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古代兵制建设1
军事理论考试复习资料

军事理论考试复习资料第⼀讲中国国防历史与新中国国防建设⼀、国防概述(⼀)国防的含义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领⼟完整和安全所进⾏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的活动。
(⼆)国防的基本类型1.扩张型:美国在世界各地建有300多个军事基地,在全球各地实⾏军事⼒量“前沿存在”,侵犯他国主权和领⼟,⼲涉其内政。
2.⾃卫型:以防⽌外敌⼊侵为⽬的。
主要依靠本国⼒量进⾏国防建设,⼴泛争取国际上的同情和⽀持,以达到维护本国安全、周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3.联盟型:4.中⽴型:主要指中⼩发达国家,为了保障本国的繁荣和安全,严守和平中⽴的国防政策,实施总统防御战略和寓兵于民的防御体系。
我国的国防类型: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政策决定了我们采取⾃卫型国防。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外关系⽅⾯⼀贯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以反对侵略、维护世界和平、保卫国家的安全与发展为国防的根本宗旨。
在国防⼒量的运⽤上,坚持⾃卫⽴场,实⾏积极防御的战略⽅针。
(三)现代国防的基本特征1.现代国防是国家综合国⼒的体现综合国⼒:主要由⼈⼒、⾃然⼒、政治⼒、经济⼒、科技⼒、精神⼒和国防⼒等组成。
基础:经济实⼒⽀柱:国防实⼒灵魂:民族凝聚⼒战争潜⼒:国⼟⾯积、地理位置、⾃然资源、⽣产能⼒、⼈⼝数量和质量、科技和⽂化⽔平、交通运输、通信状况、国家政策、管理能⼒、国际关系和国际地位等。
2.现代国防是多种⽃争形式的⾓逐政治⽃争、经济⽃争、科技⽃争、⼼理⽃争以及外交谈判、军备控制等。
3.现代国防既是⼀种国家⾏为⼜是⼀种国际⾏为4.现代国防具有多层次的⽬标⼆、中国国防历史(⼀)中国古代国防1.古代的兵制建设兵制,即军事制度,也称军制,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组织、管理、维持、储备和发展军事⼒量的制度。
它包括武装⼒量体制、军事领导体制、兵役制度等⽅⾯的内容。
1>建⽴了从中央到地⽅便于帝王控制的统帅指挥系统;2>常备军按任务或武器编组,区分为中央军、地⽅军和边防军;3>建⽴武库、粮储和运输制度,主要武器和军需品由国家监制和供给;4>因势采⽤征兵制、募兵制和世兵制等兵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国防

地方军为各地的卫军,配置于内地各军事重镇。 边兵配置于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的九个军镇,称 “九边”,各设总兵管辖。
二、古代的兵制建设
明代神机营的火枪队和火炮
二、古代的兵制建设
中国古长城:著名的九镇、三卫、内三关、外三关
嘉峪关 甘肃镇
宁夏镇
开平卫
辽东边墙
大宁卫
宣府镇
辽东镇
东胜卫
大同镇 太原镇
雁门关 偏关
宁武关 延绥镇
居庸关
山海关
蓟州镇
京师 渤
紫荆关
海
倒马关
黄
固原镇
黄 海
河
三、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
三、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 京杭大运河
三、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
3.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
宋至清前期
(二)大量军事著作问世,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宋元明清(不含近代) 兵书总共有1815种,占我国 古代兵书总数的3/4以上。
一、古代的国防理论
宋至清前期
(三)军事思想的研究向专门化发展
第一部军制史专著:《历代兵制》 第一部名将传记:《百将传》 第一部军事地理学专著:《读史方舆纪要》 第一部城邑防守专著:《守城录》
一、古代的国防理论
秦至五代时期
(一)全面整理兵书,初步形成古代军事学术体系
兵权谋
兵形势
兵阴阳
兵技巧
一、古代的国防理论
秦至五代时期
(二)战略思想趋于成熟
一、古代的国防理论
秦至五代时期
(三)战略防御思想得到进一步完善
一、古代的国防理论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与兵法思想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与兵法思想一、军事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军事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为了争夺霸权,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军事组织和制度。
而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制定了一系列军事政策和制度,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和统一的军事指挥体系。
1. 条均法制秦朝实行的主要军事制度是“条均法制”,即以均田制为基础,将士兵分配到均等的田地上,由军队统一管理和训练。
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军费负担问题,也为秦军的组织和统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分封制度随着秦朝的灭亡,汉朝建立并采取了分封制度,将天下分封给王侯诸侯,各地诸侯需要按照中央的征召,提供兵员和物资。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地方诸侯的军事力量,但也带来了割据和矛盾的问题,因此在汉朝后期逐渐趋于衰落。
3. 徭役制度在徭役制度下,百姓需要轮流服役,参与军队的训练和作战。
这种制度在西汉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军队的充实和战斗力的提升。
同时,徭役制度也存在着民众负担重、社会动荡等问题。
二、兵法思想的发展和演变中国古代的兵法思想是军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指导军队作战具有重要的影响。
1.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兵法著作之一,作者孙武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家。
《孙子兵法》主要围绕着军队的组织、作战策略和军事指挥等方面进行论述,强调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智慧和谋略取胜。
2. 孙膑兵法《孙膑兵法》是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所著,主要讲述了兵力的配置、运用以及士兵的封号等内容。
在《孙膑兵法》中,孙膑提出了“兵势”,即利用地理和天时来进行作战,强调在战争中善于利用战略和战术优势。
3. 六韬三略六韬是春秋时期的韩国公子韩非所作,三略是东汉末年军事家吴子所著。
这些著作都涵盖了诸多兵法思想,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者,国之大事”等,对于军队的指挥和战术运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 吴子兵书《吴子兵书》是南北朝时期的兵法著作,作者吴起是中国古代军事家中的重要代表。
中国古代的军制与军事战略

