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2017部编版)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是八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教材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外交事务中的立场、策略和成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外交领域的知识相对较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的外交事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认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2.难点: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原则。
五.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
3.课堂讨论的问题和话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成就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在外交领域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通过展示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在某一外交事件中的立场和策略,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强化学生对我国外交政策的理解和认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话题,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原则,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十七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十七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十七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2.把握中国在外交事业方面的地位和作用;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与国家意识。
二、教学重点:1.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2.中国在外交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外交事业的复杂性;2.如何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国际政治背景,解读历史事件和事实;2.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外交工作中的复杂性;3.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某些国际事件,让学生感知和领悟国际形势。
五、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列举自己所知道的国家之间签订的协议以及国际组织,并谈谈作用及意义。
2.讲授(30分钟):讲解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近现代中国的外交事业发展历程。
包括:晚清外交、抗战时期外交、新中国外交,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战略等。
3.案例分析(15分钟):以“中美贸易战”为例,通过分析贸易战的背景、原因、结果,让学生了解外交工作的复杂性;并让学生从中体察中美之间的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的联系;从而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外交工作的重要性。
4.讨论(2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中国在外交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2.如何看待中国的大国外交战略?3.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意义是什么?5.练习(30分钟):让学生掌握分析国际形势、进行外交工作的方法,以世界某一热点事件为背景,通过团队合作,模拟开展外交斡旋、谈判等外交活动。
六、教学反思:此次教学以外交事业为主题,以讲授、案例分析、讨论为主要教学方法,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对世界热点事件的模拟,让学生掌握分析国际形势和进行外交工作的方法。
同时,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历史意识,增强学生对外交事业发展的关注度和理解度。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17课《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的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我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了解我国的我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学习我国全方位外交的原则、格局、目的。
培养学生自我阅读教材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主要是通过自学和合作探究与新闻答辩来优化学生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的外交越来越让世界瞩目,学生应以我们的国家感到自豪,学生更应努力学习为中国永远立于世界之林而努力。
学习重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学习难点:中国的全方位外交的目的学习策略: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生生挑战法学习资源:电子白板PPT 学习流程:导入:材料导入法:关注新闻,分析中美外交有应。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首先要学会自我学习,自我提升。
)学生自学后请学生上台梳理学习思路:在白板上出示了三个不同的外交特色和三个不同时期,。
三个时期分别是:清朝中后期、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
三个外交特色分别是大国外交、屈辱外交和艰难外交。
(设计意图:学生亲自参感受信息技术与课堂学习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系统历史知识体系。
)第二环节:新课学习新课学习分为三个主题:一为读熟教材夯实基础,二为读懂教材合作探究,三为读活教材迎接挑战。
主题一:读熟教材,夯实基础该环节主要让学生先自学五分钟,再完成夯实基础的两个部分。
一是看图说史,一是填表明史内容。
看图说史我插入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乔冠华的笑的图片和田中角荣1972年与毛泽东握手的图片和1979年中美建交的图片。
填图明史部分在几处我设计了飞入模式,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体验中熟悉大国外交的基础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我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主题二读懂教材,合作探究。
该环节主要是学生分组学习材料,学生讨论得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和探究美国是否是一个有信用的国家和探究为什么说中国的外交在改革开放前举步维艰(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质疑和合作精神,学生的人文素养会得到很好地提升。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外交事业的发展》是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7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事业。
教材通过介绍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展示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本课内容包括: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中非合作、改革开放后的外交事业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认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外交事业方面,学生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对具体的外交事件和外交政策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中非合作等外交事件,认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态度,树立和平、合作、发展的国际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中非合作等外交事件。
2.难点: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外交事业的发展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中非合作等外交事件。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外交事业发展的原因。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外交事件,让学生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4.启发引导: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资料:关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文献、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中非合作等外交事件的资料。
3.课件:制作相关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设计

1) 材料一尼克松这句话,可以看出美国认识到了什么? 2) 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怎样
形容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 3) 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内容归纳:到 70 年代初,两国关系出现转
机的原因有哪些?
