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建筑赏析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建筑特色

西江千户苗寨建筑特色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国传统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兼具实用性、装饰性和艺术性。
以下是其建筑特色的介绍。
建筑风格西江千户苗寨建筑完全是由木材、土坯、石灰等天然材料制成,体现了“自然,环保,可持续”等现代建筑的理念。
寨子内部由斜坡式排布的多层楼房组成。
线条流畅,飞檐翘角,雕刻精致,整个苗寨在山坡上错落有致,又与环境和谐相融。
窑洞房苗族窑洞居住形式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窑洞房是西江千户苗寨的一大特色。
窑洞是人类利用天然石灰岩进行居住的独特形式,既保温又采光,还非常适合岩居人类的特殊习性。
窑洞房的外形一般为长方形,开口朝南,门前有小平台可以晾晒物品或种花种菜。
木结构建筑西江千户苗寨的木结构建筑也是其一大特色。
在寨子内部,每个院落里都有高大的天井式门廊,悬挂着苗族手艺人制作的老虎、龙、麒麟、凤凰等雕刻精细的木门头。
门廊的内侧有一条透明的甬道,进入甬道便是主体建筑——飞檐翘角的建筑,每栋建筑都有庭院结构,各别楼房之间用飞檐半遮盖,整个建筑充分利用了苗族传统建筑学的构造方法,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苗族民居风格。
彩绘装饰苗族的彩绘艺术历史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国壁画王国”。
西江千户苗寨建筑中也保存了大量彩绘装饰,丰富而细腻的图案和色彩相互映衬,展现出苗族彩绘艺术的独特魅力。
彩绘多以山水、花鸟、虫鱼、人物等为主题,形象逼真,颜色鲜艳。
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特色是多方面的,其建筑风格、窑洞房、木结构建筑以及彩绘装饰,全部体现了苗族的生活和文化。
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和文化遗产蕴含了苗族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珍贵的部分,从中我们能看到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贵州千户苗寨的独特建筑有何特点

贵州千户苗寨的独特建筑有何特点贵州千户苗寨,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多彩的土地上。
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不仅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千户苗寨的建筑大多依山而建,顺势而为。
这并非是随意之举,而是苗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适应。
山地地形复杂,但苗寨的建筑却巧妙地融入其中,与山峦、溪流、树木相得益彰。
这种布局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又使得建筑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从建筑材料来看,千户苗寨的建筑多以木材为主。
木材在当地丰富易得,而且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保温性能。
苗族人民善于运用传统的木工技艺,将木材加工成各种构件,如梁柱、门窗、栏杆等。
这些构件不仅实用,而且往往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展现了苗族独特的艺术风格。
走进千户苗寨,你会被那独特的吊脚楼所吸引。
吊脚楼是苗寨建筑的典型代表,它一般分为三层。
底层用于存放杂物、饲养家禽;中层是居住空间,设有堂屋、卧室、厨房等;顶层则用于储存粮食和晾晒衣物。
吊脚楼的设计十分巧妙,其底层架空的部分可以有效地防潮防虫,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活动空间。
苗寨建筑的屋顶也颇具特色。
屋顶通常采用小青瓦铺设,坡度较大,有利于排水。
屋脊上常常装饰着各种造型的鸟、兽等图案,寓意着吉祥如意。
这些装饰不仅增添了建筑的美观性,还反映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建筑的外观上,千户苗寨的建筑色彩较为朴素。
以原木色和黑色为主色调,搭配着白色的墙壁,给人一种简洁而古朴的感觉。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建筑缺乏装饰。
门窗、栏杆等部位常常会涂上鲜艳的色彩,或者雕刻着精美的花纹,使得整个建筑在朴素中透露出一丝活泼。
千户苗寨的建筑布局也有着独特的规律。
