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综述
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的研究与实践

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的研究与实践土地退化是指土地资源的质量下降或功能受损的过程,其主要表现为土地肥力下降、水土流失、草地退化、沙漠化等。
土地退化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开展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发展中国家,土地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退化问题愈发凸显。
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土地退化面积已经超过了2600万公顷,其中沙化土地约有1700万公顷,草地退化面积约有2500万公顷。
这些数据告诉我们,土地退化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土地退化问题的根源有很多,其中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过度的农业开垦和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导致了土地肥力的下降和水土流失的加剧。
同时,过度的砍伐和滥伐森林也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水源的减少,进一步加剧了土地退化问题。
因此,解决土地退化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方式。
为了解决土地退化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是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通过减少农田面积、退耕还林还草,恢复草地和森林生态系统,有效地减缓了土地退化的速度。
此外,政府还鼓励农民采取科学的耕作方式,推行有机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除了政策层面的改进,科研机构和学者也积极参与到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的研究中。
他们通过对不同地区土地退化状况和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的回复措施。
例如,针对沙漠化土地的恢复,科研人员运用风沙固定措施,进行了大面积的人工造林,形成了一道绿色的防沙墙,有效地减少了沙尘暴的发生频率。
此外,科研人员还开展了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通过添加有机物质和微生物,促进土壤的结构重建和肥力的恢复。
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的研究与实践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由于土地退化和生态恢复问题具有普遍性,不同国家之间的经验分享和合作对于解决全球性的土地退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退化及其生态恢复、重建研究》范文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退化及其生态恢复、重建研究》篇一一、引言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区域,其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然而,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该地区的湿地出现了明显的退化现象,严重威胁了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因此,对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退化及其生态恢复、重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退化的现状(一)自然因素莱州湾南岸地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海平面上升、降水量变化等自然因素导致湿地水文条件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湿地的生态结构和功能。
此外,海洋污染、海岸侵蚀等自然现象也是导致湿地退化的重要原因。
(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导致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过度开发、围海造地、过度捕捞、污染排放等人类活动破坏了湿地的生态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湿地功能减弱。
三、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策略与方法(一)生态恢复的原则在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应遵循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原则,以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功能为目标,同时考虑到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二)具体策略与方法1. 强化法规政策支持:制定和实施相关法规政策,严格控制人为活动对湿地的破坏,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
2. 实施生态工程:通过建设湿地公园、生态走廊等工程,恢复湿地的生态环境,提高湿地的生态功能。
3. 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少人为活动对湿地的破坏。
4. 科学研究与监测:加强科学研究,了解湿地的退化机制和恢复过程,同时建立湿地监测体系,实时掌握湿地的生态环境状况。
四、案例分析以某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为例,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恢复与重建措施,如退耕还湿、湿地植被恢复、野生动物保护等,使得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具体表现为植被覆盖率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水质改善等。
通过该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生态系统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生态系统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生态系统退化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为了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研究者们致力于开发和实施生态修复技术来恢复生态系统。
