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课堂实录)
出塞(课堂实录)

《出塞》课堂实录一、释“塞”解题,营造意境师: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快乐的古诗问答,在老师的古诗词中,请你找一找,有哪些景物,好吗生:好!师:我想起了唐代诗人吕岩的一首《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一生小声跟读,师将话筒递给学生,生接读):笛弄晚风三四声。
”在这一首诗歌里,你找到了哪些景物生:草地生:长笛生:晚风师:接下来,我们换一种形式。
在我描绘的词语当中,你能不能想到是谁描写的什么诗句可以吗生:可以。
师:西塞山、鳜鱼,想到了吗*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来自张志和的《渔歌子》,是不是接下来,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
(板书:塞)你知道这个字有几种读音吗生:3种。
师:谁来说说生:sāi sài sè师:它读sài时作何解释有什么意思生:塞外生:边塞,也就是边疆师:对,“塞”指的就是边疆,边关。
虽然地处一个国家最边缘的地方,但是它却关系到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命运。
总之,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
那么,出塞呢(板书:出,将诗歌的题目补充完整)“出塞”指的是什么生:走出边疆生:出征边疆·师:对,指的就是出关,唐代的诗人经常以“出塞”为题,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
我们今天即将学习的这首《出塞》出自王昌龄之手。
(板书作者)(点评:快乐的古诗问答自然地引领学生走进古诗学习的课堂,由“塞”字的三个读音入手,巧妙地导入新课。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师: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这首古诗。
(大屏幕出示古诗)谁来读一读吧(学生无人举手)师:送给你们一句话:课堂上最美的声音,就是读书的声音、回答问题的声音。
(一生举手,朗读全诗)师:这是教室里最勇敢的孩子,我来教你读一个字,最后一行的第二个字,跟老师念:“不教(jiāo)胡马度阴山。
”(生跟读)师: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不语)难住你了吧不着急,让老师来告诉你。
这个字读jiāo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唐朝诗人写诗都要遵循平仄的韵律,这儿该读第一声;其次在古代汉语字典里,这个字是这样解释的,当这个字作“使、让”时读jiāo。
《出塞》教学实录及说明

《出塞》教学实录及说明《出塞》是中国现代作家李商隐创作的一篇散文,以描写出塞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离开家乡的辛酸心情为主题。
本文通过描写大漠荒凉的壮美景色和诗人深情的离别和思乡之情,表现了对家乡的怀念和对壮丽大漠景色的赞美。
以下是针对这篇散文的教学实录及说明。
【实录】1.引入:教师可以通过简单介绍李商隐和作品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李商隐是唐代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其中的散文《出塞》让我们看到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大漠风光的赞美。
”3.主体教学:a)阅读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默写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文中细节的理解。
例如,“诗人离开家乡,登上驼队,穿越沙漠,你们读到了哪些描写大漠景色的词句?”b)语言点讲解:教师可以重点解释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词组或者句式,帮助学生理解全文。
例如,“‘古战场洒满了血汗,君王墓前生白骨’,‘因战火炎热,绿野变为尘土,牛马断指,圣贤皆殁,乐夫妇至矣,此时老将心酸’,这些句子中的‘墓前’、‘血汗’、‘尘土’、‘老将心酸’都是什么意思?”c)主题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离别家乡,以及大漠景色对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例如,“你们认为诗人为什么离开家乡?你们觉得他在大漠中所感受到的美丽景色对他的离别和思乡之情有什么样的作用?”【说明】1.设计导读问题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主要内容来确定难易程度,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参与讨论。
2.在语言点讲解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阅读难点,选择合适的词汇或句式进行讲解,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全文的意思。
4.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阐释自己的想法,提出个人见解,以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课堂实录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课堂实录一、课前铺垫1. 课堂背景介绍教学内容本节课教授的是人教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中的古诗《出塞》。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这首古诗,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塞北边疆的风土人情,感受古代边塞风光,了解诗人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2.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备课教材、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学生准备:课本、笔、笔记本等学习用具。
3. 课堂氛围营造在课前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学习古诗《出塞》充满期待和兴趣。
二、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在引入古诗《出塞》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音乐、图片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古代边塞的环境和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朗读诗歌让学生轮流朗读古诗《出塞》,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注意语调、抑扬顿挫等诗歌的朗诵技巧,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分析诗歌通过解读诗歌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境、形象及语言运用,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诗情,体会诗人的创作意图。