它们通常沿着山势呈阶梯状分布,形成了一个个错落有致的群落。
这种布局不仅有利于通风采光,还方便了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在苗寨中,狭窄的石板路蜿蜒曲折,连接着家家户户。
路旁的溪流潺潺流淌,为整个寨子增添了一份灵动之美。
被大山拥抱的村落——西江苗寨民居考察印象

被大山拥抱的村落——西江千户苗寨考察印象摘要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民居建筑规模之巨大、气势之雄浑、设计之巧妙让世人惊叹。
而苗家人对土地的敬畏和热爱以及千百年总结的各种营造建筑的经验更给我们带来很多启事和借鉴。
关键词 民居建筑 自然观 营造经验在中国偏远的西南,有一个古老的村落,被莽莽的大山环抱,又与群山浑然一体,蔚为壮观。
它就是被称作“世界上最壮观的的民族博物馆”的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
今年10月,我有幸随导师来到这里进行调研考察。
从北方来的我,瞬间就被这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深深触动。
发源于苗岭主峰的白水河穿过村落静静的流向远方,莽莽的雷公山怀拥着鳞次栉比的建筑让人惊叹,清晨的寨子里,朴实的村民或挑着担子,或赶着牲口,行走在蜿蜒曲折的石板路上,袅袅的炊烟和山间雾气把古老的村落渲染的生动而有诗意,宛如世外桃源。
大山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苗家人的坚实依靠。
他们在山里开垦土地,修建房屋,生产生活,用勤劳的双手与智慧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千户苗寨建筑这样壮观的人文景观,这是苗家祖先在谋生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种种生存的艺术结晶,蕴藏着苗家人朴实的自然观和营造经验,值得我们在今后的设计实践中学习与借鉴。
一、朴实的自然观——对待土地的敬畏苗家人的宗教是朴素的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物,信仰万物有灵。
当地人有祭拜古树的习俗,尤其是祭拜枫树。
苗家人认为枫树诞生了蝴蝶妈妈进而才孕育了苗族人类。
也有相传苗人祖先蚩尤与炎黄部落大战,蚩尤打败躯体用枫木做棺材安葬在一片荒芜的崇山峻岭之中。
苗家人祭拜枫树也是对祖先的祭祀,以及对大自然神秘力量的敬畏,对充满旺盛生命力的古老的神树的敬畏。
每个村寨周边都种植枫木等高大图 1图 2树种,特别在村寨周边的枫树视为庇护村寨的神树,不许砍伐,也不许折枝,逢年过节前往祭拜,《祭词》上记载:祭拜保寨树,水不淹田,寨不起火。
老人逝世种树,孩子出生种树,视种植成片的林木为繁荣昌盛、生生不息的象征。
由于当地苗家人对自然的崇拜,对土地的敬畏。
贵州千户苗寨的建筑特色有哪些

贵州千户苗寨的建筑特色有哪些贵州千户苗寨,那是一片充满神秘与魅力的土地,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犹如一首古老的诗篇,诉说着苗族人民的历史与文化。
当你踏入这片土地,那些错落有致的建筑定会让你眼前一亮,为之惊叹。
千户苗寨的建筑大多依山而建,顺应着山势的起伏,巧妙地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这种布局不仅体现了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尊重,更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远远望去,苗寨的房屋层层叠叠,仿佛一座巨大的立体迷宫,却又有着一种别样的和谐与美感。
这里的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选用当地优质的木材,经过精心的加工和搭建,形成了坚固而美观的房屋。
木质的墙壁和屋顶,给人一种温暖而质朴的感觉。
走在苗寨的小巷中,你能闻到淡淡的木材香气,那是岁月沉淀的味道。
苗族的吊脚楼是千户苗寨建筑的一大特色。
吊脚楼一般分为三层,底层用于存放杂物或饲养家禽家畜,中层是人们的生活起居空间,上层则用于储存粮食等物品。
这种独特的结构既充分利用了空间,又有效地防潮防虫。
吊脚楼的支撑部分通常采用粗壮的木柱,有的直接立在石头上,有的则插入地下,稳固而坚实。
在建筑的外观上,苗寨的房屋常常装饰着精美的图案和雕刻。
这些图案多以苗族的传统文化元素为主题,如神话传说、图腾崇拜、花鸟鱼虫等。
有的雕刻在门窗上,有的则绘制在墙壁上,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生动地展现了苗族人民的艺术才华和丰富的想象力。
屋顶的设计也是别具一格。
苗寨的屋顶多为歇山式,坡度较大,有利于排水。
屋顶上覆盖着青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有些屋顶还会建有“美人靠”,这是供人们休息和观景的地方。
闲暇时光,人们坐在“美人靠”上,欣赏着苗寨的美景,感受着岁月的静好。
千户苗寨的建筑在空间布局上也十分讲究。
