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转基因完整流程
PCR扩增检测转基因大豆、玉米

【实验步骤】 基因组DNA浓度和纯度的鉴定
取5μL样品溶于95μL三重蒸馏水中,用 Biophotometer分 析DNA的浓度,通过它对提取大豆DNA测OD值。并记 录数据。由OD260nm/OD280nm判定基因组DNA的浓度, 其比值在1.7~2.0之间较好,符合PCR检测要求。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是 一种选择性体外扩增DNA的方法,其基本原理类 似 于 DNA 的 天 然 复 制 过 程 。 它 包 括 : 变 性 (Denature) 、 退火(Anneal)和延伸(Extension)三个基
外源基因( EPSPS)特异性扩增 12 3 4567M 12
外源终止子(NOS) 特异性扩增
外源启动子(CaMV35S)特 异性扩增
1 未加模板对照 2 转基因大豆、玉米 3~7 非转基因大豆、玉米
PCR假阳性结果 1. 引物设计不当,应调换引物 2. 循环参数不合适,导致非特异性扩增 3. 靶序列的交叉污染
大豆凝集素(Lectin)基因、玉米特异性内源基
因IVR为内参 ?
西医学是最近三四百年来建立在解 剖学、 生物学 及现代 科学技 术基础 上、发 展起来 的一门 以“解 剖人、 肉体人 ”为概 念的、 新兴的 现代医 学科学 理论体 系。主 要采用 科学实 验方法 ,从宏 观到微 观,直 至目前 的分子 基因层 次水平 ,发展 极为迅 速,超 过其它 任何一 门医学 科学, 成为世 界医学 史上的 主流。 医学、比较医学、后现代医学、行为 医学等 所谓“ 医学” ,都称 不上一 门独立 的医学 科学, 关于这 一点在 灵魂医 学有关 章节中 将有相 关点评 。
【实验步骤】
大豆、玉米DNA 提取--改良的CTAB法
玉米转基因方法资料

这些方法是采用简单的外力冲击或某些物理学原理,将携 带外源DNA片段的质粒载体直接导入植物细胞,然后随机地整
合进受体基因组。例如采用电激法、PEG法等转化玉米的原生
质体,采用超声波材料、脂质体包裹法和花粉管介导法和子房 注射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等。但是转化技术大多需要经
过原生质体或组织培养阶段,转化周期长,转化受体受到基因
实现了基因在物种之间的交流,其技术体系朝着整个
生物界共用同一个基因库的方向发展;精确性是指他
直接以目的基因为操作对象,使育种目标同育种素材
精确配对,能有效地打破遗传连锁的累赘,提高育种
效率。
二、玉米转基因育种技术概述
(一)、直接的遗传转化方式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出现较早,并很快成
为双子叶植物遗传转化的常规方法。以后发明了一系 列直接的遗传转化方法打开了单子叶植物特别是玉米 等作物转基因研究的大门。
型的较大限制,同时也不适于大规模转基因育种的要求。
基因枪轰击法的发明对直接遗传转化方法
做出了杰出贡献,它解决了进行大量遗传转化
的技术难题,目前已成为玉米转基因育种中遗
传转化的主要方法。
基因枪法是指用基因枪击发引发火药爆炸、高
压气体释放或高压发电所产生的推力使携带了外源基
因的金属微弹穿透植物的组织、细胞壁和膜结构,将
转基因送入细胞核,整合进植物基因组中,实现遗传
转化,这也是目前玉米遗传转化的最主要的方法。
基因枪转化方法的受体类型非常广泛,只要是能
被基因枪微弹穿透的组织或细胞都可以作为转化的受
体,目前首选的受体组织一般是玉米的胚性愈伤组织,
外源基因导入后再由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再生出转基因
植株。
基因枪转化方法的建立使玉米遗传转化趋向于系
运用PCR技术鉴定转基因玉米

仪器与实验 。0 6 1) 20 (0
8 韩 独 石 . 废 耳光 灯 管 制 作 物 理 演 示 仪 器 两 则 、中 国教 师 与 用
教 学 ,0 7 3 2期 ) 20 ( 卷
4 韩 独 石 . 想 化 多 控 式 单 摆 的 组 装 方 法 .物 理 教 学 探 讨 ,0 7 理 20
增成 功 , 即是否转 基 因植物 。
2 设 计 思 路 ( ) 料 和 设 备 保 障 1材
实验 样本 D A的分 别提 取 N
I
,
实验 样本 D A的 P R扩增 N C
/ \
扩增 产物 的电泳 分析
扩 增产 物 的
导 流杂 交分 析
参考 文献
1 韩 独 石 . 宽 现 有 教 学 仪 器 使 用 范 围 的 探 索 .教 学 仪 器 与实 拓
