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全套课件747P)
合集下载
第一节 古代汉语实词 ppt课件

2)保民而王(wang51),莫之能禦也。
【稱王】
《孟子·梁惠王上》
名詞活用的類型
①活用作一般動詞 ②使動用法 ③意動用法 ④作狀語
名詞活用作一般動詞
名詞活用作一般動詞(N →Vn) 名詞活用作一般動詞,活用後語義發
生的變化一般有三種情況: 1、既表示動作,又表示動作的对象或結果。 2、既表示動作,又表示動作的工具。 3、方位名詞活用,即表示動作,又表示動 作的方向或方位。
1)築室百堵,西南其戶。 【使其門戶朝南、朝西】 《詩經·斯幹》
2)公若曰:“爾欲吳王我乎? 【讓我象吳王僚一樣】 《左傳·定公十年》
3)桓公解管仲之束縛而相之。 【使之擔任相】 《韓非子·難一》
4)大夫種、范蠡存亡越,霸句踐。 【使句踐成為霸主】《史記·淮陰侯列傳》
名詞的意動用法
名詞的意動用法(N→ 意Vny)
活用後的名詞,詞義會發生一些變化,在原有意 義的基礎上產生符合特定語境的動詞性意義。
有些名詞在活用過程中,從原來的詞義和用法 中分化出來,形成了固定的動詞詞義和用法,有 的還改變了讀音,以區別原來的名詞,這種情況 已經不再屬於詞類活用的範圍。
1)今我來思,雨(yu51)雪霏霏。
【下、落】
《詩經·采薇》
詞類活用vs詞的兼類
• 詞類活用具有臨時性、偶然性。 • 詞的兼類具有固定性、經常性。
二、古代漢語詞類活用常見類型
1、名詞活用 2、動詞活用 3、形容詞活用
名詞活用概說
古代漢語中的名詞在句法結構中通常可以充當主 語、賓語、定語和名詞性偏正結構的中心語(如: 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名詞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下可以活用作動詞,即名 詞臨時具備了動詞的特性。
作賓客(看待)】
古代汉语语法ppt课件

《三戒·黔之驴》)
程度副词
颇。 “颇”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程度深,而古汉语中 的“颇”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程度高,是“很” 的意思;一是表示程度浅,是“稍微”的意思。如: ❖ 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 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 (《史记·三代世表序》)
程度副词
少 古汉语中“少”常作程度副词,是“稍微、略微”
的意思,相当于现代的“稍”。 ❖ 辅之以晋,可以少安。(《左传·僖公五年》) ❖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古汉语中的“稍”却是时间副词,是“逐渐”的意思。 ❖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
本纪》) ❖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柳宗元
❖ 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 于前。(聊斋志异·狼)
介动用法
凡动宾结构中,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既不是支 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也不能用“使动”或 “意动”去解释,而是要在动词和宾语间加 进一个适当的介词,和宾语组成介词结构作 状语或补语,才能正确理解该动宾结构的语 义关系。这种用法包括了一般所说“为动”、 “向动”等名目繁多的特殊动宾关系的用法, 统名之曰“介动用法”。 “介动”用法包括 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的活用。
❖ 将军身披坚执锐。《史记·陈涉起 义》—“坚”“锐”形容词活用为名 词。
词类活用的类型:
❖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 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 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 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 使动和意动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 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 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宾语的 方式有所改变。
程度副词
颇。 “颇”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程度深,而古汉语中 的“颇”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程度高,是“很” 的意思;一是表示程度浅,是“稍微”的意思。如: ❖ 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 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 (《史记·三代世表序》)
程度副词
少 古汉语中“少”常作程度副词,是“稍微、略微”
的意思,相当于现代的“稍”。 ❖ 辅之以晋,可以少安。(《左传·僖公五年》) ❖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古汉语中的“稍”却是时间副词,是“逐渐”的意思。 ❖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
本纪》) ❖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柳宗元
❖ 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 于前。(聊斋志异·狼)
介动用法
凡动宾结构中,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既不是支 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也不能用“使动”或 “意动”去解释,而是要在动词和宾语间加 进一个适当的介词,和宾语组成介词结构作 状语或补语,才能正确理解该动宾结构的语 义关系。这种用法包括了一般所说“为动”、 “向动”等名目繁多的特殊动宾关系的用法, 统名之曰“介动用法”。 “介动”用法包括 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的活用。
❖ 将军身披坚执锐。《史记·陈涉起 义》—“坚”“锐”形容词活用为名 词。
词类活用的类型:
