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五代兵制探索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兵制13-唐朝兵制

中国古代兵制13-唐朝兵制

中国古代兵制13-唐朝兵制中国古代兵制-唐朝兵制(1)唐朝初期的兵制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时,兵力仅三万余人。

李渊建立大将军府,亲任大将军。

长子建成任左领军大都督,次子李世民为右领军大都督,三子元吉为中军大都督。

在向关中进军的过程中,兵力增加很快。

李渊称帝后,沿用隋朝一整套制度,所谓“唐承隋制”,恢复隋末破坏了的府兵制即是一个例子(详见后述)。

李渊在关中地区12道设置军府,三个儿子也各开府领兵。

中央以尚书省的兵部处理军务。

军队领导权由李渊亲掌,但征战事宜则多交给三个儿子。

特别是次子秦王李世民屡担重任,重要战争多由他指挥。

地方行政则恢复隋初的州县两级制,同时沿袭隋制,在国内及边境重要地区设置总管。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李渊认为全国基本统一,为结束军事统治,废总管,改行都督制,统十州以上的设大都督府,其次分设中都督府、下都督府。

其时设大都督府的有洛、荆、并、幽、交五个州。

到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都督府增至41个。

全国358个州,除京畿九个州外,全部分属这41个都督府。

都督府设都督一人,长史一人及录事、参军等员属。

都督主要负责地方军的统御,但与当地军府没有隶属关系。

(2)府兵制的恢复和发展唐朝建立之初,李渊父子就着手恢复府兵制。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开始设置军府,把关中分为12道,每道置一军,每军下辖若干骠骑府、车骑府。

军设将、副各一人,督领府兵耕战。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12军各立军号,于是,府兵制度逐渐从隋末的破败中恢复过来。

唐太宗即位后,进一步整顿和充实府兵制度,使之更加完备。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将全国划为10道,置军府634个,其中关中地区占261个,占全部军府的41%,形成“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新唐书》卷五《兵志》)的格局。

并将骠骑府、车骑府改称折冲府,以折冲都尉、果毅都尉分任正、副统将。

所有军府均隶属于十二卫府及东宫六率②。

折冲府分为三等,上府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

秦汉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军事改革

秦汉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军事改革

秦汉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军事改革秦汉唐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军事改革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军事改革不仅涉及到军队组织、武器装备的改革,还包括军事战略的调整和军队文化的塑造。

下面就详细分析这段历史时期的军事改革。

首先,秦汉时期,中国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军事变革。

由于战国时期多国相互战争,使得兵器不断改进,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战争理论和兵法。

在此基础上,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开始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进一步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他建立了专门的军官选拔制度,重视军队的训练和统一指挥体系,并在军事装备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更新。

然而,随着秦朝的灭亡,中国进入了分裂和混乱的时期,军事改革也一度停滞。

在东汉时期,由于内部权力斗争的加剧,军队的统一性逐渐丧失,士兵负担过重,使得军队的战斗力大幅下降。

在这个背景下,著名的“白马之围”成为东汉末年军事衰落的一个典型象征。

然而,自唐朝开始,中国的军事改革又迎来了新的机遇。

唐太宗时期,通过制定新的兵制和军事法规,推行千人营制等改革措施,成功地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唐太宗还注重军队的训练和文化建设,提高了士兵的素质和忠诚度。

五代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军队变得更加重要。

这个时期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将领,如郭威、李存勖等,他们在军事战略和组织管理上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五代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军事制度,如严刑峻法制度和以功赏为本的赏罚制度,进一步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十国时期,除了军事改革的继续外,还出现了一些地方性的军事革命。

南方各个割据政权在军事建设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尤其是南唐时期,李煜非常重视军队的整训和装备,将南唐军队培养成为一支强大的战斗力量。

总体来说,秦汉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军事改革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重要性。

虽然具体的改革政策不尽相同,但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并对后世的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段历史时期的军事改革展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智慧的辉煌和多样性。

隋唐五代军制

隋唐五代军制

隋唐五代军制隋朝和唐朝是中国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重新建立、各民族进一步融合、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时期,也是府兵制进一步完备并走向败坏,军事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隋朝一、府兵制改革隋朝常备兵约60~70万人,战时征募达 130万上下。

隋朝沿袭和发展了西魏、北周府兵制。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文帝对府兵作了重要改革。

