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货币供求与均衡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货币供求与均衡

第一节货币需求

一、货币需求的含义

货币需求指的是实际经济的运转对货币产生的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

二、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马克思在分析了货币的产生发展历史、考察了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以后,他第一次完整地揭示了货币流通规律,即商品流通需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必要量规律: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流通次数

三、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1、现金交易数量说

费雪由MV=PT推导出Md=KPT

因此,费雪货币数量论表明: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由于该方程式强调货币的交易职能,故也被称之为现金交易说。

2、现金余额数量说

屁古在马歇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其著名的剑桥方程式:M=KY或M=Kpy 四、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的分析是从分析人们的持币动机开始的。他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存在流动性编好这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偏好流动性,愿意持有流动性最强的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其他缺乏流动性的资产的欲望。

1、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基于三种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2、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

3、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

4、凯恩斯得出货币需求函数Md/P=f(I,Y)

五、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并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水平的理论,而是货币需求的理论,即货币需求是由何种因素决定的理论。因此,弗里德曼对货

币数量论的重新表述就是从货币需求入手的。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说并不需要假定的固定不变的常数,而只需要强调它们的稳定性。货币需要求函数及其稳定的结论,为弗里德曼强调货币最重要这一命题准备了理论前提。

六、我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探索

(一)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1、收入:与货币需求同方向变动;

2、价格:与货币需求同方向变动;

3、利率:一般情况下,利率与货币需求反方向变动;

4、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需求反方向变动;

5、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6、企业与个人对利润和价格的预期:企业对利润的预期与货币需求同方向变化;个人对价格的预期与货币需求呈反方向变化;

7、财政收支状况:财政收大于支时,货币需求减少;反之则货币需求增加;

8、其他因素。

(二)转轨体制下的货币需求

转轨体制是一个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动态过程,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1、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运行逐步摆脱了传统的产品经济模式,生产、分配更多地是借助市场来进行的。

2、国民经济货币化程度的加深。总之,货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深远,具体体现在:货币职能的回归、银行体系的健全、信用形式的丰富及金融市场的建立完善。

(三)对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重新构造

1、关于1:8的经验公式

所谓“1:8”,它的具体含义是,每8元零售商品供应需要1元人民币实现其流通。其测算式是: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流通中货币量=8:1

2、点与线的争论

3、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建立

七、货币需求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

1、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

2、货币需求的微观分析

3、货币需求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的结合

第二节货币供给

一、货币供给和货币供给量

货币供给量是指银行体系以外的企业、个人及外国所握有的通货及其他随时可自由支用的存款货币二者的总和。

货币供给是指经济主体创造货币供给量并把它投入流通的过程,即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向流通中投入、扩张或收缩货币量的行为和过程。

二、货币层次划分

1、划分的主要依据

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所谓“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能及时变现并不蒙受损失的能力。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划分

(1)M0(现钞)

M0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而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包括居民手中的现金和企业单位的备用金。这部分货币可随时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因而具有最强的购买力。

(2)M1(狭义货币)

M1由M0加上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构成。由于活期存款随时可以签发支票而成为直接的支付手段,所以,它同现金一样是最具有流通性的货币。M1作为现实的购买力,对社会经济有着最广泛而直接的影响,因而是各国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对象。

(3)M2(广义货币)

M2由M1加准货币构成。准货币一般由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库券等构成。

3、主要国家的货币层次划分

现阶段我国货币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M0=流通中现金

(2)M1=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分存款

(3)M2=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本建设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三、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供给模型

1、货币供给的相关概念

(1)、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

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和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

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和。基础货币数额的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具有决定影响。基础货币的增减变化通常取决于国外净资产,央行对政府债权净额、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及其他项目净值四个因素。(2)、货币乘数与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存在数倍扩张(或收缩)的效果或反应,即乘数效应。

货币乘数的大小取决于现金比率、超额准备比率、定期存款准备率、活期存款准备率以及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间的比率等因素。

2、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

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与多倍收缩

(1)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

原始存款是银行的放款来源,包括客户以现金形式存入的存款和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和再贴现。

派生存款是在原始存款的基础上经商业银行体系以后的多次放贷而形成的。(2)存款准备金与存款准备金率

商业银行为了满足自身的经营需要或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要求,需要留出一部分并不用于投资放贷的资金,这部分资金就被称为存款准备金,其中,用来满足商业银行自身经营需要的部分为超额准备,用来满足中央银行要求的部分为法定准备,这两部分准备金与银行全部存款的比率分别被称为超额准备率和法定准备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