❖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 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 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 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 使动和意动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 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 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宾语的 方式有所改变。
古代汉语语法 ppt课件

⑶庾仲初作《杨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 亲族之怀,大为其名價云:可三《二京》, 四《三都》。 并列为三,并列为四
使动
定义:即述语带有使动意义的用法,述语表示的动 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而是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 或事物发出的
一、动词的使动: ⑴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⑵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
臾》 ⑶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子路从而后》 ⑷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
使….产生二心
二、名词的使动
⑴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左传》 使我成为吴王
⑵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 使异姓诸侯建国
⑶筑室百堵,西南其户。--《诗.小雅》 使其户向西南开
三、形容词的使动:
1.表示主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之间具备等同关系
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继父也。--《史记·项羽本纪》
2.表示主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之间具备种属关系。
例:制,严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 此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之间的关系不能用形式 逻辑来解释,这种情况实际上是用判断句的形式 表达了一种复杂的关系,习惯上称之为判断句的 活用,常见三种情况:
• 关于“是”和“为” 1.是
长作代词,充当主语
例: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
“是”指代颛臾 2.为
本意是“劳作”,逐渐引申成为一个意义很广泛 的动词。一般来说,用“为”充当谓语的句子是 叙述句,不是判断句。
例:颖考叔为颍谷封人 --《左传·隐公元年》
表达功能
• 从主谓语之间的逻辑关系上分析,两种基本表达 功能:
古代汉语判断句基本构成类型
• 基本构成类型:“主语+者,谓语+也”
使动
定义:即述语带有使动意义的用法,述语表示的动 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而是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 或事物发出的
一、动词的使动: ⑴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⑵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
臾》 ⑶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子路从而后》 ⑷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
使….产生二心
二、名词的使动
⑴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左传》 使我成为吴王
⑵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 使异姓诸侯建国
⑶筑室百堵,西南其户。--《诗.小雅》 使其户向西南开
三、形容词的使动:
1.表示主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之间具备等同关系
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继父也。--《史记·项羽本纪》
2.表示主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之间具备种属关系。
例:制,严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 此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之间的关系不能用形式 逻辑来解释,这种情况实际上是用判断句的形式 表达了一种复杂的关系,习惯上称之为判断句的 活用,常见三种情况:
• 关于“是”和“为” 1.是
长作代词,充当主语
例: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
“是”指代颛臾 2.为
本意是“劳作”,逐渐引申成为一个意义很广泛 的动词。一般来说,用“为”充当谓语的句子是 叙述句,不是判断句。
例:颖考叔为颍谷封人 --《左传·隐公元年》
表达功能
• 从主谓语之间的逻辑关系上分析,两种基本表达 功能:
古代汉语判断句基本构成类型
• 基本构成类型:“主语+者,谓语+也”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古汉语通论一 ppt课件

诸侯之妻。《礼记·曲礼下》:“公 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论语·季氏》:“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 人。夫人自称曰小童。” 孔颖达疏:“ 邦君之妻者,诸侯之夫人也。”
72
“瓦” 。 《诗·小雅·斯干》: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
之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
之瓦。”
69
(一)词义范围的变化
1、词义范围的缩小
“臭”氣味
與 “香”相對
“惡”罪過,醜,疾病,憎惡,語氣詞
不用做語氣詞
“子”兒女
後來專指兒子
70
