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太行山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过程生态特征分析与评价.

合集下载

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评估与修复

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评估与修复

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评估与修复生态系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为我们提供了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丰富的食物以及舒适的居住环境。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正在逐渐退化。

这不仅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威胁,也影响着人类的福祉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对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进行评估和修复至关重要。

一、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表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表现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面:1、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

当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时,许多物种可能面临灭绝的危险,物种的数量和种类会逐渐减少。

这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降低其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

2、土壤质量下降过度开垦、不合理的施肥和使用农药等人类活动会导致土壤结构破坏、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等问题。

土壤质量的下降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3、水资源短缺和污染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使得水资源受到污染,水质恶化。

同时,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导致水资源短缺,河流断流、湖泊干涸等现象时有发生。

4、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会影响碳循环、水循环等过程,从而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例如,森林的减少会导致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少,加剧温室效应。

5、生态服务功能降低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服务功能,如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水、防风固沙等。

当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时,这些服务功能也会随之减弱,给人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二、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评估方法为了有效地进行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修复,首先需要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估。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评估方法:1、指标体系法通过建立一系列反映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的指标,如物种丰富度、植被覆盖率、土壤有机质含量、水质指标等,来综合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功能退化程度。

2、模型模拟法利用生态模型,如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等,模拟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预测生态系统功能的发展趋势,从而评估其退化程度。

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报告

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报告

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报告一、引言生态修复是指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的一系列修复和重建工作,旨在恢复其生态功能、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促进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评估生态修复项目的成效,我们进行了本次生态修复效果评估。

二、评估区域概况本次评估的区域位于具体地理位置,该区域曾经遭受了具体的生态破坏原因和类型,如过度开垦、污染排放、森林砍伐等,导致生态系统功能严重受损,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三、生态修复措施为了改善该区域的生态状况,采取了以下主要修复措施:1、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提高植被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2、土壤改良采用了土壤改良技术,如添加有机肥料、土壤调节剂等,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

3、水资源管理修建了水利设施,加强水资源的调配和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4、生态监测与管理建立了生态监测体系,对生态修复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四、评估指标与方法(一)评估指标1、植被覆盖度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实地调查,计算植被覆盖的面积比例。

2、生物多样性调查区域内的动植物物种数量、分布和种群变化情况。

3、土壤质量检测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如土壤质地、肥力、微生物活性等。

4、水质监测河流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如酸碱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

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方面的服务价值。

(二)评估方法1、实地调查在评估区域内设置样地,进行植被、土壤、水质等的实地采样和监测。

2、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修复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

3、模型模拟利用生态模型,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模拟和预测,评估修复效果的可持续性。

五、评估结果(一)植被覆盖度修复后,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从修复前的具体百分比增加到修复后的具体百分比。

植被的种类也有所增加,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植被群落。

(二)生物多样性调查发现,修复区域内的动植物物种数量明显增多,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也有所恢复。

中国生态退化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分布

中国生态退化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分布

中国生态退化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分布刘国华傅伯杰陈利顶郭旭东摘要:生态退化是目前全球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它不仅使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而且还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进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生态退化已引起各国政府和学者的重视。

本文对中国生态退化的主要类型即: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重大问题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各个类型的现状、特征及分布。

为我国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生态退化;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沙漠化;水土流失;中国分类号:Q146,Q1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933(2000)01-0013-07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s of degraded ecological types in China LIU Guo-Hua, FU Bo-Jie, CHEN Li-Ding, GUO Xu-Dong(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100085,China) Abstract:As a major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the world, ecosystem degradation not only exhausts the natural resources and decreases biodiversity, but also seriously hinder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economy and threatens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herefore, the ecosystem degradation has brought every government′s and ecologist′s attention. The main types of ecosystem degradation in China, including degradated forest ecosystems, desertification and soil erosion, are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s,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s of the each type are expounded.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provide basic data for the natural resource uses and degradated ecosystems restoration and rehabilitation.Key words:ecosystem degradation; degradated forest ecosystems; desertification soil erosion; China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与环境安全易错突破(4大易错)-2024年高考地理考试易错题(全国通用) (原卷版)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与环境安全易错突破(4大易错)-2024年高考地理考试易错题(全国通用) (原卷版)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考试易错题(全国通用)专题11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与环境安全提分突破生态环境问题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内容,需要考生明确生态环境问题包含的内容,例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森林的开发与保护、全球气候变化等。

