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分配》PPT课件
《资本论教案》课件

《资本论》PPT课件第一章:马克思的生平与《资本论》的背景1.1 马克思的生平简介1.2 《资本论》的创作背景1.3 《资本论》的主要内容概述第二章:商品与货币2.1 商品的基本属性2.2 价值与交换价值2.3 货币的产生及其本质第三章:资本与剩余价值3.1 资本的分类3.2 剩余价值的产生3.3 剩余价值的分配第四章:资本的积累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4.1 资本的积累过程4.2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4.3 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危机第五章: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的意义5.1 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意义5.2 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的适用性5.3 剩余价值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第六章: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6.1 剩余价值的实现与资本的循环6.2 资本的积累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6.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第七章:资本主义的危机与崩溃7.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7.2 资本主义危机的本质及其根源7.3 资本主义的崩溃与社会主义的必然性第八章: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8.1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与特点8.2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8.3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第九章:垄断资本与帝国主义9.1 垄断资本的形成与发展9.2 垄断资本对外扩张与帝国主义9.3 垄断资本对世界经济政治的影响第十章:《资本论》的教育意义与研究方法10.1 《资本论》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影响10.2 研究《资本论》的方法与途径10.3 如何在教学中深入研究和传播《资本论》的精神实质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对马克思的生平与《资本论》的背景的介绍,是理解《资本论》的基础。
马克思的生平经历和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研究,为《资本论》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了解《资本论》的创作背景,对于理解其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也至关重要。
2. 第二章中商品与货币的关系,是理解剩余价值理论的关键。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与货币的产生和本质,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简介(ppt 79页)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剩余价值
5、剩余价值率m’ =
可变资本
公式: m m v
剩余劳动
m’ 必要劳动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 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第一节 资本运行的一 般原理
二. 产业资本的周转
(一)资本的周转速度
周转次数(n) =
一年的时间(U) 周转时间(u)
与周转速度成正比
与周转时间成反比
周转时间 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生产资本的构成
第三章 资本的运行
第一节 资本运行的一 般原理
(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1.定义
固定 资本
流动 资本
厂房、机器、设备 一次投入,多次使用 价值逐渐收回
第三章 资本的运行
第一节 资本运行的一 般原理
3.固定资本的磨损
有形 磨损
无形 磨损
使用
自然力的作用
劳动生产率提高 —原价值贬值
技术进步 —新机器出现
价值补偿方式:
—— 折旧
加速使用 ——轮班制
加速折旧
——提高折旧率
第三章 资本的运行
第一节 资本运行的一
般原理
(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预付资本的 总周转速度
3 Ⅱ 2000C + 500V + 500m = 3000(消费资料)
2
Ⅰ( v + m ) = Ⅱc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第三章 资本的运行
第一节 资本运行的一 般原理
政治经济学完整ppt课件

7
一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
律的科学。 1.生产关系:又称经济关系,指人们在物质 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体现人 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中 表现为阶级关系。
8
(1)从再生产过程来研究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可以表述为四个环节:生产(直接的生产关 系)、分配、交换、消费。 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 产关系。
13-05.mpg
13
4.必须联系上层建筑研究生产关系 (1)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
建立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 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上层 建筑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共同构成社会形态 (2)二者的辨证关系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 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一起 共同决定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2)斯大林从生产关系包含的要素及其相互关 系的角度把生产关系概述为三个方面: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十分重 要的范畴。
9
2.经济规律:即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是经济 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 系。 (1)规律具有客观性。 (2)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10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 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
14
二、政治经济学的特点:是一门具有强烈阶 级性的科学 (一)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革命性
政治经济学往往反映特定阶级的利益和 呼声 (二)具有科学性
揭示了社会经济的运动规律
15
三、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一)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可
以加强对资本主义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 (二)可以自觉地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三)有利于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坚持邓
《资本论第三卷》PPT课件

精选PPT
17
《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方法
从局部到综合,就是马克思考察了剩余 价值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 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间的分配后,综合 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各种收入的源泉,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历史 局限性,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 论。
《资本论》第三卷
精选PPT
1
《资本论》第三卷简介
《资本论》第三卷是恩格斯根据马克思
的手稿整理和编辑而成的,于1894年出
版。标题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即分析作为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
配过程统一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由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流通过程已在前
两卷作了分析,所以第三卷着重分析剩
余价值的分配问题。恩格斯说:“剩余
精选PPT
8
《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转型问题探讨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生产价格理论是一 种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的体现,是理论 上的逐步升化,还是相互矛盾的逻辑命题? 对此理论界有不同看法。可参考如下书目:
德塞:《马克思的价值与价格问题讨论》
伊藤诚:《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研究》
萨谬尔森:《理解马克思的剥削概念:马克 思的价值与竞争价格间所谓转化问题的概述》
精选PPT
4
《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第三部分是第七篇,也是全书的总结, 马克思批评了资产阶级经济学“三位一 体”的谬论,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各 种收入分配的源泉,论述了生产关系和 分配关系的内在联系,揭示了资本主义 的历史局限性。
精选PPT
5
《资本论》第三卷的结构
第一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 转化为利润率 马克思主要论述利润和利润率 的形成,包括第一到第七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三章 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与消费