《三国志·华陀传》“五禽戏”:“一曰虎, 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说文》:“走兽总名。” 《白虎通》:“鸟兽之总名。”
71
2、词义范围的扩大 “夫人”
左右与上下: 鞍-鞌 峰-峯 羣-群 稿-槀 胸-胷 棋-棊 裡-裏 炎-炏
左偏旁与右偏旁互换: 甜-甛 够-夠 朗-朖 秋-秌 翅-翄 和-咊
56
4、隶变对篆书的不同处理
年-秊;前-歬;並-并;春-萅
5、笔画差异
冰-氷;吊-弔;船-舩; 咒-呪;珎-珍;凡-凢
57
6、繁简字的差异:
禮-礼;曐-星;雧-集
• 截,從戈,雀聲。
• 書,從聿yù,者聲。
• 夜,從夕,亦省聲。
38
3、偏旁的混同
灬
馬,灬由马足 和尾的两笔讹 变
鳥,灬由鸟足 和尾的两笔讹 变
燕,灬由燕尾 讹变然,灬源自火 讹变魚,灬由鱼尾 讹变
39
第二講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40
第一节 古今字
一、定义 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時代用不同的字來表示
28
(五)轉注
72
“瓦” 。 《诗·小雅·斯干》: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
之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
之瓦。”
69
(一)词义范围的变化
1、词义范围的缩小
“臭”氣味
與 “香”相對
“惡”罪過,醜,疾病,憎惡,語氣詞
不用做語氣詞
“子”兒女
後來專指兒子
70
《三国志·华陀传》“五禽戏”:“一曰虎, 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说文》:“走兽总名。” 《白虎通》:“鸟兽之总名。”
71
2、词义范围的扩大 “夫人”
左右与上下: 鞍-鞌 峰-峯 羣-群 稿-槀 胸-胷 棋-棊 裡-裏 炎-炏
左偏旁与右偏旁互换: 甜-甛 够-夠 朗-朖 秋-秌 翅-翄 和-咊
56
4、隶变对篆书的不同处理
年-秊;前-歬;並-并;春-萅
5、笔画差异
冰-氷;吊-弔;船-舩; 咒-呪;珎-珍;凡-凢
57
6、繁简字的差异:
禮-礼;曐-星;雧-集
• 截,從戈,雀聲。
• 書,從聿yù,者聲。
• 夜,從夕,亦省聲。
38
3、偏旁的混同
灬
馬,灬由马足 和尾的两笔讹 变
鳥,灬由鸟足 和尾的两笔讹 变
燕,灬由燕尾 讹变然,灬源自火 讹变魚,灬由鱼尾 讹变
39
第二講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40
第一节 古今字
一、定义 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時代用不同的字來表示
28
(五)轉注
古代汉语课件PPT

6、兵:械也。械者器之緫名。器曰兵, 用器之人亦曰兵。下文云從廾持斤, 則製字兵與戒同意也。从廾持斤, 幷力之皃。
12
7、啟 :敎也。从攴启聲。《論語》 曰:“不憤不啟。”述而篇文。 启:開也。按後人用啟字訓開, 乃廢启不行矣。啟,教也。从戶口。 會意。此字不入戶部者,以口戶爲 開戶也。
8、闻:知聲也。往曰聽,來曰聞。 大學曰:心不在焉,聽而不聞。从 耳門聲。
5
3、武姜:“武”,表示丈夫的谥号为 “武”,“姜”表示母家姓姜。
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 姓的分支。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 度、宗法制度有密切联系。贵族有姓 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贵族中女子 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 “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 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6
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 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 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例如:
孟姜 伯姬 仲子 叔姬 季芈
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列几 种方法:
(1)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如:
齐姜 晋姬 秦赢 陈妫
(2)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 的国名,例如:
秦姬 芮姜 息妫
江芈 7
(3)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 氏或封邑名,例如: 赵姬(赵衰妻)孔姬(孔圉妻) 秦姬(秦遄妻)棠姜(棠公妻,棠,邑名)
9
(3)分母——之——分子 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元年》) (4)分母——分子 借弟令毋断,而成死者固十六七。(《史记•
陈涉世家》) (5)分母——分—之——分子 将不胜其岔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
不拔者,此攻之灾也。(《孙子兵法•谋 攻》)
10
二、常用词 1、初:始也。見釋詁。从刀衣。會意。
12
7、啟 :敎也。从攴启聲。《論語》 曰:“不憤不啟。”述而篇文。 启:開也。按後人用啟字訓開, 乃廢启不行矣。啟,教也。从戶口。 會意。此字不入戶部者,以口戶爲 開戶也。
8、闻:知聲也。往曰聽,來曰聞。 大學曰:心不在焉,聽而不聞。从 耳門聲。
5
3、武姜:“武”,表示丈夫的谥号为 “武”,“姜”表示母家姓姜。
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 姓的分支。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 度、宗法制度有密切联系。贵族有姓 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贵族中女子 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 “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 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6
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 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 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例如:
孟姜 伯姬 仲子 叔姬 季芈
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列几 种方法:
