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五 有机化学基础实验

合集下载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醛和酮的检验方法,熟悉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

实验原理,醛和酮是有机化合物中常见的官能团,它们具有一系列特征性的化学反应。

其中,醛和酮的检验是有机化学实验中的重要内容。

本实验主要通过银镜反应和尿素反应来检验醛和酮的存在。

实验步骤:
1. 银镜反应,取一小部分待检验的化合物溶液,加入等量的银镜试剂,观察是否生成银镜沉淀。

2. 尿素反应,取一小部分待检验的化合物溶液,加入等量的尿素试剂,观察是否生成结晶沉淀。

实验结果:
1. 银镜反应,待检验的化合物溶液加入银镜试剂后,出现银镜沉淀,表明该化合物为醛。

2. 尿素反应,待检验的化合物溶液加入尿素试剂后,未观察到结晶沉淀,说明该化合物不是酮。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待检验的化合物为醛。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掌握了醛和酮的检验方法,并且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进一步应用这些知识,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化学分析能力。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1. 实验中要注意化学试剂的使用量,避免浪费。

2. 实验操作时要戴上实验手套和护目镜,确保实验安全。

实验延伸:
1. 可以尝试使用其他方法来检验醛和酮的存在,比如费林试剂法。

2. 可以进一步研究醛和酮的性质和反应,拓展实验内容。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完成了实验报告的撰写,还深入了解了有机化合物的检验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和化学知识水平。

高中化学选修5实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5实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5实验教案实验目的:通过测定不同浓度的溶液的电导率,探究溶液浓度与电导率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溶液电导性质的理解。

实验原理:溶液中的电导率与溶质的浓度成正比,当溶液浓度较小时,电导率较低;当溶液浓度增加时,电导率也相应增加。

实验器材和试剂:1. 电导率仪2. 100ml容量瓶3. 可调移液器4. 二极板电极5. 盐酸(浓度为1mol/L)6. 蒸馏水实验步骤:1. 将100ml容量瓶清洗干净,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后晾干。

2. 利用可调移液器向容量瓶中分别加入10ml、20ml、30ml、40ml和50ml的盐酸溶液,分别称为溶液A、B、C、D和E。

3. 在电导率仪上插入两个二极板电极,保证电极与溶液接触良好。

4. 将电导率仪设置为测定模式,将溶液A倒入电导率仪中,记录电导率的读数。

5. 重复上一步骤,将溶液B、C、D和E依次倒入电导率仪中,记录电导率的读数。

6. 根据所得数据,绘制溶液浓度与电导率的曲线图,分析溶液浓度与电导率之间的关系。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 在操作电导率仪时,避免碰撞和弄湿。

2. 使用盐酸时要戴手套,避免溅入眼睛或皮肤。

3. 操作过程中要小心谨慎,避免发生意外。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溶液浓度越高,电导率越大的结论,即溶液浓度与电导率成正比关系。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可以进一步探究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承载物质和电导率之间的关系。

延伸实验: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电解质溶液(如NaCl、HCl等),探究不同电解质对电导率的影响;也可以通过改变溶液温度或加入其他溶质,观察对电导率的影响。

思考问题:1. 为什么电解质溶液可以导电?2. 溶液的电导率与什么因素有关?3. 如何利用溶液的电导率来判断其浓度?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溶液的电导性质,加深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科学家怎样研究有机物》学案-新版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科学家怎样研究有机物》学案-新版

专题1 认识有机化合物第二单元科学家怎样研究有机物课前预习情景导入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德国化学家维勒打破了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界限,他以无机物为原料合成出了尿素,使人们彻底摈弃了“生命力论”。

此后许多化学家又以无机物为原料合成出了醋酸、苹果酸、甲烷、乙炔等有机物,这就使人们开始了对有机物组成的研究。

2.在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物品中,有许多来源于天然有机物,如糖类、油脂、蛋白质、石油、天然气、天然橡胶等等。

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学会了合成、分离、提纯有机物,而有机物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化学性质,因此,研究有机物的结构势在必行。

知识预览一、有机化合物组成的研究1.有机物都含有_________元素,绝大多数含有_________元素,多数有机物易溶于_________较小的溶剂,熔、沸点_________,容易_________,受热易_________,发生反应时速率通常_________,副反应_________。

2.测定有机化合物中碳氢元素质量分数的方法最早由_________于1831年提出,其基本原理是利用_________在高温下氧化有机物,生成_________和_________,然后分别采用高氯酸镁和烧碱石棉剂吸收水和二氧化碳,根据吸收前后的_________变化获得反应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确定有机物中碳和氢的质量分数。