不 变 资 本 可 变 资 本
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 部分资本。即资本家为生产 购置的原材料及机器、设备、 厂房等。用“c”表示
是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 那部分资本。它以工资形式 被支付给工人,用于工人的 个人消费。用“v”表示
预付资本价值 新产品价值
c+v
c+v+m
• 二、剩余价值——量上的分析 • 1、剩余价值率 • m′=m/v
• 3)超额剩余价值 • ——超额剩余价值是由于商品个别价 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 计算题: • 某资本家纺纱厂原来属于中等生产条件,按社会 劳动生产率,月产棉纱1万斤。投资在机器设备等 劳动资料上面价值6万元,平均使用年限五年,价 值逐渐转移到商品中去;每月消耗原材料等劳动 对象价值1万6千元;雇佣工人50人,每人平均月 工资80元;剩余价值率为100%。 • 而本月由于改进技术,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比社 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半倍,除原材料等劳动对象 价值消耗按比例增加外,其它资本价值消耗没有 增加。
资本主义的分配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商品价值 W = c+v+m
=K+m
实际耗费
W= K + p
m表现为成本价格K 的产物
剩余价值转 化为利润(p)
m 进一步表现为全 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资本主义的分配
(二)利润 (P137) 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
物(或增加额)时,剩余价值便转化为利润 (p)。
资本主义的分配
2020/12/18
资本主义的分配
第一节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一、工资的本质
• 现象——工人出卖劳动——资本家支付劳动报酬——不 存在剥削
• 本质——工人出卖劳动力——资本家支付劳动力价值— —存在剥削
• (一)劳动力和劳动(P96) 劳动力是潜藏在人身体内的劳动能力。劳动是劳动
力的使用,劳动力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时才是劳动。 劳动不是商品,但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则可以
续前例 假设:预付产业资本为720c+180v=900, m′=100% ,c 全部转移,预付商业资本为 100。 则:社会预付总资本为900+100=1000, —P′=180/1000=18%,按—P′再分配剩余价值, 产业利润为162;商业利润为18。
资本主义的分配
(四)商业资本对商业店员的剥削 • 非生产性劳动 • 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分必要劳动和剩
余劳动
资本主义的分配
商业利润
是m的转化形式,是商业 资本家参加m分割的结果
是商品的销售价格高于购买价格的差额
公式
P商′= P ′
社会剩余价值总额
=
产业资本+商业资本
获得方式:买卖商品差价 获得途径:商业店员剩余劳动 真正来源: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剩余价值的产生、增殖和分配问题

