂大量研究提示和肠道菌群失调有关,补充益生菌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故益生菌在临床上已经成为IBS 的基本治疗方案[1]㊂研究表明IBS 患者血中的T 淋巴细胞亚群比例与正常人存在差异[2],提示免疫紊乱可能是IBS 的发病机制之一,但患者肠道内的菌群失调是否与免疫紊乱有关以及补充益生菌后是否能够改善免疫紊乱的问题仍没有结论㊂本研究希望通过用益生菌治疗IBS 患者前㊁治疗后T 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来探究这些问题㊂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收治的年龄18~70岁符合纳入标准的IBS 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纳入研究的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㊂所有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1.2 纳入标准: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①反复腹痛或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d 出现症状;②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的改变;③发作时伴有大便形状(外观)改变;④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上述标准㊂1.3 排除标准:有消化道器质性疾病,糖尿病,肝病,甲状腺疾病,心脏病,假性肠梗阻,肠粘连,近4周内使用过精神疾病相关药物,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以及不能配合完成相关检查及临床调查的患者㊂1.4 研究方法:对照组患者予以匹维溴铵1粒/次㊁3次/d 对症治疗4周㊂治疗组患者予以复合乳酸菌胶囊2粒/次㊁3次/d 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2粒/次㊁3次/d 及匹维溴铵1粒/次㊁3次/d 对症治疗4周㊂在治疗前㊁治疗后抽取患者的外周血,标本送检验科用上海汇中细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CytoCounter 系列全自动可视化细胞检测仪按规定流程处理,测定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CD 3+㊁CD 4+㊁CD 8+㊁CD 4+/CD 8+计数及比值㊂1.5 统计学方法:数据资料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同一组治疗前㊁治疗后采用配对t 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D 3+㊁CD 4+㊁CD 8+㊁CD 4+/CD 8+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对照组患者治疗前㊁治疗后的CD 3+㊁CD 4+㊁CD 8+㊁CD 4+/CD 8+值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布拉酵母菌联合常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布拉酵母菌联合常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比性 。
影 响疗效 ; 若病 情需 要应用 抗生 素时 , 应错 开服 药 时间 , 间隔
2 h  ̄ 4 h 。不宜与 吸附剂和收敛剂如弱酸蛋 白同时使用。 3 . 3 治疗后 护理
秘、 腹泻 、 腹胀 。
用药后 应密切观察有无 不 良反应如便
1 . 2 方法
2组患儿入 院后 给予 常规治疗 , 黄疸严 重者静
比较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尸 < l 0 . 0 5 ) 。 结论 布拉 酵母 茵口服 用于 新生儿 黄疸的治 疗具有促进作 用 , 利 于胆 红素排 泄 , 避 免胆红
素脑病的发生 , 提 高 了患儿的治愈 率,
治疗 组有 效率 为 9 2 %, 显著 高于对照组的 7 5 %, 2组比较差
满意疗效 , 现报告如 下。 1 资料与方法
3 护 理
3 . 1 治疗前 护理
布拉 酵母菌 制剂宜保 存在 2 5 以下
干燥处 , 以防止 药物失效 。由于是活菌制剂 , 如经手传播进入血 液循环则会引起全身 l 生 真菌感染 的危 险 , 故不得用 于高位 中心
静脉置管 的患儿。 3 . 2 治疗 中护理 应溶解 在低 于 4 0℃ 的温 开水 或温奶 中服用 , 以免有 效成分受 到破 坏 , 原则上 不与抗生 素合用 以免
现, 有机磷农 药 口服 中毒后 , 进食时 间越 早 , 反跳发 生率越 高 ,
随着禁食时 间的延长 , 反 跳发 生率逐渐下 降。 综上所 述 , 为 减少有机 磷农药 中毒后反 跳的发 生 , 提高患
跳, 迅速采取急救措施 。
参考文献
[ 1 】 何 风生. 加 强对混 合农药 中毒 的防治研究册. 中华预 防 医学 杂志 ,