能够分析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理解生态环境破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掌握生态环境治理的措施,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易错点01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易错点02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易错点03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易错点04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易错点01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2023·浙江·高考)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是个重要的固碳举措。

下图为湖泊湿地碳循环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植物多样性增加对湖泊湿地固碳作用的影响是()A.土壤碳含量降低B.根系吸碳量减少C.碳净排放量降低D.微生物活性减弱2.下列对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的措施,合理的是()A.减少湖滨植物,清除入湖污染物B.放生外来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C.降低湖面水位,重建微生物群落D.改变湿地地形,建设生态缓冲岛第1小问湿地的固碳作用,通过读图,考生易错选A选项的土壤碳含量降低,主要是因为植物以根系吸收养分,考生错误的以为植物的多样性会吸收土壤中的碳,但实际上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方式进行固碳作用。

第2小问考查湿地的治理,比较复杂,各选项看起来都对,考生容易出错,但实际上真正符合题意的只有D 选项。

A选项和C选项本身的表述就不正确,尤其是A选项前后矛盾,B选项一般不易出错,外来物种的入侵通常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

迷惑性比较大的是C选项,降低湖面水位本身就不利于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

1.湿地的概念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湿地的类型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2.沼泽湿地的形成原因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恢复构建的生态对策和途径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恢复构建的生态对策和途径

摘要
对 太 行 山低 山丘 陵 区 的植 被 恢 复 研 究 成 果 进 行 回顾 总 结 , 探 讨 太 行 山低 山 丘 陵 区 植 被 恢 复 的 生 态 对 策 和 并
途 径 。基 于 该 地 区现 代 生 境 和 植 被 退 化 的基 本 特 征 , 结 植 被 恢 复 与 构 建 的 6项 生 态 原 则 , 出植 被 恢 复 的 途 径 : 总 提 实 施 封 禁 措 施 充 分 利 用 天 然 植 被 的 自然 恢 复 力 , 取 人 工 促 进 措 施 , 采 加速 天然 植 被 恢 复 进 程 , 择 现 有 生 态 经 济 价 选 值 较 高 的本 土 种 和 归 化 种 等 多 年 生 植 物 构 建 生 态 经 济 群 落 。 对 今后 有关 植 被 退 化 、 复 与 构 建 尚待 研 究 的 问题 进 恢 行 了探 讨 , 如 : 尺 度 空 间 异 质 性 对植 被恢 复 产 生 的生 态 效 应 ; 肥 沃农 田与 天 然 植 被 之 间 的 生境 上 , 建 的 生 诸 小 在 构 态 经 济 群 落 , 成 生态 缓 冲 区 ; 识 天 然 植 被 植 物 繁 殖 对 策 与 干 扰 的 关 系 , 形 认 以太 行 山低 山 丘 陵 区陡 峭悬 崖 之 间 的平 台地 段 受 人 类 干扰 较 轻 的 自然 群 落 作 为 植 被 恢 复 的参 照 目标 等 。 关 键词 植 被 退 化 与 恢 复 ;天然 植 被 ;本 土 植 物 ; 行 山 ;疏 灌 草 丛 太
A s at T e r er eu so h ee t n r ta o r rv w d n cl i lsa g sad bt c h e a h r l n tevgt o s r n a i e ,ad eo g a t ti r s c st a i e ot i ee e o c re e n

太行山地区旅游风景地质地貌资源与生态环境分析报告

太行山地区旅游风景地质地貌资源与生态环境分析报告

太行山地质公园形成原因及生态环境论证分析1、太行山地区地貌发育特点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扶不同角度对太行山地区的景观地貌开展了科学研究工作。