用_________法可定性确定有机物中是否存在N、Cl、Br、S等元素;用_________法可定性确定有机物中是否存在卤素,现在人们常借助_________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组成。

二、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研究11.838年,李比希提出了_________的定义,在有机化学发展的历程中,________对有机化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们在研究有机化合物时仍首先研究其所具有的基团,如羟基(—OH)、醛基(_______)、羧基(_______)、氨基(_______)、烃基(_______)等。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全册教案(83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全册教案(83页)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案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课时安排】共13课时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3课时第三节:2课时第四节:4课时复习:1课时测验:1课时讲评:1课时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教学重点】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教学难点】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思考与交流】1.什么叫有机化合物?2.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的定义:含碳化合物。

CO、CO2、H2CO3及其盐、氢氰酸(HCN)及其盐、硫氰酸(HSCN)、氰酸(HCNO)及其盐、金属碳化物等除外。

有机物的特性:容易燃烧;容易碳化;受热易分解;化学反应慢、复杂;一般难溶于水。

从化学的角度来看又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呢?组成元素:C 、H、O N、P、S、卤素等有机物种类繁多。

(2000多万种)一、按碳的骨架分类:有机化合物链状化合物脂肪环状化合物脂环化合物化合物芳香化合物1.链状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状。

(因其最初是在脂肪中发现的,所以又叫脂肪族化合物。

)如:CH3CH2CH2CH3CH3CH2CH2CH2OH正丁烷正丁醇2.环状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由碳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

它又可分为两类:(1)脂环化合物:是一类性质和脂肪族化合物相似的碳环化合物。

如:OH环戊烷 环己醇(2)芳香化合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的化合物。

如:苯萘二、按官能团分类:什么叫官能团?什么叫烃的衍生物?官能团:是指决定化合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常见的官能团有:P.5表1-1烃的衍生物:是指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所生成的一系列新的有机化合物。

可以分为以下12种类型:练习:1.下列有机物中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 )2.〖归纳〗芳香族化合物、芳香烃、苯的同系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变形练习〗下列有机物中(1)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2)属于芳香烃的是________,(3)属于苯的同系物的是______________。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标题:合成和表征对硝基苯乙烯的研究引言:对硝基苯乙烯进行合成和表征是有机化学领域中的基础实验之一、硝基苯乙烯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合成硝基苯乙烯,并通过红外光谱和质谱对其进行表征。

实验部分:1.合成硝基苯乙烯:首先,在反应瓶中将苯乙烯溶液(体积为50mL)加热至沸腾状态,然后缓慢向其中滴加硝酸(体积为10mL)。

反应进行时,反应瓶的温度保持在60摄氏度左右,并同时用冰水浴冷却反应瓶的外壁。

反应2小时后,停止滴加硝酸,继续保持反应温度30分钟。

之后,将反应液冷却至室温,然后将冷却后的反应液与水(50mL)进行萃取。

将萃取液进行干燥,然后通过蒸馏提纯硝基苯乙烯。

2.红外光谱表征:使用一台红外光谱仪,将合成的硝基苯乙烯放入位于试样传送带上的光谱泡士,并开始进行光谱扫描。

记录红外光谱图,并分析其中的特征吸收峰。

3.质谱表征:将合成的硝基苯乙烯溶解在一种适合的溶剂中,然后将溶液注入质谱仪中进行扫描。

记录质谱图,并对其中出现的峰进行分析。

结果与讨论:通过红外光谱图的分析,我们观察到了硝基苯乙烯的特征吸收峰。

在2200-2250 cm-1处出现了一个强烈的吸收峰,这表明有C≡N的键的存在。

另外,在1600-1700 cm-1的位置,我们还观察到了一个较强的吸收峰,这说明峰上可能存在C=C的键。

质谱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硝基苯乙烯的分子峰(M+)出现在m/z=105处,这表明硝基苯乙烯的分子量为105综上所述,通过合成和表征硝基苯乙烯的实验,我们成功合成了硝基苯乙烯,并通过红外光谱和质谱对其进行了表征。

实验结果表明所得到的化合物具有所期待的结构。

这项实验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硝基苯乙烯合成的理解,还为今后的有机合成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结论:本实验成功合成了硝基苯乙烯,并通过对其的红外光谱和质谱进行表征,验证了所合成化合物的结构。

这项实验为有机化学领域中硝基苯乙烯的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高三化学选修五课本实验大全