(1)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如:
齐姜 晋姬 秦赢 陈妫
(2)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 的国名,例如:
秦姬 芮姜 息妫
江芈 7
(3)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 氏或封邑名,例如: 赵姬(赵衰妻)孔姬(孔圉妻) 秦姬(秦遄妻)棠姜(棠公妻,棠,邑名)
9
(3)分母——之——分子 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元年》) (4)分母——分子 借弟令毋断,而成死者固十六七。(《史记•
陈涉世家》) (5)分母——分—之——分子 将不胜其岔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
不拔者,此攻之灾也。(《孙子兵法•谋 攻》)
10
二、常用词 1、初:始也。見釋詁。从刀衣。會意。
古代汉语教学课件

2023
PART 03
古代汉语经典文献选读
REPORTING
《诗经》选读
总结词
诗歌的源头,情感表达的典范
详细描述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 世纪)的诗歌。通过选读《诗经》,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情感表达方式和 语言特点,培养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
《左传》选读
研究方向
随着古籍数字化和文献整理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对古代文献的深入挖掘和解读,以及 对古代文化、历史和哲学的跨学科研究。
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古代汉语的教学和研究将更加注重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将成为主流。
2023
古代汉语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
历史研究
古代汉语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可以 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哲学研究
古代汉语在哲学研究中也有广泛 应用,如《论语》、《道德经》 等经典哲学著作都是用古代汉语
写成的。
文学研究
古代汉语在文学研究中也有广泛 应用,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研 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学的发
总结词
古代历史散文的代表,叙事技巧的典范
详细描述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通过选读《左传》, 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历史散文的叙事技巧和语言风格,提高对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理 解。
《史记》选读
总结词
古代纪传体史书的鼻祖,人物描写的 典范
详细描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通过选读《史记》,学生可以了解古 代纪传体史书的写作特点和人物描写 技巧,培养对历史和文学的综合鉴赏 能力。
古代汉语 课件-PPT精品文档

古代汉语·绪论
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指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包 括文言与白话两个系统,本课程研究的是“文 言”系统,亦即书面语,时间可断在“五四” 以前。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 关系。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文字、词汇、语法、音韵、 古书注解、古汉语修辞、诗律以及语文工具书 的使用等。
通论·单音词 复音词 同义词
古代汉语还有两类复音词值得我们注意:一是 双音节单纯词。二是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复音词很多是同义连用的,因此还要 注意复音词和同义词的关系;同义词之间的差 别,概括地讲,主要表现在词的理性意义、感 情色彩和语法特点三个方面。 关于词义的理解,在古代汉语里还有泛指和特 指的不同。泛指,段玉裁叫做“浑言”;“特 指”,段玉裁叫做“析言”。有些同义词“析 言则别,浑言则同”。
通论·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以及本义的探求 所谓词的本义,顾名思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 这种本来意义,是指上古文献材料能够证明的 本义。因为远古汉语的词可能还有更原始的意 义,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 词的本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是其他意义派生 的源头,是维系整个词义系统的枢纽,因此探 求词的本义,可以精确地掌握词义,了解词义 的演变规律,掌握词义系统。抓住本义是理解 引申义和掌握词义系统的关键。
通论·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个词往往不只具有一个意义。当一个词的意 义不断引申,而旧词义不会消失,这样一个词 就积淀了许多义项,形成一词多义。我们在学 习古代汉语的时候,掌握词义是最基本的要求, 而要很好地掌握词义,就必须对一词多义或词 义系统有清楚的了解。只有对词的本义和引申 义进行排列,才有可能对词义系统作出归纳, 然后根据具体的上下文确认词义,读懂古书。
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指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包 括文言与白话两个系统,本课程研究的是“文 言”系统,亦即书面语,时间可断在“五四” 以前。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 关系。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文字、词汇、语法、音韵、 古书注解、古汉语修辞、诗律以及语文工具书 的使用等。
通论·单音词 复音词 同义词
