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队特色简介系列
宋代的军队组织与装备

宋代的军队组织与装备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其军队组织与装备在当时亦备受瞩目。
本文将从军队组织结构、兵种分类以及装备武器等方面,对宋代军队进行介绍。
一、军队组织结构宋代的军队组织结构相当完善,主要分为禁军和厢军两大部分。
禁军是宋代最重要的军队,由皇帝直接统领,任务是保卫皇宫以及执行重要任务。
禁军分为内侍军和侍卫军两个部分。
内侍军主要由皇帝的亲信内侍组成,负责皇宫的安全。
侍卫军则是由百官的子弟担任,定期轮换,以防皇帝过度集权。
厢军则是地方军队,在地方官员的统筹下组织和管理。
厢军分为南北两军,南军主要负责南方边界的防御,北军则负责北方的边防工作。
此外,在特殊情况下,宋代还会根据需要组建临时军队,以应对战争和政局变化。
二、兵种分类宋代的军队根据作战和任务不同,分为重装步兵、轻装步兵、骑兵和水军等兵种。
重装步兵是宋代军队中的主力,他们身穿重甲,手持长枪、大刀等兵器,装备齐全,作战力量较强。
他们在执行防御任务时,常常驻守城堡、城墙等要点。
轻装步兵相对于重装步兵来说装备较轻,作战方式也更为机动灵活。
他们擅长迅速突击和游击战术,适合在山地和丘陵等复杂地形进行作战。
骑兵在宋代军队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骑着战马,作战速度快,机动性强。
常常用于追击敌军、侦查敌情以及进行偏袭等任务。
水军则是宋代军队中的特色部分,他们负责水上交通的保卫,以及进行水上作战。
宋代水军的装备相对落后,以战船和弩为主要武器,但在抵御南方水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装备武器宋代的军队装备武器种类繁多,技术也较为先进。
步兵的主要武器有长枪、大刀、铁棍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宋朝的板甲。
板甲由数块铁板相互连接而成,能够有效保护士兵的身体,提高防护能力。
骑兵则装备有弓箭、长枪等,他们可以迅速机动,对敌军发动阵前突击。
水军则主要以战船和弩作战,战船上配备有弩手、刀手等作战人员,以应对水面上的敌对势力。
此外,宋代的军队还使用火药武器,如火枪、火箭等。
中国古代军事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军事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军事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古代军事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军事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概述。
一、战争的目的和理论中国古代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领土的完整以及保护人民的安全。
古代军事理论主要包括《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等重要兵书。
这些兵书总结了古代战争的经验和教训,强调了战争策略和战略思维的重要性。
二、军事组织和武将制度古代中国的军事组织主要分为中央军队和地方军队两个层级。
中央军队由君主或帝王统率,地方军队由地方官员负责统帅。
重要的武将制度有将军、大将军和元帅等。
古代将领在战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智谋和勇武对于军事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军事装备和兵器古代中国的军事装备和兵器非常多样化。
主要的军事装备包括盾牌、铠甲、战车、马匹等。
古代中国的兵器种类繁多,主要有刀、剑、弓、箭、矛等。
这些军事装备和兵器不仅在战争中起到了攻击和防御的作用,也代表了当时科技水平和军事实力的一种体现。
四、战争策略和战术古代中国的战争策略和战术非常丰富。
在战争中,包括伏击、合围、奇袭等多种作战方式被广泛运用。
同时,运用地理环境、兵力部署、兵种搭配等因素来制定战争计划和战斗战术也是古代中国军事的一大特点。
五、军事科技和军事工程古代中国的军事科技和军事工程在世界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著名的军事工程有修筑长城、修築水利工程等。