4. 联想启示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让学生主动表达自己对古诗《出塞》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反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个人表达等形式展示对古诗《出塞》的理解和感悟,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化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三、课堂总结1. 知识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古诗《出塞》有所了解,能够感受到古代边塞风情的独特魅力。
2. 想象迁移在总结课堂内容的同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古代边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思考诗人创作古诗的初衷和意义。
四、课后作业本节课的课后作业为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写一篇感悟古诗《出塞》的读后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
以上为本节课《古诗三首《出塞》课堂实录》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能在学习中体验语文之美,感悟生活情感,在诗词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成为有情怀、有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出塞》教学实录及说明

《出塞》教学实录及说明《出塞》教学实录及说明《出塞》是青少年文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它便已流行于中国文艺活动中。
它的名字来源于神话故事中把玉兔送去参加“出塞”,而“出塞”本身也源于孔子关于“孝”的论述。
《出塞》是一个把传统文化理解并朗诵出来的活动,以让大家从古典文献和传统文化中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重拾古老文化,培养孩子的文化素养。
《出塞》的活动内容分为三大类:阅读、声乐、舞蹈。
阅读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习和理解文献,将古代文字和人文精神传承下来。
声乐部分,孩子们学习唱歌、和谐写作,使其不仅培养单纯的音乐感受,更重要的是提高孩子对文字、音乐的结合能力。
舞蹈部分,孩子们学习中国传统舞蹈,在有节奏的音乐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出塞》的教学课程一般大概在45分钟以内,分为四个阶段:开场白、学习文本、探讨、训练与表演节目。
开场白阶段,教师概括今天的课程,引入有关的文字内容,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学习文本,教师用图片、实物和模型等多种方式带领孩子们进入学习,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字。
探讨环节,在此环节,教师根据孩子们在文本学习环节中有问必答,引导孩子们提出问题,探讨古典文献中各个隐藏的含义,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联想能力和推理能力。
训练与表演节目,教师主要培养孩子们在表演前的练习技巧,将孩子们指导到声乐、舞蹈以及朗读三个方面,最后为孩子们提供表演的机会,以展示孩子们的成果。
总之,《出塞》的教学实录和说明旨在让孩子们通过传统文献和传统文化,在古典文献和人文精神中获得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重拾古老文化,培养孩子们的文化素养。
上述环节中,教师要仔细指导,注重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以帮助孩子们认识到文献的精髓,从而充分发挥《出塞》的教学作用。
出塞课堂实录

一、释“塞”解题,营造意境师: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
(板书:塞)你知道这个字有几种读音吗?(sāi sài sè)师:对,“塞”指的就是边疆,边关。
虽然地处一个国家最边缘的地方,但是它却关系到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命运。
总之,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
那么,出塞呢?(板书:出,将诗歌的题目补充完整)“出塞”指的是什么?师:对,指的就是出关,唐代的诗人经常以“出塞”为题,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
我们今天即将学习的这首《出塞》出自王昌龄之手。
(板书作者)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师: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这首古诗。
出示停顿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一)学习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师:我们古代的文人墨客都有据诗作画,或在画旁作诗的喜好。
当你读到这首诗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哪些景物呢?生:明月、阴山师一边板画明月、阴山,一边讲解:阴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自古以来就是抵御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
阴山的这一边是可爱的家乡,阴山的那一边则是骑着胡马的侵略者。
再来看看明月,明月在古诗词中常被诗人吟咏。
我们来回顾一下,你都学过哪些描写明月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句呢?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静夜思》。
师:王安石的,是吧?看一看,明月在古诗词中反复被诗人吟咏,那都是为了表达同一个主题,那就是思念家乡师:明月在古诗词中反复被诗人吟咏,都是为了表达思乡、思亲之情。
好,我们来看一看,诗人一开篇就抓住了边关、明月来描写,我有一个疑问,“秦时明月汉时关”,为什么不同朝代的景物会出现在同一幅画中呢?师:变的是戍守边关的士兵们啊!因为战争近千年一直没有停止!所以王昌龄在“秦时明月汉时关”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岁月依旧,战争从未停止过,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边关。
善于倾听的同学发现了,老师在明月前加了个“汉”字,在“边关”前加了个“秦”字,像这样前文隐含了后文,后文隐含了前文的修辞手法,叫做“互文”。
《出塞》王昌龄教案实录

一、解题,引入边塞诗。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学习古诗《出塞》,请大家读课题。
生:“出塞”
师:请孩子们根据读音选择“塞”的意思,应该取第几个?
PPT:塞读音字义的辨析。
塞 sāi
堵,填满空隙:堵~漏洞。
~尺。
~规。
堵住器物口的东西:活~。
~子。
塞 sài
边界上险要地方:要~。
关~。
~外。
边~。
~翁失马。
塞 sè
堵,填满空隙,用于若干书面语词:闭~。
阻~。
搪~。
~责。
顿开茅~。
生:“塞”的意思是第二个,指边界上险要的地方。
师:对,大家读一读词语:要塞、边塞、塞外、塞翁失马。
出塞的意思就是指到边防去守卫边疆。
在中国的历史上,自古以来,边塞战争连连不断,于是就有了大量的以边塞为描写内容的古诗,这样的诗成为边塞诗,也形成了边塞诗的流派,擅长写边塞诗的诗人也被成为边塞诗人。
唐代是边塞诗发展的黄金时期。
请一个孩子来读一读什么是边塞诗。
PPT: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唐代是边塞诗发展的黄金时代。
联想:边塞诗可能会写到哪些内容?
