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课件
合集下载
新版人教版高中生物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共34张PPT)学习演示PPT课件

(1)体液各成分之间的转化关系: 组织液与血浆及细胞内液间都是双向交换,组织液 与淋巴以及淋巴与血浆之间都是单向交换,因此图 1 中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
[联前系后]
巧用单、双箭头判断相关成分或结构间的相互关系
(2)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关系: 垂体与其他腺体(如甲状腺、肾上腺等)之间为双向箭头,其 他腺体与下丘脑以及下丘脑与垂体之间为单箭头,故图 2 中 1 是下丘脑,2 是垂体,3 是其他腺体如甲状腺、肾上腺等。
4、循环过程:
CO2
无机环境
光合组作成用生、物化体能的合元成素作用
生物群落
呼吸反作复用循、环分解作用、化
石燃料燃烧
练习巩固1:
判断正误
(1) (2014·江苏)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______________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三、温室效应的原因及缓解措施:
4.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以低能 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 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 济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CO2 急剧增加
B.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植物的光合 作用
C.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只能是微生 物的分解作用
必修③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默写:光合作用、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__态__系_统__组___成__成_分_, _营_养__结__构_。 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哪些?
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__食__物_链___和_食__物__网____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 系统的_能_量__流__动__ 和_物__质_循__环__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联前系后]
巧用单、双箭头判断相关成分或结构间的相互关系
(2)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关系: 垂体与其他腺体(如甲状腺、肾上腺等)之间为双向箭头,其 他腺体与下丘脑以及下丘脑与垂体之间为单箭头,故图 2 中 1 是下丘脑,2 是垂体,3 是其他腺体如甲状腺、肾上腺等。
4、循环过程:
CO2
无机环境
光合组作成用生、物化体能的合元成素作用
生物群落
呼吸反作复用循、环分解作用、化
石燃料燃烧
练习巩固1:
判断正误
(1) (2014·江苏)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______________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三、温室效应的原因及缓解措施:
4.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以低能 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 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 济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CO2 急剧增加
B.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植物的光合 作用
C.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只能是微生 物的分解作用
必修③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默写:光合作用、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__态__系_统__组___成__成_分_, _营_养__结__构_。 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哪些?
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__食__物_链___和_食__物__网____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 系统的_能_量__流__动__ 和_物__质_循__环__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高中生物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为遵循实验设计的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原则,所以 (suǒyǐ)应尽量减少________变量对实验的影响,如________、 ________、pH、________和大小等。
(3)由于(2)中B组已灭菌,则依据同学们的猜测可知若干天后 (2)中B组的落叶腐烂程度________对照组。
【答案】 1.(1)全球性 循环(xúnhuán)利用 (2)逐级递减 2.(1)同时进行 (2)载体 动力
第三十三页,共53页。
掌握核心内容 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区别:
项目 形式
过程 范围 特点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光能→化学能→热能 (一 般形式)
以化学元素形式流动
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
【解析】 由图可知,气体X为二氧化碳,类群乙为生产者, 类群丙为消费者。联系生物(shēngwù)群落与无机环境的两种 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图中甲为分解者,如果甲缺少,生态 系统的物质循环将不能正常进行。参与循环的物质对象是组成 生物(shēngwù)体的C、H、O、N、P、S等元素。生物 (shēngwù)地球化学循环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 (shēngwù)圈)中的物质循环,在生物(shēngwù)圈的生物 (shēngwù)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第二十二页,共53页。
2.案例设计
案例
案例1
案例2
实验假设 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 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实 实验组 对土壤高温处理 验 对照组 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 设 计 自变量 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
