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亲密关系爱情
心理学与亲密关系研究

心理学与亲密关系研究亲密关系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人类是社会性动物,而亲密关系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家庭关系、友谊,还是爱情关系,亲密关系都对我们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亲密关系的定义、特征,以及心理学如何研究亲密关系。
一、亲密关系的定义和特征亲密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建立起的紧密连接,具有亲密感、信任和情感的相互关联。
亲密关系可以包括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夫妻关系、友谊关系等。
在亲密关系中,个体之间通常有高度的情感依恋,表现为彼此之间的情感支持、理解和尊重。
特征一:情感依恋亲密关系中的个体会产生强烈的情感依恋,他们会感受到对方的情感支持、理解和关心。
这种情感依恋是亲密关系的基础,也是维系亲密关系稳定的重要因素。
特征二:信任和承诺亲密关系中的个体之间存在着互信和承诺。
信任是建立在相互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而承诺则是对彼此建立的亲密关系的坚定承诺和责任。
特征三:相互支持亲密关系中的个体会相互支持彼此,在生活中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
他们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对方的需求和感受,提供情感上、物质上的支持。
二、心理学研究亲密关系的方法心理学研究亲密关系的方法通常包括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和观察研究。
实验研究:心理学家会设计实验来模拟和观察亲密关系中的行为和互动。
例如,研究者可以通过让参与者进行任务完成,观察他们在任务中的合作和互动,以及他们对彼此的态度和行为反应。
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比较常见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常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收集参与者对亲密关系的看法和体验。
通过大样本的调查,研究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人们对亲密关系的态度和情感体验。
观察研究:观察研究是通过直接观察亲密关系中的个体和互动来了解其特征和模式。
研究者会观察参与者在各种情境下的行为和互动方式,以揭示亲密关系中的模式和动力。
三、心理学研究对亲密关系的启示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维系亲密关系,提高人们在亲密关系中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人际关系第三节亲密关系三爱情爱一直是人类生活的主题之一。
佛洛姆认为爱是一种主动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
它是“奉献”,而不是索取。
爱的基本要素有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
但他的描述没有太多的证据。
直到最近才有人使用心理学的科学工具对爱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1.爱的定义与类型爱又叫爱情,它是比人际吸引更复杂更高层的概念,包括审美,激情等心理因素及生理唤起和共同生活愿望在内的一种强烈的情感状态。
沃尔斯特把爱分为两类,即狂热是爱情和友谊是爱情。
狂热是爱情是指一见钟情而难以自拔。
当得到对方爱的回报时又极度欢乐的爱情。
在这种爱情中起作用的要素有两个:一时情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常被无法控制的激情冲昏了头脑,对所爱的人毫无抵抗力;二是对他人有先入为主的成见,被所爱的人整个迷惑住,倾向于对所爱的人理想化,看成是十全十美的人。
这种爱情来匆匆去匆匆,热烈但脆弱。
友谊式爱情是指我们对那些在生活上与我扪紧密结合者的感情。
这一类型的爱情比较实际,它强调信任,关怀及对对方缺点的容忍。
友谊式爱情的情绪成分比较稳固温暖及情感是它的特色,它不是极端的激情。
狂热式和友谊式爱情代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爱情经验。
凯利认为,当两个人建立起某种相互满足的关系后,友谊式爱情便慢慢的成长。
在平等的人际关系中,友谊式爱情较为普遍,一般说来友谊式爱情是爱情关系长期维持的基础。
2.爱情经验鲁宾(1973)最早对爱情进行了研究。
他反对把爱情看成是喜欢的一种极端形式。
在他看来,尽管喜欢和爱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例如我们可以很喜欢一个人但不一定与她相爱;相反,我们可以对某个我们自己并不非常喜欢或关心的人产生强烈的爱情。
尽管人们还不能充分揭示爱情的机制,但对爱情经验的研究却取得了许多成果,最近的研究已开始找出恋爱过程中人们的想法,感受及行为。
(1)恋爱时的想法鲁宾认为,爱是个体对所爱的人的某种特殊的想法。
