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排比层递的区别

合集下载

第三节易混辞格的比较

第三节易混辞格的比较

第三节易混辞格的比较导语凡是辞格都有共性,同时又各具个性。

共性使众多的辞格成为一个类聚系统,个性使得辞格与辞格之间得以互相区别。

然而这毕竟是理论上的抽象,具体实践时却远非如此简单,即使是常见辞格,有时也会出现似此若彼,甚至可此可彼的现象。

有比较才有鉴别。

为了指导修辞实践,我们选取十八对易混辞格进行比较。

1. 比喻和比拟(一)比喻与比拟的异同比喻是用与甲事物有相似的乙事物来打比方;比拟是用乙事物所能具有的特性如动作、行为、性状等来描写甲事物。

两者的相同点都是两事物相比,都有“比”的意味;不同点是比喻重在“喻”,即以乙事物“喻”甲事物,甲乙两事物一主一从;比拟的重点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彼此交融,浑然一体。

概括起来只有一句话:喻(二)如何区分比喻与比拟可见,比喻和比拟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结构上的不相同:1)比喻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凡是出现了喻体的,就是比喻。

2)比拟有本体、拟体和比拟词(即适用于拟体的词语),凡是只出现了本体和比拟词的,就是比拟。

3)比拟中的拟体,它只能是潜在的,绝对不容许露面,一露面就不再是比拟,而是比喻了。

下面再举一个比喻和比拟连用的例子,以说明喻体的出现与否是辨认比喻和比拟的最有2. 比喻和借代(一)比喻与借代的异同比喻和借代的区别,难点在于比喻中的借喻和借事物的特征来替代本体的借代法,这是因为,两者都是用借体代本体。

二者的不同在于:1)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2)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3)借喻往往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二)如何辨识借喻与借代是借喻还是借代,有一个最简便的认识方法:凡是借喻,都可以通过转换还原成明喻,例如“圆规”、“芦柴棒”可以分别还原成“像细脚伶仃的圆规”“瘦得像芦柴棒一样”。

借代决不能转换成明喻的格式。

3. 对偶和排比(一)对偶和排比的区别对偶和排比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对偶重在一个“偶”字,成双成对,是两项的对称并列;排比重在一个“排”字上,即成排成串,是三项或更多项的平行排列。

试比较排比和层递两种辞格的异同 (2)

试比较排比和层递两种辞格的异同 (2)

试比较排比和层递两种辞格的异同引言辞格也称为“修辞格”、“修辞方式”,是人们在组织、调整、修饰语言,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特定方法、特定功能、为社会所公认,符合一定类聚系统要求的言语模式。

是一种能在语境里巧妙运用语言而构成的特有模式。

排比和层递分别是其中的分类。

下面来论述一下二者的关系。

1 、定义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法成分排列起来,是内容和语势增强。

比较明显的例子有:走进展厅,引人注目的是那一团团、一簇簇的珊瑚,它们有的形似鹿角,有的状如树枝,有的好比象牙雕出的松塔,还有的犹如白雪皑皑的山脉。

而层递则是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连用内容递升或递降的语句,表达层层递进的事理。

如:他的家业就这样变小,变作没有,而且负了债。

从定义可以明显看出,排比和层递都是由很多短句构成的长句,通过短句间的不同关系能够增强句子的表达效果,增强感情的抒发。

而区别就在于排比的短句之间是并列的关系,他们所表达的意思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致,通过并列排列起来。

层递中的短句则是以事物逻辑关系或是递增或是递减排列起来的,步步推进,从而达到使人们的认识层层神话,对表达的事理产生深刻的印象的效果。

2 、类型分析排比的可分为句子排比和句法成分排比两类。

句子排比是指单句和复句(包括分句)并列构成排比。

例如:为了天空更加湛蓝,为了树木更加葱郁,为了河水更加清澈,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

(这是分句的排比)党啊,亲爱的妈妈,您是东方升起的一轮朝霞,晨曦中我们沐浴着您明媚的霞光;您是一缕春风,轻轻地吹拂着神州每一寸土地;您是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不断前行;您是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幸福成长。

