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微生物浸出资源加工学

合集下载

微生物地质学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前景

微生物地质学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前景

微生物地质学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前景微生物地质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分支,它将微生物学、地质学和矿床学相结合,探索微生物在地质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前景。

随着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和传统开采方式的限制,微生物地质学已经成为一种创新的矿产资源开发技术。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地质学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前景。

一、微生物地质学在矿石浸出中的应用微生物地质学在矿石浸出中的应用已经广泛研究和应用。

通过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性,特别是酸化和氧化能力,可以加速矿石中金属元素的溶解和迁移。

例如,利用硫氧化细菌可以将金属硫化矿物中的金属元素从晶格中溶解出来,提高金属开采的效率。

另外,微生物还可以转化矿石中的硫化物为硫酸盐,从而降低环境中的酸性物质含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微生物地质学在矿石浸出中的应用前景巨大,有望成为传统矿石浸出工艺的有效替代技术。

二、微生物地质学在土壤重金属修复中的应用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目前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之一。

传统的土壤修复方法通常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和高昂的费用,而且效果有限。

而微生物地质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微生物可以通过菌根、解磷菌和解铁细菌来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重金属物质,从而实现土壤修复和再生。

微生物地质学在土壤重金属修复中的应用前景巨大,可以极大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三、微生物地质学在煤矿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煤矿废弃物的处理一直是煤矿行业的重要课题之一。

传统的废弃物处理方法通常采用填埋或堆放的方式,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而且会引发环境问题。

而微生物地质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废弃物处理方式。

通过利用微生物的降解能力,可以将废弃物中的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从而实现废弃物的降解和资源化。

此外,微生物地质学还可以利用微生物的甲烷生成能力,将废弃物中的甲烷转化为能源,实现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微生物地质学在煤矿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前景巨大,有望为煤矿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不同成因黄铁矿微生物浸出行为及矿物学影响机制探讨的开题报告

不同成因黄铁矿微生物浸出行为及矿物学影响机制探讨的开题报告

不同成因黄铁矿微生物浸出行为及矿物学影响机制
探讨的开题报告
题目:不同成因黄铁矿微生物浸出行为及矿物学影响机制探讨
背景说明:
黄铁矿是一种重要的矿物资源,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学、建筑等领域。

但由于其较高的难溶性和难降解特性,传统的黄铁矿加工方法存在着能耗大、排放高、工艺复杂等特点,难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近年来,采用微生物浸出技术对黄铁矿进行处理成为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具有环保、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显著优点。

然而黄铁矿微生物浸出行为深受其成因和矿物学影响,因此需要深入研究不同成因黄铁矿的微生物浸出行为及其对矿物学影响机制。

研究内容:
1. 对比分析不同成因黄铁矿的矿物学特征,以及相应微生物浸出过程中矿物学变化情况;
2. 探讨黄铁矿微生物浸出行为的基本规律及影响因素,并结合不同成因黄铁矿微生物浸出实验,验证黄铁矿微生物浸出行为差异性;
3. 建立不同成因黄铁矿微生物浸出过程的矿物学影响机制模型,并分析微生物对黄铁矿矿物学结构、硫酸盐还原作用、微生物-矿物界面反应等过程的影响机理。

研究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成因黄铁矿微生物浸出行为及其差异性,建立了黄铁矿微生物浸出过程的矿物学影响机制模型,为实现黄铁矿的高效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同时,通过探讨微生物对黄铁矿矿物学结构、硫酸盐还原作用、微生物-矿物界面反应等过程的影响机理,为微生物浸出技术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了新思路。

镍块矿的微生物浸出技术的研究进展

镍块矿的微生物浸出技术的研究进展

镍块矿的微生物浸出技术的研究进展1. 引言镍是一种重要的金属资源,广泛应用于不锈钢、合金和电池等领域。

然而,传统的镍矿石矿体中镍含量较低,矿石贫化技术面临着环境破坏和高能耗的问题。

因此,开发新型的矿石处理技术对于提高镍的回收率和资源利用效率至关重要。

微生物浸出技术由于其环境友好和高效节能的特点,成为了矿石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2. 微生物浸出技术的原理微生物浸出技术利用特殊微生物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对矿石中的金属元素进行溶解和转移的能力。

