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学派

合集下载

法兰克福学派考研名词解释

法兰克福学派考研名词解释

法兰克福学派考研名词解释1. 法兰克福学派简介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又称法兰克福批判理论,是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一个重要哲学和社会科学学派。

该学派的创始人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奇(György Lukács)、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之侄希尔弗斯滕杰因(Hermann Schiefenhövel)等。

法兰克福学派强调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解构,关注民主、意识形态、社会控制、文化工业、大众媒体以及身份认同等课题。

他们试图通过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压迫和异化,同时也关注如何赋予个体以解放。

2.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概念2.1.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经济体制,其观点认为国家贸易顺差能够增加国家财富和国家实力。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重商主义作为一种资产阶级统治的经济体制,强调个人私利,无视社会公益,将经济领域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工具。

2.2. 文化工业文化工业是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概念,指的是现代社会中的大众文化生产和传播机制。

文化工业将文化产品变成了商品,通过大规模生产和广泛传播,塑造了大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工业使得大众陷入一种消费主义的文化泛滥,并将传统和真实的文化逐渐置于边缘。

2.3. 现代性与理性化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性与理性化的讨论是其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他们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和理性,但也存在着理性化过程的副作用,如文化标准化和个人的异化。

他们呼吁重新思考理性的含义,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人的自由和解放。

2.4. 异化与心灵监禁法兰克福学派以异化和心灵监禁为核心概念,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个体陷入了对自身的异化和心灵的监禁。

异化是指人与人的关系变为物与物的关系,个体成为了生产工具,丧失了自主性。

心灵监禁是指个体思想和精神受到了限制,被社会和文化所束缚。

第五章法兰克福学派介绍

第五章法兰克福学派介绍

(三)精神分析学的自然科学和 哲学前提
其自然科学前提是变态心理学、达尔文的进 化论、和赫尔姆霍兹的能量学说。布鲁尔和夏科 是变态心理学的卓有成效的研究者,弗洛伊德通 过他们受到了变态心理学的强烈影响。弗洛伊德 承认他从生物学的观点看待人的倾向以及关于人 类行为的本性是被决定的“决定论”观点,主要 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影响。受能量概念和能力 守恒定律的影响,弗洛伊德把人的整体机体看做 一个能量系统,并提出心理能--利比多这一其 学说的核心概念。
第五章 法兰克福学派
第一节、导论 第二节、弗洛伊德主义概述 第三节、霍克海默 第四节、马尔库塞 第五节、哈贝马斯 第六节、该学派理论在研究工作中的应用
第一节、导论
一、定义 二、发展阶段 三、社会背景、思想渊源和理论特征 四、主要代表人物
一、定义 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 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是以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 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 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 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 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 M.霍克海默、T.W.阿多诺、H.马尔库塞、 J.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
二、弗洛伊德早期的两大“发现”
(一)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 (二)性本能是人的精神活动的核心
(一)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
1、心理结构的三个系统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处于不同 层次的三个系统: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1)意识(conscious)即自觉,凡 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 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 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 理性内容。
1、研究所的初创时期(1924-1933) 所长为卡尔· 格隆伯格(Carl Grunberg) ,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和社会历 史学家,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社会科 学,而不是哲学系统,其目标不是抽象的原 则,而是变化、 发展中的具体世界。在他 的指导下,研究所的方向具有经验主义的 色彩,主要从事实证的经济研究,研究项目 包括: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 资本主义经 济发展方向、 苏联由市场经济向计划经 济的转型等。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法兰克福学派:指19世纪70年代产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术团体的一个文艺理论学派。

其核心是黑格尔的美学,但同时也深受现代欧洲哲学尤其是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的影响,以探讨文学本质为主题。

其创始人是海德格尔、韦伯和马尔库塞。

其中韦伯最具有代表性,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理论成果:在黑格尔美学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如本质论、认识论、知觉与意识的关系、感性和知性的区别等问题,形成了以知觉学、精神哲学为特征的独特的“新黑格尔主义”。

