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滑断层的左旋和右旋
郯庐走滑断层右旋走滑的地震切片证据

2009年12月第44卷 第6期 *天津市塘沽区中海石油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渤南项目队,300452本文于2008年11月3日收到,修改稿于2009年5月12日收到。
·地震地质·郯庐走滑断层右旋走滑的地震切片证据彭文绪* 史 浩 孙和风 于海波 郑江峰(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塘沽300452)彭文绪,史浩,孙和风,于海波,郑江峰.郯庐走滑断层右旋走滑的地震切片证据.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9,44(6):755~759摘要 莱州湾凹陷位于渤海南部海域,郯庐断裂从该凹陷东部通过。
笔者首次利用三维地震水平切片获得了渤海海域莱州湾地区郯庐断裂在新近纪呈现右旋走滑的直接证据,即新近纪1200ms 的水平方差切片上清楚地表明郯庐断裂存在右旋走滑的拖拽现象。
另外,调节断层与主走滑断层的组合方式以及走滑断层末端由N NE 向转向为NEE 向也可以证实新近纪以来郯庐断裂为右旋走滑。
关键词 莱州湾 郯庐断层 走滑 盐构造 反转构造1 引言有关郯庐断裂走滑方式的研究很多,但对其中生代及以前的运动方式存在较多争议[1~3]。
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郯庐断裂中生代为左旋走滑,新生代为右旋走滑。
至于始新世早期孔店组和沙四段沉积时期的运动方式,由于处于过渡阶段,究竟是左旋还是右旋也存在争议[4~7]。
对始新世沙三段沉积以来(42M a )的右旋走滑方式目前争议很少,只是在不同拗陷其活动过程并不一致。
判断走滑运动的方法很多,有根据特征地质体的错位分析走滑运动的[8],有直接从断面擦痕的方位角统计的[9],有通过岩心显微扫描电镜观察微观结构分析的[10],有从断层的组合方式和应力椭球体分析得到走滑方向的[11],也有根据构造物理模拟判断走滑方式和走滑位移的[12,13]。
直接从地震三维数据体上观察郯庐断裂的走滑运动方式迄今未见报道。
笔者通过对莱州湾地区三维地震切片的分析,寻找到了郯庐走滑断层右旋运动的证据。
12.第六章-4走向滑动断层

34
35
二、花状构造
花状构造是走滑断层系中又一种特征性构造。剖面 上一条走滑断层自下而上成花状撒开,故称为花状构造。 根据花状构造的结构和力学性质可分为正花状构造和负花 状构造。 正花状构造 是聚敛性走滑断层派生的在压扭性应力 状态中形成的构造(图14-14)。一条陡立走滑断层向上分叉 撤开,以逆断层组成的背冲构造。断层下陡上缓凸面向上, 被切断的地层多成背形,但不具弯滑褶皱性质。正花状构 造象一个细管的倒立锥体。自然界也有一些非走滑断层引 起的类似花状的构造。鉴别花状构造的准则是构造的平面 和剖面的结构及区域应力场等特征。如果是花状构造,则 剖面上背冲式断层向下汇总为一条陡立的走滑断层,区域 上显示走滑断层特点。
2
3
两盘相对 错动分为左行和右行外,还根据雁列断层的相 互排列和部分叠置的关系,分为左阶式和右阶 式。左阶式是指各次级断层顺走向依次向左错 列; 右阶式则指各次级断层依次向右错列 ( 图 141) 。两条雁列断层之间的叠复部位称为重叠, 相互垂距称为间隔 (图14-2)。
2、活动构造与地震及其他地质灾害的发生密 切相关,其研究为城市和工程安全评价提 供最重要的基础资料。
18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
破裂带长度350km,最大左旋同震位移7.6m
19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
破裂带长度350km,最大左旋同震位移7.6m
27
海原活动断裂带地质图
28
(二)拉分盆地的演化
拉分盆地是在两条雁列走滑断层或是在一组雁列走滑 断层控制下发育形成的 ( 图 14H1) 。一组雁列走滑断层控制 下发育的拉分盆地,各盆地先单独发育再相互连接组成复 合盆地。一个大型拉分盆地内部可能存在次级拉分盆地, 形成盆中盆或堑中堑构造 (图14-12)。次级地堑中又会发生 断块隆起,从而构成堑中垒构造。 拉分盆地一般窄而长,在形成演化过程中,宽度相对 稳定,决定于两条边界走滑断层的间隔。初始长度决定于 两条边界走滑断层的重叠距,但是随着走滑断层的持续滑 动而不断增长。一般长宽比达3即停止发育。所以,决定拉 分盆地发育的因素是雁列走滑断层的间隔和重叠、断层的 长度、活动持续时间和切割深度。
断层分类知识点总结归纳

断层分类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按照断层平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分为:1. 正断层:也称拉张断层,是地壳拉张运动的结果,地层在断层上方相对下沉,地壳向两侧平移,形成伸展地貌。
2. 逆断层:也称压缩断层,是地壳挤压作用的结果,地层在断层上方相对抬升,地壳向两侧挤压,形成挤压地貌。
3. 左行断层、右行断层:根据断裂带的滑动方向,断层可以分为左行断层和右行断层。
左行断层是指断层左侧相对右侧向前移动,右行断层则相反。
这是结合地质构造和地震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分类,也对构造运动特征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二、按照形成原因和性质可以分为:1. 构造断层:是由地壳的构造运动引起的,包括拉张断层、挤压断层、走滑断层等。