因此,本文将简要回顾当前国内外对生态系统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首先,众所周知,在生态修复方法上,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系统功能和物质循环,从而恢复生态系统的方法很多。
其中,针对土壤退化的原因,包括山洪灾害、河流变化、土地改造等,土壤修复技术研究最为热门。
其内容包括各种活性细菌剂的开发与应用技术,以及多种土壤改良剂的研发与应用技术,以及各种促土壤微生物活性机制的研究。
另外,针对水体退化,出现过流改良技术、沉积物重力沉降和沉积物质去除技术等技术解决方案。
此外,针对森林退化,得益于传统森林经营技术的不断改进,如植物选择与种植技术、封闭栽培和自然演替技术等,日趋完善。
例如,植物选择、种植技术,能够完美融入自然环境,有效改善植被结构,从而恢复土地利用本质,改善生态系统功能。
此外。
土地退化与生态系统恢复

土地退化与生态系统恢复土地退化是当下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它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与资源的耗竭不仅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更是加剧了自然灾害的频发。
为了核心议题的明晰,我将分别从土地退化的原因、影响以及生态系统恢复来探究这个问题。
首先,土地退化的原因主要分为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水土流失等,是土地退化的必然结果。
气候变化加剧了干旱和洗地,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导致了土壤质量下降,而缺乏表土覆盖会造成水土流失。
此外,人类活动也是土地退化的主要因素。
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过度灌溉,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以及无节制的采矿和采伐,都对土地以及生态系统的破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其次,土地退化给生态系统带来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土地退化加速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生境的丧失使它们更加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侵入,致使其生存环境进一步受到破坏。
其次,土地退化也对农业生产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肥力丧失、水土流失以及化学污染等现象大大限制了土地的可耕性,致使粮食生产不断下降。
此外,土地退化也引发了大规模的土壤侵蚀,导致洪灾和干旱频繁发生,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
然而,面对土地退化的严重形势,恢复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变得愈发迫切。
生态系统恢复首先需要加强土地保护和管理。
制定和执行严格的土地使用政策,限制农业过度开垦和环境破坏性的工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土地退化的速度。
其次,加强土地的植被恢复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草地建设,可以重建植物群落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的发生。
此外,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也是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
保护和恢复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减少外来物种的侵入,有助于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最后,生态系统恢复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与投入,更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
通过加强公众的环境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土地退化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可以形成人人参与,共同努力的良好氛围。
矿区废弃地土壤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矿区废弃地土壤生态恢复研究进展矿区废弃地土壤生态恢复是国内外环境科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对矿区废弃地土壤生态恢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矿区废弃地土壤污染主要来源于矿区生产活动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这些物质往往经过化学反应、生物降解等过程后,形成了复杂的污染物组成体系,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矿区废弃地土壤生态恢复面临着污染程度深、复杂性高、恢复难度大等诸多问题。
矿区废弃地土壤生态恢复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废弃地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特点、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
目前,国内外在矿区废弃地土壤生态恢复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
一、土壤修复技术土壤修复技术是恢复矿区废弃地土壤生态的主要手段。
目前,常用的土壤修复技术主要包括:1、物理处理技术物理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挖掘、覆盖和固化等方式。
挖掘技术是通过挖掘污染土壤,将其运送到其他位置,实现污染物分离的目的。
覆盖技术是利用特殊材料覆盖在污染土壤表面,防止污染物外溢。
固化技术是利用试剂使污染物形成浸润、涂层等形式使其难以渗透。
化学处理技术主要是通过添加试剂来改善废弃地土壤的环境。
主要用于处理体积较小的污染源,可以降低低浓度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浓度。
生物处理技术主要是利用植物和微生物降解废弃地土壤中的污染物,促进污染物的生物循环和土壤改良。
又分为抑毒修复、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三种。
1、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包括土壤质地、结构、孔隙度、渗透性等。
这些因素影响着生态系统土壤层的形成、土壤通气性、渗透性、水分和养分的供应等。
2、化学因素化学因素影响着污染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常数等方面。
