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工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采茶实践劳动课教学设计(3篇)

采茶实践劳动课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茶叶的种类、生长环境和采摘方法。

(2)掌握采茶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3)认识茶叶加工的基本流程。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劳动素养。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茶叶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品质。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茶叶的种类及生长环境2. 采茶技巧和注意事项3. 茶叶加工的基本流程4. 采茶实践活动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茶叶的历史、文化和重要性。

(2)展示茶叶的图片和实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茶叶的种类及生长环境:介绍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等六大茶类,以及它们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2)采茶技巧和注意事项:讲解采茶的基本姿势、手法和注意事项,如采摘部位、时间、天气等。

(3)茶叶加工的基本流程:介绍茶叶从采摘到成品的基本加工流程,包括杀青、揉捻、干燥、筛分等环节。

3. 实践操作(1)分组进行采茶实践活动,每组配备一名指导老师。

(2)学生跟随指导老师学习采茶技巧,如采摘部位、手法等。

(3)学生在指导下进行采茶,体验采茶的乐趣和辛苦。

4. 教学总结(1)学生分享采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成果,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和环保意识。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采茶实践活动的感想。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如是否遵守纪律、是否掌握采茶技巧、是否积极参与等。

2. 成果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如感想文章的质量、图片和实物的收集等。

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采茶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班音乐采石歌教案教研(3篇)

中班音乐采石歌教案教研(3篇)

第1篇一、活动目标1. 学习歌曲《采石歌》,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

2. 通过演唱、表演等形式,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幼儿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

二、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学会歌曲《采石歌》,并能用欢快的情绪演唱。

2. 活动难点:理解歌曲内容,能够与同伴合作完成表演。

三、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歌曲《采石歌》的音频、PPT课件、小石子、石头背景图等。

2. 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有采过石头或见过采石工人的经验。

四、活动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歌曲《采石歌》的音频,引导幼儿倾听。

2. 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歌曲里唱的是什么?(二)学唱歌曲1. 教师出示PPT课件,展示歌曲《采石歌》的歌词和曲谱。

2. 教师逐句教唱歌曲,注意节奏和音准。

3. 幼儿跟唱,教师指导。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歌曲的节奏练习,加强幼儿对歌曲节奏的掌握。

2. 教师邀请个别幼儿上台演唱,给予鼓励和表扬。

(四)合作表演1. 教师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如:采石工、石子、石头等)。

2.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合作完成表演,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

3. 每组进行表演,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请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2. 教师总结活动,强调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五、活动延伸1. 在区域活动中,提供与采石相关的玩具和材料,让幼儿继续探索和体验。

2. 邀请家长参与,共同欣赏幼儿的表演,增进亲子关系。

六、活动反思1. 在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精神,引导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

3. 教师在活动中要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音乐。

七、教研活动1. 教师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总结活动中的亮点和不足。

2. 教师们共同讨论如何改进活动设计,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

3. 教师们分享其他优秀音乐活动案例,互相学习、借鉴。

《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教学设计

《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教学设计

《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教学设计《《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4.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一、岩石和土壤不仅是组成地球外壳的重要物质,而且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与人类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圈层。

本课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学生运用前几课的学习所得,通过进一步查阅图鉴,来亲自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

通过制作标本活动,学生既学会了制作方法,又增强了识别岩石和矿物的本领与兴趣,加深对岩石和矿物特性的认知。

二、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岩石,并且也掌握了一些观察岩石的视角与方法,从肉眼的初步观察到使用工具的细致观察等。

第三课的学习中,学生也了解到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通过对花岗岩的组成成分的观察,引出了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进而通过对其颜色、条痕、透明度、光泽的观察、比较与描述,知道了三种矿物的特性,初步学会了观察方法,对矿物的观察、特性的描述始终与观察岩石的组成活动相伴而行。

本节课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知识,以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的形式,借助图鉴对更多的岩石和矿物进行识别。

学生在识别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会制作标本的方法,还增强了识别岩石和矿物的本领与兴趣,加深对岩石和矿物特性的认知。

三、科学概念目标岩石和矿物的不同特征是识别它们的依据。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用采集来的岩石和矿物制作标本。

能够对照标本图鉴,根据岩石矿物的特征识别采集到的标本。

科学态度目标:体会到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的乐趣。

培养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岩石矿物标本的制作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四、重点:利用所学知识,对采集来的岩石和矿物进行标本制作。

难点:对照标本图鉴,对采集到的岩石和矿物进行识别。

五、岩石矿物、带盖纸盒、标签纸、标本图鉴、观察岩石各各种工具(小刀、铜钥匙、放大镜等)教学过程聚焦:认识标本师:自然界中有很多美丽的东西,他们都可以被制作成精美的标本保存,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美丽的标本吧。

综合实践石头教学设计(3篇)