构造断层是地壳构造运动的结果,常见于活动带附近,也是地震活动的重要区域。
2. 热液断层:是由热液活动引起的,地球内部的热液通过断层裂缝渗透到地表,形成矿物化和岩浆活动。
热液断层对于矿产资源的成矿作用和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3. 沉积断层:是沉积层的断裂带,由地质作用引起地层断裂和错动,对地层的连续性和地层中蕴藏的资源有一定的影响。
4. 次生断层:是在地质构造活动停止后形成的,通常是由地壳应力的重新分布和调整引起的,对地壳的形变和地震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按照规模和性质可以分为:1. 主要断层:指大规模、长短不一、错动位移大、对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影响明显的断层,通常是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
2. 次要断层:指规模较小,错动位移不大,对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影响相对较小的断层,通常是构造运动的次要表现。
三、按照地质地貌特征可以分为:1. 地表裸露的断层:经过地表侵蚀后形成的露头或陡坎状的地表形貌,反映了断层的错动和地表地貌的变化。
2. 隐蔽的断层:在地表没有明显的露头和地貌特征,需要通过地质钻探和地球物理勘探等手段才能发现。
四、按照构造层位可以分为:1. 基底断层:位于地壳最下部、与地幔相邻的地壳基底边界上的断层,是地壳最重要的地质界面之一。
走滑构造_中国地质大学

• 走滑断层 1/走滑断层的概念 2/走滑断层的运动学分析 3/走滑断层的识别标志 4/走滑断的地震解释 • 走滑盆地 1/走滑盆地的类型 2/走滑盆地的演化
走滑断层识别标志
1、是不是走滑断层? 2、走滑的方向? 3、走滑的距离?
Arau´jo et al. (2002).
走滑断层识别标志
大小拉分盆地 (Aydin,1982)
实验方法
图1 右行走滑断层系中走滑盆地的大致特征
SGM36:密度为965kgm-3 , 在室内温度为20℃时有效 的粘度为5 ×104Pas
模型尺寸:150×50×7.5㎝ 比例:1︰105 材料:石英砂 速度:2㎝/h
实验结果
讨论
奥地利维也纳盆地是拥有 这种构造结构的扭张拉分 盆地。维也纳盆地是在喀 尔巴阡山造山楔的基底滑 脱层上形成的,处在东部 阿尔卑斯山和西部喀尔巴 阡山脉之间左支超覆的一 个大的左旋变换系统。盆 地开始于中新世,其后在 上新世受到挤压反转。维 也纳盆地的地形图显示出 盆地侧壁主要是雁列式斜 伸展断层与这次研究中的 模型结果相似 。
走滑断层概念
走滑断层的板块构造环境
走滑断层概念 宏观 走滑断层 微观 走滑 大 走滑盆地 小 张
板间
板内
压
处处有走滑,时时有走滑
走滑断层概念
走滑断层:又称平移断层、横移断层、扭转断层,平移 断层作用的应力是来自两旁的剪切力作用,其两盘顺断 层面走向相对位移,而无上下垂直移动。规模巨大的平 移断层通常称为走向滑动断层。由于断层面是水平方向 移动的,所以在野外的观察上经常没有明显的切与简单简切
走滑断层运动学分析
走滑断层作用方式
Jacek Gutowskin,2007
(Aydin) 哥伦布一安德逊模式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一、名词解释1、构造层(1)答案中出现“一套地层组合(或建造)及其组成的构造”。
(2)指出构造层由角度不整合限定。
2、隔槽式褶皱是由一系列平行线状延伸的紧闭向斜和开阔平缓背斜相间排列而成的一组褶皱。
简单的说就是向斜窄,背斜宽。
其背斜形状似箱子,又称箱状褶皱。
是过渡型活动区的一种典型的褶皱类型。
隔档式褶皱是由一系列平行的背斜和向斜相间组合而成的一组褶皱。
四川盆地东部的一系列北北东向褶皱就是这类褶皱的典型实例。
3、糜棱岩(1)指出这是韧性剪切带内特征的动力变质岩。
(2)指出以下4个特点中的任何一个或者全部特点。
4个特点:①与原岩相比,粒度显著减小;②具增强的面理和(或)线理;③发育于狭窄的强应变带内;④岩石中至少有一种主要的造岩矿物发生了明显的塑性变形。
4、地垒(1)指出是正断层的组合形式之一。
(2)指出两组倾向相背(或相反)的正断层构成的构造组合,或者画出地垒示意图。
5、逆冲双重构造(1)指出这是逆冲推覆构造带内的构造组合形式之一。
(2)由顶板逆冲断层、底板逆冲断层和夹于其间的一套叠瓦式逆冲断层和断夹块构成的构造组合。
二、应用题1、下面的三幅图都是地质图,请分别判断图中为层的性质(每图5分,共15分)。
2、下图是某地的三幅地质剖面图,请分别判断图中断层的性质(每图5分,共15分)。
(1)(a)图-逆断层,(b)图-正断层,(C)图-逆断层,每答对一个图得5分。
3、下面的两幅图都是某地的构造图,已知地面基本水平,请分别判断图中断层的性质(每图(1)(a)图-左行平移断层,(b)图-右行平移断层,每答对一个图得5分。
(2)如果仅回答平移断层得1分,每答一个平移断层得1分。
三、问答题断层的野外识别标志有哪些?(1)地貌标志、构造标志、地层标志、岩浆活动和矿化标志、岩相和厚度突变带。
(2)对每一种标志作以简单解释。
客观题考试试卷问题1单选(2分)平面上纵向长度与横向宽度之比大于10的褶皱称为o线性褶皱匏式背斜构造盆地等轴褶皱等斜褶皱问题2单选(2分)直立倾伏褶皱是轴面近直立、近水平的褶皱。
5前陆-走滑盆地机制

曲线断裂追踪
相交断裂的离散端
网状断裂
左旋扭动
断裂末端或入字型断裂形成的走滑盆地
主干断裂 右旋扭动 主干断裂