布拉氏酵母菌佐治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分析

布拉氏酵母菌佐治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分析
பைடு நூலகம்
节肠道的微生态 ,产生、释放多胺类物质 ,从而改善生态菌落平 衡 ,保持宿主肠道健康。口服布拉氏酵母菌的患儿,肠道 内大肠
杆 菌和肠 球 菌显 著下 降 ,而 双歧 杆菌 和链 球菌 显 著增 加 。双歧 杆 菌可 以帮助 建立 正常 的 菌群 ,细 菌 的B 一 葡 萄糖 醛 酸酶 可将 进入 肠 道 的结合 型 胆红 素还 原成 尿 胆原 ,随 粪便 排 出 ,减 少 了胆 红素 的 肠肝 循 环 ,降低 了未 结 合型 胆红 素水 平 ,可 以减 轻黄 疸 ,从 而发 挥 预 防和 治疗 新 生儿 黄疸 的作用 】 。本 文通 过 临床 研究 发 现 ,布
的积 极治 疗 】 。
均可排除颅内出血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缺氧缺血性脑病以及先
天 陛胆 管 阻塞 等 。采用 随机 数 字表 法分 为治 疗组 与对 照组 ,每组 5 8 例 。两组 患 儿性 别 、年龄 、体重 以及 病情 等一 般 资料 比较差 异
无 统计 学意 义 ( P> 0 . 0 5 ),具 有可 比性 。
照组 ,平均黄疸消退时间、血清总胆红素水平 以及平均住院时间与对照组 比较均明显减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 0 5)。结论 :布
拉 氏酵母 菌佐 治新 生儿 黄疸 临床疗 效确 切 ,可 明显缩 短黄 疸消 退 时间 ,以值 得在 临床 上大 力推 广使用 。
[ 关键词】 布拉氏酵母菌;黄疸 ;新生儿 选择新生儿黄疸患者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布拉氏酵 母菌散剂佐治 ,效果 良好 ,与同期采取其他方法治疗的对照组 比
指 标无 改善 或者 加重 。 1 . 4 统计 学 处 理 :使 用S P S S 1 3 . 0 对 各项 资 料 进行 统计 、分 析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茵栀黄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价值评析
发表时间:2017-04-14T10:57:06.39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2月下第4期作者:李青海[导读] 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应用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茵栀黄,效果理想,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可以明显改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贺州广济医院;广西贺州542899)
【摘要】目的:分析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茵栀黄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价值。

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66例,依据治疗方法的差异性进行平均分组,每组患者比例各33例。

予以兰光治疗的患者设为参照组,予以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茵栀黄治疗的患者设为研究组,最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

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研究组血清胆红素降低较为显著,研究组患儿的大便次数和黄疸持续时间同参照组比对明显较短,从不良反应发生率来看,研究组比例明显低于参照组,组间数据结果经统计工具检验,统计学意义产生。

结论: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应用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茵栀黄,效果理想,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布拉氏酵母菌;茵栀黄;新生儿黄疸;临床价值
新生儿黄疸在临床疾病中较为常见,临床治疗原则以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主。

临床以往的治疗方法选择兰光治疗,但是单独使用治疗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近年来,临床主张联合用药,布拉氏酵母菌可以对肠道菌群进行调节,使微生态处于平衡状态,与此同时对胆红素的排除起到促进作用,从而使其得以明显降低[1]。

为此,本次实验对联合用药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选择我院自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66例,以下为研究结果。

1 患儿资料与方法
1.1 患儿基本信息
本次研究活动的调查对象选择我院自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66例,所有患儿的临床信息均由临床证实。

其后依据治疗方法的差异性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比例各33例。

研究组33例患儿中,男性与女性比例为18:15,体质量为(3.2±0.6)kg,其中5例新生儿为早产,28例新生儿为足月。

参照组33例患儿中,男性与女性比例为22:11,体质量为(3.3±0.8)kg,其中7例新生儿为早产,26例新生儿为足月。

统计工具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未产生统计学意义,可进一步分析与探究。

本组所有患儿家属均对该研究知情,自愿参与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2]
排除:将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排除;将存在明显感染的患儿排除;将有围生期窒息史的患儿排除,将有免疫系统疾病和血液疾病的患儿排除。

