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下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点总结冀教版

合集下载

初二历史单项考点辅导资料: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初二历史单项考点辅导资料: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初二历史单项考点辅导资料:人民解放战争
的胜利
初二历史学习大家要掌握很多考点,课下大家要用心归纳各部分的重要考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家的历史学习水平,下面为大家带来初二历史单项考点辅导资料-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

▲重庆谈判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到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10月,签订了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

1947年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直插敌人心脏——大别山地区,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23日,南京解放,统治人民达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初二历史单项考点辅导资料-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大家带来过了,希望大家能够认真记忆初二历史考点,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历史成绩。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冀教版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冀教版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冀教版八年级的学生是学习过历史知识的,那么,同学们知道冀教版的历史知识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冀教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冀教版之一第1课大战前夜的较量1、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分别是什么?中共代表人民的利益提出通过和平途径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企图抢夺抗战胜利果实,以内战方式使中国回到抗战前国民党一党专制独裁的老状态里。

(和平建国VS 内战独裁)2、蒋介石为何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为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主要原因); 害怕全国人民要求和平的呼声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给中国共产党。

3、中共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为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避免内战(主要目的); 并通过谈判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教育广大人民。

4、叙述重庆谈判的时间、中共代表、结果、争论焦点、意义。

时间:1945.8;中共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结果:签订《双十协定》,迫使蒋介石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争论焦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

意义:迫使蒋介石承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他一旦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于被动;中共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权,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通过谈判和谈判期间的各项活动,共产党在国统区和各民主党派中扩大争;2.在重庆谈判中,中国共产党人临危不惧,敢于斗争,善于斗争;7、叙述内战爆发的时间、标志、实质。

时间:1946.6;标志:国民党向中原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实质:美帝国主义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的内战。

*8、美帝国主义为什么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意图将中国纳入其殖民统治之下。

*9、中共粉碎敌人全面进攻的原则、作战方法、战略方针。

原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作战方法:集中兵力打运动战; 战略方针: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冀教版之二第2课转入战略进攻1、叙述国民党重点进攻解放区的时间、对象。

冀教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冀教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945-1949)㈠内战烽火⑴重庆谈判:①蒋介石(国民党)谈判目的: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

②毛泽东(中国共产党)谈判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③时间: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④结果: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

⑵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内战开始标志)⑶转战陕北:1947年3月,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指挥解放战争,采用蘑菇战术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运动战)⑷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意义: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㈡战略大决战1、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1948.9~1948.11)、淮海(1948.11~1949.1)、平津三大战役(1948.11~1949.1)。

开始标志:辽沈战役攻占锦州结束标志:北平和平解放㈠辽沈战役:1948年9月,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攻克锦州“关门打狗”。

共歼敌47万余人,人民解放军开始在数量上取得优势,改变了长期以来敌强我弱的基本格局。

意义: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

㈡淮海战役:1948年11月,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了淮海战役,共歼敌55万余人,是三大战役中歼敌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

(起承前启后作用)意义: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㈢平津战役:在淮海战役进行的时候,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率领东北野战军和华北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

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敌人52万余人。

2019-2020学年度冀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点练习

2019-2020学年度冀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点练习
1945年8月,柳亚子赋诗一首:“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此诗称颂的是( )
A、谭嗣同
B、孙中山
C、毛泽东
D、张学良
【答案】:
【解析】:
为了纪念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张老师向同学们推荐观看有关解放战争题材的电影如( )
①七七事变②《挺进大别山》③《西安事变》④《辽沈战役》
【答案】:
【解析】:
Hale Waihona Puke 1947年,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多的作战,歼敌100多万人,使敌我力量发生了显著变化,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假如你是一位解放军指挥员,请你结合“挺进大别山”这一史实,分析一下中共中央为什么要以地处中原的大别山作为突击方向。
【答案】:
【解析】:
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历经了两次合作两次分裂。请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孙中山创办的军事学校名称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成就(2)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3)列举国共两党第二次分裂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解放东北全境的战役和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4)简述第二次国共分裂的严重后果。(5)通过学习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历史知识,你有什么感悟?
周恩来曾说过:“毛主席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战争。”这里“最小的”和“最大的”分别指的是( )
A、文家市、秋收起义
B、遵义、红军长征
C、延安、抗日战争
D、延安、解放战争
【答案】:
【解析】:
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为了争取国内和平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地点在( )
A、北平
B、重庆
C、上海
①《武昌起义》②《鸦片战争》③《大决战》④《开天辟地》
A、①②③④