锐角指向断块运动方向
2. 拉裂盆地和转换伸长盆地
(1)步阶断层的超覆边缘发育的拉裂盆地 右旋扭动
3、简单剪切/纯剪切模型(Kuznier, 2000)
• 地壳(岩石圈)上部脆性带断裂逆冲,叠 置加厚,挠曲。 •下部韧性带呈纯剪切变形,岩石圈加厚,软 流圈顶面下降。
简单剪切/纯剪切模型
三、挤压挠曲沉降的定量模型
1)二维弹性薄板
Flemings(1981), Jordan (1999) 等认为, 用弹性流变模型近似地模拟盆地演化是可行的。 弹性薄板挠曲理论是当前广泛应用于前陆盆地 分析的基础性理论。
D、挠曲刚度(D)对盆地的形态可产生重要的影响
x=0 逆冲体 Wf0
foredeep
宽
xa
x0 =
Forebulge
浅
πa
2
a=4
4D ∆ ρg
窄
逆冲体 深
Forebulge
挠曲刚度D变大,岩 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变小, 盆地变窄、变深
挠曲刚 度D变大, 岩石圈有效 弹性厚度变 小,盆地变 窄、变深
一、前陆盆地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前陆盆地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 构造活动的盆地边缘是探讨盆山耦合动力学过程的有利场所
前陆盆地的成因机制和动力学模型一直是盆地分 析领域的热点课题。多年来的研究表明,逆冲变形、 地幔补偿和地面侵蚀及沉积过程是形成盆地地层格架 的主要因素。 控制前陆盆地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三个: (1) 逆冲带的构造负荷; (2) 盆地沉积物负荷; (3) 在造山过程中形成的地壳内部水平挤压力。 这三种应力同时作用于地壳,从而导致地壳在克 服地幔均衡反力作用的同时发生挠曲沉降.因此,前 陆盆地的沉降主要取决于地壳的变形性质。
构造地质学专业词汇

构造地质学专业词汇Chapter 1 Basic Conceptgeometry几何学incline倾斜,斜坡,斜面undeformed无形变的portray描绘reconstruct重建,改造,推想interpretation解释,阐明,口译,通译stratigraphic地层学的bed岩层stratum(pl.strata)岩层bedded成层的bedding层理bedding planes层面formation组deposit存放,堆积,沉淀isopachytes等厚线surface表面,外表,水面diastem沉积暂停期sedimentation沉淀,沉降non-sequence间断不连续faunaltilt.(使)倾斜,(使)翘起discordance不调和,不和volcanogenic火山(生成)的synonymous同义的cessation停止,终止paraconformity似整合,沉积间断outcrop露出地面的岩层disconformity假整合,平行不整合cross bedding交错层理graded bedding粒级层理unconformity角度不整合overstep踏过,逾越,超出...的限度basal基础的,基本的,基部的truncate截去尖端,修剪overstep超覆nonconformity非整合onlap上超、超覆transgression海侵、海进offlap退覆regression海退toplap顶超downlap下超strike走向dip倾角true dip真倾角foliation面理compass bearing罗盘方位azimuth方位,方位角apparent dip视倾角given特定的,假设的stereogram极射(赤面投影)图plunge倾伏角orthogonal直角的,直交的pitch侧倾角clinometer测斜仪structure contour构造等高线form lines形态线form line contour形态等高线isopachyte等厚线borehole钻孔,地上凿洞feather edge尖灭subcrop隐伏露头intersection交叉点outliers外露层topographic地形上的inliers内露层down plunge projection俯瞰倾伏投影diagrammatic图表的,概略的palinspastic复原再造balanced section平衡剖面Chapter 2 Faults and Fracturefracture破裂fault断层joint节理hanging wall上盘cohesion结合,凝聚foot wall下盘dilational calcite方解石aqueous水的,水成的hade断层倾斜余角nomenclature命名法,术语strike-slip fault走滑断层dip-slip fault倾滑断层wrench fault平推断层tear fault平推断层transcurrent fault横推断层heave平错throw落差normal fault正断层reverse逆断层dyke沟,渠,堤坝thrust冲断层lay fault滞后断层sinistral左旋dextral右旋left-lateral左行ritht-lateral右行fault brecci断层角砾brittle易碎的,脆弱的ductile易延展的,易教导的,柔软的fault gouge断层泥flinty坚硬的,强硬的platey streaky有斑点的,有条纹的,容易变的striate有条纹的,有细槽的crush breccia压碎角砾岩cataclasite碎裂岩cataclasis碎裂作用mylonite糜棱岩blastomylonite变余糜棱岩ultramylonite超糜棱岩pseudotachylite假玄武玻璃slickensides擦痕面slickenside