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综述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综述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综述

土壤生态学作业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综述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土壤退化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恶化导致肥力下降的总称,因此可分为土壤物理退化、土壤化学退化、土壤生物退化,土壤荒漠化是土壤退化的终极形式。土壤退化的原因非常复杂,有些完全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所引起的,大部分是人类活动与自然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以土壤侵蚀的形式致使土壤退化。

①土壤物理退化:土壤物理退化主要有土层变薄、土壤沙化或砾石化、土壤板结紧实等,前三者主要是由土壤侵蚀引起的,而土壤板结紧实主要是耕作栽培措施不当所致,特别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提高,机械作业导致土壤压板也越来越严重。

土壤侵蚀也称水土流失,是指表层土壤或成土母质在水、风、重力等力量的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再堆积的现象。可见土壤侵蚀包括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类型。

水力侵蚀是指由于地表水的径流,导致土壤随水流走的现象,是最普遍、最广泛、最严重的一种土壤侵蚀,所以一般将土壤侵蚀视为水土流失。

风力侵蚀是指风将表层土壤吹走的现象,一般当风速>4~5米/秒时,就会产生风力侵蚀的现象,当风速达8米/秒时,风力侵蚀就很严重。风力侵蚀的结果往往导致表层土壤沙化或砾石化,最终成为沙漠。

②土壤化学退化:土壤化学退化包括土壤有效养分含量降低、养分不平衡、可溶性盐份含量过高、土壤酸化碱化等。长期单一的耕作种植制度,不仅过度消耗某些养分,造成土壤养分不平衡;而且有害有毒的物质增加,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

主要是由于土壤氮磷不平衡,因此,九十年代前后施用磷肥的效果格外显著,但不久又出现大面积缺钾,钾肥效果越来越好,特别是高产农田,钾肥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肥料,微量元素肥料也有很好的效果。

长期施用生理酸性化学肥料会导致土壤酸化,相反,长期施用生理碱性肥料会提高土壤碱度。保护地长期大量施用肥料,还会导致土壤盐份增加,产生盐类浓度障碍。不合理灌溉也会提高地下水位,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

③土壤生物退化:土壤生物退化主要指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减少、有害生物增加、生物过程紊乱等。不同于土壤生物污染是由于人为地引入外来物种或基因,土壤生物退化主要是由于不科学的农业耕作措施,如单一的耕作制度、过度依赖化学肥料、大量施用农药等,导致土壤生物数量减少,群落结构改变,有害生物数量增加,而有益生物数量减少。西瓜、大豆等连作障碍就是最好的例子。

防治办法

中国土壤退化状况

首先,中国水土流失状况相当严重,在部分地区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据统计,1996年中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8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9%。仅南方红黄壤地区土壤侵蚀面积就达6153万平方公里,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1/4。同时,对长江流域13个重点流失县水土流失面积调查结果表明,在过去的30年中,其土壤侵蚀面积以平均每年1.2%~2.5%的速率增加,水土流失形势不容乐观。[1]

其次,从土壤肥力状况来看,中国耕地的有机质含量一般较低,水田土壤大多在1%~3%,而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水田低,<1%的就占31.2%;中国大部分耕地土壤全氮都在0.2%以下,其中山东、河北、河南、山西、新疆等5省(区)严重缺氮面积占其耕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缺磷土壤面积为67.3万平方公里,其中有20多个省(区)有一半以上耕地严重缺磷;缺钾土壤面积比例较小,约有18.5万平方公里,但在南方缺钾较为普遍,其中海南、广东、广西、江西等省(区)有75%以上的耕地缺钾,而且近年来,全国各地农田养分平衡中,钾素均亏缺,因而,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农田土壤速效钾含量均有普遍下降的趋势;缺乏中量元素的耕地占63.3%。对全国土壤综合肥力状况的评价尚未见报道,就东部红壤丘陵区而言,选择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pH值、CEC、物理性粘粒含量、粉/粘比、表层土壤厚度等11项土壤肥力指标进行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其大部分土壤均不同程度遭受肥力退化的影响,处于中、下等水平,高、中、低肥力等级的土壤的面积分别占该区总面积的25.9%、40.8%和33.3%,在广东丘陵山区、广西百色地区、江西吉泰盆地以及福建南部等地区肥力退化已十分严重。此外,其它形式的土壤退化问题也十分严重。以南方红壤区为例,约20万平方公里的土壤由于酸化问题而影响其生产潜力的发挥;化肥、农药施用量逐年上升,地下水污染不断加剧,在部分沿海地区其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已远远高于WHO建议的最高允许浓度10mg/l;同时,在一些矿区附近和复垦地及沿海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也相当严重。

防治与重建

土壤侵蚀

①水利工程措施 1.坡面治理工程按其作用可分为梯田、坡面蓄水工程和截流防冲工程。梯田是治坡工程的有效措施,可拦蓄90%以上的水土流失量。梯田的形式多种多样,田面水平的为水平梯田,田面外高里低的为反坡梯田,相邻两水平田面之间隔一斜坡地段的为隔坡梯田,田面有一定坡度的为坡式梯田。坡面蓄水工程主要是为了拦蓄坡面的地表径流,解决人畜和灌溉用水,一般有旱井、涝池等。截流防冲工程主要指山坡截水沟,在坡地上从上到下每隔一定距离,横坡修筑的可以拦蓄、输排地表径流的沟道,它的功能是可以改变坡长,拦蓄暴雨,并将其排至蓄水工程中,起到截、缓、蓄、排等调节径流的作用。 2.沟道治理工程主要有沟头防护工程、谷坊、沟道蓄水工程和淤地坝等。沟头防护工程是为防止径流冲刷而引起的沟头前进、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保护坡面不受侵蚀的水保工程。首先在沟头加强坡面的治理,做到水不下沟。其次是巩固沟头和沟坡,在沟坡两岸修鱼鳞坑、水平沟、水平阶等工程,造林种草,防止冲刷,减少下泻到沟底的地表径流。在沟底从毛沟到支沟至干沟,根据不同条件,分别采取修谷坊、淤地坝、小型水库和塘坝等各类工程,起到拦截洪水泥沙,防止山洪危害的作用。 3.小型水利工程主要为了拦蓄暴雨时的地表径流和泥沙,可修建与水土保持紧密结合的小型水利工程,如蓄水池、转山渠、引洪漫地等。