元朝:实行“万 户府”制度,由 中央直接控制, 地方军队由地方 官吏管理。
明朝:实行“卫 所”制度,由中 央直接控制,地 方军队由地方官 吏管理。
清朝:实行“八 旗”制度,由中 央直接控制,地 方军队由地方官 吏管理。
军中 第 三
事国 章 战古 略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防御战略
长城:中国古代最 著名的防御工事, 用于抵御北方游牧 民族的入侵
隋唐时期的军制
府兵制:隋唐时期 实行的兵役制度, 士兵平时务农,战 时出征
府兵的选拔:由地 方官员选拔,经过 严格训练,战斗力 强
府兵的装备:装备 精良,武器先进, 如陌刀、马槊等
府兵的编制:以府 为单位,设有都督、 将军等职,负责指 挥作战
宋元明清时期的军制
宋朝:实行“禁 军”制度,由中 央直接控制,地 方军队由地方官 吏管理。
中
尽单 量击 言此 简处
国
军 古 意 输
赅入 的你
事 代 阐 的
述正 观文 点,
战 的 文
字 是
略 军 您
思 想 的
提 炼 ,
制
汇 报 人 :
请
与
目
壹
贰
叁录
中
中
目
国
国
录
古
战古
标
代
略代
题
军
军
制
事
章第 一
章
节 标 题
军中 第 二
制国 章 古 代
夏商周时期的军制
夏朝:军队由贵族和奴隶组成,实行世袭制 商朝:军队由贵族、平民和奴隶组成,实行世袭制 周朝:军队由贵族、平民和奴隶组成,实行世袭制
持久战战略
持久战战略的定义:通过长期作战,消耗敌方资源,最终取得胜利
中国国防的历史有那些

中国国防的历史有那些一、古代国防历史我国古代国防自夏朝开始至1840鸦片战争止。
包括:1,古代兵制建设,如出现步兵,骑兵,水师等独立兵种,打破世袭兵制,采用募兵制与郡县征兵制,剥夺私属武装,集中军权统一军队,文武分职,凭兵符任将发兵。
按军功进爵升赏。
将帅专职化等等。
2,古代海防建设与边防建设,如见长城,关堡相连,军事屯田,沿海修2卫城所城,堡寨墩烽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3,古代富国强兵的国防思想,不赘述二、近代国防史自1840鸦片战争至1949新中国成立。
主要为我国对抗外敌的反抗史,近代史有大篇幅介绍,不过多赘述三,新中国国防建设包括四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3)完成三大任务:解放全国大陆与除台湾澎湖金马外全部沿海岛屿,肃清大陆的*** 残余武装,平息匪患;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建立健全的军事领导机构与军事制度,建立初具规模的海军空军和各兵种部队,建立了大批军事院校,统一了军队编制体制,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第二阶段(1953——1965)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
确定了我国国防建设的主要任务:防御帝国主义侵略,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保卫亚洲与世界和平。
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防御工程体系完备,国防体系基本完成配套,同时国防工业区的瞩目成就,于1964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第三阶段(1965——1976)有林彪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但毛周等领导人保持了军队的稳定,此阶段我国轻淡实验与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第四阶段(1978——)邓根据国际形势不断缓和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观点。
使国防建设思想实行了战略型转变。
PS:全手工录入,来源自军事理论教程。
给分什么的你懂的。
军事理论—中国古代军事制度

