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1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一上册语文《羚羊木雕》教案三篇

初一上册语文《羚羊木雕》教案三篇

初一上册语文《羚羊木雕》教案三篇《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

“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_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

“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

篇一【设计理念】1.立足小说故事内容,紧扣小说情节发展,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2.分角色朗读,在对话中感受人物形象,说出人物性格,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3.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4.注重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守住语文教学的根。

5.在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练笔”,让学生有话想说、能说。

【教学目标】1.根据课文语境,说出“自作主张、仗义、形影不离、合二为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这些词语。

2.分部分、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描写,评说文中人物,推想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说出文章运用插叙手法的作用。

3.用自己的话说出读课文后的感受或受到的启发。

【教学重点】抓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评说文中人物,推想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教学难点】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1.教法:朗读法、启发式、问题法、推断法。

2.学法:朗读法、讨论法、问答法、圈点勾画做批注。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弄清生字读音、字形、意义;弄清词语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诗句导入。

友谊是冬日的一缕阳光,让饥寒交迫的人感到温暖;友谊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让濒临绝境的人看到希望;友谊是一首飘荡的歌谣,让孤苦无依的人获得慰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由友谊引发的一个故事——《羚羊木雕》。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⑴孩子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我检查检查。

⑵提出问题:全文一共有多少自然段?抽学生回答。

提出问题:课文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学生试着回答或有回答的_。

)二、研读课文1——_自然段1.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1——_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妈妈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我”说的话,并注意“我”和妈妈的神态、动作。

羚羊木雕教学教案设计

羚羊木雕教学教案设计

羚羊木雕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羚羊木雕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羚羊木雕的图片,观察其特征和细节。

教学内容:1. 向学生展示羚羊木雕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外观特征。

2. 引导学生关注羚羊木雕的文化背景和意义。

教学活动:1. 向学生展示羚羊木雕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外观特征。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羚羊木雕的认知和了解。

3. 教师讲解羚羊木雕的文化背景和意义。

第二章: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羚羊木雕的基本概念和制作材料。

2. 学生能够掌握羚羊木雕的制作工艺和流程。

教学内容:1. 羚羊木雕的定义和制作材料。

2. 羚羊木雕的制作工艺和流程。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羚羊木雕的定义和制作材料。

2. 教师展示羚羊木雕的制作工艺和流程的图片或视频。

第三章:羚羊木雕的历史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羚羊木雕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2. 学生能够认识到羚羊木雕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内容:1. 羚羊木雕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2. 羚羊木雕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羚羊木雕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2. 教师展示羚羊木雕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的相关资料或图片。

3.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羚羊木雕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并认识到其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第四章:羚羊木雕的制作工艺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羚羊木雕的制作工艺。

2. 学生能够掌握羚羊木雕的制作技巧和方法。

教学内容:1. 羚羊木雕的制作工艺。

2. 羚羊木雕的制作技巧和方法。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羚羊木雕的制作工艺。

2. 教师展示羚羊木雕的制作技巧和方法的图片或视频。

第五章:羚羊木雕的艺术价值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羚羊木雕的艺术价值。

2. 学生能够欣赏羚羊木雕的美学特点。

教学内容:1. 羚羊木雕的艺术价值。

2. 羚羊木雕的美学特点。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羚羊木雕的艺术价值。

2. 教师展示羚羊木雕的美学特点的相关资料或图片。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优秀3篇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优秀3篇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优秀3篇羚羊木雕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以真诚无私的友爱为贵,正确处理好与同学朋友的关系。

2、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学会分析记叙文的构架与思路,掌握记叙文写作的一般规律。

二、难点、重点分析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分几个阶段叙说的?本文记叙了“我”被迫把送了人的羚羊木雕要回来这件事。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16段)写妈妈追问起羚羊木雕的下落,“我”告诉她,已经送给好朋友万芳了。

