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排比、层递的区别
言语交际教学辅导5:修辞格的运用(下)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言语交际》单元辅导(5)责任教师:吴会灵第五章修辞格的运用(下)一、修辞格的区别(一)借喻与借代的区别分析:借喻与借代修辞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有相似点和不同点: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的一种比喻方式。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表现的对象,而用与这个对象密切相关的其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相似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
②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只代不喻,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这是构成借代的基础,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相似。
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
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
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
“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
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
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
思考:什么是相似点?“什么是相似点”这个问题教材上并没有直接讲述,但其意思在教材中已经有所体现,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自己归纳出来。
我们认为,相似点是作者引起联想并构成比喻的基础,是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事物能够联系在一起构成比喻,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二者的相似性,这是构成比喻的基础。
本体和喻体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相似点不明确,就不能构成比喻,即使构成比喻别人也无法理解。
语文修辞手法

语文修辞手法语文修辞手法一般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反语、映衬、设问和反问、拈连和仿词、移就、对偶、排比、回环、层递、反复、古诗文修辞〈1〉比喻1、定义:就是打比方。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格式。
2、明喻:本体(被比的事物)、喻体(作比的事物)和比喻词(像、如、似、似的、好像、一样等)都出现的比喻。
3、暗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而比喻词不出现的比喻。
代替比喻词的词语是:“是”、“就是”、“成了”、“成为”、“等于”等。
4、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借喻体来代替本体的比喻。
例:王老师的办公桌上,高高耸起了一座大山。
5、比喻的特殊格式(1)引喻:柴多火焰高,人多主意好。
(2)较喻:可是在中国,那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3)修饰喻:偏见的树,在王教授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了。
(4)同位喻:祝愿祖国母亲繁荣昌盛!(5)否定喻:这个整天同钢铁打交道的技术员,他的心倒不像钢铁那样。
6、使用比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事物,但在某一点(或几点)上极其相似。
(2)要用具体比抽象,用浅显比深奥,用熟悉比陌生,让人容易理解,使人容易接受。
(3)比喻要新颖,不落俗套。
7、比喻的口头描述妹妹的脸蛋像苹果一样红。
把脸蛋比作苹果用苹果喻(比喻)脸蛋把脸蛋喻为苹果8、几种假冒比喻(1)他长得像他爸爸。
(同类作比)(2)何首乌根像人形。
(形状同类作比)(3)他好像刚才出去了。
(表示推测,没有喻体)9、比喻的作用(1)可以使语言形象化。
(2)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
(3)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并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感情,表明作者的立场。
〈2〉比拟1、定义:把物当作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特性,主要是为了把人的感情寄托于事物,使人的感情得到更为充分的抒发;同时也是为了把事物写得生动活泼一些,使读者感到亲切有趣。
常见修辞方法的区别

中学生学习修辞方法,要掌握修辞方法的特点、作用及分类诸问题,同时也要掌握修辞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这样有助于全面掌握修辞规律,避免混淆、误用。
这里就几种常见修辞方法谈谈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一、借喻和借代借喻和借代这两种修辞方法所以容易混淆,是因为这两种修辞方法的本体都没有出现,而只出现了喻体或借体。
例如:①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看不见太阳。
②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这两个句子中的“幔”和“一针一线”的本体分别是“乌云”和“群众的东西”。
①句中的“幔”和②句中的“一针一线”,从形式上看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况且又没有本体,所以,很难一下子就搞清楚它们是“借喻”中的喻体还是“借代”中的代体了。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首先,借喻和借代的构成基础不同。
借喻是靠“相似点”把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的,借代却是靠“相关性”把借体和本体联结在一起。
如①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这句话中的“毒蛇猛兽”说的是剥削阶级,“毒蛇猛兽”和“剥削阶级”是两个根本不同的事物,但“毒蛇猛兽”吃人的特点与“剥削阶级”剥削劳动人民的特点是相似的,作者就是抓住了它们的这一相似点构成了一个比喻,使人们形象地了解了剥削阶级的本质特点。
②“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
”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这里的“花白胡子”与长着花白胡子的人紧密相关,所以构成了借代。
其次,借喻和借代的作用不同。
借喻是靠“喻”使语言生动形象的,借代则是靠“代”将事物的某一相关部分的特征拿来代替本体使形象突出、语言生动的。
例①中的“毒蛇猛兽”吃人的情况是人们所熟悉的,用它来比喻剥削阶级吃人的本质,人们就容易理解剥削阶级的本质特点了。
例②中的“花白胡子”是长着花白胡子的那个人的突出特征,用“花白胡子”来代替那个人,就更能使那个人形象突出,语言也显得生动活泼。
借喻和借代有区别也有联系。
请看下面一段话:“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在这里,作者说杨二嫂的形象像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这是一个十分形象传神的比喻,比喻的结果也为构成下文的借代创造了条件,下文便直接称杨二嫂为“圆规”了。
八种常用修辞手段及其作用力