包括有机、无机污染物对生态系统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影响花卉植物生长和植物的生理代谢过程。
生物因素主要是指土壤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土壤退化问题与土壤生态修复技术

土壤退化问题与土壤生态修复技术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非可再生资源之一,它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农业发展和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由于过度利用、不合理的土地管理和环境污染等原因,土壤退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
土壤退化对农业生产、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都造成了巨大影响。
因此,研究土壤退化问题并发展出相应的土壤生态修复技术是当务之急。
土壤退化是指土壤的功能和质量因人为或自然原因的不合理利用所遭受的持续和不可逆转的损害。
常见的土壤退化形式包括贫瘠化、酸化、盐碱化、侵蚀和污染等。
这些问题导致土壤中养分流失、土壤结构破坏、减少土壤有机质等,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水分保持和土壤保持等关键生态系统功能。
针对土壤退化问题,科学家们开发了多种土壤生态修复技术,旨在恢复土壤的生态功能和提高土壤的质量。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土壤生态修复技术:1. 植被恢复:通过引入适宜的植被物种,可以提高土壤的稳定性和保水能力。
植被根系可以增加土壤的结构稳定性,并提供有机质来改善土壤质地。
此外,植被也可以吸收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减轻土壤的污染程度。
2. 混合种植:混合种植是一种将不同类型的作物一起种植在同一块土地上的技术。
这种方法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中的氮、磷等养分。
不同植物的根系也可以相互作用,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能力。
3. 土地翻耕和翻土:土地翻耕可以改变土壤的物理结构,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能力。
同时,翻耕还可以混合植物残渣和有机肥料,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养分供应。
4. 尽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会导致土壤污染和养分失衡。
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和使用有机肥料可以减少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并改善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5. 有机肥料的应用: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有机肥料中的有机物质能够稳定土壤结构,并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6. 生物修复技术:通过引入适应力强的微生物和植物,可以分解污染物和降低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含量。
土地退化与生态环境修复探究

土地退化与生态环境修复探究在当今社会,土地退化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的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下降和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地退化对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重大威胁。
因此,生态环境修复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
1.土地退化的成因与影响土地退化的成因多种多样,包括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水土流失等。
这些活动导致了土地的水分和养分流失,进而导致土地不育或水草丰衰。
此外,气候变化、人口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也是土地退化的重要因素。
土地退化对生态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
首先,土地退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造成了负面影响。
其次,土地退化引发了水土流失,加剧了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最后,土地退化对农业产出和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
2.生态环境修复的方法与意义为了应对土地退化问题,人们需要采取措施进行生态环境修复。
不同的土地退化类型需要不同的修复方法。
对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可以进行栽种草木、建设护坡等措施,以减轻水土流失的程度。
对于养分流失严重的地区,可以通过补充有机肥料和植物根系的修复方式来改善土壤质量。
此外,搭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推行可持续农业和恢复湿地等措施也是生态环境修复的重要方向。
生态环境修复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改善土地质量方面,还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生态环境修复可以保护优质土壤,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从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
其次,生态环境修复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最后,生态环境修复对于全球生态平衡和气候变化的缓解也具有重要作用。
3.生态环境修复的挑战与展望尽管生态环境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但实施过程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资金和技术是生态环境修复的基础要素,但在一些贫困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制约了生态环境修复的进展。
其次,土地资源的不平衡和分布不均也给生态环境修复带来了困难。
全球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研究

