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难题产生的原因

合集下载

李约瑟难题解答

李约瑟难题解答

李约瑟难题解答●从文化竞争模型:一、资源因素。

中国多山少地,半干旱气候的生态约束促使中国发展了节省能源、消耗劳力的农业技术,而非扩张资源、节省劳力的牧农技术,导致周期性的生态危机和治乱循环,阻碍了劳动分工的发展。

二、文化因素。

西方冒险精神利于多元和创新,避险倾向利于稳定和赶超。

中国的儒家、道家、法家流派的主导思想无不是规避风险、明哲保身。

三、系统复杂性因素。

劳动分工的发展,要求稳定的环境,西方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的出现不是单一文化的自身延展,而是多种文明冲突演化的结果。

中国面临单一小农经济造成的生态危机的恶化,秦汉以来自然灾害的周期不断缩短,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不断,加上政府货币、财政政策的多变,都不利于劳动分工的保持。

●经济基础:中西方的经济基础不同,导致社会发展进程不同,进而导致中国在近代落后于西方。

●古代文明:一、中国自南宋以来的专制集权制度,特别是封建专制者对中国人愈来愈加强的集权制度下的儒家思想教育是造成近现代中国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的根本原因。

儒家学说一反前朝历代只限于道德说教的范畴,在礼仪甚至从法律规范上对上至士绅下至普通百姓的思想行为,实施强行的灌输与限止,从而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思维思想,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动力。

二、南宋时期朝廷偏安一偶为了生存,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鼓励经济贸易发展来维持国家的税收收入,这样也就使得国家工商业空前发展。

工商业的发展致使南宋社会分工更加细致,贫富差别加大。

三、在政治上一方面表现为民众为追求工商业发展特别是相关技术的发展,需要一种更加自由开放的、更加宽松倡明的社会环境,要求封建统治者在保护封建土地制度的同时也能够保护工商业者的社会利益;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社会关系愈来愈向商贸化金钱化方向发展,私欲膨胀、只认利益而轻视道德规范,特别是缺乏对封建道德意识和国家民族意识的认同,从而造成社会混乱,特别是造成了宋朝普通民众、军队的爱国热情严重低下。

当时的状况使社会发展走到了一个政治上的十字路口,要不国家政治通过一定程度上打破封建专制而使社会制度更加清明民主,要不就为了巩固封建专制更进一步地加强对民众的政治思想统治。

李约瑟难题与我国当今科技发展

李约瑟难题与我国当今科技发展

李约瑟难题与我国当今科技发展首先,我认为李约瑟难题客观存在,有多种看法:地理决定论,语言符号论,哲学启蒙论等等,认为李约瑟难题存在是因为客观因素,但是本人认为李约瑟难题更多地是由于主观因素和科技研究方向方法的不同,导致李约瑟难题的产生。

李约瑟难题的主观因素如下:一、政治制度上,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清政府比起明政府更加集权和残暴,愚民政策和固步自封的少数民族个性,导致清政府闭关锁国,妄图将国民控制在自己的思想下,而相比明政府,清政府的统治思想更加恐怖,例如大兴文字狱,震慑汉族官员,并将奴才思想植入到人民心中,这些无疑导致落后的少数民族思想兴起,而使国家不能纳入到正常的进程,使国家进步的步伐缓慢,这也导致清政府在被列强打败后,毫无进取之心的结果。

二、经济政策上,明末其实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当时出现了世界上比较先进的纺织机械,并出现商人的地位逐渐提高,但是由于战争以及后来的闭关锁国政策和重农抑商,使我国的经济模式倒退到农耕阶段,政府的无作为和短视,使我国经济逐渐自给自足,严重抑制了“科技就是生产力”的科技进程。

三、文化政策上,对知识分子进行洗脑运动,在清朝官员选拔上进行了更加残酷的文化镇压,科举制度发展到清朝,已经成为一种禁锢思想,扼杀创新的政治工具,官员不能有自由表达政见的机会,知识分子忙于科举,知识上的创新和交流被完全阻隔。