striation擦痕groove擦槽,凹槽flexure屈曲,弯曲部分,打褶slickenline擦线slickenfibre擦痕纤维normal drag正牵引nappereverse drag逆牵引synthetic faults次级同向断层,同级断层antithetic faults次级反向断层,相反断层graben地堑horst地垒splay fault入字形、八字形、人字形断层系transfer fault转换断层transform fault转换断层staircase fault阶状断层ramp断坡flat断坪detachment拆离imbricate边缘重叠成瓦状decollement滑脱convergent会聚性的,收敛的piggyback sequence背驮式逆冲顺序overstep sequence超覆式逆冲顺序imbricate zone叠瓦带roof thrust顶板逆冲断层floor thrust底板逆冲断层duplex双层结构horses断片sole thrust基底逆冲断层,冲断层基底活动面fold plunge褶皱倾伏角back thrust背冲,反冲pop-up冲起triangle zone三角带listric fault犁式断层rollever anticline滚动背斜listric fan犁式扇extensional duplex伸展双层构造half-graben半地堑pull-apart basin拉分盆地rift裂缝,裂口,断裂divergent分歧的tabular扁平的,表格式的,平坦的perpendicular垂直的,正交的transtension转换拉伸扭张作用transpression转换压缩扭压作用flower structure花状构造inversion反转positive inversion正反转negative inversion负反转sheet joint(顺)层节理席状节理Chapter 3 Foldsfold褶曲hinge枢纽limb翼hinge line枢纽线cylindrical fold圆柱状褶皱axial plane轴平面fold axis褶轴axial surface轴(曲)面inter-limb angle翼间角neutral fold中性褶皱fold angle褶角wavelength波长inflexion point拐点amplitude波幅fold axial trace褶皱轴迹antiform背形synform向形neutral fold中性褶曲anticline背斜syncline向斜upright folds直立褶皱inclined folds倾斜褶皱overfolds倒立褶皱crest脊trough槽gentle fold平缓褶皱open fold开阔褶皱close fold中常褶皱tight fold紧闭褶皱isoclined fold同斜褶皱fold profile褶曲剖面parallel fold平行褶皱ovthogonal thickness垂直层面厚度concentric fold同心褶皱centre fo curvature曲率中心similar fold相似褶皱chevron fold尖棱褶皱accordion fold棱角褶皱kink band膝折带dip isogon等斜线symmetric fold对称褶皱asymmetruc fold不对称褶皱nonocline等斜vergence倒向parasiteic folds寄生褶皱enveloping surface包络面harmonic folds协调褶皱disharmonic folds不协调褶皱conjugate folds共轭褶皱box fold箱状褶皱polyclinal fold多斜褶皱cylindroidal fold圆柱状褶皱non-cylindrol fold非圆柱状褶皱pericline围斜构造brachyanticline短轴背斜brachysyncline]短轴向斜dome穹窿basin盆地culmination轴隆区depression轴陷区凹陷interference干涉superimpose fold叠加褶皱interferene structure干涉构造dome and basin穹盆(相间) crescent and mushroom新月形,蘑菇形double zigzag双之字buckling纵弯作用bending横弯作用flexural slip弯滑kinking膝折shear zone剪切带slide滑动,滑移Chapter 4 Foliation,Lineation and Fabricfolliation面理beddign folliation顺层面理lineation线理fabric组构cleavage劈理schistosity片理slaty cleavage板劈理fracture cleavage破劈理crenulation cleavage褶劈理solution cleavage溶解劈理penetrative透入性non-pentrative非透入性spaced cleavage间隔劈理gneisose banding片麻状条带gneissosity片麻理tetrahedron[晶]四面体conglomerate聚结mica云母hornblende角闪石mudstone泥岩specimen标本,样品,样本muscovite白云母clay粘土,泥土lensoid透镜状的,透镜状结构aggregate集合体,集合的,聚合的slate板岩slab厚平板,厚片microlithou微劈石hydraulic fracturing水压破裂作用pressure solution压溶stylolite缝合线metamorphic segregation变质析离作用meamorphic