生:读: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唐代是边塞诗发展的黄金时代。
师:大家联想一下,边塞诗可能写到那些内容?
生:我想会写到战争。
生:会写到战士打仗。
生:边塞诗会写一些边塞风光,还有一些战士的生活。
生:边塞诗还写到战士对家乡的怀念。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出塞》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目标:1.结合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过程:一、破题而入,简析背景.1.读诗题师: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生:关塞、边塞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生:反映边塞生活或战事诗。
2.简单介绍边塞诗课件出示: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出塞》的基本意境与诗意,学会正确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兴趣,感受其中所抒发的壮志豪情。
二、教学准备
•课件:包含《出塞》的全文及注释、图片等。
•教具:黑板、粉笔、录音设备等。
•课外材料:与《出塞》相关的历史背景、注释等资料。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简短视频引入《出塞》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古诗《出塞》(15分钟)
•逐句讲解《出塞》,包括诗人的抒情情感和对出塞题材的描写技巧。
3. 听读诗文(10分钟)
•让学生依次朗读《出塞》,指导其准确把握语调与节奏。
4. 分析诗歌(15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出塞》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增进对诗歌的理解。
5. 背诵与操练(15分钟)
•分段指导学生背诵《出塞》,并进行诗歌朗诵比赛。
6. 总结与讨论(10分钟)
•结合学生的表现,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鼓励学生发表课后感想。
四、教学反思与改进
•课堂的互动程度可以进一步提高,增加学生对于《出塞》的深入探讨。
•调整课堂时间分配,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充分的参与机会。
五、作业布置
•让学生继续背诵《出塞》,并撰写一篇《出塞》的读后感。
六、延伸拓展
•组织学生赴博物馆、历史文化展览等活动,加深对于出塞题材的理解。
以上为教学设计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进行《出塞》这首古诗的优质课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塞》课堂实录
一、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我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充分的预习可以使课堂上的你学得更轻松。
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的背景,你想和大家分享什么?
预设:
生1:我知道,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
师:你很善于归类总结,有做学问的潜质。
生2:我知道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师:是的,待会就要了解为什么称为“压卷之作”。
谢谢你们的资料,这对我们理解古诗很有帮助。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接下来,请大家亮开嗓子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生1读
师:也许你不是读得最动听的,但你是这个教室里最勇敢的;
生2读
师:字正腔圆,向你学习;
生3读
师:很有自信,继续发扬。
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韵味来。
谁来学学王昌龄,一展诗情?
指三名学生读。
师相应评价:这是一个含蓄深沉的王昌龄;
这是一个激情澎湃的王昌龄;
这是一个从容平和的王昌龄。
3.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多读几遍,意思也会渐渐浮出水面的。
现在,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师:谁先来?
生1:“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期的明月依然照亮着边关,)师:这里明明说的是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呀?怎么?
生: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彼此拼合,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
师:你真会读书(板书:互文明月边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秦朝时期明月照着边关,汉朝时候明月依旧照着边关。
接着讲——“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征边塞的士兵,至今仍没有回家。
师:士兵,就是诗中的——
但使龙城飞将在——假如有李广将军来戍守边关
师:李广将军就是诗中的——龙城飞将
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定不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南下入侵
师:你从哪个词中读懂了“匈奴的军队”——胡马
再请一个同学连起来说说看。
师:读着读着,说着说着,老师想了解边塞、走近边塞的心情便越来越迫切了。
来,用眼睛去看,用我们的心去感觉——
三、诵读涵咏,体味感情
(一)想象画面,触摸凄苦
1.出示课件,配乐:看着看着,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由回答)
生1:我感觉大漠非常的荒凉。
生2:我想起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非常的雄浑苍凉。
师:美,却美得有点残酷。
生3:我觉得边疆战士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非常艰苦;
生4:我想起了王昌龄的另一首诗: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师:寥寥几笔,比画面更显凄苦。
2.师:环境恶劣,生活艰苦,这就是征人们的生活!
他们不由得发出感叹(出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轻轻地读一读,看看这两句诗中哪个词最让你遐想联翩?
