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学案3

合集下载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优秀13篇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优秀13篇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优秀13篇《羚羊木雕》教案篇一创意说明:分角色、分角度、分主题,进行朗读、品读、说读等课堂活动,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

教学步骤:一、分角色朗读1.检查课前预习,指点生字生词。

2.默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梳理文中人物及其关系。

3.指导朗读,略举几例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交代朗读要领。

4.分角色朗读课文——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万芳的妈,故事叙述者。

读后教师及时评点。

5.准备课堂讨论。

教师布置如下问题,请同学们思考:(1)简要复述故事情节;(2)“我”与父母的这次矛盾分歧,究竟谁是谁非,请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6.组织课堂讨论,先小组议论,后全班交流。

二、分角度品读1.品精巧的结构(1)提问思考:文中写了哪三件事?分别发生在什么时间?(2)引导讨论:①万芳拿自己的新裤子换“我”的破裤子,上星期。

②送羚羊木雕,昨天。

③逼“我”要回羚羊木雕,今天。

(3)提问思考:作者对这三件事的记叙,在布局上有何特点?(4)引导讨论:文章以妈妈的追问开篇,一开始就显示出了紧张的'气氛,抓住了读者。

争辩结束,穿插上星期体育课发生的事情和昨天送羚羊的事情,使情节显得紧凑而又集中。

2.品寓含的褒贬(1)提问思考:①父母逼“我”要回羚羊木雕时,奶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褒贬倾向?②结尾句“这能全怪我吗”,言下之意是什么?③文中父母的话,尤其是妈妈的话,为什么句句都显得如此生硬?④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叙述“我”和万芳的友谊,着力渲染童心的美好?(2)按同桌、小组、全班三个层次展开讨论和交流。

(3)教师归纳点拨:作者的感情倾向寓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即儿童心灵无比美好,尽管他们幼稚,但是不能粗暴地伤害他们的心灵;童心无价,只知东西贵重,不知孩子心灵贵重,是愚蠢的。

3.品简练的语言(1)品词:本文用词精当,如开篇“妈妈突然问我”的“突然”,“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的“盯”等,或烘托紧张气氛,或传达人物性格,均起到了很好的表达作用。

羚羊木雕学案

羚羊木雕学案
学习过程
教师修订学生反思
一、自主预习
(一)了解作者:本文作者,1945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国电影集团策划部编审、一级编剧,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主要作品有电影剧本《霹雳贝贝》、《魔表》、《疯狂的兔子》,长篇小说《第三军团》。
(二)朗读课文,扫清拦路虎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3、课文中有几段文字似乎与羚羊木雕无关,请找出来,你认为这段文字在文中的有什么作用?
三、精段赏析
阅读课文16-22段,回答下列问题。
11.这段文字刻画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扣住的两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
12.这段文字在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时,主要运用的是()
A.肖像描写B.动作描写C.语言描写D.心理描写
课题
羚羊木雕
审核人
王春凤
使用时间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李美
使用人
学习目标
1、快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3、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4、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重点、难点
重点:1、2
难点:3、4
怦怦( )逮着玩()逮捕()攥着()树杈()
颤抖()寒颤()
2、根据所给拼音写汉字
Hale Waihona Puke 伤bā()wǎn()回脸jiá()
3、词语填空
影不离自主张二而一无可回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
2、文中出场的人物有哪几个?

羚羊木雕教案 (3)

羚羊木雕教案 (3)

羚羊木雕教案一、教案概述•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学生将能够了解羚羊木雕的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并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木雕技巧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教材准备:羚羊木雕作品、木雕刀具、木块、色彩工具等。