【问题 1】 一、1)中国的发展和在国 际事务中的作用。 2)处于“敌对”的状态; “水火不容” 3)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国际形势的变化;两国共同 的要求。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 17 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设计
【教学任务】
第 17 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教案
知识与 能力
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史实,认识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发展全方位外交的成就, 认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
【问题 2】 中日建交
阅读教材 P87 第二段,回答: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时间是 哪年?日本首相是谁?中日建交的影响有哪些?
生:学生自学本目内容,互 提问重点内容。
师:引导学生认识:中美关 系的改善冲击了长期追随 美国的日本,督促日本积极 谋求发展与中国的关系。中 日建交由此揭开了新篇章。
三、全方位外交
自 主 完成学案中的“自主探究”部分。
探
究
师:明确要求,巡视、检查 学生完成情况,并掌握学生 的学习进程,发现和解决学 生所出现的疑难问题。
生:阅读课文、自主探究。
1/4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 17 课 外交事
【问题 1】新中国理应享有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第一段内容,回答问题:
(1)苏联军事力量迅速发展。美苏争霸进入“苏攻美守”的阶 段。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5.17外交事业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第,恢复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政策框架等问题,通过了年代,促使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因素有哪些?【巩固练习】1下列哪一项属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突破()A、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B、推动达成了《关于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C、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举行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席位2、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最主要的原因是()A. 苏联的支持B.中国在解决国际事务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C.中美关系改善D. 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3、1972年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是( )A.基辛格B.尼克松C.布什D.克林顿4、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是( )A.上海APEC会议B.上海合作组织会议C.万隆亚非会议 D.昆明世界博览会5、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是()A、联合国B、世界贸易组织C、上海APEC会议D、上海合作组织6、下列关于中美关系叙述正确的是()A.新中国建立后,中美双方敌对长达20多年B.1972年美国总统访华,双方签署《建交公报》C.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曾秘密访华D.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并表示不支持“台独”7、材料一: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上,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严令美国代表团:不准任何人与中国代表握手。
当时参会的美国代表团代理团长、副国务卿史密斯在佩服中国总理周恩来杰出的外交才能的同时,只能摇摇周恩来的胳膊。
材料二: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专机在北京机场徐徐降落。
当尼克松走下舷梯,在离地面还有三四个台阶的时候,就向前来欢迎的周恩来伸出了手。
他们紧紧握手,足有一分钟。
后来,尼克松说,这是为了纠正1954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和周恩来握手的失礼行为。
请回答:(1)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为什么拒绝同中国代表握手?(2)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政府阻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大史实有哪些?(3)从20世纪50年代的拒绝握手到20世纪70年代的主动握手反映中美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试分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3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是八年级下册人教版部编历史课程的第17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新中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在外交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包括1954年日内瓦会议、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及1979年中美建交等重要历史事件。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到新中国的外交事业的发展过程以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新中国建立的历史背景以及国内改革发展的相关内容。
对于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成就,学生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其背后的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时间顺序和细节内容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加深对外交事业重要性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意义。
2.难点:理解不同历史时期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过程。
2.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
3.时间线索法:通过时间线索,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准备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和相关教学参考书籍。
2.教学多媒体材料:准备与本课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与外交事业相关的道具,如国旗、地图等,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新人教版

5.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在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和随堂测试中的表现,我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和反馈。我鼓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继续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我也提出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外交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
- 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此后我国外交取得一系列重要成就。
②新中国外交事业的重要成就:
-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新中国外交的一次重大胜利。
-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这是新中国外交的一次重大突破。
- 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这是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
- 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上海APEC会议,展示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实力和魅力。
③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影响和意义: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撰写研究报告:要求学生就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某一重要事件或成就进行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5)举办主题班会:以“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为主题,举办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内容逻辑关系
①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下历史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课标要求: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学习目标:了解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掌握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日建交,改革开放后的全方位外交。
学习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全方位外交。
学习难点:中美关系改善和中国外交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课文解读:知识点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乔的笑1971年,首次参加联合国大会的外交部乔冠华潇洒而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1.时间: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2.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中美、中日建交3.中美关系正常化:(1)背景: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