②生物工程措施生物工程措施是指为了防治土壤侵蚀、保持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采取的造林种草,绿化荒山,农林牧综合经营,以增加地面覆被率,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水土保持措施,也称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林草措施除了起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外,还能改良培肥土壤,提供燃料、饲料、肥料和木料,促进农、林、牧、副各业综合发展,改善和调节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生物防护措施可分两种:一种是以防护为目的的生物防护经营型,如黄土地区的塬地护田林、丘陵护坡林、沟头防蚀林、沟坡护坡林、沟底防冲林、河滩护岸林、山地水源林、固沙林等。另一种是以林木生产为目的的林业多种经营型,有草田轮作、林粮间作、果树林、油料林、用材林、放牧林、薪炭林等。

③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水土保持耕作法,是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它包括的范围很广,按其所起的作用可分为三大类: 1.以改变地面微小地形,增加地面粗糙率为主的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拦截地表水,减少土壤冲刷,主要包括横坡耕作、沟垄种植、水平犁沟、筑埂作垄等高种植丰产沟等。 2.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的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其作用是保护地面,减缓径流,增强

土壤抗蚀能力,主要有间作套种、草田轮作、草田带状间作、宽行密植、利用秸秆杂草等进行生物覆盖、免耕或少耕等措施。

土壤沙化

土壤沙化的防治必须重在防。从地质背景上看,土地沙漠化是不可逆的过程。防治重点应放在农牧交错带和农林草交错带,在技术措施上要因地制宜。主要防治途径如下。

①营造防沙林带我国沿吉林白城地区的西部一内蒙古的兴安盟东南一哲里木盟和赤蜂市一古长城沿线是农牧交错带地区,土壤沙化正在发展中。我国已实施建设“三北”地区防护林体系工程,应进一步建成为“绿色长城”。

②实施生态工程

③建立生态复合经营模式内蒙古东部、吉林白城地区、辽西等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有一定的降雨量资源,土壤沙化发展较轻,应建立林农草复合经营模式。

④合理开发水资源这一问题在新疆、甘肃的黑河流域应得到高度重视。应合理规划,调控河流上、中、下游流量,避免使下游干涸、控制下游地区的进一步沙化。

⑤控制农垦土地沙化正在发展的农区,应合理规划,控制农垦,草原地区应控制载畜量。草原地区原则上不宜农垦,旱粮生产应因地制宜控制在沙化威胁小的地区。因此,从牧业持续发展看必须减少放牧量。实行牧草与农作物轮作,培育土壤肥力。

⑥完善法制,严格控制破坏草地在草原、土壤沙化地区,工矿、道路以及其他开发工程建设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人为盲目垦地种粮、樵柴、挖掘中药等活动要依法从严控制。

研究方向

土壤退化是一个非常综合和复杂的、具有时间上的动态性和空间上的各异性以及高度非线性特征的过程。土壤退化科学涉及很多研究领域,不仅涉及到土壤学、农学、生态学及环境科学,而且也与社会科学和经济学及相关方针政策密切相关。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的大多数研究工作偏重于对特定区域或特定土壤类型的某些土壤性状在空间上的变化或退化的评价,而很少涉及不同退化类型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而且,在土壤退化评价方法论及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化、动态化、综合性和实用性以及尺度转换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大多处于探索阶段。中国土壤退化研究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有特色的进展,但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今后中国土壤退化的研究工作

应从更广和更深的层次上系统综合地开展土壤退化的综合评价与主要退化类型农业生态系统的重建和恢复研究,并逐步向土地退化或环境退化方向拓展。

土地退化 中文

土地退化是一个过程,其中的价值,生物物理环境影响的一个或多个组合的人为过程经土地。它被视为任何变化或扰动的土地被认为是有害或不良。被排除的一个原因,但是人类活动可以间接影响的洪水和森林火灾等现象。 这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话题的第二十一世纪,由于土地退化的影响后,农业生产力,环境,及其对食物安全的影响。据估计,世界上40%的农业土地严重退化。 1。测量 土地退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可以适用于不同的范围广泛的情景。主要有四种方式看土地退化及其对周围的环境: ?临时或永久性的下降,生产能力的土地。这可以看出,通过生物量的损失,损失的生产力和潜在的生产力,或损失或改变植被和土壤养分。 ?下降的土地“有用性”:损失或减少土地的能力提供资源对人类生计。这可以从测量基线过去的土地利用。 ?生物多样性损失:损失的范围的物种或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为下降,环境质量。 ?转移生态风险:增加了脆弱性的环境或人破坏或危机。这是通过测量基准的形式预先存在的风险,危机或破坏。 一个问题,测量土地退化是一组人叫退化,别人可能会认为作为一个利益或机会。例如,大雨可能使一个科学小组担心高土壤侵蚀,农民可以将它视为一个很好的机会,种植农作物。2。原因 过度放牧的牲畜可导致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主要是有关农业使用。主要原因包括: ?土地清理,如皆伐和森林砍伐 ?农业土壤养分的消耗通过穷人的农业实践 ?家畜包括过度放牧和透支 ?不适当的灌溉和透支 ?城市扩张和商业发展 ?土地污染工业废水 ?车越野 ?采石石料,砂,矿石和矿物 3。影响 土壤侵蚀在麦田附近,美国。 主要成果的土地退化是大大减少了土地的生产力。主要强调对脆弱的土地包括: ?加速土壤风蚀和水蚀 ?土壤酸化,形成酸性硫酸盐土壤造成土壤贫瘠 ?土壤碱化由于灌溉水含有碳酸氢钠导致的土壤结构和作物产量下降 ?土壤盐碱化的土地灌溉土壤盐分控制要求收回土地 ?土壤渍水水地需要某种形式的地下排水补救的负面影响 4预防和控制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建设保护系统 调整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控制人口增长

