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研究和发展具有哪些积极的意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杂交水稻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1973年10月,在苏州召开的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袁隆平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这一成果是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多年来潜心研究的结晶。
1960年7月,时任湖南黔阳农校教师的袁隆平在试验田里发现一株天然杂交稻,萌发了研究杂交水稻、提高粮食产量的念头。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他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杂交水稻研究由此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1974年,湖南开始试种杂交水稻。
1976年,全国示范推广面积扩大到208万多亩,全部增产20以上。
197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28631万吨,比1965年增长47.2。
从1976年到1987年,中国的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000多万人。
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推广,为我国粮食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可以豪迈地宣布: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粮食问题。
(摘编自《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光明日报》2019年10月07日)材料二:杂交水稻走出国门,始于1979年。
当时,原农业部向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赠送了1.5公斤杂交水稻种子。
这些种子在美国种植后,比当地良种增产33以上。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袁隆平团队通过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为近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万余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中国杂交水稻也推广到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非洲各国,增产十分显著。
(摘编自《杂交水稻》,《科技日报》2019年10月01日)材料三: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淖尔苏木稻浪滚滚的田间地头,9位来自不同科研领域的农牧业专家现场收割水稻,并选取了三个地号的水稻进行测算。
经专家团一致测算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来永才激动地宣布,在今年气候条件不是特别有利的情况下,这片盐碱地的亩产水稻仍然达到了508.8公斤的骄人成绩。
他表示,科技助力农业,盐碱地利用好了同样可变高产田。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是多以碎片化文字、图像、图 表等形式呈现的阅读材料。阅读时具有间断性,但 表意完整的文本。
特点:数量上,多个文本;文体上,可跨文体; 主题上,较为集中;内容上,有时代性。
连续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的区别
构成元素 文本特点
表意
连续文本
文字 连续 完整
非连续文本
文字+图+表 不连续 完整
常见题型
考点:理解辨析 —般来说选项的顺序与文本的顺序基本一致,每个选项都可以在原文中 找到对或错的依据。 【解题技巧】
(1)仔细阅读题干,确定答题范围,在文本中找到相关信息的确切位 置。
(2)将每个选项与文中相关句子进行比对,寻找差异,辨别正误。 注意有无篡改内容、过于绝对(一般会用“全、都、必然、必定、一定、 肯定、最、一直、关键是等)、强加因果(一般会用“原因是、因为、 由于、因此、导致、使得、引起”等)、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 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等问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B.“只要精耕细作,就能提高农业的产量” 错。根据材料二“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是中国现代农业发 展的必由之路。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进程看,传统农业已落后于时代,它必 然要被现代农业替代”可知,现代科学技术也是影响农业的产量的因素,选项说法 过于绝对。C.“只有在封建地主制背景下,中国农业才需要精耕细作传统”错。根 据材料二“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 由之路”可知,现代农业发展也需要精耕细作。D.“中国已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 于文无据。
1. 理解辨析题 2. 概括要点题 3. 语言特点题 4. 图表探究题 5. 拓展探究题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点拨: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长征
时期”指的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 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战略转移那段 时间。反映红军长征时期的作品很多,根据自己的生活 经历和实际感受填写即可。
感受美好自然,培养语文素养!