古代中国的火药和火器技术也很先进,火箭、炮和火药被广泛地用于战争中。
六、军事文化和军事教育中国古代军事文化丰富多样,包括武士精神、忠诚和勇敢等价值观念的传承。
古代中国也有专门的军事教育制度,通过培养士兵和将领的能力和品质,提高战斗力。
结语中国古代军事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古代社会和中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于中国古代军事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概述,希望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和理解。
中国古代军事

中国古代军事中国古代军事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之一。
自古以来,军事对于中国的发展和保卫国家的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整个古代军事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创造了许多独特的军事理论和战争技术,为后世所称道。
本文将从战争策略、军队组织和武器装备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军事的发展和特点。
一、战争策略中国古代军事的战争策略主要包括兵法、战法和战略思想。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军事典籍之一。
它提出了“兵不厌诈”的观点,强调运用计谋和诱敌深入的战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除了《孙子兵法》,中国还有《吴子兵法》、《司马法》等著作,总结了古代军事家们丰富的战争经验和智慧。
二、军队组织古代中国军队的组织主要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类型。
北方军队以辽宁、山西、陕西等地为中心,由骑兵和步兵组成。
这些军队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曾多次抵挡外族的入侵,保卫中原地区的安全。
南方军队以江南、福建、广东等地为中心,主要由水军组成。
水军以水战为主,形成了独特的战斗方式和装备。
这些军队在江南水乡地区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武器装备古代中国军事的武器装备主要包括弓箭、剑、戟、戈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弓箭。
古代中国的弓箭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使用弓箭的步兵和骑兵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戟、剑、戈等也是古代中国军队常用的武器,它们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用途。
总结:中国古代军事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战争策略、军队组织和武器装备等方面的发展和特点,为中国古代的战争胜利和国家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学习古代中国军事,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丰富多彩的军事历史。
同时,古代中国军事的遗产也对于当代军事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们应该珍惜并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十二大特种部队

虎狼之师——秦国新军秦军新军(商鞅变法后组织的军队)勇猛善战,称为锐卒。
根据《商君书·境内》,秦军队最小战术单位为伍,由5个士兵组成。
10个伍组成一个屯,由50士兵组成。
2个屯组成一个将,由100名士兵组成。
5个屯组成一个主,由500名士兵组成。
2个主组成一个大将,由1000 士兵组成。
(大路按:此处的大将是秦军建制单位,不是将军之意。