提出,要使文学成为真正的艺术,不能只满足于摹仿生活,而应该寻找到文学自身的内容和规律。

基本观点:韦伯(alfredweber):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

他的思想虽然继承和发扬了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并将它用在社会学、历史学研究之中,但其影响远远超出这些领域,尤其是在法国、英国和美国,因为他发明了著名的韦伯命题和理论,即“科学是一种研究方法”,从而改变了人们对科学的看法。

韦伯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种理论模式,社会的结构、制度、运作、演化、发展、变迁,无一不是一种理论模式,而且是可以用一种理论模式来概括和解释的,这种理论模式就叫做理论。

实际上,这就是理论的客观性原则。

因此,他强调社会学研究要以客观理论为前提。

韦伯还将这种社会学理论,用于历史研究、政治学、宗教研究、法学研究等诸多领域,成为19世纪德国极其重要的一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他对于理论的强调、他对理论的客观性,以及他所倡导的用客观理论分析社会现象的方法,使得19世纪后半期的社会学和社会理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为理论的科学化开辟了道路,使社会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另外,韦伯还是一位“文化批评”的代表,他所谓的文化,不仅指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还指的是特定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不是像法兰克福学派那样狭隘的理解为某一特定民族或国家的传统文化。

韦伯指出,每一民族都有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所以,民族的文化就像血液一样渗透到民族的骨髓之中。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当代“新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

因其活动中心在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市而得名。

这个流派发端于本世纪20年代初期。

当时,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欧洲工人运动影响下,为了研究迫切的社会问题,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由具有进步倾向的费列克斯·威尔发起并出资,在法兰克福成立了一个社会研究所。

刚开始,研究所由于缺乏明确的研究方向,对各种不同观点兼容并蓄,理论脱离实际,学院气太重,在理论上并没有多大作为和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的真正形成和发展,则是在1930年霍克海默尔就任研究所所长之后。

霍克海默尔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法西斯主义抬头,决定把哲学和社会学结合起来,以研究“社会哲学”作为研究所的中心任务,克服过去单纯研究哲学、忽视社会现状的偏向。

他主持创办了《社会研究杂志》,从不同学科领域招揽了一批年轻有为的研究人员,如卜洛克、格罗斯曼、阿道尔诺、马尔库塞、弗罗姆、洛文塔尔等,先后被吸收参加了该研究所工作。

在希特勒上台前夕,研究所及其主要成员几经周折,迁居美国,坚持对法西斯主义批判。

战后应西德政府之邀,霍克海默尔和阿道尔诺等人于1949—1950年返回德国,研究所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同实证主义社会学展开论战,在国内外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在长期的学术研究和论争中,法兰克福学派围绕社会哲学著书立说,吸收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现象学、人格主义等资产阶级哲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

该学派从哲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和考察。

其主要理论论题,大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从理性主义出发,从道义上对法西斯“独裁国家”进行了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多数成员,是犹太人,亲身经受过希特勒反动政权的迫害,对法西斯主义极端憎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侨居美国对法西斯主义进行了多方面的揭露和批判。

但除个别人之外,其主要代表人物都是以理性主义为理论出发点,不是把法西斯主义归因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而是把它看作“理性衰退”的产物和“专横个性”的表现。