(这是分句组)句法成分一般来说都能够用来排比。

如:傍晚漫步在小路上,静谧的树林,美丽的晚霞,清澈的河水,这是最美丽的风景。

(主语的排比)在小河两岸是满眼的鲜花,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空中的太阳那么绚丽,像雨后的彩虹那么缤纷。

十八种修辞手法之15——层递

十八种修辞手法之15——层递

十八种修辞手法之15——层递
十八种修辞手法之15——层递山原鹿
初中生应掌握和了解的十八种修辞手法之15——层递
修辞方法即修辞格,它是修辞上具有特定表达功能的结构方式,是经过人们长期使用,逐渐定型化的语言格式。

它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句子的调整上。

它有助于提高语言的表现力,但必须用得恰当、贴切,否则将有损句子乃至文章的表情达意。

初中生应掌握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初中生应了解的修辞方法:借代、对比、双关、反语、引用、互文、层递、顶真、回环、通感。

十五、层递
(1)概念:层递是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相似、内容递升或递降的语句,表达层层递进的事理的一种修辞方法。

(2)层递的类别:
递升。

按照事物的发展,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去排列。

例如: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光未然《黄河大合唱》)
递降。

按照事物的变化,由大到小,由多到少,由高到低……去排列。

例如:老师又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

数学的皇冠是数论。

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3)层递的作用:
借步步推进,使人们的认识层层深化,对表达的事理产生深刻的印象。

(4)层递与排比的区别:
层递着眼于内容上具有等次性(级差性),构成层递的几个语句在内容上必须是递升或递降的;
排比主要着眼于内容上的平列性,构成排比的内容是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或相关的几个问题。

层递在结构上不强调相同或相似,往往不用相同的词语;
排比在结构上必须相同或相似,往往要用相同的词语。

对偶、排比、层递的区别

对偶、排比、层递的区别

对偶、排比、层递的区别1、排比与对偶的区别:①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的平行排列,对偶只限于两个句子。

排比的形式不如对偶严格。

排比的各个句子字数可以不完全相等。

②排比往往运用相同的词语;对偶的两个句子字数必须相等,而且忌用相同的词语。

对偶的两句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相应的词词性相同;排比则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来表达相关的内容。

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对偶;“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是排比。

2、层递和排比的区别①层递在结构上不强调相同或相似,往往不用相同的词语;排比的结构往往相同或相似,常用相同的词语。

②层递在内容上是递升或递降的,具有等次性(级差性),事物之间是步步推进的逻辑关系;排比的内容是并列的,构成排比的内容是是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或几个相关的问题。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文章里的“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队,为了战斗的胜利……”有的单说它是排比,有的单说它属层第,实际上它是两种修辞手法的兼用。

因为构成排比的一组语句总是包含三项或三项以上的相内容,它们的关系也是并列的,上面的句式就具备了这一点。

层第虽然也具有排比这一特点,而层第与排比的区别就在于在内容上反映客观事物的递升与递降形式。

如句式里从班到潜伏队到整个战斗队(这里对战斗队予以伏笔了)。

它是一种从小到大的递升形式。

就排比而言,三个“为了”就能足以证实了。

同时,三个“为了”除了结构相似之外,语势得到了增强、情感也得到了加深,这也是排比与层第区分的第二种方法。

又如:吃饱了的虾,有的独自游来游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在缸壁休息。

它虽具备结构相似这一点,但连续用上几个有的没能使语气得到增强,也没能让情感得到加深,更没有递升与递降的形式出现,所以他不能纳入层第的范畴。

现代汉语 知识重点 考试专用

现代汉语  知识重点 考试专用

第六章修辞一、修辞1.修辞:为了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对语言要素进行的选择、加工和调整。

有三个含义:第一,指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第二,指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即修辞活动;第三,指以加强表达效果的方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2.语境:指语言运用中对话语有影响的情景、情况和关系等。

分为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两种。

3.简述修辞与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修辞与语音、词汇、语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对于修辞来说,语言三要素是修辞的手段和基础,也是修辞要调动、加工的语言材料;就语言三要素来说,修辞是对它们的综合的艺术加工,是它们的高级体现。

4.词语的锤炼,古人叫做“炼字”。

锤炼词语,一般从内容(意义)和形式(声音)两方面着手,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5.词语的色彩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