A杯中加入30 mL土壤浸出液 B杯中加入30 mL蒸馏水 是否含有微生物
实验现象 结论分析
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 烂程度小于对照组
(3)由于(2)中B组已灭菌,则依据同学们的猜测可知若干天后 (2)中B组的落叶腐烂程度________对照组。
【答案】 1.(1)全球性 循环(xúnhuán)利用 (2)逐级递减 2.(1)同时进行 (2)载体 动力
第三十三页,共53页。
掌握核心内容 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区别:
项目 形式
过程 范围 特点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光能→化学能→热能 (一 般形式)
以化学元素形式流动
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
【解析】 由图可知,气体X为二氧化碳,类群乙为生产者, 类群丙为消费者。联系生物(shēngwù)群落与无机环境的两种 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图中甲为分解者,如果甲缺少,生态 系统的物质循环将不能正常进行。参与循环的物质对象是组成 生物(shēngwù)体的C、H、O、N、P、S等元素。生物 (shēngwù)地球化学循环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 (shēngwù)圈)中的物质循环,在生物(shēngwù)圈的生物 (shēngwù)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第二十二页,共53页。
2.案例设计
案例
案例1
案例2
实验假设 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 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实 实验组 对土壤高温处理 验 对照组 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 设 计 自变量 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
A杯中加入30 mL土壤浸出液 B杯中加入30 mL蒸馏水 是否含有微生物
实验现象 结论分析
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 烂程度小于对照组
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先灭菌,然后接种某种细 菌,最后置于适宜条件下
A.方案一
B.方案二
C.方案三
D.三个方案都不能达到
解析 欲证明树叶的分解是由“某种细菌”所引起
的,应先将树叶灭菌,排除其他微生物对实验结果的
干扰,同时应将灭菌后的树叶分两组,一组接种该细
菌,另一组不接种,两组均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以
便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乙
(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动植物的呼吸作 用、________、________。若图甲中的“→”仅表示二氧化 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________。 (2)若图甲表示碳循环示意图,则D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 ________,①过程表示的是________。 (3)表乙中的Pg表示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Pn表示生物体 内储存的能量,则R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是________。每平方 米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
实验现象 ①如果支持所作的假设,则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 ②如果不支持所作的假设,则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
解析 题目未要求确定某种微生物,而是将土壤微生物 作为整体予以研究。总体思路:本题为探究性实验,要 先作出“是”或“否”的假设;据所给药品可知,碘是 检验淀粉的,斐林试剂是检验还原性糖的(即淀粉水解产 物);据实验步骤(2),可知实验分为A、B对照;所以综 合起来讲,围绕假设通过A、B的显色情况作出结论。
答案 B
碳循环
【例1】 右图是生态系统中
碳循环示意图,“→”表示
碳的流动方向,其中代表分
解者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⑤
先灭菌,然后接种某种细 菌,最后置于适宜条件下
A.方案一
B.方案二
C.方案三
D.三个方案都不能达到
解析 欲证明树叶的分解是由“某种细菌”所引起
的,应先将树叶灭菌,排除其他微生物对实验结果的
干扰,同时应将灭菌后的树叶分两组,一组接种该细
菌,另一组不接种,两组均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以
便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乙
(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动植物的呼吸作 用、________、________。若图甲中的“→”仅表示二氧化 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________。 (2)若图甲表示碳循环示意图,则D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 ________,①过程表示的是________。 (3)表乙中的Pg表示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Pn表示生物体 内储存的能量,则R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是________。每平方 米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
实验现象 ①如果支持所作的假设,则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 ②如果不支持所作的假设,则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
解析 题目未要求确定某种微生物,而是将土壤微生物 作为整体予以研究。总体思路:本题为探究性实验,要 先作出“是”或“否”的假设;据所给药品可知,碘是 检验淀粉的,斐林试剂是检验还原性糖的(即淀粉水解产 物);据实验步骤(2),可知实验分为A、B对照;所以综 合起来讲,围绕假设通过A、B的显色情况作出结论。
答案 B
碳循环
【例1】 右图是生态系统中
碳循环示意图,“→”表示
碳的流动方向,其中代表分
解者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⑤
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5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在生物群落中碳的主要存在形式又是
什么?