第十二章 生态恢复与重建

第十二章生态恢复与重建 生态恢复研究综述 ?恢复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理,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国内外生态恢复研究特点 ?注重恢复过程中植物多样性和小气候变化研究,相对忽视动物、土壤生物研究 ?生态恢复生态效益评价研究多,生态恢复重建生态功能和结构综合评价少?新技术应用有待提高,定性和半定量多,缺少系统的、连续的、动态的定量研究 未来恢复生态学研究趋势 生态恢复理论研究 三大理论基础与生态恢复 ?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恢复都要求对生态系统进行程度不同的调控,目的是为了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恢复基本理论问题 生态恢复原理及相关理论基础 ?限制因子原理 ?生态适宜性原理和生态位理论 ?生物群落演替理论 ?生物多样性原理

?斑块-廊道-基底理论 限制因子原理 ?生态因子概念?a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一般特征?a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 ?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a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任何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有时会出现多个因子起限制作用。 ?生物恢复工程与限制因子原理?a生态恢复工程是从多方面进行设计与改造生态环境和生物群落。但必须找出该系统的关键因子,才能进行恢复工作。 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 ?生态系统结构?a物种结构(种群数、量)、时空结构(空间层次、发展演替)、营养结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合理的生态系统结构?a生物环境相互适应、系统综合功能、高效物流能流; ?结构理论在恢复生态工程中的应用?a恢复工程应采用多种生物物种结合,实现物种之间的能量、物质和信息的流动。 生态适宜性原理和生态位理论 ?生态适宜性原理?a生物由于经过长期的与环境的协作进化,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生态上的依赖,其生长发育对环境产生了要求。如植物中有喜光、喜阴、喜湿植物等。 生物群落演替理论 ?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 ?生态恢复工程?a在群落演替理论指导下,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技术手段,控制待恢复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和发展方向,恢复或重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使系统达到自维持状态。 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的表现层次;

什么是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的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生态修复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和概念,涉及到的有生态恢复、生态修复、生态重建、生态改建、生态改良等方法。其实简单的来说它就是对以往遭受环境破坏的土地系统进行修复,重建。本文从广义上界定“生态修复”,即包括生态修复和重建的双重含义。 一、生态修复和重建 生态修复主要包含修复和重建两个方面,两者所包含的内容截然不同。生态修复的原意可以被翻译为“自然回复到原来的事物,即生态系统被干扰前的生态结构的过程”,并且这里的修复是不在人为干预的情况下自然发生的。而生态修复要强调自然环境需要回复到被干扰被污染之前的情况。而生态重建是人为干预的事件,可能需要生物、化学、工程的方法来帮助重建生态系统环境,生态修复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打个比方,在边坡还绿过程中 生态修复比生态保护更具积极含义,又比生态重建更具广泛的适用性,也可用于人工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既具有恢复的目的性,又具有修复的行动意愿。 二、生态修复的方法 生态修复中土壤改良是基础,土壤改良的修复和重建主要是工程措施辅以生物措施和农耕措

施,减少水土流失,保存土壤养分。其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土壤改良方法就是土地盐碱化治理。中国有大量盐碱地,其中18亿的可耕地中的三分之一都在受到盐碱化的危害。而解决土壤盐碱化的问题,可以直接增加国家土地供给,粮食供给,增加就业,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开发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盐碱地改良技术方案对国计民生,对生态环境的改善都是十分必要的。 而木纤维利用无土喷播技术,通过土壤改良剂与木纤维的混合使用,降低土壤的含盐量、酸碱度、改善了土壤结构,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创造了理想环境,再施入有机肥和微生物肥,调解土壤的PH值以及理化特征,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作物品质和肥料利用率,让光秃秃的土壤再次还绿。 最后,无论生态修复抑或生态重建,其最终目的都是使退化或受损的生态系统回归到一种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东南生态修复有限公司,属东南集团旗下生态板块,专业从事矿山修复、边坡绿化、土壤改良、固废覆绿等生态修复领域材料及工艺的研发与应用。公司自主研发的薄层、厚层无土喷播木纤维基质材料,荣获国家多项发明专利,填补国内热处理植物纤维喷播基质的空白;自主研发的SPF复绿工艺,以成本更低、效果更好、效率更高的市场需求为导向,成功解决生态环境修复领域“快速复绿”“永久持绿”两大难题。公司目前拥有专家、工程师23名,配套有126个专业的生态修复工程队及各项地质灾害资质和园林绿化资质,专业提供从勘察、设计、施工及养护的整体生态修复方案。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_白降丽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5,22(4):464~468 Journal of Zhe jiang Forestry C ollege 文章编号:1000-5692(2005)04-464-05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 白降丽1,彭道黎1,庾晓红2 (1.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2.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四川雅安625014) 摘要:如何保护好现有的健康生态系统,并恢复和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已成为生态系统研 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介绍退化生态系统及其恢复与重建等概念的基础上,讨论了退化生态 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目标、基本原则、方法以及程序,并进一步阐述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退 化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废矿地、退化海岛生态系统、退化水生生态系统等恢 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指出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趋势,主要包括生态系统退化 的预测预报机制的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和机理的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 关键技术体系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技术和评价指标 体系研究以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参47 关键词:恢复生态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718.5 文献标识码:A 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伴随着对自然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长期的工业污染,大规模的森林砍伐以及将大范围的自然生境逐渐转变成农业和工业景观,形成了以生物多样性低、功能下降为特征的各式各样的退化生态系统(degraded ec osystem)。这些变化都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综合整治与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以及重建可持续的人工生态系统,已成为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几个相关概念 1.1 退化生态系统 陈灵芝等[1]认为退化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系统。章家恩等[2]认为退化生态系统是一类病态的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或者在二者的共同干扰下,生态要素和生态系统整体发生的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的量变和质变,其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其原有的平衡状态或进化方向相反的位移(displacement),具体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固有功能的破坏或丧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稳定性和抗逆能力减弱,系统生产力下降。这类系统也被称之为“受害或受损生态系统(damaged ecosystem)”。 不同的学者对退化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是不同的。余作岳等[3]将退化生态系统分为裸地、森林采伐迹地、弃耕地、沙漠化地、采矿废弃地和垃圾堆放场等类型。章家恩等[2]认为退化生态系统应分为 收稿日期:2004-09-09;修回日期:2005-03-28 基金项目:“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1BA510B) 作者简介:白降丽,博士研究生,从事森林生态学研究。E-mail:bjl wtx@s https://www.360docs.net/doc/6817393444.html,