维普资讯
技 术 鉴 定 转 基 因 玉 米
口 陈淑仪
广 东 省广 以 玉 米为 实验 材料 , 其 D A提 取 后 , 将 N 以特 异 性 引物 对 常 用 于控 制 转基 因 表 达 的 椰 菜花 病 毒 3S启 动 子进 行 5
米 )对 照组 ( 、 非转 基 因玉米 ) 空 白组 ( ) 、 水 。
() 3 实验 线 路
取得更好 的教学效 果 , 笔者 围绕 落实 P R原理 和 C 技术 的学 习 目标 , 取 转 基 因技 术 应 用 广泛 的 日 选 常生活食 品—— 玉米 作 为 鉴定 材 料 , 插 电泳 及 穿 导流杂 交分 析技术 , 形成 以 下综合 实验设 计 。
・
玉米幼芽外植体遗传转化技术-石云鹭

转化过程-8: 转化过程 :移苗
当幼苗长到约5 当幼苗长到约 cm以上 以上 并有3条以上较完整的根 并有 条以上较完整的根 系可移栽。 系可移栽。 移栽到体积约200ml一 移栽到体积约 一 次性纸杯(底部有孔), 次性纸杯(底部有孔), 水浇透。 水浇透。 纸怀内填物为草碳土:垤 纸怀内填物为草碳土 垤 石=1:1。 。 当有一片新叶长出后移到 温室陆地。 温室陆地。 移苗后要保证充足的光照, 移苗后要保证充足的光照,最好放在光 照条件好的玻璃温室或室外。 照条件好的玻璃温室或室外。
希望各位专家能提供解决花期不遇问题的好办法! 希望各位专家能提供解决花期不遇问题的好办法!
培养基: 培养基:
M1:1/2 MS无机盐 : 无机盐+20 g/L葡萄糖 葡萄糖+100 µm AS,pH=5.2 无机盐 葡萄糖 , M2:1/2 MS无机盐 无机盐+20 g/L葡萄糖 葡萄糖+100 µm AS+8 g/L琼脂 : 无机盐 葡萄糖 琼脂 ,pH=5.2 M3:MS+2.4-D 5 mg/L+肌醇 肌醇100 mg/L+蔗糖 g/L+8 g/L 蔗糖30 : 肌醇 蔗糖 琼脂+CEF 250 mg/l+CB 250 mg/l+HYG 50 mg/L,pH=5.8 琼脂 , M4:MS+蔗糖 g/L+8 g/L琼脂 肌醇 蔗糖30 琼脂+肌醇 : 蔗糖 琼脂 肌醇100 mg/L+10 mg/L 6-BA+100 mg/L GLY+KT 1mg/L+125 mg/L CB+125 mg/L CEF+HYG 50mg/L,pH=5.8 , M5 : MS+0.1 mg/L IBA+Cb 250 mg/L+蔗糖 g/ L +8 蔗糖30 蔗糖 g/L琼脂,pH=5.8 琼脂, 琼脂
玉米转化步骤

玉米转化步骤1..转化所需线性DNA制备方法。
(1)PCR扩增法。
设计引物,扩增所需DNA片段,注意设计引物时要包括目的基因片段和确保此基因表达的各种元件(启动子等)还有标记基因。
通过试验,发现用东洋纺(TOYOBO)的KOD-Plus-Neo酶效果最好。
当然用别的酶别的条件能扩增出来也行。
(塔克拉的LA-Taq)。
体系(50μl)KOD-Bufffer 5μl2mM dNTPs 5μl25mM MgSO4 3μl上下游引物(f-r)各1.5μl模板1μl2.25M甜菜碱32μl酶1μl条件:1. 94℃2min2. 98℃10s3. 68℃1~2kb/min4. back to step 2 for 35 cycles5. 68℃7min6. 4℃- -/- -扩增完之后取样进行电泳,如果只有一条目的条带,就可以用PCR产物回收试剂盒(全式金PCR产物回收试剂盒)对所需DNA片段进行回收,如果有杂带,建议从新设计引物。
对回收了的DNA溶液测量浓度。
之后稀释到60ng/μl。
无菌水配制穿膜肽(生工合成的一段短肽)60ng/μl。
在转化之前把DNA溶液和穿膜肽溶液1:1混合。
注意混合的时候要小心,边加边混匀,避免沉淀的出现。
2.转化。
授粉后20小时左右(注意:2416要控制在20个小时之内;郑58要控制在18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做转化了。
先用手摸雌穗感觉到穗轴的位置,在穗轴上方2-4厘米处横向剪开穗的包叶,然后把切面的花丝剪出一个窝口,然后把DNA 溶液加到这个小窝口里面就行了。
然后套袋,做标记。
注意事项:剪花丝的时候要小心不要把包叶剪烂,否则溶液会流失。
要确保DNA溶液会停留在所剪的窝口里。
剪花丝的速度和加溶液的速度一定要快,否则花丝切面氧化,降低效率。
玉米转基因检测工作总结

玉米转基因检测工作总结近年来,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转基因作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其中,转基因玉米作为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其安全性和品质问题备受关注。