八种常用修辞手段及其作用力
修辞手段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技巧,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
艺术感染力。
本文将介绍八种常用的修辞手段及其作用力。
1. 比喻
比喻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来进行描述。
它
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增加作品的形象感和情感色彩。
2. 拟人
拟人是将非人物化的事物赋予人类的属性和行为。
通过拟人,
作品中的事物和情感更生动,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3. 夸张
夸张是对事物进行夸大或过分渲染,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通过夸张,作品的表达更加生动有趣,情感更加强烈。
4. 对偶
对偶是将相似的事物或观点进行并列对比。
它可以增强作品的对比效果,使观点更加突出和清晰。
5. 排比
排比是通过列举一系列相类似的事物或观点来强调某种情感或观念。
排比可以增加作品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故事更加连贯和吸引人。
6. 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通过反问,作品可以引发读者思考,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7. 并列
并列是将两个或多个相同结构和地位的成分进行连接。
通过并列,作品可以形成并列的意境,使读者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力。
8. 对比
对比是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照和比较。
通过对比,作品可以突出事物的差异和特点,增加表达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以上是八种常用的修辞手段及其作用力,它们在文学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希望这份文档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修辞手段。
汉语修辞《对偶·排比·层递·反复·类迭·同异·错综》释义与辨析

汉语修辞《对偶·排比·层递·反复·类迭·同异·错综》释义与辨析[释义]对偶新婚之夜,苏小妹欲试新郎秦少游胸中之才,将秦少游拒之门外并出对曰:“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少游左思右想不得其对,徘徊长廊。
苏东坡见状,虽替妹夫焦急,却又不便代劳。
突然他灵机一动,拾起一块石子,投进盛满清水的花缸里。
秦少游顿时醒悟,脱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苏小妹闻声大喜,急忙迎进新郎。
“闭门推出窗前月”与“投石冲开水底天”是一副工整的对联。
对偶又叫对联或楹联,在诗词中又称对仗。
它是汉语所独有的传统言语表达形式。
一对句子,需字数相同,音韵各异,平仄协调,对偶工整。
所谓对偶,是指用一对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语句来表达一个内容相对称的意思。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对偶分出不同的种类。
1.对偶从形式上可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1)严式对偶。
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
严式对偶又叫工对或工整对。
如:相传爱国英雄于谦少年时,才思敏捷。
一次,有人出难题要他对对子,上联为“半夜二更半。
”这一句五个字,首尾要用同样的字,这是第一难;第二字是名词,第一字和第二字要构成偏正式的复合词,这是第二难;第三字必须是数字,与第四字又要构成偏正式的复合词,这是第三难;对句和出句必须平仄相对,如“半夜”为仄仄,对句要平平,这是第四难。
于谦略加思考,就工整地对出了“中秋八月中”,真是奇思妙想,对句工整。
又如:于谦年幼时,母亲把他的头发梳成双髻。
一天,一个叫兰古春的僧人看到他这副模样,戏道:“牛头喜得生龙角。
”于谦应道:“狗嘴何曾出象牙。
”于谦回到家对母亲说:“今后不可梳双髻了。
”过了数日,兰古春恰好路过学堂,见于谦头发梳成三岔,又戏道:“三角如鼓架”,于谦对道:“一秃似擂槌”。
(2)宽式对偶。
与严式对偶相比,宽式对偶要求不太严格,它一般只要求结构大致相同、声韵基本协调。
试比较排比和层递两种辞格的异同 (2)

