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兵制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兵制5-西汉兵制

中国古代兵制5-西汉兵制

中国古代兵制5-西汉兵制中国古代兵制-西汉兵制(1)中央集权的军事领导体制西汉军队的最高统治权在皇帝手中。

中央设有太尉、郎中令、卫尉、中尉等官职。

太尉在汉初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但只有统兵权,没有调兵权。

西汉武帝改太尉为大司马,而以大将军代替太尉执掌军队。

郎中令负责宫廷守卫,武帝时改称光禄勋。

卫尉负责殿外宫墙内的警卫。

中尉负责京城守卫,汉武帝时改称执金吾〔yu御〕。

郎中令、卫尉统率的部队居住在未央宫。

未央宫在城南,因此称为南军。

中尉统率的部队多住在城北,所以称为北军。

南军有兵卫、郎卫之分。

兵卫担任殿门外门署的警卫,由卫尉统御;郎卫担任殿内廊署的警卫,由郎中令统御。

汉武帝时,在南军增设期门、羽林(皇帝亲兵的名称),都无定额,以后又在羽林中附设羽林孤儿,收养战死官兵的子孙,长大后编为部队。

期门、羽林、羽林孤儿和一般卫士相比,地位较高。

汉武帝还在北军增设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八校尉,扩大北军的编制。

此后,又设城门校尉,也属北军系统。

南北军互不相属,互相制约。

郎中令、卫尉、中尉都只对皇帝负责,听从皇帝指挥。

除南北军外,西汉还有地方郡国兵。

郡兵由郡太守直接掌握,而以郡都尉协助。

太守掌发兵权,郡都尉负责领兵。

每年八九月,郡国兵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称为都试或秋射。

通过考核,给军士划出等级,上等叫“最”,下等叫“殿”,因此称课殿最。

诸侯王国的军队由相(相当于郡太守)和中尉(相当于郡都尉)统率。

所有郡国兵都属于中央,诸侯王和郡太守不能任意发兵,只有皇帝遣使合符时才准发兵。

无符发兵就算谋反,罪该处死。

但在汉初,诸侯王权力很大,最后酿成了七国之乱。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全国实现了真正的军事统一。

(2)军兵种和军队的编制西汉的地面部队有步兵(材官)、骑兵(骑士)、车兵(车士),水上部队有水军,当时称楼船士。

步兵、骑兵是西汉军队的主力,车兵处在逐渐被淘汰的地位。

西汉的骑兵很强大,卫青、霍去病与匈奴作战,前后动用骑兵24万,所战多捷。

中国历史朝代的军事制度兵役制度的变迁

中国历史朝代的军事制度兵役制度的变迁

中国历史朝代的军事制度兵役制度的变迁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不仅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也对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宋元明清时期三个时期,介绍中国历史朝代的军事制度兵役制度的变迁。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的变革。

他建立了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军功爵制,并将军队分为三军:步卒、骑兵、车兵。

在兵役制度方面,秦始皇通过实行严格的徭役制度,强制士兵服劳役,并建立了兵籍制度,对士兵进行了管理和编制。

这些制度的实施,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也为后世的统一和治理提供了经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政权分裂,地方势力强大,军队趋于私人化,形成了兵权割据的局面。

军事制度方面,各个政权都有自己的军队编制和组织形式,并且普遍采取招募士兵的方式,兵役制度松散,面临许多问题。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规范和完善。

在这个时期,宋朝建立了重镇制,规定了军队编制和职责分工,实行了兵田制,将军队与土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

元朝除了继承宋朝的制度外,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设立军卫、设立蒙古和汉军等,兵役制度也有所调整。

明朝时期,设立了都指挥使、千户所等军事职务,建立了规模更大的军队,兵役制度更加完善。

清朝则继承了明朝的军事制度,并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如设立了抚军和绿营等。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朝代的军事制度兵役制度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变化。

从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兵权割据,再到宋元明清时期的军事规范和兵田制度,这些变迁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制度的变革。

这些制度的变迁和发展,既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反过来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今天,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现代的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兵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兵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兵制的演变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战争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主题。

