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赏析
爱国诗词:徐锡麟《出塞》原文译文赏析

爱国诗词:徐锡麟《出塞》原文译文赏析《出塞》清代:徐锡麟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译文】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赏析】“拼将热血洒疆场”,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
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这开篇的两句,诗人便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一种愿望,而且这两句,也是非常好理解;对于出征的士兵来说,应该要高唱着战歌,然后胜利归来,只有要决心,一定是可以把胡奴赶出玉门关去。
其实这更多的是诗人一种内心的表现,由于当时的满族从关外,入主中原,使得很多的文人,都有这着这样的一种抱负,但是徐锡麟这首诗,则是显得更为独特,也更加的霸气。
第三句在前句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深化出征战士的思想境界,把他们出征的雄心和壮志上升到为国牺牲的高度。
“只解”是说心中所存的念头,排除了其他的种种想法。
古人在对待“死”的问题上,很崇尚为国而死,为朋友而死,为公而死,为义而死,等等,其中尤以为国捐躯被看作无上光荣的事,尤其是战场上为国牺牲,更是高于一切的莫大荣幸。
这句诗正好体现了上述内容,强调了“为国”二字。
末句,总领全诗,从反面讲,为国牺牲、战死沙场,既然是人生的荣幸之事,那么,对于尸体归葬的问题,就不必考虑了。
“徐锡麟把东汉时期马援“马革裹尸”的思想又作了更进一步的发挥,他用了“何须”两个字,认定了只要为国牺牲不问其它;至于尸体归葬故土的问题,并不重要,所以才说“何须……还!”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
王昌龄《出塞》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译文及赏析《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译文编辑[词句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指奇袭龙城的西汉名将卫青,后来更多的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人。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还:回来[译文]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如果有卫青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韵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远征万里的大军仍然没有回还。
只要有卫青将军守卫在龙城,不让胡人战马敢踏过阴山半步。
[创作背景]全诗雄浑豁达,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
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出塞》是乐府旧题。
秦时明月汉时关所对应的其实有一句歌词:孩子,这是你的家。
秦汉以来的边塞,秦汉以来守卫边塞的军人,他们所守的是中原辉煌的文明,是我们共同的家。
离家万里,不是个人的小家,是从边塞开始,是无故人,多胡语的异地,是传统的化外之地,天下之外的地方。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长安是东方文明的千年古都,世界的中心,唐天子是天可汗,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
【诗歌鉴赏】王昌龄《出塞》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昌龄《出塞》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王昌龄《出塞》原文及翻译赏析王昌龄《出塞》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王昌龄《薛仁贵》注解、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就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至自河套西北,纵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就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王昌龄《出塞》翻译依旧就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出征长久沿袭万里征夫不回去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在世,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渡过阴山。
王昌龄《出塞》赏析《薛仁贵》就是唐代知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词作品,这就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并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道的就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小存有历史转换,出征未断的感慨。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遗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下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存有“龙城飞将”发生,平息胡乱,安稳边防。
全诗以理想的语言,演唱出来雄浑正直的主旨,气势简洁,一气呵成,诗云之莫不叹为观止。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就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后。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
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王昌龄的边塞诗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藏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彰显了诗人宽敞的视野和灵秀的胸怀。
王昌龄在文学创作方式上擅于以景喻情,情景交融。
这本就是边塞诗所最为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洁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不断扩大出来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在最为朴实无华的主题之中融汇出来横跨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索;最具有代表的就是《薛仁贵》。