典型的微生物浸出过程包括生物氧化和生物还原两个主要阶段。

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一些硫杆菌和放线菌能够利用氧气在酸性条件下氧化金属硫化物矿石,产生相应金属离子。

而在生物还原过程中,某些还原菌则利用有机物或无机物作为电子供体,将溶解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沉淀。

该技术具有资源环境友好,生产成本低等优点。

3. 微生物浸出在镍矿石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微生物浸出技术在镍矿石处理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其中,一种重要的应用是利用硫杆菌对镍矿石进行生物氧化。

硫杆菌可以将镍矿石中的金属硫化物氧化为相应的金属离子,从而提高镍的浸出率。

此外,一些产氢菌也被发现可以利用氢气还原金属离子,从而实现镍的生物还原沉淀。

这些应用使得镍矿石的处理不仅环境友好,同时也能够提高镍的回收率。

4. 研究进展虽然微生物浸出技术在镍矿石处理中显示出很大的潜力,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微生物的培养和维护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和资源,因此,提高微生物的活性和生存率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其次,微生物浸出的效率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温度、酸度、氧气含量等,因此,优化环境条件对于提高浸出效果非常重要。

另外,一些矿石中可能含有抑制菌活性的有害物质,这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改进微生物的培养方法、优化环境条件等措施,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构建具有更高金属氧化能力的菌株;通过调节温度、氧气含量等因素,提高微生物的生物代谢效率;同时,一些研究还结合化学浸出技术,利用微生物间接浸出的预处理产物进行进一步处理,提高了处理效果。

生物选矿技术 第七章其它矿物的生物浸出

生物选矿技术 第七章其它矿物的生物浸出

反应原理
• 氰化法提金是从金矿石中提取金的主要方法之一。 金单质由于氰离子的络合作用降低了其氧化电位 从而能在碱性条件下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可 溶性的金酸盐而溶解,由此可以有效地将金从矿 渣中分离出来,然后再用活泼金属比如锌块经过 置换反应把金从溶液中还原为单质金。
• 金属氰化物对金溶解作用机理的解释目前尚不一 致,多数认为金在氰化溶中有氧存在的情况下可
• 硫脲浸金的基本反应可以表示为:
• 金的氧化 Au=Au+ + e-
EΘ=1.69V
• 二硫甲脒的生成 2(Thio)=RSSR+2H++2e- EΘ=0.42V
• 金与二硫甲脒的反应

Au+RSSR+2H++e-→Au(Thio)2+
EΘ=0.04V
• 硫脲溶解金 Au+2SCN2H4 = Au(SCN2H4)2++e EΘ=0.38V
• 近年来,国内许多研究机构如中科院化冶所、中 科院微生物所、北京有色冶金研究总院、陕西地 勘局堆浸中心、中南大学等开始不同程度地开展 了难处理金矿细菌预氧化试验研究,而且工程化 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 我国第一座10t/d规模生物氧化提金系统于1998 年在西安建成,烟台黄金冶炼厂2000年建成投产 的生物氧化厂加工难处理含砷金精矿,处理量为 60t/d,该金精矿以常规浸出仅回收其中10%的 金,而生物氧化浸出,金的回收率高达96%。莱 州黄金冶炼厂生物氧化提金系统于2001年4月建 成投产,生产能力100t/d。
• 生物氧化法主要是通过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作用来 分解载金硫化矿物,达到解离包裹金的目的。此 法具有条件温和、污染程度小、成本低、浸出指 标高等优点。
• 矿石中的金,通过浸矿微生物作用后,可以除去 金矿中大部分难溶的黄铁矿杂质及一些重金属离 子,提高金矿石的品位,有利于下一步化学冶金 的进行,提高金的提取率。

矿物微生物浸出12

矿物微生物浸出12

第12章矿物微生物浸出12. 1 概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微生物湿法冶金技术的国家。

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记载了用铁自硫酸铜溶液中臵换铜的化学作用,而堆浸和筑堆浸出在当时已成为生产铜的普通做法。