有机物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这些含碳物质 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构建起碳循环的?(要求 以草原生态系统的具体生物和物质为例,并
用箭头和文字表示)
碳循环过程
食物链(网)
遗体残骸
的化 燃石 烧燃
料
探究一:
各小组在上图的基础上利用手中材料尝试构建 生态系统碳循环简化模型(粘贴各成分并用箭头 标明循环途径)
碳循环归纳总结:
1.碳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存在形式:CO2 2.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3.碳循环的形式:CO2; 4.碳循环途径(范围):无机环境---生物群落 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食物链(网) 6.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光合作用 7.碳进入大气的途径: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②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学习目标: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3、关注碳循环失衡与温室效应。
课前预习反馈
思考 :1、生态系统有哪两部分构成?
无机环境+生物群落 2、无机环境中碳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什么? CO2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形成原因:
①大量化石燃料燃烧,过量CO2排放,; ②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
温室效应带来的危害: 1、极地冰川加速融化 沿海城市被淹没 2、农田减少,粮食减产。
措施: 1、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2、植树造林
课堂小结
物质循环
1、定义: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 在 无机环境和 生物群落 之间往返循环利用的过程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24张PPT)

分解作用
分解者
1. 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主要形式 CO2和碳酸盐 2.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以什么形式进入的? 途 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径 ②化能合成作用 3.碳在生物群落中流动形式: 含碳有机物 形式:CO2
5.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 以什么形式归还大气的?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沿海城市被淹没
3.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
减少化学染料的燃烧
增大绿化面积
三.物质循环的概念: 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元素, 在 生物群落 和 无机环境 之间往返循环利用的 过程,称为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101
1、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什么呢? 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 2、循环过程发生在什么之间呢? 无机环境
一、碳循环
碳是地球上 储量 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它分布 广泛 ; 同时,碳又是构成生物体 最基本 的元素;碳是生物大分子的 基本骨架 “ ”,没有碳就没有生命。P 101
C循环的图解
化石燃料
燃 烧 作 用
生产者
呼 吸 作 用 呼 吸 作 用
光 合 作 用
无机环境
微 生 物 的 分 解 作 用
消费者
物质被反复利用,具有全球性
范围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载体 ; 物质为能量流动提供______ 动力 。 能量为物质循环提供______ 联系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 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课堂巩固
1、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循环的形式是 A.CO2 B.碳酸盐 C.碳酸 D.碳元素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 A.生物群落中 B.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 C.生产者与消费者间 D.生产者与分解者间
生物: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 Content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概念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元素。 (2)循环: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 (3)范围: 生物圈 。 2.特点 (1)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 生物地球化学 循环。 (2) 循环性 。 二、碳循环 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二氧化碳 的形式进行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 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 全球性 。
2.为减少温室效应,一方面应减少 CO2的排放 ,另一方面要大
力
植树造林 ,减少空气中的CO2含量。
2.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产生温室气体 C.不依赖于水 B.需要能量驱动 D.具有全球性
(
C
)
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项目 形式 特点 能量流动 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物质循环 以无机物形式流动 往复循环
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密切联系、相互依存
D.能量流动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的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沿食物
链和食物网进行的,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能量的固定、储
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的循 环利用离不开能量的作用,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2)特点 ①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因此生态系统的 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②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物质循环既然称为“循环”, 就不像能量那样单向流动,而是可以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 之间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例1】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 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时期 A B 碳吸收量(kg C·a-1) 1.20×1014 1.20×1014 碳释放量(kg C·a-1) 1.20×1014 1.26×1014 光合 作用实现的,碳的 作用实现的。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概念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元素。 (2)循环: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 (3)范围: 生物圈 。 2.特点 (1)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 生物地球化学 循环。 (2) 循环性 。 二、碳循环 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二氧化碳 的形式进行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 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 全球性 。
2.为减少温室效应,一方面应减少 CO2的排放 ,另一方面要大
力
植树造林 ,减少空气中的CO2含量。
2.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产生温室气体 C.不依赖于水 B.需要能量驱动 D.具有全球性
(
C
)
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项目 形式 特点 能量流动 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物质循环 以无机物形式流动 往复循环
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密切联系、相互依存
D.能量流动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的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沿食物