)军队在做战时,伍、屯、主、将、大将等战术组织保持紧密联系,互相配合。
以一个伍为例,防守时五名军卒互相保护,进攻时如有人数优势则围攻敌人。
混战时,伍内部兵卒之间始终保持紧密联系,队伍不会被轻易击破。
当然秦新军最具杀伤力的还是弓弩。
对于当时以步兵为主构成的难以横向移动的大型方阵来说,弓弩具有很强的杀伤力与威慑力,所以为中国历代兵家所重。
如公元前260年发生的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军的强弓硬弩发挥了巨大作用,使得数十万赵军无法突围,最终,赵国主将赵括射死,秦军以来弓弩取得了这场决定天下大局之战的胜利。
正是依靠这样一支王者之师,秦始皇迅速灭掉了六国。
用一个形容词说,就是“摧枯拉朽”或者是“风卷残云”。
秦始皇(当时还称“秦王”)十七年,灭韩;十九年灭赵;二十二年灭魏;二十三年灭楚;二十五年灭燕;二十六年灭齐,实现全国统一。
难望项背——陷阵营陷阵营是东汉末期时期吕布手下大将高顺统领的一支特殊军队。
人称高顺“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
后汉时期马铠没有普及,所以曹操在《军策令》中说:“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
”当时骑兵主要以轻骑为主,“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这指的是重装步兵。
高顺其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收贿”,可以说是典型的刚正不阿,以忠诚闻名,吕布被平灭之后,一言不发而引颈受死,这在反复无常的吕布阵营中颇为难见,曹操对吕布手下无法劝降而杀的也只有他一人(陈宫是因为深知曹操底细,不能不杀)。
中国古代军阵详解

中国古代军阵详解古代中国军阵是军队在战场上的布阵方式,旨在提高战斗力和战术灵活性。
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军队的作战技巧和战术布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古代军阵的特点和常见类型。
1. 长蛇阵长蛇阵是中国古代军阵中最基本的一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
它以一条长蛇形排列的方式展开,部队前后相连,可以迅速展开或收缩。
长蛇阵适合用于追击敌军或扩大阵势,但在面对敌军的强力进攻时存在较大的薄弱点。
2. 鱼鳞阵鱼鳞阵是一种护卫阵型,它以层层重叠的方式布阵,使得前方的部队可以得到后方的支援。
鱼鳞阵可以保证部队的连续性,增强了整体的稳定性和战斗力。
这种阵型适合用于迎击敌军的冲锋或进行持久战。
3. 方阵方阵是一种正方形的军阵,每个方阵内部都有一支独立的部队。
方阵可以迅速转换方向,适应不同的战斗环境。
它具有很高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可以在战场上快速应对敌军的进攻。
4. 八卦阵八卦阵是中国古代军阵中最复杂的一种,它以八个方向的八个方阵组成,形成一个八卦图形。
八卦阵可以使军队在八个方向上进行战斗,充分利用地形和环境,形成多线作战。
它是一种防守和进攻兼备的军阵,适合用于防守要点或进行全方位的攻击。
5. 三军阵三军阵是由步兵、骑兵和弓箭手组成的军阵,每个军种在战场上占据不同的位置。
步兵在前方进行近战,骑兵在两侧进行侧翼攻击,弓箭手则负责远程射击。
三军阵可以全方位地打击敌军,形成兵种的协同作战。
6. 冲车阵冲车阵是一种以冲车为主要攻击工具的军阵。
冲车是一种装有尖刺的大车,可以快速冲击敌军阵地。
冲车阵通常由步兵和冲车组成,步兵负责保护冲车,冲车负责冲击敌阵。
这种军阵适合用于攻城和突破敌军防线。
以上是中国古代军阵的几种常见类型,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古代中国的军阵不仅注重战斗力和机动性,还充分考虑地形和环境的利用,使得军队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军阵的选择和运用对于战争的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需要指挥官的智慧和决策能力,还需要士兵的纪律和执行力。
古代对士兵的描述