高三化学选修五课本实验大全

《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大全2007版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旧P17】实验1-1 含有杂质的工业乙醇的蒸馏【教材描述】在250 mL蒸馏烧瓶中,通过玻璃漏斗倒入100 mL工业乙醇,再在烧瓶中投入1~2粒素烧瓷片。

装好蒸馏装置(如图1-8),往冷凝器中通入冷却水,加热蒸馏,蒸馏产物以每秒3~4滴为宜,分别收集以下馏分:77℃以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L;77~79℃以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L;79℃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L。

【教材注释】1.工业乙醇含水、甲醇等杂质,通过蒸馏可获得含95.6%乙醇(质量分数,下同)和4.4%水的共沸混合物(沸点78.15℃)。

2.素烧瓷片:将未上釉的废瓷片敲碎到米粒般大小即可用作沸石,素烧瓷片微孔中的气体受热膨胀后呈细小气泡状逸出,可成为液体受热时的气化中心,使液体平稳沸腾,防止暴沸。

【实验说明】1.各仪器的名称:蒸馏烧瓶、冷凝管、接引管(尾接管)、锥形瓶2.温度计的位置:温度计水银球位于支管口处3.冷凝管的特点:冷却水的通入方向:无论冷凝管横放、竖放,都是下进上出,若上进下出,易形成空气泡,影响冷凝效果。

【关键考点】该蒸馏产物是否为纯净物?如何检验?如何制备无水乙醇?【旧P18】实验1-2 苯甲酸的重结晶【教材描述】将粗苯甲酸1 g加到100 mL的烧杯中,再加入50 mL蒸馏水,在石棉网上边搅拌边加热,使粗苯甲酸溶解,全溶后再加入少量蒸馏水。

然后,使用短颈玻璃漏斗趁热..到另一100 mL烧杯中,将滤液静置,使其缓慢冷却结晶,..将溶液过滤滤出晶体。

粗苯甲酸的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滤液冷却时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结晶后苯甲酸的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化学选修五实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五实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五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
1. 观察镁的燃烧过程;
2. 学习燃烧反应的基本原理;
3. 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实验器材与试剂:
1. 镁带;
2. 镊子;
3. 高铁瓦斯灯;
4. 火柴。

实验步骤:
1. 将镁带剪成适当长度的小段;
2. 使用镊子夹住一段镁带,在高铁瓦斯灯上方点燃镁带;
3. 观察并记录燃烧的现象;
4. 等镁全部燃尽后,观察残留物并记录。

实验原理:
镁的燃烧是一个氧化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2Mg + O_2 \rightarrow 2MgO \]
实验注意事项:
1. 操作时要注意安全,避免镁火引起其他物体的燃烧;
2. 镁燃烧时会产生强烈的白光,切勿直接注视镁燃烧的火焰;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台面,避免残留物的滞留。

实验结果分析:
1. 观察到镁带燃烧时放出明亮的白光,产生白色固体残留物;
2. 实验过程中发现镁燃烧产生的是镁氧化物。

延伸实验:
1. 实验中观察到的镁的燃烧过程是一个氧化反应,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氧化反应实验;
2. 可以将镁粉与硫粉混合后,在热的环境下观察其燃烧过程,进一步探究氧化反应的特点。

实验总结: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了镁的燃烧过程,掌握了燃烧反应的基本原理。

同时也学会了实
验操作的技巧,培养了实验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选修五 有机化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选修五 有机化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1.A、D 2.D 3.(1)烯烃(2)炔烃(3)酚类(4)醛类(5)酯类(6)卤代烃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1.4 4 共价单键双键三键2.33.B4.C(CH3)45.CH3CH=CH2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1.B2.(1)3,3,4-三甲基己烷(2)3-乙基-1-戊烯(3)1,3,5-三甲基苯3.第四节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1.重结晶(1)杂质在此溶剂中不溶解或溶解度较大,易除去(2)被提纯的有机物在此溶剂中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蒸馏30 ℃左右2. C10H8NO2 348 C20H16N2O43. HOCH2CH2OH部分复习题参考答案4.(1)2,3,4,5-四甲基己烷(2)2-甲基-1-丁烯(3)1,4-二乙基苯或对二乙基苯(4)2,2,5,5-四甲基庚烷5. (1)20 30 1 (2)第二章烃和卤代烃第一节脂肪烃1.D2.C3.D4.5. 没有。

因为顺-2-丁烯和反-2-丁烯的碳链排列是相同的,与氢气加成后均生成正丁烷。

第二节芳香烃1. 4,2. B3.己烷既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也不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1-己烯既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也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邻二甲苯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但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因此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可鉴别己烷、1-己烯和邻二甲苯。