房屋之间的小巷狭窄而曲折,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交通网络。
这些小巷不仅连接着各家各户,还承载着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
孩子们在小巷中嬉戏玩耍,老人们则坐在门口聊天晒太阳,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建筑的门窗设计也颇具特色。
论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木结构建筑的审美特点与文化内涵

谢云中
摘要 : 贵州 西江千户 茁寨木结 构建筑历史 悠久 , 文 化 内涵 深 厚 ,建 筑 特 征 独 特 。 整 个 苗 寨 木 结 构 建 筑将雕刻 与绘画 紧密联系在一 起 , 具 有 较 强 观 赏 性 和 实 用 性 。 建 筑 设 计 中通 过 点 、 线 、面 的排 列 组 合 , 使 木 结 构 建 筑 群 充 满 节 奏 感 ,房 屋 的空 间 布 置 和 建 房 的 祭 祀 礼 仪 , 体 现 了 中 国 传 统 建 筑 中 的人 文 思 想 与
首先 ,贵州西江千 户苗寨 的木结构 不只是简单 的木架子 建筑 样式 ,在 建筑户里 户外 ,处处充满 了艺术趣 味,且有较 强 的观 赏性 ,表现 得最突 出的是装饰 性雕 刻和绘 画。 雕刻 艺 术 是苗 寨 人极 为 重视 文化 的表现 ,是西 江 千户 苗寨 的木结构 建筑装饰 手法之 一,主要 分布在柱 、梁 、檩 、 枋 、椽和 门窗上 。雕 刻技法上采 用浮雕 、地雕 、线雕 ,雕刻 题材 包括人物 故事 、生活场景 等 。各种 木结构建筑 加上雕刻 图案,显得更 加灵动和 形式 多样 。如 :在 门窗上 一般会根据
成为 山村 群聚建筑 的典型代表 ,整体建 筑规划 、空间设 计特
征独特 ,且具有节 奏和韵律 变化 的音乐 情节 ,给 人 以优 美的
视觉感受 。
苗族人 生活情节 ,带着浓浓 的风俗 韵味 ,表 达 了西江 苗族人
最质朴 的情 感 。 其次 ,西 江千户苗 寨木结构 建筑的另一 个突 出特 点是对 称性 ,它不仅保 证 了建筑 的安全 ,也展现 了结构特征 的独特 审美韵 味。 西江 千 户苗 寨木 结 构 建筑 非 常讲 究 中轴 线 对称 ,建筑
典型木式结构之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 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 雷公山麓
风雨桥(wind-rain bridge)
侗族独有的桥。由桥、塔、亭组成,全用 木料筑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栏杆、长凳, 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塔、亭建在 石桥墩上,有多层,檐角飞翘,顶有宝葫 芦等装饰,被称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议桥 梁之一。因为行人过往能躲避风雨,故名 风雨桥。
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
1.平地吊脚楼
2.斜坡吊脚楼
每到黄昏时分,千家万户就亮起 了灯。随着天色越来越暗,西江 千户苗寨变成了灯的海洋,可以 看到苗寨呈现那牛头的形状。
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 式建筑,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 结构的组合,构成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与 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 统一,相得益彰,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 化石;在建筑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反映苗族居民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民族心 理,在我国当前人多地少的形势下具有积极 的教育意义。
贵州传统特色民居建筑研究

贵州传统特色民居建筑研究作者:宋梦如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24期摘要:西江千户苗寨的吊脚楼因“依山就势”、“就地取材”的特点,为我国正确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范式;为提高人居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借鉴;为其它传统村落的改革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建筑;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一、西江千户苗寨概况1.1苗寨历史公元47年,苗族人被迫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一部分进入贵州东北区域(今天的铜仁一带),另一部分进入广西融水区域,后迁至今日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