GAN SHOU MEI HAO ZI RAN PEI YANG YU WEN SU YANG
点拨: 本题考查理解和表达能力。首先要明确
“全民偶像”是谁,他们为什么成了“全民偶 像”,对偶像的真正含义进行表述。
二、革命文化。 Βιβλιοθήκη 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
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北上抗日。 由于“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的错误,中央苏 区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进行长征,其间 跋山涉水,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留下了 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血战湘江、四渡赤水、 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于 1935 年 10 月 到 达 陕 北 。 与 此 同 时 , 红 四 方 面 军 和 红二方面军也先后进行了长征 ,1936年10月,三大 主力红军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 你是否同意李兰娟院士的言论?结合三则材料说明理由。 _示__例__:__我__同__意__李__兰__娟__院__士__的__言__论___。__鲁__迅__先__生__说__:__“__我__们__ _从__古__以__来__,__就__有__埋__头__苦__干__的__人___,__有__拼__命__硬__干__的__人__,__有__为__ _民__请__命__的__人__,__有__舍__身__求__法__的__人___…__…__这__就__是__中__国__的__脊__梁__。__” _在__国__家___和__人__民__需__要__的__时__候__,___“__中__国__的__脊__梁__”__往__往___挺__身__ _而__出__,__为__国__家__和__人__民__奉__献__,__年___青__一__代__应__该__以__他__们__为__偶__像__, _树__立__正__确__的__人__生__观__和__价__值__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袁隆平是事实的追随者“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证真理。
……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
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
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
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
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
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
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
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
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
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
因此,说杂交稻属劣质米与事实不符。
袁隆平进而写道,其实,杂交稻、常规稻与任何其他农作物一样,品种不同,产量和品质是有差别的,有的甚至相差悬殊。
一般地说,大多数杂交稻品种的米质属于中等,其中也有个别杂交稻品种的米质较差,但绝不能以个别品种的优劣来概括一般。
就这样,袁隆平捍卫了事实,也捍卫了真理。
对于不符合事实,严重违背科学规律的事情,袁隆平也以同样的胆识力排众议。
实用类文本杂交水稻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1973年10月,在苏州召开的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袁隆平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这一成果是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多年来潜心研究的结晶。
1960年7月,时任湖南黔阳农校教师的袁隆平在试验田里发现一株天然杂交稻,萌发了研究杂交水稻、提高粮食产量的念头。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他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杂交水稻研究由此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1974年,湖南开始试种杂交水稻。
1976年,全国示范推广面积扩大到208万多亩,全部增产20以上。
197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28631万吨,比1965年增长47.2。
从1976年到1987年,中国的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000多万人。
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推广,为我国粮食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可以豪迈地宣布: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粮食问题。
(摘编自《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光明日报》2019年10月07日)材料二:杂交水稻走出国门,始于1979年。
当时,原农业部向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赠送了1.5公斤杂交水稻种子。
这些种子在美国种植后,比当地良种增产33以上。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袁隆平团队通过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为近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万余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中国杂交水稻也推广到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非洲各国,增产十分显著。
(摘编自《杂交水稻》,《科技日报》2019年10月01日)材料三: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淖尔苏木稻浪滚滚的田间地头,9位来自不同科研领域的农牧业专家现场收割水稻,并选取了三个地号的水稻进行测算。
经专家团一致测算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来永才激动地宣布,在今年气候条件不是特别有利的情况下,这片盐碱地的亩产水稻仍然达到了508.8公斤的骄人成绩。
他表示,科技助力农业,盐碱地利用好了同样可变高产田。
了不起的杂交水稻答案

了不起的杂交水稻答案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问世界谁来养活中国。
作为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这样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
而我们之所以不用挨饿,主要是因为这位中国院士袁隆平爷爷,1930年出生的袁隆平在动荡年代中长大。
他跟着家人四处逃亡。
他见过太多人饿死在路边。
这些年来,他可能就像一个悬在空中的宝贝。