•教学时间: 2学时。

二、教学内容1. 羚羊木雕的介绍•羚羊木雕是一种以羚羊为主题的木雕艺术品,通常用天然的木材进行制作。

•羚羊木雕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是中国传统的木雕工艺之一。

•羚羊木雕的制作工艺要求精细,需要运用木雕刀具进行雕刻,并注重对细节的处理。

2. 制作羚羊木雕的步骤•步骤1:选择合适的木材–选择质地坚硬、纹理清晰的木材,如黄花梨、花梨木等。

•步骤2:制作草图–根据羚羊的形象特点,用铅笔在木块上画出草图。

•步骤3:雕刻形状–使用木雕刀具根据草图的轮廓线进行雕刻。

–首先,从外部轮廓开始雕刻,然后逐渐推进到内部雕刻,注意保留细节。

•步骤4:打磨–用砂纸或磨具对雕刻好的羚羊木雕进行打磨,使其表面光滑。

•步骤5:上色–使用色彩工具给羚羊木雕上色,突出其形象特点和细节。

3. 木雕技巧和工具的使用方法•技巧1:刀法–刀法要求稳定、有力,可以使用推刨刀、斜刨刀等进行不同角度的刀法。

–刀法的运用要根据羚羊的形象特点进行适当的处理。

•技巧2:线条处理–雕刻出羚羊的线条要流畅自然,要注意线条的粗细和力度。

–线条的处理要求准确,可以运用刮削和凿刻等技巧进行。

•工具1:推刨刀–推刨刀是常用的木雕刀具之一,适合进行较大面积的刨削。

•工具2:凿刀–凿刀适合进行凿刻和修整细节等工作,能够较好地控制刀法。

三、教学活动1. 观摩羚羊木雕作品•学生观摩教师带来的精美羚羊木雕作品,了解其形象特点、工艺技巧和艺术价值。

2. 制作羚羊木雕小样•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用木雕刀具对小块木材进行雕刻,制作羚羊木雕小样。

3. 绘制羚羊草图•学生利用铅笔在纸上绘制羚羊的草图,体验形象的构建和线条的处理。

羚羊木雕学案

羚羊木雕学案

羚羊木雕学案一、名人名言: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

”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

”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

二、作者简介我国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内最有影响的少儿小说作家之一。

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编剧。

短篇小说集<<题王>>、<<空箱子>>、<<羚羊木雕>>等作品曾获:中国图书奖一等奖、宋庆龄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国际青少年读物联盟优秀作家奖.国际安徒生奖提名。

三、学习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2. 学习并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

四、研读文本(二)、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课文是介绍“羚羊木雕”这件工艺品的吗?2、“羚羊木雕”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3、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4、在体育课上,万芳为“我”做了一件什么事?这部分在文中属于顺叙?插叙?倒叙?5、“我”用()和万芳的()交换以示友谊。

语文老师管我俩叫6对于万芳和“我”交换裤子,万芳妈的做法是:7、对于“我”送万芳羚羊木雕一事,“我”的爸爸妈妈的做法是8、对于爸爸妈妈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的做法,奶奶说了一句话(三)、理清事件1.全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写了三件事,填写下面空白.____羚羊木雕____羚羊木雕____羚羊木雕2.中间一件事在叙述中运用的是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插叙.补说我赠送木雕的原因;使故事情节紧凑集中,悬念迭起。

3.文中一共提到几个人?在是否要回羚羊木雕问题上各持什么态度?我-------父母------ 奶奶------ 万芳-------万芳妈妈--------4写法探究本文写了发生在三个时间的三件事情,写得集中紧凑,作者是怎样布局的?每个人物有什么特点?(四)(五)内容研讨(1)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2)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六)主题探讨“这能全怪我吗?”主题理解(七)启示。

《羚羊木雕》的小学优秀教案3篇

《羚羊木雕》的小学优秀教案3篇

《羚羊木雕》的小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3、情感目标: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关系。

学会与他人、父母沟通。

【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教学准备】学生:1、课前请同学们在练笔里写写自己进入中学后在家庭中的变化,准备在班里交流。

2、课前自读课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师:1、查阅指导朗读的资料,教师参与分角色朗读。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进入中学已半个学期了,如春天的小树在慢慢长大,有的同学在练笔这样写:(大屏幕投影出示,请作者读一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

如果说一个人的历史要用笔来写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我们从父母手里接过笔自己写的时候了。

”“在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

不再是那个只会听话的小朋友了。

在我脑海的深处,有一颗叛逆的种子在发育、长大。

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

”(过渡)是的,我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让我们一起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

教师板书课题及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1、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2、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怎样?要感知课文,就要朗读,朗读有助于体会。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自由回答问题并明确上述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受。

教师鼓励学生对课文有主动的、独特的感受,随时加以肯定。

教师小结:《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把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展示在我们面前,矛盾尖锐集中。

文章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妈妈、爸爸、奶奶先后出场,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

这样巧妙的情节,精彩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精读揣摩。

《羚羊木雕》的小学优秀教案精品3篇

《羚羊木雕》的小学优秀教案精品3篇

《羚羊木雕》的小学优秀教案篇4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2、能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培养沟通的技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教学难点:能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培养沟通的技巧。

教学过程:一、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事情的经过。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张之路的《羚羊木雕》,继续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这一家庭矛盾中,各人的性格特征从说话的语气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那么,妈妈的话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来读?分别试读妈妈、爸爸、“我”、“万芳”的话。

