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期中复习知识点汇总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复习知识点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差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1、连加、连减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复习总结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复习总结一、长度单位1、厘米和米(1)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2)米用字母“m”表示;厘米用字母“cm”表示。
(3)1米=100厘米。
(4)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
(5)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如1米>98厘米(1米=100厘米)2、线段(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
(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比如:画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一、填空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来量。
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作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作单位。
2、1米=( )厘米,操场跑道长时200()。
一张床大约是2(),手指的宽大约是()厘米。
3、量一个物体时,厘米尺的()刻度要对这物体的左端。
你的尺子上,从0到1是()厘米,从0到8是()厘米,从6到13是()厘米。
4、8厘米+12厘米=()厘米3米+6米=()米54米+12米=()米40厘米-30厘米=()厘米二、填上“>”“<”或“=”。
35厘米25厘米5米厘米45厘米54厘米20厘米2米5米50厘米1米8厘米180厘米三、在()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一支粉笔的长是7()。
2. 铅笔盒长是23()3. 教室宽6()4. 一棵树高3()5.小明的身高130()6. 操场长80()四、画一画。
1、请你画一条5厘米的线段。
2、请你画一条比4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笔算加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前一位)进1;(4)在计算进位加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加进位上来的1。
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期中知识重点

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期中知识重点
1.数与运算
(1)正确、熟练地计算以内的加减法。
口算:以内两位数以此类推一位数、两位数以此类推两位数试题。
笔算: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试题。
估计:能够在具体内容情境中挑选最合适的方法展开估计,认知估计方法的.多样性。
(2)理解乘法的含义及乘法与加法的关系,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熟练记忆乘
法口诀并能灵活运用。
包括看算式想口诀、看口诀写算式、知道口诀的由来、口诀上下句
之间的关系。
2.量与计量
(1)掌握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能正确使用。
(2)能够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整厘米数,能够用直尺画规定长度的线段。
(3)能估计物体的长度,培养估测意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