苗族人在几次重大的迁移中分为许多不同的分支。
其中就包括了西氏族,西氏族到达西江并定居在西江以后,又陆陆续续来了其他的苗族分支,形成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
1.2地理环境西江的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距雷山县城有27km。
西江千户苗寨属于典型的河流谷地,寨子周边环山,一个河流穿越整个村寨。
该地区属于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非常适合人们长期居住的优良环境。
由于整个村寨建筑风貌完好、人文气息浓厚、人居环境舒适,吸引了许许多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来这里欣赏。
1.3人文特色1.3.1 服饰服饰,对于苗族人来是符号的象征、民族的记忆、文化的传承,衣服的款式、装饰、图案、颜色都与苗族传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1.3.2银饰银饰在苗寨人心中不仅有辟邪之功能,还能够保佑人们家庭幸福美满、和和美美的特殊寓意,银饰的种类有上百种,包括银冠、银项圈、银手镯、银戒指、银衣片等形式,做工精美、造型讲究。
来到西江千户苗寨,你就会看到苗寨人民的好客和热情,来这里旅游的游客往往能够欣赏到一场壮观的歌舞,人们身着苗族传统服饰,或带有苗银,认真并热烈的进行歌舞表演。
1.3.4节日西江千户苗寨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有四月八、苗节、吃新节、鼓藏节等,其中的鼓藏节是盛大隆重的节日,鼓藏节是用来祭祀和庆典的,祈祷寨子居民风调雨顺、多子多福。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境内有多个少数民族,其中布依、苗、侗等民族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他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民族建筑文化。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鲜明,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展现着不同民族的风情和文化,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一、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的特点1. 山地民族建筑风格贵州地处西南山地地区,多山的地理环境影响了当地民族的建筑风格。
在山地民族的建筑中,人们一般选址高地或者山脊上作为建房地,采用悬挑建筑形式,木结构建筑为主。
这种建筑形式不仅能够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还可以有效避免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2. 原生态材料的广泛应用贵州传统民族建筑多采用当地原生态材料,如竹子、木头、石块、泥土等,这些材料不仅取材方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建筑成本,同时还能够营造出贴近自然的原生态建筑效果。
3. 彩绘装饰艺术贵州传统民族建筑在外观装饰上非常讲究,多采用彩绘和雕刻工艺,将当地的山水风景、动植物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等各种元素融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彩绘装饰艺术。
4. 象征寓意的建筑构造在建筑构造上,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经常运用丰富的象征寓意,例如在屋顶、门窗、柱梁等部位常常雕刻或彩绘有寓意的图案,用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吉祥祝福等的希冀。
二、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的代表性建筑1. 西江千户苗寨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南部的雷公山麓,是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地之一,也是贵州省内苗族建筑的代表性景观之一。
苗寨是苗族同胞们世世代代的家园,也是苗族文化的代表性建筑群。