第七章 法兰克福学派

第七章 法兰克福学派

第一节 霍克海默与阿多尔诺
• 3、神话 • 霍克海默与阿多尔诺认为任何启蒙都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 神话到启蒙;从启蒙到新的神话。从神话到启蒙的过程是人 从昏睡到觉醒,即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的过程;而从启蒙 到新神话的过程,则是一种新的权威逐渐建立的过程。 • 在近代启蒙运动中,使启蒙重新沦为一种新的神话的关键力 量是科学。近代科学不仅树立了理性权威,而且改变了主体 的形像。科学把人塑造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新式神。 • 启蒙与神话分享着共同的目标,即都是在世界被人们不分青 红皂白地加以主宰的同时确立人类的自主地位。神话以直接 将超自然物还原为人类主体的方式,启蒙以理性的方式实现 这一目标。
第一节 霍克海默与阿多尔诺
• 一、启蒙辩证法
• 启蒙是指那些把人类从恐惧、迷信中解放出来,并确立人类 对自然界和社会控制的思想和实践。 • “辩证法”,在霍克海默与阿多尔诺的语言里指的仅仅是事 物走向反面的必然性。 • 启蒙辩证法:启蒙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在其发展过程中,必 然走向自己的反面,即灾难或不幸。
第一节 霍克海默与阿多尔诺
• 三、文化工业
• 指凭借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 体系,包括商业性的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杂志、流行音 乐等各种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介。霍克海默尔和阿多诺认为以 商品生产为特征的后期资本主义社会,文化艺术和娱乐活动 也受交换价值与利润动机的支配,大部分文化产品成为商品, 大众文化的生产标准化、集中化,文化本身成为一种工业。 • 这种文化工业具有新的特征和功能: • 首先,具有反人本主义的性质。在资本主义绝对权威的控制 下,“普遍性和特殊性已经假惺惺地统一起来了。”文化工 业通过普遍的技术,消除了社会劳动的差异性和个体性,实 现了标准化和大众生产。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

第一章单向度的传播------------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播思想1、法兰克福学派的起源法兰克福学派起源于1923年2月3日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成立的“社会研究所”,以哲学思辨见长,是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始作俑者。

法兰克福学派众多知名思想家都致力于从马克思主义的早期文本中理解马克思主义。

他们以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和人道主义为出发点,整合弗洛伊德、阿图舍等人的精神分析、结构主义等现代思想,对现代社会,尤其是后工业时代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文化形态提出尖锐的批评,从而为我们从历史、文化形态进行批判提供了模本。

第一代:阿多诺(Adorno)、霍克海默(Horkheimer)、本雅明第二代:马尔库塞、哈马贝斯(Jurgen Habermas)30年代主要是对法西斯主义的揭露。

40年代主要研究美国的大众文化。

2、工具性理性法兰克福学派承认理性的多样性,但强烈反对被成为“工具性理性”的理性,因为这是一种用来创造和实现某种目的的方法的理性,同时它还将其他东西变成方法,变成工具。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意识不断被启蒙,人从崇拜神到自认为神,经历的是理性逐渐战胜感性,如破感性,获得理性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获得的只是“技术理性”,一种“工具理性”,而不是真正值得骄傲的理性。

失去理性的媒介多元决定论和媒介意识形态3、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观①文化的基本功能与人类学家刻意强调文化的实用性相反,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的基本功能是“否定”和“对幸福的承诺”。

“否定”:指文化应该从根本上具有对现实的批判和否定性。

即文化必须超越现实,表达目前现实没有而应该有,不是而应该是的事物,从而鼓舞人们探求一个目前还不被现实所容得美好世界。

所以文化对现实始终有一种批判的距离,以求艺术性地反映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法兰克福学派理想中的文化产品不是为人所用而产生,也不会为了让大众接受而向大众妥协。

“幸福的承诺”,即文化应该让人们看到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世界,与将生存作为目标的现实生活有着本质不同的世界。

第5讲-法兰克福学派

第5讲-法兰克福学派
12
四、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开端:《批判理论》 (二)“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对立
(2)目的 传统理论的目的是对社会现实的认同。 批判理论不会为既存现实服务,而总是试图
揭露现存世界的不合理,以促进社会向着一种新 的状态和更美好的合理社会迈进
“真正的理论更多地是批判性的,而不是肯定的”
13
四、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开端:《批判理论》 (二)“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对立
至60年代末)
西德时期(后) (20世纪70年代初
至现在)
•霍克海默尔 担任法兰克福 社会研究所所 长 •确立研究方 向——以“社 会批判理论” 为理论基础的 “社会哲学” •马尔库塞、 阿多诺来到社 会研究所工作
•社会科学所 迁至美国
•理论研究分 两组: ➢以霍克海默 尔、阿多诺为 中心,《启蒙 的辩证法》 ➢以马尔库塞 和弗洛姆为中 心,吸收弗洛 伊德学说
(3)、思维主体 传统理论的思维主体是抽象的、孤立的、形式化 了的个人 批判理论的思维主体是确定的、具体的、处于一 定关系中的个人
14
四、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开端:《批判理论》 (二)“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对立
(4)、认识方式 传统理论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社 会是一个合逻辑的过程。 批判理论在主体—客体的总体化运动中研究社会, 社会不仅仅是一个合逻辑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 具体的历史过程
他认为:马克思是在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全 面的社会批判 2、表明自身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
他认为:“批判理论”是朝向一个更加正义、 人道的社会。
11
四、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开端:《批判理论》
(二)“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对立 (1)与现存社会的关系 “批判理论不仅是德国唯心主义的后代,而 且是哲学本身的传人,它不仅仅是人类当下事业 中显示其价值的一种研究假说,而且是创造出一 个满足人类需求和力量的世界之历史性努力的根 本成份。……它的目标在于把人从奴役下解放出 来。” ——霍克海默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