到了唐朝末年或五代时期,出现了从含硫酸铜矿坑水中提取铜的生产方法,称为“胆水浸铜”法。

到北宋时期,该方法已成为铜的重要生产手段之一。

当时有十一处矿场用这种方法生产铜,产量达百万斤,占全国总产量的15%~25%。

在欧洲,有记载的最早涉及细菌采矿活动是1670年在西班牙的里奥廷托(Rio Tinto)矿,人们利用酸性矿坑水浸出含铜黄铁矿中的铜。

然而,在所有这些早期的溶浸采矿活动中,人们对浸出液中存在微生物且发挥着重要的浸矿作用却一无所知,只是不自觉地利用了它们。

1947年柯尔默(Colmer)和亨科尔(Hinkle)首次从酸性矿坑水中分离出一种微生物-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并对其生理特性进行了鉴定。

其后坦波尔(Temple)、莱顿(Leathen)等对这种自养菌的生理生态进行了详细研究。

发现这种微生物能将矿物中硫化物组分氧化生成硫酸,并能将二价铁离子氧化为三价铁离子。

这些研究成果对促进微生物湿法冶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正是由于揭示了氧化亚铁硫杆菌这种生理特性,50年代掀起了生物湿法冶金研究的高潮。

1954年布莱涅(Buyner)等人从废铜矿堆的流出水中分离出该种细菌。

在实验室用此菌对多种铜硫化矿进行浸出试验,证明该菌可以氧化大多数硫化矿。

1958年美国肯尼柯特(Kennecott)铜矿公司的尤他(Utah)矿,首先利用该菌渗滤浸出硫化铜矿获得成功,并取得这项技术的专利。

从此细菌浸出的研究和应用开始受到各国重视,许多国家相继开展了由贫矿、废矿及表外矿石细菌浸出回收铜和铀的研究工作。

从20世纪60年代起细菌浸出铜和铀的技术用于工业生产。

近20年来,细菌冶金已成为湿法冶金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

矿物学因素对黄铜矿微生物浸出影响的研究现状报告

矿物学因素对黄铜矿微生物浸出影响的研究现状报告

矿物学因素对黄铜矿微生物浸出影响的研究现状报告黄铜矿是一种含铜硫化物矿物,广泛应用于冶金工业领域。

矿物学因素对黄铜矿微生物浸出的影响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

本报告将就矿物学因素对黄铜矿微生物浸出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一,黄铜矿的物化性质对微生物浸出产生影响。

黄铜矿的主要成分是黄铜矿矿物和黄铁矿矿物,黄铜矿的硬度和结晶度较高,往往难以被微生物有效浸出。

同时,黄铜矿与氧化铁矿等硫化物矿物共存时,可能会出现表面氧化物的覆盖,这种情况也很难被微生物浸出。

因此,矿物的结构和物理性质对微生物浸出黄铜矿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第二,金属离子对微生物浸出的作用也十分显著。