因此,兵制的发展和演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起,到唐朝的“征战天下”,中国的兵制从未停歇过演变的步伐,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代兵制。

商、周时期的部落兵制商朝时期,中国的政治形式是由诸侯国联盟构成的,这时期的军队主要由部落聚集而成,称为“部队”。

部队的战斗力薄弱,装备也极为简陋,可谓是一种非常原始的兵制体系。

进入周朝时期,周武王取得了商王朝的胜利,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同时,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增强,人口逐渐增多,使得中心政权可以向四方征讨,这也导致了前所未有的战争规模。

周朝时期的军队呈现出一种以地方上的世家为基础的分封制度,称之为“诸侯军”。

世家拥有的军队并不像部落一样只在必要时才会动员,而是成为了日常的武装力量,并参与到集中的中央军队中。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春秋时期,中国的领土和族群进一步扩张,战争也逐渐升级。

当时的话语权被那些以王侯身份存在的“霸主”所持有。

在这个时期,兵制不仅仍然是以军事分封为基础,更是与政治体制相互联系,成为了赢得政治竞争的关键。

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一些新型的军队也开始出现。

例如,楚国的水军、燕国的轻骑兵等等,这些新型军队突破了古代兵制的传统范式,也为后来的兵法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的国家统一秦朝时期,始皇帝取得天下,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此时的中国,基本上脱离了部落战争和领土的分封状态,进入了以中央集权、独尊儒术为基础的封建时代。

此时的兵制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诸侯国的军队基本上被吞并,只能向中央“纳兵”。

在汉朝时期,兵制的改革也是相当深刻的。

刘邦推行了由中央集权、地方自治为基础的“三公九卿制度”,也逐渐形成了“卫兵制度”和“西周制度”,并且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等一系列基本制度,使得整个国家的领土和经济得到了得到巩固和统一。

唐宋元明清的大一统进入唐朝,中国的军队再度成为了万国咸宁的力量之源。

古今中外兵制与战争专题 2

古今中外兵制与战争专题 2

古今中外兵制与战争专题一.知识归纳第一部分:大纲版(一)中外兵制(军事制度):1.中国古代史:(1)先秦:诸侯要随从周王作战。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功受爵,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

(2)秦汉:秦朝中央由太尉管理军事,每年服兵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西汉编户农民也要服兵役。

(3)隋唐:隋文帝继承西魏以来的府兵制,兵农合一有利于生产、增加赋税收入、清除胡汉分治遗迹,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

唐初府兵三分之一以上驻守关中;兵将分离,不易割据;但农民要负担沉重的军费(武器、粮食、马匹要自备)。

由于均田制破坏、兵役繁重和府兵地位下降,唐玄宗前期府兵制崩溃。

接着实行募兵制,由国家召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增强了战斗力;但导致了军阀割据。

(4)宋元:北宋初,削减节度使兵权,禁军将领统兵,枢密院奉旨调兵,更戍法规定禁军换防将领不动,禁军半数拱卫京师以“强干弱枝”,由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

王安石变法时实行将兵法和保甲法(兵农合一)。

金朝推行猛安谋克制,兵农合一,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

(5)明清(鸦片战争前):明太祖在中央设五军都督府,只能统兵;兵部奉旨调兵;皇帝临时任命将领统率军队。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但清朝中后期却成为封建毒瘤之一。

清军入关后还建立了汉军八旗,用绿旗,称绿营。

2.中国近现代史:(1)半殖半封开始时期:为镇压太平军,咸丰帝下令建立汉族地主武装(地方团练),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等。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期间,积极仿制西方战船,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主张。

(2)半殖半封形成时期:洋务派创办了军事工业,初步建成了三支海军,成立了海军衙门,创办了水师学堂、船政学堂等军事学校。

戊戌变法法令在军事方面规定,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清设海军(记忆口诀:裁绿营征兵设海军)。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利用会党起义失败,后凭借新军起义成功,再依靠西南军阀对付北洋军阀,继而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建立黄埔军校,组织国民革命军北伐,北伐期间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表现最英勇。

中国古代兵制

中国古代兵制

中国古代兵制1. 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国古代的兵制,保证让你大开眼界!别以为古人打仗就是拿着大刀长矛乱冲一通,那可太小看我们的祖先了。