1.恢复旧姓在北周宇文泰时期,为了加强控制军队,就利用了鲜卑的血缘关系,让带兵将领改姓鲜卑姓氏,所统军人也跟着其将官改从其姓。

杨坚在掌握北周朝政后,就下令诸改姓者,悉宜复旧①,恢复了汉族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清除了私兵、部曲的遗痕。

事实上,经过北周屡次加强对军队的控制,改变了六柱国统领系统,官号与实职已经脱节,将帅由皇帝临时加以更换,军士改从其将姓的制度也无法实施下去了。

杨坚恢复旧姓的措施,赢得了汉人的支持和同情,并且利用天命、神征等,把这件事与夺取北周天下联系起来,为他的代周在军中铺平了道路。

2.整顿乡兵隋灭陈之前,又出现了乡兵。

乡兵是以乡里的大族及其笼络、胁持下的宾客、农民组成的,既具乡土色彩,又有宗族色彩。

这些乡兵流动于北自淮阴,南至广陵的战争冲要地带,其活动的时间在北周平北齐到隋平陈这段时期。

领兵的军将都是地方雄豪。

对这些乡兵,隋文帝采取了将乡兵纳入府兵系统,进而逐渐使它由地方部队变为中央直属部队的措施。

这些乡兵首领被任命为大都督、仪同、车骑将军、骠骑将军,成了府兵系统中的将帅。

乡兵纳入府兵系统后,将帅中的雄豪,虽在乡里有其势力,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倾向于统一的皇朝。

当然,隋初的整顿乡兵仍属局部的短时间的措施,宇文泰时期的乡兵也仍大量存在着,私兵势力的彻底消除,尚有待时日。

隋代府兵仍然带有宗族和部曲的色彩,如蒲州还有所谓宗团骠骑。

②3.军户入籍隋以前的府兵,军士与其家属有单独的军籍,与地方政府无关,他们是世袭的职业军人。

军人军户集中居住在军府所在的军坊、乡团,随时调动,居无定处。

隋统一中国以后,战争大为减少,不再需要这样一支既有军士,又有其家属及军户的庞大队伍。

五代十国的军事政策

五代十国的军事政策

五代十国的军事政策唐亡前夕,朱温诛戮宦官,解散了宦官所领的神策军。

以后,朱温以宣武军节度使称帝,即以宣武镇兵为禁军,设置在京马步军都指挥使。

后唐改为侍卫亲军,置马步军都指挥使,是为侍卫司。

后周又增置殿前司,也有马步军都指挥使。

后来又置殿前都点检,位在都指挥使之上,而侍卫司分置马军和步军两指挥使,不置都指挥使。

五代各朝时常扩充禁军,军事官制也繁多易变。

后梁太祖最亲近的军队是“厅子都”,此军装备精良,凶悍异常,太原晋军十分畏惧。

立国后扩编宣武军为禁军,取禁军的精锐以成立侍卫亲军。

在首都设左右龙虎军、左右羽林军、左右神武军、左右龙骧军,均以亲王为军使,后来名称时有变动。

后唐禁军的前身是河东军,李克用以众多养子为骨干建立“义儿军”,是其最精锐的军队。

征战的主力部队是公元915年收编的魏博银枪效节军,在灭梁时发挥重大作用。

建国后在首都设立严卫左右军、捧圣左右军等。

在后唐明宗时成立侍卫亲军为禁军,以其邺都起事的兵士为骨干,又称随驾军。

其中石敬瑭还担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兼六军都卫副使。

后晋又在首都设护圣左右军,其本部军源自石敬瑭在河东起事的军队,其部属刘知远还担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