袁隆平爷爷很清楚,一旦涉及到10亿多人口,这条路有多长有多险,谁都知道,而早在1926年,美国科学家琼斯就发现水稻具有杂交的优势。
1966年,日本科学家经常对三系包进行研究,但最后只停留在理论研究上,无法继续。
他发表在著名的水稻雄性不育论文上的数据来自他年复一年在稻田里的观察和实验。
他早出晚归14天,用放大镜观察了14万多粒,终于找到了一株雄性不育植物。
但在这里演示之前,难免有传言说,杂交水稻的初步接受并没有增加水稻的数量,而是增加了近70%的稻草。
有人讥讽他说,也有人说他是个彻头彻尾的技术骗子,甚至毁掉了他所有的实验田。
最终,他只能在一口井中取出五株幸存的幼苗。
她带着这些科技成果离开了是非之地。
两广、云南、桂川、海南岛今年春节都没有回国。
看不懂太多的技术资料和科研报告。
不管怎样,当退伍军人重新出现在公众面前时。
她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了我们教科书上的一个角色,以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而闻名。
在面对面的采访中,主持人问袁老师,你是不是特别害怕那一幕再次发生?爷爷认真地重复了两次答案,不可能。
当布朗提出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时,他用超级大米写下了答案,这也挡住了悬在中国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他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草下乘凉的梦想,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世界的梦想。
他说,我得过很多奖,最大的就是共和国勋章,但在我得奖后的第二天,他又回到了战场。
年少时被老师评价为邋遢、爱好自由的人,却终生被烙在泥潭里。
今天他走了,但无论他走了多久,在浩瀚的银河系中,名为袁隆平的小行星8117仍将继续围绕太阳公转。
小升初非连续性文本专题

小升初非连续性文本专题【真题演练】(2021·河南开封市·小升初真题)阅读,完成练习。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0世纪60年代初期,袁隆平正在湘西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
当地的老队长充满企盼地对他说:“袁老师,听说你正在搞科学试验,如果能研究由亩产800斤、1000斤的新稻种,那该多好啊!”一席话唤醒了袁隆平蕴藏在心底的童年之梦,从那一刻开始,他便将“让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终生的追求。
1960年7月的一天,学校试验田里一株鹤立鸡群、穗大粒大的水稻引起了袁隆平的注意,他立刻为它做了标记,并在成熟后采集为种子。
但是,第二年,种下去的“大水稻”秧苗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株超过它们的前代。
袁隆平没有气馁,他利用遗传学的观点,反复分析研究、计算统计,证明那棵大水稻就是一株“天然杂交稻”!既然水稻杂交有优势,那我们为什么非要选育纯种的呢?这株天然杂交稻使他豁然开朗,他相信利用人工杂交的方法,一定可以培育出高产的杂交稻。
于是接下来,人们总会看到弯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
连续两年的酷署季节,袁隆平和妻子顶着烈日,大海捞针般地寻觅,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之后他又在60个瓦盆里反复倒腾,试验了两年。
这期问,身体的劳累还在其次,学术权威的质疑与反对,使袁隆平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
当时学术界流行的经典遗传学观点认为,搞杂交水稻没有优势,没有前途,甚至说研究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然而无论是科学道路上的挫折、失败,还是人为的干扰、破坏,什么磨难都无法动摇袁隆平的信念,他坚信实践才是真正的权威。
1966年,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袁隆平对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理性整理分析,发表了首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篇论文的发表开启了水稻杂交研究的先河,从而开创了一个划时代的崭新的研究领域。
随后的30多年,袁隆平马不停蹄地研究,发明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出“二系法”杂交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在杂交水稻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
实用类文本杂交水稻袁隆平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类⽂本杂交⽔稻袁隆平阅读练习及答案(⼆)实⽤类⽂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阅读下⾯的⽂字,完成4~6题。
【材料⼀】1930年出⽣于北平,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作。
从1960年开始进⾏⽔稻种植试验,从此为解决粮⾷增产问题持续奋⽃了半个多世纪。
1966年,袁隆平发表论⽂《⽔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提出以“三系”配套的⽅法来利⽤⽔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思路,由此拉开中国杂交⽔稻研究的序幕。
1973年,袁隆平带领的湖南省⽔稻雄性不育系研究协作组正式宣布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成功。
此后,杂交⽔稻先在湖南推⼴,后在中国遍地开花结果,⽔稻平均亩产也⼀路“飙升”:1976年231公⽄、1984年358公⽄、1998年424公⽄……1996年,中国农业部提出超级稻育种计划。
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稻超⾼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产量。
⽬前,超级稻计划的五期⽬标已经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800公⽄、900公⽄、1000公⽄和1100公⽄。
当被问及90岁⽣⽇愿望时,袁隆平⼜⼀次说起他的两个梦想:“⽲下乘凉梦”和“杂交⽔稻覆盖全球梦”。
前者是他真实的梦境,他曾梦见试验⽥⾥的超级杂交⽔稻长得⽐⾼粱还⾼,穗⼦有扫帚那么长,⾕粒有花⽣⽶那么⼤,他和助⼿坐在稻穗下乘凉。
这⼀梦想正随着不断⾼产的超级稻逐渐成为现实。
后者则是希望超级稻⾛出国门,为世界粮⾷安全作出贡献。
“全世界有⼀亿六千万公顷的稻⽥,如果其中⼀半种上了杂交稻,每公顷增产2吨,每年增产的粮⾷可以多养活5亿⼈⼝。
”据了解,从1979年⾸次“⾛出”中国,杂交⽔稻在国外的种植⾯积已达700万公顷。
在新中国成⽴70周年来临之际,袁隆平成为8名“共和国勋章”颁授建议⼈选之⼀。
“这对我既是⿎舞也是鞭策,希望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层楼。
”升级为“90后”的袁隆平笑说,未来要健康快乐超百岁,就像超级稻攻关⼀样,不断超越新⽬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1973年10月,在苏州召开的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袁隆平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这一成果是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多年来潜心研究的结晶。