4.第三节卤代烃1.A、D2.3.(1)A:CH≡CH B:CH2=CH2 C:CH3CH2Cl D:CH3CH2OH(2)CH2=CH2+HCl→CH3—CH2ClCH3—CH2Cl+NaOH CH2=CH2+NaCl+H2O复习题参考答案1.C2. B、D3. B4. D5. A、C6. A7.CH3CCl=CHCl或CH3CH=CH2 CH3C≡CH8. C2H6C2H2CO29. 2-甲基-2-戊烯10. 14 L 6 L 11. 2.3 t 12. 160 g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第一节醇酚1.C2.3.醇分子间可形成氢键,增强了其分子间作用力,因此其沸点远高于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烷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实验整理
实验1:甲烷的取代反应
1.实验原理:
2.实验现象:
3.对比试验:分析条件(光照)对反应的影响
4.习题: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在实验室中模拟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制取副产品盐酸的过程,其设计的模拟装置如下
(1)B装置有三种功能:①干燥气体;②均匀混合气体;③
(2)设V(Cl2)/V(CH4)=x,若理论上欲获得最多的氯化氢,则x值应≥
(3)D装置的石棉中均匀混有KI粉末,其作用是。

(4)反应开始后,在C装置中的主要现象为。

在C装置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光照射,发现硬质玻璃管内壁有黑色小颗粒产生,写出置换出黑色小颗粒的化学方程式。

(5)E装置中干燥管的作用是。

E装置中除盐酸外,还含有有机物,从E中分离出盐酸的最佳方法为。

A.水洗分液法
B.蒸馏法
C.过滤法
D.结晶法
(6)该实验装置存在明显的缺陷是。

实验2:石蜡油的分解实验
注意点:温度不能过高,防止倒吸,检验试剂高锰酸钾浓度要小一些
1.实验原理:C16H34 C8H18+C8H16
2.实验现象:
3.
实验3:乙炔的制备和性质实验
实验4:苯的性质实验
实验5:苯与甲苯的性质比较
实验6:溴乙烷的取代和消去
实验7:乙醇和金属钠的反应
实验8:乙醇的催化氧化
实验9:乙醇与重铬酸钾的反应
实验10:乙醇的酯化反应
实验11:乙醇的消去反应
实验12:苯酚的酸性
实验13:苯酚的卤化反应
实验14:乙醛的氧化反应
实验15:乙酸、碳酸和苯酚酸性的比较
实验16:葡萄糖的性质
实验17:蔗糖的水解
实验18:淀粉的水解
实验19:蛋白质的性质
实验20:酚醛树脂的制备和性质
实验21:几种材料的性质
实验22:工业酒精的蒸馏
实验23:苯甲酸的重结晶
选修五
第一部分:演示实验
1、P17。

含有杂质的工业乙醇的蒸馏:
在250ml的蒸馏瓶中,通过_________倒入100ml工业乙醇,再在烧瓶中投入1~2粒_______。

装好蒸馏瓶装置,往冷凝器中通入冷却水,加热蒸馏,蒸馏产物以每秒3~4滴为宜。

2、P18。

苯甲酸的重结晶
将粗苯甲酸1g加到100ml的烧瓶中,再加入50ml蒸馏水,在石棉网上________________,使粗苯
甲酸溶解,全溶后再加入少量蒸馏水。

然后,使用短颈玻璃瓶漏斗______________到另一100ml烧杯中,将滤液静置,使其缓慢冷却结晶,滤出晶体。

3、P32。

乙炔的实验室制取。

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_________里放入几块电石。

旋开分液漏斗的活塞,逐滴加入_________,便可产生乙炔气体。

5、P38。

苯环、烷基的相互影响。

把苯、甲苯各2ml分别注入2支试管,各加入3滴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并用力振荡,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P51。

实验室制乙烯和乙烯的性质。

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长颈圆底烧瓶中加入______________(体积比约为1:3)的混合液20ml,放入几片_______,以避免混合液在受热时暴沸。

加热混合液,使液体温度____________到170,将生成的气体通入高锰酸钾酸性溶液中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P52。