古代对士兵的描述摘要:一、古代士兵的种类与特点1.步兵:朴刀兵、长枪兵、斧头兵、链锤兵等2.骑兵:铁骑兵、轻骑兵、战骑、虎豹骑、象兵等3.弓兵:弓兵、弩兵、元戎弩兵4.特殊兵种:近卫兵、青洲兵、蛮族兵、藤甲兵等二、古代士兵的称呼与地位1.士:贵族阶级的最末端,参军打仗的身份标识2.卒:步兵的称呼,平民阶层3.徒:平民,可担任士兵三、古代军队的等级与军功爵制1.二十等军功爵制:从一级公士到彻侯2.军功爵制的奖励:赐爵、赐田、升官等四、古代特殊兵种与训练1.獒兵:西藏的獒训练而成的特殊兵种2.海东青兵:女真族训练的一种特殊兵种正文:古代战争中的士兵种类繁多,各有特点。
根据所提供的文本,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步兵、骑兵和弓兵。
步兵类包括朴刀兵、长枪兵、斧头兵和链锤兵等。
他们在战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出色的近战能力。
例如,西南民族的步兵多持斧头,西北地区多为链锤。
而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的骑兵则多持弯刀。
另外,战车兵在古代战争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他们驾驶战车,冲击力强,给敌军造成巨大压力。
骑兵类主要包括铁骑兵、轻骑兵、战骑、虎豹骑和象兵等。
铁骑兵和轻骑兵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铁骑兵装备精良,机动力强,防御效果好,但耗资过大。
轻骑兵则多用于巡视和侦查,同样具有较高的战斗力。
虎豹骑是古代骑兵中的佼佼者,勇猛善战。
而象兵则独具特色,利用大象作为战场工具,颇具民族风味。
弓兵类包括弓兵、弩兵和元戎弩兵。
他们凭借远程武器,具有出色的射箭技巧。
在战争中,弓兵常常与步兵、骑兵配合,形成立体作战态势。
弩兵则是一种强化版的弓兵,使用弩弓进行射击,威力更大。
在古代军队中,士兵的称呼也有严格区分。
士是最早的士兵称呼,主要指贵族阶级的最低层。
卒则是步兵的称呼,普通平民阶层。
徒则表示平民,他们也有机会担任士兵。
古代军队还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军功爵制为代表。
自商鞅变法后,秦国实行二十等军功爵制,从一级公士到彻侯。
军功爵制的实行,激励士兵在战场上勇敢杀敌,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几支精锐部队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几支精锐部队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几支精锐部队一、大汉骑兵精锐——幽州突骑幽州突骑大概是在汉朝兴起的。
汉朝和匈奴进行了长期的战争,为了能和匈奴骑兵抗衡,汉朝也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部队。
在这样的背景下,处于北方边防地区的幽州,也在战争的锤炼当中,锻炼出了一支精锐的骑兵--突骑。
突骑为汉光武帝刘秀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秀最初到达河北地区时,兵微将寡,敌不过王朗等地方割据势力。
耿况等人联络彭宠,调集了渔阳、上谷四千突骑支援刘秀。
巨鹿城下一战,刘秀与王朗部将倪宏、刘奉等统帅的数万人交战,一开始处于不利境地,况危急,景丹统率突骑猛冲,反败为胜,王朗军大败。
看到突骑的善战,身经百战的刘秀也不得感叹叹:“吾闻突骑天下精兵,今见其战,乐可言邪?”以后吴汉又为刘秀调集了幽州十郡突骑。
此时天下陷于混战,仅仅在河北地区,就有铜马、高湖、重连等武装势力,众至百万。
但是在以突骑为主力的汉军横扫下,纷纷被击破。
刘秀在顺水北一战中,乘胜轻进,陷入重围,幸亏突骑死战,又得突骑士王丰将自己的坐骑让给了刘秀。
刘秀才得以突围。
幽州突骑因为这些功绩,名扬天下。
后来中国历代的骑兵中,都有突骑的名号,这里的突骑,是精锐骑兵部队的代号,而已经不是特指幽州突骑。
二、生于乱世的雄兵——三国精锐1.丹阳兵这是陶谦的老本,他自己就是丹阳人,作为徐州的老军阀,陶手中虽然没有好的战将,但是握有一支精锐的“丹阳兵”,因此也可以对抗曹操这样的大鳄。
“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精兵之地”,刘备增援陶谦的时候,陶谦赠送了数千丹阳兵给刘备。
后来随着刘备转战千里的部队,就是这支精兵。
其余的丹阳兵则在曹豹指挥下诱发了吕布夺徐州的战争,估计后来吕布的部下中不乏丹阳勇士。