他们可是玩出了花儿来呢!2. 咱们先从最早的兵制说起。

商周时期,那可是"贵族当兵"的年代。

想象一下,一群穿金戴银的贵公子们摇摇晃晃地上战场,心里还在嘀咕:"哎呀,我的发型乱了怎么办?"这种兵制叫做"国人"制,就是说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当兵。

平民百姓在旁边看着,可能会想:"哇,打仗原来是高档货啊!"3.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情况就不一样啦。

各国为了争霸,开始大量征召平民当兵。

这下可好,农民伯伯们纷纷放下锄头,拿起了武器。

他们可能会说:"种地种了半辈子,没想到还能当回兵呢!"这种制度叫"徭役"制,就是说所有适龄男子都有义务参军。

4. 秦朝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政权,搞出了一个"郡县兵制"。

这下可有意思了,每个县都要组建自己的军队。

想象一下,隔壁老王今天还在集市上卖菜,明天就穿上盔甲当上了士兵。

他可能会跟邻居炫耀:"瞧瞧,我现在可是保家卫国的大英雄啦!"5. 到了汉朝,又有了新花样。

汉武帝搞了个"募兵制",就是招募志愿军。

这下可好,当兵还有工资拿!一些年轻人可能会想:"太棒了,既能建功立业,又能赚钱养家,这差事我干了!"6. 魏晋南北朝时期,兵制可就复杂了。

有"府兵制",就是把军队和地方行政结合在一起。

士兵们平时种地,打仗时才拿起武器。

他们可能会自嘲:"我们是打着仗的农民,种着地的士兵,真是一专多能啊!"7. 唐朝初期继承了府兵制,但后来又玩出了新花样。

他们搞了个"募兵制"和"府兵制"并行的制度。

中国历代军事制度

中国历代军事制度

士 俑
武 士
象,府兵制度进一步

与均田制度结合起来.
四、隋唐军事制度 二唐朝的府兵制
唐代府兵的中央领导机构主要是12卫, 外加左右监门卫掌诸门禁卫、左右千牛卫 统皇帝侍从仪卫,共16卫.卫之下府兵的基 本单位是府.在中央有内府中郎将府,主要 在12卫中左右卫辖下的五府,取二品至五 品官员子弟充当.在地方是外府,即设在各 地的折冲府,由折冲都尉和果毅都尉统领, 由军府所在地从六品以下子孙及白丁无职 役者中挑选.
突 厥
突 厥
奚 契
靺 鞨

吐 蕃
南 诏
五、宋元军事制度 一北宋军制
宋代军制主要是募兵制.当时有四种部 队:禁军、厢兵、蕃兵和乡兵. ➢禁军是皇帝亲兵,驻守京师,兼备征讨,是正 规军. ➢厢兵是各州募集的地方军,不能作战,只服 杂役. ➢蕃兵是招募的西北少数民族士兵,屯戍边疆. ➢乡兵多为当地征发,用以防守地方.
四、隋唐军事制度 二唐朝的府兵制
唐 发 兵 鱼 符
四、隋唐军事制度 二唐朝的府兵制
唐代彩绘武士俑
唐代胄甲
四、隋唐军事制度
唐朝府兵制的终结与军事格局的变化
➢唐723年开元十一年唐玄宗首先招募关中一带 府兵和白丁组成长从宿卫,代替以往宿卫京师 的府兵,后改称为彍骑.
➢737年又下令招募长守边镇的长征健儿,由国 家供给衣粮,家属愿同去者拨给田地屋宅,士兵 开始向职业军人演变.
五、宋元军事制度 二南宋军制
岳飞像
五、宋元军事制度
韩世宗 行营前护军
张俊 行营中护军
光世 行营左护军
岳飞 行营后护军
二南宋军制
吴玠 行营右护军
南宋建立
南 后,重建中
宋 央正规军,

