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导读讲稿1——孔子生平介绍

合集下载

《论语》精读课件-第一讲 孔子和《论语》概述

《论语》精读课件-第一讲  孔子和《论语》概述

孔子及其弟子的另一贡献是对古代文献 的整理。至少传世的《诗》《书》《易》 《仪礼》《春秋》等五种经典与孔子及其 弟子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孔子在学术上、 文化上的贡献以及对后世的影响都非常深 远。 如果从《论语》中孔子的言辞来还原他 作为一个常人的形象:他是一个在教学和 修身方面很有成绩的老师。有较强的入仕 愿望,但其政见过于理想化而显得有些天 真。其思想守旧、复古,因而迂腐和不合
战国时期,孔子及其弟子所创建的儒家 学说只是百家之一。孔子心目中的圣人是 尧、舜、汤、文、武、周公等。汉武帝采 用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之后,孔子 逐渐被尊为圣人,曾有“素王”、“大成 至圣先师”等尊号。历代统治者都以儒家 学说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大力弘扬,以控制 人心。虽然实际都是采用“外儒内法”的 统治术。 今天来看,说孔子是杰出的教育家也许 更合适。他开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从此学 在官府渐变为学在私人,导致了后来百家
和蒲,只好返回卫国。57岁回到鲁国,此 后又先后去过卫、郑、陈、楚、蔡、叶等 国。尤其是在陈蔡之间时,被困绝粮,许 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倍尝艰辛,后为楚人 所救。63岁返卫,68岁季康子派人以币迎 归鲁。至此,孔子结束了14年周游列国的 生涯。他仍有心从政,但不得任用,主要 从事教育和整理文献的工作,直至73岁去 世。不少弟子为之守墓3年,子贡守6年, 上百弟子及乡人围墓而居,名孔里。其故 居成为孔庙,为后世大多数统治者所尊奉 和祭奠。
那时人们无不信天、命、鬼神,而又以 此前的殷商和当时的鲁为甚。但孔子不迷 信。因为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语“怪力乱神”,所以庄子说他“六合 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孔子的政治主张主要见于《论语》的第 20章“尧曰”。包括统一度量衡,粮食充 足、军备充足、人民信任,正名等内容, 但多流于空洞。其人生观比较积极,如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等。

论语导读讲稿2-孔子生平介绍

论语导读讲稿2-孔子生平介绍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成为后世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
孔子整理了《诗经》、《尚书》、 《礼记》、《易经》、《乐经》 等古代文献,为中华文化的传承
做出了巨大贡献。
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东亚许多国家 和地区,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02 孔子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目的
培养德行
孔子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 人的德行,使人具备仁、义、礼、
民的福祉,实现公平和正义。
礼乐制度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是维护社会秩 序的重要手段,通过礼仪和音乐 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促进
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大同社会理想
大同思想
孔子向往一个理想的社会,即大同社会,在这个社会中, 人们共享和平、公正、和谐的生活,没有贫富差距和阶级 分化。
天下为公
孔子认为天下应该属于全体人民,而不是少数人的私有财 产,他主张公有制和社会福利制度,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 共享。
道德伦理
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以及孝、悌、忠、信等 伦理观念,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东亚文化的广泛影响
1 2
儒家文化圈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东亚各国,如韩国、日本、越 南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所谓的“儒家 文化圈”。
教育制度
孔子的教育观念对东亚的教育制度产生了重要影 响,如科举制度等,促进了学术和文化的繁荣。
编纂《论语》
孔子编纂《论语》,收录 了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言 行记录,成为儒家经典之 一。
游学经历
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增长见识、宣扬其教育理 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 响。
03 孔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 尊重和帮助,以达到社会的和 谐与稳定。
学思结合

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导读: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孔子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

”(《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

……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如是则以丘亦足矣。

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

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介绍孔子的演讲稿(通用4篇)

介绍孔子的演讲稿(通用4篇)

介绍孔子的演讲稿(通用4篇)介绍孔子的篇1二千五百年前,来自泰山山脉的北风吹动着一位倚仗凝思的老人的衣角,但风中这位鲁国的国公依旧一丝不苟,这种庄严在风动的夕阳中与相邻的泰山辉映在一起,多少个斗转星移后迎送着一个个朝阳。

他就是万世师表,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每一位伟人的诞生,都伴随着天将降大任前的磨砺与洗礼。

孔子的一生无疑是一次人世间的苦行。

他出身于曾经的贵族,却必须面对家族没落的现实,他创造了以仁为本的思想,却要应对尔虞我诈的世事。

年少的贫困病未泯灭他远大的志向,中年的挫折未曾动摇他那不去的斗志,晚年的离丧没能阻挡他思想的升华!他三十而立办教育,开私塾,使贫困人民得以走进知识的殿堂,他“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知识传播突破了出生,阶级的鸿沟,他“因材施教”的理念是知识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知识走进民间,面向大众。