这些想法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依附,意思是需要及渴望对方的感觉,例如个体认为自己没有办法离开对方而独处;其次是关怀,也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对方获得幸福并满足其需求;最后是信任及自我揭露。
心理学10本好书推荐

心理学的书籍多杂混乱,这里把学者常推荐的一些心理学书籍介绍给大家。
1、《心理学与生活》《心理学与生活》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推广使用的经典教材,被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还是被许多国家大学的“普通心理学”课程选用的教材。
2、《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这本书被美国700多所大学或学院的心理系所采用,是这一领域的主导教材,已经成为评价其他教材的标准。
这本书将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思索、影响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联系的。
是人们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佳的指导性书籍。
3、《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它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既有经典研究的介绍,又有最新研究成果的及时反映,可以为学生奠定比较好的学科基础。
4、《爱的艺术》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5、《亲密关系》爱情是人类情感中最美妙的一种体验,古今中外关于爱情的伟大文学作品有许多,但从心理学角度对两性关系进行科学而系统总结的专著尚为数不多。
《亲密关系》从一出版,就立即获得了读者的普遍喜爱,不仅得到了专业人士的首肯,更是得到普通读者的高度评价。
6、《进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是一门革命性的新科学,它提供了一个有趣而独特的视角来观察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是现代心理学和进化生物学在理论上的真正融合。
作者戴维巴斯是进化心理学领域的权威学者和领军人物,他在本书中对进化心理学这一日新月异的领域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回顾和展望。
7、《理解人性》《理解人性》系列丛书共18种,精心选取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荷妮和弗罗姆的经典之作,分别从性欲、社会、生活环境、文化传统等方面对人的状态心理——大至精神病,小至日常笔误、舌误等过失进行了深入的精神分析。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人际关系与亲密度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人际关系与亲密度人际关系作为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人际关系和亲密度的新方法和理论。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人际关系和亲密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影响人际关系和亲密度的因素。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与类型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可以分为亲情、友情和爱情等不同类型。
亲情通常指的是亲属关系,是人与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友情则是指朋友之间的情感纽带;而爱情则是追求生命伴侣、建立冲突等多元化感情的表达。
二、亲密度的测量与影响因素亲密度是人际关系中关键的概念,它衡量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接近程度。
亲密度的测量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包括互动频率、情感支持、分享个人信息的程度等。
此外,亲密度的发展和维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 相似性相似性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人们倾向于与与自己在兴趣、价值观、经历等方面相似的人建立更亲密的关系。
共同的兴趣和经历能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共鸣和理解。
2. 互惠性互惠性是指人们在彼此的关系中获得相对公平的待遇和回报。
互惠性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稳定和亲密度的增加。
当人们相信他们将从关系中获得一定的回报时,他们更倾向于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维护和发展关系。
3. 亲密度的维护维护亲密关系需要双方的努力和沟通。
有效的沟通和解决冲突的技巧是保持亲密度的重要因素。
亲密关系中的信任和支持也是关系稳定和亲密度增加的重要保障。