全球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研究在当今世界,全球土地退化问题正日益严峻,给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土地退化不仅导致生态系统功能衰退,还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生态恢复研究变得尤为重要,旨在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减缓甚至逆转土地退化的趋势。
一、土地退化状况及原因土地退化指的是土地资源的质量和功能下降,包括土地沙漠化、土壤侵蚀和盐碱化等。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数据,全球目前有超过一半的可耕地面临退化风险,而非农地区的退化问题同样突出。
土地退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第一,气候变化对土地退化的影响不可忽视。
全球气候变暖、酸雨等现象导致土地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二,人类活动对土地的破坏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过度的农业生产、过度的养殖活动、乱砍滥伐以及城市扩张等都加剧了土地的退化。
此外,不当的土地管理和环境管理政策也加剧了土地退化问题。
二、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面对全球土地退化的挑战,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生态恢复旨在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通过修复植被、改善土壤质量和建立保护区,为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提供支持。
生态恢复研究的重点之一是植被的恢复和保护。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保持土壤的稳定性,增加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和肥力。
因此,进行植被恢复和植被保护是防止土地退化的重要手段。
此外,改善土壤质量也是生态恢复的关键。
土壤是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的基础,但土地退化导致了土壤的质量下降和肥力降低。
为了改善土壤质量,可以采取措施如有机物质添加、土地保护和土壤保护。
最后,建立保护区是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之一。
保护区通过限制人类活动和保护珍稀物种的栖息地,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
三、生态恢复的挑战和前景尽管生态恢复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生态恢复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和时间。
其次,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法律支持也限制了生态恢复的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生态学作业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综述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土壤退化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恶化导致肥力下降的总称,因此可分为土壤物理退化、土壤化学退化、土壤生物退化,土壤荒漠化是土壤退化的终极形式。
土壤退化的原因非常复杂,有些完全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所引起的,大部分是人类活动与自然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以土壤侵蚀的形式致使土壤退化。
①土壤物理退化:土壤物理退化主要有土层变薄、土壤沙化或砾石化、土壤板结紧实等,前三者主要是由土壤侵蚀引起的,而土壤板结紧实主要是耕作栽培措施不当所致,特别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提高,机械作业导致土壤压板也越来越严重。
土壤侵蚀也称水土流失,是指表层土壤或成土母质在水、风、重力等力量的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再堆积的现象。
可见土壤侵蚀包括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类型。
水力侵蚀是指由于地表水的径流,导致土壤随水流走的现象,是最普遍、最广泛、最严重的一种土壤侵蚀,所以一般将土壤侵蚀视为水土流失。
风力侵蚀是指风将表层土壤吹走的现象,一般当风速>4~5米/秒时,就会产生风力侵蚀的现象,当风速达8米/秒时,风力侵蚀就很严重。
风力侵蚀的结果往往导致表层土壤沙化或砾石化,最终成为沙漠。
②土壤化学退化:土壤化学退化包括土壤有效养分含量降低、养分不平衡、可溶性盐份含量过高、土壤酸化碱化等。
长期单一的耕作种植制度,不仅过度消耗某些养分,造成土壤养分不平衡;而且有害有毒的物质增加,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
主要是由于土壤氮磷不平衡,因此,九十年代前后施用磷肥的效果格外显著,但不久又出现大面积缺钾,钾肥效果越来越好,特别是高产农田,钾肥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肥料,微量元素肥料也有很好的效果。
长期施用生理酸性化学肥料会导致土壤酸化,相反,长期施用生理碱性肥料会提高土壤碱度。
保护地长期大量施用肥料,还会导致土壤盐份增加,产生盐类浓度障碍。
不合理灌溉也会提高地下水位,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
③土壤生物退化:土壤生物退化主要指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减少、有害生物增加、生物过程紊乱等。
不同于土壤生物污染是由于人为地引入外来物种或基因,土壤生物退化主要是由于不科学的农业耕作措施,如单一的耕作制度、过度依赖化学肥料、大量施用农药等,导致土壤生物数量减少,群落结构改变,有害生物数量增加,而有益生物数量减少。
西瓜、大豆等连作障碍就是最好的例子。
防治办法
中国土壤退化状况
首先,中国水土流失状况相当严重,在部分地区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
据统计,1996年中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8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9%。
仅南方红黄壤地区土壤侵蚀面积就达6153万平方公里,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1/4。
同时,对长江流域13个重点流失县水土流失面积调查结果表明,在过去的30年中,其土壤侵蚀面积以平均每年1.2%~2.5%的速率增加,水土流失形势不容乐观。
[1]