为了确保转基因玉米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转基因检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转基因玉米检测工作主要包括样品采集、DNA提取、PCR扩增、基因分析和结果判读等环节。
首先,进行样品采集时需要注意采样点的选择和采样方法的规范,以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接着,对样品中的DNA进行提取和纯化,以获取高质量的DNA模板。
随后,利用PCR技术对目标基因进行扩增和检测,通过比对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玉米的特定基因序列,来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转基因成分。
最后,根据PCR结果进行基因分析和结果判读,以确定样品中的转基因含量和种类。
在实际工作中,玉米转基因检测工作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首先,样品来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样品采集和处理工作较为繁琐和耗时。
其次,PCR扩增和基因分析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和操作流程,以避免外源污染和假阳性结果的产生。
此外,不同转基因玉米品种的基因序列差异和检测方法的局限性也给检测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然而,通过不懈努力和技术创新,玉米转基因检测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进展。
现在,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转基因玉米检测体系和方法,可以对不同来源和类型的玉米样品进行准确和快速的检测。
同时,一些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的引入,也为玉米转基因检测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总的来说,玉米转基因检测工作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工作,需要多方合作和共同努力。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玉米转基因检测工作也将继续深化和完善,为转基因玉米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保驾护航。
玉米转基因方法(精编课件).ppt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精品课件
(一)、分子育种的概念
精品课件
分子育种是指在DNA水平上实施作物改良计划 的理论和方法。与以往其它常规育种技术相比,其实 质性的进步在于使作物育种真正实现了对基因的操作; 其鲜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通用性和精确性的完美结合。
精品课件
通用性是指它突破了物种之间生殖隔离的障碍, 实现了基因在物种之间的交流,其技术体系朝着整个 生物界共用同一个基因库的方向发展;精确性是指他 直接以目的基因为操作对象,使育种目标同育种素材 精确配对,能有效地打破遗传连锁的累赘,提高育种 效率。
精品课件
二、玉米转基因育种技术概述
精品课件
(一)、直接的遗传转化方式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出现较早,并很快成 为双子叶植物遗传转化的常规方法。以后发明了一系 列直接的遗传转化方法打开了单子叶植物特别是玉米 等作物转基因研究的大门。
精品课件
这些方法是采用简单的外力冲击或某些物理学原理,将携 带外源DNA片段的质粒载体直接导入植物细胞,然后随机地整 合进受体基因组。例如采用电激法、PEG法等转化玉米的原生 质体,采用超声波材料、脂质体包裹法和花粉管介导法和子房 注射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等。但是转化技术大多需要经 过原生质体或组织培养阶段,转化周期长,转化受体受到基因 型的较大限制,同时也不适于大规模转基因育种的要求。