黄铜矿的浸出并不是单纯由微生物进行的,其中还包括了一种化学反应——铜离子被还原成为可被微生物有效浸出的二价铜离子。

这种化学反应的产生与客观地配合微生物浸出,使得微生物更加容易进行黄铜矿的浸出。

第三,黄铜矿微生物浸出中所用到的微生物对浸出效果影响很大。

当前应用较广泛的微生物有两类,一类是颜色偏蓝的相似细菌株,另一种是醇酸杆菌。

其中相似细菌株的适应性强,可以适应在各种不同温度、酸碱度和铜离子浓度环境下工作。

而醇酸杆菌则适应范围有限,但其却具有极高的浸出效率。

选择合适的微生物可以提高浸出效率。

第四,微生物浸出实验的条件对微生物浸出效果影响也非常显著。

微生物浸出实验的环境往往会对微生物的繁殖、代谢、生存产生一定的影响。

包括温度、酸碱度、气氛、铜离子浓度等等因素都会对微生物浸出效果产生显著的影响。

选择合适的条件可以提高微生物浸出的效率。

综上所述,矿物学因素对黄铜矿微生物浸出的影响非常显著。

矿物的组成和物理性质、金属离子、微生物以及实验条件等因素的因素综合起来,可以得出最佳的微生物浸出效果。

今后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来寻求更加优秀的黄铜矿微生物浸出方法。

黄铜矿微生物浸出的相关数据主要包括浸出率、铜离子浓度、微生物种类和实验条件等方面的数据。

以下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微生物技术在矿物加工工程中的应用

微生物技术在矿物加工工程中的应用

光合自氧硫细菌
这一类群的细菌是厌氧微生物,它们能在光线照射下, 利用还原态的硫化物(如H2S或S0),去同化CO2。这种 光合作用称为不生氧的光合作用.也就是说,这种光 合作用过程并没有氧气放出,只涉及到一种光系统; 而植物释放氧气的光合作用则要求有两个光系统。在 这一类群细菌的作用下,H2S首先被同化成元素硫S0, 随后.硫再被氧化成硫酸盐: CO2十2H2S→[CH2O]+2S0+H2 O 3CO2十2S0+H2 O→ 3[CH2O]+ 2H2SO4
随堂练习 6
1. 简述微生物的生长曲线的实验测定方法; 2. 简述微生物的培养实验过程; 3. 简述细菌的扫描电镜样品制备方法; 4. 简述测量细菌的红外光谱图的目的; 5. 简述测量细菌表面电位的步骤及计算方法。
微生物技术
在矿物加工工程中的应用
微生物技术在矿物加工工程中的应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前言 浸矿用微生物 微生物浸矿机理 浸矿流程与浸矿工艺 应用实例
第一章


资源微生物技术的历史回顾:

矿产资源的微生物技术可以说是随着特贫、特细或有害 元素包裹型矿石的开发利用而问世的。 对贫、细、杂矿石,特别是矿物共生关系特别密切或有 用成分被有害元素或载体矿物所包裹的矿石的开发利用 问题,向磁、重、浮三种常规的选矿方法提出严峻的挑 战,对于这些矿物的浸出,不仅三种常规选矿方法力所 不及,有时就是普通的化学浸出方法也无能为力。
co常见的光合自氧硫细菌光合自氧硫细菌特有特征着色菌属硫螺旋菌紫色硫细菌菌体呈球状杆状和螺旋状等细胞内含有细菌叶绿素为厌氧菌绿色和褐色硫细菌菌体形态多变细胞内含有细菌叶绿素为厌氧菌蓝绿菌细胞内含有细菌叶绿素和藻胆素蛋白质部分为兼性厌氧浸矿用微生物的来源从微生物保存单位购买购进的菌株都是纯种细菌必须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的驯化方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才能催化浸矿过程

生物技术在矿物加工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矿物加工中的应用

第5章微生物技术在矿物加工工程中的应用主要内容:(1)铜矿石的微生物浸出(2)难处理金矿石的微生物氧化预处理(3)铀矿石的微生物浸出(4)锰矿石的微生物浸出(5)镍、钴等其他矿石的微生物浸出微生物浸出不同类型的铜矿石时,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有:在所有反应式中,注明有微生物摧化的反应,是微生物对铜矿石浸出过程的直接催化作用,没有注明微生物催化的反应,是以直接催化作用的产物(H2SO4、Fe2(SO4)3)作为氧化剂的反应,是间接摧化作用。

2、铜矿石微生物浸出的工艺流程u铜矿石的微生物浸出工艺,一般用来处理大吨位的含铜贫矿石、尾矿、废矿和小而分散矿山的铜矿石,个别情况也用来浸出富铜矿和铜精矿。

u采用的浸出方式有堆浸、槽浸和搅拌浸出。

u采用搅拌浸出工艺时,还须在流程中加入磨矿作业和固液分离工序。

u用微生物浸出工艺还可以选择性地浸出复杂矿石或混合精矿中的部分矿物,使未浸出的矿物得到富集和纯化。

铜矿石的微生物渗滤浸出-萃取-电沉积流程图利用氧化亚铁硫杆菌浸出混合铜矿石的流程图铜铀矿石微生物浸出工艺流程图以上几种物料分别用4个渗滤池浸出,其投料顺序为:浮选尾矿、重选尾矿与矿泥(1:1)的混合物料,炉渣与矿泥(1:1)的混合物料,井下贫矿。

u菌种:取自安徽省铜官山铜矿的醉性矿坑水中,为氧化亚铁硫杆菌;u第一批浸出剂制备方法:首先将氧化亚铁硫杆菌所需要的其溶液中,然后把菌种接种进去,并在常他营养物质加入FeSO4温(20℃-30℃)下充气培养1-3d,使其中的Fe2+几乎全部氧化为Fe3+。