但是显然还有少许残留在当地的丹阳兵,他们成为好生食鱼鳖的广陵太守陈元龙部下,就是这点儿丹阳兵,后来竟然击退了小霸王孙策的渡江攻击!从刘,吕与曹操的激烈战斗看,我的感觉丹阳兵属于东夷孓遗,基本就是一支廓尔喀部队,能征惯战,吃苦耐劳,有项羽子弟兵之风。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军事篇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军事篇展开全文【军】古代军队编制单位。
《周礼·地官·小司徒》载:“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
”共一万二千五百人。
古代以军为军队最大的编制单位。
春秋时各大国多设有上、中、下三军,三军约有车千乘,士兵三万余人。
后来,晋、吴等国曾扩到五军、六军。
如:“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谋攻》)【旅】古代军队编制单位。
如:《左传·哀公元年》记:“有田一成,有众一旅。
”注:五百人为旅。
“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谋攻》)【卒】古代军队编制单位。
春秋时军队组织,一百人为卒。
齐国二百人为卒,见《管子·小匡》载:“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
”《谋攻》:“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伍】古代军队编制单位。
五人为伍。
《左传·桓公五年》:“为焦丽之阵,先偏后伍,伍承弥缝。
”《谋攻》:“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哨】古代军队编制单位。
《宋史·宋琪传》载:“左右哨各十指挥。
”清代勇营编制,百人为哨,三哨为旗,五哨为营。
如:“营、哨各官,亦多属旧人。
”(《谭嗣同》)【三军】春秋时代,大国多设三军。
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
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
三军各设将、佐,以中军为三军统帅。
齐、鲁、吴诸国也设中、上、下三军。
如《左传·桓公五年》记:“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王为中军,虢(guó)公林父将右军,周公黑肩将左军。
”此外,《商君书·兵法》中说守城之法分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
”意思是壮男作战,壮女治守备,老弱收集供应食物,以全力抵御敌军。
【中军】古代行军作战分中、左、右(或中、上、下)三军,由主将所处的中军发号施令。
后来就引申指代主将(帅)为中军。
如:“自将三千人为中军。
”(《李愬雪夜奔蔡州》)又,清代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管辖的绿营兵(汉兵)分别称作督标、抚标、提标、镇标,标的统领官叫中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军队特色简介系列一:中国古代军队的数量很多人根据历史动辄近百万人的大会战判断中国军队数量庞大,可以随便组织起数十万人的大会战。
实际上由于各时期的兵制不同,很少有朝代能组织起这种规模的战争。
先秦以及秦(西)汉,采取的是一种以常备军为骨干、拥有庞大预备役的征兵制。
以秦为例,全国青壮年满二十者都要在所属郡国接受地方军事长官一年的军事训练,然后进入中央军或边防军正式服役一年。
退役后,属于预备役,一有战事就要接受征召。
换句话说,秦军有三等,第一等是由正在服第二年兵役中央军和地方军,第二等是正在地方郡国服第一年兵役的郡国兵,第三等是临时征召的退役军人。
前二等是骨干常备军,第三等是主体。
长平之战,双方出动军队近百万,大体都由以上三类组成,在围歼长平赵军进入关键时刻后,秦人甚至不惜违反“非教士不得从征”的常识,将未受训练之十五岁男子悉数征召,可谓是一场豪赌。
是役,四十万赵军被坑杀,秦人赢得非常干脆。
可以说当秦军开始大屠杀时,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就此奠定。
当然这时候的兵役没有军饷可言,但和同期罗马的义务兵役制不同的是,秦军有二十等军功爵作刺激,魏军武卒有田宅和免除赋税(与秦军不同,魏军二十万武卒为长期服役的常备军,有雇佣性质,为后世募兵制之原型),齐军以(斩)首功受钱财。
其间优劣,荀子有专文分析,流传最广的那句莫过于说秦军锐士腰挂人头,腋下夹着俘虏,脱掉盔甲追击敌军。