我们已经跨过2000年,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文化时期,其中全球化媒介和计算机技术正产生着深刻的变化。此时,我们需要一种文化研究,来分析当前全球化文化产业中政治经济因素、新媒介技术、产品的大量出现以及各种各样的大众消费方式。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一些用于我工作需要的理论资料。我认为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当前的文化和社会形势分析
批判理论与社会学
批判理论与社会学 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在历史哲学、社会理论和社会认识上都与现代社会学具有紧密关系,它的社会理论观点被看作是批判的社会学。作为一种社会理论观点的批判理论,本身就是“工业社会”理论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中包含着一个现代人如何看待这个社会以及如何行动的具体纲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一般批判,批判理论涉及意识形态的起源、形成和社会功能等诸多知识社会学问题,它本身又是一种特殊 类型的知识社会学体系,并对当代有影响的知识社会学家K.曼海姆的观点产生了影响。作为一种社会认识方法论,批判理论继承了德国人文科学的精神传统,它从创立之日起,就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社会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实证主义方法论。结构功能主义从理论上的实证主义和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立场出发把现代社会视为有机的整体。针对这一点,弗罗姆在《健全的社会》和马尔库塞对现代工业社会的论述中指出,现代社会不是一个健全的机体,而是一个病态的机体,为此不能把偏离这一社会的规范、标准的行为视为反常现象,反之应看成比病态社会标准更为正常和健康的现象。据此,他们指出西方社会学必须正视“价值重估”的问题。批判理论在诘难社会学将事实与价值分离即“价值中立” 时,把反对实证主义发展到断言现代科学技术是一切剥削、压迫和奴役的最深刻根源,把反对自由主义推进到左派激进主义和极端主义的立场,充分表现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价值取向。50年代末~60年代中期,阿多诺和哈贝马斯积极参与了联邦德国社会学界关于实证主义的论战。他们就晚期资本主义的前景、社会学的价值前提以及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论即社会科学的逻辑问题,与实在论的科学哲学家K.R.波普尔和结构功能主义者T. 帕森斯等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激烈论辩。双方的观点可视为社会学中实证主义—反实证主义两种传统的概括总结,其影响远远超出了联邦德国一国和社会学一门学科和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这一时期,法兰克福学派发展了自己的社会 批判理论,进一步强调辩证的否定性和革命性,深 刻揭示了现代人的异化和现代社会的物化结构,特 别是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大众传播等 异化的力量对人的束缚和统治。
• 第三阶段是(1970年代起),衰落时期。
• 由于阿多诺、霍克海默和马尔库塞等人的相继 去世,加上社会批判理论自身的局限性,尤其是第 二代主要代表人物之间存在严重分歧,法兰克福学 派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理论特征
1、极端重视个体性,与康德哲学有一定的联系,吸收了 狄尔泰,柏格森,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思想,反对个人 生存的标准化,追求个人的自主解放。
2、该派与黑格尔哲学有密切联系。它继承了黑格尔关于 真理的学说和辩证法理论,还吸取了黑格尔的理性原则, 把理性当做哲学思维的基本范畴。
3、它的社会批判理论深深地打上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学说的烙印。
第二节 法兰克福学派
讲课:李果 ppt
资料查找:李立国 余潇 教案设计:钟兴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 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是由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的 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 所组成的学术社群。
法兰克福学派的名称来源于法兰克福 大学社会研究所,该研究所创办于1923年。
二、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继承与发 展
对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据于
自己的利益和阶级实践的考虑而构成的问题式。在 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人们看到的就不是真实、具体 的世界。而只能是意识形态化了的世界“幻相”— —即意识形态的体系。尽管意识形态理论家们往往 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制造一种“幻相”,常常认为 自己在为真理而斗争,但由于狭隘的阶级主体利益, 他们实质上只能是“欺人”。所以阿尔都塞把意识 形态认定为一种“自欺欺人”。反之,科学的问题 是一种以对真正的现实提出问题的理论性问答模式, 是一种超越狭隘的阶级主体、阶级利益和阶级实践 羁绊的思考方式