妈妈、爸爸一起要求“我”把它从万芳那儿要回来。

第M部分(第17段至第23段)回忆“我”和万芳的真挚友情。

第三部分(第24段至第25段)写奶奶出面干涉,反衬爸爸、妈妈只知东西名贵,却不顾尊重孩子的友谊。

奶奶做不了主,妈妈还是逼着“我”去万芳家。

第四部分(第26段至第38段)写“我”从万芳家要羚羊木雕的情形。

万芳把羚羊木雕还给了“我”,并且谅解了“我”,“我”止不住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2、一般的记叙文都是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叙说,而本文却把发生在后的“查问木雕”放在前面说,把发生在前的“赠送木雕”放在后面说,作者这样“倒”一下有什么好处?答:(1)把故事情节安排在一天的时间里,借回忆来反映“我”和万芳的真挚友情,交代赠送木雕的原因,既使故事完整,又显得集中紧凑。

(2)文章一开头就把最令“我”为难的事摆出来,避免平铺直叙,能引人入胜。

(3)让“我”一开始就处在尖锐的矛盾中——一边是父母逼迫,一边是极不情愿。

这样使全篇叙事有波澜,有情味。

3、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答:课文选取家庭生活中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

矛盾的焦点是“我”该不该将“羚羊木雕”转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我”父母的态度是“那么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他们逼“我”去要回来,而且说话的语气是“坚定”、“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教案(1).docx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教案(1).docx

3、羚羊木雕一、学习目标确定依据:1、新课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中招考点:整体感知梳理结构品味词语感情形象3、教材分析:本课位于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是学生升入初屮以来首先要接触的文章,对学生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有深远影响。

本课是一篇“价值与友情”的文章,反映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和父母的不同态度,主要体现了孩子与家长在价值观上的不同,学习这篇课文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健康、进取、自信而快乐的人生态度。

4、学情分析:学生刚升入初中,对于语文的学习要有新的方法,比如字词的识记,段意的概扌舌等都需要学习与练习。

学生处于十二三岁,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成熟,这就需要在课堂上通过课文对学生引导。

二、学习目标:1能够结合工具书,会认读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能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3、通过品析语言,能说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一,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工具书的帮助,识记新课中的生字词,做好检测题。

2.针对目标二,设计一个活动:通过阅读与交流,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分段概括段意,并梳理情节,3.针对目标三,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析语言,能说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学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价要点要点归纳目标一:能够结自学指导一合工具书,会读自学内容:课文生字词1、会认读重点写文中出现的自学方法:独自默读课文并结合注释或其词语的读音,归纳易错易混生字词。

他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能描述出重点音:错如:攥自学时间:5分钟。

词语的大意。

(zuan)着自学要求:会认,会读,会做题。

编纂(zua自学检测一n)1 •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拆分法记倚5)角羚(ling)羊伤疤(逅) • • •忆字形怦(peng)怦兜(dou)里• •对比法记树杈(cha)脸颊(jia) 寒战(zhan) • • •忆字音攥(zuan)着逮(ddi)着玩儿• •2.解释下面词语。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优秀6篇)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优秀6篇)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优秀6篇)《羚羊木雕》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根据自己的情况,查字典解决文字障碍。

练习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思想。

能力目标:学习插叙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家庭成员各自的思想感情,从不同人的立场考虑如何解决这场矛盾。

教学重难点:重点1、根据自己的情况,查字典解决文字障碍。

2、练习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思想。

3、学习插叙的写作方法。

难点1、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2、体会家庭成员各自的思想感情,从不同人的立场考虑如何解决这场矛盾。

教学设计思路:本文的故事一波三折,很有吸引力;而更感人的是文中表现的高尚友谊。

作者是以一个孩子的口气来讲述故事,以孩子的视角来看待世间(包括家庭、学校)的冷暖,形成两个世界——成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

在“我”的眼里,这两个世界有着本质的不同,高下优劣自见。

这对同龄的学生来说,是很容易被打动并引起共鸣的。

课文不难理解,出示投影片只是起着一种媒介作用,触发学生进人课文的情境,设身处地体会“我”的心情,感受“我”的伤心,起着情感教育的作用。

另外,由于作者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写,写出了孩子与成人世界的对立状态和对立情绪,因此,还得防止一种偏向,即孩子对成人世界和家庭的反感、反抗的情绪。

教学方法:学生阅读、讨论与教师的总结启发相结合。

教学媒体:投影(投影片里的两幅画面,应在两处相关情节的展开中出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相信大家都有好朋友吧,爸爸、妈妈是不是支持你们的友谊呢?你有没有因为朋友的事情跟爸爸妈妈闹过矛盾呢?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来看看我们文章中的小主人公遇到了什么样的麻烦,想一想我们到底该如何这类亲情与友情的矛盾。