?二、评议朗读情况。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投影)四、在这场矛盾冲突中,究竟谁是谁非,请谈谈你的看法。

五、学生分组辩论,.总结。

六、这场家庭矛盾的发生,归根到底就是各人的价值观不同,那么,父母看重的是什么?文中的“我”看重的又是什么?(学生板书)七、讨论:女儿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事情怎样处理才更妥当?八、投影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九、总结,布置作业。

《羚羊木雕》的小学优秀教案篇5一、活动主题《羚羊木雕》标题的作用二、活动背景《羚羊木雕》一文,作者原拟定的题目是“反悔”,是站在“我”的角度上;而后来编者把标题更改为“羚羊木雕”,以物作标题,既把整个事件联系起来,又不会产生歧义。

这次活动就是探讨标题的作用。

三、活动目标1.分析理解将标题“反悔”改成“羚羊木雕”的好处。

2.理解标题的几种作用。

四、活动过程1.活动导入大家在写作的时候,都会给文章拟定一个标题。

那你有没有考虑过,自己为什么要拟一个“甲”标题,而不是“乙”标题呢?我们观察一个人,最关注的部分往往是这个人的头部,尤其是眼睛。

而文章的标题恰恰就是处在这样的位置,它就像人的眼睛指向人的心灵一样,既能精炼地传达文章的信息,帮助读者抓住文章的要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文章的神韵。

2.展开活动(1)引导学生回顾课本中学过的各类文章标题并思考其作用。

羚羊木雕教案(通用6篇)

羚羊木雕教案(通用6篇)

•••••••••••••••••羚羊木雕教案(通用6篇)羚羊木雕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羚羊木雕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羚羊木雕教案篇1教学设想:“代沟”是现代中学生常常感到困惑的话题。

“亲情”与“友情”的矛盾也时有发生。

《羚羊木雕》所写的家庭故事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这一家庭纠纷矛盾重重,悬念跌宕,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课文中充满了是是非非的矛盾冲突,矛盾该如何解决呢?在这一点上,正符合浙江卫视的栏目--人生AB剧的栏目特色。

我决定以《羚羊木雕》的为内容做一期人生AB剧的节目,学生、家长作为节目的参与者参与其中。

我让学生自编自导,把查问木雕部分改编成一个家庭情景剧。

在学生的表演剧情中,不仅形象的展现了人物性格,而且把家庭的矛盾也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样,学生就可借助同学的形象的表演结合课文分析人物性格,从而掌握人物的描写方法。

面对矛盾冲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去解决问题,让学生自由的讨论、辩论,并把课堂向家长开放,让家长走进课堂,适时的让家长设身处地的谈感受,这样触到了孩子内心深处的心弦,让孩子和家长在课堂上交流,有了心灵的碰撞,从而真正达到了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如果教师把更大的自由、发现的快乐给学生,给学生广阔的天地,给学生抒发真情的天空,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的全过程,就可以充分地展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而这正是课堂三维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容易被忽略或教学难度较大的地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培养阅读理解、辨别是非的能力。

2、提高朗读能力,正确清楚地朗读课文。

3、学会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文中所赞美的小朋友之间真诚无私的友情,领悟并倡扬文中所表现的纯洁真诚的人情美。

《羚羊木雕》学案

《羚羊木雕》学案

同煤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学案(46--48)第22课《羚羊木雕》(第1---3课时)主备:李新权审核:班级:姓名__________当我们离家时,我们最思念的是谁呢?浓浓的亲情如慈母手中的线,永远萦绕在我们心头;当我们在家时,那你一定想念自己的朋友。

我们的人生怎么能没有友情?同学们,你们一定都爱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父母,但有时候,你们会与你们的父母对某事认识不一致,思想上闹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处理的?无论亲情、友情都需要用心呵护。

否则,亲情的天空也会下起绵绵细雨,友情的乐章也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耐人寻味的小说《羚羊木雕》,通过这个故事好好思索一番亲情友情、成人世界儿童世界等问题。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插叙的记叙顺序。

(重点)2.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及人物性格特征。

(重点)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家庭成员各自的思想感情,从不同人的立场思考解决亲(成人世界)子(儿童世界)矛盾。

(难点)【相关链接】羚羊木雕,是非洲艺术家以羚羊为形体用一种黑木雕成的工艺品。

非洲木雕是非洲大陆具有代表性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工艺品,其文化、艺术价值很高。