其中,吴忱(2001),对太行山区的旅游风景地貌资源进行了分类和总结,认为太行山地区的旅游风景地貌,无论是由何种岩石组成或位于何地,都由三种地貌类型组成:一是深切的河谷,即地貌学中的“v”形谷和嶂谷;二是高耸的山地及其顶部的平台,即地貌学中的山地及山地夷平面;三是山地与谷源之间陡峻的山坡,即地貌学中的断崖、陡崖和陡坡。

按规模、层次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位于太行山地主脊,山高谷深,山坡陡峻,急流瀑布发育,山地顶部均有山地夷平面残留;二类,位于太行山东麓丘陵地中,海拔高度不大,山坡比较陡峻。

按造景地貌分类,可分为石英砂岩地貌、变质岩地貌、白云岩及灰岩地貌和火山岩地貌。

太行山地区位于我国中部,属我国两大地势阶梯的过渡地带。

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和地貌位置,形成和造就了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

区内的景观地貌特征明显.共性突出。

发育众多的峡谷群,且具有切割深,落差大,山雄势壮,众多峡谷两侧由长崖断壁围限的地貌特点;而登顶远望,山岭绵延起伏,山顶夷平面遥相呼应,一望无际。

2、太行山地貌系统发育的地质背景太行山位于我国中部,大地掏造位置位于华北陆块中南部,新生代东亚裂谷活动形成的中国东部巨型盆岭构造系的太行山隆起地带,区内新构造运动发育,特征明显。

太行山地区有25亿年以上的地质发展史,具有典型的地台型地壳结构。

太古界为大洋优地槽环境,形成了区内最古老的变质岩系结晶基底;从中元古界滨海环境到古生界典型的陆表海环境,均为稳定的地台发展阶段,形成了巨厚的陆源碎屑一碳酸盐岩沉积盖层。

新生代以来,东亚地区环太平洋带构造作用强烈,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导致了大陆内部地区的裂谷作用,造成太行山的强烈隆升和华北平原的大幅度坳陷,巨大的地势反差,为朔造该区的地貌形态提供了条件。

新构造运动的发育,对区内山水景观等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最新太行山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过程生态特征分析与评价

最新太行山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过程生态特征分析与评价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过程生态特征分析与评价太行山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过程生态特征分析与评价恢复生态学是生态学研究领域中最年轻的分支之一,也是现代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属平原与山地的生态过渡带,由于长期人为的过渡开发利用,现有植被处在不同的退化阶段,植被表现出以天然植被稀疏、低矮、部分地段裸露并镶嵌类型各异的人工植被为主要特点。

导致植被改善环境的能力减退。

而环境改善和稳定的根本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发展和保护。

为此,阐明太行山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自然恢复过程的生态学特征,探求自然恢复机理、对植被恢复过程进行正确评价和预测,既能丰富恢复生态学的内容,同时也为人工加快植被恢复进程和实现该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通过研究,导致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退化和恢复进程较慢的关键问题是人为的干扰和区域气候变化的结果。

本论文在对研究区植被恢复阶段分类的基础上,从土壤、植被和群落演替分析入手,深入地剖析了恢复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变化特征,找到了群落演替过程中生态特征和环境特征变化规律;建立了研究区的群落演替模型;通过采取植被恢复预测模型的手段,对植被演替和恢复时间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研究区各群落植被恢复经历的时间;构建了植被恢复过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植被恢复进程进行了有效的评价。

通过研究,本论文取得主要结果:(1)导致研究区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干扰,其次是气候原因。

气温的年际变化具有6a、3.5a的周期规律;降水量变化具有8.5a、4.3a的周期性规律。

研究区气候特点是平均湿度的减少和平均气温的升高,未来气候将更暖、更干燥。

蒸发蒸腾量(ET0)值将会持续升高。

(2)随植被恢复进程,土壤容重和毛管孔隙度大小排序为草本恢复阶段>乔木恢复阶段>灌丛恢复阶段,灌丛和乔木恢复阶段容重差别不大。

裸地阶段土壤容重最大,而孔隙度最小。

土壤自然含水量大小顺序为乔木阶段>草本阶段>灌丛阶段>裸地。

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报告

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报告

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报告生态修复是一项旨在恢复受损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的重要工作。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水资源管理等,以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评估生态修复工作的成效,我们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以下是本次生态修复成效的评估报告。