中国古代兵制常识

中国古代兵制常识

中国古代兵制常识师:商、西周军队组织单位。

军中五人为一伍,伍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

商代有三师,西周有六师。

历代沿用其制,人数多少不一。

三师:商代军队组织,分左、中、右三师。

西六师:西周时周王的禁卫军。

驻屯于西土,共六师。

成周八师:西周时驻屯于成周(今洛阳市)的宿卫军,共八师。

用于守卫中原和征伐南方各族。

殷八师:西周时驻屯于卫国的宿卫军,共八师。

用于守卫东土和征伐东方各族。

军:春秋以后的军队组织单位。

春秋时各大国多设有上、中、下三军,公约有战车千乘,士兵三万人。

后来晋、吴等国曾扩至五军、六军。

历代沿用其制,人数多少不一。

三军:春秋时各大国多设有上、中、下三军,其中以中军最强。

晋国中军的长官称元帅。

三行:春秋各国皆用战车作战。

公元前632年,晋国为了抵御翟族,在上、中、下三军以外,创设三支步兵,称为“三行”,即中行、左行、右行。

带甲:战国时对步兵的通称,因穿戴甲胄而得名。

武卒:战国时魏国考选步兵,凡身穿“三属之甲”,手执“十二石之弩”,背负“菔矢五十个”,荷戈,带三日之粮,能在半天跑一百里的,才得中选。

中选者称为武卒,免除其全户徭役并给予田宅。

五都之兵:战国时齐国经过考选和训练步兵,也称持戟之士。

驻防于五都。

亦称“五家之兵”或“技击”。

锐士:战国时秦国经过训练的步兵。

南军:西汉时禁卫军有南军北军之分,南军守卫未央宫,由卫尉统领。

因未央宫在长安城内的南面,故称。

卫士由各郡轮流,一年更换一次。

除未央宫外,,南军亦守卫长乐、建章、甘泉等宫。

北军:汉代守卫京师的驻屯军,汉朝常备军的精锐和主力。

初由中尉统率,因驻守长安城内北部,故称。

汉武帝时,扩大北军,改北军中垒为中垒校尉。

又增设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七校尉,分别驻守长安城中及附近各地,并随军出战,中尉也改称执金吾,不再统率北军。

东汉时,省去中垒,并胡骑入长水,虎贲入射声,置北军中侯以监五营,称为北军五校。

羽林:汉代禁卫军。

古代历代兵役制度大全

古代历代兵役制度大全

中国古时历代兵役制度1、商周时期的征兵与甲士制度我国在商、周时已经有征兵制度。

当时规定,每个部落成员在战争期间,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

军队的核心是王家与贵族子弟,即“三族”与“多子族”所组成。

基干力量是由平民组成的甲士。

那时作战用战车,每辆车上有驾车、持干、戈和拿弓矢的作战人员三名.俗称“三甲士”。

在每辆战车的两侧与车后,随有步兵(徒兵)几十名,由奴隶充当。

他们既是战斗员,又是侍候奴隶主的杂役。

2、战国时期的常备兵与常备兵考核制度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变法,封建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开始建立了郡县制,兵役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当时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常备兵是军队的基干,他们都是应把经过考选而来。

选时相当严格。

以魏国为例:选拔武卒要求参加考选的人穿“三层之甲”,拿一张要用上百斤力才能拉开的硬弓和装有五十支箭的箭囊,扛着文,头戴铁盔,腰佩剑,带三天粮食,在半天之内走完百里路。

凡是中选的人,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3、秦汉时期的征兵制度秦统一中国后,便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征兵以郡县为单位,郡守有征发一郡壮丁作战的权力。

当时农民既是主要生产力,也是兵员的主要来源。

秦朝兵役和劳役极为繁重:当时全国大约有两千多万人口,而经常被征发服兵役、劳役的就有二、三百万人。

汉承秦制,当时规定不省贵贱,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

并且根据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从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岁止。

在适龄期间,除每年农闲受训外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每次一年。

一次在地方上,称“正卒”;一次在边疆或京城,称“戍卒”或“卫士”。

汉武帝时,出现了招募熟悉北方少数民族情况的人组成“胡骑”,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组成“越骑”。