非洲很多国家元首出访或欢迎来访的客人大多喜欢赠送木雕。

【自主学习】1.默读读课文,划出不会字词,查阅字典。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羚.羊()木雕.()怦.怦()逮.着玩()伤疤.()脸颊.()攥.着()2.解释下列词语:自作主张:脸颊:形影不离:寒战:满不在乎:仗义:3.字词拓展:多音字()()()撒藏逮()()()形近字犄()浃()雕()倚()颊()碉()根据意思写成语①久久地注视着一个地方。

()共页第1页②彼此关系十分密切,总愿在一起不分开。

()③完全不放在心上。

()④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肃。

()第一课时【合作探究1 叙事艺术】1、请按事件发生的是时间顺序说明本文共记叙了哪些事件?2、本文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叙事有什么好处?3、请按出场顺序写出小说的人物并结合生活经验分析人物出场的安排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羚羊木雕》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表演,揣摩人物的性格,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章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感悟友情的可贵、情义的无价,正确认识父母的行为。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他人沟通。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羚羊木雕”是贵重物品,在文中有两层意义:一是“我”把它送给朋友,代表着友谊;二是在父母眼里,意味着物质利益。

整体讲:“羚羊木雕”与友情在文中形成一对矛盾,这种矛盾说到底还是一个“代沟”问题。

围绕这个“代沟”,文章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让我们去评判文中人物做法的是与非。

张之路,1945年生,山东诸城人。

1968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

曾任中学教师多年。

1982年调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现任该厂文学部主任。

1977 年开始发表作品。

主要有电影文学剧本《霹雳贝贝》《磨表》《傻鸭子欧巴儿》及同名中篇小说,话剧《双龙花盆》,童话集《野猪的首领》《大鼻头和黑眼圈》,小说集《在楼梯拐角》《题王》,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等。

1992 年被登录于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名册。

3.相关资料本文通过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父母应怎样尊重孩子的感情?孩子应怎样才能既尊重父母,又能增进朋友间的友谊?进而向我们提出:金钱与友谊哪个更重要?标题是编者加的,原题是“反悔”。

本文曾刊登在1984 年第10 期《东方少年》。

【积累运用】1.生字扫描卡(1)生字注音犄()角攥()着怦怦()脸颊()抹()眼泪(2)多音字注音组词藏()杈()逮()()()()颤()缝()()()2.词义快译通(1)形影不离:(2)仗义:(3)寒颤:3.词语我来选(1)“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了?”妈妈变的十分(严肃、严格、严厉)。

(2)“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强、坚定、坚决)地说。

(3)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你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珍贵、贵重)的木雕!”4.常识积累台记叙文的六要素: _______ 、 _____ 、 _____ 、_____ 、 ____ 、______ ;记叙文的顺序:、、;表达方式:、、议论、、说明;线索形式:以时间转移为线索、、、,多数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问题探究】5.思路梳理网:(1-16 )发生查问木雕——倒叙我、少年世界(17-)起因__ 木雕——叙万芳(- )______ 木雕——叙成人世界(- )_____________ ——顺叙父母6.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品味:奶奶的话批评了儿子、儿媳重财轻义的行为,奶奶理解“我”的苦衷。

她是个通情达理的人。

7.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该怎样避免这种不愉快发生呢?8.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怎样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主题阅读】(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乔迁新居,还没收拾完毕,突然停电了,屋内一片漆黑。

“笃、笃、笃”,小薇刚摸到蜡烛和火柴,门外便传来了敲门声。

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男孩,仰着小脸,背着手,“阿姨,你家有蜡烛吗?” 怎么?刚搬来第一天就支使孩子来借东西!是欺负新来的吗?这怎么行!今天借给他家蜡烛,说不定明天又来借葱、蒜、姜之类的。

不,不行!小薇的脑筋急速地转着。

“哎呀,真不巧,阿姨刚搬来,也没有蜡烛。

”说完就准备关门。

“阿姨,你看,我妈妈让我送来的。

”小男孩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抽出手,高高地举着两根粗粗的蜡烛。

面对孩子澄澈的眼睛,小薇一下子惊呆了,继而无力地倚着门,双手捂着面,不敢与孩子对视1.文章刻画孩子的神情动作,说说它们表达了孩子的什么特点?2.写小男孩子“背着手”的作用是:3.最后一段写小薇惊呆了,不敢与孩子对视,其原因是:(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忽略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上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的光芒,很美,很好。

孩子跪坐在椅子里,痴痴的望着阳台上沐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的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得本来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几分美好。

但孩子的心思全不在这里,他只顾痴痴地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几根嫩嫩绿绿的小瓜苗。

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好玩似的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会长出苗来。