苗族房屋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以竹子为墙,用粪土为外墙装饰。
寨子内外的修建、栽植、布局等都体现了苗族对自然的依恋和智慧。
2. 侗寨风雨桥侗族风雨桥是侗族民间建筑的代表作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风雨桥是侗族文化的象征,始建于元末明初,以石木结构为主,全长40多米,因大部分在小溪,桥下有一条小溪终年不枯,所以称风雨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民族建筑赏析》课程
调研报告
题目:贵州民族建筑调研报告
——以西江苗寨为例
学生:
专业: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年级:建筑学000班
学号:
指导老师:李杰
完成时间: 2014年06月
题目:贵州民族建筑调研报告
——以西江苗寨为例调研时间:2014年6月2日
调研地点: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
调研对象:西江千户苗寨苗族建筑
调研目的:通过研究贵州传统苗族民居建筑的生态特点的同时,关注苗族传统民居在历史、文化、地理的综合作用下,分析苗族传统民居的生态特点,挖掘苗族传统民居中普遍而朴素的生态价值, 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西江千户苗寨建筑特色
摘要苗族居民建筑是苗族人生存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建筑样式反映了苗族特有的文化背景,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元素。
文章主通过对西江千户苗寨民居
建筑的研究进而对苗族民居进行了深入剖析,更好的了解苗族民居建筑所固有
的地域文化和审美价值。
关键字西江千户苗寨民居建筑吊脚楼现代建筑
苗族有着悠久的民族历史,早在蚩尤时期就已存在。
我国的贵州、湖北、湖南、海南、云南、广西等地是苗族主要分布地。
而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凯里市雷山县,坐落起伏在群山之中,由十余个自然村寨依山而建相连而成,是贵州也是全国甚至是世界最大的苗寨,素有“苗都之称”。
贵州处于云贵高原,各族人们因地制宜修葺了形态各异的山地民居,这种民居建筑文化是由经济、文化、历史、家庭、社会和宗教观念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纵观中华大地,各具特色的民居,恰如一幅幅的水墨画,令人萌生诗意,回味无穷。
一、苗寨的选址
苗寨是根据村民的生活习性和生产特性而决定的村寨选址,尽可能选择接近土地和水源的地方,周围环境不仅要适宜居住耕种,而且要利于防御。
在苗族的历史上不断受到压迫和驱逐,所以多居于山地,便于观察。
苗族人对土地十分的珍惜,为了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多把村寨建在山坡上,苗族人在大部分的山坡地形都能建造房屋,从而节省出大量的耕地。
西江苗寨所处地形为河流谷地,自然条件并不优越,但却能合理利用环境创造适宜居住的家园。
简说苗族聚落方式
在此以西江苗寨为例。
西江是全国最大的苗寨,有5600多人,1250多户。
所以称为“千户苗寨”。
因此其聚居形式是最具代表性的。
西江苗寨依山就势,由山脚建至山腰。
户与户之间有小青石铺砌的小道连接,整济卫生、舒适清爽,吊脚木楼栉比相连,次第升高,部分吊脚楼建于田地旁边,方便农作。
整座苗寨天然地形成一对偌大的铆,为山区坡地房屋建筑的典范,被建筑界赞为"民族建筑之瑰宝"。
而通常苗寨是建于半山腰,山脚是田地,山顶即树林。
二、苗寨的空间布局
苗寨在空间组织上没有人为秩序的,根据地形特点,因地制宜,不会强行改变自然环境。
西江苗寨民居由山脚延伸至山脊顺势而上,舒缓平展,建筑高度较低,应和山体形态的原生态,最大限度的保持山体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达到建筑与自然走势的有机融合。
苗族人尊重大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而不是人为的去破坏改造。
建筑群体轮廓的走势充分体现了与自然山体坡度形态是一致性。
三、苗寨特色建筑——吊脚楼
贵州多是山地丘陵,使得苗寨建设
需要依山傍水顺山就势 ,进行合理的布
局,在山区利用坡地,依坡筑屋,创造出
更多的使用空间,建筑群体高低错、落玲
珑有致,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是西江苗寨
设计的总体思想。
贵州苗族的吊脚楼因地
制宜,利用当地建筑资源,清水江、雷公
山、都柳江流域,碎屑岩的地质特征选择杉树成为聚居于此的苗族的重要建材,而在南北盘江流域,石灰岩地质特征
的产物是石板,因此在建筑上自然形成了以资源丰富的木材和石材为主,配以砖瓦土材料的吊脚楼建筑风格。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形式,二层人居,一层存放生产工具盒饲养家畜,人与家畜兼顾的特点,被认为是生态建筑的最佳形式。