乙醇被氧化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重铬酸钾溶液,然后滴加少量乙醇,充分振荡。

现象_____________。

9、P54。

苯酚的性质
向盛有少量苯酚稀溶液的试管里逐滴加入饱和溴水,边加边震荡。

现象_________。

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P57。

乙醛的检验
在_______的试管中加入1ml2%的硝酸银溶液,然后边震荡试管边逐滴滴入2%的稀氨水,至_______________为止,制得银氨溶液。

再滴入3滴乙醛,震荡后将试管放在__________中温热。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试管中加入10%的NaOH溶液2ml,滴入2%的硫酸铜溶液4~6滴,得到新制的氢氧化铜,震荡后加入乙醛溶液0.5ml,加热。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程式___________
11、P63。

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是可逆的,在制取乙酸乙酯的实验中如果要提高乙酸乙酯的产率,你认为应当采取哪些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P80。

葡萄糖性质
1.在一直_______的试管中配制2ml的银氨溶液,加入1ml 10%的葡萄糖溶液,振荡,然后在_________中加热3~5min。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试管中加入2ml 10%NaOH溶液,滴加5%CuSO4溶液5滴,再加入2ml 10%的葡萄糖溶液,加热。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P89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鸡蛋清溶液2ml,分别慢慢滴加饱和的(NH)4SO4溶液和硫酸铜溶液,两支试管中有无沉淀?_______;再在有沉淀的试管中加入蒸馏水,两支试管中的沉淀能否溶解?_______;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P90。

颜色反应
在盛有2ml鸡蛋清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数滴浓硝酸,微热。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P108。

酚醛树脂的制备及性质
(1)在试管中加入2g苯酚,3ml质量分数为40%的甲醛溶液和3滴浓硫酸,在______中加热;(2)当试管中反应物接近沸腾时,从沸水浴中取出试管并用玻璃棒搅拌反应物,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待试管冷却至室温,向试管中加入适量乙醇,观察树脂是否溶解;
(4)再把试管放在水浴中加热,观察树脂是否溶解。

第二部分:探究实验
1、P42。

溴乙烷在不同的溶剂中与NaOH发生不同类型的反应,生成不同的反应产物,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产物;
(1)设计溴乙烷在NaOH水溶液中发生取代反应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

①证明上述实验中溴乙烷里Br变为Br-;
②用何种波谱的方法可以方便的检验出溴乙烷的取代反应的生成物中有乙醇生成?
(2)在溴乙烷与NaOH乙醇溶液的消去反应中可以观察到有气体生成。

有人设计了实验方案,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是否褪色来检验生成的气体是否是乙烯。

请思考问题:
①为什么要在气体通入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前加一个盛有水的试管?起什么作用?
②除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检验乙烯?此时还有必要将气体先通入水中吗?
2、P60。

利用下图所示仪器和药品,涉及一个简单的一次性完成的实验装置,验证乙酸、碳酸和苯酚溶液的酸性强弱。

3、P61。

请你设计实验,探讨乙酸乙酯在中性、酸性和碱性溶液中,以及不同温度下的水解速率。

提示:可以通过观察酯层消失的时间差异,来判断乙酸乙酯在不同条件下水速率的差别。

4、P80
葡萄糖是醛糖,具有还原性。

果糖是酮糖,是否也像葡萄糖一样具有还原性?请你设计实验探究果糖是否具有还原性。

5、P82
在一只洁净的试管中加入20%的蔗糖溶液5ml,并加入5滴稀硫酸(1:5)。

将试管放在水浴中加热5min,然后用稀的NaOH使其呈弱碱性,备用。

按照实验4-1检验糖的还原性的方法,做蔗糖溶液、麦芽糖溶液和蔗糖水解溶液的还原性试验,请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结果,并归纳出蔗糖和麦芽糖是还原型还是非还原型二糖?
6、P83
生活中你一定有这样的体会:在吃米饭和馒头等富含淀粉的食物时,长时间的咀嚼就会感觉到甜味。

这是由于淀粉在唾液酶的作用下,发生了水解反应。

请你设计实验,探究用化学方法水解淀粉的条件。

7、P114
取一片“尿不湿”,放在塑料袋并在袋中进行以下操作(考虑一下为什么?):用剪刀剪开“尿不湿”,取出白色棉絮状(有少量颗粒状)聚丙烯酸钠。

试做下列实验:
1.在已知质量的100ml烧杯中放入70ml水,再放入1g颗粒状或棉絮状聚丙烯酸钠(m1),用玻璃棒充分搅匀后静置10min,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倾出未吸收的水,在称出吸收水后的聚丙烯酸钠的质量(m2),按式(m2-m1)/m1算出聚丙烯酸钠的吸水率。

2.取1g医用脱脂棉或餐巾纸,依上述同样方法算出它的吸水率,并与聚丙烯酸钠的比较。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