以此培养液作为第一批浸出剂,给入渗滤浸出池进行浸出。

u待浸出过程稳定以后,则用置换沉淀铜以后的母液经细菌氧化再生,然后送回渗滤浸出池。

n生产流程中,铀的浸出反应为:n分离方法:铜和铀采用离子交换法分离,回收铀以后的尾液再用废铁置换法回收铜。

n整个流程金属回收率:Cu85-90%、U68-80%,每1kg铜消耗铁1.5-2.5k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接计数法
利用血球计数器,取菌液样品直接在显微镜下 观察计数。若测定单位菌液体积所含活菌数目,则 须用平皿计数法和稀释计数法。 ❖平皿计数法
将稀释后的菌液用固体培养基制成平板,然后 在一定温度下培养,使其长成菌落,计算菌落数目, 再乘以稀释倍数,则为所测菌液的活菌浓度。
❖稀释法
将菌液按10的倍数在培养基中连续稀释成不同 浓度,然后进行培养。观察细菌能够生长的最高稀 释度,此最高稀释度培养液中的细菌数目为1个,则 可按总的稀释倍数计算出原菌液内所含活菌的浓度, 一般达到正常繁殖情况下菌液活菌浓度为106~1010 个/mL。
结论: 黄铁矿细菌浸出以Fe3+间接氧化作用为主。
12.2.3 复合作用说
1)论点
复合作用机制是指在细菌浸出当中,既有细 菌的直接作用,又有通过Fe3+氧化的间接作用。 有些情况下以直接作用为主,有时则以间接作用 为主,但两种作用都不可排除。
这是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赞同的细菌 浸出机制。
2)复合作用的证据 黄铁矿的浸出 辉铜矿的浸出反应:
12.2 微生物浸出基本原理
12.2.1 直接作用说
1)论点
在有水和空气的条件下,受氧化铁硫杆菌作用, 金属硫化矿会发生如下反应:
2FeS2+7O2+2H2O2FeSO4+2H2SO4 4FeSO4+O2+2H2SO4 2Fe2(SO4)3+2H2O CuS+2O2 CuSO4 CuFeS2+4O2 CuSO4+FeSO4
12 矿物微生物浸出
12.1 微生物浸矿
12.1.1 浸矿微生物种类、来源及生理生态特性 1)种类 ❖ 自养菌
在生长和繁殖过程中,不需要任何有机营养, 而是完全靠各种无机盐而生存的这类微生物。 ❖ 异养菌
需要提供现成有机营养才能生存的一类微生物。
结论: 与矿物浸出有关的微生物大部分属于自养菌,
某些异养菌也可以溶浸金属矿物,在生产中得 到实际应用的主要是自养类微生物。
❖ 常见的浸矿自养菌 排硫杆菌 特征:
¶ 菌体呈杆状,在液体硫代硫酸盐培养基上可 以生成小而圆的菌落,由于生成硫沉淀,菌落 呈黄色。
¶ 通常只存活一个星期左右,它可将硫代硫酸 盐氧化成元素硫,又将元素硫氧化成硫酸。
氧化硫硫杆菌 特征: ¶ 为圆头短杆状,通常以单个或成双、成短链状 存在,在菌体两端各有一油滴,可将培养基中的 硫溶入油滴之中再吸入体内进行氧化 ¶ 其氧化元素硫的能力比氧化硫化合物的能力强, 可以产生较多的酸,并有较强的耐酸性能,可耐 5%的硫酸。
细菌不产生元素硫: Cu2S+H2SO4+2O2 = 2CuSO4+H2O
用细菌浸出已知组成的铜蓝和辉铜矿发现有菌与无 菌条件下铜蓝的浸出速度相差很大。
由于浸出环境中没有Fe3+及其他氧化剂,所以浸出 作用只能是由细菌引起的,在浸出期间酸耗等于零。 矿物中CuS与S被等速浸出,反应如下:
Cu+1/2O2+2H2+===Cu2++H2O S+3/2O2+H2O===2H++SO42+ 总反应 :CuS+2O2=CuSO4