民兵制
宋朝王安石变法时实行的兵制。 王安石民兵之法,是和保伍之制连带的。 立保甲之法,以十家为一保,设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设大保 长。五百家为一都保,设都保正副。家有两丁的,以其一为保丁。
军户制
曾经当过兵的人,即定入兵籍,子孙世代为兵。其贫穷的, 将几户合并应役。甚贫或无后的人,则落其兵籍,别以民补。 其灭南宋所得的兵,谓之新附军。
府兵制
府兵之制起于西魏。
特点: (一)无养兵之费,而有多兵之用。 (二)兵皆有业之民,无无家可归之弊。 (三)将帅又不能拥兵自重。
与兵农合一制相似: 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团结兵制
在武周时期,地方上出现了团结兵制度。
含义:挑选丁户殷赡、身体强壮者充任团结兵,免 其征赋,平常要练习弓矢。
八旗绿营制
清代的兵制前期中期以八旗和绿营为主。 满洲八旗来源于满洲氏族部落组织。 清代的汉兵,谓之绿元朝的军户制大体相同,兵籍也是可以世袭的。 兵的来路有三种: 第一种从征,是开国时固有的兵。 第二种归附,是敌国兵投降的。 第三种谪发,则是刑法上罚令当兵的,俗话谓之“充军”。 从征和归附,固然是世代为兵,谪发亦然。身死之后,要调 其继承人,继承人绝掉,还要调其亲族去补充的,谓之“句 丁”。
中 国 古 代 兵 制
资料收集 ppt演讲 ———————— 资料整理 ppt制作
11工商6班 蔡一勇 2011333500622 ——————— 11工商5班 徐王杰 2011333500533
简 介
古代兵役制度是国家 关于公民参加军队和其他 武装组织、承担军事任务 或在军队外接受军事训练 的一项重要的军事制度。 它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 又随着国家的经济情况、 政治制度和军事需要而变 化。 也是中国古代国防的 重要方面之一。
军事理论-中国国防概述

第一节、国防概述
第一节、国防概述
(二)国防的要素
1海里=1.85公里 1平方公里小岛的经济专属区=
Πr2 =3.1=412×52600200海里2 =232360平方公里
领空 100公里 80公里 30公里
第一节、国防概述
(二)国防的要素
3.国防的职能
(4).维护国家的安全
国家安全是对国家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的状态的 一种界定。
扩张型
第一节、国防概述
(三)国防的基本类型
扩张型
美国在世界各地建有300多个军 事基地。军事力量 “前沿存在”, 侵犯他国主权和领土,干涉其内政。
第一节、国防概述
(三)国防的基本类型
扩张型 自卫型
中国国防历史与新中国国防建设
第一节、国防概述
(三)国防的基本类型
扩张型 自卫型 联盟型
美国
一元体
联
(2).保卫国家的统一 国家的统一是指由一个中央政府对领土内
一切居民和事务完整的管辖权,不允许另立 政府或分割国家的管辖权。
台湾问题
第一节、国防概述
(二)国防的要素
国防的职能
(3).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
领土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 是国家行使其主权的空间。
领土包括领陆、领水(内水,领海)、 领空。
1.古代的兵制建设
三、中国国防历史
(一)中国古代国防
1.古代的兵制建设
三、中国国防历史
(一)中国古代国防
1.古代的兵制建设
三、中国国防历史
(一)中国古代国防
1.古代的兵制建设
朝代
夏代 前21-16 世纪400年
兵役制度
服役 年龄 军队编成
古代兵制建设主要内容