后汉军制沿袭后晋,没有很大的改变。

后周在首都设龙捷左右军、虎捷左右军。

后周世宗时改革军事制度,实施练选制度,精简中央禁军,补充强健之士,设有殿前都指挥使、水陆都部署、殿前都点检等高级军官,形成“殿前诸班”的禁军。

其中殿前都点检掌握军事实权,后来担任此职的赵匡胤在后周世宗去世后发动陈桥兵变,篡位建国宋朝。

其次是严明军纪,命兵部尚书张昭远制定新的军法。

最后是限制藩镇权力,例如禁止造军器、干预民政等等。

由于战争频繁,兵役负担沉重。

当时为了防止士兵逃亡,特在士兵脸上刺字记其军号,以便各地关津识认、追捕逃兵。

另外,各地都征派男女从事运输,无数人畜累毙途中。

后梁太祖攻打青州王师范时,甚至把征发来堆积攻城土山的民丁、牛驴一起掩埋在土山中。

刘仁恭在幽燕征发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男子自备军粮从军,共得二十万人。

五代官制军制文化

五代官制军制文化

五代官制五代官制,大体上沿用唐制,中枢机构有三省六部。

如后梁尚书省设令1人,正一品,并设左右司郎中(犹唐之左右丞),又设中书门下省,置“中书门下平章事”。

梁太祖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改唐枢密院为崇政院,三年(公元909年)改思政殿为金銮殿,置大学士一员,以崇政院使敬翔为金銮殿大学士。

后唐于尚书省设左右仆射及尚书左右丞,六部尚书,各部分司办事。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复改崇政院为枢密院,设枢密使,副使,常以宰臣兼任枢密使,如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命司徒平章事范质、礼部尚书平章事王溥并参知枢密院事。

五代各朝均置节度使,有的节度使以亲王遥领,如后唐清泰元年(公元934年),以皇子重美遥领成德军节度使,汉乾祐元年(公元948年)以皇弟勋领山南西道节度使;也有宰相遥领的,如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以侍中、监修国史郭崇韬兼领成德军节度使。

五代地方官制全采唐制,一般为州、县两级,州设刺史,县设县令。

在重要城市设府,如开封府、河南府、京兆府、大名府等。

于军事要地设大都督府,如后梁在宋州、福州均设大都督府。

后唐在全国设十大都督府。

五代注重对地方官的考课,令其忠于职守,据《五代会要·刺史》载: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三月,中书门下奏:“刺史、县令,有政绩优异,为众所知;或招复户口,能增加赋税者;或辨雪冤狱,能全人命者;或去害物之积弊,立利世之新规,有益时政,为众所推者,即仰本处逐条分明闻奏,当议奖擢。

或在任贪猥,诛戮生灵,公事不治,为政怠惰,亦加惩罚。

其州县官任满三考,即具关申送吏部,格式候敕除铨注,其本道不得差摄官替正授者。

”从之。

五代对地方官的选任极为严格,后梁、后唐皇帝都诏谕吏部注意州县官不得“姑徇私情,靡求才实”。

五代还在某些地方设“军”,成为一级行政机构。

如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在辉州砀山县置崇德军,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改旧威州为清远军,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以莱芜监为广利军等。

中国历代军事制度

中国历代军事制度

士 俑
武 士
象,府兵制度进一步

与均田制度结合起来.
四、隋唐军事制度 二唐朝的府兵制
唐代府兵的中央领导机构主要是12卫, 外加左右监门卫掌诸门禁卫、左右千牛卫 统皇帝侍从仪卫,共16卫.卫之下府兵的基 本单位是府.在中央有内府中郎将府,主要 在12卫中左右卫辖下的五府,取二品至五 品官员子弟充当.在地方是外府,即设在各 地的折冲府,由折冲都尉和果毅都尉统领, 由军府所在地从六品以下子孙及白丁无职 役者中挑选.
突 厥
突 厥
奚 契
靺 鞨

吐 蕃
南 诏
五、宋元军事制度 一北宋军制
宋代军制主要是募兵制.当时有四种部 队:禁军、厢兵、蕃兵和乡兵. ➢禁军是皇帝亲兵,驻守京师,兼备征讨,是正 规军. ➢厢兵是各州募集的地方军,不能作战,只服 杂役. ➢蕃兵是招募的西北少数民族士兵,屯戍边疆. ➢乡兵多为当地征发,用以防守地方.
四、隋唐军事制度 二唐朝的府兵制
唐 发 兵 鱼 符
四、隋唐军事制度 二唐朝的府兵制
唐代彩绘武士俑
唐代胄甲
四、隋唐军事制度
唐朝府兵制的终结与军事格局的变化
➢唐723年开元十一年唐玄宗首先招募关中一带 府兵和白丁组成长从宿卫,代替以往宿卫京师 的府兵,后改称为彍骑.
➢737年又下令招募长守边镇的长征健儿,由国 家供给衣粮,家属愿同去者拨给田地屋宅,士兵 开始向职业军人演变.
五、宋元军事制度 二南宋军制
岳飞像
五、宋元军事制度
韩世宗 行营前护军
张俊 行营中护军
光世 行营左护军
岳飞 行营后护军
二南宋军制
吴玠 行营右护军
南宋建立
南 后,重建中
宋 央正规军,