爆发赤壁之战的三国时代,实行募兵和征兵并存的制度,以征兵为主,募兵为骨干。
爆发淝水之战的南北朝,北朝是游牧民族建立,除有义务服役的常备军以外,和先秦一样经常临时大量征发青壮,但不同的是这时的青壮没有接受过任何军事训练。
骑兵由游牧民族征发,步兵由汉族农民中征发,游牧民族可以在狩猎活动中学习战争技巧,但农耕民族无法在农耕活动中学习战争技巧,所以这时是骑兵强于步兵,步兵战斗力甚至不如秦汉时期。
南朝是中原正统政权南迁演变而来,正规军以募兵为主,但也会临时大量征召青壮。
温泉做个总结,中国古代以两汉为界,先秦及西汉早期是全民接受军训、以常备军为骨干辅以临时大量征发的预备役为主的兵役制度。
而自汉武时期起,因为战争和土地兼并频繁,无法征集到充足的兵员,募兵制就因此出现了,北军八校就全由募兵组成。
武帝之后募兵更加广泛,补充部队和出征也经常出现募兵的身影。
征兵制是以户籍为基础,征召编入户籍之中的农民,先秦、秦朝及西汉早期因人少地多,加之对土地兼并控制得力,使得农民都有自己的土地而被固定在田地上,一旦土地兼并加剧,大批农民失去土地,便开始流亡谋生活,按户籍上的年龄、地址征兵往往找不到人,而募兵则不存在这这种问题。
罗马募兵制的出现也与此相似,因为战争频繁,公民人数减少,不得不实行募兵制,将无产者、同盟者与行省的居民招募到军队中来。
罗马的募兵制略比西汉晚,出现于公元前107年,公元前九十年才得到全面实行。
汉武于公元前133年与匈奴开战,于公元前119年,遣卫、霍十万铁骑出塞,取得决定性胜利,自此匈奴远遁漠北不敢近塞,军事行动的次数和强度都大为减少。
此后,募兵制一直是常备军中的骨干,包括唐代早期的府兵和明代早期的卫所都和武卒一样具有募兵的性质,有意思的是这些兵制和汉朝一样都是被土地兼并所破坏的。
但在战争频繁的乱世,因常备军损耗巨大,推行募兵的同时往往又同时实行征兵制,只是这时的青壮并未接受过军事训练。
换句话说,这之后的预备役战斗力大大下降。
实际上,在大多数军事行动,不算临时征发的,一个独当一面的战役军团大多在十万左右,如唐朝十大节镇、南宋包括岳家军在内的五大军事集团、明朝的九边重镇,几乎都在十万以下,个别十万多一点。
温泉个人推究其原因,一则是指挥控制手段落后所致,那时没有无线电,视距内指挥全靠旗鼓,但在非开阔地,将领视野有限,很难将上十万人的部队全收入眼底,视距外的部队指挥则全靠传令兵。
如果相距数天路程,命令的时效性就大打折扣,所以就干脆新设一个独立军团,有自行决断之权。
再则,古代是冷兵面对面的交战,能让数十万大军展开队形同时进行面对面交战的场地有限。
三则应该是总兵力限制。
二:中国古代军队的防护很多人都认为中国古代军队相对西方来讲以轻步兵和轻骑兵为主,其实是受西方前几个世纪的军事家误导所致,如恩格斯曾提到东方骑兵以轻骑兵为主。
因为当时的信息不流通,这些西方军事家完全没有了解过中国,对东方军队的印象全部来自跑到西方的游牧骑兵,由此衍生出一系列东方军队重机动、轻防护的观点。
东方的游牧民族确实是由装备简陋而机动性强的轻骑兵组成,但农耕民族完全不是那回事。
以出土的汉朝盔甲为例,不带头盔,全重11公斤,而同期的罗马重步兵,盔甲九公斤,头盔两公斤。
到宋朝,步兵盔甲达到世界之最的三十三公斤(包括弩手甲),而西欧的骑士盔甲还在二十多公斤徘徊。
到西欧骑士盔甲达到三十多公斤时,中国已是明朝中叶,明军大量使用火器,步兵盔甲回落到二十八公斤。
在中国大量使用火器之前,从秦汉到唐宋,盔甲分量是领先的。
就几种金属的物理特性来说,从强到弱依次是钢、青铜(合金)、铁、铜。
之所以要强调这个是因为有些人拼命强调有些国家使用铁制兵器时中国还在使用青铜兵器。
其实战国时期,各国就能大量生产铁兵器,但基本上全用于做农具了,因为原始状态下的铁的物理特性不如青铜合金,所以战国时期各国普及了铁制农具,却仍用青铜为兵。
而我们西汉初期用于生产兵器所用的铁实际上应该叫做钢了。
公元一世纪,普林尼(罗马博物学家)曾说:“虽然铁的种类很多,但没有一种能和中国的钢相媲美(语出其著《自然史》)”。
而罗马普及铁兵器是在公元元年前后。
更详细的比较已经有了做过了,很专业、翔实严密,我就不照抄了,给个名字让大家去网络上查,《古代西方铁兵器的技术指标及与同时期中国的比较》。
唯一例外的是战马,中国骑兵不喜欢给战马披甲,这是出于战术思想不同所致,中国骑兵往往经常脱离步兵,独立进行快速机动,战马负重太大,战略机动速度就比步兵快不了多少,持续力也不行。
西欧骑士经常跟随步兵行动,本身还有邑从,即使独立进行战略行军,速度也和步兵一样。
可以说,从行军速度上来讲,西欧的骑士不过是骑在马上的步兵。
三:独特的军工体系中国古代的军工体系也与西方不同。
西欧的军工是私营,国家必须以金钱向私营作坊主购置武器,所以在每一分钱上都精打细算。