三、人际关系和亲密度的影响人际关系和亲密度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的功能和互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1. 心理健康亲密关系是人们解决问题、分享喜悦和倾诉痛苦的重要来源。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亲密度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安慰,促进心理健康和抗压能力的增强。
2. 个体幸福感亲密关系和稳定的人际关系被认为是个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心理学探究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探究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的研究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其中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亲密关系是特定的人际关系形式,通常指亲情、友情和爱情关系。
本文将探究社会心理学对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的研究。
一、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之一,涉及交往、沟通和互动等方面。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据揭示了人际关系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1. 人际关系的特征人际关系具有复杂性、相互性和动态性等特征。
首先,人际关系的发展和维持需要双方或多方的参与和努力,其中的互动和沟通是关键。
其次,人际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下可能发生转变。
此外,人际关系中存在着复杂的情感、态度和目标等要素。
2.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人际关系的发展和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性格特征、价值观和社会经验等都可能影响人际交往的方式和效果。
此外,文化背景、社会支持和社会规范等因素也会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这些因素对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二、亲密关系亲密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形式,更加关注情感和互动的深度。
社会心理学从不同角度对亲密关系进行了研究。
1. 亲密关系的类型亲密关系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
亲情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通常具有血缘关系。
友情是互不具备亲属关系的朋友之间的关系,主要基于共同兴趣和价值观。
爱情是两个恋人之间的关系,涉及情感、性和承诺等方面。
2. 亲密关系的发展和维持亲密关系的发展经历了接触、接纳、亲密和解决冲突等阶段。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个体在不同阶段中的需求和行为。
在维持亲密关系时,沟通、信任和支持等因素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社会心理学在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中的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人际关系技巧的培养和锻炼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处理人际问题和冲突。
亲密关系的稳固和幸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关于爱情的心理学分析

关于爱情的心理学分析爱情是人类生活中一种普遍存在的情感体验,它伴随着人们的成长与发展。
众多心理学家对于爱情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能够解析这种复杂而多变的感情现象。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爱情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一、爱情的心理机制1. 亲密关系理论亲密关系理论认为,爱情的基础是相互信任、接纳和支持。
人们会寻求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因为这能够满足我们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2. 镜像效应爱情中的“镜像效应”可以解释为人们会被对方对自己的观点、态度和行为的反馈所吸引,从而形成情感联结。
这种互相吸引的机制是使爱情得以建立和维系的重要要素。
3. 存在价值理论存在价值理论认为,爱情给予人们一种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对个体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人们愿意为对方付出努力,彼此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
