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 2《位置》上下、前后教案 (新版)西师大版

合集下载

一年数学下《位置—上下、前后、左右》教学设计一-教学教案

一年数学下《位置—上下、前后、左右》教学设计一-教学教案

一年数学下《位置—上下、前后、左右》教学设计一-教学教案第一篇:一年数学下《位置—上下、前后、左右》教学设计一-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

教具、学具准备各种水果图片(梨、萍果、香蕉、草毒、葡萄),楼梯图,交通情景图。

教学设计创设情境,感知位置师:现在交通便捷,非常有序,司机和小朋友都很遵守交通规则,想不想去看一看呢?请看画面。

(1.汽车通过十字路口,行人在等待;2.汽车停止前进,行人通过斑马线。

)仔细观察,理解位置1.上、下。

师:这么有序的交通,你知道是什么在指挥吗?(红绿灯。

)师:对,是红绿灯,它的作用可真大。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红、黄、绿灯是怎么摆的呢?(与同桌小朋友轻声说一说。

)学生交流。

(红灯在黄、绿灯上面,绿灯在红黄等下面,黄灯上面是红灯,黄灯下面是绿灯,红灯下面是黄灯,绿灯的上面是黄灯。

)联系实际提问:刚才,同学们把3盏灯的上、下位置关系说得很完整,(板书:上下)再看看,在我们的教室、有这样上、下的位置关系吗?身体呢? 2.前、后。

下面,请小朋友继续看画面,绿灯亮了,汽车继续前行,这时,画面上有几辆车,你能不能用前、后来说一说它们又是怎么排的呢?学生交流。

(摩托车的前面是小轿车,小轿车的后面是摩托车;摩托车后面是公交车,公交车前面摩托车。

)学生交流中出示板书:“前”“后”。

师:你喜欢哪辆车,就用前、后说说它的位置。

联系实际问:汽车有前、后位置关系,(板书:前后)你的座位也有前、后这样位置关系,看看你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也可以说,你在这个同学的______,在这个同学的______(被念到的同学请站起来)从前往后数,他在第几个,从后往前数呢?他的前面有几个人,后面呢?3.左、右。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位置》西师大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位置》西师大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位置》西师大版我今天要教的是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位置》的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上、下、左、右、前、后这些方位词,并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相对位置的概念。

我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学习,理解并能够运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同时也能以图形的方式表示物体的位置。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遇到一些难点和重点。

难点在于让孩子们理解并能够运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重点则是让孩子们能够以图形的方式表示物体的位置。

为了进行有效的教学,我会准备一些教具和学具,如卡片、小玩具等,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先通过一些实际操作,让孩子们感受方位词的含义,如让孩子们找找自己的左边、右边等。

然后,我会通过例题讲解,让孩子们理解如何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我会设计一些随堂练习,让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

在板书设计上,我会用简单的图形和箭头来表示物体的位置,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

对于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的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并尝试用图形的方式表示出来。

在课后,我会进行反思,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同时,我也会尝试进行一些拓展延伸,如让孩子们在家里找找物品的位置,看看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有三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第一个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上、下、左、右、前、后这些方位词。

这是孩子们描述物体位置的基础,也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空间观念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实际操作和例题讲解,让孩子们反复练习,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这些方位词。

第二个重点是让孩子们能够以图形的方式表示物体的位置。

这需要孩子们能够将实际生活中的空间位置转化为平面图形,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孩子们逐步掌握用图形表示位置的方法。

第三个重点是让孩子们能够运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位置》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位置》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位置》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2.学习地图的基本知识,能够使用地图查找位置信息;3.掌握方向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1.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2.方向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

教学环节热身活动1.学生自我介绍,并说出自己家的距离学校大概有多远。

2.小组竞赛:学生分小组,在教室内布置多个物品,要求每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找到所有的物品并归位。

时间结束后,布置物品的小组宣布正确答案,并评选出最快完成的小组。

导入新知1.让学生看看班级地图,帮助学生找出学校和家的位置,并在地图上标注。

2.运用地图,在班级内进行方向寻物游戏。

教师在班级内放置游戏道具,让学生根据地图和方向词来找出道具的位置并标注在地图上。

新知呈现物体的方位关系1.老师展示一张平面图,介绍图中物体的位置关系,如左侧靠近、右侧靠近、正上方、正下方等,并让学生模仿展示。

2.教师出示实物并让学生根据位置关系用词描述它的位置。

方向词的用法1.教师让学生模仿并理解以下方向词的用法:上、下、左、右、前、后,并在实操中熟悉方向词的用法。

2.教师出示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做方向练习。

拓展与实验1.拓展:教师布置学生根据家庭地址,在百度地图中查找家周边的地标,并在地图上标出自己家的位置和周边的地标。

2.实验:设计一个实验,在教室中用三根竹竿和一根绳子,制作一架简单的投影仪。

让学生使用投影仪,体验到图片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倒影和正反位置的变化。

思维拓展与检测1.画出平面图并使用上、下、左、右等方向词,描述出其中物体的位置关系。

2.查看地图,找出班级和学生家的位置,使用方向词描述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3.你觉得使用百度地图比使用纸质地图更方便吗?使用百度地图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家庭作业1.运用方向词描述你家门前的物体位置关系,如地上有一束花、门口左侧是一盆罗汉松等。

2.在纸上画一张平面图,并利用上、下、左、右等方向词描述图中物物品的位置关系。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上和下》 ︳西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上和下》 ︳西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上和下》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感知和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上下的位置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上下的位置关系2. 上下位置关系的应用三、教学重点1. 上下的位置关系2. 上下位置关系的应用四、教学难点1. 上下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物模型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上下位置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的发现。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课主题。