4、三国时代的世兵制度东汉后期,由于军阀割据,坞堡林立,大批农民为军阀豪强所霸占,成为依附于他们的部曲(近于奴隶的私人部队)。

很多壮丁成了地主家兵,全国征兵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

“世兵”就是父子世代为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后时期
• 在武后时期,地方上出现了团结兵制度。 在武后时期,地方上出现了团结兵制度。 首先在河南、河北道实行, 首先在河南、河北道实行,后又扩展到关 内道,其大意是挑选丁户殷赡、 内道,其大意是挑选丁户殷赡、身体强壮 者充任团结兵,免其征赋, 者充任团结兵,免其征赋,平常要练习弓 到代宗时更明确地规定,春夏归农, 矢。到代宗时更明确地规定,春夏归农, 秋冬集合,并由官府发给兵器、资粮。 秋冬集合,并由官府发给兵器、资粮。团 结兵是地方兵,主要负责地方治安等事务。 结兵是地方兵,主要负责地方治安等事务。
中国古代的兵制
赵树杰
兔年吉祥
历代兵制
• • • • • • • • • 兵农合一制&全民皆兵制: 兵农合一制&全民皆兵制:周 商 春秋战国 征兵制: 征兵制:秦汉 谪发制: 谪发制:汉 募兵制: 募兵制:东汉光武帝 府兵制: 府兵制:隋,唐 团结兵制: 团结兵制:武后时期 军户制; 军户制;元朝 卫所制: 卫所制:明代 八旗绿营制: 八旗绿营制:清朝
商 周 春秋战国
• 兵农合一制。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 兵农合一制。在西周、春秋以前, 于农的。所谓寓兵于农, 于农的。所谓寓兵于农,就是以农器为兵 六韬· 器(《六韬·农器 • 篇》)。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是铁做的。 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是铁做的。 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才发给。所谓授甲、 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才发给。所谓授甲、 授兵。兵器只能供给正式军队用, 授兵。兵器只能供给正式军队用,乡下保 卫团一类的兵,是不能给与的。但是, 卫团一类的兵,是不能给与的。但是,当 敌人打过来时, 敌人打过来时,总不能随便拿着个农器就 自卫吧?所以就有《六韬》之说, 自卫吧?所以就有《六韬》之说,教其以 某种农器,当某种兵器。 某种农器,当某种兵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全民皆兵制。到了战国时期, 全民皆兵制。到了战国时期,由于战争规 模的扩大和对抗的加剧, 模的扩大和对抗的加剧,开始出现了全民 皆兵制。春秋时,各国用兵, 皆兵制。春秋时,各国用兵,最多不过数 至战国时, 降斩级,动以万计。 万。至战国时,却阬降斩级,动以万计。 此等记载,必不能全属子虚,新增的兵, 此等记载,必不能全属子虚,新增的兵, 从何处来呢?我们看《左氏》成公二年, 从何处来呢?我们看《左氏》成公二年, 记齐顷公鞍战败北逃回去的时候, 记齐顷公鞍战败北逃回去的时候,“见保 者曰:勉之,齐师败矣, 者曰:勉之,齐师败矣,”可见其时正式 的军队虽败于外,各地方守御之兵仍在。 的军队虽败于外,各地方守御之兵仍在。
• 《战国策》载苏秦说齐宣王之言,说“韩魏战而 战国策》载苏秦说齐宣王之言, 胜秦,则兵半折,四竟不守;战而不胜, 胜秦,则兵半折,四竟不守;战而不胜,国以危 亡随其后; 可见各地方守御之兵,都已调出去, 亡随其后;”可见各地方守御之兵,都已调出去, 充作正式军队了。这是战国时兵数骤增之由。 充作正式军队了。这是战国时兵数骤增之由。在 中国历史上,真正全国皆兵的,怕莫此时若了。 中国历史上,真正全国皆兵的,怕莫此时若了。 所以战国后期,秦楚皆带甲百万, 所以战国后期,秦楚皆带甲百万,而其他五国军 队人数也在30 50万之间 征兵制。秦朝、 30- 万之间。 队人数也在30-50万之间。 征兵制。秦朝、西汉 时期的主要兵制。秦朝、 时期的主要兵制。秦朝、西汉全国军队规模都在 百万以上,而要保持这么一支大规模的军队, 百万以上,而要保持这么一支大规模的军队,主 要靠的就是征兵制。到了汉武帝时期,开始部分 要靠的就是征兵制。到了汉武帝时期, 实行募兵制和谪发制。 实行募兵制和谪发制。