defferentiation变质分异作用augen gniss眼球状片麻岩shape fabric形态组构intrafolial fold面理内褶皱rootless intrafolial fold面理内无根褶皱lamination迭片结构elongation lineation伸长线理symmetric相称性的,均衡的asymmetric不均匀的,不对称的nullion structure窗棂构造fissility易裂性,分裂性lithology岩石学,岩性shale页岩,泥板岩limestone石灰石schist片岩augen眼球状体paragneiss副片麻岩orthogneiss正片麻岩Intrafolial folds面理褶皱crenulation cleavage细褶皱劈理mullion竖框,直棂,放射状框Cuspate-lobate folds尖圆褶皱Mineral lineations矿物线理growth anisotropy生长各向异性boudin石香肠boudinage石香肠构造pinch-and-swell肿缩石香肠chocolate-table structure巧克力方盘构造fabric组构homogeneous均匀heterogeneous非均匀stacking fault堆垛层错sub-grain boundary亚颗粒边界undulose extinction波状消光deformation band变形带lattice格子deformation lamellae变形纹deformation twinning变形双晶Chapter 5 Stressdeformation变形geometrical几何学的,几何的force力Confining pressure围压stress应力newton牛顿pascal帕斯卡bar巴kilbar千巴normal stress正应力shear stress剪应力principal stress planes主应力面principal stress axes主应力轴stress axial cross应力轴十字hydrostatic stress静水应力deviatoric stress偏斜应力lithostatic stress静岩压力trajectory轨道、轨线stress field应力场stress fragectories应力迹线Chapter 6 Strainstrain应变dilation体变膨胀度distortion畸变形变homogeneous strain均匀应变inhomogeneous strain非均匀应变extension伸长应变shear strain剪应变elongation伸长度shortening缩短率infinitesimal无限小stretch长度比factor系数strain ellipse应变椭圆principal strain主应变strain ellipsoid应变椭球coaxial strain共轴应变pure shear纯剪切simple shear简单剪切prolate ellipsoid长椭球体Constrictional strainFlattening strain ablate ellipsid扁椭球体progressive deformation渐进变形Prolate ellipsoid扁长椭球体Oblate ellipsoid扁平椭球体coaxial共轴的finite strain有限应变infinitesimal strain无穷小应变growth fibre生长纤维crack-seal mechanism裂隙焊封机制Chapter 7 Stress and Strain in Materialselastic strain弹性应变Hooke's law虎克定律young,s modulus杨氏模量elasticityy弹性compressibility压缩率viscous strain粘度性应变elastoviscons弹粘性plastic塑性yield stress屈服应力viscoelastic粘弹性delayed recovery迟滞回复brittle脆性ductile韧性yield strength屈服强度failure strength破坏强度ultimate strength极限强度confining pressure围压extrapolate外推,推断marble大理石feldspar长石creep蠕变primary creep初期蠕变secondary creep二期蠕变tertiary creep三期蠕变cataclasis碎裂作用grain boundary sliding颗粒边界活动intracrystalling plasticity晶内塑性dislocation glide位错滑移dislocation creep位错蠕变strain hardening应变硬化diffusive mass transfer扩散质量迁移solution creep溶解蠕变pressure solution压溶crystal plasticity晶质塑性superplasticity超塑性coble creep柯勃尔蠕变nabareo-herring creep纳巴罗-赫林蠕变deformation map变形图coldworking冷加工hotworking polygonization热加工多边形化annealing退火Chapter 8 Determination of Strain in Rocksmorphology形态学determination of strain应变测量quantitative evaluation定量估算total strain全应变bulk strain总应变strain trajectory应变迹线strain