古代汉语还有两类复音词值得我们注意:一是 双音节单纯词。二是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复音词很多是同义连用的,因此还要 注意复音词和同义词的关系;同义词之间的差 别,概括地讲,主要表现在词的理性意义、感 情色彩和语法特点三个方面。 关于词义的理解,在古代汉语里还有泛指和特 指的不同。泛指,段玉裁叫做“浑言”;“特 指”,段玉裁叫做“析言”。有些同义词“析 言则别,浑言则同”。
通论·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以及本义的探求 所谓词的本义,顾名思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 这种本来意义,是指上古文献材料能够证明的 本义。因为远古汉语的词可能还有更原始的意 义,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 词的本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是其他意义派生 的源头,是维系整个词义系统的枢纽,因此探 求词的本义,可以精确地掌握词义,了解词义 的演变规律,掌握词义系统。抓住本义是理解 引申义和掌握词义系统的关键。
通论·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个词往往不只具有一个意义。当一个词的意 义不断引申,而旧词义不会消失,这样一个词 就积淀了许多义项,形成一词多义。我们在学 习古代汉语的时候,掌握词义是最基本的要求, 而要很好地掌握词义,就必须对一词多义或词 义系统有清楚的了解。只有对词的本义和引申 义进行排列,才有可能对词义系统作出归纳, 然后根据具体的上下文确认词义,读懂古书。
《古代汉语》商务印书局出版 课件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 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与状态。 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 州》》 3.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 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 记· 项羽本纪》) 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 襄公二十二年》) 用为使动的名词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 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刘向
第三讲 汉字的结构与发展
一、“六书”理论 1.象形 许慎:“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创造汉字。 描画轮廓的:日、月、鱼。 描画具有特征部分的:羊。
2.指事 许慎:“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 纯符号的指事字:上、下。 象形字上加符号的:亦、本、末。
三、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表现在褒贬与轻重两个方 面。 1.褒贬不同 古义褒今义贬的: 复辟——古:恢复君位。今:开历史的倒车。 爪牙——古:得力助手。今:坏人的帮凶。 古义贬今义褒的: 锻炼——古:玩弄法律进行诬陷。今:经过实践使之提 高或变好 古义中性今义贬的:谤——古:批评议论。今:诽谤。 古义中性今义褒的:客——古:外地人。今:宾客。
4.隶
书
两汉时期通行的标准的汉字形体即为隶书。其特点是笔画方折, 字形成“八”字分散,毛笔的运笔痕迹比较明显,而且几乎完全 丧失了原始汉字的图画性。
四、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1.古今字 古时字少,常用一个汉字兼职记录一些意义,后世 为理解书面语言时不产生歧义,常为这种兼职字所记录 的某项意义再造新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意义的字合 称为“古今字”。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 的字是“古字”。 古今字的分类: 同源分化的古今字——古字与今字有意义上的联系: 要——腰。 同音假借的古今字——古字与今字无意义上的联系: 其——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鸱(chī ),又名角鸱,是猫头鹰的一种。鸱 顾,象角鸱一样回头顾盼。模仿角鸱回头顾 盼的动作。“熊”“鸱”都在动词前作状语, 这种现象称作普通名词作状语,译为象熊一 样径直走,象角鸱一样来回顾盼。
第二,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增强 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一脉相承: 朱自清《背影》中有“赋闲”一词。 (失业在家)
❖ 《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告诉其弟子吴 普,古时长寿的人运用气功锻炼身体和治 病的方法之一:熊颈鸱顾。“熊颈”应作 “熊经”。而《古汉语研究》95年4期李怀 之《“熊经”新解》指出以前解作熊经, 形近而误,“经”当“悬挂”讲,“熊经” 即象熊一样悬挂,模仿熊攀挂树枝的动作。 《广雅·释言》:“经,径也。” 《文 选·左思》李善注:“直行为经。”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现代成语词典》 (甘肃师大中文系):“百足,虫名,即马陆, 约一寸长,躯干计二十节,切断后仍能蠕动; 僵:僵硬……用以比喻人虽死去,他的势力 或影响仍然存在。”
❖ 《红楼梦》第二回:“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 僵。’如今虽説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 到底气象不同。”
❖ 《战国策·燕策一》:“人有恶苏秦於燕王者 章苏秦讲忠信之事:‘臣粼家有远为吏者, 其妻私人。其夫且归,其私之者忧之。其妻 曰:公勿忧也,吾已为药酒以待之矣。后二 日,夫至。妻使妾奉卮酒进之。妾知其药酒 也,进之则杀主父(男主人),言之则逐主母 (女主人),乃阳僵弃酒。”(阳:通“佯”)
第三,培养语文教学能力
❖ 《文选·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以扶之者众也。”李善注引《鲁连子》: “百足之虫,断而不蹶,持之者众也。”
❖ 《战国策·燕策一》:“苏代谓燕昭王曰章 苏代讲其丈夫宦三年不归,其妻爱人。其 所爱者曰:子之丈夫来,则且奈何乎?其 妻曰:勿忧也,吾已为药酒而待其来矣。 已而丈夫果来,於是因令其妾酌(斟)药酒进 之。其妾知之,半道而立。虑曰:吾以此 饮吾主父,则杀吾主父;以此事告吾主父, 则逐吾主母。与杀吾父,逐吾主母者,宁 佯踬(zhì)而覆之(倒了它)。於是因佯僵而 仆之(倒掉它)。”
古代汉语
讲稿目录
·
. . . . .