• 清代的兵制前期中期以八旗和绿营为主。 清代的兵制前期中期以八旗和绿营为主。 清朝驻防的旗兵,和汉人分城而居。 清朝驻防的旗兵,和汉人分城而居。清代 的汉兵,谓之绿旗,亦称绿营。 的汉兵,谓之绿旗,亦称绿营。清代中叶 以前的用兵,是外征以八旗为主, 以前的用兵,是外征以八旗为主,内乱以 绿营为主的。八旗兵在关外时, 绿营为主的。八旗兵在关外时,战斗之力 颇强,但是入关后腐败亦颇速。 颇强,但是入关后腐败亦颇速。三藩之乱 八旗兵已不足用了。 时,八旗兵已不足用了。而到太平天国时 绿营兵也已不堪使用。太平天国之后, 期,绿营兵也已不堪使用。太平天国之后, 清军主力以湘军、淮军为主。 清军主力以湘军、淮军为主。

• 汉自武帝初年以前,用郡国兵之时多, 汉自武帝初年以前,用郡国兵之时多, 武帝中年以后,亦多用谪发。此其原因, 武帝中年以后,亦多用谪发。此其原因, 乃为免得扰动平民起见。 乃为免得扰动平民起见。其实用罪人为兵 的谪发制并不是始于西汉,秦朝二世年间, 的谪发制并不是始于西汉,秦朝二世年间, 为镇压农民起义军, 为镇压农民起义军,秦朝大将章邯亦将骊 山徒免刑以击之。 山徒免刑以击之。

• 明代的卫所制和元朝的军户制大体相同, 明代的卫所制和元朝的军户制大体相同, 兵籍也是可以世袭的。明制: 兵籍也是可以世袭的。明制:以五千六百 人为卫。一千一百十二人为千户所, 人为卫。一千一百十二人为千户所,一百 十二人为百户所。什伍之长, 十二人为百户所。什伍之长,历代都即在 其什伍之人数内,明朝则在其外。 其什伍之人数内,明朝则在其外。每一百 户所,有总旗二人,小旗十人, 户所,有总旗二人,小旗十人,所以共为 一百十二人。卫设都指挥使, 一百十二人。卫设都指挥使,隶属于五军 都督府。 都督府。

• 元朝兵制以压制政策为主。其兵出于本部 元朝兵制以压制政策为主。 族的,谓之蒙古军。出于诸部族的, 族的,谓之蒙古军。出于诸部族的,谓之 探马赤军。既入中原后,取汉人为军, 探马赤军。既入中原后,取汉人为军,谓 之汉军。其取兵之法,有以户论的, 之汉军。其取兵之法,有以户论的,亦有 以丁论的。兵事已定之后, 以丁论的。兵事已定之后,曾经当过兵的 即定入兵籍,子孙世代为兵。 人,即定入兵籍,子孙世代为兵。其贫穷 将几户合并应役。甚贫或无后的人, 的,将几户合并应役。甚贫或无后的人, 则落其兵籍,别以民补。 则落其兵籍,别以民补。其灭南宋所得的 谓之新附军。 兵,谓之新附军。
• 兵的来路有三种:第(一)种从征,是开 兵的来路有三种: 种从征, 国时固有的兵。 种归附, 国时固有的兵。第(二)种归附,是敌国 兵投降的。 种谪发, 兵投降的。第(三)种谪发,则是刑法上 罚令当兵的,俗话谓之“充军” 罚令当兵的,俗话谓之“充军”。从征和 归附,固然是世代为兵,谪发亦然。 归附,固然是世代为兵,谪发亦然。身死 之后,要调其继承人,继承人绝掉,还要 之后,要调其继承人,继承人绝掉, 调其亲族去补充的,谓之“句丁” 调其亲族去补充的,谓之“句丁”。这明 是以元朝的兵籍法为本,而加以补充的。 是以元朝的兵籍法为本,而加以补充的。 五军都督府,多用明初勋臣的子孙, 五军都督府,多用明初勋臣的子孙,也是 模仿元朝军官世袭之制。 模仿元朝军官世袭之制。
• 而当黄巾之乱爆发后,朝廷明文允许 而当黄巾之乱爆发后, 各州郡自行募军时, 各州郡自行募军时,造成地方势力渐 逐渐形成割据之势。 强,逐渐形成割据之势。宋朝时实行 的募兵制,主要是招募流民、无赖为 的募兵制,主要是招募流民、 一是扩大军队规模, 主,一是扩大军队规模,二是为了社 会稳定。 会稳定。
秦汉
• 秦朝、西汉时期的主要兵制。秦朝、 秦朝、西汉时期的主要兵制。秦朝、 西汉全国军队规模都在百万以上, 西汉全国军队规模都在百万以上, 而要保持这么一支大规模的军队, 而要保持这么一支大规模的军队, 主要靠的就是征兵制。 主要靠的就是征兵制。到了汉武帝 时期, 时期,开始部分实行募兵制和谪发 制。