链和食物网进行的,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能量的固定、储
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的循 环利用离不开能量的作用,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2)特点 ①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因此生态系统的 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②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物质循环既然称为“循环”, 就不像能量那样单向流动,而是可以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 之间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例1】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 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时期 A B 碳吸收量(kg C·a-1) 1.20×1014 1.20×1014 碳释放量(kg C·a-1) 1.20×1014 1.26×1014 光合 作用实现的,碳的 作用实现的。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PPT精美课件

❖
3.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 一种不 加色彩 或很少 用色彩 ,而只 用墨线 在白底 上勾勒 物象的 画法。 作为一 种描写 方法是 指抓住 事物的 特征, 以质朴 的文字 ,寥廖 几笔就 勾勒出 事物形 象的描 写方法
❖
4.用几个凝练的动词形象逼真地写出 了父亲 攀爬月 台时的 努力, 没有过 多形容 、修饰 的语言 ,只是 白描, 只是写 实,乍 读很平 淡,细 细品味 ,却情 真意浓 。
(3)循环的过程:
C、H、O、N、P、S
生物群落
反复循环
无机环境
(4)循环的特点: 全球性;反复循环
二、碳循环的过程
大气中的CO2库
呼
光
微 生 物
吸
合
作
作
用
用
的
分
解
作
用
燃烧 化石燃料
思考回答:
(1)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循环形式: CO2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有机物
(3)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生态系统的结构 组成成分: 营养结构:食物链、 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D 1.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地提供能量,而生 态系统的物质却是自给自足的 B.现代工业大量煤炭石油的燃烧,打破了生 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引起温室效应 C.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 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4)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
(5)碳回到无机环境的途径:
① 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②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 化石燃料的燃烧。 (6)在物质循环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共51张PPT)

35、(每空1分,共7分)
(1)南美洲地雀
(2)食物 自然选择
(3)地理 生殖
(4)种群
基本单位
碳在生物群 落内部通过 什么渠道进 行传递?
食物链(网)
呼吸作用
环境 CO2
光合 作用
生产者
捕食
消费者
呼吸作用
分解者
可以看出:CO2是可以反复循环利用的
碳的循环过程
物质循环的概念(P101)
组成生物体的C、H、O、N、 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 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 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但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又有本质 上的区别: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
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是单向的流动、不是 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 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在生物群落 与无机环境间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 用,循环运动,不会消失。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区别: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内容和
能量、
元素、
与社会的联系:
全球变暖致北极熊同类相残
全球变暖致北极熊同类相残
在自然状态下,植物通过光 合作用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 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释放 碳的速率大致相等,大气中的CO2 含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年 份 1860
1960 19世纪末
浓度(ppm) 283
320 375--400
3、防止或减缓温室 效应的主要措施
①改善能源结构,开发 新能源(如核能、 太阳能、风能、水能),减少煤炭等的 燃烧量;
②植树造林; ③少开或不开汽车等机动车。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存在是靠物质循环和能 量流动来维持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 渠道实现的,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 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鸡、鸭、猪、羊;甚至包括里面的气温和气候,也由自己控 制。
-
3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费县实验中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 教学重点 : • 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教学难点 : •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二)物质循环的特点:全球性、循环性、反复利用 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生物群落
和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
利用,周而复始进行循环,不会消失。
(三)小结: 1.循环的物质: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 本元素。不是指单质,也不是化合物。
即为元素的循环: 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
思考? 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回答下列问题:
1、这里的物质是指什么? 2、这里的生态系统是指什么? 3、在哪两者之间循环?
-
6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1.物质循环的概念 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 、H 、
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 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 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危害:
①气温上升;
②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③进而对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
④旱、涝灾害频发,气候- 异常。
25
3、提倡和实践 低碳生活:
①节约用电、用水; ②少开或不开汽车等
2.物质循环的归纳: (1)生态系统:生物圈 (2)物 质:化学元素 (3)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 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这种物质循环 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讨论:在农田中大量使用DDT有机农
药为什么会殃及南极的企鹅?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
2.循环的具体形式:
主要以无机物的形式: 碳循环:CO2 氮循环:N2、NH4+、NO3硫循环:SO2、SO42-
在生物群落内部:
以有机物的形式,-沿食物链(网)传递 19
3.循环的范围:
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4.循环的特点:
全球性 循环性 反复利用
硝化作用:NH3 → NO-2→ NO-3
NO-3
反硝化作用: NO-3 →N2
硝 化 细 菌
NH3
多种植物
氨化细菌
多种动物
动植物遗体等
在生物圈中,一方面N元素通过固氮作用等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
11
另一方面N元素又通过反硝化作用重新返回大气。
4.硫循环
-
12
5.碳循环
-
13
议一议:(参照图思考讨论)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
(5)碳元素又以什么形式在无机环境与 生物群落中循环的?