四、正是上述政策的制定,导致政府即使想突破现有的政策也无人可用,无法可施,自上而下的思想镇压必然导致自下而上的腐朽。

综合来看,李约瑟难题给我们揭示的就是一旦思想出现禁锢,科技的产生不太可能,而且政府制定的政策也会对国家科技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以下结合我国当今科技发展的现实和李约瑟难题理论来分析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前景和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科技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作为一个工科学生,我却为现在中国的科技和未来担忧。

第一、基础科学十分落后,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建设十分落后,这些基础科学正是工程实践的理论指导,但是目前由于我国基础科学落后而导致工程实践比起国外差距很多,就说钛合金的加工需要考虑到很多因素,而最重要的就是温度、环境以及相关配套设备,而由于我国在钛合金的物理化学研究方面十分落后,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同样我国的钢产量虽大,但是高质量的钢材却几乎没有,这都和基础科学紧密相关。

从科技史看“李约瑟难题”

从科技史看“李约瑟难题”

从科技史看“李约瑟难题”1. 引言1.1 李约瑟难题的提出李约瑟难题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由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家李约瑟提出。

这一问题涉及到科技史领域的重要议题,探讨了东西方科技发展的差异和相互影响。

在当时,西方科技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技术发展的主导力量,而东方科技被认为是相对落后的。

李约瑟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东方科技与西方科技并非单纯的“一明一暗”,而是互相借鉴、相互渗透的关系。

他认为东西方之间的科技互动更为复杂,不仅是单向的技术传播,还包括了思想、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李约瑟的观点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他的研究成果影响了后来一系列关于东西方科技发展差异的讨论。

李约瑟难题被认为是科技史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在科技发展的全球视野下,重新审视了东西方科技传统的交融和演化。

这个问题的提出,也促使人们更深入地思考科技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科技史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启示作用。

2. 正文2.1 科技史的重要性科技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科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科技的演进和创新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通过研究科技史,可以了解人类在不同时期对技术的运用和发展,探索科技变革对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影响。

科技史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过程,揭示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和规律。

通过科技史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先人们是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和技术手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应对当今社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科技史也可以启示我们关于技术创新和发展的思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科技史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认识和把握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

2.2 李约瑟难题的背景李约瑟难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科学家李约瑟通过对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发现了一个现象,即古代中国曾经发展出许多先进的科技成就,如火药、造纸术、指南针等。

这些科技成就在当时被认为是引领世界的领先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科技发展却逐渐停滞甚至倒退,导致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边缘化。

李约瑟难题的意义和解答

李约瑟难题的意义和解答

李约瑟难题的意义和解答一、本文概述《李约瑟难题的意义和解答》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由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的著名难题——为何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而是在西方世界兴起。

这一难题自提出以来,便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文章首先将对李约瑟难题进行简要介绍,阐述其背景和意义,然后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包括分析难题产生的历史背景、探讨可能的解答以及评估这些解答的合理性和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难题,本文旨在增进对东西方科技文化发展差异的理解,为推动科技创新和文明交流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二、李约瑟难题的历史背景李约瑟难题,又称李约瑟之问,是由英国学者李约瑟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一个著名问题,它关注的是中国古代科技的高度发展与近代科学的滞后现象之间的矛盾。

这个问题在全球科学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历史背景和深远的理论意义。

从历史背景来看,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在许多方面都达到了世界领先的地位。

例如,在农业、医学、天文学、数学、化学、工程学等领域,中国古代的科学家和发明家都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

例如,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这些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领先的科技成就。

然而,在近代科学革命中,中国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一现象引发了李约瑟的深思。

李约瑟提出这个难题的目的,是希望探究为什么中国这样一个在科技上有着深厚积累的文明,在近代科学革命中却没有发挥领导作用。

他认为,这个问题不仅关乎中国科学史的研究,也关乎整个世界科学史的理解。

自李约瑟提出这个问题以来,它一直困扰着科学史研究者。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尝试解答这个问题,包括文化因素、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

然而,至今这个问题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尽管如此,李约瑟难题却推动了科学史研究的发展,促使人们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它让我们认识到,科学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还受到文化、社会、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对李约瑟难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的科技历史,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全球科学的发展历程。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理解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理解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理解“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李约瑟难题.以下是我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一,地理环境的产物。