是他让中华民族成为了“全民有知”的民族,他这个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壮举,是我们的民族的知识水平远远超越了当时任何以出生决定知识走向的民族,为中华民族若干年后各个盛世的腾飞积蓄了雄厚的知识力量。

这位慈祥的老人,不仅告诉他的学生以及他身后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学习知识的目的,同时也交给了世人学习的方法。

大的方面能够治国经世,小的方面可以净口修身,他教化世人用“义”和“礼”来阐述“仁”的思想,用“智”和“信”来传播“仁”的观念。

学习方法上要“温故知新”,要“举一反三”,在细微处体现出伟人不朽的智慧光辉!不朽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孔子这位鲁国的老人,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方略的施展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焕发着着耀眼的光芒,同时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

当今的世界“文明的冲突”随处可见,局部的战火弥漫着硝烟,纷乱的动荡使生灵涂炭。

我国国内因社会转型而带来的问题亦急需解决。

当今的时代最需要什么?需要“和谐”!而孔子的理想不正是贫富平均。

重视民生的个守本分的和谐社会吗?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孔子的主要事迹简介

孔子的主要事迹简介

孔子的主要事迹简介(一)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当代作家华轩居士在多篇作品中颂扬孔丘。

(二)早年好学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

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为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埠阙里,过着贫寒的生活。

孔子长大后,亦不得不为生活做许多粗活。

孔子后来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虽然家庭贫困,但孔子仍然勤奋好学。

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孔子长成后,身高九尺有六寸,因此乡人称其为长人.季氏曾飨士,孔子也前去,但为季氏家臣阳虎所绌,于是孔子返回。

(三)孔子行礼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

这时,年少的孔丘正专心致志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薄弱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

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

歇一会儿吧!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答复: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假如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四)周游列国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规范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

名著导读《论语》知识点整理及孔子生平介绍

名著导读《论语》知识点整理及孔子生平介绍

《论语》知识点整理:简介_成语_名句!《论语》是部怎样的书?《论语》是一部极为重要的传统文化经典,是记录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全书共20篇,492章,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集中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内涵一百多个成语、几百则格言警句,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

下面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源自《论语》【瑚琏之器】——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

该成语比喻人特别有才能,能担当大任。

出自《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日:'赐也何如?';子日:'汝器也';日:'何器也?'日:'瑚瑚也。

'"【敏而好学】——敏,聪明;好,喜好。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谓之'文’也。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谓之'文’也。

”【善与人交】——善于与别人交朋友。

《论语·公冶长》:“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三思而行】——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再去做。

《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下面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来自《论语》▲学习之道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后经常实践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想法主张-语文综合知识.doc

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想法主张-语文综合知识.doc

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语文综合知识-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孔子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

”(《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

……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如是则以丘亦足矣。

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

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孔子生平简介》课件

《孔子生平简介》课件

中庸之道的应用范围很广,包括个人 的行为准则、人际关系、政治治理等 方面。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理想的状 态,只有在不断自我修养和实践中才 能达到。
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主张通过礼仪和音乐来规范人们
的行为和思想。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和 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通过礼仪的约束 和音乐的感化,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情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东方文化的代表
孔子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其思 想影响了东亚地区的许多国家, 成为东方文化的基石。
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孔子的思 想也影响了世界各地,成为全球 范围内的重要文化资源。05孔子 Nhomakorabea现代意义
孔子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启发式教学
孔子提倡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独立 思考,不直接给出答案,有助于培养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操和文化素养。
礼乐制度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对于现代社会也有一定的启示意
义。
04
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对儒家学派的影响
01
02
03
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他提出的仁、义、 礼、智、信等核心思想成 为儒家学派的基本原则。
强调道德修养
孔子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 ,认为通过自我完善可以 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
推崇周礼
孔子推崇周礼,主张以礼 治国,认为礼制能够规范 人的行为,促进社会的和 谐与稳定。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教育观念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 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推动了平民教育的普及。
伦理道德观
孔子的伦理道德观深刻影 响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 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组成 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岁,设杏坛讲学。
出使周都,问学老子, “吾观老子,犹云中之龙也。”
汉画像砖 孔子问礼
• 35岁:“斗鸡之变”,“鲁国发生内乱。《史 记·孔子世家》云:“昭公率师击(季)平子,平 子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 齐。”孔子在这一年也到了齐国。 • 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 37岁:自齐返鲁,《孟子·万章下》:“孔子之去 齐,接淅而行。”( 孔子决定离开齐国时,正好快 吃中饭的时候,此时米已经下锅,他捞起米就走, 连把米煮成饭等吃饱再走都不愿意。)
• • • •
西周初期在思想上奉行敬天保民之说。施行裕民政治,实 现了社会的安定繁荣。 西周后期,内外矛盾不断加剧,国力日益衰弱。周幽王奢 侈淫逸,贪婪无厌。终于在犬戎进攻下国破身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放弃镐京迁都洛邑,从这年到公元 前476年,是中国史上的春秋时代。 平王东迁以后,王室日益衰微。各诸侯国不再定期向天子 纳贡、朝觐、述职,东周王室失去了诸侯朝聘贡献这一重要 收入。地小贡少的东周天子已不能对诸侯国发号施令,只是 在名义上保持天下共主的地位。