初二历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点总结

初二历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点总结

初二历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点总结《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初二历史上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初二历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初二历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必考知识点1.重庆谈判的史实北P112: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反共内战的方针已经确定。

P113: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

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北P120: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3.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北P123: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中最激动人心的战略大决战。

P124:辽沈战役后,解放东北全境。

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取得了数量上的优势。

P126: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我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P127:平津战役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1949年4月解放军分三路强渡长江。

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初二历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经典试题1、南京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

下列史实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 )A.八国联军侵华B.中华民国成立C.日本法西斯制造屠杀惨案D.蒋家王朝覆灭2、互联网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假如你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马关条约”、“通商口岸”、“双十协定”这三个关键词,最有可能出现的城市是( D )A.南京B.北京C.苏州D.重庆3、小名在一次练习中把下列选项连在了一起,其中错误的是:(B)A.中共一大——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B.中共二大——当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长征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D.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4、诗歌界和学术界普遍认为,毛泽东诗词是一部中国近现代革命和建设的宏伟壮丽的史诗,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㈠重庆谈判: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

蒋介石目的:为了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欺骗人民。

毛泽东目的:为了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阴谋。

谈判的结果:1945年8月,毛泽东、周恩来等来到重庆同国民党谈判。

10月10日,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规定避免内战,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㈡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直插敌人心脏~大别山地区,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⑵三大战役:名称指挥员参战部队主要城市影响意义辽沈战役林彪、罗荣桓东北解放军锦州、长春、沈阳解放东北全境,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取得优势三大战役中,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淮海战役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中原解放军华东解放军徐州、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平津战役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东北解放军华北解放军北平、天津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基本解放⑶渡江战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分三路强渡长江。

1949年4月23日占领南京,标志着统治人民达到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⑷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①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违背民意,坚持独裁,发动内战,失去民心;而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与民主,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与支持。

②人民解放战争中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③人民解放军作战英勇顽强,有正确的战略战术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初二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

初二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的胜利》
2、初中学生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他们有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但仍偏重形象思维,具体的形象思维仍然是他们解决问题的主要思维方式。其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片面的零碎的史实还缺乏一定的概括归纳能力。三大战役本课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课的难点。因为三大战役可以说是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共消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已成定局。但是,学生对于战役的概念还缺乏抽象认识,他们的思维只停留在对战斗激烈的感性认识阶段。对于三大战役的规模宏大和决定性的胜利缺乏理性认识。教材内容对于三大战役的情况也比较分散,没有三大战役情况简表。应指导学生完成“三大战役情况简表”。
二、出示小卡2题目学生思考合作交流展示。
三、活动探究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解放军将士英勇善战;人民群众大力支持;革命力量团结一心;国民党政治腐败,失去民心;国民党军队战斗力下降……
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说明: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学生各抒己见。大卡展示小组相互交流
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他们有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但仍偏重形象思维,具体的形象思维仍然是他们解决问题的主要思维方式。其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片面的零碎的史实还缺乏一定的概括归纳能力。学生对于战役的概念还缺乏抽象认识,他们的思维只停留在对战斗激烈的感性认识阶段。对于三大战役的规模宏大和决定性的胜利缺乏理性认识。1、阅读资料用图表:从课文和插图中掌握三大战役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和练习使用图表的方法2、比较辨异:三大战役都是战略大决战中的一环,其作战策略各有特点,同中辨异,异中有同,通过比较理解其战略意图。3、活动探究:“以史带论”,讨论、列举共产党以弱胜强,取得革命彻底胜利的原因。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背记要点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背记要点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背记要点
知识点0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实施:抗战胜利后,中共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依据: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影响: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知识点02、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战略进攻: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3.胜利: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4.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①中共中央即时、果断的正确战略决策;
②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③人民解放军广大官兵的浴血奋战;
④国民党统治腐败,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历史下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点总结冀教版
一、大战前夜的较量
那国民党当时有400多万军队美国援助的大量装备,火力上已经完全超过日军,美国一个航空队常驻中国,上千架飞机(有人质疑飞机数量,去百度下规模就知道了,当时美国一年9.8万架的飞机产量来对比,上千架飞机不多,美国当年打算用中国做跳板轰炸进攻日本本土,当年规划的机场就几百个),到1945年已经完全控制了中国上空的大部分制空权。

