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检验四、免疫标记技术名词解释(2016.04.09)
临床免疫学检验名词解释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抗原抗体间的结合力涉及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和疏水作用力,其中疏水作用力最强,它是在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亲和性(affinity):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一个相应抗原表位(AD)之间的结合强度,取决于两者空间结构的互补程度。
亲合力(avidity):是指一个完整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与若干相应抗原表位之间的结合强度,它与亲和性、抗体的结合价、抗原的有效AD数目有关。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
带现象(zone phenomenon):一种抗原-抗体反应的现象。
在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中,由于抗体过剩或抗原过剩,抗原与抗体结合但不能形成大的复合物,从而不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现象。
抗体过量称为前带,抗原过量称为后带。
免疫原(immunogen):是指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抗原。
免疫佐剂(immuno adjustvant):简称佐剂,是指某些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载体(carrier):结合后能给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效应:初次免疫与再次免疫时,只有使半抗原结合在同一载体上,才能使机体产生对半抗原的免疫应答,该现象称为~。
单克隆抗体(McAB):将单个B细胞分离出来,加以增殖形成一个克隆群落,该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即~。
多克隆抗体(PcAb):天然抗原分子中常含多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含有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即~基因工程抗体(GEAb):是利用DNA重组及蛋白工程技术,从基因水平对编码抗体的基因进行改造和装配,经导入适当的受体细胞后重新表达的抗体。
免疫标记技术名词解释

免疫标记技术名词解释免疫标记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的技术。
它利用特异性抗体与待检测的分子结合,然后利用这些抗体上的标记物(如酶、荧光剂或放射性同位素)来检测和定量目标分子的存在和表达水平。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免疫标记技术及其解释:1. 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在组织切片或细胞上,利用抗体与特定抗原结合,再利用染色剂(如酶、荧光剂)将目标抗原可视化,从而研究和分析细胞或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和定位情况。
2. 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通过与荧光素结合的抗体,将特定蛋白质或其他目标分子在细胞或组织中可视化。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用于检测蛋白质的表达和定位,还可以用于研究细胞的功能、相互作用和信号通路等。
3. 免疫酶标记(Immunoenzymatic labeling):利用酶标记(如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结合抗体,形成特定酶抗体复合物。
通过加入合适底物和显色反应,可以观察到酶的活性,从而实现对目标分子的检测和定量。
4. 免疫原位杂交(Immunohistochemical In Situ Hybridization,IHC-ISH):结合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技术,可以同时检测细胞或组织中的蛋白质表达和基因表达情况。
通过使用标记有荧光或酶的核酸探针,可以在组织切片或细胞上可视化特定基因的表达位置。
5.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该技术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与细胞中的特定分子结合,经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荧光强度和分布情况。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和分析细胞表面标记物、细胞周期、凋亡等多种细胞特性。
免疫标记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癌症诊断、药物研发、免疫学研究和疫苗开发等领域。
通过免疫标记技术,科研人员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分子的功能、定位以及其在疾病中的变化,从而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临床免疫学检验-名词解释考点重要知识点归纳(全面)

免疫学考试重点归纳(全面)1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抗原抗体间的结合力涉及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和疏水作用力,其中疏水作用力最强,它是在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2亲和性(affinity):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一个相应抗原表位(AD)之间的结合强度,取决于两者空间结构的互补程度。
3亲合力(avidity):是指一个完整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与若干相应抗原表位之间的结合强度,它与亲和性、抗体的结合价、抗原的有效AD数目有关。
4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
5带现象(zone phenomenon):一种抗原-抗体反应的现象。
在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中,由于抗体过剩或抗原过剩,抗原与抗体结合但不能形成大的复合物,从而不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现象。
抗体过量称为前带,抗原过量称为后带。
6免疫原(immunogen):是指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抗原。
7免疫佐剂(immuno adjustvant):简称佐剂,是指某些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8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9载体(carrier):结合后能给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物质。
10载体效应:初次免疫与再次免疫时,只有使半抗原结合在同一载体上,才能使机体产生对半抗原的免疫应答,该现象称为~。
11单克隆抗体(McAB):将单个B细胞分离出来,加以增殖形成一个克隆群落,该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即~。
12多克隆抗体(PcAb):天然抗原分子中常含多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含有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即~13基因工程抗体(GEAb):是利用DNA重组及蛋白工程技术,从基因水平对编码抗体的基因进行改造和装配,经导入适当的受体细胞后重新表达的抗体。
临床检验免疫学重点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ANA(抗核抗体):是一组将自身各种细胞核成分作为靶细胞的自身抗体总称。
2.BAS(生物素–亲合素系统):基于生物素和亲合素既能偶联抗原(或抗体)分子,又能偶联酶、荧光素等示踪物质,可桥联抗原抗体系统和示踪物质指示系统。
3.包被:将抗体或抗原结合在固体载相上的过程。
4.CH50试验:绵羊红细胞与溶血素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激活血清中的补体,引起红细胞溶血,以50%溶血为判断终点来测定血清总补体活性。
5.CD分子(簇分化抗原):有核细胞在不同发育阶段其在细胞膜表面均可表达不同的分化抗原,形成不同的细胞类群。
6.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出现可见的沉淀现象。
7.多克隆抗体:在含有多种抗原表位的抗原刺激下,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并产生针对多种不同表位的抗体,其混合物为多克隆抗体。
8.单克隆抗体:单个B细胞参与融合形成的单个杂交瘤细胞经分离克隆化,产生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具有性质纯、效价高、特异性强、少或无血清交叉反应等优点。
9.等价带:当抗体过量时,IC(免疫复合物)的形成随着抗原递增至抗原、抗体比例最适处达最高峰。
前带:高峰区域左侧,抗体浓度过高,沉淀反应不明显后带:高峰区域右侧,抗原浓度过高,沉淀反应不明显10.封闭:加入的血清标本和酶结合物中的蛋白质部分地非特异性吸附于固相载体表面,加入1%~5%牛血清白蛋白或5%~20%小牛血清再包被一次,消除此干扰的过程。
11.HLA:是引起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最强的抗原,与HVGR或GVHR有关。
12.化学发光剂:在化学发光反应中参与能量转移并最终以发射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的化合物。
13.胶体金:是金盐被还原成金原子后形成的金颗粒悬液。
14.间接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抗体先吸附于颗粒性载体表面,与相应抗体/抗原作用,在适宜的电解质存在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
15.抗原抗体结合的可逆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后,在一定条件下又可解离为游离的抗原与抗体的特性。
免疫标记技术