一、评估区域概况本次评估的区域位于具体地理位置,该区域曾经受到具体的破坏因素,如过度开发、污染等的影响,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其主要生态问题包括: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严重、水资源短缺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二、生态修复措施为了改善该区域的生态状况,采取了以下主要修复措施:1、植被恢复种植了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本土树种和草种,如列举具体树种和草种。

建立了人工林和生态廊道,以增加森林面积和连通性。

2、土壤改良采用了土壤施肥、添加有机物质等方法,提高土壤肥力。

实施了水土保持工程,如修建梯田、护坡等,减少土壤侵蚀。

3、水资源管理建设了水利设施,如水库、渠道等,合理调配水资源。

开展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4、生物多样性保护设立了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加强对珍稀物种的保护。

进行了物种引入和繁育工作,增加物种丰富度。

三、评估指标与方法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生态修复成效,我们选取了以下主要指标:1、植被覆盖率通过卫星遥感图像和实地调查,对比修复前后的植被覆盖面积和变化情况。

2、土壤质量采集土壤样本,分析土壤的肥力、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等指标的变化。

3、水资源状况监测河流、湖泊的水位、流量以及水质指标,评估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变化。

4、生物多样性调查物种种类、数量以及群落结构的变化,评估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情况。

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方面的服务功能的改善情况。

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样本采集与分析、数据监测以及模型模拟等。

四、评估结果1、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经过修复,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具体百分比,森林覆盖率从修复前的百分比提高到了修复后的百分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过程生态特征分析与评价恢复生态学是生态学研究领域中最年轻的分支之一,也是现代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属平原与山地的生态过渡带,由于长期人为的过渡开发利用,现有植被处在不同的退化阶段,植被表现出以天然植被稀疏、低矮、部分地段裸露并镶嵌类型各异的人工植被为主要特点。

导致植被改善环境的能力减退。

而环境改善和稳定的根本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发展和保护。

为此,阐明太行山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自然恢复过程的生态学特征,探求自然恢复机理、对植被恢复过程进行正确评价和预测,既能丰富恢复生态学的内容,同时也为人工加快植被恢复进程和实现该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通过研究,导致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退化和恢复进程较慢的关键问题是人为的干扰和区域气候变化的结果。

本论文在对研究区植被恢复阶段分类的基础上,从土壤、植被和群落演替分析入手,深入地剖析了恢复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变化特征,找到了群落演替过程中生态特征和环境特征变化规律;建立了研究区的群落演替模型;通过采取植被恢复预测模型的手段,对植被演替和恢复时间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研究区各群落植被恢复经历的时间;构建了植被恢复过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植被恢复进程进行了有效的评价。

通过研究,本论文取得主要结果:(1)导致研究区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干扰,其次是气候原因。

气温的年际变化具有6a、3.5a的周期规律;降水量变化具有8.5a、4.3a的周期性规律。

研究区气候特点是平均湿度的减少和平均气温的升高,未来气候将更暖、更干燥。

蒸发蒸腾量(ET0)值将会持续升高。

(2)随植被恢复进程,土壤容重和毛管孔隙度大小排序为草本恢复阶段>乔木恢复阶段>灌丛恢复阶段,灌丛和乔木恢复阶段容重差别不大。

裸地阶段土壤容重最大,而孔隙度最小。

土壤自然含水量大小顺序为乔木阶段>草本阶段>灌丛阶段>裸地。

从裸地到乔木阶段,随着植被恢复进程,土壤理化指标逐渐提高。

石砾含量降低,粘粒含量增加,粉粘比减小。

土壤粘粒与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3)植被降温效应和增湿效应随植被恢复进程而增强。