marker应变标志shaly页岩的ooids鲕粒oolitic limestone鲕粒灰岩spherulite球粒vesicle气泡volcanic rock火山岩reduction spot退色斑spherulite球粒fossil化石recrystallization spot重结晶斑点hornfels角岩concretion结核thin section薄片centre-to-centre method心对心法atypical非典型的deformed conglomerate变形砾石bilaterally symmetrical fossil两侧对称化石strain determination in threedimensions三维应变测量superimposition of strain应变叠加Chapter 9 faulting and stressbrittle failure脆性破坏stress criteria of brittlestrength脆性强度应力准则angle of internal friction内摩擦角Mohr failure envelope莫尔破坏包络线coulomb failure库伦破坏准则diabase辉绿岩dolerite辉绿岩,粗粒玄武岩Griffith failure criterion格里菲斯破坏准则Griffith-murrell failurecriterion格里菲斯-穆雷尔破坏准则slip滑动seismic fault发震断层aseismic fault无震断层stick-slip粘滑focal-plane solution震源面解fault-plane solution断层面解auxiliary plane辅助面Chapter 10 strain in folds and shear zonebuckling纵弯作用tangential longitudinal strain切面纵应变cleavage refraction劈里折射Card-deck sheath fold等鞘褶皱disharmonic fold不谐和褶曲S-C structure S-C构造σ-structureσ构造δ-structureδ构造Stereographic projection Sterographic projection极射赤平投影Orientation方位Projection sphere投影球Great circle大圆Primitive circle基圆Lower-hemisphere projection下半球投影Cyclographic trace圆弧Sterographic net赤平投影网Equatorial plane赤平面Wulff net吴氏网Schmidt net施密特网Equal angual projection等角度投影Equal area projection等面积投影Longitude great circle经线大圆Latitude small circle纬线小圆Diameter直径Pole极点Normal法线Sterogram极射赤平投影图Density distribution密度分布Contour diagram等密图Preferred orientation优选方位Plotted points投点Center counter中心密度计Peripheral counter边缘密度计Pole diagram极点图Point diagram(投)点图。
走滑断层研究进展—以阿尔金断裂为例

177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走滑断层研究进展—以阿尔金断裂为例范勃然(河北地质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河北 石家庄 10077)摘 要:根据前人对走滑断层进行的一系列研究,本文通过一些分析方法对走滑断层现状进行整理。
走滑构造影响着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走滑扭曲也与盆地构造体系的形成有关。
因而,在地质研究中走滑断层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文主要从走滑断裂的断层效应、识别方法、派生伴生构造和分类方案进行阐述,但其分类方案还不太成熟,还需进一步研究。
在此基础上,以阿尔金断裂为例,详细描述阿尔金断裂的发生时间和新生代活动模式。
关键词:走滑断层;分类;阿尔金断裂中图分类号:P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1)22-0177-2收稿日期:2021-11作者简介:范勃然,女,生于1997年,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构造地质学石油。
1 走滑断层研究历程1.1 最早研究成果 17世纪末期的旧金山地震致使断层发生大规模滑动,地质学家因圣安德烈斯断层突然滑落至400多米这一地质现象开始研究,在20世纪的30~4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了走滑断层的一些基础概念。
例如Sonder 在1946年提出的全球剪切断层格架,Kennedy 开始提出平移断层及其基本定义,国外学者认为区域走滑断层是地壳主要运动之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东部的郯庐断裂带也开始被地质学家们所认知,Moody 和Hill 在中亚、北美、阿富汗和西太平洋地区发现并对许多大型平移断层进行了研究[1-3]。
地质学家们一开始并没有涉及大区域内甚至达到全球范围内关于走滑断裂的研究,小范围的偏多。