现代汉语中的双声词、叠韵、叠音等在语言上都很富有表现力。

6.同义句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意义而在风格色彩、修辞功能、表达效果方面存在细微差别的一些句式。

7.句子的类型:一、长句和短句二、整句和散句三、主动句和被动句四、肯定句和否定句五、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二、辞格1.辞格:是指在使用语言过程中逐步固定下来的在一定语境中能够产生积极表达效果的语言运用形式。

2.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

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

基本类型:按照比喻的构成要素(本体、喻体、喻词)的不同,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

喻词用“像、如、似、仿佛、犹如……”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

喻词用“是、变成、成为、等于……”借喻:不出现本体,或不在本句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可转化为比喻。

另外还有倒喻、博喻、互喻、曲喻。

3.比拟: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的这种辞格。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阅读笔记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阅读笔记

《修辞学发凡》陈望道P20现在人一说到文字,总以为文字是语言的标记,或说“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

这就现在而论,也符事实。

假若追溯源头,文字实同语言别出一源,决非文字本来就是语言的标记。

文字从起初到现在约略可以分为下列四个时期:1.记认时期2.图影时期3.表意文字时期4.表音文字时期在文字未同语言连合的过渡时代,大抵先用结绳、刻符、串贝等方法,补助人类的记忆。

这是文字史前的记认时期。

其次便是用种种的图形,写录种种的意思的时期。

这是文字史前和文字史的过渡时期,称为“图影文字”。

象形文字是表意文字的第一步。

中国的汉字普通用作六书“象形”之例的(日月),用作“指事”之例的(上下)等,就是这一步的表意文字。

由此再进一步,拼合了这等象形文字来表意思,便成了一种完成的表意文字。

这在中国的汉字如六书中的所谓“会意”,合“人”“木”两字作一个“休”字,合“刀”“牛”“角”三字作一个“解”字等,就是适例。

表意文字以后便是表音文字了。

这里有一个显著的分歧:一面埃及楷书的象形文字发达为行书(僧侣文字)和草书(民间文字)之后,腓尼基人采取楷书及行书造了拼音字母的原形,递嬗下来,成为今日世界通行的拼音字母。

一面如我们中国的汉字,虽然也有六书中称为“形声”“转注”等半表音文字及称为“假借”的纯表音法,却始终只借固有文字为表音记号,知道注音字母以及其他种种拼音字母出现为止,不曾定出什么以简驭繁的拼音字母。

文字是诉之视觉的,从记认记号、图影记号、象形文字等等诉之视觉的方面发达起来,也是自然的趋势。

但单单诉诸视觉,直接表示意思,不同语言连合,必如“态势语”似地,繁重二不便应用。

既同语言连合,文字就不但表示意义,也且表示语言中诉之听觉的声音。

文字就称为语言的标记。

修辞现象1.消极的——明确、通顺、平匀、稳密2.积极的——辞格、辞趣P42消极修辞纲领记述的境界,如科学文字、法令文字及其他的诠释文等,都以使人理会事物的条理、事物的概况为目的。

中考语文常考的八种修辞手法,你掌握了多少?

中考语文常考的八种修辞手法,你掌握了多少?

中考语文常考的八种修辞手法,你掌握了多少?众所周知,修辞手法的考查是中考必考题型之一。

然而事实上,掌握修辞,不仅能帮助大家在写作方面进行有效表达,改善作文的表达效果;还可以轻松解答关于诗歌鉴赏和阅读等的题型,提高成绩。

所以,对于中学阶段常考的八种修辞大家务必要掌握清楚。

眼看各种考试即将到来,为了让大家得到该拿的分数,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关于修辞的知识点。

知识点较多,记得查收!顺便动动你们的小手指,分享给身边更多需要的小伙伴~修辞手法共有12种: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反问、设问、对偶、对比、引用、借代、反复、反语。

中学阶段掌握其中八种就行。

八种重点修辞手法:由易到难排序:反复-拟人-夸张-设问-反问-排比-比喻-对偶1.反复【定义】:为了强烈地表达思想感情,有意地把某个词语或句子重复运用,这就叫反复。