CO2
-
15
碳循环的过程
大气中的CO2库
分解 作用
呼吸 作用
呼吸 作用
光合 作用
燃烧 作用
动物 动物 绿色植物 (消费者) 摄食 (生产者)
厂房 汽车
微生物
(分解者) 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
泥炭、煤 石油
-
16
归纳:
(1)碳循环的形式:CO2; (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食物链; (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有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统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
-
9
3.氮循环: 氮是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成
分。氮占大气成分的79%,必须经过 生物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 用等才能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反 复循环。
大气中的N2
生物固氮:N2+3H2→2NH3
反 硝
化
细
氨化作用:含氮有机物→NH3 菌
生物固氮 闪电固氮 工业固氮 硝酸盐和氨等物质
(1)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什么形式
存在? 碳元素在生物体内主要以什么
形式存在?
CO2 、 碳酸盐 ;含碳有机物
(2)碳元素主要以什么途径从无机环境
进入生物群落的?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3)碳元素在生物体之间以什么渠道传递?
食物链和- 食物网
14
问题讨论:(参照图思考讨论)
(4)碳元素以什么途径从生物群落进入 大气?
地,另外还有半英母生的园物地圈,供Ⅱ人号们种为植何粮食和蔬菜。“生
物圈居民”是8名科学家及3800种植物和动物,1991年9月
26日,8名科学家会正式以进失驻这败个告完全终密呢封的?“微型世界”,
希望在其中生活两年。他们一边从事科学研究,一边养鸡养 鸭,耕种收获,过着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活。两年中外界只为 他们提供包括种子在内的物品,其余的一切都需要他们自己 解决。能源,取自太阳能;氧气,由自己种植的植物制造; 粮食,全靠自己种植收获;肉 类和蛋白质,取自自己养的
-
20
与社会的联系:
-
21
-
22
思考讨论 与
合作探究:
温室效应的原因
温室效应带来的后果
治理温室效应的措施
-
23
在自然状态下,植物通过光 合作用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 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释放 碳的速率大致相等,大气中的CO2 含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年 份 1860
温故知新
1.能量流动的概念? 2.第二营养级能量的 来源及去向如何?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什么? 4.能量金字塔制作的 原理是什么? 5.研究能量流动的实 践意义是什么?
-
1
生物圈Ⅱ号
-
2
阅读:为了研究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从1984年开始,
美国在亚利桑那州的荒漠中建造了一个几乎密封的实验基地, 称为“生物圈Ⅱ号”。这个基地是一个大型的玻璃和钢结构 的温室建筑,耗资2亿美元,占地1.3万平方米,温室内有一 个微型的热带雨林,一个微型海洋,一个大草原和一个沼泽
1960 19世纪末
浓度(ppm) 283
320
-
375--400 24
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
大量燃烧 化石燃料
大气CO2升高
气温升高
化石燃料,短期内大量燃烧,打破了碳 循环的平衡,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使大气 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迅速增加,形成“温室效 应”。
-
3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费县实验中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 教学重点 : • 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教学难点 : •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二)物质循环的特点:全球性、循环性、反复利用 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生物群落
和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
利用,周而复始进行循环,不会消失。
(三)小结: 1.循环的物质: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 本元素。不是指单质,也不是化合物。
即为元素的循环: 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
思考? 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回答下列问题:
1、这里的物质是指什么? 2、这里的生态系统是指什么? 3、在哪两者之间循环?