❖ 其次,区别它们有何意义?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 在劳动力市场上(各种形式的招聘)出卖给资本家的 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原因有以下几个:
❖ 第一,劳动要当做商品出卖,在出卖之前必须已经独立存 在,但是在市场上发生买卖关系时(工人被聘用的时候),工人 还没有开始为资本家做工,也就是说,工人的劳动这时并不 存在。所以,正因为工人并不能出卖并不存在的东西,资本 家也不会买这样的东西。这个时候,资本家买的其实是工人 的劳动能力,而不是劳动,若买的是劳动的话,就违反了价 值规律等价交换的原则。所以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而不是 劳动的价格。
❖ 最后,共同富裕也不意味着消除差别(讲求和 而不同)。
❖ “挣钱并不是错,错的是你怎样挣钱,公 平不代表每个人都赚一百元,公平是说你有
赚一百元的能力,就能赚一百元;你有二十
元的能力,就能赚二十元,这就是公平。可
能你今日挣的钱比我多,但若我的才华比你
多,终有一天我挣的钱会比你多。”
❖
——ICAC(廉政公署)
❖ 马克思关于劳动力价值的规定,对于认识以劳动力商品的 出卖为基础的资本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它揭露了剩余价值 的来源和工资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
❖ 思考题:工人依靠工资能否摆脱贫 困和实现共同富裕?
❖ 个例:企业高管、职业经理人等,年薪过百万, 过千万的有很多,生活也比较富足。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剩余价值的产生、增殖和分配问题
❖ 剩余价值理论与唯物史观一起被认为是 马克思最伟大的两个理论发现。
❖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3个) ❖ 1、资本主义所有制(私有制) ❖ 2、劳动力成为商品 ❖ 3、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和资本总
公式的矛盾
❖ 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1、资本主义所有制(私有 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经济制 度。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9第九章 资本主义的分配)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第九章资本主义的分配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工资答:工资是与利润、利息、地租相并列的一种分配形式和分配范畴。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工资是指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具体地说,其价值包括:为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为训练工人掌握必要技术所需的费用。
资本主义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的,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包括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是按一定的劳动时间来支付的工资,其实质是劳动力的月价值、周价值、日价值的转化形式。
计件工资则是按工人完成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来支付的工资,它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2.平均利润答:平均利润是指投入各个不同部门的等量资本获得的等量利润。
平均利润的计算公式为:平均利润=预付资本额×平均利润率。
它是部门间竞争和利润率平均化的结果,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
投入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条件下,因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利润率也不同。
资本家为获取高额利润,不断把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
原先利润率高的部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率下降;而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却发生相反的变化,利润率上升。
不同部门的利润率在竞争中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在资本主义社会,平均利润的形成进一步掩盖了利润来自剩余价值这一本质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
南昌市,2001年2月18日正式发布了劳动力市场工资 指导价,其包括经理、技术人员和工人等3 8 个通用工 种的劳动力价格。劳动部门是在调整了200多家企业, 118个工种和10万在岗职工工资情况以后,制定出此工资 指导价的。这种指导价分配列出了各类工资的高、中、 低三档不同工资标准。由求职者与用工单位根据自身情 况商定。
因为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它是在劳动 过程开始以后才存在的。
v+m
v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3.工资的实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付给雇用工人的工资 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 或价格。 4.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由于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表现为 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消灭了工作日划分为必要 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劳动分为有酬劳动和无酬 劳动的痕迹,全部劳动表现为必要劳动或有酬劳动, 因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c + v 构成商品的生产成本或成本价格,用 K表示。
商品价值就等于成本价格与剩余价值之和, 用公式表示为:W = K + m 。
显然,成本价格小于商品的价值,两者之间 的差额为剩余价值。
案例:各国工资比较
各国(地区)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比较 美国47.8 瑞典35.6 日本29.9 台湾
20.6 韩国12.9 印尼2.2 印度1.5 中国1 现状是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所以 制造业发展快,上图看出到2020年中国劳 动力下降,成本上升制造业也将逐步转移 到印度等国.
利润
商品价值 W = c+v+=mK + m
成本价格 k
转移来的 生产资料 的价值
劳动力自 身价值
新 创
V
造
C
的
剩余价值
m
价 值
成本价格这一范畴抹杀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 本之间的区别,掩盖了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 不同作用。
2.利润
当不把剩余价值看作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 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或增加额时,剩余价值便转化为利润( p )。
第二节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成本价格 商品的价值(W)包括三个部分: 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
值(v)和剩余价值(m)。 用公式表示就是:W = c + v + m 。 这是按劳动耗费计算的生产商品的实
际耗费。
对于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只是他 的资本价值c + v ,剩余价值 m 是资本家无偿获 得的。
但有时两者也常常不一致,即名义工资虽然 不变甚至提高,实际工资却可能降低。
这是因为,实际工资的多少不仅取决于名义 工资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于物价的高低。
如果名义工资不变,物价水平上涨,或者名 义工资的增长速度赶不上物价的上涨速度工资一般呈增加趋势。因为,货 币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而资本主义国 家的货币由于存在通货膨胀而不断贬值,致使物 价不断上涨,从而使名义工资不能不有所增加。
劳动不是商品,但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则可以成为商品,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2.在资本家同工人的买卖关系中,工人出卖的 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根本不能成为商 品。 第一,如果劳动是商品,它就应该同其他商品一样, 也具有价值。
但是,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具有价值,那 就等于说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这种同义语反 复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你如何评价这一作法?
案例分析
据统计研究证明,我国现在劳动力商品的市场化程 度大约是在70%左右。在劳动力市场还不十分发达的情 况于,特别是受到户籍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劳动力还没 能实现在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之间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 置,人力资源没有发挥最大的效用。同时使劳动者的合 法利益受到侵害。而由政府部门为劳动力供求双方确定 劳动报酬提供了较合理的市场参考依据,有利于正确确 定新工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引导劳动力资源的 合理流动和配置。
利润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就掩盖了资本主义 的剥削关系。
商品价值 W = c+v+m = K + m 资本耗费
W= K + P
m被视为成本价格K
的产物
利润P
m进一步被视为全 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关系
m是可变资本的产物
p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血 汗工资制度。
三、工资的数量变动趋势
1.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 动力所得到的货币数量。 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 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2.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联系和区别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者的变动是一 致的,即名义工资越高,实际工资也就越高,反 之亦然。
第九章
资本主义的分配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正确理解资本主义制 度下资本家与工人之间、资本家与资本家 之间的分配关系,使同学认识资本主义分 配关系的实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一、工资的本质 1.劳动力和劳动
劳动力是潜藏在人身体内的劳动能力。劳动 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力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时才 是劳动。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经济 利益的对立和冲突,最直接地表现在工资问题 上。
二、工资的基本形式
1.计时工资
计时工资是按一定的劳动时间来支付的工资, 其实质是劳动力的月价值、周价值、日价值的转化 形式。 2.计件工资
计件工资则是按工人完成的产品数量或完成 的工作量来支付的工资,它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第二,如果说劳动是商品,那么它就应该同其他商品 一样,在出卖之前就独立存在。
但雇佣工人的劳动不能独立存在,劳动要取得 存在的形式,就只有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这只有在 生产过程中才能实现。
第三,如果劳动是商品,工资是劳动的价 值或价格,会导致违反价值规律,或否定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存在的基础。
第四,如果劳动是商品,就等于说雇佣工 人出卖了不属于自己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