❖ 稳定生长期 细菌死亡数目和新生数目大致相等,总的细菌
数维持恒定。这个时期培养器内细菌的绝对数是最 多的。但此时培养基中营养大量消耗,细菌已变得 不太活跃,当进入大量培养或用于生产接种时,应 当使用稳定期内尽量靠近对数期的细菌。 ❖ 衰亡期
细菌开始大量死亡,培养器内总的细菌数目急 剧减少。此时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已基本消耗完。
❖方法
取50~250mL细口瓶、洗净并配好胶塞,用牛 皮纸包扎好瓶口,置于120℃烘箱灭菌20min,冷 却后可作为细菌取样瓶,带取样瓶到上述矿山取 酸性坑水。
2)培养 ❖步骤 配好的培养基用蒸汽灭菌15min后,在无菌操作 下分装于数个已洗净并灭菌的100mL三角瓶中。 每瓶装培养基20mL,用洗净干燥吸液管分别取 1~5mL矿水样加到三角瓶中,塞好棉塞置于20~ 35℃恒温下,静置培养(或振动培养)7~10天。
❖ 自养化能菌的特征
靠氧化培养基中的亚铁离子或硫化合物取得 能量以空气中的CO2作为碳源,并吸收培养基 中的氮、磷等无机盐营养,合成菌体细胞。
菌的生活需要氧气,属于好氧菌,它们广泛 生活于金属硫化矿和煤矿等矿山的酸性矿坑水 中。
除利用的能源有差异外,其他性质都十分相 近。
说明:
氧化硫硫杆菌、氧化铁铁杆菌和氧化 铁硫杆菌三种自养菌的性能十分相近, 而且难以将它们分开,所以有人视它们 为一种菌,定名为氧化铁硫杆菌。
12.1.2 浸矿细菌的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 由水和溶在水中的各种无机盐组成的,液体培养
基用于粗略地分离培养某种微生物。
❖异养菌
平板分离用的固体培养基,是在液体培养基中 加入1.5%琼脂(洋菜)或一定量硅胶制成的。
方法:在加热条件下配成一定浓度的消毒琼脂 溶液后,再加入无菌过滤的FeSO4等无机盐母液, 用H2SO4调节好酸度,冷却至常温即制成固体培 养基。
2)细菌间接作用的证据
黄铁矿的细菌浸出有直接作用也有间接作用。 2FeS2+7O2+2H2O=2FeSO4+2H2SO4
FeS2+7Fe2(SO4)3+8H2O=15FeSO4+8H2SO4 有铁时的浸出速度比无铁时快,说明黄铁矿细菌浸 出,高铁氧化作用比细菌直接氧化作用更重要。加 入Fe2+和加入Fe3+的浸出效果不一样,说明细菌氧 化Fe2+的速度远远高于Fe3+被黄铁矿还原的速度。
12.1.5 浸矿细菌的驯化
1)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
浸矿细菌的细胞膜类似于半透膜,可透过水分 而对其他物质有选择性。细菌较其他生物细胞对 渗透压的变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外界盐分浓 度过高,会抑制细菌生长,甚至因渗透压变化过 大,造成细菌死亡。
重金属离子可使细胞蛋白质凝固,大部分重金 属离子对细菌有毒性作用,超过一定限度,细菌 会因细胞脱水而死亡。
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 测定培养液中亚铁变成高 铁的数量。变化快的,说明细菌生长旺盛。
显微镜观察 观察细菌的形成,是否具有氧化铁 硫杆菌的形状特征。
说明:
上述方法得到的菌种是不纯的,如要分离纯种, 上述分离过程要无菌操作,并且要作平板分离。