精品课件
子房注射法是转基因育种工作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 子房注射法是一种微量注射法,使用一种特制的微量注射器将 含有目的基因载体的DNA溶液直接注射入玉米处于减数分裂时 期的子房中,以便使外源基因能整合进玉米的基因组。丁群星 等(1993)用此法获得了正常的转化体。由射法的最突出优点有两个: 一是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操作简便; 二是转化受体不受基因型的限制,这对于优良
玉米转基因方法

生物界共用同一个基因库的方向发展;精确性是指他
直接以目的基因为操作对象,使育种目标同育种素材
精确配对,能有效地打破遗传连锁的累赘,提高育种
效率。
二、玉米转基因育种技术概述
(一)、直接的遗传转化方式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出现较早,并很快成
为双子叶植物遗传转化的常规方法。以后发明了一系 列直接的遗传转化方法打开了单子叶植物特别是玉米 等作物转基因研究的大门。
这些方法是采用简单的外力冲击或某些物理学原理,将携 带外源DNA片段的质粒载体直接导入植物细胞,然后随机地整
合进受体基因组。例如采用电激法、PEG法等转化玉米的原生
质体,采用超声波材料、脂质体包裹法和花粉管介导法和子房 注射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等。但是转化技术大多需要经
过原生质体或组织培养阶段,转化周期长,转化受体受到基因
等(1993)用此法获得了正常的转化体。由谢友菊等发明的
玉米微量注射器已获得了国家专利。
子房注射法的最突出优点有两个:
一是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操作简便;
二是转化受体不受基因型的限制,这对于优良
自交系转化和优良转基因杂交种的培育极其有利。
(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
农杆菌是一种天然的植物基因转化系统,其含有的Ti或 Ri质粒具有携带外源具有的功能。经过用遗传工程的方法对农 杆菌及其质粒加以改造,并装入外源基因,借助农杆菌对植物 的侵染将外源基因带入植物细胞内,从而完成转化过程。迄今 已发现农杆菌能侵染20多种单子叶植物,对玉米的转化效率相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一)、分子育种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杆菌菌株的培养及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挑取根癌农杆菌LBA4404单菌落于3ml的YEB液体培养基(链霉素100mg/ml),28℃振荡培养过夜取过夜培养菌液500μl接种于50mlYEB(链霉素100mg/ml)液体培养基中,28℃振荡培养至OD600为0.5 左右。
5000rpm离心5min,集菌。
加10ml0.15MNaCl悬浮细胞,5000rpm离心5min,加10ml预冷的20mMCaCl2悬浮细胞,冰浴,24小时内使用,或分装成每管200μl,液氮中速冻1min,置于-70℃保存备用。
植物表达载体向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取200ml 感受态细胞,加入1μg构建好的质粒DNA加入到,混匀后,冰浴30min。
液氮中速冻2-3min,37℃水浴5min,接着冰浴3min。
加入1mlYEB培养基,28摄氏度慢速震荡培养4h。
5000rpm离心5min,弃上清,集菌。
加入0.1mlYEB培养基重新悬浮细胞,涂布于含有100mg/ml Kan和125mg/ml Sm的YEB 平板上,28℃培养阳性克隆的鉴定挑取平板上长出的单菌落,接种于含有100mg/ml Kan和125mg/ml Sm的YEB液体培养基中,28℃振荡培养过夜,小量提取质粒DNA,以质粒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鉴定。
