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识十分钟小练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训练(文化常识)

古文化判断题100练(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表示“然而”的词是:A. 然B. 而C. 且D. 则答案:A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以下哪位作者之口?A. 李白B. 苏轼C. 杜甫D. 王安石答案:B3.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的“蹊”指的是:A. 道路B. 河流C. 花朵D. 果实答案:A4.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子衿”指的是:A. 衣服B. 书信C. 朋友D. 思念答案:A5.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形容什么品质?A. 清高B. 谦逊C. 勇敢D. 智慧答案:A二、填空题6. “________,温故而知新”出自《论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答案:学而时习之7. “________,可以为师矣”出自《论语》,表达了对教师角色的尊重。
答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8. “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诫子书》,强调了内心平静对于追求远大目标的重要性。
答案:非淡泊无以明志9. “________,不亦说乎”出自《论语》,表达了对学习乐趣的赞美。
答案:有朋自远方来10. “________,死而后已”出自《左传》,表达了对忠诚和责任的坚持。
答案:鞠躬尽瘁三、翻译题11. 将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答案: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
12. 将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答案:上天将要赋予某人重大的责任,必定会先让他经历心灵的痛苦,身体的劳累,饥饿和困苦,使他的行为受到挫折,以此来磨练他的意志,增强他原本不具备的能力。
四、简答题13. 请简述“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含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答案: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如果早上听到了真理,即使晚上就死去也无憾。
这句话强调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
在现代社会,这句话鼓励人们不断学习,追求知识和真理,即使面临生命的终结也不放弃。
考试文言常识大全及答案

考试文言常识大全及答案一、文言虚词1. 而(1)用作连词①表并列:通常不译成什么。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
②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如:人非生而知之者。
④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⑤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例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⑥表修饰:可不译。
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
⑦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例如: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2)通“能”,译为“能够”“可以”。
例如: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 何(1)用作疑问代词①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例如:豫州今欲何至?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如:然则何时而乐耶?(2)用作疑问副词①表原因,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如: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②表时间,可译为“何时”。
例如:公子从何处来?③表程度,可译为“多么”“怎么”“何等”“怎样”。
例如:何其衰也!④表范围,可译为“多么”。
例如: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
(3)用作疑问语气词,常与“如”“若”“奈”连用,可译为“怎么办”“把……怎么办”。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3. 乎(1)用作语气助词①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如:儿寒乎?欲食乎?②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例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③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例如: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④表商榷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如: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
⑤表祈使语气,可译为“吧”“啊”。
例如:五人者,百余里而来,以送其骨,君将哀而生之乎?⑥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4. 乃(1)用作副词①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
考试文言常识大全及答案

考试文言常识大全及答案一、文言实词1. 判断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
A. 助词,的B. 代词,他/她/它C.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 动词,到、往(1)之二虫,又何知?()(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人皆吊之,或问之。
()答案:(1)B;(2)D;(3)A;(4)B2. 判断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
A. 代词,他/她/它B. 指示代词,那C. 语气副词,表推测或反问D. 连词,表选择(1)其皆出于此乎?()(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其真无马邪?()(4)其孰能讥之乎?()答案:(1)C;(2)A;(3)C;(4)D3. 判断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
A. 连词,表并列B. 连词,表修饰C. 连词,表转折D. 连词,表顺承(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1)D;(2)C;(3)B;(4)A二、文言虚词1. 判断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
A. 介词,用B. 介词,因为C. 介词,按照D. 连词,表目的(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3)余是以记之。
()(4)作《师说》以贻之。
()答案:(1)B;(2)A;(3)C;(4)D2. 判断下列句子中“于”的用法。
A. 介词,在B. 介词,到C. 介词,对于D. 介词,比(1)苛政猛于虎也。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业精于勤荒于嬉。
()(4)告之于帝。
()答案:(1)A;(2)D;(3)C;(4)B3. 判断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
A. 代词,他/她/它B. 助词,的C.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 动词,到、往(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蚓无爪牙之利。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公与之乘。
()答案:(1)B;(2)B;(3)C;(4)A三、文言句式1. 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小学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小学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
学习文言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下面是一些小学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供学生参考。
题目一:请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孔子家语》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恶人。
”请问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学习道德修养的同时会关心他人、爱护他人,而小人学习道德修养的结果却会对他人产生恶意。
题目二:请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史记·平准书》曰:“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请问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人生观?答案: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坚定的人生观,即无论富贵贫贱、威武屈服与否,人生都应该保持正直、坚定不移的品质。
题目三:请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论语·述而》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请问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对于天下人民,既不偏袒特定的人,也不排斥任何人,而是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个人,遵循道义的原则。
题目四:请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请问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计划和思考,只顾眼前的利益和快乐,那么必然会遭受到近处的困扰和忧虑。
题目五:请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庄子·逍遥游》曰:“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君子之道,岂可以一人之力行之哉?”请问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之间的万物各有其规律和主宰,君子之道不是一个人单独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众人共同努力来实现的。
通过以上的练习题,学生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文言文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
希望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文言文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十分钟同步课堂基础练】《谏逐客书》1