中国近代以来之所以技术没有继续发展,跟中国所处在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三种差异其一,大国文明和小国文明的差异,中国是一个大国,欧洲是一群小国;其二,农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差异,中国是农业文明甚至是小农文明,而欧洲是商业文明,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以后;其三,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差异,中国是大陆文明,欧洲是海洋文明。

中国的地理格局是,东临茫茫大海,这是古人难以逾越的海洋;西北部是茫茫沙漠,无垠戈壁;而西南耸立了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和纵贯南北的横断山脉。

这种地理环境形成了一种屏障,让新观念难以传播,难以推广并成为社会风潮。

举例而言,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张衡对天文学方面的研究其实有着巨大的成果与成就,但这些如四大发明仅仅残留于技术层面(正面效应的结果),却没能在社会形成科学风,形成强有力的理论系统(负面效应的结果),这就解释了科学和工业为什么没能在中国得到全面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反观西方地理环境,而西方文化发源地希腊是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人们需要长期与恶劣的自然做斗争,因此养成了西方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学传统,开放的地理环境又使他们与外界多有往来,造成了工商业的发达。

就是由于地理环境被迫使其中的人民形成了探索及开放的精神与性格,而对外贸易的需求同样也是西方快速发展科技的重要催化剂。

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而言,西方所处的冒险环境比中国所在的较为安逸的环境更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科学研究制度差异,中国古代没有普遍设立科学技术方面独立的学院和研究机构,科学知识不能积累和系统化,并且上升为理论并广泛传播。

李约瑟之谜的分析

李约瑟之谜的分析

李约瑟之谜的分析“李约瑟之谜”的解读英国学者李约瑟先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公元前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欧洲,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欧洲诞生呢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之谜”。

一、原因分析首先我认识到了这一难题应该从多方面予以解释,1、社会原因:封建专制制度对科学的束缚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使科技显得无足轻重,儒家的政治伦理文化压抑了科技的发展。

中国的封建制度和西方的封建制度本质上是不同的,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还算是一个真正的封建社会时期,出现了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贵族阶层,中国的文化,思想和科学起源于这一时期,并且大多由贵族创立,例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还有更突出的是墨家在光学上的成就等。

但是自秦朝统一了中国之后,中国进入了“宗法地主专制社会”,其社会形态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郡县体制,贵族与封地不再是世袭的,尽管依然是森严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但是社会的上下阶层是可以流动的,这就刺激了平民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进入上层社会,而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途径是什么呢就是科举制度,而科举制度考核的内容又是具有独尊地位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家思想造成了文化、科技的垄断,阻碍了科技的普及,这一思想体系的特点是注重德性修养,倡导“内圣外王”,本质上的道德的哲学,关注的是人的主体,以伦理为本,注重人的自身修养,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注重如何管理好社会,而很少关心和探究有关自然界的知识,如“天人合一”等观点,在这种以人为核心的单一的哲学会禁锢人们的思想,使得科学研究的主体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动力。

而广大平民为了能跻身于上层社会把学习的重点都放在了儒家思想,纲常伦理,古文经学等,自然没有人会花费时间与精力在自然现象和科学的思考上,总结: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因素都妨碍着科技走向更高的层次。

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分析一、李约瑟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问题。

李约瑟问题其实是: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

欧洲经历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时期,希腊、罗马的古代典籍也被欧洲中世纪的焚书毁灭,欧洲从阿拉伯帝国保存的希腊、罗马古籍复兴了希腊、罗马文化的同时消化吸收了中华文明的科技与产业、体制与文艺等成就,从而诞生了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全球化地球文明。

二、李约瑟难题的两段式表述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三、李约瑟难题产生原因分析关于李约瑟难题,很多人归结为我们的文化原因,我认为文化只会是其中一个原因,不是全部,从文化角度看的只是一个宏观的视角,换一种说法就是文化的解释太空虚了,没有事实数据的支持,有一种诡辩的味道。