马克斯•霍克海默 (M•Horkheimer,1895-1971)是 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和社会批 判理论的奠基者。他生于德国的 一个富有的犹太工厂主家庭。主 要著作有《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 (1937)、《极权国家》(1940, 与人合著)、《启蒙的辩证法》 (1947,与阿多诺合著)、《理 性之蚀》(1947)、《工具理性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历程
“批判理论”和“传统理论”
• “传统理论”把自己置于现存社会据以再生产自身的专门 化劳动过程中,旨在帮助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因而传统理 论对于现存的社会制度有着修补功能,善于发现现存社会 枝叶上的不和谐因素并提出修改方案。而现存社会制度本 身的不合理性却被作为先定的合理形式,并且被作为检验 和排斥任何新产生的不谐和因素的标准。
内容:社会批判理论对现存社会进行的激烈批判,涵 盖了现代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具体地说,社会批判理论是 一种致力于现代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它着眼于哲学、社会 理论和文化批判之间的关系,并且对社会现实提供一种系统 的分析和批判。1,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批判性研究。2,对实 证主义哲学方法及一切传统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
•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给予 了高度的评价。他们认为,今天的异化问题它不再 只是马克思所描述的被自己的劳动产品所压迫和统 治的传统异化劳动,这种异化的实质是人与自然、 需求与供给之间矛盾的反映,也不单是某些被统治 阶级的命运,而是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绝大 多数人的命运,这种异化的实质是人与自己的创造 物——人化自然的矛盾。
• 而“批判理论”则把自己放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和现行 劳动分工的限制之外,使人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 盾,旨在推翻这个社会的再生产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社会 的社会危机、经济危机和文化意识形态危机,寻找个人解 放的道路。
批判》(1967)等。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含义:一般认为是一种关于国家和垄断资本主义新阶 段的理论,着眼于哲学,社会学和文化批判之间的关系,对 社会现实提供一种系统的分析和批判。
前提:一、人是全部历史生活形式的生产者,人能够改 变现存世界,传统理论是演绎性的,二“批判理论”是辩证 的,传统理论代表的事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跟实证主义哲学。
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渊源和理论特征
思想渊源
1 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康德、费希特、黑格尔 2 新黑格尔的马克思主义。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 识》、科尔 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3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马克库塞、费洛德 4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5 韦伯的现代化批判理论。计算理性、追求效率 6 卢卡奇的工具理性批判。物化批判
4、该派作为一种哲学、社会学、美学思潮,充满着浪漫 主义色彩。
法兰克福学派与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批 评 武器
• 对马克思来说,异化的消灭不仅意味着人性的复归, 它还是“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而“共产主义是 私有制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 并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 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性的人向自身的复归。”
• 霍克海默在就职演说中指出,社会研究所的任务是建立一 种社会哲学,它不满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经济学和历史 学的实证性分析,而是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文 化批判。这为法兰克福学派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 第二阶段是(1950年--1960年代末),鼎盛时 期。(受二战影响重新迁回德国)
• 第一阶段是(1923年--1949年),创立时期和早期。

• 当时,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欧洲工人运动影响下,为了研 究迫切的 社会问题,总结工人运动经验。最初,法兰克福 学派只是一个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纯学术机构,在 1931年, 霍克海默担任研究所所长之后,研究所才开始了以社会批判 理论而著称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