与此同时,诸侯国的情况也在急剧变化,一些大 国陆续吞并周边的小国,疆域迅速扩大,势力迅速 强盛,进一步打破了诸侯并列、王室独尊的局面。 西周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 伐自诸侯出”,这就是孔子痛恨悲叹的“礼崩乐 坏”。各个强国为了能“挟天子而令诸侯”,相继 争霸。
古代曾有“春秋五霸”的说法,一般指齐桓公、
29岁,(公元前523年,鲁昭公19年。)孔 子学琴于师襄子。
• • • • • • •
神农氏造五弦琴,禁止淫邪,匡正人心。桐木,能知闰年,能知秋, 长三尺六寸,象征着一年三百六十日; 宽六寸,象征六合; 前广后狭,象征尊卑; 五弦,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 大弦为君,小弦为臣。 宫、商、角、徵、羽五音。

• 孔子在和鲁哀公谈论学生中谁好时,赞扬颜回“回也好学,不 迁怒,不贰过” (雍也篇6· 3)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 犯同样的错误。 那时颜回已经死了。孔子还把颜回和其他弟子 比较,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 矣。” (雍也篇6· 7)说他的思想能够长期不离开仁德,而其 他弟子只能短时间想到仁德。 • 颜回曾经问孔子什么是仁德,引出了孔子那段经典的“非礼勿 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点头道:“弟子 即使不才,也要照先生的话切实去做。” 颜回一生学问虽高,但并无政治成就。孔子说颜回贤德,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 改其乐” (雍也篇6· 11)【译文】先生说:“多么有修养呀! 一竹筐的饭,一瓢的水,住在穷陋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 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颜回曾参字子舆,南武城人。小孔子四十六岁。 为人极孝,后娘待他极不好,而他孝行越谨,他 老婆因为给她蒸梨不熟,就把老婆给休了。一天 去田里除草,他不小心弄断了一根瓜秧,他老爹 曾点发起火来,拿着大棍子,一棍子打得昏死过 去。所幸曾参命大,又活了过来,苏醒后,马上 强做出一付活蹦乱跳的样子,以示无碍,并向曾 点请罪,说是因为打他而让老人家费了力,自己 真是该死。然后又搬出琴来大弹,以免老爹还想 着这事内疚。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骂他不懂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道理,其行为其实是 大不孝:“明知道老爹拿着那么粗的大棍子发了 狠要打,还不快跑了躲开?如果竟被打死了,岂 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不慈之地,让父亲背个恶名 么?”曾参于是请罪。孔子以其能通孝道,因之 以做《孝经》。
• 这其中显示出的不仅仅是颜回的贤德,而且有他的穷困。

孔子出游列国时被囚禁在匡地,颜回落后了, 后来赶到时,孔子不无欣慰与忧虑的说,我以为 你死了呢。颜回既安慰孔子又尊敬道,老师还活 着,我怎么敢死呢? 在颜回死后,孔子表达了自己最沉痛的哀思。 《论语》记载道:“颜渊(即颜回)死,子哭之 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 人之为恸而谁为?”孔子说,我不为这个人悲伤, 还为谁悲伤呢?
七十二贤达:
• 颜回、闵损、冉耕、冉雍、宰予、仲由、冉求、言 偃、卜商、曾点、曾参、澹台灭明、高柴、樊须、 有若、原宪、颜高、商瞿、秦商、颜刻、琴牢、冉 孺、颜辛、伯虔、曹卹、陈亢、秦祖、奚藏、廉洁、 冉季、石处、左郢、狄黑、商泽、任常、郑邦、乐 欣、孔忠、颜哙、申枨、邬单、荣旗、悬成、燕伋、 原亢、封巽、秦非、颛孙师 宓不齐、端木赐、公 西华、公治长、南宫适、公皙哀、漆雕开、公良孺、 司马耕、巫马期、梁角亶、公孙龙、叔仲哙、公祖 兹、罕父黑、公西箴、壤驷赤、颜文朴、漆雕多、 颜无繇、公夏首、施之常、步叔乘
“生而首上圩顶”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 谓之‘长人’而异之”。 孔子适郑,“东门有人, 其颡(sǎng额,脑门子)似尧, 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 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 累累若丧家之狗。” —《史记·孔子世家》
•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 ),母亲颜征在。
• • • •
老夫少妻。 尼丘山求子。 麒麟送子。 天生圣人,天降音乐。
夫子洞(坤灵洞)