(2)过程:A、“乒乓外交”——小球转动大球B、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1971年7月美国总统特使、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同周恩来总理会谈C、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了《联合公报》。
中美关系由对抗开始走向正常化。
“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当我走到扶梯最后一节,迈步向他走去时,特意伸出手去。
我们双手一接触,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在他们离开机场时,周恩来对尼克松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呵。
”——乔治·桑特尔《尼克松传》D、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4.中日建立外交关系:(1)时间: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交荣访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72年,毛泽东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中日两国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宣布结束两国战争状态,恢复邦交正常化。
在日本断绝了与台湾的官方关系后,正式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2)影响: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知识点三:全方位外交5.多边外交: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
6.外交成就:如今,中国已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拓展延伸:1、中国为什么能在20世纪70年代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2)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3)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4)中美关系的缓和2、为什么要用“恢复”一词?二战”后期,同盟国在克里米亚召开了“雅尔塔会议”,其中一项内容就是战后成立联合国,美、“苏、英、法、中五国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所以,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由于美国的蓄意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被国民党集团长期窃据。
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影响:(1)对中国的影响:它是中国外交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对美国的影响:它标志着美国把中国排斥在国际社会之外的政策彻底失败。
(3)它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有利于打破超级大国通过控制联合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
从此,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20世纪7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5、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1)从美国方面来看:①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②美国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③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④美国在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⑤美国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
(2)从中国方面来看:①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②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③有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6、新世纪以来取得的外交成就:7、从联合公报中,能看出改善中美关系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吗?中方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个中国”、“台湾独立”和鼓吹“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
美方声明: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明确:台湾问题8、我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有哪些?①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②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总趋势。
9、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的影响: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10、中美关系与中国改革开放之间的内在联系:中美关系正常化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我国的改革开放推动了中美关系的不断发展。
11、中国和日本应如何全面发展两国关系?对中国而言,应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对日本而言,应正视历史,顺应历史潮流,坚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方针。
知识小结:练一练:1、中美关系改善的转机出现在()A.20世纪50年代中期B.20世纪50年代初期C.20世纪60年代中期D.20世纪70年代初期2、标志着中美两国二十多年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是()A.第一个美国代表团访华B.1971年基辛格访华C.1972年尼克松访华D.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3、1971年10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A.第24届联大B.第25届联大C.第26届联大D.第27届联大4、英文缩写APEC代表的国际组织是()A.亚太经合组织B.亚洲开发银行C.世界卫生组织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5、1971年11月,美国《时代》周刊以“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国人来了)”作为封面标题,表明新中国将会在未来的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中国参加万隆会议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6、“小球转动大球”的故事反映了我国与哪个国家外交关系的改变?()A.英国B.日本C.印度D.美国7、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由封锁、威胁、孤立到关系正常化的转变,导致这种转变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C.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8、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
有人用“梅开三度”来形容,你认为“梅开三度”包括()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提出“求同存异”方针③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④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⑤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A.①④⑤B.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⑤9、2019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这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APEC会议能在上海举行,其根本原因是()中A.上海的城市形象良好,是著名的国际大都市B.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C.中国是亚太乃至世界人口最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D.开放的中国,古老的文明吸引着各国领导人10、十八大以来,我国领导人多次出访世界各地,向世界传递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和胸怀,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
清朝的慈禧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哪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周恩来传》上卷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了显著成就: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以新的角色登上国际政治舞台;70年代,我国与西方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如:日本、美国、意大利、加拿大、联邦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参加国际及区域性组织,在双边与多边外交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外交的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声音”主要指什么?(3)材料三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以新的角色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指什么?推动我国70年代与西方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关键性外交事件是什么?(4)我国20世纪90年代加入了哪一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5)纵观中国近现代外交历程,你认为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参考答案:10、(1)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或APEC)(5)综合国力(或经济、科技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