二、朗读分角色朗读全文。

朗读前,要默读几遍,对生字、多音字、异读字,要先查字典。

在朗读中,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构思路梳理;全文分四个部分,按照以下思路划分结构:“查问木雕”(妈妈、爸爸和我)──插叙“赠送木雕”(我和万芳)──“强迫取回木雕”(我、奶奶、爸爸、妈妈)──“取回木雕”(万芳和我)一部分(1—16段):“查问木雕”,写爸爸妈妈为了一件羚羊木雕而伤害了“我”的心。

《羚羊木雕》教案优秀3篇

《羚羊木雕》教案优秀3篇

《羚羊木雕》教案优秀3篇羚羊木雕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重义轻财的道德品质。

2、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读出人物形象,明确是非。

2、难点:点拨学生找到思考问题的切入点。

教学前的准备: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从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并大胆质疑设疑。

教学过程及内容:提问:在这场矛盾中,谁是谁非?学生书面准备陈诉理由,教师巡视课堂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一、礼物送出去后能不能再拿回来?讨论明确:除非特殊情况,不能拿回!因为有悖诚信(引《韩非子》中“曾子杀猪,以信教子”为例)什么是特殊情况呢?讨论明确:在家人不知晓的情况下,送出去的礼物对家人有重大意义或对家庭将产生重大影响(礼物对朋友只是“锦上添花”,对自己的家庭却是“雪中送炭”)。

那么,文中是否存在着这样的特殊情况?讨论明确:木雕是父亲从非洲带回来的,但父母看重的不是它的纪念意义,文中一再强调的是“贵重”,所以排除了某些同学所谓的“传家宝”的意义。

另外,父母也不靠木雕维持生计,木雕只是一件贵重的摆设,把木雕送出去后,“我”不会倾家荡产,父母也绝无沿路乞讨的危险,不存在部分同学所说的“孩子把存折送给朋友,难道也不能要回来吗?”这样的情况。

结论:“我”不该拿回礼物,同样爸爸也不该向我要会这个礼物。

二、礼物该不该送?讨论明确:首先,“我”不是随便送礼,送的对象是“我”的好朋友,这个好朋友曾经为“我”做出过“牺牲”!“我”把木雕送给好朋友,并不意味着“我”不珍惜父母的馈赠,所谓“借花献佛”,难道送给好朋友的东西应该是不好的吗?其次,“我”送万芳木雕,并不是因为木雕价值贵重,而是因为万芳“特别喜欢”(万芳“特别喜欢”,不是因为木雕的价钱,而是因为木雕造型美观)!所以“我”和万芳互换礼物,不会导致友情深浅以金钱来衡量的后果。

三、“我”不知道木雕“贵重”而送给了朋友,现在我知道了“贵重”却要向朋友讨回(当然,是被父母逼的),不就意味着与朋友的情谊不如木雕贵重吗?这就引发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贵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给朋友?到底是“物重”还是“情重”?讨论明确:古人说,为朋友,抛头颅撒热血,在所不辞(当然,不能没有原则,陷入“江湖意气”的误区)。

羚羊木雕教案(优秀6篇)

羚羊木雕教案(优秀6篇)

羚羊木雕教案(优秀6篇)羚羊木雕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意的启示。

教学设计:一、导入你在悄悄的长大,对许多事情已有了主见,有时候,对某些问题,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这样一个故事,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二、整体把握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我最要好的朋友万芳,被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很伤心。

]要感知课文内容,就要朗读,朗读有助于体会。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自由发表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受。

教师鼓励学生对课文有主动的、独特的感受,随时加以肯定。

[教师小结]《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把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展示在我们面前,矛盾尖锐集中。

文章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妈妈、爸爸、奶奶先后出场,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

这样巧妙的情节,精彩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精读揣摩精读赏析师生合作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请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听读后进行评价。

教师用大屏幕投影问题组:①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②文章结构顺序能否调整(过渡)从大家的掌声和眼神里可以看出,同学们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

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发现、有感悟,进而有创作。

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

全班讨论对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①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②文章结构顺序调整后不好。