生态退化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影响

(1) 自然环境先天不足 中国土地总量虽然较大,土地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只有0.8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山地、高原、丘陵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27%,所构成的复杂地形地质条件,在重力梯度、水力梯度的外营力作用下易造成水土流失,再加上地质新构造运动较活跃,山崩、滑坡、泥石流危害严重。同时,还有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演变迅速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如沙漠、戈壁、冰川、永久冻土及石山、裸地等面积就占国土面积的28%,此外还有沼泽、滩涂、荒漠、荒山等利用难度大的土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中国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季,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中国降水量地区有效期异和年内、年际变化大,导致全国范围内旱涝灾害频繁,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中国暴雨强度大、分布广,是易造成洪涝、水土流失乃至泥石流、山崩、塌方、滑坡的重要在原因。在中国独特的地质地貌基底上,一旦植被破坏,水热优势则立即会转化为强烈的破坏力量。 (2) 水土流失仍很严重 据国务院公布的遥感调查结果,1989年底中国轻度以上的土壤侵蚀面积为367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8.2%,其中水蚀面积179万km2,风蚀面积188 km2,全国平均每年因人为活动新增水土流失面积达1万km2,每年流失土壤总量达50亿吨,占世界年流失量的19.2%,其中有33亿吨是耕地土壤。随着地表沃土的流失,带走了大量的有机质和碳、磷、钾养分,土层越来越薄,直接导致土壤肥力降低,耕地面积减少。建国以来因水土流失而毁掉的耕地已达4000千多万亩。经过建国50年来的治理,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好转,但总体上中国水土流失仍然严重的形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80年代末到1997年底,中国七大江河治理水土流失仍然严重的形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80年代末到1997年底,中国七大江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共12.49万km2,只占七大江河水土流失面积的7.76%。 (3) 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 生态环境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面积较大、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7.2%,其中风蚀荒漠化160.7万km2,水蚀荒漠化20.5万km2,冰融荒漠化36.3万km2,土壤盐渍化23.3万km2,超过全国现有耕地面积的总和,有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涉及18个省(区、市)470个县(旗、市),形成万里风沙线。中国荒漠化不但影响范围大,类型多,而且程度严重。据综合评价,中国轻度荒漠化为95.1万km2,中度64.1万km2,重度103.0万km2,分别占荒漠化总面积的36.3%,24.4%和39.3%。该程度类型构成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一般方法研究

现代生态学 课程论文 题目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一般方法研究姓名胡节学号2016303110112 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中国·武汉 2016年12月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一般方法研究 ——以休斯顿植物园与自然中心修复规划为例 胡节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伴随而来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环境污染、景观破坏、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增加了对生态系统的胁迫。人类面临着合理恢复、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的挑战,因此对破坏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成为现代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本文从生态恢复性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着手,探讨出了生态恢复性设计的一般方法,并以休斯顿植物园与自然中心规划为例详细分析了其从诊断分析生态破坏的原因,到制定方案、评估检测,再到实施实践后期的管理与监测整个恢复过程。以此推广到更多的恢复性设计中。 关键词:破坏;恢复;生态;恢复性设计 The Study of Common Approach for The Restoration of Ecosystems --Taking The Rehabilitation Plan of Houston Plantation & Natural Center As An Example Hujie Abstract: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landscape destruction, land degradation and loss of biodiversity are the challenges of ecological system, which is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reasonable recovery,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general method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the causes of ecological destruction of Houston's botanical garden and Nature Center. Detection, and then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te management and monitoring of the entire recovery process. Key words:Destruction; Restoration; ecological;restoration design 1.绪论 近年来,因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科学与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环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使得植被受大规模的破坏,甚至全球生态系统在逐渐退化,生物多样性在不断丧失,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遭受到极大威胁。环境污染、植被破坏、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增加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胁迫。合理恢复、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已变成人类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破坏了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以成为现代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 1.1相关概念辨析 1.1.1恢复 恢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受损状态恢复到未被损害前的完美状态的行为,既包括回到起始状态,又包括完美和健康的含义;广义则包含将一个目标或对象带回到相似于先前(并非原有)的状态;但目前所说的恢复是仅作为一个概括性词语存在,它包含改造(reclamation)、修复(rehabilitation)、挽救(redemption)、更新(renewal)以及再植(replantation)等术语[1]。 1.1.2景观生态学理论