【类型】:1、连续反复2、间隔反复【作用】:可以强调突出某一事物,表达绵绵不断的情思或加强语气,突出感情。

【例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作用分析】:盼望着一个短语连续反复,表现对春的喜爱,盼望春天早日到来的急切心情。

2【定义】:把事物人格化,赋予他们人的思想和动作行为,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和深切的感受,就叫拟人。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定义】: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能增强表达效果,引起人的丰富想象,起强调的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对联中的排比与层递

对联中的排比与层递

陀蔦"•对#例%对联中的排比与层递文/朱英贵一、对联中的排比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短句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需要注意的是,运用排比通常仅限于上下联的内部,而不会在上下联之间贯通。

长联中常有排比,但这不是说短联就不能运用排比,下面就是一副全部运用排比的短联: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这副对联上下联各用八个字构成四项排比。

当然,短联的排比也不一定都要贯通全联,例如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联:净土莲花,一花一佛一世界;牟尼珠献,三摩三藐三菩提。

这副对联只在上下联的后半部分各自运用三项排比。

对联中的排比必须是上下联相对应处同时运用,这样才显得容量大、概括力强,因此那些用于概括、罗列、追忆等性质的对联,多用排比手法。

排比的各项内容可以字数相等、句式整齐,也可以字数不等、句式参差,但各项排比的语法结构和表达语气却必须一致。

下面举一些在这方面可供理解的运用排比手法的对联:(1)武汉东湖联:鹄比翼、花颦眉、柳拂裙,画意更兼诗意;林蕴幽、水凝碧、山环翠,东湖不让西湖。

此联上下联前半部分各三项排比,均字数相等、句式整齐。

(2)昆明西山飞云阁联:半壁起危楼,岭如屏,海如镜,舟如叶,城廓村落如画,况四时风月,朝暮晴阴,试问今古游人,谁领略万千景象;九秋临绝顶,洞有云,崖有泉,松有涛,花鸟林壑有情,忆八载星霜,关河奔走,难得栖迟故里,来啸傲金碧湖山。

此联上下联前半部分各四项排比,字数不等、句式参差。

联中的“城廓村落如画”“花鸟林壑有情”,从意义、口气、结构和标志词(如、有)来看,都是排比中的一项。

(3)邓石如自题碧山书屋联: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作者在这副联中,上下联分别用九种事物排列,前八项均由三字句构成,最后一项扩展为四字句,节奏紧凑,音调铿锵,气势宏大,回环跌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偶排比层递的区别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对偶、排比、层递的区别
1、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①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的平行排列,对偶只限于两个句子。

排比的形式不如对偶严格。

排比的各个句子字数可以不完全相等。

②排比往往运用相同的词语;对偶的两个句子字数必须相等,而且忌用相同的词语。

对偶的两句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相应的词词性相同;排比则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来表达相关的内容。

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对偶;“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是排比。

2、层递和排比的区别
①层递在结构上不强调相同或相似,往往不用相同的词语;排比的结构往往相同或相似,常用相同的词语。

②层递在内容上是递升或递降的,具有等次性(级差性),事物之间是步步推进的逻辑关系;排比的内容是并列的,构成排比的内容是是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或几个相关的问题。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文章里的“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队,为了战斗的胜利……”有的单说它是排比,有的单说它属层第,实际上它是两种修辞手法的兼用。

因为构成排比的一组语句总是包含三项或三项以上的相内容,它们的关系也是并列的,上面的句式就具备了这一点。

层第虽然也具有排比这一特点,而层第与排比的区别就在于在内容
上反映客观事物的递升与递降形式。

如句式里从班到潜伏队到整个战斗队(这里对战斗队予以伏笔了)。

它是一种从小到大的递升形式。

就排比而言,三个“为了”就能足以证实了。

同时,三个“为了”除了结构相似之外,语势得到了增强、情感也得到了加深,这也是排比与层第区分的第二种方法。

又如:吃饱了的虾,有的独自游来游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在缸壁休息。

它虽具备结构相似这一点,但连续用上几个有的没能使语气得到增强,也没能让情感得到加深,更没有递升与递降的形式出现,所以他不能纳入层第的范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