如果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就相对容易理解。

从经济学上对社会历史进行阶段划分,以工业革命为转折点,工业革命之前为前现代社会,之后则为现代社会。

在前现代社会里,社会经济的主体是农业,基本没有什么工业而言;在现代社会里,社会经济的主体则是工业和服务业,农业排到第三位。

1、看看科学技术在前现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影响。

在前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影响最主要是在农业领域,可是不管技术如何创新如何高明,农业的产出提高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在今天,单位面积的农业产出也不会比刀耕火种年代高出多少。

我之前看过这么一个统计,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里,农业部门的产出水平大概是人均500公斤小麦,这个什么概念呢,以今天的美元来衡量是300美元不到,低于联合国贫困线标准每天1美元的标准。

在整个大明王朝,GDP的增长大概是每年0.3%的水平,稍微不小心比如碰到洪涝灾害,GDP就是负增长。

李约瑟难题之我见1

李约瑟难题之我见1

李约瑟难题之我见赵林摘要:李约瑟难题是困扰中国多年的一个难题,它的提出既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也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们试图从多个方面来解答它。

就李约瑟提出的问题,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维方式、制度,连同“外界影响”及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等多方面给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封建制度;一、李约瑟难题的提出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曾因胚胎发育的生化研究而取得巨大成就,后来他又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而成为权威,并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表述为:“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为什么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前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地多?我想这不仅是李约瑟想问的而且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要问的。

提到中国在我的脑海中首先想到的是我们是文明古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有值得骄傲四大发明,在天文、农学、数学、医学、造船航海等方面都取得过杰出的成就,这在同时代其他国家是望尘莫及的。

然而,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却贫穷落后,在经济和自然科学等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和欧洲国家。

究其原因,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试做分析。

二、李约瑟难题的分析(一)、主观原因1、中国古代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对科技发展的束缚封建制度,是以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其剥削是通过封建地租实现的,农民耕种封建地主的土地但是绝大部分劳动产品却作为地租被封建地主剥夺。

这种情况下占我国大多数人口的广大农民只能维持自己的生存,更有甚者食不果腹朝不保夕。

这种残酷的剥削制度把广大的劳动人民束缚在土地上,使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进行科学研究。

而且加上统治者是维护这种制度的,这使得农民更难得以翻身,广大农民却空有着改变的渴望,而没有能力。

虽然在我国古代有过几次大的农民起义并建立了政权,但始终没能逃出封建专制的“恶性循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约瑟难题之我见:游鸿飞学号:2220140086联系方式:记得上小学时,自然课上老师常讲中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这些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程起到了极大的深远影响。

那时我倍感自豪,原来古时的中国人就已经那么厉害了!但从上了初中开始,到高中乃至现在的大学,从物理学最基本的牛顿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到电磁学理论乃至核物理理论,从数学方程组、微积分、矩阵、解析几何到数论,从育种、转基因到生物进化论,从天文学理论、宇宙大爆炸到外太空探险,从以化学为代表的实验总结性科学,我们所学的知识里再也见不到与古人相关的影子,跟古人相关的只有历史课本中那早已成为过去的一段段历史。

而这段历史虽然有过辉煌,但那早已成为1000多年前的遥远过去,近代100多年来的历史则是一段血与泪的屈辱历史。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现在所学所用的知识和技术全是被外人用刀架在脖子上逼着学来的,而不是自己主动去学习的,更不是自己发明创造的。

中国究竟是怎么了?为什么在古代如此繁荣的中国会从近代开始远远落后于西方?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产生任何近代科学?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约瑟,就在其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占了先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约瑟本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中国式大一统的官僚体制,该制度的存在主要是为了维护水利灌溉网体系的需要;而欧洲是贵族式封建体制,这种制度有利于商人阶层的产生。

当贵族衰落之后,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便诞生了。

中国的官僚体制最初适宜于科学的成长,然而它却阻碍了重商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它没有能力把工匠们的技艺与学者们发现的数学和逻辑推理方法结合在一起。

因此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没有成功的实现向现代的过渡,故而落后了。

查阅相关资料后结合我所学的知识,我认为产生约瑟难题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制度、文化差异、经济原因、地理位置因素、战争因素、近代科学产生的重要客观条件。

一、社会制度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对科学产生了极大的束缚。

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使科技显得无足轻重,儒家的政治伦理文化压抑了科技的发展。