常用的酶及其底物 酶 辣根过 氧化物 酶 (HRP) 底物
邻苯二胺 (OPD) 四甲替联苯胺 (TMB) 5氨基水杨酸 (5AS) 邻联苯甲胺 (OT) 2,2‘-连胺基-2(3-乙基-并噻 唑啉磺酸-6)铵盐 (ABTS )
显色反应 测定波长
橙红色 蓝绿色 棕色 蓝绿色
蓝绿色
492 450 449 425 642
酶是一种有机催化剂,很少量的酶即可导致大 量的催化过程,所以极为敏感。它的催化过程 有两种基本形式: (1)E十S →(ES)→E十P (2)E十S →=(ES) (ES)十D1 →E十P十D2 E为酶,S为酶作用的底物,P为底物分解 后的产物,D,为供氢体,D:为D1的氧化型。 如P或D:为有色化合物,即可用呈色反应显示 酶的存在。
HRP的催化反应需要底物过氧化氢(H2O2) 和供氢体(DH2)。供氢体多为无色的还原型 染料,通过反应可生成有色的氧化型染料 (D)。酶促反应的过程如下: HRP DH2+H2O2────→D+2H2O
供氢体的种类很多,形成的产物特点不一。如 DAB(3.3-二氨基联苯胺)的反应产物为不溶性沉 淀物,并有电子密度,故适宜于做免疫酶染色或 电镜观察。5AS(5-氨基水杨酸)早期曾用于ELISA, 但其溶解度不够大,且空白孔不易控制到无色, 现已很少应用。OT(邻联甲苯胺)的特点是能产生 鲜艳的蓝绿色产物且灵敏度较高,但反应中受温 度影响较大,而且由于产物不稳定,需要在短时 间内进行测定。
荧光是指一个分子或原子吸收了给 予的能量后,即刻引起发光;停 止能量供给,发光亦瞬即停止。 荧光素是一种能吸收激发光的光能 产生荧光,并能作为染料使用的 有机化合物。目前用于标记抗体 的荧光素主要有异硫氰酸荧光黄 (FITC)、四乙基罗丹明及四甲基 异硫氰酸罗丹明。
临床本科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总结

临床本科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总结1.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平衡和稳定的一种生理反应。
2.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
3.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4.抗原(antigen Ag):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5.抗原表位(epitope):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
6.共同抗原(common antigen):不同抗原分子之间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共同抗原表位;含有共同抗原表位的抗原互称共同抗原。
7.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8.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这类抗原需要T细胞辅助才能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
绝大多数抗原属此类,如:病原微生物、血细胞、血清蛋白等。
胸腺依赖性抗原又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
9.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这类抗原不需要T 细胞辅助能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
此类抗原较少,如G-菌脂多糖等。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10.Forssman抗原(Forssman antigen):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11.超抗原(super antigen,SAg):某些物质极微量就能够激活大量的T细胞克隆增殖,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
这类抗原称为超抗原。
12.佐剂(adjuvant):是指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入机体后,能增强该抗原的免疫原性或改变机体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属非特异性的免疫增强剂。
免疫标记技术讲解