中国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表释

中国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表释

中国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表释中国历史上的官制、兵制和科举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政治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国官场文化和学术传统的重要来源。

这些体制不仅为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也影响了中国人民的行为和思想方式。

官制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官职的设立、升降、选任和待遇等规定。

中国历史上的官制较为复杂,一般分为两部分:官品和官职。

官品是根据官员的实际管理能力和职责大小,按照七品制、九品中正制和八班奏议制等逐渐演变而成的一种官阶制度。

而官职则是指官员的职责和职位,一般分为文官和武官两种,文官负责治理国家、教育文化和法制等方面的事务,武官则主要承担军事指挥和防御安全的任务。

兵制是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其主要包括兵种的设置、编制、装备和训练等内容。

中国历史上的兵制经历了多次变革,从最初的封建战争到孙武兵法、三国兵制、唐朝兵制、明清朝兵制等,不断地演变和完善,以适应战争的需要和社会政治的发展。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拔人才制度,以试题考试为主,其主要目的是选拔出优秀的文化人才,并让其进入官场,担任政府的重要职务。

科举制的历史悠久,自唐代开始,至清朝的废除,持续了近千年之久,被誉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拔人才制度。

表释是中国古代官制、兵制和科举制的重要工具,是对于这些制度的基本规定和内容的详细解释和说明。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种不同的表释文献,其中最为重要的包括《唐律疏议》、《宋会要辑稿》、《元会要》、《明通鉴》和《清史稿》等。

总体来说,中国历代的官制、兵制和科举制都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制度的历史和演变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并从中汲取宝贵的启示和经验。

中国募兵制度之府兵制——魏晋南北朝、隋唐、明

中国募兵制度之府兵制——魏晋南北朝、隋唐、明

中国募兵制度之府兵制——魏晋南北朝、隋唐、明一、府兵制总揽府兵制。

把军籍与民籍分开,列入府兵籍的人家世世代代要出人当兵,而民户则只纳租调,不服兵役。

中国历史上采用这一制度的是南北朝、隋、唐、明。

从汉代至魏晋,以持续羌战伊始,大量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并先后在中国北方建立了一些政权,这些政权实行汉胡分治,为了防治汉人的反抗,这些政权基本不以汉人为兵,而世代为兵的北方民族逐渐成为府兵。

在南朝,从北府兵开始,以北方流亡到南方的人民为主,也逐步形成了世代为兵的情况。

这种情况的进一步发展便形成了府兵制。

府兵制是一种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兵役制度,起源于西魏,完善于北周、隋两朝,盛于唐太宗之时。

二、府兵制的历史沿革1、府兵制开端于西魏和北周魏晋时期,实行的是兵农分离的世兵制度,当兵者被列为兵户,世代当兵,地位低下。

宇文泰在西魏建立府兵制。

改变世兵制下国家兵户转为将领私兵的趋势,实行国家统一的指挥和训练,府兵都成为皇帝禁卫军,将领对士兵“自相督率”的现象不复存在。

西魏最初把以六镇鲜卑兵户为主的军队编制为12军,分别任命12个大将军统领。

大统三年(537年),宇文泰担任柱国大将军,总领12军。

大统八年(542年),又并为6军。

次年,因邙山(今河南洛阳北)之役败于东魏,6军损失惨重。

于是又招募关中陇右地区的豪强士族武装,使鲜卑军人集团与关陇的地主豪强武装结合起来。

此后至大统十六年(550年)以前,又任命柱国大将军7人,并宇文泰为8柱国。

但宇文泰乃军队最高统帅,都督中外军事,柱国之一的元勋则有名无实,故直接统领6军的是其他6柱国。

6柱国各辖两位大将军,仍为12大将军。

每位大将军辖两位开府,每开府领1军,共24军。

每开府又辖两个仪同,每仪同领1团,共48团。

这就是府兵制的组织系统。

府兵制创立之初,府兵由六镇鲜卑军人和关陇豪右组成,并非一般平民。

府兵另立军籍,不入民户,不承担国家赋税徭役,实行轮番宿卫和训练。

建德二年(573年),改府兵军士称“侍官”,始募百姓充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