试比较排比和层递两种辞格的异同引言辞格也称为“修辞格”、“修辞方式”,是人们在组织、调整、修饰语言,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特定方法、特定功能、为社会所公认,符合一定类聚系统要求的言语模式。
是一种能在语境里巧妙运用语言而构成的特有模式。
排比和层递分别是其中的分类。
下面来论述一下二者的关系。
1 、定义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法成分排列起来,是内容和语势增强。
比较明显的例子有:走进展厅,引人注目的是那一团团、一簇簇的珊瑚,它们有的形似鹿角,有的状如树枝,有的好比象牙雕出的松塔,还有的犹如白雪皑皑的山脉。
而层递则是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连用内容递升或递降的语句,表达层层递进的事理。
如:他的家业就这样变小,变作没有,而且负了债。
从定义可以明显看出,排比和层递都是由很多短句构成的长句,通过短句间的不同关系能够增强句子的表达效果,增强感情的抒发。
而区别就在于排比的短句之间是并列的关系,他们所表达的意思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致,通过并列排列起来。
层递中的短句则是以事物逻辑关系或是递增或是递减排列起来的,步步推进,从而达到使人们的认识层层神话,对表达的事理产生深刻的印象的效果。
2 、类型分析排比的可分为句子排比和句法成分排比两类。
句子排比是指单句和复句(包括分句)并列构成排比。
例如:为了天空更加湛蓝,为了树木更加葱郁,为了河水更加清澈,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
(这是分句的排比)党啊,亲爱的妈妈,您是东方升起的一轮朝霞,晨曦中我们沐浴着您明媚的霞光;您是一缕春风,轻轻地吹拂着神州每一寸土地;您是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不断前行;您是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幸福成长。
(这是分句组)句法成分一般来说都能够用来排比。
如:傍晚漫步在小路上,静谧的树林,美丽的晚霞,清澈的河水,这是最美丽的风景。
(主语的排比)在小河两岸是满眼的鲜花,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空中的太阳那么绚丽,像雨后的彩虹那么缤纷。
十八种修辞手法之15——层递

十八种修辞手法之15——层递
十八种修辞手法之15——层递山原鹿
初中生应掌握和了解的十八种修辞手法之15——层递
修辞方法即修辞格,它是修辞上具有特定表达功能的结构方式,是经过人们长期使用,逐渐定型化的语言格式。
它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句子的调整上。
它有助于提高语言的表现力,但必须用得恰当、贴切,否则将有损句子乃至文章的表情达意。
初中生应掌握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初中生应了解的修辞方法:借代、对比、双关、反语、引用、互文、层递、顶真、回环、通感。
十五、层递
(1)概念:层递是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相似、内容递升或递降的语句,表达层层递进的事理的一种修辞方法。
(2)层递的类别:
递升。
按照事物的发展,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去排列。
例如: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光未然《黄河大合唱》)
递降。
按照事物的变化,由大到小,由多到少,由高到低……去排列。
例如:老师又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
数学的皇冠是数论。
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3)层递的作用:
借步步推进,使人们的认识层层深化,对表达的事理产生深刻的印象。
(4)层递与排比的区别:
层递着眼于内容上具有等次性(级差性),构成层递的几个语句在内容上必须是递升或递降的;
排比主要着眼于内容上的平列性,构成排比的内容是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或相关的几个问题。
层递在结构上不强调相同或相似,往往不用相同的词语;
排比在结构上必须相同或相似,往往要用相同的词语。
公文写作中如何运用排比与对偶