生1:明月。
师:是啊,明月从来都是思念的代名词——“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生接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生接背)
明月夜夜照边关,征人哪夜不思乡啊!请你仰起头,读读这两句。
生2:关,边关
师: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连春风都不能到达的边关,也阻隔了家人的一切消息,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请你代征人诉说内心的委屈吧!——生读诗句
生3:长
师:你能想象有多长吗?让老师来告诉你,从秦朝,到汉朝,到诗人所在的唐朝,一千多年的历史啊!在无休止的战争中,征人们都会遭遇些什么?闭上眼睛,说说你都看到些什么?
——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个性朗读
生4:未
师:“未还”——是还活着仗没有打完不能回呢?还是已经战死沙场回不去了呢?一个“未”字,饱含了多少辛酸与失望啊!
师:听着听着,我们的心越发变得——
生1:沉重。
生2:凄凉。
生3:悲哀。
师:真是百般滋味在心头啊!让我们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3.人未还,心相系。
同学们,当征人们经历了战争的生死考验,幸存下来,渴望着回家的时候,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亲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呢?(板书:亲人)
出示: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
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
征人稚嫩懵懂的孩子……
(生发挥想象,表达感受,完成练习)
师相机引用诗句:老母倚窗望,风萧叶又黄;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4.引读:此情此景,征人们能看见吗?对,他们可以想象到,他们的心可以感受到。
因此,他们心中只有一个愿望——回家,只可惜——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是多少人的愿望?这征人不是一个人,不是两个人……是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征人啊!他们苦守着边关,守望着明月,一遍遍嗟叹——万里长征人未还!
千百年来无数的白发双亲老泪纵横地说——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千百年来无数可怜的妻子在哀怨——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千百年来无数孤苦的孩子在哭喊——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
同学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你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
生1:——还有痛恨;
生2:愤怒!
师:让我们站起来,手指向那战争,控诉它吧!——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拓展延伸,感受期盼
1.原来,王昌龄这首诗是“字字有泪,句句含悲”啊!同学们,你们希望征人们早日平安回乡,和家人团聚吗?幸好,征人们还有些指望,请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示后两句诗)2.关于“龙城飞将”
出示资料:
师:李广将军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来夸夸他吧!—一生读一句。
他,是西汉著名军事将领。
他射得一手好箭,以打硬仗而闻名。
他一生皆在边关御敌,以骁勇善射、智谋超群著称。
他曾经与匈奴交战七十多次,每次制敌先机,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武帝在位时派他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来了,都畏惧得争相逃避,多年不敢侵入境内。
他一生为人清廉,爱兵如子。
他每得赏赐就和士卒共享。
士卒不尽饮,他不近水边;士卒不尽吃饱,他决不先食……他,深受边关军民的爱戴,在历代的边疆士兵中都有着崇高的威望,是一位“才气天下无双”的将军。
师:他就是——“飞将军”李广。
3.了解了这些,你再读读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
生:士兵怀念西汉的李广将军。
师:是啊!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胡人——
生1:不敢度阴山。
师:要是李将军在,边关——
生2:就会有安宁。
师:要是李将军在,将士——
生3:就能回家乡。
师:要是李将军在,国家——
生4:也会更太平。
引读:要是李将军在,多好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
4.对比:但事实上,李将军早已不在人世,现在的将帅是怎样的呢?——
出示: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燕歌行》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当战士们在奋勇杀敌的时候,将领却在寻欢作乐;
生2:他们在醉生梦死,完全不顾征人的死活——
引读:多么残酷的现实啊!
这个时代没有像李将军那样的贤将,所以他们殷切的呼唤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个时代的将帅完全不顾征人的死活,所以他们只能失望而无奈的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师:读着读着,我们终于明白了,征人们哪是在盼李广将军啊,他们是在渴望——
生:现在也有像李广这样的良将
板书:思良将
师:可是,现在的将帅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啊!那就这样一年一年地打下去,一年一年地耗下去吧!总有一天可以回家吧!征人们回家有望吗?让我们从众多唐代诗歌中去寻找答案吧!
出示:
师引读:
李白写的也很直接: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李白《关山月》李颀也无奈地说: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如汉家。
李颀·《古从军行》
曹松更是一针见血: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松·《已亥岁二首》
王翰更是无奈地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张藉也眼睁睁地看见: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
——唐·张藉《关山月》。
师:读着读着,你明白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战争真的很残酷。
生2:我明白了征人们十有八九都回不来。
6.师:是啊!就算是侥幸没有死在战场,那也要“十五从军征”熬到“八十始得归”呀!那个时候,迎接征人的还是家吗?——生齐:不是!
师:同学们,读着读着,我们的心又添了几分沉重,对战争又添了几层——
生:痛恨!
师:“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不仅仅是征人的希望,这还是谁的希望?
(亲人、诗人、我们、大家)板书:人民
师:是的!痛恨战争、渴望和平是每一个人的心愿!(板书:盼和平)让我们齐读全诗,把心愿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