退化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研究概况_樊云龙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年5月 第18卷 第3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May 2010, 18(3): 668?673 *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2006BAC01A09)、贵州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黔科合SZ 字[2009]3013)、贵州师范大 学研究生专项创新基金(研[2009]14)和贵州师范大学学生科研课题资助 ** 通讯作者: 陈浒(1965~), 男, 硕士, 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E-mail: gy_chenhu@https://www.360docs.net/doc/6817393444.html, 樊云龙(1983~), 男, 硕士, 研究方向为喀斯特地貌与洞穴。E-mail: fanyunlongpeng@https://www.360docs.net/doc/6817393444.html, DOI: 10.3724/SP.J.1011.2010.00668 退化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研究概况* 樊云龙 陈 浒** 苏孝良 张芳挺 (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 贵阳 550001) 摘 要 土壤动物在揭示生态系统退化程度和生态恢复中具有重要作用, 退化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研究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生态退化导致土壤动物数量减少、物种多样性降低, 而土壤动物丧失使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受阻。通过利用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改变来指示生态退化进程和凭借土壤动物强大的修复能力对退化土壤进行治理将是有益的探索。退化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扩展和深入。 关键词 土壤动物 退化生态系统 群落特征 生物多样性 生态恢复 中图分类号: S15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0)03-0668-06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soil animals in degraded ecosystem FAN Yun-Long, CHEN Hu, SU Xiao-Liang, ZHANG Fang-Ting (Institute of South China Karst,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China) Abstract Soil animal is a primary indicator of degradation degree of ecosystem and plays and important role on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he research on soil animals in degraded ecosystem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ecology study. The decrease in amount and diversity of soil animals caused by ecological degradation has hindered the material recycle and energy flow of ecosystem. It is ex-pected to indicate the ecology’s degradation degree by changes in soil anim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to reconstruct the degraded soil with the powerful restoration ability of soil animals. The research on soil animals in degraded ecosystem should be further ex-panded. Key words Soil animals, Degraded ecosystem,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Biodiversity, Ecological restoration (Received Aug. 19, 2009; accepted Nov. 26, 2009) 退化生态系统是结构与功能在干扰作用下, 原有平衡状态被打破, 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和障碍, 形成破坏性波动或恶性循环的系统[1]。退化生态系统结构简单, 功能衰退, 生产力低下, 生物多样性减少, 土壤和微环境恶化, 生物间相互关系改变, 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安全稳定, 近年来已成为生态学家关注的焦点[2?3]。 土壤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最丰富、数量最多的亚系统[4], 居于营养元素循环与能量转化的核心。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它们在分解残体、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形成与发育、物质迁移与能量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5]。生态系统退化必然导致土壤系统结构、 功能的破坏, 进而对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土壤动物产生显著影响, 土壤动物作为驱动因子又会反过来对生态系统的演化进程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土壤动物研究已成为环境与生态领域中的研究热点, 尤其以退化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和恢复生态学意义为研究前沿[6-8]。 土壤动物研究在最近三十多年得到迅速发展, 许多学者对退化生态系统中的土壤动物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几乎包括了所有的退化生态系统类型。20世纪80年代, 土壤动物研究主要集中在重金属等导致的农田污染对土壤动物的影响[9]。90年代开始关注人为压力下脆弱生态系统的退化与土壤动物的关系, 主要研究了不同退化阶段[10-11]和不同恢复阶段

土壤退化与防治

土壤退化与防治 一.名词解释 土壤退化:指的是土壤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 土地退化:是指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导致土地质量下降乃至荒芜的过程。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它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沙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风力侵蚀:土壤颗粒在风力搬运下发生移动造成的侵蚀现象。不但造成表土损失及土地沙漠化,而且导致风沙灾害及环境污染。 沉积作用:物质在风、水和冰川等各种营力作用下进行悬浮、搬运、堆积或沉淀的过程沙城暴:强风扬起地面的尘沙, 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 km的风沙现象 土壤侵蚀:在风力、水力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物质被分散、搬运和沉积的过程。二.简答题 1、我国土壤退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因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土壤肥力衰减和土壤污染及酸化等造成的土壤退化总面积约 4.6 亿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40% ,是全球土壤退化总面积的 1/4 (1)、土壤退化面积广,强度大,类型多 全国总水土流失面积: 1.5 亿公顷,几乎 1/6 国土;荒漠化面积:262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 27.3%;草地退化面积: 8700 万公顷,占全部草地 30% ;全国受污染农田 2000 万亩(2)、土壤退化速度快,影响深远 目前每年损失耕地达 300-600 万亩;荒漠化面积发展速度: 2640 平方公里/年。(3)、局部改善而总体继续恶化;治理速度比退化速度慢存在的问题:(1)、土壤质量制约,土壤资源短缺、空间分布不均;耕地质量总体较差,自持能力弱;(2)、水资源制约,人均水资源少;分布不均匀。(3)、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制约 2、土壤退化分类 土壤侵蚀、土壤沙化、土壤盐化、土壤污染、土壤性质恶化和耕地的非农业占用。 3、描述土壤腐植质在土壤退化中的作用 土壤中腐殖质的含量大小是衡量土壤性质好坏主要因子之一,腐殖质的含量和土壤有机碳成正比,能够防止土壤退化,其主要作用有:①腐殖质能和土粒形成团粒结构,团粒结构具有蓄水保肥的作用,此外还有良好的通气走廊,土壤可耕性好,是植物的生长良好环境。②腐殖质的存在给大多数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和微生物共生的物种也会增加,物种的多样性能过防止土壤退化。③腐殖质在治理土壤污染方面有很大作用,腐殖质能和许多重金属络合,降低土壤重金属的含量。 4、导致土壤退化的原因分析 1) 因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利用不当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生长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 退 2) 在各种自然的,特别是人为的因素影响下所发生的导致土壤的农业生产能力或土地利用 和环境调控潜力,即土壤质量及其可持续性暂时或永久性的下降,甚至完全丧失其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特征。 3) 因自然环境因素不佳和人为利用不当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生长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 5、土壤退化的后果