王昌龄的诗词全集。
出塞翻译及赏析

出塞翻译及赏析出塞翻译及赏析1《出塞》作者: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1、但使:只需。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聚会的当地。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害怕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翻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持久连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假使龙城的飞将李广当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前史改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惨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公民的一起志愿,期望有“龙城飞将”呈现,停息胡乱,安靖边防。
全诗以普通的言语,唱出雄壮旷达的宗旨,气势流通,趁热打铁,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火。
出塞翻译及赏析2出自马戴《出塞词》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①单于:古代匈奴领袖的称谓。
②斫:转义为大锄,引申为砍、斩。
③缺:把刀砍缺了刃。
参阅译文扎紧战袍,系上红缨大刀,打马前行,雪夜度过洮水河。
旗子高扬,连夜冲入单于帐内,砍杀胡兵,宝刀都残损破损了。
赏析《出塞词》是由唐代马戴所作的七言绝句。
本诗描绘唐军在一个大雪充满的'夜晚狙击敌帐,浴血奋战的战役局面,讴歌了边塞将士的勇武善战。
这首诗犹如一幅出征图,给人以剧烈的感召力。
“金带连环柬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
”这两句写全副武装的将士们出征杀敌。
上句写军中将领的装束。
诗人不说其头盔盔甲,也不说其长短武器,只言其腰带,色为金色,质为金属,紧束腰间,提拔战袍,仅此一句,就写出一个威武将军的英姿。
下句写马队部队出征杰出的场景。
从“马头冲雪”四字看出,大雪纷飞,唐军赴战之艰苦,马队行列,飞跃如潮,直赴敌阵,透出此战必胜的勃勃大志。
王昌龄《出塞二首》名句解析及鉴赏

王昌龄《出塞二首》名句解析及鉴赏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出塞二首》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出塞二首》译文及注释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出关万里去参加远征的人都还未回还。
倘若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名将还在,绝不会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骏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寒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声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沙场:指战场。
震:响。
《出塞二首》赏析其一这是一首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出塞原文及赏析

出塞原⽂及赏析出塞原⽂及赏析1 出塞 清代:徐锡麟 军歌应唱⼤⼑环,誓灭胡奴出⽟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裹⼫还。
译⽂及注释 军歌应唱⼤⼑环,誓灭胡奴出⽟关。
出征的战⼠应当⾼唱军歌胜利归来,决⼼把满族统治者赶出⼭海关。
出塞:本是乐府旧题,后⼈多⽤此题反映军旅、边塞⽣活。
军歌:这⾥有⾼唱赞歌、慷慨从军的意思。
⼤⼑环:战⼑柄上有环,环和“还”谐⾳,所以⽤它隐喻胜利⽽还。
胡奴:中国古代对北⽅和西⽅各族的泛称,这⾥是清朝统治者的蔑称。
⽟关:即⽟门关。
这⾥借喻⼭海关,指要把清朝统治者赶出中原。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裹(guǒ)⼫还。
战⼠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体以马⾰包裹⽽还。
解:知道,懂得。
沙场:战场。
何须:何必要。
马⾰裹⼫:英勇作战⽽死,⼫体以马⾰包裹⽽还。
译⽂及注释 译⽂ 出征的战⼠应当⾼唱军歌胜利归来,决⼼把满族统治者赶出⼭海关。
战⼠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体以马⾰包裹⽽还。
注释 出塞:本是乐府旧题,后⼈多⽤此题反映军旅、边塞⽣活。
军歌:这⾥有⾼唱赞歌、慷慨从军的意思。
⼤⼑环:战⼑柄上有环,环和“还”谐⾳,所以⽤它隐喻胜利⽽还。
胡奴:中国古代对北⽅和西⽅各族的泛称,这⾥是清朝统治者的蔑称。
⽟关:即⽟门关。
这⾥借喻⼭海关,指要把清朝统治者赶出中原。
解:知道,懂得。
沙场:战场。
何须:何必要。
马⾰裹⼫:英勇作战⽽死,⼫体以马⾰包裹⽽还。
创作背景 这是⼀⾸边塞诗,写于1906年。
当时作者从⽇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带察看形势,⼀路⾛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七⾔诗。
赏析 “拼将热⾎洒疆场 ”,这是⼀⾸边塞诗,写于1906年。
当时作者从⽇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带察看形势,⼀路⾛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七⾔诗。
“军歌应唱⼤⼑环,誓灭胡奴出⽟关。
”,这开篇的两句,诗⼈便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出了⾃⼰内⼼的⼀种愿望,⽽且这两句,也是⾮常好理解;对于出征的⼠兵来说,应该要⾼唱着战歌,然后胜利归来,只有要决⼼,⼀定是可以把胡奴赶出⽟门关去。
【诗歌鉴赏】杨炯《出塞》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杨炯《出塞》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杨炯《出塞》原文及翻译赏析
杨炯的《走出国境》原著
塞外欲纷纭,雌雄犹未分。
明亮的大厅占据着空气,天篷将星星区分开来。
二月河魁将,三千太乙军。
所有的丈夫都有抱负,都有功劳。
杨炯《出塞》翻译
待更新
杨炯《出塞》赏析
《出塞》是唐代诗人杨炯的诗歌作品之一。
杨炯以描写边塞战争的诗歌而闻名。
他的
作品《参军》、《走出堡垒》、《城南作战》、《紫猴马》等,展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恢弘,风格大胆。
其他咏、咏、咏诗没有特色,也没有脱去齐、燕的风格;此外,还有50部赋、序、表、碑、铭、志和表。
杨炯的文学才华出众。
他擅长写散文,尤其是
诗歌。
在长安期间,他写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受到当时人们的赞扬。
他和王波、卢兆林、罗斌旺一样出名。
他与王勃、陆兆麟一道,反对宫廷诗风,提倡“脊梁”和“雄浑”
的诗风。