公文写作中如何运用排比与对偶在公文写作中,排比与对偶是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有效地提升文章的表达效果和语言的艺术性。
本篇文章将从什么是排比与对偶、排比与对偶的作用以及如何在公文写作中运用排比与对偶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排比与对偶的概念与作用1. 排比:排比是指在一组平行的词语、短语或句子中,采用相同的结构和节奏,使得表达更加生动、响亮、鲜明,起到突出强调、强化语义、增加语言冲击力的作用。
例如:“心灵的渴望,身体的疲惫,生活的困境”,通过并列的排比结构,突出了内心的愿望、身体的疲惫和生活的困难。
2. 对偶:对偶是指在一组词语、短语、句子中,前后成对的语言表达具有相似的结构和形式,起到增强语义对比、加强语言节奏的效果。
例如:“明日之事,今日定下;今日之事,此时行动。
”通过对偶的方式,使得表达更加平衡、对比明显,效果更加突出。
排比与对偶在公文写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排比与对偶可以使公文表达更加生动、鲜明。
通过使用排比与对偶,可以使文章的语言形象感更强,使读者对文中表达的内容有更加直观的理解。
例如:“工程较大,资金较多,时间较长。
”通过排比的方式,直接表达出了三个方面的情况。
其次,排比与对偶可以使公文语言更加响亮、有力。
由于排比与对偶采取了相同的结构与节奏,使得文章的语言更加醒目、有节奏感,并产生一种音乐般的韵律感。
这样的语言表达往往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注意。
最后,排比与对偶可以增强公文的语言冲击力与记忆性。
由于排比与对偶重复使用了相同的表达方式,使得文章的语言更加突出,更加易于被读者接受和记住。
这样的语言表达在公文中往往能够起到很好的强调和记忆的作用。
二、在公文写作中运用排比与对偶的技巧1. 控制排比与对偶的频率:在公文写作中,为了避免过度使用排比与对偶造成重复与繁琐的感觉,需要掌握好使用的频率。
适度的排比与对偶可以提升文章的修辞效果,但使用过多会使文章显得呆板。
因此,在运用排比与对偶时,需要根据文章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偶、排比、层递的区别
1、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①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的平行排列,对偶只限于两个句子。
排比的形式不如对偶严格。
排比的各个句子字数可以不完全相等。
②排比往往运用相同的词语;对偶的两个句子字数必须相等,而且忌用相同的词语。
对偶的两句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相应的词词性相同;排比则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来表达相关的内容。
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对偶;“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是排比。
2、层递和排比的区别
①层递在结构上不强调相同或相似,往往不用相同的词语;排比的结构往往相同或相似,常用相同的词语。
②层递在内容上是递升或递降的,具有等次性(级差性),事物之间是步步推进的逻辑关系;排比的内容是并列的,构成排比的内容是是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或几个相关的问题。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文章里的“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队,为了战斗的胜利……”有的单说它是排比,有的单说它属层第,实际上它是两种修辞手法的兼用。
因为构成排比的一组语句总是包含三项或三项以上的相内容,它们的关系也是并列的,上面的句式就具备了这一点。
层第虽然也具有排比这一特点,而层第与排比的区别就在于在内容上反映客观事物的递升与递降形式。
如句式里从班到潜伏队到整个战斗队(这里对战斗队予以伏笔了)。
它是一种从小到大的递升形式。
就排比而言,三个“为了”就能足以证实了。
同时,三个“为了”除了结构相似之外,语势得到了增强、情感也得到了加深,这也是排比与层第区分的第二种方法。
又如:吃饱了的虾,有的独自游来游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在缸壁休息。
它虽具备结构相似这一点,但连续用上几个有的没能使语气得到增强,也没能让情感得到加深,更没有递升与递降的形式出现,所以他不能纳入层第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