针对全球土壤与土地退化的各种现状

针对全球土壤与土地退化的各种现状,提出减缓土壤退化进程新的理论和 实践方法,以及农业生态系统的开垦策略。 荒漠化土壤的植被修复需要稳定的水源和肥源供给,二者缺一不可,而城市污水恰恰可以满足这一要求。人工湿地是一种生态型的污水处理技术,具有缓冲容量大、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投资省、耗电低、运行费用低等优点。将人工湿地技术应用于经济欠发达且地广人稀的荒漠化地区,可充分发挥其优势,而且人工湿地占地面积大的劣势也不再是其限制因素。因此,若以人工湿地为载体、荒漠化土壤(沙土)为湿地基质用于荒漠化土壤修复,其上所栽培植物将可能形成稳定植被,污水及污水中的污染物即可作为人工湿地植物所需的水分和养分来源,污水得到净化的同时还可使土壤保持肥力和生产力。 该试验通过对两年来人工湿地的进水、出水及湿地内土壤中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测、统计、分析,最终得出以城市污水为水源和肥源对荒漠化土壤的修复效果,以下为试验结果: 湿地运行至第2年,与原沙相比,沙土中w(有机质)、w(TN)、w(碱解氮)、w(TP)、w(速效磷)及电导率均极显著增加(P<0.01),第2年0.1m潜流湿地基质养分的富集量高于第1年,其中,第1年0.1m潜流湿地中沙土w(有机质)、w(TN)、w(碱解氮)、w(TP)、w(速效磷)相比于原沙分别增加了2.20g/kg、0.33g/kg、8.54mg/kg、0.13g/kg和43.53mg/kg;与第1年相比,第2年各指标则分别增加了2.57g/kg、1.20g/kg、14.75mg/kg、0.24g/kg和70.58mg/kg。这可能是由于随着水力负荷的增加,进入试验系统的“肥源”也相应增加,同时随着修复时间的延长,土壤持肥保肥能力也增强所致。修复第1年,0.6m潜流湿地基质中w(有机质)、w(TN)、w(碱解氮)、w(TP)、w(速效磷)相比于原沙分别增加了2.27g/kg、0.86g/kg、2.69mg/kg、0.12g/kg和67.83mg/kg;第2年相比于第1年则分别增加了8.36g/kg、1.19g/kg、21.26mg/kg、0.38g/kg和68.05mg/kg。这是因为0.6m表面流湿地水力停留时间较长,更有利于湿地中沙土通过沉淀、过滤、吸附等作用截留污水中的污染物,从而使土壤养分含量增加。此外,表面流湿地更大的水力负荷也带来了更多的“肥源”。 对于土壤的物理性质,经过2a的修复,沙土容重、孔隙率与原沙相比均有极显著差异,并基本趋于稳定。这主要是因为植物根系生长及其数量的增加可以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

附件3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 2016年度申报指南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要求,科技部会同环境保护部、中科院、林业局等相关部门及西藏、青海等相关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本专项紧紧围绕“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科技需求,重点支持生态监测预警、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治理、退化草地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技术模式研发与典型示范,发展生态产业技术,研究生态补偿机制、资源环境承载力等评价方法体系,形成典型退化生态区域生态治理、生态产业、生态富民相结合的系统性技术方案,在典型生态区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 本专项执行期从2016年至2020年,2016年第一批支持项目不超过专项总任务的30%。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5年。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 —1—

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如指南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对于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的项目,可以择优同时支持1-2项。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10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个。 本专项2016年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 生态监测与评估技术 1.1 生态系统监测设备研制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研制用于各生态要素和参量的数据自动采集器、远程控制的无线传感器及其节点和基站等立体综合生态监测设备,构建生态物联网监测体系,并进行示范。 考核指标:研制针对不同生态要素的数据采集器10-12种,无线传感器2-3种,实现产业化应用,构建生态物联网监测系统,逐步满足国家实时生态监测的需求。 1.2 生态系统多源数据融合与评估技术及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不同途径、手段和方法获得的生态要素数据,开展多源数据生态要素同化和空间尺度转换、长时间序列及精细和标准化生态参数数据集生成等技术研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遥感参数驱动的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生态质量评估模型。 考核指标:突破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加强部门数据共享,实—2—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综述

土壤生态学作业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硏究综述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土壤退化是上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恶化导致肥力下降的总称,因此可分为上壤物理退化、土壤化学退化、上壤生物退化,上壤荒漠化是上壤退化的终极形式。丄壤退化的原因非常复杂,有些完全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所引起的,大部分是人类活动与自然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以土壤侵蚀的形式致使土壤退化。 ①土壤物理退化:上壤物理退化主要有上层变薄、上壤沙化或砾石化、上壤 板结紧实等,前三者主要是由上壤侵蚀引起的,而土壤板结紧实主要是耕作栽培措施不当所致,特别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提高,机械作业导致上壤压板也越来越严重。 土壤侵蚀也称水上流失,是指表层上壤或成上母质在水、风、重力等力量的作用下,发生务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再堆积的现彖。可见土壤侵蚀包括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类型。 水力侵蚀是指由于地表水的径流,导致上壊随水流走的现象,是最普遍、最广泛、最严重的一种土壤侵蚀,所以一般将土壤侵蚀视为水上流失。 风力侵蚀是指风将表层上壤吹走的现象,一般当风速>4~5米/秒时,就会产生风力侵蚀的现象,当风速达8米/秒时,风力侵蚀就很严重。风力侵蚀的结果往往导致表层土壤沙化或砾石化,最终成为沙漠。 ②土壤化学退化:上壤化学退化包括土壤有效养分含疑降低、养分不平衡、可溶性盐份含量过高、上壤酸化碱化等。长期单一的耕作种植制度,不仅过度消耗某些养分, 造成上壤养分不平衡:而且有害有毒的物质增加,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 主要是由于上壤氮磷不平衡,因此,九十年代前后施用磷肥的效果格外显著,但不久又出现大面积缺钾,钾肥效果越来越好,特别是髙产农田,钾肥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肥料,微量元素肥料也有很好的效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生态系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试题 (2012 ----2013 学年第 1 学期) 考核对象博士□硕士√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兽医硕士专业学位□中职教师□高校教师□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同等学力在职申请硕士学位□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名称土壤生态系统考试方式开卷 命题教师教研组(研究室)主任签字 考释时间2012年12月15日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土壤生态系统: 土壤生态学:研究土壤环境与生物间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功能、平衡与演变规律的学科。 土壤的净化功能: 化感作用:植物分泌某些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产生的抑制或促进作用。 土壤污染: 湿地: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 土壤退化: 土壤质量评价 土壤酶活性:土壤酶催化物质转化的能力。常以单位时间内单位土壤的催化反应产物量或底物剩余量表示。 二、简述题(8选5,每题10分,共50分) 1. 简述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特点。 3. 简述土壤生物类型与生物多样性。 答:土壤生物由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和土壤低等植物三大部分组成;广义的土壤生物还包括土壤中的一些具有活性有机体,包括植物根系、块茎、种子、卵、蛹及越冬态动物。 土壤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 (1)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土壤是微生物天然的培养基,几乎全部细菌与真菌的种类都生活在土壤中; (2)土壤动物与土壤昆虫多样性:土壤动物有土壤原生动物和土壤后生动物群落组成。一般平均每克干土中原生动物的数量可达1万-10万个以上;每平方米土壤中,小的无脊椎动物可达几万到十几万个;陆地表面的生物圈内,大约生活着150万种昆虫。