课程名称: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课题名称:免疫标记技术组员:朱恩鹏拉巴卓嘎张燕培汪婷婷免疫标记技术免疫标记技术指用荧光素、放射性同位素、酶、铁蛋白、胶体金及化学(或生物)发光剂等作为追踪物,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
藉助于荧光显微镜、射线测量仪、酶标检测仪、和发光免疫测定仪等精密仪器,对实验结果直接镜检观察或进行自动化测定,可以在细胞、亚细胞、超微结构及分子水平上,对抗原抗体反应进行定性和定位研究;或应用各种液相和固相免疫分析方法,对体液中的半抗原、抗原或抗体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
因此,免疫标记技术在敏感性、特异性、精确性及应用范围等方面远远超过一般免疫血清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础免疫学和免疫化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现代高新技术建立的仪器分析的应用,免疫标记技术也不断完善和更新。
各种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涌现,至今已成为一类检测微量和超微量生物活性物质的免疫生物化学分析技术,在医学和其他生物学科的研究领域及临床检验中应用十分广泛。
根据试验中所用标记物的种类和检测方法不同,免疫标记技术分为免疫荧光技术、放射免疫技术、免疫酶技术、免疫电镜技术、免疫胶体金技术和发光免疫测定等。
第一节放射免疫技术放射免疫标记技术是将同位素分析的高灵敏度与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相结合,以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物的标记免疫测定方法,由于此项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可检测出毫微克(ng)至微微克(pg),甚至毫微微克(fg)的超微量物质,特异性强(可分辨结构类似的抗原)、重复性强、样品及试剂用量少、测定方法易规范化和自动化等多个优点。
因此,在医学及其他生物学科的研究领域和临床实验诊断中广泛应用于各种微量蛋白质、激素、小分子药物及肿瘤标志物等的分析与定量测定。
(一)放射免疫测定(RIA)放射免疫测定(Radio immunoassay,RIA)是1959年Yalow和Berson 首先创建的经典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用于血清中胰岛素含量的测定。
免疫标记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免疫标记技术的原理及应用1. 引言免疫标记技术是一种通过添加荧光染料或酶等标记物,使得目标分子可以被直接观察、定量或检测的技术。
它在生物学、医学、生物工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免疫标记技术的原理和常见的应用案例。
2. 免疫标记技术的原理免疫标记技术主要依赖于抗体的高度特异性和结合能力。
它通过标记抗体或抗原来实现目标分子的可视化或检测。
其中最常见的免疫标记技术包括:免疫荧光染色、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
2.1 免疫荧光染色免疫荧光染色是利用荧光染料标记抗体或抗原,并通过特定的荧光显微镜观察目标分子的分布。
这种技术能够在细胞水平上观察目标分子的定位和表达水平。
免疫荧光染色常用在免疫细胞化学、蛋白质定位和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中。
2.2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是一种常见且灵敏的定量检测方法。
它通过将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与待检测分子结合,再用底物与酶作用生成可测量的产物。
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血液学、临床诊断和药物研发等领域。
2.3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是通过在组织切片上标记抗体或抗原,利用显微镜观察目标分子在组织中的位置和表达情况。
它在研究肿瘤、组织发育和疾病等方面有重要应用。
3. 免疫标记技术的应用免疫标记技术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应用案例。
3.1 免疫组织化学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可以通过标记抗体来检测肿瘤标志物,从而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癌症。
例如,可以利用针对特定抗原的抗体来检测肿瘤细胞在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水平,以辅助早期的癌症诊断和预后评估。
3.2 免疫荧光染色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免疫荧光染色可以在细胞水平上观察某个特定蛋白质的定位和表达情况。
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细胞生物学研究中,例如研究细胞器的分布和功能、蛋白质互作和信号通路等。
3.3 ELISA在生物药物研发中的应用ELISA是一种常用的生物药物研发工具,可以用于检测和定量药物分子、抗体和蛋白质的浓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医学检验四、免疫标记技术名词解释(2016.04.09)
1.名词解释荧光寿命参考答案
荧光物质被一瞬时光脉冲激发后产生的荧光随时间而衰减到一定程度时所用的时间。
2.名词解释亲和素参考答案
是从卵白蛋白中提取的一种碱性糖蛋白,和生物素结合后十分稳定。
每个亲和素能结合4个分子的生物素。
3.名词解释免疫放射分析(IRMA) 参考答案
是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过量抗体与待测抗原直接结合,采用固相免疫吸附载体分离结合与游离标记抗体的非竞争方法。
4.名词解释荧光免疫技术参考答案
将免疫学反应的特异性与荧光技术的敏感性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是免疫标记技术中发展最早的一种检测方法。
5.名词解释封闭参考答案
是指在抗原或抗体包被ELISA板后,用1%~5%牛血清蛋白或5%~20%小牛血清等再包被,以防止非特异性吸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