-
6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1.物质循环的概念 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 、H 、
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 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 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危害:
①气温上升;
②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③进而对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
④旱、涝灾害频发,气候- 异常。
25
3、提倡和实践 低碳生活:
①节约用电、用水; ②少开或不开汽车等
2.物质循环的归纳: (1)生态系统:生物圈 (2)物 质:化学元素 (3)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 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这种物质循环 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讨论:在农田中大量使用DDT有机农
药为什么会殃及南极的企鹅?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
2.循环的具体形式:
主要以无机物的形式: 碳循环:CO2 氮循环:N2、NH4+、NO3硫循环:SO2、SO42-
在生物群落内部:
以有机物的形式,-沿食物链(网)传递 19
3.循环的范围:
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4.循环的特点:
全球性 循环性 反复利用
硝化作用:NH3 → NO-2→ NO-3
NO-3
反硝化作用: NO-3 →N2
硝 化 细 菌
NH3
多种植物
氨化细菌
多种动物
动植物遗体等
在生物圈中,一方面N元素通过固氮作用等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
11
另一方面N元素又通过反硝化作用重新返回大气。
4.硫循环
-
12
5.碳循环
-
13
议一议:(参照图思考讨论)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
(5)碳元素又以什么形式在无机环境与 生物群落中循环的?
CO2
-
15
碳循环的过程
大气中的CO2库
分解 作用
呼吸 作用
呼吸 作用
光合 作用
燃烧 作用
动物 动物 绿色植物 (消费者) 摄食 (生产者)
厂房 汽车
微生物
(分解者) 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
泥炭、煤 石油
-
16
归纳:
(1)碳循环的形式:CO2; (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食物链; (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有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统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
-
9
3.氮循环: 氮是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成
分。氮占大气成分的79%,必须经过 生物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 用等才能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反 复循环。
大气中的N2
生物固氮:N2+3H2→2NH3
反 硝
化
细
氨化作用:含氮有机物→NH3 菌
生物固氮 闪电固氮 工业固氮 硝酸盐和氨等物质
(1)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什么形式
存在? 碳元素在生物体内主要以什么
形式存在?
CO2 、 碳酸盐 ;含碳有机物
(2)碳元素主要以什么途径从无机环境
进入生物群落的?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3)碳元素在生物体之间以什么渠道传递?
食物链和- 食物网
14
问题讨论:(参照图思考讨论)
(4)碳元素以什么途径从生物群落进入 大气?
地,另外还有半英母生的园物地圈,供Ⅱ人号们种为植何粮食和蔬菜。“生
物圈居民”是8名科学家及3800种植物和动物,1991年9月
26日,8名科学家会正式以进失驻这败个告完全终密呢封的?“微型世界”,
希望在其中生活两年。他们一边从事科学研究,一边养鸡养 鸭,耕种收获,过着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活。两年中外界只为 他们提供包括种子在内的物品,其余的一切都需要他们自己 解决。能源,取自太阳能;氧气,由自己种植的植物制造; 粮食,全靠自己种植收获;肉 类和蛋白质,取自自己养的
-
20
与社会的联系:
-
21
-
22
思考讨论 与
合作探究:
温室效应的原因
温室效应带来的后果
治理温室效应的措施
-
23
在自然状态下,植物通过光 合作用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 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释放 碳的速率大致相等,大气中的CO2 含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年 份 1860
温故知新
1.能量流动的概念? 2.第二营养级能量的 来源及去向如何?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什么? 4.能量金字塔制作的 原理是什么? 5.研究能量流动的实 践意义是什么?
-
1
生物圈Ⅱ号
-
2
阅读:为了研究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从1984年开始,
美国在亚利桑那州的荒漠中建造了一个几乎密封的实验基地, 称为“生物圈Ⅱ号”。这个基地是一个大型的玻璃和钢结构 的温室建筑,耗资2亿美元,占地1.3万平方米,温室内有一 个微型的热带雨林,一个微型海洋,一个大草原和一个沼泽
1960 19世纪末
浓度(ppm) 283
320
-
375--400 24
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
大量燃烧 化石燃料
大气CO2升高
气温升高
化石燃料,短期内大量燃烧,打破了碳 循环的平衡,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使大气 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迅速增加,形成“温室效 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