综合实践石头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石头的种类、特点和用途。

(2)学习观察、描述和分类石头的技能。

(3)掌握简单的石头雕刻和绘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教学内容1. 石头的种类与特点2. 石头的观察与描述3. 石头的分类与应用4. 石头的雕刻与绘画5. 石头与环境的关系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各种石头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石头,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石头的种类与特点教师讲解石头的种类、特点以及常见的石头种类,如石灰石、花岗岩、砂岩等。

3. 石头的观察与描述学生分组进行石头观察,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描述石头的形状、颜色、纹理等特征。

4. 石头的分类与应用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观察到的石头进行分类,并探讨石头的应用领域。

5. 石头的雕刻与绘画教师示范简单的石头雕刻和绘画技巧,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

6. 石头与环境的关系学生讨论石头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石头环境的影响。

7.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所学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态度等。

(2)评估学生在石头观察、描述、分类等方面的表现。

2. 成果性评价:(1)检查学生的石头雕刻和绘画作品,评价其技巧和创意。

(2)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反思过程中的表现。

3. 自我评价:学生反思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资源1. 石头实物或图片2. 石头雕刻工具3. 石头绘画材料4. 教学课件5. 相关书籍和资料六、教学建议1.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采山—教学设计范文

采山—教学设计范文

采山—教学设计范文教学设计:采山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采山的概念和意义。

2.培养学生对山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3.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图片、视频、采山工具等。

2.场地准备:室内或室外的山地环境。

三、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通过展示山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山的兴趣,并引导思考采山的定义和目的。

2.介绍采山的概念和意义: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采山是指登山采集山区特产的活动,如采摘野果、采集草药等。

并强调采山对于了解自然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展示采山的工具和装备:展示采山工具和装备,如登山杖、行军靴、野生动植物手册等,并介绍它们的作用和正确使用方法。

4.示范采山过程:老师示范采山的整个过程,包括选择合适的山区、安全登山技巧、采集山区特产等。

并结合实际情况,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5.学生实践操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模拟采山的实践操作。

每组分配一部分任务,如选择山区、制定行程、采集特产等。

学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采山要求进行合理的安排和操作。

6.分享和总结:学生完成采山任务后,每组进行分享和总结,回顾采山过程中的收获和困难,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老师根据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

7.延伸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可以组织一次真实的采山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采山的乐趣和挑战。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采山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动手能力、团队合作、安全意识等。

2.听取学生的分享和总结,评估学生对于采山的理解和体验。

3.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反馈,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调整。

