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合集下载

出塞的注释和译文

出塞的注释和译文

出塞的注释和译文《出塞》一般指《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

一、注释:1、出塞:出关,出征。

2、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见义,秦汉时代的明月和雄关,即明月和雄关依然和秦汉时代一样。

3、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关万里参加远地征戍的人都没有回来。

4、但使:只要。

龙城:指卢龙城,一作“卢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长城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

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治卢龙县。

一说指西汉名将卫青。

5、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度:越过。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6、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7、沙场:指战场。

胡三省《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

”8、震:响。

9、匣:刀鞘。

二、译文:其一: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其二: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原文: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赏析:第一首诗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慨叹边战不断以及国无良将,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边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生动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充分表现了胜利者的骄傲神态。

全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出塞的译文

出塞的译文

出塞的译文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七言绝句,边塞诗的代表之一。

原诗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为:秦汉以来,明月照耀下的边塞,出塞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

只要龙城仍有像李广一样的将军驻守,外敌的骑兵就不敢踏过阴山(入侵中原)。

《出塞》的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扩展资料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表现的内容是厚重和复杂的。

既有对远征士卒的浓厚同情,对朝廷好大喜功和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
识到家国的荣誉和战争的正义性,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是在历史的角度找到坚实的立足点,衬托出当时的好大喜功不合理、不能持久。

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

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古诗《出塞》原文、译文及赏析

古诗《出塞》原文、译文及赏析

古诗《出塞》原文、译文及赏析原文:《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沙场:指战场。

.震:响。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出塞全诗的意思

出塞全诗的意思

《出塞》全诗及意思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全诗意谓:秦时的明月照着秦时的关,到了汉时这轮明月依旧照着已属汉时的关;出征万里的将士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年年征战未回还。

倘若有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抵御,那么匈奴的铁蹄岂能践踏我阴山。

《出塞》这首诗的意思
秦汉以来,明月还是那样照着关塞,
离家万里远征,将士至今仍没有回还。

如果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还在,
便不会让胡人的军队越过阴山。

王昌龄的边塞诗或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充满了杀敌卫国的热情;或描写长期征战怀乡思亲的“边愁”,流露出对统治阶级的不满。

出塞整首诗的意思

出塞整首诗的意思

出塞整首诗的意思
《出塞》古诗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古诗意思为: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

如果有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

《出塞》赏析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是在历史的角度找到坚实的立足点,衬托出当时的好大喜功不合理、不能持久。

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

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唐代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原文: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翻译: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注释: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教〕令,使。

〔胡马〕指侵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出塞》古诗原文赏析

《出塞》古诗原文赏析

《出塞》古诗原文赏析《出塞》古诗原文赏析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出塞》古诗原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塞》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鉴赏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王昌龄《出塞》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②,不教胡马度阴山③。

注释:①出塞:乐府旧题,原作二首,本篇为第一首。

②但:只要。

龙城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

他曾屡次打击骚扰的匈奴,武帝时任右北平太守,“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人右北平。

”龙城,应为卢龙城,当时为右北平辖地。

③阴山: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山脉,是古代中国北方的天然屏障。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

只要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赏析:这首诗既有景物描写,又有心理刻画;既表露了对边防战士的同情,又委婉讽刺了朝廷用人不当,同时表达了对平息边塞战事的美好愿望。

诗人把边境战争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从而丰富了诗的内涵。

“秦时明月汉时关”,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开始就创设了一个雄浑苍茫的特殊境界。

声调高昂,气势博大,耐人寻味,统摄全篇。

边关月色,常为触发征人思乡的景物。

边塞诗中写到“关”“月”的不乏其例。

但本诗在“明月”与“关”前分别冠以“秦时”和“汉时”,把空间景物融入时间因素,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其意义便不仅限于表明在悠长的历史岁月里战争从未休止,而且还别有一种苍茫雄浑的意境,令人产生厚重的历史感。

表现了诗人对秦代筑长城以来朝朝御胡,世世守边,征人不还的深广悲慨,希望“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也不只是当代,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人民的共同愿望。

因此在发出“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慨叹之后,却无沮丧之意而有慷慨之气。

三、四句“但使”和“不教”在引导读者思考、体悟之中自然而然地深化了主题思想,流露出无比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李广那样的将领,才无愧于明月和雄关,无愧于中华民族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11册4单元---古诗二首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11册4单元---古诗二首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种军歌。 主要反应边塞军旅生活的。
代表诗人有:高适 王之涣 王昌龄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11册4单元---古诗二首
出塞 (唐)王昌龄
秦 时 明 月 汉 时 关, 万 里 长 征 人 未 还。 但 使 龙 城 飞 将 在, 不 教 胡 马 度 阴 山。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11册4单元---古诗二首 新都区西街小学 李晓燕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11册4单元---古诗二首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11册4单元---古诗二首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11册4单元---古诗二首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11册4单元---古诗二首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11册4单元---古诗二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描绘了什么样 的景象?
静静的月夜,守卫。
万里长征人未还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 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shu边时 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 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 者十无二、三”。
王昌龄
著名边塞诗人 诗家天子 七绝圣手 著有《王昌龄集》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11册4单元---古诗二首
理解古诗的方法:
看——看注释。 查——查字典。 联——联系上下文理解。 换——调换古诗句子中词语的顺序。 补——发挥想象补充诗句中省略的部分。
秦时明月汉时关
资料
“秦时明月汉时关”在这里用了 “互文见义”的修辞。秦汉时的明月, 秦汉时的关。
资料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 高适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11册4单元---古诗二首
出塞 (唐)王昌龄
秦 时 明 月 汉 时 关, 万 里 长 征 人 未 还。 但 使 龙 城 飞 将 在, 不 教 胡 马 度 阴 山。
资料
出塞 (唐)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 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 匣里金刀血未干。
资料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 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黄尘足今古, 白骨乱蓬蒿。
——王昌龄《塞下曲》
面对明月,久未还家的战士们, 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呢?
是的,战士们对战争的怨恨, 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对和平的期
待……都在这两句诗里面了。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互文:互文,也叫互辞,即在同一句 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相互交错、 渗透、补充,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 修辞方法。
资料
如: 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泊秦淮》 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 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又如: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木兰辞》 也是一个互文句,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打开 西阁门也在床上坐坐。
资料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
飞将军李广:
是西汉著名军事将领。他射得一手好箭,以打硬 仗而闻名。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
作者借李、卫的典故,想说什么呢?
希望朝廷早日启用良将 战争早日平息 国家得到安宁 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