土地生态评价方法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1概述 1.1生态安全的概念 1)生态安全的背景 “生态安全”这一概念是在生态环境日益遭受破坏的背景下提出的。 20世纪50—60年代,随着人口规模的急剧膨胀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全球资源环境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迅速增长的消费需求及结构变化对有限的资源环境基础及其安全保障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世界八大公害事件、自然资源的过渡消耗、生物物种的加速灭绝、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耗损、水土六十、土地沙化、环境污染、酸雨加剧等,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和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向全球胡宇:在我们人类决定师姐各地德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环境后果。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指出:在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人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而现在,人类还迫切感受到生态压力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影星与存在的安全性问题。 20世纪90年代后,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一个里程碑,以这次大会标志,生态安全、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中国际政治的一部分。2002年9月,南非约翰内斯堡的环境与发展高峰会议,进一步商讨生态安全大计。当前,关注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2)生态安全的概念及特点 国际社会关于生态安全的概念至今未能达成共识,肖笃宁将生态安全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符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 狭义: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整体水平的反映。生态系统健康是环境管理的一个新内容和新目标,通常认为,功能正常的生态系统可称为健康系统,它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治以及保持对胁迫的恢复力。反之功能不完全或不正常的生态系统为不健康的生态系统,其安全状况处于受威胁之中。 生态安全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即其自身结构是否受到破坏;二是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安全,即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否受损害,其提供的服务是否能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安全的定义有着许多不同的认识,这些生态安全的定义存在两方面的局限,一方面,仅考虑了生态风险,而忽略了脆弱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仅把生态安全看成一种状态,而没有考虑到生态安全的动态性。针对这一局限,人们认为, 生态安全的概念:生态安全应是指人与自然这一整体免受不利因素危害的存在状态及其保障条件,并使得系统的的脆弱性不断得到改善。一方面,生态安全是指在外界不利因素的作用下,人与自然不收损伤、侵害或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能够持续,自然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健康和完整;另一方面,生态安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通过脆弱性的不断改善,实现人与自然处于健康和有活力的客观保障条件。

土地退化

中国土地退化原因及其治理 [摘要]:土地质量退化是我国土地资源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土地质量退化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在人类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无意识地造成了土地的退化。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土壤侵蚀、盐碱化和潜育化、土壤污染、土地肥力下降等,这已构成对土地生产力的严重影响。土地退化的防治必须采取包括工程、生物、科技、投入、法规等在内的综合措施,通过综合治理、加强行政执法、鼓励公众参与等防治土地质量的退化。 [关键词]:土地退化荒漠化对策 [正文]: 土地退化是指在人类经济活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长期作用和影响下,土地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土壤和环境质量变劣,调节、再生能力衰退,可塑性变差,承载力变弱的过程。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的沙漠化、土壤侵蚀、土壤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盐碱化和潜育化等。 1. 土地退化的现状 中国自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城镇化进入高速发展期,投资、产业在城镇的集中、城镇化基础设施的发展等,直接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动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人口向城镇的流动。 1.1. 土攘侵蚀 全球森林覆盖率为20%以上,而我国仅为12.98%。植被覆盖率低和局部植被的不断破坏,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土壤侵蚀。建国以来,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为500一600万亩。水土流失使耕层变薄,土体破坏,利用面积减少,同时土壤养分被流失。黄土高原区,风力、冻融侵蚀也造成了大面积农业土地承载能力减弱或荒废。 1.2. 土地沙漠化 我国土地沙漠化、砂化总面积为16.4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n.4%。近半个多世纪,每年新增加的沙漠化土地由150万亩扩大到250万亩,黄沙危害和影响的土地每年以7400万亩的速度在扩展。目前,约有1.5亿亩耕地、草原处在沙漠化的威胁之中,每年有200一300万亩农业土地遭受破坏而退化。 1.3. 环境恶化,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和严重的土壤污染。如排放的废气及烟尘中的汞、铅、铬等重金属造成土壤的污染;二氧化硫等形成的酸雨使土壤酸化;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使大气温室效应加强,气候变化;工业废渣、废水经雨水的冲刷进入农田,既恶化土壤,又污染农产品。工业排放物对农业土地的污染在城市周围尤其严重,一些地区乡镇企业造成的土地污染有加重的趋势。 2.造成土地退化的原因