二、爱情的影响因素1. 亲密关系风格亲密关系风格指的是个体在建立和维持爱情关系中表现出的特定行为模式。
研究表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亲密关系风格,这直接影响着爱情关系的发展和维持。
2. 依恋理论依恋理论认为,个体内心的依恋样式会在爱情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安全型依恋者更容易建立稳定和满意的恋爱关系,而焦虑型或回避型依恋者则可能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
3. 人格特征人格特征对于爱情关系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外向型人格倾向于在社交和交往中更加得心应手,更容易建立亲密关系。
同理,品性善良、宽容和乐观等积极特质也有助于维持稳定和幸福的爱情关系。
三、爱情中的心理变化1. 热恋期热恋期是指爱情初期的阶段,人们常常陷入强烈的情感体验中。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热恋期间爱情所激发的活动与奖赏机制密切相关,使得人们感受到欢愉和希望。
2. 爱情养成期随着时间的推移,爱情逐渐从热恋期转变为更加稳定的爱情养成期。
人们开始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适应和接纳对方的不足,建立起更为牢固的情感纽带。
3. 爱情危机期爱情中的危机期是正常现象,一些研究表明约三年是伴侣关系中的婚姻满意度下降的关键时期。
社会心理学中的爱情

社会心理学中的爱情爱情(1ove)是人际吸引的强烈形式和最高形式,也是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的经典研究课题。
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爱情是指存在于各种亲近关系中的爱,意味着人际关系中的接近、悦纳、共存的需要及持续和深刻的同情,共鸣的亲密感情。
狭义的爱情是指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异性个体之间的强烈的人际吸引。
以下我们介绍的内容专指这种狭义的爱情。
(一)爱情的主要特点(1)一般来说爱情是在异性之间产生的。
(2)爱情是在个体生理发展到相对成熟时产生的。
(3)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低级情绪。
(4)爱情有其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不是纯粹的精神之恋。
(5)爱情基本倾向是奉献,它是衡量一个人对某异性有无爱情以及强度如何的重要指标。
(二)爱情与喜欢的关系关于爱情与喜欢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初鲁宾(Z.Rubin)曾作过专门研究,指出爱情与喜欢有质的不同。
他还编制了测量喜欢和爱情的量表。
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爱情与喜欢有四点不同:(1)爱情有较多的幻想,喜欢则不是由对他人的幻想唤起,而是由对他人的现实评价唤起;(2)喜欢是一种单纯的情感体验且比较平稳、宁静,而爱情则比较狂热、激烈且与许多相互冲突的情绪有联系;(3)爱情往往与性欲有关,而喜欢则不涉及这方面的需要;(4)爱情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而喜欢则不如此。
虽然爱情与喜欢是不同的,但喜欢是爱情的基础。
研究表明,影响喜欢的因素也影响爱情。
前面所讲的影响喜欢的因素,如能力、外貌、报酬、相似与互补、邻近与熟悉等因素也是决定一个人最终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恋人或伴侣的重要条件。
(三)爱情的类型20世纪70年代有的西方社会心理学者把爱情分为六种类型:1.冲动爱情这种爱情又称浪漫爱情,受到对方直接而强烈的身体吸引,总是想到对方,总想尽可能多地与对方在一起,对对方的判断往往是不客观的。
它产生的条件是:有一定的文化背景为个体提供真实的或虚构的爱恋对方的模式;有一个爱恋的对象;有自己情感的激发,而且理解这种情感是由爱恋对象所引起。
社会心理学第六讲爱情

与此类似,中国的“感情”概念和西方人眼中 的浪漫爱情也有所区别。“感情”是通过帮助和 为爱的对象做些事情来实现的;例如,一个“浪 漫”的行为可能是帮助爱的对象修理自行车或是
帮助他学习新的材料。
P.Shaver和他的同事(1992)研究了 在不同的文化中,浪漫式的爱或激情式的 爱是否和相同的情绪联系在一起。他们要 求来自美国、意大利和中国的被试把几百 个情绪词分成不同的类别。 结果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爱既有相同 之处,也有区别。
于是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捧著一
朵比较美丽的花回来了。 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美丽的花了?
柏拉图说道:当我穿越田野的时候, 我看到了这朵美丽的花,我就摘下了它, 并认定了它是最美丽的,而且,当我后来 又看见很多很美丽的花的时候,我依然坚 持著我这朵最美的信念而不再动摇。所以
我把最美丽的花摘来了。
柏拉图回答老师:“我如果把它摘下来, 它马上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迟早 会枯。所以我就在它还盛开的时候,住在 它边上。等它凋谢的时候,再找下一朵。 这已经是我找着的第二朵最好看的花。”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你已经懂