由于无法解释旧金山地震导致的断层大规模滑动,国外一些地质学家开始研究大区域范围内的走滑构造及其发生机制,并发表了举世闻名的文章《Wrench fault tectonics》,在该篇文章中还讨论了走滑断层的遗传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平移断层结构的基本原理,这是研究走滑断层的一个进步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滑断层的左旋和右旋?如果一个观察者站在断层的一侧,面向断层,另一边的岩块向他左方滑动,那它就叫左滑断层;向右就是右旋或者说,从上往下看,顺时针是右旋,逆时针是左旋【在imcinderella (Cyndi|小心火烛) 的大作中提到: 】: 啊那太好了~~: 我搞不懂那个左旋和右旋的问题。
面波比体波衰减慢、振幅大、周期长、传播远。
在宏观烈度大体相同条件下,处于大震级远离震中的高耸建筑物的震害比中小级震级近震中距的情况严重的多。
正如第8章课件上说的,高耸建筑物受低频震荡的影响较大,而低矮建筑受高频震荡的影响较大.所以,汶川的高建筑倒塌的少,低矮的建筑夷为平地.北京CBD震感强烈,北大却没有什么感觉.为什么面波衰减得更慢,就对高层建筑的影响更大呢?这是必然的,因为这时面波很强啊,高层建筑对面波本来就敏感阿.至于具体的物理机制,跟共振有关系.顺祝学祺!【在daerduo (我想要一个马甲) 的大作中提到: 】: 就是关于近震远震的问题……: 老师讲过,远震对高层建筑的影响更大,近震对低层建筑的影响更大……: 原因是不是因为面波随着距离的衰减比体波更慢呢?可是为什么面波衰减得更慢,就对高: 层建筑的影响更大呢?我好象不是很清楚: 谢谢老师~!很简单的,因为两盘相对错动了,所以断层面和其垂面把地球分为四个区域,两个是挤压区,初动方向向上冲,用黑色记;另两个是舒张区,初动向下凹用白色记。
图案就像beachball.【在tothepast (十月二日,深巷酒吧) 的大作中提到: 】: 第四章震源辐射图案那块听的不是太懂,四个区域的方向是怎么回事?: 还麻烦赵老师解释第一个,老师上课讲过第二个,看懂书61页的图和那段话,这题就是送分的~【在imcinderella (Cyndi|小心火烛) 的大作中提到: 】: 上学期试卷填空题第2题,想请问一下是怎么做的: 还有同一张卷子那道画图表示震相的传播路径,是像老师PPT里那样每个震相单独画出来,: 只是意思一下呢,还是像卷子参考答案里一样所有震相都画在一起,要比较精确地画出谁: 近谁远呢(这个问题比较弱,见谅见谅)?: 谢谢~: ps.复习地震概论还蛮好玩的~^o^就是1,先画两个同心圆,半径分别为r,R2,画出小圆的一条半径3, 做出此半径在小圆圆周那一点的切线4,小于180度的那个小圆的圆心角记为sita (约等于103度)5,应用三角函数关系搞定6,结果为r=R*cos(sita / 2)就是这样的吧累死我了~~自己画画图应该没问题吧~【在imcinderella (Cyndi|小心火烛) 的大作中提到: 】: 第二个问题我搞定了~: 但是第一个问题我就是因为当时没搞清楚才问的嘛。
地震仪记录的是位移,也就是地面运动量,这个量是矢量,相当于三维空间里面的一个矢量。
三分量记录是指地震仪分别记录了三个垂直方向上的地面运动量的投影,即东西分量,南北分量和垂直分量。
解答这道题需要些空间思维,但是不难,相信你可以搞定。
【在haer (做人要厚道) 的大作中提到: 】: 上学期考试最后一道题,那个单台地震定位原理还是不怎么明白,那个三分量记录指得是: 什么?请赵老师解答,谢谢!这个区域没有射线出射,因为切线是极限范围,到142度,又有了,但这是其他路径来的射线。
【在haer (做人要厚道) 的大作中提到: 】: 题干中所说的“空区范围:01:103度—02:142度”是什么意思呢?很高兴你想到这个问题。
震级只有一个,衡量地震的大小或者规模的,一个地震的大小当然是确定的了。
但是分为:体波震级、面波震级、地震矩震级,例如里氏震级属于体波震级.这些震级都是与一定范围(大小)相适应的,也有远近震之分.一般说,同一个地震如果用不同方法测定是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例如汶川大地震就如此,震级修订了.例如温度,当然一个时刻只有一个,但是摄氏和华氏就得到不同的值。
说震级一个,是指用某一种震级测定只会有一种结果,多数是与烈度对比而言的。
向社会公布的震级当然要统一,可以是体波、面波的,矩震级多是地震学家使用。
明白了没有?不明白再言一声。
【在ScorpioeL (月底) 的大作中提到: 】: 我在讲义上看到震级有里氏震级、面波震级、p波震级、地震距震级。
而且至少,地震距: 震级和面波震级的值是不同的。
: 但是我上课好像听到老师说过多次: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
: 这是怎么回事?我越俎代庖一下:1,东三区当时的时间是10月18日4时4分因为西八区和东三区差11个时区,即11个小时再因为东区在前(左西右东),因此时间早一些即17 + 11 - 24 = 4时但天数多了一天~~得证。
2,我认为是同一个意思。
这个需老师确认一下~~【在changying (長纓居士) 的大作中提到: 】: 有两个问题想请教老师:: 1.下面这句话问什么是错的?“1989年10月17日17时4分旧金山(西八区)附近发生里氏: 6.9级地震,位于东三区的地震台发布的报告说地震发生于当地时间10月16日4时4分。
”: 2.板块边界的三种类型是否有两种命名方法?一种是『分离型、汇聚型、平错型』,一种: 是『扩散边界、汇聚边界、转换边界』,这两种说法是一回事么?: 谢谢!1、射线参数里各种微积分,不在考试范围之内。