气温日变化特征呈不对称的单峰曲线,植被恢复程度越高,气温变化幅度越小,群落调节气温的作用越显著。

空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呈不规则“U”型变化,与温度的日变化呈负相关。

(4)研究区植物成熟绿叶中的N素含量在1.568%~5.011%之间;枯叶中N素含量变化在0.82%~3.890%之间。

植物叶片中N素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量等指标相关性显著。

植物N素回收效率(NRE)平均值为28.8%,都属于低回收率植物。

乔木的NRE表现为最低,灌木的NRE最高。

NRE与叶片中N素含量呈负相关,与土壤N含量、有机质含量、速效氮和土壤水分呈现负相关关系。

(5)植物种类随植被恢复进程增加较快,物种丰富度也呈升高的态势;土壤湿度、土壤厚度与H′、D1、PIE等多样性指数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等养分指标与多样性指数(H′、D1)有显著的正相关;乔木、灌木群落多样性指数H′与群落生物量表现为正相关;乔木林群落多样性指数(Jsw、H′)与恢复时间呈正相关;栓皮栎群落恢复时间每增加10a,群落物种数平均增加6种;物种多样性指数(H′)与灌木的盖度和高度呈较好的线性关系;草本群落的高度和盖度与物种丰富度指数(D2)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6)随恢复进程,群落生物量呈增加趋势,二者呈现幂函数关系;栓皮栎群落总生物量最大,刺槐次之,侧柏群落生物量最低。

乔木群落生物量结构都表现为树干最高,根次之的规律;灌木群落地上部分的生物量明显大于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其比值在2.30~3.825之间;草本群落以魁蒿群落总生物量最高,白草群落最小。

(7)乔木群落的凋落量要显著高于灌木群落;群落的凋落量随季节而变化,一般凋落量随季节变化规律为秋季>春季>冬季。

凋落物持水量与植被恢复阶段有显著关系,最大吸水率为刺槐群落;最大持水量为20a生栓皮栎群落。

刺槐的分解速率最快,理论上完全分解时间需要8.83a;40a生栓皮栎林凋落物分解速度最慢,理论分解时间为26.63a。

同一群落中,30a生栓皮栎群落凋落物分解速度最快。

灌木群落凋落物分解时间整体上较快,酸枣凋落物理论完全分解期是9.66a;荆条凋落物理论完全分解期为12.35a。

随着演替的发展,群落的枯落层和腐殖质层厚度均不断增加,呈现乔木群落>灌木群落>草本群落。

表明复杂的群落结构具有更强的物质循环能力。

(8)研究区生态系统总碳贮量随恢复进程而增加。

由草本阶段到乔木群落增加约4.5倍。

土壤碳总贮量也呈上升状态,但土壤碳贮量占生态系统总贮量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植物碳贮量所占比例逐渐增高,植被在恢复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9)植被演替呈现出草本群落一灌木群落--乔木群落发展的趋势。

草本群落逐渐由一年生草本占主导地位发展到多年生草本、半灌木及灌木占据群落主体。

草本群落演替到10a时,逐渐形成以酸枣、荆条为建群种的单优群落。

栓皮栎为优势种的群落是研究区的气候演替顶极。

刺槐群落在自然演替条件下,它将逐渐为栓皮栎群落所替代,但是由于人为的干扰,刺槐成为研究区一个偏途演替顶级群落。

侧柏群落演替进程虽然缓慢,但却表现出了由针叶纯林向针阔混交林发展的趋势。

(10)在研究区,从裸地开始植被演替到顶极群落最快也需要80a时间;但是达到相对稳定的森林群落则只要40a左右。

草本植物恢复的时间大约是7~8a。

其中土壤中物理结构恢复较慢;群落生物量恢复时间最长。

灌木群落恢复时间大约是12~14a。

栓皮栎林经过60~84a的时间才能演替到顶级群落。

刺槐群落演替时间大致为60~73a;侧柏群落演替时间最长,需要95~110a。

演替时间表现为阴坡小于阳坡;缓坡小于陡坡;其中坡度对植被恢复时间的影响最显著。

(11)按照聚类结果,研究区群落恢复进程可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恢复初期、恢复进展期、恢复中期、恢复稳定期。

根据不同恢复阶段,从地理环境、小气候、群落结构、土壤等4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了小浪底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用生态恢复指数对小浪底山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程度进行了评价..……平顶山学院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2011-7-8 8:45:10中国生态修复网综合字号:【字号大中小】点击:511 打印转发【导读】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是2006年9月平顶山学院立项建设的校级重点实验室,2007年12月经河南省林业厅批准立项成为河南省林业厅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