·
文
选 解 读
音 韵
训 诂
语 法
词 汇
文 字
绪 论
第一讲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二、为什么学习古代汉语 三、古代汉语學什么 四、如何学习古代汉语 五、常用工具書及使用
❖ 教学重点:古代汉语的定义、两种书面语形 式及其课程的研究对象
❖ 教学难点:书面语的分化
❖ 第二,为了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提高现 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增强现代汉语的表达能 力,丰富现代汉语,增进祖国语言的纯洁和 健康。
❖ 第三,为了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
第一、提高阅读文言的能力,以继承祖 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 培养阅读古代文献的综合能力。 ❖ 《四库全书》入选的书籍有3475部,79070卷。其
古
唐宋以来产生的为通俗
代
古白话
汉
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
语 口 语 —— 已消失
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文言是以先 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 种语言。
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重点是先秦 两汉作品
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古 白话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 近古书面语。
❖ 《史记·屈原列传》:“人穷则反本,故 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
❖ 《广雅·释诂》:“疲,惫,极也。”西 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庸人之御 驽马……胸喘肤汗,人极马倦。”对文, “极”亦“倦”。
❖ 南朝·梁·殷芸《小说》:“晋明帝为太子,闻 元帝沐,上启云:伏闻沐久劳极,不审尊体 如何?答云:去垢甚佳,身不极也。”其中 “不极”一本作“不劳”,可见“极”有 “劳”义,而“劳”“倦”义相通。又《世 说新语》中常见“小极”一词,有时亦作 “小倦”。可见,“极”就是“倦”。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文言文-古白 话文
❖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 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这些书面 语统称为文言。
❖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如 古代的白话小说。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
文言文 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
书面语
世仿古作品的语言。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 古代汉语是“五四”以前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 共同语,是一种书面文献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 对而言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 (一) 汉语发展的分期 ❖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 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 ❖ 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 ❖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 ❖ 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
❖古白话的真正兴起是在唐宋,如唐代变文, 禅宗语录。
子胥祭了,发声大哭,感得日月无光,
江河混沸。《伍子胥变文》(唐)
❖ 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古白话的正式形成, 这些古白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二、为什么学习古代汉语?
❖ 第一、提高阅读文言的能力,更好地继承祖 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 设服务。
❖ 《孔雀东南飞》:“儿已薄禄相,幸复 得此妇。”“复”下无注。“复”作副 词的常用义是“又,再”,如本文“终 老不复取”。这里讲成“又,再”不妥。 “又,再”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而焦 仲卿只娶了刘兰芝一人,也只娶了她一 次。“复”有助动词“能”义。
❖ 《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 时复西归。”如果解为“又,再”似乎 亦通,但不合事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百川不可能西归,更谈不上再向西归。 “幸复得此妇”即幸好能得到这个妇人。
中有大量文学、史学、哲学和科技著作。
古书阅读存在的问题:
(1)读不懂,不明白古文的意思。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2)用现代汉语来理解,不明确古今区别, 造成误解。
“富贵则亲戚畏惧”《国策·秦策一》 (3)用现代汉语来理解,好象讲得通,其实
不精确。 “时乎时,不再来。”《史记·淮阴侯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