二、新课内容1. 利用课件展示上下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上下的概念。

2. 利用实物模型,让学生亲自操作,感知上下的位置关系。

3. 通过游戏,让学生巩固上下的位置关系。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新课内容1. 利用课件展示上下位置关系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 通过实例,让学生感知上下位置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七、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观察生活中上下的位置关系,并记录下来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上下的位置关系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和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

同时,我通过实例和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上下的位置关系,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认识上下、前后、左右-西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认识上下、前后、左右-西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认识上下、前后、左右-西师大版一、教学内容•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概念•十字路口口诀:“前后左右,上下前后,左右前后,上下左右”•用具体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空间概念二、教学目标1.能够简单地描述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概念,正确运用口诀理解和描述空间关系2.能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准备1.教师:PPT、教案、卡片、图片等2.学生:教材、练习册、学习用品等四、教学流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PPT、出示图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概念。

例如,出示一个球,让学生说出球的上下、前后、左右关系。

2.讲授(20分钟)1.教师让学生跟读口诀:“前后左右,上下前后,左右前后,上下左右”,并解释口诀的含义。

2.让学生看一看教材上的图片,观察其中的物体如何使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它们的位置关系,再与口诀对照。

3.让学生通过看图、卡片等方式,定位其中的物体并说出它们之间的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关系。

3.操练(20分钟)1.小组活动:让学生组成小组,从教室里找出不同物体,并使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2.师生互动:教师呈现多种物品的照片或图片,让学生猜测物品的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关系。

4.拓展(10分钟)1.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设计一个小游戏,锻炼学生总结它们所学的知识并进行创造性思考。

例如,教师让学生按照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来摆放几个玩具,让学生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把玩具归位。

2.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教学中的发展情况,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回答问题、描述图片、设计小游戏等的综合评价;2.针对孩子个体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式,以最大化地促进孩子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我们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注重孩子的自主性、参与性、合作性,教师则是一个发现孩子学习困难并及时帮助他们的辅助性知识。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位置》活动教案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位置》活动教案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

《位置》活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体位置的概念,能够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汇描述物体的位置。

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关系的认识。

2. 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汇描述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汇描述物体的位置。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物体位置的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对位置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讲解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关系的概念。

(2)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位置关系。

(3)引导学生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汇描述物体位置。

3. 实践操作(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摆放教具、描述位置等。

(2)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解答疑问。

4. 巩固提高(1)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5. 课后作业(1)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位置关系,用所学词汇进行描述。

(2)布置课后练习题,加深对位置关系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意识等。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位置关系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六、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教学,利用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 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4. 针对不同学生,采取差异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位置 第二课时 认识前和后

西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位置 第二课时 认识前和后

西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位置第二课时认识前和后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前后的概念,能够辨别前后的方向。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前后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前后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辨别前后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建立前后的空间观念。

2. 引导学生将前后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物体的前后位置,激发学生对前后概念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出示教具,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教具的前后位置。

(2)讲解前后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出示实例,让学生判断物体的前后位置,巩固前后概念。

3. 实践操作(1)分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实践辨别前后位置。

(2)组织学生进行游戏,巩固前后概念。

4. 巩固练习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前后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5. 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前后概念及其应用。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说出它们的前后位置。

2. 请学生用前后概念描述一下自己从家到学校的路线。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前后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 课后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前后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理解和掌握“前后”概念的能力。

以下是针对这一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操作的设计与实施1. 分组活动的目的和实施步骤分组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小组内通过互动和合作来加深对“前后”概念的理解。

实施步骤如下:(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4人。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位置 西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位置 西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位置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能够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等空间位置关系的概念,并能够正确使用这些词汇描述物体的位置。

(2)培养学生运用空间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找座位、排队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空间位置关系的基本知识。

(2)引导学生运用空间观念,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空间位置关系的热情。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品质。

二、教学内容1. 空间位置关系:上下、前后、左右。

2. 实际问题:找座位、排队等。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等空间位置关系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空间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教具:展示上下、前后、左右关系的图片或实物。

2. 学生分组:便于开展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物体,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位置关系。

(2)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物体之间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吗?”引发学生对空间位置关系的思考。

2. 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2)教师总结并板书“上下、前后、左右”等空间位置关系的概念。

(3)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或实物,让学生判断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3. 实践应用(1)教师创设找座位、排队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教师点评并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4. 巩固拓展(1)教师出示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空间位置关系的基本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下、前后
教学目标:
1. 能辨认上、下、前、后这些方位,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 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能初步在同一场所辨认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 积极主动地参与位置与方向的认知过程,体会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体验。

4.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教具准备:
挂图、小动物贴图。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桌子下面又有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
学生汇报。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新课
1. 上、下
出示主题图,师:这是某个城市的跨江大桥,你们看,多宏伟啊,谁能把自己从图上看到的情景说一说?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2. 前、后
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描述小伙伴的位置,学会用“前”、“后”来准确描述。

在黑板上贴出小动物贴图,让学生用“前”、“后”相互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指名说。

三、集体游戏:
1. 一切行动听指挥:
请几名学生在教室内随意走动,当教师说“停”时,向全体同学说一说自己所在的位置,要求用上所学的方位词“上”、“下”、“前”、“后”。

2. 画鼻子:
在黑板上画一动物头像,让学生轮流给小动物添上鼻子,做游戏的学生需蒙上眼睛,其他学生可用所学方位词提醒该同学,让其顺利添上鼻子。

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