农杆菌菌液的制备挑取继代2d后的农杆菌单菌落,在加有相应抗生素的液体YEB培养基中,在28℃黑暗条件下震荡培养16-20h(OD600为0.6-0.8)将菌液置于离心管中,18-20℃,5000rpm离心5min收集菌体。
将收集到的菌体用2mlD-inf液体培养基悬浮进行洗涤,以去除残余的YEB培养基18-20℃,5000rpm离心10min收集菌体,将菌体用2mlD-inf液体培养基,加入1‰AS,备用(放1h)农杆菌感染玉米幼胚初生愈伤及共培养将加入到D-inf(含AS)的菌液稀释到OD600为0.3-0.5放置1h以上,将幼胚或愈伤用D-inf(不含AS)洗一次,再浸入菌液中,用手上下颠倒30s,并放置5min,观察幼胚无明显伤口时,取出,用无菌滤纸吸干,放到D-AS固体培养基上,25℃黑暗条件下共培养3d,同时设对照。
植物受体材料幼胚、愈伤组织的制备愈伤组织的准备:玉米授粉后10-13d,取玉米幼穗在超净台上剥去苞叶,取出幼胚,将幼胚盾片朝上,接种于D培养基上,每培养皿接20-40个幼胚,28℃培养2-3d后,即可诱导出愈伤组织。
幼胚的准备:剥去苞叶、丝及一些多余部分,用刀插入上部,放入70%的乙醇,进入超净台,30s,拿出,超净台上吹干约15-20min,剥去玉米粒的2/3的表面部分,剥幼胚。
玉米转化体的筛选、继代和植株再生恢复培养的阶段:将共培养3d后的幼胚在灭菌水(加1‰的cef)中洗3次,每次20min,然后用滤纸吸干,转入D-cef固体培养基上,25℃,暗处,恢复培养7d。
选择加压筛选阶段:分4次第一轮D培养基+cef(1‰)+PPT(5mg/ml)第二轮D培养基+cef(1‰)+PPT(10mg/ml)第三轮D培养基+cef(1‰)+PPT(10mg/ml)第四轮D培养基+cef(1‰)+PPT(10mg/ml)每轮间隔均为2周;其中AgNO3可加(1‰或0.5‰)可不加,或一次加而另一次不加;cef使用浓度250mg/L,存储液浓度为250mg/ml;PPT存储液浓度为10mg/ml。
筛选后的恢复阶段:D培养基+6-BA(5mg/L),其中2,4-D或Dicamba浓度稀释5倍,蔗糖30g/L(或蔗糖20g/L,葡萄糖10g/L),时间为2周,暗培养。
筛选后的诱导阶段:D培养基+6-BA(5mg/L),其中2,4-D或Dicamba浓度稀释5倍,蔗糖50g/L,不加葡萄糖+cef1ml/L,暗培养。
分化阶段:D培养基,但不加任何激素,蔗糖浓度30mg/L不加葡萄糖,+cef1ml/L,光照培养。
生根阶段:培养基及母液的配置D-培养基NaFeEDTA 10ml/LN6 macro 50ml/LB5 micro 10ml/LDi comba(2,4-D) 1ml/L(5ml/L)RTV 10ml/LCasamina acids(酪蛋白水解酶) 0.5g/LL-Prine 700mg/L肌醇100mg/LSucrose 20g/LPH 5.8N6大量元素组成成分终浓度(mg/l)20×(g/L)硝酸钾KN032830 56.6硫酸铵(NH4) 2SO4 463 9.26硫酸镁MgSO4·7H20 185 3.7磷酸二氢钾KH2PO4400 2.58氯化钙CaCl2·2H2O 166 3.32(或无水氯化钙CaCl2 2.58 )配2L时,称取6.64gCaCl2·2H2O溶于600-700ml蒸馏水中,称取其他成分溶于600-700ml 蒸馏水中,分别溶解后,再混合到一起,定容至2000mlB5微量元素组成成分终浓度(mg/l)100×(mg/500ml)MnSO4·H2O 10 378.93MnSO4·4H2O 10 500ZnSO4·7H2O 2.0 100H3BO4 3.0 150KI 0.75 37.5Na2MoO4·2H2O 0.25 12.5CoCl2·6H2O 0.025 1.25CuSO4·5H2O 0.025 1.25Fe盐组成成分终浓度(mg/l)100×(mg/500ml)Na2·EDTA 37.3 1.865FeSO4·7H2O 27.8 1.390Na2·EDTA用温水溶解,放于50℃水浴,后将FeSO4·7H2O加入,定容至500ml。
Dicomba(MW:221.0) 335.1mg/100ml=3.315mg/ml (15μm)μ用2,4-D母液200× 5ml/L(2μg/L)RTV(100 ×,500ml体系)组成成分终浓度(mg/l)100×(mg/500ml) mg/1000ml Chloride Acid (139.63)0.0977 4.885 9.770 (氯化胆碱)Riboflavin(VB2,376.4) 0.0489 2.445 4.890 (核黄素)D-Biotin (VH,244.3)0.10016 5.008 10.016 (生物素)Folic Acid 0.0485 2.425 4.890 (叶酸)(用氨水单独溶解,再加蒸馏水定容)Nicotinic Acid (123.11)0.1994 9.97 19.94 (烟酸)Thiamine HCl (VB1,337.3)0.47222 23.611 47.222Ca-pantothenate (476.53)0.1000 5.0 10.0 (D-泛酸钙)Pyridoxine HCl (VB6,205.6)0.1994 9.97 19.94 (盐酸吡哆辛)C-fane cobalamin (VB12,1355.39)0.000135 0.00675 0.0135P-Aminobenzoic acid (137.13) 0.0494 2.47 4.94 (对氨基苯甲酸)以上各种维生素除叶酸外均溶于水,叶酸需先用氨水单独溶解,再加蒸馏水。
YEB培养基酵母提取物1g/L蛋白胨10g/L蔗糖5g/LMgSO4·7H2O 0.5g/LPH 7.5YEP培养基酵母提取物10g /L胰蛋白胨10g/LNaCl 5g/PH 7.0LB培养基胰化蛋白胨10g/L酵母提取物5g/LNaCl 10g/L琼脂粉15g/LD-AS培养基NaFeEDTA 10ml/LN6 macro 50ml/LB5 micro 10ml/LDicomba(2,4-D) 1ml/LRTV 10ml/LCasamina acids(酪蛋白水解酶) 0.5g/LL-Prine 700mg/L肌醇100mg/LSucrose 20g/L葡萄糖10g/LPH 5.8琼脂粉8g/LAS(0.5M) 200μlAgNO31ml/LAS和AgNO3终浓度均为100μM,且在培养基灭菌后稍凉时加入混匀。
D-Cef培养基D-培养基+ 1ml/LAgNO3 + cef1ml/LD-Inf培养基N6 macro 50ml/LB5 micro 10ml/LRTV 10ml/LNaFeEDTA 10ml/LDicomba(2,4-D) 1ml/LCasamina acids(酪蛋白水解酶) 0.5g/LL-Prine 700mg/L肌醇100mg/L蔗糖68.5g/L葡萄糖36g/LPH 5.2菌液保存甘油占总体积的15%,120ml体系:60%甘油30ml,菌液90ml,液氮速冻后-70℃保存。
摇菌大肠杆菌:5mlLB培养基+50μl菌液+5μlKan,37℃,300rpm,12-16h农杆菌:5mlLB培养基+50μl菌液+5μlSm+5μlKan,28℃,330rpm,12-16h抗性:质粒3301 KanpBI121 Amp农杆菌SmpUC19 Amp筛选后的恢复阶段1L培养基的组分6-BA 1.67ml (母液3mg/ml)NaFeEDTA 10ml/LN6 macro 50ml/LB5 micro 10ml/LRTV 10ml/LDicomba(2,4-D) 1-2.5ml/LCasamina acids(酪蛋白水解酶) 0.5g/LL-Prine 700mg/L肌醇100mg/L蔗糖30g/LPH 5.8琼脂8g/LCef 1ml黑暗培养2周诱导阶段恢复培养基中蔗糖50g/L,其他不变分化阶段恢复培养基中不加2,4-D和6-BA,其他不变,光照培养生根阶段1/2MS培养基MS基本培养基成分分子量使用浓度(mg/L)大量元素20×(g/L)KNO3101.11 1900 38NH4NO380.04 1650 33KH2PO4 136.09 170 3.4 MgSO4.7H2O 246.47 370 7.4CaCl2.2H2O 147.02 440 8.8微量元素使用浓度(mg/L) 200×(g/L)KI 166.01 0.83 0.166H3BO3 61.83 6.2 1.24MnSO4·4H2O 223.01 22.3 4.46ZnSO4·7 H2O 287.54 8.6 1.72Na2MoO4·2 H2O 241.95 0.25 0.05 CuSO4·5 H2O 249.68 0.025 0.005 CoCl2·6H2O 237.93 0.025 0.005铁盐使用浓度(mg/L) 200×(g/L)Na2·EDTA 372.25 37.3 7.46 FeSO4·7H2O 278.03 27.8 5.56有机成分使用浓度(mg/L) 200×(g/L)烟酸0.5 0.1盐酸吡哆醇VB6 0.5 0.1盐酸硫胺素VB1 0.1 0.02甘氨酸 2 0.4MS固体培养基1LMS大量(20×)50mlMS微量(200×)5mlMS铁盐(200×)5mlMS有机(200×)5mlMS肌醇0.1g蔗糖30g琼脂8gPH 5.6-5.8MS盐溶液MS大量MS微量铁盐6-BA:用0.1mlNaOH溶解后,再用蒸馏水定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