苗族吊脚楼多利用原始地形中较为平坦的山坡为依托,在斜坡上把地面削成“广”的平台,避开冲沟滑坡,其余部分则灵活设立吊脚柱,不用一钉一铆,框架独立性强,坚实牢靠能经百年而不损毁倒塌,以最合理的方式创造合理的居住空间。
苗族吊脚楼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苗族人民在艰苦的山地条件下独具特色的创造,是属于穿斗式干阑建筑,这个结构形式在南方被普遍采用。
干阑式筑的特点是架空建筑下部,以木柱支撑起建筑,抬高居住层面,主要是为了防潮湿、防虫蛇猛兽,以获得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对山坡地貌来说干阑式建筑,开间少、进深浅、占地不多,能在有限的土地上,最大限度的利用地形、开拓场地、争取使用空间,在基本不改变自然环境的条件下,可在复杂不规则的地域上建造,适用于各种地形,建造出既顺应地形,又坚固牢靠,能够依赖并维持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穿斗式木结构房屋具有结构简单,稳定性强,易于加工,节点灵活等优点,有优越的应变能力。
它对于这一地域的气候和环境的适应性强,特别是在山坡上建造民居,基础难以处理的形势下,想要去掉基础部分,只需要在柱脚铺垫块石即可,因此享有“没有基础的房子”之称。
由于材料赋予的灵活性,使建筑构造独具特色,也使建筑在外观上轻盈飘逸、随坡高低起伏,鳞次栉比,层叠而上,直至山脊使其更具有美感。
凯里冬暖夏热,潮湿多雨,因此必须考虑隔热、防雨、防潮、采光、通风。
苗族人们在选择干阑式架空结构时充分考虑到了贵州的气候因素对每层空间都进行了很好的处理:在居住层,退堂和凹廊组成一个半封闭空间,方便室内能更好的采光,增加空气的流通性;底层空间注意防秽和防潮;在储藏层,建筑中的阁楼和屋顶是连通成为一个整体,平行的各构架之间不设间隔,墙壁以四周半开敞或开敞的设计形式,使得整个阁楼通风良好。
吊脚楼的形式从稳定性的角度出发,以矩形和三角形的为组合元素,无
疑是最好的选择。
吊脚楼的柱、枋、梁,相互垂直,在建筑中形成了垂直相交的网络体系,其中矩形结构奠定了基础,然后逐个延展组合而成整个屋体。
由于屋面排水的要求,选择了稳定性最佳的三角形结构。
这样的建构,除了对结构的稳定性有保证外,在艺术感觉上也显得端庄稳重。
这些吊脚楼灵活多变、潇洒飘逸,不受地形限制,在山区、坡地都可建造。
吊脚楼的建造在遵循地势的前提下,对植物和水资源的保护十分重视,村寨和房屋的营建合乎生态规律。
从自然环境,建房工艺的方面来看,吊脚楼能很好的融入周围环境,是古代民居建筑的突出特点和经验。
苗居在房屋的细节上也是很有讲究的,例如:屋脊盖瓦,工匠在屋脊的处理上独具特色,以瓦片拼制,中间呈圆形宝珠状,左右各有一条龙,形成双龙戏珠状。
并且在龙背上有两只用黄泥烧制而成是鸽子,寓意龙凤呈祥;又如苗居大门尺寸的设计为下窄上宽,而房门却正好相反,苗
民认为如此便能招财进宝,产妇平安。
苗族的造房师傅是根据地形和业主的需求设计的方案,从来不用提前制定建筑图纸。
苗民建房已有模数的概念,有了模数的使用,大部分的构件都能够预制,只需在现场拼装组合,施工更加便利,使苗民建造房屋更加简单灵活。
四、苗寨民居与现代建筑
苗族民居与现代建筑相比,现在的建筑更注重实用性而忽略了观赏性。
苗族民居大多采用本地资源丰富的木材作为主要材料,被认为是最为环保的方式。
我们应向苗族人民学习就地取材,在材料的选择尽可能的多元化。
选择本地材料既节约了成本,又能很好的保护自然环境,充分体现地域特,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体现出地域建筑文化,一举多得。
绿色、生态、环保、节能等理念,是现代城市建筑的必要形容词,但是却很少能够做到这些,那些理念大多都是虚假的广告词而已。
但是苗家民居去成功的达到了这些要求,例如在结构上底层架空这点就成功解决了室内环境潮湿的困扰。
通过对苗族民居的深入研究,把它的构造方式与现代建筑设计手法相结合,以达到节能环保等一系列目的。
如果两者能很好的融合,我
相信在建筑设计上将会前进一大步。
五、总结
在中华文化中苗族民居文化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苗族人民智慧的体现。
对这种文化了解的越深越令我感受到苗族先人的智慧。
无论文化还是建筑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
苗族人的民族文化、民族信仰、民族特性和审美观决定了苗族人民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有所提升,开始逐渐的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
急于补救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毁坏。
当今的中国,人口繁多,交通堵塞,空气质量差,人居舒适度下降。
西江苗居所特有的生态设计理念使我们不得不仔细思考如何运用和借鉴传统居民的生态精神,结合现代科技理念对现在人居环境进行改善,营造一个富有特色的生态、健康、宜居的生存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