府兵制的特点:(一)无养兵之费,而有 府兵制的特点:(一 无养兵之费, :( 多兵之用。( 。(二 兵皆有业之民, 多兵之用。(二)兵皆有业之民,无无家 可归之弊。( 。(三 将帅又不能拥兵自重。 可归之弊。(三)将帅又不能拥兵自重。 兵之精强,在于训练。 兵之精强,在于训练。主兵者之能勤于训 则在豫期其军队之有用。若时值承平, 练,则在豫期其军队之有用。若时值承平, 上下都不以军事为意,则精神不能不懈弛; 上下都不以军事为意,则精神不能不懈弛; 精神一懈弛,训练自然随之而废了。 精神一懈弛,训练自然随之而废了。所以 唐代府兵制度的废坏,和唐初时局的承平, 唐代府兵制度的废坏,和唐初时局的承平, 及唐代外攘,不甚调发大兵,都有关系。 及唐代外攘,不甚调发大兵,都有关系。 高宗、武后时,业已名存实亡。到玄宗时, 高宗、武后时,业已名存实亡。到玄宗时, 就竟不能给宿卫了。 就竟不能给宿卫了。所以玄宗时的宰相张 知其无法整顿,于是建议改为募兵制。 说,知其无法整顿,于是建议改为募兵制。
东汉
• 以募兵制完全取代征兵制,形式上是 以募兵制完全取代征兵制, 在东汉光武帝时期。建武六年, 在东汉光武帝时期。建武六年,罢郡 国都尉官。七年,罢轻车骑士、材官、 国都尉官。七年,罢轻车骑士、材官、 楼船。自此各郡国遂无所谓兵备了。 楼船。自此各郡国遂无所谓兵备了。 此一直接后果就是造成地方兵力空虚, 此一直接后果就是造成地方兵力空虚, 一些豪强不得不私自组建个人武装。 一些豪强不得不私自组建个人武装。
隋唐
• 府兵之制起于周。籍民为兵,蠲其租调, 府兵之制起于周。籍民为兵,蠲其租调, 而令刺史以农隙教练。分为百府, 而令刺史以农隙教练。分为百府,每府以 一郎将主之, 一郎将主之,而分属于 24 军。当时以一柱 国主二大将,一将军统二开府,开府各领 国主二大将,一将军统二开府, 一军。其众合计不满5 唐皆沿其制, 一军。其众合计不满5万。隋,唐皆沿其制, 而分属于诸卫将军。唐制, 而分属于诸卫将军。唐制,诸府皆称折冲 各置折冲都尉, 府。各置折冲都尉,而以左右果毅校尉副 上府兵1200 中府千人,下府800 之。上府兵1200 人,中府千人,下府800 人民年20 服兵役, 而免。全国634 人。人民年20 服兵役,60 而免。全国634 在关中的有261 以为强干弱枝之计。 府,在关中的有261 府,以为强干弱枝之计。 府兵之制:平时耕以自养。战时调集, 府兵之制:平时耕以自养。战时调集,命 将统之。师还则将上所佩印,兵各还其府。 将统之。师还则将上所佩印,兵各还其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