纳入:符合《儿科学》(第7版)中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

1.3 方法
参照组患儿予以兰光照射治疗,照射时间为12小时至18小时,而后停止8小时,持续照射时间3天至5天。

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予以茵栀黄(北京华润高科天然药物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1020607)使用剂量为3ml,一天3次。

联合布拉氏酵母菌(BIOCODEX法国,国药准字:S2*******),使用剂量为0.25g,一天1次。

两组患儿的治疗周期均为7天,最后对临床疗效进行对比。

1.4 指标观察
利用重氮试剂法对两组患儿治疗3天和治疗7天的血清胆红素进行统计,同时记录两组患儿的大便次数和黄疸持续时间,最后对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主要为腹部不适和轻微腹泻。

1.5 数据统计
选择统计工具对两组数据结果进行检验,软件选择(SPSS17.0),血清胆红素、血清指标、大便次数和黄疸持续时间均为计量资料,呈现形式为均数±标准差,检验方式选择T值,统计结果以P〈0.05为依据进行判定。

2 研究结果
2.1 研究及参照组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
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经对比后未产生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儿予以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茵栀黄治疗,参照组患儿予以兰光单用治疗,对比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改善情况明显较好,组间数据结果统计后意义形成,详情数据结果见表1.
表 1 研究及参照组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
2.2 大便次数与黄疸持续时间
研究组患儿予以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茵栀黄治疗后,大便次数为(4.2±0.7)次,黄疸持续时间为(202.2±11.6)h;参照组患儿予以兰光单用治疗后,大便次数为(7.0±1.2)次,黄疸持续时间为(355.3±21.4)h;组间对比后统计学意义产生,T1=11.5781,T2=36.1311,P〈0.05。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研究组患儿予以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茵栀黄治疗后,1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主要为腹部不适,发生率为3.0%;参照组患儿予以兰光单用治疗后,6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其中3例患儿腹部不适,4例患儿出现轻微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2%,两组间数据结果由统计工具进行检验,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统计学意义产生,X2=5.1207,P〈0.05。

3 讨论
新生儿肝脏功能发育尚未完善,会生成较多的胆红素,加之转运胆红素的能力欠佳会提高黄疸的发生率,足月儿和早产儿引发的黄疸比例分别为50%、80%[3]。

若患儿伴有先天性胆道闭锁、新生儿肺炎以及感染等,会加重病情,从而引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除此之外,新生儿的脑屏障发育尚未完全,胆红素较易入侵大脑,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黄疸并对其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茵栀黄是临床治疗黄疸的首选药物,主要组成为:茵陈、栀子、金银花以及黄芩等,上述药物可以起到利湿退黄和清热解毒的作用[4]。

据相关资料显示,茵栀黄可以使肝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得以提升,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和排泄得以明显增强,与此同时对胆汁分泌和排泄起到促进作用,从而使血清胆红素水平有明显降低[5]。

布拉氏酵母菌属于耐热耐酸微生态制剂,在肠道定植后可对肠道菌群平衡进行调整,肠道微生态可以有效改善。

据国外研究显示,早产儿予以布拉氏酵母菌可以使肠道菌群结果得以改善,且安全性较高[6]。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两组患儿分别予以不同方法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参照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2%,大便次数和黄疸持续时间同参照组比对明显较短,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改善情况明显较好,数据与参照组比对后统计学意义产生。

这一研究结果充分体现了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茵栀黄的临床价值。

综上结果分析,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应用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茵栀黄,效果理想,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可以明显改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罗嫚丽,曹文芳,刘豫军等.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16,56(8):79-80.
[2] 黄雨茅.布拉氏酵母菌和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3,21(2):6-7.
[3] 朱瑞华.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茵栀黄口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J].现代养生B,2015(8):149-149.
[4] 吴德泰,杨欲静.布拉氏酵母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应用疗效的评价[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14):2125-2127.
[5] 陈瑞芳,王爱华.布拉氏酵母菌治疗新生婴儿黄疸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5(26):52-53.
[6] 吴晓丰.茵栀黄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新生儿黄疸38例[J].中医药导报,2013(4):1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