中国的封建制度和西方的封建制度本质上是不同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还算是一个真正的封建社会时期,出现了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贵族阶层,中国的文化,思想和科学起源于这一时期,并且大多由贵族创立,例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非子的法家了思想等。

此时的中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这些形而上的虚无缥缈的各种思想上,而无暇关注技术发明的发展。

中国的技术发明仍然依靠经验,而欧洲在17世纪科学革命的时候就已经把技术发明转移到主要依靠科学和实验上来了,进而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

而此时的中国社会还一直是一滩死水。

而中国没有成功地爆发科学革命的一大原因就在于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一大产物: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使知识分子醉心于仕途,而无心于投资现代科学研究所必需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因而根本无法把原始科学转变为为现代科学。

自朝统一了中国之后,中国进入了“宗法地主专制社会”,其社会形态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郡县体制,贵族与封地不再是世袭的,尽管依然是森严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但是社会的上下阶层是可以流动的,这就刺激了平民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进入上层社会,而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途径是什么呢?就是科举制度,而科举制度考核的容又是具有独尊地位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家思想造成了文化、科技的垄断,阻碍了科技的普及,这一思想体系的特点是注重德性修养,倡导“圣外王”,本质上的道德的哲学,关注的是人的主体,以伦理为本,注重人的自身修养,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注重如何管理好社会,而很少关心和探究有关自然界的知识,如“天人合一”等观点,在这种以人为核心的单一的哲学会禁锢人们的思想,使得科学研究的主体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动力。

而广大平民为了能跻身于上层社会把学习的重点都放在了儒家思想,纲常伦理,古文经学等,自然没有人会花费时间与精力在自然现象和科学的思考上,自然就无法推动近代科学的产生。

二、文化差异文化对一个民族有着深远的影响。

文化根植于人民心中,对科学技术的不同态度决定了科学理论和知识的发展程度。

长久以来,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儒家文化,虽然期间佛道两家也对中国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不足以撼动儒家的正统地位。

而儒家文化强调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而不务虚玄、无用的学问。

这种脚踏实地、注重实效的治学理念固然有其明智的一面,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但也不乏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局限。

在中国古代官本位的思想下,最有用的就是可用来考取功名的四书五经,因此没有人会去研究科学;而知行合一往往会限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更加偏向于实用化的技术。

儒家讲究等级观念,它一方面限制了中国的发展,而的环境才能最大程度上激发出人们的创造性;另一方面,等级观念也造就了中国的官场文化,形成了著名的官本位,于是乎中国的杰出人才大都热衷于考取功名,好光耀门楣,而那些一直在从事技术活动的工匠们则处于朝不保夕的地步。

儒家的中庸之道对于中国人探索自然也是大大不利。

振宁指出:“中国哲学里的中庸之道我认为对科学是不利的。

欧几里得的精神之一是打破砂锅问到底中庸之道与这种精神是相背的。

”最根本的是,儒家思想强调“自省”,主人应该反省自身,而不是去探索外物,它使中国人在根本上丧失了探索外界科学与技术的欲望。

正如友兰所说那样,中国人从自身来说不需要科学。

总结来看,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过分强调了知识、真理与行动的统一而忽视了知识的独立性。

东西方文化的差别“使得中国人在古代那种较为经验的、直观的、混一的科学技术中得以做出巨大的贡献,而发展不出纯逻辑、数学以及建基于其上的分门别类的近代自然科学,致使自然科学在其近代面貌中独具西方思维的神采”。

而这其中,东西方的思维方式差异又是一大关键因素。

思维方式在思维活动中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功利主义,很少进行枯燥的纯理论研究。

其功利主义太强,并和特定的政治伦理观点结合太紧密,目的是学而优则仕。

而西方思维方式则相反。

思维方式中,更多地注意经验的简单总结和事物表面相似点的类比,而忽视了演绎和因果关系的探求,西方思维方式同样与之相反。

思维方式由于长期受封建专制统治的控制,往往注重于对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诠释,而缺乏理性的创新精神。