其次,从土壤肥力状况来看,中国耕地的有机质含量一般较低,水田土壤大多在1%~3%,而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水田低,<1%的就占31.2%;中国大部分耕地土壤全氮都在0.2%以下,其中山东、河北、河南、山西、新疆等5省(区)严重缺氮面积占其耕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缺磷土壤面积为67.3万平方公里,其中有20多个省(区)有一半以上耕地严重缺磷;缺钾土壤面积比例较小,约有18.5万平方公里,但在南方缺钾较为普遍,其中海南、广东、广西、江西等省(区)有75%以上的耕地缺钾,而且近年来,全国各地农田养分平衡中,钾素均亏缺,因而,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农田土壤速效钾含量均有普遍下降的趋势;缺乏中量元素的耕地占63.3%。
对全国土壤综合肥力状况的评价尚未见报道,就东部红壤丘陵区而言,选择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pH值、CEC、物理性粘粒含量、粉/粘比、表层土壤厚度等11项土壤肥力指标进行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其大部分土壤均不同程度遭受肥力退化的影响,处于中、下等水平,高、中、低肥力等级的土壤的面积分别占该区总面积的25.9%、40.8%和33.3%,在广东丘陵山区、广西百色地区、江西吉泰盆地以及福建南部等地区肥力退化已十分严重。
此外,其它形式的土壤退化问题也十分严重。
以南方红壤区为例,约20万平方公里的土壤由于酸化问题而影响其生产潜力的发挥;化肥、农药施用量逐年上升,地下水污染不断加剧,在部分沿海地区其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已远远高于WHO建议的最高允许浓度10mg/l;同时,在一些矿区附近和复垦地及沿海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也相当严重。
防治与重建
土壤侵蚀
①水利工程措施 1.坡面治理工程按其作用可分为梯田、坡面蓄水工程和截流防冲工程。
梯田是治坡工程的有效措施,可拦蓄90%以上的水土流失量。
梯田的形式多种多样,田面水平的为水平梯田,田面外高里低的为反坡梯田,相邻两水平田面之间隔一斜坡地段的为隔坡梯田,田面有一定坡度的为坡式梯田。
坡面蓄水工程主要是为了拦蓄坡面的地表径流,解决人畜和灌溉用水,一般有旱井、涝池等。
截流防冲工程主要指山坡截水沟,在坡地上从上到下每隔一定距离,横坡修筑的可以拦蓄、输排地表径流的沟道,它的功能是可以改变坡长,拦蓄暴雨,并将其排至蓄水工程中,起到截、缓、蓄、排等调节径流的作用。
2.沟道治理工程主要有沟头防护工程、谷坊、沟道蓄水工程和淤地坝等。
沟头防护工程是为防止径流冲刷而引起的沟头前进、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保护坡面不受侵蚀的水保工程。
首先在沟头加强坡面的治理,做到水不下沟。
其次是巩固沟头和沟坡,在沟坡两岸修鱼鳞坑、水平沟、水平阶等工程,造林种草,防止冲刷,减少下泻到沟底的地表径流。
在沟底从毛沟到支沟至干沟,根据不同条件,分别采取修谷坊、淤地坝、小型水库和塘坝等各类工程,起到拦截洪水泥沙,防止山洪危害的作用。
3.小型水利工程主要为了拦蓄暴雨时的地表径流和泥沙,可修建与水土保持紧密结合的小型水利工程,如蓄水池、转山渠、引洪漫地等。
②生物工程措施生物工程措施是指为了防治土壤侵蚀、保持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采取的造林种草,绿化荒山,农林牧综合经营,以增加地面覆被率,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水土保持措施,也称水土保持林草措施。
林草措施除了起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外,还能改良培肥土壤,提供燃料、饲料、肥料和木料,促进农、林、牧、副各业综合发展,改善和调节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生物防护措施可分两种:一种是以防护为目的的生物防护经营型,如黄土地区的塬地护田林、丘陵护坡林、沟头防蚀林、沟坡护坡林、沟底防冲林、河滩护岸林、山地水源林、固沙林等。
另一种是以林木生产为目的的林业多种经营型,有草田轮作、林粮间作、果树林、油料林、用材林、放牧林、薪炭林等。
③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水土保持耕作法,是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它包括的范围很广,按其所起的作用可分为三大类: 1.以改变地面微小地形,增加地面粗糙率为主的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拦截地表水,减少土壤冲刷,主要包括横坡耕作、沟垄种植、水平犁沟、筑埂作垄等高种植丰产沟等。
2.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的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其作用是保护地面,减缓径流,增强
土壤抗蚀能力,主要有间作套种、草田轮作、草田带状间作、宽行密植、利用秸秆杂草等进行生物覆盖、免耕或少耕等措施。
土壤沙化
土壤沙化的防治必须重在防。
从地质背景上看,土地沙漠化是不可逆的过程。
防治重点应放在农牧交错带和农林草交错带,在技术措施上要因地制宜。
主要防治途径如下。
①营造防沙林带我国沿吉林白城地区的西部一内蒙古的兴安盟东南一哲里木盟和赤蜂市一古长城沿线是农牧交错带地区,土壤沙化正在发展中。
我国已实施建设“三北”地区防护林体系工程,应进一步建成为“绿色长城”。
②实施生态工程
③建立生态复合经营模式内蒙古东部、吉林白城地区、辽西等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有一定的降雨量资源,土壤沙化发展较轻,应建立林农草复合经营模式。
④合理开发水资源这一问题在新疆、甘肃的黑河流域应得到高度重视。
应合理规划,调控河流上、中、下游流量,避免使下游干涸、控制下游地区的进一步沙化。
⑤控制农垦土地沙化正在发展的农区,应合理规划,控制农垦,草原地区应控制载畜量。
草原地区原则上不宜农垦,旱粮生产应因地制宜控制在沙化威胁小的地区。
因此,从牧业持续发展看必须减少放牧量。
实行牧草与农作物轮作,培育土壤肥力。
⑥完善法制,严格控制破坏草地在草原、土壤沙化地区,工矿、道路以及其他开发工程建设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对人为盲目垦地种粮、樵柴、挖掘中药等活动要依法从严控制。
研究方向
土壤退化是一个非常综合和复杂的、具有时间上的动态性和空间上的各异性以及高度非线性特征的过程。
土壤退化科学涉及很多研究领域,不仅涉及到土壤学、农学、生态学及环境科学,而且也与社会科学和经济学及相关方针政策密切相关。
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的大多数研究工作偏重于对特定区域或特定土壤类型的某些土壤性状在空间上的变化或退化的评价,而很少涉及不同退化类型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
而且,在土壤退化评价方法论及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化、动态化、综合性和实用性以及尺度转换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大多处于探索阶段。
中国土壤退化研究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有特色的进展,但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今后中国土壤退化的研究工作
应从更广和更深的层次上系统综合地开展土壤退化的综合评价与主要退化类型农业生态系统的重建和恢复研究,并逐步向土地退化或环境退化方向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