孔子生父叔梁纥 夏邑县孔子还乡祠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 (叔梁为字,纥为名),母 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 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 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 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 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 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 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 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 纥已60多岁,颜征在还不到 20岁。

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春秋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动,各阶级、各阶层 的杰出代表人物和主要学术思想应运而生,大政冶 家如管仲、子产,大军事家如孙武,大思想家如孔 子、墨子,他们的创造性贡献,是战国时期百家争 鸣时期文化高潮的重要铺垫。
孔子是春秋时代人,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死于公元前479年3月4日。

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比孔子 小31岁,卫国人。他口才极好。子贡 守墓六年,师生之情胜过父子。

齐相田常伐鲁,鲁子命之出使救 鲁。子贡去齐国,吴国,越国和晋国 转了一圈,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竟做 下了桩天大的事业,存鲁,乱齐,破 吴,强晋而霸越,一使而动五国之政。 子贡又精通经济,善做生意,每次出 使,车仆之盛,拟于王侯。儒学之昌 盛,子贡大声势的宣传功不可没。
孔子的时代与生平
(一)时代
• 根据国家“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 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夏朝的始年为公元 前2070年,商朝的始年为公元前1600年,周 武王克商之年为公元前1046年。夏商两朝是 奴隶社会,武王伐纣灭商,实现了社会制度 的巨大变革,西周进入封建社会的初期阶 段——领主制封建社会。

• 先祖为宋国君主 • 周封纣的庶兄微子启于宋。 • 微子启—弟微仲—后四世弗父 何为宋卿。 • 弗父何—宋父周—世子胜—正 考父—五世孔父嘉(“五世亲 尽,别为公族”,遂为孔氏) • 后四世木金父—孔防叔—伯 夏—叔梁纥—孔子
孔姓第一人——孔父嘉 夏邑县的孔子还乡祠
2、孔子生平
• 孔子的形象
• 孔子也屡屡说起颜回的好学,但颜回并不骄傲。他尊敬老师, 恪守学问之道。他曾经感慨道:
• 子罕篇9·11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 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老师的思想和学问,我抬头仰望它,愈望愈觉得高,我研 究它,愈钻愈觉得深。看见它好像在前,一忽儿却又好像在后 面去了。老师善于循序渐进地诱导我,用文献典籍丰富我的知 识,用礼节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也不能。我已经用 尽了自己的才力,它好像仍然矗立在我的前面。虽然想攀登上 去,却感到没有路可上去。 这无疑是对孔子学问、教学的最高赞美了。
且自幼好礼。 “为儿嬉戏,常陈俎 豆,设礼容” (《史记·孔子世 家》)
做吹鼓手
• 17岁,孔母颜征在卒。 • 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 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 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 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 20岁,委吏(仓库)乘田(牛羊); • 尝为季孙氏牧牛羊
• 21岁,任司职吏,司吏人口。
北京国子监孔子像
山东曲阜孔子雕像
衢州孔氏南宗家庙 孔子行教像
吴道子所画的经典孔子像
南宋马远画孔子像
陕西长武县民间收藏的 明代孔夫子青铜造像
二 ○ ○ 六 年 孔 子 标 准 像
台北、台南孔庙
孔子生平
• 前551年(周灵王20年,鲁襄公22年 ),古历八 月二十七日(9月28日)。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 (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 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尼丘山
子贡(端木赐)
公冶长:姓公冶名长,齐国人,孔子的弟子。
大肚量,能忍人所不能忍之耻辱。 子谓公冶 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孔子将女儿无违嫁公冶长。 子路
子路(仲由) 公冶长 姓仲名由,字子路,因他曾为季氏的家臣,又被称 作季路,比孔子小九岁,鲁国人。有勇力才艺,以 政事著名,为人果烈而刚直,性鄙而不达于变通, 仕卫为大夫,在宫廷内讧中被杀。

30,孔子“三十而立”,并 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 “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 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 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 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 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 收奴隶禾兔,改名冉耕,字伯 牛。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 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 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 术文化的下移。

(二)家世生平

1、家世
孔子的远祖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把殷宗 室后裔微子启封在宋国。而孔子的祖先是宋国国君泯公的儿 子弗父何。在古代封建社会,必须由元配妻子所生的嫡长子 继位,弗父何不具备继位资格,他只有卿的身份,卿只能传 五代,五代之后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另外分出去成为家族, 由孔父嘉开始,孔父嘉成为孔姓第一人。孔父嘉是孔子的六 代祖,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 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 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