与“四杰”的其他诗歌一样,他的诗歌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都突破了齐梁“宫体”的诗风,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他的诗不多。
他写了几首边塞诗,如
《参军》,表现出了刚健的风格和伟大的精神。
王昌龄《出塞》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出塞》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②,不教胡马度阴山③。
注释:①出塞:乐府旧题,原作二首,本篇为第一首。
②但:只要。
龙城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
他曾屡次打击骚扰的匈奴,武帝时任右北平太守,“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人右北平。
”龙城,应为卢龙城,当时为右北平辖地。
③阴山: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山脉,是古代中国北方的天然屏障。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
只要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赏析:这首诗既有景物描写,又有心理刻画;既表露了对边防战士的同情,又委婉讽刺了朝廷用人不当,同时表达了对平息边塞战事的美好愿望。
诗人把边境战争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从而丰富了诗的内涵。
“秦时明月汉时关”,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开始就创设了一个雄浑苍茫的特殊境界。
声调高昂,气势博大,耐人寻味,统摄全篇。
边关月色,常为触发征人思乡的景物。
边塞诗中写到“关”“月”的不乏其例。
但本诗在“明月”与“关”前分别冠以“秦时”和“汉时”,把空间景物融入时间因素,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其意义便不仅限于表明在悠长的历史岁月里战争从未休止,而且还别有一种苍茫雄浑的意境,令人产生厚重的历史感。
表现了诗人对秦代筑长城以来朝朝御胡,世世守边,征人不还的深广悲慨,希望“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也不只是当代,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人民的共同愿望。
因此在发出“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慨叹之后,却无沮丧之意而有慷慨之气。
三、四句“但使”和“不教”在引导读者思考、体悟之中自然而然地深化了主题思想,流露出无比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李广那样的将领,才无愧于明月和雄关,无愧于中华民族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塞》赏析
我们赞美那些古代的诗人们,他们对生活有敏感的心灵独特的体验,谱写了一首首动人的诗句,我们吟颂那些优美的诗歌,他们脍炙人口,意境相随,使人得到心灵的熏陶读千古美文,同经典相伴。
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红领巾广播站《诗文鉴赏》栏目又按时开播了,我是今日主播杨霞。
很高兴能与大家共度这美好的时光,今天我们要赏析的是王昌龄的《出塞》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昌龄”。
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
高适、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
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一带。
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
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人称为七绝圣手。
《出塞》是王昌龄的一首七言绝句。
它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描写景物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来自龙城天水的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天水,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单指李广一人,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
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
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
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出塞》应当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故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同时期杜甫的《兵车行》可以作为参考。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
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
所扩展紧密关联的。
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
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
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
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事情虽小,情意深厚。
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怀念,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
首句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点名月色、关塞依旧,但时光流逝,朝代变迁,长期边防战争给人民和将士带来无限灾难与痛苦。
在描写景物中,给予了深厚的感情。
后两句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李广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语意含蓄,情感深沉。
诗中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首古诗歌吧,大家可以跟着学唱,
相信在一遍一遍的跟唱之中,你一定会对《出塞》心领神会的。
(播放歌曲)
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愿五千年文化瑰宝大放异彩,愿中华儿女豪情满怀,再谱新的乐章。
让经典伴随我们,在经典的海洋中直挂云帆,乘风破浪。
今天的《古诗赏析》就到这里,感谢你们的收听。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