但是和平层介质是有区别的,多出一个r。
2、勘探地震学只要求大概知道。
课堂说的很清楚。
这样,问问参课的同学,以便高效率复习。
我也不便重述一遍,希望你理解。
【在yusiyu (yu) 的大作中提到: 】: 1、第五章球对称介质中的snell定律中为什么r1sin(i1)/v1=r1sin(a1)/v2呢?感觉: 这里和射线参数好难,但射线参数里各种微积分,是不是就不在考试范围之内了呢?: 2、第九章勘探地震学需要掌握到何种程度?课件上密密麻麻都是字……T_T……补充:低频:周期长穿透力强传播远高频:(相反)lz,这个你认可吧~ (不认可没法继续了)然后还得知道共振的条件----物体的固有频率和波的频率差不多时。
最后,高频波传得远之后损失较大,杀伤力弱。
低频波。
小,杀伤力相对前者强。
综上,考虑高房子跟矮房子的固有频率分别为低,高。
老师课件有那幅图的。
即,低频高房子倒,高频低房子倒~~~ps:图见附件【在cryaciccl (星云|CCME06|最后的晖曜) 的大作中提到: 】: 近震高频波相对强矮房固有频率高所以共振幅度大: 差不多就是这样吧因为沿着表面传播啊,所以叫面波。
如果均匀介质,没有勒夫波,在层状介质中,P、S波来回反射,耦合成勒夫波。
勒夫波和SH波的示意图是一致的,都是界面平面的运动,但是不一样:SH波是纯粹在界面平面上垂直波传播方向的运动,是单一的波,勒夫波不是这样的,表现上是质点在界面平面上垂直波传播方向的运动,但是这个表现是综合的结果,即P、S波来回反射,耦合成勒夫波。
在界面平面上表现一样,但是机理不同。
SH波是体波,具体是S波的一个分量;勒夫波是面波,有频散性质。
勒夫波只在表面上存在(而且必须非均匀或者层状介质的表面),SH波任何情况都有。
现在清楚否?【在fluorine (杭州的光光小朋友|我给大家煮茶喝) 的大作中提到: 】: 谢谢赵老师: 我不明白的是:作为体波,P波与S波的传播路径不受限制,既然勒夫波由P 波与S波耦合而: 成又为什么会变成面波呢?: 在讲义第16页勒夫波和SH波的示意图是一致的,都是由质点在界面平面上垂直波传播方向: 的运动而产生,为什么性质上会出现差异呢?: 勒夫波是P波与S波在界面处发生耦合时产生各种方向的质点震动而所有垂直于界面的分量都抵消了,于是就形成了如同SH波的形态,但性质上和SH波不同!【在fluorine (杭州的光光小朋友|我给大家煮茶喝) 的大作中提到: 】: 明白了:亦即P波与S波在界面处发生耦合时产生各种方向的质点震动而所有垂直于界面的: 分量都迅速衰减于是就形成了如同SH波的形态,然而性质上不能和SH波等同:-): 谢谢赵老师全球性的地震带有三个。
全球尺度的地震带有四种,是指具体的地震地点,板内地震带的地震不集中(比三大地震带),范围大,不是条带状的,所以严格说,不能叫地震带,应该叫地震发生位置。
板内地震带既然被人用起来,那也就继续这样说。
单说全球地震带,就是下面三个,而不是上面四个。
【在interchelsea (大青蛙) 的大作中提到: 】: 讲义上25面上说,全球尺度的地震带有四种: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大洋中脊地震带、板内地震带: 而26面说,全球性的地震带有三个:环太平洋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即欧: 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这两种表述有什么区别?(1)所有给出的各类型断层的图示中,左边的图示都是断层受力和滑动的情况,右边的图示是震源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震源机制解,俗称为“西瓜皮”。
左图中,实线表示的是实际的断层面,虚直线表示的是断层的辅助面。
箭头表示的是断层的受力方式。
根据受力方式,判断这个区域是膨胀,还是压缩。
C:表示该区域是压缩,D:表示该区域是膨胀的。
将左图表示的断层面及受力情况(走滑断层受力示意图,是俯视的,正逆断层的受力是侧视图)向地表做投影,就得到了右边的震源球。
右图中黑色对应压缩的区域,白色对应的是膨胀区域。
从震源球中,即可获得断层的几何参数和受力情况,根据这些信息得到断层的滑动方式,从而判断出断层的类型。
(2)正断层和逆断层图中标的度数是断层的倾角,也就是断层面和地表的夹角。
(3)正断层、逆断层的震源机制解的画法和走滑断层的画法是一致,都是根据震源机制解在震源球上的投影画出来的。
【在xyzchenyy (YY) 的大作中提到: 】: 请教一个问题,左右旋断层和正逆断层(见图)画成平面图形,有什么区别?正断层: 和逆断层那里标的度数是什么意思?正和逆断层的震源机制解的那几个图是怎么根据断层: 的图画出来的?两个题有什么区别?答案没有区别,当震中距较远时,P波、S波也相当于从下面垂直出射的,所以,先颠簸后摇晃。
都是用p波、s波、面波先后到达的理论来解释的,你理解正确。
P波、S波搞懂后,第二个问题就好办了,从震源直接向上传播的波用小写字母标示p、s;而向下的波翻转到地面就用大写字母表示P、S,所以该题台站接受到的是SP。
当然不弱。
地震概论是北京大学最大课程,强强合作--最强的学生配备了最强的教员。
何弱之有?【在daerduo (我想要一个马甲) 的大作中提到: 】: 处在强地震震中区会感到(先颠簸后摇晃): 当震中距较远时,我们感受到地震的振动方向是(先上下和水平): 我想问下这两个题有什么区别呢?是不是都是用p波、s波、面波先后到达的理论来解释呢: ?: 还有一个题是从震源出发,先向下传播,然后在地表反射一次,反射前后分别是横波和纵: 波,问被台站接受到的是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