五、教学反思:通过采山这一教学活动,学生除了了解采山的概念和意义外,还能提高动手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和分享总结,可以促使学生对于采山的理解和体验更加深入和全面。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安全教育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确保学生的体验和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诗歌,理解关键词句,感悟诗歌的主旨。
学法引导
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研究讨论——分析归纳)
教学内容
更新、补
充、删节
作者王家新的生平简介
参考资料
《语文》教师用书
其他书籍及网络上丰富的资源
课后体会
教 与 学 互 动 设 计
教 师 活 动 内 容
学生活动内容
时间
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内容一、导入新课 Nhomakorabea叫学生谈谈自己对采石工这份职业的看法。PPT显示采石工的图片,叫学生去解读去了解采石工所处的工作环境,体会他们身上的可贵精神,进而引出今天的学习篇目王家新《采石工》
这首诗一开始就将其关注点集中在一束“金黄的稻束”上。它不是摆在那里,而是“站在”收割后的田野上。当大地空旷,这样一幅“静物写生”出现在秋后的田野上,它比一切更动人,更能调动诗人对历史和生命的感受和沉思。由此,诗人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而这是赋予生命的母亲、产后的母亲、默默肩负着生命的艰辛和希望的母亲。因为这种联想,一种诗的情感被进一步调动起来,“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诗人以动情的笔触和见证人的眼光赋予这种疲劳以美丽的性质。接着,诗人展开对收获后黄昏景色的刻画:“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正是在这万物包裹,大地无比宁静、饱满、透明的境界里,诗人的目光再次投向黄昏田野上那站着的金黄的稻束:“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无论是英雄的雕像、伟人的雕像,在此刻,都没有这样一种“雕像”更宁静沉默。它们静默,是因为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因为这种母亲的疲倦、美丽和坚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说。这是一种动人的肯定和赞颂,而又不流于空泛。接下来的“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诗人由远距离的观看和联想,转向对表现对象直接抒情,进而赋予母性的疲倦和坚忍以超越一切的伟大的性质。稻束的“疲倦”被升华了,它的含义不再是体力不支,而是充分释放后的深沉和宁静。诗人故意留下了空白,让我们展开更广远的想象。正是在这“弱者的伟大”中,在这默默承受一切的生命姿态中,“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些诗句变得玄密起来,你可以添进一切思想,也可以只欣赏这种抽象的神秘感。诗人告诉我们的是,这决不是一种虚空,决不是一种即兴式的感怀,它伟大、恒久、庄重,它超越时空,我们会体会到一种类似宗教感的东西在冉冉升起。至此,那肩负着伟大的疲倦和辛劳的母亲的形象,在一片收割后的田野的映衬下,超越了历史的进程而具有了永恒性。
教案
章节
课题
第四课采石工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
教具学具
电教设施
教科书
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
教学点
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形象性。
能力
培养点
读诗歌,理解关键词句,感悟诗歌的主旨。
德育
渗透点
品读诗歌,学习采石工与寂寞、困难苦斗、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硬汉精神。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
读诗歌,理解关键词句,感悟诗歌的主旨。
难点
5′
5′
15′
35′
10′
10′
第二部分:母亲无言的坚韧和美丽激起我们对生命和历史作深刻的思考,深刻阐释了金黄的稻束的象征意义。
请学生勾画记录最重要内容。
标记节奏和重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多种方法练习朗读
请学生回答,大家一起讨论总结出答案。
师生共同研读文章,问题请学生回答并补充,老师做最后的确认。
学生对文章的分析进行适当的记录。
③一“搓”一“弯”,用形象化的动作,绘出采石工怎样的画面?
明确:一“搓”一“弯”,用形象化的动作,绘出采石工不畏艰难的画面。
④用震响的“锤声”,“一寸一寸”推进的凿子,形象地写出采石工的艰难,刻画出他们怎样的品质?
明确:用震响的“锤声”,“一寸一寸”推进的凿子,形象地写出采石工的艰难,刻画出采石工的坚韧和顽强。
【板书题目和作者】
二、教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
本诗节选自《星星》1984年第12期。作者是王家新,湖北均县人,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教授,中国现代诗人。作品有《在山的那边》、《瓦雷金诺叙事曲》等。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省丹江口市。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广受关注。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任副教授。2006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为教授,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性诗人。
1阅读诗歌,感知诗歌塑造的采石工这一劳动群体形象。
①采石工的劳动环境怎样?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诗歌描写了采石工的劳动环境,那是“矿脉的断裂处”裸出的“一层层岩石”,是“山连山的沉默”,是“坚硬的”岩石,弘阔、艰险、恶劣和寂寞的环境,反衬出采石工坚韧而伟大的形象。
②采石工的劳动场面又是怎样的?
明确:诗歌描写了采石工的场面,他们“搓了搓手掌”便“弯下腰来”。
5、总结:诗歌的主旨
这首诗通过采石工劳动环境和劳动场面的描写,赞扬了采石工与寂寞、困难苦斗,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硬汉精神,充满了对这一劳动群体的崇敬与赞美,歌颂了劳动和劳动者的伟大,蕴含着诗人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深刻思考。
三、课堂小结
深受诗人里尔克的影响,和西方音乐、绘画熏陶的郑敏,具有诗人的敏感和哲人的气质,善于从客观事物引起深思,通过生动丰富的形象,展开浮想联翩的画幅,把读者引入深沉的境界。《金黄的稻束》写的是一片秋天的静穆,一幅米勒画面。诗人不单是借景抒情,而是力求通过具体的物象和对人类存在的联想和思索,来把握更本质、更具有思想含量的诗意。
明确:句中的“纪念碑”具有双重含义。
表层含义:指采石工开采的石头成了纪念碑。深层含义:象征意义,指采石工那坚韧不拔、与困难苦斗的形象和精神犹如耸立在群山之上的一座纪念碑。
②体会一“弯”一“起”动作的意义。
明确:一“弯”一“起”,两个相反的动作,对比强烈,造意奇特,“弯”是“起”之因,“起”是“弯”之果,表达了诗人对这一劳动群体精神和生命价值的崇敬和赞美。
二、朗诵课文(标记节奏和重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多种方法练习朗读)
三、诗歌赏析
【启导】这首诗通过采石工劳动环境和劳动场面的描写,赞扬了采石工与寂寞、困难苦斗,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硬汉精神,充满了对这一劳动群体的崇敬与赞美,歌颂了劳动和劳动者的伟大,蕴含着诗人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深刻思考。
五、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1、2
2、学生用书本课内容
3、预习下一课
六、板书设计
黄金的稻束郑敏
一、作者简介:郑敏九叶诗派代表人之一。九叶派: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二、诗歌赏析
第一部分:作者由稻束联想到收获联想到生产的母亲(劳动者),歌颂了劳动者的美丽、坚韧和无私。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采石工的群体形象。
采石工是一个()的劳动群体形象。
明确:采石工是一个与寂寞苦斗,与困难苦斗,具有坚韧不拔精神的劳动群体形象。
3再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对采石工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4三读诗歌,感悟诗歌的主旨
课文最后一节书写作者的所感。
①如何理解诗句“当他们再一次弯下腰来/我想起了/那些拔地而起的纪念碑”中的“纪念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