现有在职科研人员21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8人。

已形成了一支包括生态学、生态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环境化学、3S技术等学科的研究队伍。

简介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是2006年9月平顶山学院立项建设的校级重点实验室,2007年12月经河南省林业厅批准立项成为河南省林业厅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

现有在职科研人员21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8人。

已形成了一支包括生态学、生态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环境化学、3S技术等学科的研究队伍。

实验室的发展目标是:将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建成生态学领域国内一流的实验室,在低山丘陵区“可持续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环境规划管理与生态效应预测研究”、“生态环境及资源数据集成研究”、“生态修复研究”等方面特色鲜明,并形成技术优势。

研究方向1、低山丘陵可持续生态系统研究侧重低山丘陵区天然和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持续保持生产力研究;低山丘陵区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活动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反馈机制研究;低山丘陵区资源环境可持续开发利用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2、低山丘陵区生态环境规划管理与生态效应预测研究侧重从低山丘陵区特殊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出发,开展低山丘陵区生态环境评价、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业、工业、旅游、自然保护区)及生态城市的研究。

3、低山丘陵区生态环境及资源数据集成研究重点建立河南省低山丘陵生态环境及资源数据库群(包括生态系统、植被覆盖、植被类型、土壤侵蚀与土壤保持、荒漠化状态及其防治、水资源、生态脆弱性、农业资源遥感调查监测、生态功能类型、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修复等相关专题研究和服务循环经济建设的信息系统等方面),并实现生态环境相关数据集成一体,形成低山丘陵地区生态环境系统性研究的环境空间分析、动态监测、决策支持等强大工具。

运行管理1.实验室在人员聘任、财务管理上为平顶山学院所属独立建制单位。

2.实验室实行管理委员会管理下的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和学术委员会评议制。

3.学术委员会从国内外科学家中选聘组成,任期4年,本单位科学家不超过30%,同时,聘请国内外有名望的科学家担任顾问或专家委员会委员。

学术委员会负责咨询评议实验室的研究方向、课题基金指南、课题经费的分配,评价研究成果,并对研究和实验技术人员的晋升提出评议意见,学术委员会一般每年召开1次全体会议,平时可根据需要不定期通过通讯方式进行工作。

4.实验室主任全面负责实验室的业务和行政工作的管理,实验室学科带头人由管理委员会聘任,报学校批准。

为协助室主任处理日常具体事务,实验室设置专职人员2人(业务、技术条件)。

5.人员编制。

实验室初定研究技术人员21人,其余为流动人员,主要为研究生。

6.课题组的设立。

根据实验室方向,结合国家需要和承担的重要科研任务,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

7.课题管理。

学校启动费资助的课题必须经学术委员会评审通过,研究期限一般为1-2年,每年由学术委员会对课题评审1次,评审合格者才给予第二年度的经费资助。

资助经费的使用范围仅限于与资助课题直接相关的科研费用。

因科研工作的需要,确需追加经费的,需经管理委员会主任批准。

课题研究内容一般应按申请书所提计划进行,改变研究计划时,需提出书面报告,管理委员会主任批准后方可实施。

个人以实验室名义申请课题,经管理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评议,获得经费资助的课题,按照实验室经费管理细则执行。

研究人员必须保证每年在本实验室的工作时间至少半年以上,且在本实验室的工作不能由合作者替代。

期满后未完成课题者,需重新申请并得到批准后方可延长。

对科研工作不能取得满意进展,或存在其它问题的课题,经管理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评议后,实验室有权予以取消。

研究人员在次年1月15日前必须向本实验室提交年度工作报告、当年公开发表的全部著作目录(离室时未发表的论文,待正式发表后补交)、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情况等。

对逾期不交上述材料者,暂停下拨科研经费。

课题结束后,必须将实验记录、工作总结及所借物品全部交回实验室。

8.经费。

实验室经常费用由科研事业费开支,包括实验室的行政费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