西方思维方式表现出较多的冲破框框的创新精神,他们较少有以权威为当然依据的思维定势,而较多有对权威的怀疑和挑战精神。

或许正是由于这一差别,使得西方的新科学层出不穷,而总是在西方的后面模仿学习,而不是自己去发明创造。

三、经济原因马克思主义学说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相应的经济基础自然无法产生相应的科学技术。

一个简单明了的道理:没有钱怎么搞科研?如果连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还有什么心思去搞发明创造?中国没有由自然经济过渡到商品经济。

古代的小农经济是自己自足的,大家对商品交换的需求较少,因此导致中国形成了重农轻商思想。

历史已经表明,商业的发展会推动科技的发展。

但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阻碍了中国的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没有取得独立性,未能发展工业和商业资本主义是罪魁祸首。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一直都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导,个体农民,封建地主,皇族经济,都是对自给自足,对外封闭的,自然经济生产的目的是使用价值,由此决定,生产针对的是小围的直接消费者,而不是为了交换目的,为了使用价值而生产就是为了人本身而生产,自然经济的这一性质决定了社会只能维持循环的再生产,而不会进行资本积累的扩大再生产,因而中国工商业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封闭状态的经济环境,加之没有国外的市场,在封闭状态下人的自我满足就是最终目标。

因而中国的工商业发展外受限,无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经济基础。

但于此同时,西方的情况却恰恰相反,他们的特点是工商业较早地获得了自身发展的独立性,他们不断扩大的手工业规模,城市的诞生等,最后使得商品经济完全取代了自然经济,为科学的诞生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四、地理位置因素在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优良的。

作为一个传统的陆国,农业用的是灌溉体系,在此孕育下的华夏文明形成了自己的农耕文明,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

加上国土辽阔,大一统的统治,缺乏长久强大的外敌,缺少文化上的碰撞和融合,民众普遍自给自足,没有危机意思,也就没有意愿去改变甚至是革新,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反观西方,西欧各国国土小,冲突不断,但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也不断,追求更好的土地和更好的生活,而指南针和先进造船技术的传入,为西方打通海上通道提供了可能。

而对新大陆、新世界和新生活的渴望使科学技术不断推出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提升。

五、战争因素有人曾说:战争是科学技术的催化剂和试验场。

战争会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因为历史经验证明,新技术的运用对战争的进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如:18、19世纪火枪大炮的运用,一战时的坦克、飞机,二战时的雷达、航空母舰,海湾战争时的信息技术和精确制导技术等等。

可以说,正是不断有战争,才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而战争的性质对于东西方来说有着明显的不同。

西方的战争均是国与国的战争,是有着相当文明程度的国家的冲突,为了取得胜利,扩大自己利益,催生了各种新科学技术的运用。

而反观中国,大多都是国的由下往上的改朝换代式的起义战争,目的只是个人的称王称霸,也没有足够的外患威胁,也就没有新技术的用武之地。

而历史上唯有的两次强大的外患威胁,虽然产生了元朝和清朝两个国土辽阔的朝代,但是主角却是蒙古和女真这两个文明发展明显落后的游牧民族,而这两个朝代对社会、文化和科技都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相似的,被野蛮落后民族征服过的古老文明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毁灭,比如古巴比伦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等。

所以,战争因素也成了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技术的一大原因。

六、近代科学产生的客观条件除了上面讨论过的文化冲突和交流以及文化特点等原因外,我认为还有两个近代科学产生的重要客观条件就是:1)数学;2)形式逻辑和科学实验的结合对于近代科学来说,如果没有数学的发展也就没有近代科学的产生,可以说近代科学的所有成就几乎都是以数学的发展为基础的。

欧氏几何、牛顿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麦克斯韦方程等等,近代科学的一系列划时代的发现无不是用数学加以论证,并以数学公式的方式加以呈现。

从数学角度来看,中国有着明显的不足。

我国古代没有能够对自然数学化,并且只把数学当作一门功利性的技巧,而并非一门科学来看,没有深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的经验发现和积累,更加不会用数学来对自然进行研究,所以我国古代对于自然的研究只能停留于定性分析,或是凭空捏造一个理论来符合有机的宇宙观,不能对事物进行定量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