1.重点字音①如晤.(____________) ②眷.(____________)属 ③称.(____________)心快意 ④几家能彀.(____________) ⑤吾尝语.(____________)曰 ⑥必不能禁.(____________) ⑦双栖.(____________)之所 ⑧虐.(____________)民 ⑨使之肖.(____________)我 ⑩依依旁.(____________)汝 ⑪的.(____________)的非吾所忍 ⑫一恸.(____________) w ù ju àn ch èn g òu y ù j īn q ī n üè xi ào b àng d í t òng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②汝初闻言而.怒 B .①今逐客以.资敌国 ②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C .①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②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 D .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②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过:错 ②而陛下说.之,何也 说:说到,提及 ③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让:推辞,拒绝 ④藉寇兵而赍.盗粮 赍:赏赐 ⑤使之肖.我 肖:像 ⑥吾亦望.其言是 望:期望,希望 ⑦当尽吾意为幸.幸:幸事 ⑧更.恐不胜悲 更:更加 A .①②③B .④⑤⑥C .②④⑧D .③⑥⑦4.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客,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
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
《谏逐客书》中指在秦国做官的第17课时 谏逐客书(1)第五单元其他诸侯国的人。
B.《谏逐客书》中“六国”指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郑国、卫国等六个诸侯国,而苏洵《六国论》中的“六国”指齐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楚国等六个诸侯国。
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一、阅读理解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表达方式,因此阅读文言文需要特定的语法和词汇掌握。
下面是一些文言文练习题及其答案,供大家练习。
题目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出自于以下哪一部作品?A.《红楼梦》B.《水浒传》C.《孟子》D.《论语》答案:C.《孟子》题目二:「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是以下哪位历史人物的名言?A.刘备B.曹操C.孔子D.墨子答案:D.墨子下列名句中,哪一句出自《论语》?A.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D.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答案:C.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二、语法填空题目一:朱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朱熹学士礼记》是明代编纂的重要名著。
其中有一句话写道:「礼存于心,志存 ------------。
」(高尚)请填写适当的词语。
答案:高尚。
题目二:「千里之行,始于---------------。
」是中国古代名人孟子的名句。
请填写适当的词语。
答案:足下。
以下句子的正确语序是:「风流才子,------------------。
」(是)(后面是选项)A.必然B.终将C.不得不D.不应该答案:B.终将。
三、改错题题目一:下面这句话中,有一个字的用法不正确,请将其改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答案:将「贤」改为「仙」。
即改为「人非圣仙,孰能无过。
」题目二:下面这句话中,有一个字的用法不正确,请将其改正。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答案:将「长」改为「斑」。
即改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斑天一色。
」下面这句话中,有一个字的用法不正确,请将其改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答案:将「常」改为「常常」。
即改为「道可道,非常常道;名可名,非常常名。
」通过以上练习题,相信大家已经对文言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希望大家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文言文小练习

文言文小练习文言文小练习:走进古代智慧的奇妙世界咱从小到大,学习语文这门课的时候,文言文总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存在。
爱的是它那韵味十足,寥寥数语就能描绘出一个生动画面的魅力;恨的是那拗口的字词,复杂的句式,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
但别怕,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做做文言文小练习,说不定能发现其中的乐趣呢!记得有一次,我去逛一个古文化街。
那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我走进一家古旧的书店,里面弥漫着淡淡的墨香。
在一个角落里,我发现了一本泛黄的古籍,上面印着一篇篇精美的文言文。
我好奇地翻开,那些古朴的文字仿佛在向我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就拿《论语》来说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传递出的学习态度和交友的快乐,到现在都还适用。
还有《岳阳楼记》里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心怀天下的胸怀,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咱们做文言文小练习的时候,就像是在和古人对话。
比如说,碰到一个“之”字,它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可不一样。
有时候表示“的”,有时候是代词,还有时候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这就得咱们瞪大了眼睛,仔细琢磨上下文,才能搞清楚它的真正含义。
再比如说,文言文里的实词和虚词,那也是个让人头疼的事儿。
实词还好说,像“山”“水”“人”这些,咱一看就明白。
可虚词呢,像“而”“以”“于”,用法那叫一个复杂。
不过没关系,多做几道练习题,多总结总结规律,慢慢地就能掌握啦。
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让咱们解释“而”字的用法。
这可就得好好想想啦,第一个“而”表示转折,第二个“而”表示并列。
怎么样,是不是有点意思?还有那种让咱们翻译文言文句子的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是翻译成“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是不是感觉特有成就感?做文言文小练习,就像是在解谜。
每解开一个字词的意思,每翻译对一个句子,就像是找到了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