古代兵制建设主要内容古代兵制建设主要内容1、兵农合一制。
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于农的。
所谓寓兵于农,就是以农器为兵器(《六韬·农器篇》)。
2、全民皆兵制。
到了战国时期,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对抗的加剧,开始出现了全民皆兵制。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全国皆兵的,怕莫若此时了。
所以战国后期,秦楚皆带甲百万,而其他五国军队人数也在30-50万之间。
3、征兵制。
秦朝、西汉时期的主要兵制。
秦朝、西汉全国军队规模都在百万以上,而要保持这么一支大规模的军队,主要靠的就是征兵制。
到了汉武帝时期,开始部分实行募兵制和谪发制。
4、谪发制。
汉自武帝初年以前,用郡国兵之时多,武帝中年以后,亦多用谪发。
此其原因,乃为免得扰动平民起见。
其实用罪人为兵的谪发制并不是始于西汉,秦朝二世年间,为镇压农民起义军,秦朝大将章邯亦将骊山徒免刑以击之。
5、募兵制。
以募兵制完全取代征兵制,形式上是在东汉光武帝时期。
宋朝时实行的募兵制,主要是招募流民、无赖为主,一是扩大军队规模,二是为了社会稳定。
自唐五代以后,募兵制取代征兵制,为封建时代兵制的一大变革。
宋朝不论禁兵、厢兵,还是南宋的屯驻大军等,一般都采用招募的办法。
灾年招募流民和饥民当兵,是宋朝一项传统国策。
统治者认为,将壮健者招募当兵后,老弱者就不可能揭竿反抗,这是防止灾年爆发农民起义的对策。
招募军伍子弟,也成为宋朝重要兵源。
此外,壮健的罪犯也刺配当兵,特别是充当厢兵。
在兵源枯竭的情况下,统治者也往往强行抓夫,给民间造成很大的骚扰和痛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兵制建设
夏商
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同时产生,并且建立了战时军队编组与奖惩制度。
夏王掌国家军政大权,主要政务官"六事之人",战时便是统军将领。
商朝以商王为最高军事统帅,以贵族大臣和方国首领为高级军事将领。
商军出现了"师"的编制单位,建立了"登人"、"登众"的兵役、动员制度和以射、御、田猎为内容形式的训练制度。
军队分车兵和徒卒,以车兵为主,主要装备是畜力驾挽的战车。
秦汉
军地大体可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三部分。
汉承秦制,其京师兵(中央军)包括南军、北军。
郎官、卫士和屯兵,分别由郎中令(光禄勋)、卫尉和中尉(执金吾)统领,分掌宫廷内外宿卫、警戒和京师卫戍。
武帝时增北军为八校,东汉又改为五营。
地方军有材官、骑士和楼船(水兵)三个兵种,由郡尉(都尉)和县尉协助守、令统管,每年进行射御、骑驰和战阵训练,秋季进行"都试"。
平时维持社会治安,战时凭兵符应调从征。
东汉光武帝时与民休息,曾下诏罢郡国都尉和地方兵。
秦汉以征兵为主,男子一般17岁傅籍,23~60岁服役,役期2年左右。
征兵不足以募兵补充,也征发刑徒为兵。
东汉罢郡国兵后,遂改以募兵为主,征兵为辅。
魏晋南北朝
发展期魏晋南北朝沿东汉军制,因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军事繁兴,军制复杂多变。
新军制突出者有:①都督制。
②世兵制。
③沿边少数民族的部族兵制。
北宋
赵匡胤改革军制,强化皇权亲掌军队建置、调动和指挥权,其下兵权三分:"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
采取更戍制。
神宗时,一度实行保甲、保马和将兵法。
同时设立武学,实行武举以培养选拔军事人才。
南宋军队主力为屯驻大兵和三衙诸军,体制基本未变。
宋代实行募兵制。
元、明
元、明为封建军制晚期,军制上反映出民族大融合的鲜明特征。
元初军事与社会组织融为一体,各部落按百户、千户、万户编制,上马出战,下马牧养,兵牧合一。
南下后设枢密院、行枢密院和兵部等以加强中央集权。
军队包括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和新附军,分宿卫和镇戍两大系统,实行军户制和军官世袭制。
明代实行以屯田制为基础的卫所军制,全国遍设卫所,控扼要害。
军队分京军和地方军两大部分。
中央设五军都督府掌全国卫所军籍,设兵部掌征讨、镇戍和训练。
战时命总兵官出征,战罢兵归卫所,将印归朝,实行统军、调军与指挥权分离的,军不私将、将不专军的制度。
清代前期主要实行八旗、绿营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