以重步兵和重骑兵的防护最好,但由于金钱关系,数量不多,其它长枪兵、弓箭兵就比较简陋了,盔甲以皮甲为主,甚至不披甲,第二武器以匕首为主。
马其顿方阵被罗马人击破时,马其顿长矛手就发现,他们的长矛太长,短剑太短,对付持剑的罗马步兵基本上任人屠杀。
中国古代军工是国营,就连铁矿也是国营,因为铁是战略物资,优先保障国家需要。
兵器作坊就向一条流水线,源源不断的生产兵器,国家不需要为此支付一分钱,只需要支付工人工资就行。
和秦国一样,历朝历代都在兵器上刻上工匠姓名,由严格的追查制度来保证兵器质量,出土的秦兵可以证明兵器的质量。
所以中国士兵的个人装备几乎可以说得上是奢侈,盔甲一领,长兵一件,一米左右腰刀一把,弓一张外加数十支箭矢,远中近各种交战距离全部涵盖。
特别是弓箭的装备很有特色,箭矢是一种消耗用品,一战下来发射数十万,而且仅有少数能在回收后直接使用,西欧国家消耗不起,基本上以近战肉搏为主。
而且中国的军工作坊产品甚至还有余,在各地都设有地方武库,以储存武器,中央还有中央武库。
武器是一种消耗物品,以中国军队的交战规模,一战不论胜负,往往磨损兵器以万计,临时生产往往要数年才能补充完成,所以往往预先将备用武器生产好存入武库,而兵工作坊只要补充武库所需就成。
安史之乱时,唐中央军屡屡战败,兵员武器损失难以计数,封常清到洛阳,不得不临时招募骁勇,数日之日,仅凭洛阳当地武库的装备,就武装起了一支六万人的军队。
在长安,高仙芝、哥舒翰又先后招募武装了近十万军队。
颜杲卿和颜真卿凭借河北地方武库在安禄山大军过境后,招募了二十万军队。
充足的国家武库为临时大量征召预备役提供了基础。
而春秋战国时期。
各国大量征发预备役参战,靠的也是国家武库,史书形容各国军队往往以“持戟百万”、“带甲百万”形容,可见武库预存兵器量是相当巨大的。
而西欧各国因为财力和军工体制原因,即使是临时征兵也因缺乏武器盔甲而征发规模有限。
另外,中国的强弩的装备量也是相当大的,出土的秦军方阵,一个千人队拥有二百弩手,而根据西汉居延要塞的挖掘结果,汉军的守城兵器中,强弩占到六成。
攻城器械无法用于野战且不便于行军,一般都是由辎重营随军工匠就地制作,用完就烧,不参加野战行军。
四:庞大而精锐的骑兵军团中国古代军队除了宋军,基本上都拥有庞大而强悍的骑兵军团。
虽说汉族是农耕民族,但与同时期的世界其它地区相比,发展骑兵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汉族的疆域东抵于海,西达葱岭,南至亚热带雨林,这几个均无强敌。
唯一的且最大的威胁就是来自北方的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的骑兵军团,汉族建设庞大骑兵军团的最大理由就是应对这唯一的威胁。
而且,蒙古高原和三北(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多是平原,既为双方提供了战场,也适合双方在此发展畜牧业。
汉族本发源于黄河两岸,经不断向外扩张,才达到今天的疆域,其中三北地区的夺得,本身就是对游牧民族扩张的结果。
并州雁门关以北地区,本为林胡、楼烦地,赵武灵王将其夺取。
并州河套地区本为匈奴楼烦王、白羊王地,蒙恬、卫青先后将其夺取。
凉州陇西地区本为羌人所居,秦国将其夺取。
凉州河西地区本为匈奴休屠王、浑邪王地,霍去病将其夺取。
幽州地区本为东湖地,燕将秦开将其夺取。
这些游牧民族的居住地区被汉族夺取后,迁入的汉族居民也在这里过着半农耕、半游牧的生活,他们自小生长在马背上、自小骑射,是汉族骑兵军团的主要兵员。
驱逐匈奴的卫、霍军团骑兵大多来自这些地区。
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历代统治者无不大力提倡骑射和民间养马,使得三北地区骑射成风,其它地区也有不少人饲养驽马、以马代步。
加上三北地区频频遭到胡人的入侵,边疆居民民风强悍,东汉郑泰曾言“关西顷遭羌寇,妇女皆能挟弓而斗”,这就是边疆地区民风强悍的写照。
之前已经说过,士兵装备都是官营作坊统一生产的,铁矿也是官营,仅需支付工人工资,所以骑兵的装备来源充足,足以武装数十万铁骑。
而骑兵的战马主要来自官营马场,汉武时期官营战马四十万,唐贞观时期官营战马有七十万,明代灭亡前九边之中仅袁崇焕的辽东军区就有马八万多。
其次是与少数民族以茶、布交易得来的战马,还有民间养马作补充。
有来自边疆地区擅长骑射的居民、来自国营作坊和马场的充足军械和战马,使得中国古代轻易就能拉起上十万全副武装且精通骑射和长矛的骑兵。
东罗马帝国曾仿照匈奴人组建双重功效骑兵,也是远用弓箭,近用长矛,只不过其成员有不少人是匈奴人,因为东罗马人不擅长骑射。
这种骑兵到底是匈奴原创还是汉军原创,很难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