孩子满心欢喜的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长出小西瓜来,那该多好啊!”接着孩子咯咯的笑了,满眼的憧憬。

孩子的母亲见了,走过来,“看什么呢?” 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地说:“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以后他们会长成瓜苗苗,结小西瓜给我吃。

”母亲皱了皱眉头,笑了笑,“傻瓜,那些瓜苗过几天就会死的,根本长不出西瓜。

” 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着明亮的眼睛,会的,小瓜苗会长成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好它们的。

”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忽略了孩子表现出的坚定与信心一天下午,子从学前班回来后,照例跑向阳台,奔向花盆。

顿时,孩子傻了眼,花盆中只有那株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威地炫耀着。

孩子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己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孩子哇一声哭了。

随后,孩子哽咽着问母亲,“妈妈,小瓜苗怎么没了?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哭的,那些瓜苗长在花盆里,影响紫罗兰的生长,那些小东西,别管了。

你也是,就知道哭。

乖,别哭了。

”母亲笑着责备孩子的淘气,拿出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

此后,孩子的眼睛总爱往花盆里瞟,并且想过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

几天后,孩子画了一张画,画中是一个大大的花盆,花盆里有一棵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

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笑道:不错啊,真厉害,得了个满分。

妈妈待会儿带你去上街,给你买冰淇淩。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

1.文中写孩子“痴痴的看”“满心欢喜地看”小瓜苗、“满眼的憧憬”表现了孩子怎样的心情?2.文中“孩子的画”表现了孩子怎样的感情?3.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与开头相同,这样安排的作用是什么?4.文中对母亲的神态与动作描写,表现了她对孩子的“忽略”,请找出两处:5.母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忽略?【能力提升】阅读纳兰性德《长相思》这首词,完成以下两个题目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在“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句话中,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传神?简要分析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积累运用】1.j i zu a np e ngji a mo藏(ca ng珍藏)杈(ch d杈子)逮(d di逮老鼠)(z a ng藏刀)(ch a树杈)(dai逮捕)颤(ch an颤抖)缝(f e ng缝纫)(zh ar颤栗)(f e ng缝隙)2.(1 )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2)讲义气。

(3)因受冷或受惊而发抖、战栗。

3.(1 )严厉(2)坚定(3)名贵4.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发展、结局;顺叙、插叙、倒叙;叙述、描写、抒情;以人为线索、以事为线索、以物为线索。

【问题探究】5、(1-16 )发生查问木雕——倒叙我、少年世界(17-23)起因赠送木雕——插叙万芳珍视友情(24-35 )高潮逼取木雕——顺叙成人世界(36-38 )结局伤心难过——顺叙父母重财轻义6.提示:抓住各个人物的特点,意思接近即可。

(提示:这个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研讨时可以让大家各显神通。

)例如,万芳妈妈说“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据此可以设想,“我”的妈妈如果委婉地跟万芳妈妈说这件事,劝万芳妈妈不要责怪万芳,好好跟万芳说,万芳就会把羚羊木雕还给“我”,这样既可以保护孩子的感情,又可以让孩子更懂事。

7.小朋友还不大懂事,凡事应该征求父母意见,可以避免做出幼稚的行为。

推而广之,包括大人在内,有事同人商量,都是必要的。

由此还可以明白,凡事考虑不周,就有隐患,要消除隐患,就要尽量想得周到。

8.作者的倾向:儿童心灵多么美好,尽管他们幼稚,但是不能粗暴地伤害他们的心灵。

孩子的心灵比任何贵重的东西更加贵重,只知东西贵重,不知孩子心灵贵重,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作者的褒贬倾向很明显,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大人总是不理解我们,由此形成代沟。

应该承认孩子总是不大懂事,一方面,要从小学会思考,有主见,但是另一方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

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

推而广之,一家人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主题阅读】(一)9.天真.纯朴.顽皮.机灵10.为下文小男孩拿出蜡烛作铺垫11.误解了孩子;暴露了自己自私的性格(二)1.发自内心的对小瓜苗的喜爱之情2.热爱生命,珍惜生命3.首尾呼应,升华主题4.a. 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忽略了孩子表现出的坚定与信心。

b. 母亲笑着责备孩子的淘气,拿出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

1.母亲只关心孩子的成绩,不关心孩子的情感教育和生命教育。

【能力提升】1.“聒”字用得好,突出了风雪声响之巨;且极具拟人味,仿佛这风雪也通人心似的,彻夜念叨着故园的人事,让人心潮起伏。

2.征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思念之情。

(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思念之情。

(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