酸雨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酸雨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程莉(20081799)资环08级01班 摘要:酸雨是人类当前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日益成为土壤学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现有的大量研究表明,酸雨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特性,包括土壤盐基离子及重金属与微量元素的淋溶、土壤营养、土壤酸化、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活性、土壤缓冲性能、土壤结构、土壤矿物风化等方面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就酸雨对土壤生态系统特性的影响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酸雨土壤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酸雨是人类当前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酸性强、持续时间长的酸雨不仅会使鲜花凋谢,树叶脱落,农作物枯萎,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受到腐蚀,人体健康受到威胁,而且还会导致江、河、湖泊逐渐酸化,浮游生物死亡。酸雨还会导致土壤中营养物质不断溶出,造成Al及其他金属对生物的危害[1-2]。在生产林区,酸雨降落,使土壤的酸性增强,养分下降,森林的生长缓慢,树木的树叶枯黄,甚至死亡。这些问题的出现,引起了世界上许多科学家的关注。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酸雨的最终接受处,因而酸雨对土壤影响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整个生态环境的质量。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早为人们所重视[3-6]。 1978年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市首次召开的酸雨对农作物和土壤影响的国际会议之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起来。酸雨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是因为酸性物质的输入改变了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性质,从而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危害。 1、酸雨对土壤盐基离子的淋洗 阳离子的淋洗与土壤的组成和性质有很大的关系。矿物和腐殖质含量高的土壤,因其阳离子交换量高,土壤对酸的缓冲能力亦高,但是其淋洗的进程相对较缓慢。而对于阳离子交换量低、缓冲能力弱的土壤,不仅其交换点低,交换点上的碱性阳离子也很容易进入到土壤溶液中,并被淋洗掉。 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元素的迁移具有阶段性,土壤酸化的阶段性决定着元素迁移的阶段性[7]。盐基离子的淋失量随模拟酸雨PH值的降低而增加[7-10]。尤其当PH≤3.5时,增加最明显。在PH为3.0的酸雨淋溶下,红壤、赤砂土盐基淋出量占交换性盐基总量的61.4%[11]。土壤交换性K+、Na+, Ca2+, Mg2+的总量有随PH 降低而降低的趋势[7]。 土壤阳离子的淋溶强度主要取决于与酸雨有关的阴离子迁移率,淋失速度在 很大程度上受阴离子〔主要是SO 42-)被土壤吸附强度的影响,而SO 4 2-吸附量与土 壤Fe、Al氧化物含量呈正相关。在增加阳离子活动性方面,硫酸盐的作用要比硝酸盐大得多。这是因为大部分土壤都N素含量不足,所以硝酸盐能很快被植物吸收。仅在降雨量很大的情况下,N0 3 -来不及被植物和土壤吸收时才对阳离子的 活动性有明显的作用[11.15.16]。而土壤中的SO 4 2-则极易随酸雨所增加,因而其对阳离子的淋洗作用就很大。如在灰化土上,酸雨输入的硫酸可使土壤阳离子淋洗速率达到自然淋洗速率的3倍。[4] 2、酸雨对土壤重金属及微量元素的影响 不同上壤中都含有一定量的微量元素,在这些元素中有些是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如B、 Cu、 Fe、 Mo、Mn。而另一些则可能是环境毒害元素,如Cd、 A1

生态修复是什么

生态修复近年来开始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这也是因为当下环境可持续发展从土地整治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转型的发展政策决定的。在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出生态修复的相关举措,那么什么是生态修复呢?我们可以先从生态修复的相关概念说起,再深入进行探讨。 一、生态修复的概念 生态修复主要围绕着恢复和重建两个主题。所谓生态重建就是通过一定的生态、生物或者工程技术的方法,人为地改变和消除生态系统退化导致的主要源头和过程。在这其中人类是主体,是生态重建的关键。必须是人为地主导生态系统向一个良性的过程发展。 而生态恢复是把当下的自然环境状态恢复到受到破坏和干扰以前的生态环境结构的一个过程。而恢复的主体是自然,是在没有人之间参与的情况下进行,这点和生态重建有本质的不同,容易发生混淆。 二、生态修复的方式 根据生态系统退化的不同程度和类型,可以采取不同的恢复方式:恢复、重建和保护三种形式,具体如下: 1、恢复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已受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影响经济的发展。采用人为措

施恢复。 2、重建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已受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自然恢复有困难,进行人工生态设计,实行生态改建或重建。 3、保护对生态敏感、景观好、有重要生物资源的地区采用保护的方式。 三、、具体方法 1、矿山修复和边坡改良 地质灾害防治是煤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主要是针对泥石流、滑坡等。多年采煤产出的矸石堆积在沟谷内,极易诱发泥石流等情况。而泥石流等防治工程主要措施包括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边坡治理,植被再造等。 其中工程措施是一种直接防御泥石流发生的治理手段,采取排导沟、护坡和挡墙等相结合的治理方案可以稳定沟床和坡面物质,控制泥石流发生发展;生物措施是一种有助于减缓泥石流形成的治理手段,采用科学的方法植树种草,这里一般多采用客土喷播木纤维的方式进行。 所谓的客土喷播木纤维实质就是使用木纤维和种子混合各种适合草籽生长的材料再对边坡进行覆盖的一个过程,而为了使得基质可以更好的吸附于边坡表面防止被雨水冲刷,一般会提前对边坡铺设边坡防护网之后再进行喷播。 而通过矿山的植被覆盖可以有效减少地表径流、保持水土,对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具有显著的效果,从而对缓和泥石流的发生发展、减轻危害,具有工程治理不可取代的作用,大大地改善生态环境。 2、固废覆绿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以卫生填埋为主,封场后的土地如果不及时进行规划并加以开发利用,将会浪费土地、恶化环境,封场后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生态恢复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城市的健康发展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缓解垃圾填埋场封场初期填埋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