在叙述这场家庭纠纷的时候插叙了我和万芳的友谊。

这样写是对故事情节作必要的交待,能够吸引人,使故事悬念迭起,情节起伏跌宕。

体验反思(过渡):同学们在悄悄地长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也许是“剪不断,理还乱”,也许是唱出和谐的主旋律。

《羚羊木雕》教案

《羚羊木雕》教案

《羚羊木雕》教案《羚羊木雕》教案(通用22篇)《羚羊木雕》教案篇1教学目标:1、感受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了解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知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3、感知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倾向。

4、欣赏文章,感悟友情。

教学步骤:一、探究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本文中写“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有什么作用?指名学生回答,明确(大屏幕显示)冷冷的月光烘托渲染的是一种凄冷的氛围,表现了“我”因为反悔而伤害友谊后的伤心、难过和孤单的感情。

知识卡片1: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一)、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二)、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推动文章情节的发展。

二、概括文中每个人的性格特点爸爸说话婉转、持重沉稳重财轻义妈妈态度生硬固执重财轻义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万芳仗义、明理不让朋友为难万芳妈明理、处理问题方式简单“我” 重情义、软弱知识卡片2:塑造人物形象运用的手法1、肖像描写2、语言描写3、心理描写4、动作描写5、神态描写三、作者在本文中的感情倾向是什么?不要伤害孩子的心,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应该妥善处理孩子的幼稚行为。

本文给我们的启示:走进生活,学会处事1、小孩子要从小学会思考,有主见;但不要自以为是、自作主张,做事应该先同父母商量,尊重他们的意见。

2、父亲送给女儿礼物时也应讲清如何名贵,要珍藏好;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的友情。

3、一家人要多商量,多沟通,多理解,才可避免许多矛盾。

四、欣赏美文,感悟真正的友谊老师配乐范读《谁是真正的朋友》傍晚,一只羊独自在山坡上玩,突然从树木中窜出一只狼来,要吃羊,羊跳起来,拼命用角抵抗,并大声向朋友们求救。

牛在树丛中向这个地方望了一眼,发现是狼,跑走了;马低头一看,发现是狼,一溜烟跑了;驴停下脚步,发现是狼,悄悄溜下山坡;猪经过这里,发现是狼,冲下山坡;兔子一听,更是箭一般地离去。

山下的狗听见羊的呼喊,急忙奔上山坡,从草丛中闪出,一下咬住了狼的脖子,狼疼得直叫唤,趁狗换气时,怆惶逃走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集体备课卡
年级
总课时
课型
课题名称
课时
授课
时间
主备人
2
新授
羚羊木雕
1
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预习课文内容,初步感知课文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掌握基础内容
学习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学习过程
个性修订
【预习导引】
1.初攥着( ) 树杈( )
2、根据所给拼音写汉字
(3)理清全文思路,情节结构分析
本文情节的线索是“羚羊木雕”,故事围绕着这个贵重礼物的转移实行。追问木雕----赠送木雕----找回木雕。本文恰当的选择了“起点”,作者在构思中,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叙事方法,而是从中间截取了一段情节,即从妈妈发现以至追回的活动开始,构成了一个悬念,吸引了读者,节省了篇幅,内容变得集中而又生动活泼。
板书
设计
或者
教学
后记
3.阅读课文,初步感知,理解内容。
(1)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
黑色硬木做成的工艺品。“我”送羚羊木雕──昨天,父母逼“我”要回木雕──今天。
(2)涉及到哪些人物?
围绕羚羊木雕写出了两种人物:一种人物属于成人世界,即上一代人物,有妈妈、爸爸、奶奶、还包括万芳的妈妈;一种人物属于少年世界,那就是“我”和万芳。
伤bā( ) wǎn( )回 脸jiá( )
3、联系课文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
(2)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而一”。
(3)当时,我觉得自己得救了。
(4)看见她裤子上那条长长的伤疤,我就觉得对不住她。
2.结合注释,了解作家作品。
张之路,1945年生,山东诸城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曾任中学教师多年。1982年调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现任该厂文学部主任。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有电影文学剧本《霹雳贝贝》、《磨表》、《傻鸭子欧巴儿》及同名中篇小说,话剧《双龙花盆》,童话集《野猪的首领》《大鼻头和黑眼圈》,小说集《在楼梯拐角》《题王》,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等。1992年被登录于国际儿童读物聪明荣誉名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