得生活的真谛了”。
1、爱情的分类
真正对爱情进行学术研究却是从Rubin
等人的工作开始的。在Rubin看来,爱情 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某种特殊的想法 与态度,它是亲密关系的最深层次,它不 仅包括审美、激情等心理因素,还包含生 理激起与共同生活愿望等复杂的因素。
的信念,认为命运决定了人际关系的走向,
爱侣对于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无能为力,如
果关系出了问题,双方也无法挽回,必须
接受命运并承担随之而来的痛苦。
也有一些研究者发现,浪漫爱情的定义和体验 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中是不同的。亚洲人更 可能认同一种伴侣式的,基于友情的浪漫爱情。在 一项研究中,对11个国家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询 问他们,“如果有一位异性具有你渴望的一切品质, 如果你不爱他/她的话,你会和他/她结婚吗?”结 果发现,为爱而结婚在西文国家中(例如,美国、 巴西、英国、和澳大利亚)被视为是最重要的;而 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东方国家中(例如,印 度、巴基斯坦以及泰国)则最不被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系是指两个人彼此能互相影响对方,并且 互相依赖。当两个人的互赖性很大时,我们 把这种关系称为亲密关系。
A
B
AB
从独立到互赖是亲密关系发展的轨迹
自我延伸的证据:1、归因过程中的行动者与观察者效应 2、资源分配,不分你我 3、亲密关系中的共有关系 4、自我图式 5、共有记忆
喜欢式爱情:主要是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如友谊关系。 迷恋式爱情:主要是激情,没有亲密和承诺,如初恋。 空洞式爱情:以承诺为主,缺乏亲密和激情。 浪漫式爱情:有激情和亲密,没有承诺。 伴侣式爱情:有亲密和承诺,没有激情。 愚蠢式爱情: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如一见钟情。 完美式爱情:激情、承诺和亲密俱有。
亲密关系的维持
公平:付出与收获成比例 归因:对对方行为的观点 沟通:摆出你的观点 嫉妒:“吃醋”的正面作用
亲密关系的终结
A. 对待不满的策略 真诚:希望自己的真诚能使对方回心转意。 忽视:故意忽略对方,挑剔对方的缺点。 退出:认为没有必要挽回这种关系的时候。 表达:双方讨论所遇到的问题、寻求妥协。 B.情感伤痛
关系的定义:是指两个人彼此能相互影响对方,并且相互 依赖。
互赖模型 零接触(zero contact) 知晓 (awareness) 表面接触 (surface contact) 共同关系 当两个人的互赖性很高时 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的特点:1、长时间频繁互动 2、包含许多不同种类活动或事件,共享 很多共同的活动及兴趣 3、相互影响很大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的关心和 支持,社会支持的来源不仅包括家人、朋友、同 事等,也可能来自与我们关系一般的其他人,甚 至陌生人,而支持的形式既可能是情绪上的,也 可能是物质援助。Gore认为当人们失去亲密关系 的时候,家庭和朋友的社会支持往往会成为应付 紧张的缓冲器。
一、亲密关系的概述 1、定义 特点
2、自我概念 3、依恋 二、自我展露与亲密关系的发展 1、友谊关系
2、自我展露 3、自我展露的文化差异 三、爱情 1、定义与分类 2、测量 3、文化与爱情 4、爱情行为与感受 四、亲密关系的维持 1、平等 2、归因 3、沟通 4、嫉妒 五、亲密关系的终结 1、对待不满的策略 2、关系破裂所造成的情感伤痛 六、社会支持
爱情的分类:Sternberg的三元理论 爱情=激情+亲密+承诺 七种爱情形式
Lasswell和Robsenz的爱情分类 六种形式爱情
对爱情的测量 1、三个主题:依恋 关怀 信任及自我展露
2、三种形式:激情 游戏 友谊
A.Sternberg的观点
爱情由三个成分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其中激情 指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指心理上的喜欢的感觉,承诺 指心里或口头的预期。
亲密关系中的依恋:安全型依恋
有最持久的浪漫关系
逃避型依恋
对关系的责任感最低
焦虑-矛盾型依恋 浪漫关系持续时间最短
一、友谊关系 关心、接触慢慢 地减少
男女差异: 1、方式不同 :女性是肩并肩式的聊天 男性为面对面式 的共同活动
2、情感的作用不同:女性比男性有更多的情感参与 3、身体接触程度不同:男性身体接触较少 二、自我展露:指个体把有关自己的个人的信息告诉他人,与他人共向自己内心的 感受和信息 。 社会渗透理论 三、自我展露的文化差异:展露范围 美国人>中国人和日本人 交流方式 自我展露的性别差异:不论是内容还是程度,男性与女性在自我展露方面有着 明显区别。
sswell等人的观点
浪漫式爱情:爱是强烈的情绪体验,最典型的是一见钟情。 占有式爱情:对爱人有一份狂爱,容易忌妒,完全被对方迷住。 好朋友式的爱情:爱情经由友谊、共同爱好及自我展露成长起来。 实用式爱情:彼此都感到合适,并能满足对方的基本需求。 利他式爱情:无条件的关怀、付出及谅解。 游戏式爱情:玩弄爱情就象玩游戏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