怎么就不会反攻一下呢,雪峰山那场战斗,还是日军先进攻,算是防守反击了一小下。

而日军投降前一年里,日军发动攻击国民党还丢失了几乎三个省的大部分和4个省的一部分(自己百度或者谷歌豫湘桂战役)。

即使在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美国援助量最小的时候,美国也每月能用空运给中国运输多大8万吨物资。

其中大部分为
1
武器装备和石油等。

仅仅空中就运输了总共140万吨物资进来,而滇缅公路打通后,那物资可以说是源源不断的进来。

但是这些装备大部分都装备在后方整修的国民党嫡系部队,这些部队知道日军投降后才出来接收投降。

而没有一丁点的援助给中共。

二、转入战略进攻
解放战争刚刚开始时,毛泽东就指出: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我们一定能够打败蒋介石。

战争仅仅进行了一年,到1947年6月形势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蒋介石的全面进攻被粉碎后,于1947年3月又对陕北发起重点进攻。

?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25万人进攻延安。

延安解放军只有4万多,敌众我寡,中共中央暂时放弃延安;
?毛泽东、周恩来等率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继续留在陕北。

依靠群众和有利地形,采取“蘑菇”战术,与敌周旋;
?西北野战军在彭
2
三、战略大决战
影响:A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B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1)辽沈战役:林彪,罗荣桓率东北人民解放军,首先占锦州,截断敌人向关内的退路。

?作用:解放了东北全境。

(2)淮海战役: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率领华东解放军和中原解放军。

?作用: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

(3)平津战役:华北和东北人民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

?作用: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四、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1938年9月18日伦敦电。

国民党的腐败问题主要是以下
3
几个方面:
1、在国民党统治区,“文武官吏中,除极少数例外,不是囤积居奇就是投机倒把。

1939年9月18日(新华日报》参政会旁听记。

如1941的官方检查显示,各地查出多起囤积物资的巨案,
2、四大家族垄断国家经济,宋子文、孔祥熙等几位大官,乘国家之危急,挟政治上之势力,勾结一家或几家大银行,大做其生意,或大买其外汇,其做生意时以统制贸易为名,以大发其财为实,故所谓统制者是一种公私不分的统制。

3、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蒋介石是一个独裁者,他的用人“无论你怎样贪污,也无论你怎么坏,只要你拥护他个人就能成。

” 《密勒士评论报》,译文转引自1916年7月29日<文汇报》。

方先觉守衡阳投降了敌人,有广播,有演说,但日本把他送回后,蒋不但不处罚,反而大大嘉奖,且让全国慰劳总会慰劳1000万元。

而守长沙的四军军长张德能,战功素著,守长沙期间,蒋把他的部队抽去两个团,城里只留一团人,守不住,奉九战区司令长官的命令撤退了。

蒋却冤枉地把他杀掉,借以伸张军纪。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