❖平板分离 ➢方法 把配制好的固体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 在无菌操作下,用接种环取上述培养菌液在平 板上划线分离,使所取菌液中的菌体细胞尽量沿划 线分散开。 将划好的线培养皿在25~30℃条件下恒温培养。
在装有一定体积培养基的三角瓶中加入较低浓 度的金属离子后,接种入要驯化的细菌进行恒温培 养,待细菌适应能正常生长后,将它再转移到含有 更高浓度金属离子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依此类推, 每转移一次都提高金属离子浓度,最终可获得对该 金属离子具有较强耐性的菌株。
12.1.6 细菌的计量
❖比浊法
利用菌液所含细菌浓度不同,液体混合度不同, 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菌液的光密度的办法进行计算。 将光密度大小与标准曲线对比,可以推知菌液的浓 度。
Cu2S+H2SO4+O2=2CuSO4+H2O 直接作用:不生成S
Cu2S+H2SO4+5/2O2 = 2CuSO4+H2O 间接作用:生成S,但S又被氧化为硫酸
Cu2S+2Fe2(SO4)3=2CuSO4+4FeSO4+S 单独用Fe2(SO4)3浸出:可看到沉淀S生成
12.2.4 电位-pH图
如果在含硫化铜培养基中培养,一般要2~4周
如果细菌的养料不变,则转移当中的的缓慢期 就很短,甚至没有缓慢期。
❖ 对数生长期
随着细菌适应环境后,生长非常活跃,以对数增 长的速度繁殖,此时细胞数目大量增加,对数生长期 的曲线斜率就是细菌生长率μ:
1dnd(long)
ndt dt
这个时期新增加的细菌数目远超过死亡的细菌数。
以上是所有微生物生长繁殖所必须经历的四个时期, 每个时期的长短和细菌的活跃程度受环境因素制约。
❖ 生长缓慢期
当细菌由一个环境转移到一个新环境时,会出 现一个逐步适应的缓慢生长期,细菌生长繁殖速 度很慢,细菌也不活跃。根据被培养细菌对环境 的适应性,这个时期可能很短,也可能较长。
比较正常的情况是2~4周
❖培养的机制
在转移培养中,借助培养基的高酸度,可杀死 淘汰掉一些不嗜酸的杂菌,同时由于培养基中的高 浓度亚铁离子,只有氧化亚铁的细菌才能生长繁殖, 其他菌则被杀死淘汰掉,而氧化铁硫杆菌则得到充 分繁殖,活性越来越大。
❖氧化铁硫杆菌的检查和鉴定方法
肉眼观察 如有该菌生长,则培养基中的亚铁将 被氧化变成高铁,培养基的颜色由浅绿变成红棕 色,最后产生高铁沉淀。
硫细菌和铁细菌的生活环境,正处于金属硫
蚀阴沟硫杆菌 特征:
与氧化硫硫杆菌类似,但它可以利用硝酸盐 和铵离子作为氮源,不能利用亚硝酸盐。
氧化铁铁杆菌
特征: 呈短杆状,可将亚铁离子氧化成高铁离子,在
液体培养基中由于生成Fe3+使培养基由浅绿色变成 红棕色,在固体培养基上长成红棕色菌落。
氧化铁硫杆菌 特征: ¶ 菌体呈杆状,它可以氧化亚铁为高价铁,也 可将硫代硫酸盐氧化为硫酸。 ¶ 含亚铁的液体培养基中,亚铁被氧化使培养 基变成红棕色,Fe3+水解成氢氧化物或铁矾沉 淀。 ¶ 用不含铁的液体培养基,则由于硫代硫酸盐 氧化生成硫酸,使培养基酸度提高。
2) 细菌直接作用的证据 在无Fe3+条件下细菌可以浸蚀辉铜矿和铜蓝。 细菌可浸蚀元素硫。反应是:
2S+3O2+2H2O 2H2SO4 (无菌下此反应难发生)
对比细菌和Fe3+浸出辉铜矿(CuS2)发现二者的 反应产物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