1960年7月,时任湖南黔阳农校教师的袁隆平在试验田里发现一株天然杂交稻,萌发了研究杂交水稻、提高粮食产量的念头。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他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杂交水稻研究由此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1974年,湖南开始试种杂交水稻。
1976年,全国示范推广面积扩大到208万多亩,全部增产20以上。
197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28631万吨,比1965年增长47.2。
从1976年到1987年,中国的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000多万人。
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推广,为我国粮食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可以豪迈地宣布: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粮食问题。
(摘编自《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光明日报》2019年10月07日)材料二:
杂交水稻走出国门,始于1979年。
当时,原农业部向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赠送了1.5公斤杂交水稻种子。
这些种子在美国种植后,比当地良种增产33以上。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袁隆平团队通过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为近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万余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中国杂交水稻也推广到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非洲各国,增产十分显著。
(摘编自《杂交水稻》,《科技日报》2019年10月01日)材料三:
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淖尔苏木稻浪滚滚的田间地头,9位来自不同科研领域的农牧业专家现场收割水稻,并选取了三个地号的水稻进行测算。
经专家团一致测算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来永才激动地宣布,在今年气候条件不是特别有利的情况下,这片盐碱地的亩产水稻仍然达到了508.8公斤的骄人成绩。
他表示,科技助力农业,盐碱地利用好了同样可变高产田。
相信明后年产量会持续稳定。
据介绍,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暨兴安盟大米产业发展论坛于2018年10月16日在兴安盟举行,时年88岁高龄的袁隆平院士不辞辛苦亲自来到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出席活动。
该活动标志着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正式成立,并与兴安盟农牧业科学研究所合署办公。
袁隆平院士表示,将带领专家团队全力支持兴安盟水稻产业发展,加快引进推广最新培育的“耐盐碱杂交水稻”品种和先进技术,力争3年内实现兴安盟水稻每亩增产100公斤,助推当地贫困群众增产增收、脱贫致富,为内蒙古的粮食生产、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摘编自《科技助力农业,盐碱地也能变良田》,环球网2019年9月24日)材料四:
海水稻,是我国育种专家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方法选育出来的新型耐盐碱性水稻。
记者从青岛海水稻研究中心了解到,目前,海南南繁基地从上千份海水稻材料中,已挑选出176份优良品种,将在今年首次全国大范围试种。
我国有约15亿亩盐碱地分布在大江南北,气候带、光照条件都不尽相同。
今年将首次在全国五个主要类型的盐碱地上同时进行千亩片的试验示范,就是为了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检验这176份海水稻材料的最终产量和品质。
经过前期调研,我们全国15亿亩盐碱地当中,大概有2到3亿亩有改良成农田的潜力,这2、3亿亩土地大约分布在五大类型盐碱地,其中包括新疆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也包括东北的苏打冻土盐碱地,也包括黄河三角洲地区。
(摘编自《中国今年首次大范围试种海水稻数亿亩盐碱地有望成粮仓》,中国日报网
2018年4月8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得益于以袁隆平为首的中国农学家们对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以及和中国政府对杂交水稻的大力推广。
B.巴彦淖尔苏木盐碱地水稻种植的成功,在气候条件不十分有利的情况下仍然达到亩产508.8公斤的好成绩,证明了科技可以使盐碱地变成高产田,并且能使产量稳步增长。
C.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正式成立,将对内蒙古的粮食生产、绿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袁隆平院士提出了3年内实现兴安盟水稻每亩增产100公斤的目标。
D.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分布范围广,地质和气候等条件也不一样,有2到3亿亩具有改成良田的潜力,可以用来种植耐盐碱水稻,这将为我国的水稻种植增加大量的面积。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开头一段用倒叙的手法,先说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再讲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念头的产生和研究的初步成果,这样写具有引人入胜的作用。
B.中国杂交水稻走出国门方式多样,或赠送种子,或为他国培养杂交水稻人才,进而带动中国杂交水稻在世界许多国家的推广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C.沙漠也属于盐碱地,和海水盐碱地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选出的176份优良品种在全国范围内种植,主要目的就是检测不同类型的盐碱地对水稻品种的不同要求。
D.四则材料选材具有不同侧面的代表性,或纵向叙述杂交水稻的发展史,或横向展示杂交水稻走出国门,都重点介绍不同地域在盐碱水稻的试验种植中取得的突出成果。
6.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和发展具有哪些积极的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4.B “并且能使产量稳步增长”属无中生有。
原文只说“相信明后年产量会持续稳定”。
5.D “重点介绍不同地域在盐碱水稻的试验种植中取得的突出成果”以偏概全,文中只有材料三介绍了“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淖尔苏木”半干旱地区的盐碱地水稻种植所取得的突出成就,而材料四并没有介绍沿海地区的海水稻种植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6.解决了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以先进的农业技术支持世界各国,赢得良好的国际形象,发展“水稻外交”,为国际社会作贡献。
助推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增产增收、脱贫致富。
发展盐碱地水稻种植和海水稻种植,能增加有效国土面积,改变国土结构,优化生态环境,同时增加了粮食收益。
(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