一、加法和减法1.加法原理:利用加法原理解决问题,可以把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加法运算,最后将这些结果相加即可解决问题。
2.加法口算:通过反复练习加法口算,培养孩子对数的感觉,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减法的概念:减法是求两个数的差,即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差。
被减数减去减数等于差。
4.减法的计算过程:从被减数中减去减数,并将得到的差作为结果。
5.加法与减法的关系:加法与减法是相互辅助的关系,在计算过程中可以通过加法和减法相互转化,帮助解决问题。
二、整百的加减法1.整百的概念:整百是指个位和十位都是零的整数,如100、200、300等。
2.整百加法:整百加法是指两个整百的数相加的运算。
3.整百减法:整百减法是指一个整百的数减去另一个整百的数的运算。
4.整百加减法的口算:通过反复练习整百加减法口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三、整十的加减法1.整十的概念:整十是指个位为零的整数,如10、20、30等。
2.整十加法:整十加法是指两个整十的数相加的运算。
3.整十减法:整十减法是指一个整十的数减去另一个整十的数的运算。
4.整十加减法的口算:通过反复练习整十加减法口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四、重换位加法1.重换位加法的概念:重换位加法是指这样一种加法,即将两个数的位数互换,再进行相加的运算。
2.重换位加法的计算过程:先将两个数的个位数互换,再将两个数的十位数互换,最后对应位上的数字相加。
五、进位加法1.进位加法的概念:进位加法是指这样一种加法,即相加时其中一位上的和超过9,就要向前一位进12.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从个位开始计算,如果其中一位的和超过9,则要向前一位进位,将超出的数逐位向前进位。
六、错位相减法1.错位相减法的概念:错位相减法是指这样一种减法,即减数与被减数的各位按位相减,得到的差就是结果。
2.错位相减法的计算过程:从个位开始计算,如果减数的一位大于被减数的对应位,就向前一位借位,进行相应的减法运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总结本学期的数学课程,我们的小学二年级学生研究了许多有趣的知识。
以下是本学期我们研究的主要知识点:
一、数的概念:研究了“数”的概念,以及数的表示方法,包括数字、图形和文字等。
让学生学会用数字和文字来表示数,让他们明白数字的含义。
二、数的运算:研究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以及基本数学概念,如和、差、积、商等,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计算器等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图形概念:研究了图形的概念,包括线、圆、矩形等,让学生明白图形形状和大小的概念,学会用文字来描述图形,并能用实物模拟图形。
四、图形的认识:研究了图形的组成,包括点、直线、曲线、多边形等,让学生掌握图形的基本知识,如图形的边数、角数等。
五、图形的定义:研究了图形的定义,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让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的定义,并能根据定义来判断图形是否符合要求。
六、图形的运算:研究了图形的位置运算,包括移动、旋转、缩放等,让学生掌握图形的基本操作,学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图形的操作。
以上就是本学期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主要知识点,我们的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各种基本概念,而且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期中考试中,他们也能够取得良好的成绩,这是我们教师努力的最好证明。
未来,我们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一定能够轻松应对期末考试,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年级上册数学期中复习知识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期中复习知识点一、数字和数量1. 数字的认识:0、1、2、3、4、5、6、7、8、9。
2. 数的大小比较:大于、小于、等于。
3. 数的组成:十、百、千的概念。
4. 数的读法:学会正常读数,如123读作“一百二十三”。
5. 数的数量:认识并掌握各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二、数的运算1. 加法:- 数的相加概念。
- 加法口诀:1+1=2, 2+1=3, 3+1=4, ...- 连加口诀:1+2+3+...+10=55。
2. 减法:- 数的相减概念。
- 减法口诀:3-1=2, 4-1=3, 5-1=4, ...。
- 连减口诀:10-1-2-3-...-10=0。
3. 数的运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
三、长度、面积和体积1. 长度:- 长度的概念:如:长、宽、高。
- 常用单位:厘米、米、公里。
- 长度的读法:如:12cm读作“十二厘米”。
2. 面积:- 面积的概念:长和宽的乘积。
- 常用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公里。
- 面积的读法:如:20平方厘米读作“二十平方厘米”。
3. 体积:- 体积的概念:长、宽和高的乘积。
- 常用单位:立方厘米、立方米、立方公里。
- 体积的读法:如:30立方厘米读作“三十立方厘米”。
四、几何图形1. 平面图形:- 直线、曲线、封闭图形的认识。
- 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的认识和特征。
2. 立体图形:- 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认识和特征。
- 学会判断不同立体图形的形状和数量。
五、时间和钟表1. 时间的认识:年、月、日、星期、时、分、秒的概念。
2. 钟表的认识:学会读钟表。
3. 时间的计算:学会算出时间间隔。
以上即为二年级上册数学期中复习的知识点。
同学们应该认真复习和掌握这些内容,以便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祝你们学习进步!。
小学数学2年级上册期中复习知识点汇总

二年级上册期中复习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根据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中复习知识点总结,写一篇文档。

根据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中复习知识点总结,写一篇文档。
根据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中复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将总结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中的复知识点。
以下是重点知识点的概述:
数的认识
- 数的读法和写法:通过识别图形和图像,研究认识0-100的数字。
- 数字的比较:研究使用“大于”和“小于”来比较数字的大小。
加法和减法
- 加法的认识和运算:研究如何进行加法运算,并通过实际例子练加法运算。
- 减法的认识和运算:研究如何进行减法运算,并通过实际例子练减法运算。
分钟和小时
- 时间的认识:研究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了解整点和半点的
概念。
- 整点和半点的读法:研究如何读准整点和半点的时间。
三位数的认识
- 三位数的构成:研究三位数由百位、十位和个位组成的规律。
- 三位数的比较:研究如何比较三位数的大小。
简单的数列
- 数列的认识:研究数列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数字集合。
- 填写数列:通过观察规律,研究如何填写规定的数列。
三角形和四边形
- 图形的认识:研究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形状和特征。
- 图形的分类:研究如何将图形按照属性进行分类。
以上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中的复习知识点总结。
通过复
习这些知识点,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为接下来的
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