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物质概念 课件
物质的概念哲学上指什么

物质的概念哲学上指什么物质是哲学上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对世界的本质和实体的一种描述。
从古代至今,人们一直试图理解物质的本质,并探索物质的属性和存在方式。
关于物质的哲学思考涉及到本体论、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等多个领域,对于理解世界和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在哲学上,物质是指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和本原实在。
物质是存在的基础,所有的事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在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思想中,物质被认为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存在,是形成世界万物的根源。
柏拉图认为物质是参与者和形成者,是一种“多样性的影子”,而亚里士多德则将物质看作是形而上学上的根源,是万物的本原。
此后,欧洲近代哲学家笛卡尔、伯克利、黑格尔等也都对物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牛顿力学和经典物理学将物质看作是占据空间的实体,具有质量和能量。
然而,随着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量子力学认为微观世界的物质是波粒二象性的,具有不确定性,而相对论则认为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这些科学的发现对传统的物质观念提出了挑战,使人们对物质的本质产生了新的思考。
同时,哲学思想也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生了演变。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思想家马克思更是将物质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唯心主义则认为物质是意识或精神世界的产物,是人类认识的对象。
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角度来看,物质的本质和属性也有了不同的解释。
在当代哲学中,对于物质的研究日益深入,涌现出了新的观点和思想。
一些哲学家开始关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提出了身心问题和意识的哲学思考。
也有一些哲学家开始探索物质之外的更为深层次的存在,提出了对于物质之外更为本源的观点。
总的来说,物质是哲学上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概念。
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对于物质的认识不断发展和演变,从古代的形而上学讨论到现代的科学研究,都对物质的本质和属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在今后的哲学研究中,对于物质的探讨将会继续深入,进一步丰富人们对世界和存在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物质=客观实 在性,是物质 的具体形态的
共性.
物质=物质 的具体形态
物质=原子
物质概念的立体审视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4、物质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义: A、体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实践的客观实在性,将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领域。
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 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要求人们在认 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想问题和办事 情的过程中,不应该从主观的想象出发, 而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即要从物质及其 具体形态和属性的全部总和出发。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的观点出发, 坚持了唯物主义哲学路线,继承了以往唯 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将其提高到了全新的 水平——物质观与实践观的高度统一。
第二、是对各种实物、具体物质存在形态的共同本 质的高度抽象;将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 具体物质结构理论区分开来,唯物主义贯穿到历 史领域奠定基础)
第三、物质是一种可感觉的存在;(从可感觉性规 定,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不可知论)
第四、这一物质概念是建立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的。 (在实践中形成)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一元论
本节内容
世界的存在方式 不同哲学派别对世界统一性的不同回答
具体形态说 结构层次说 马克思主义物质一元论
物质概念的立体审视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第二章 回顾
主要内容:
马 主题: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
克
思
主 义
核心:科学实践观
哲
学
意义: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
观与历史观统一起来,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
B、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动的物质,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
另一方面,运动也不能离开物质,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 不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否认思维运动的存在,但认为思维 运动是以人脑的物质过程、生理过程为基础的,人们意 识的内容是与意识之外的物质运动相联系着的,不可能 有脱离物质过程而独立存在的纯粹的思维运动 如果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主张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就会直接导致唯心主义
近代的唯物主义哲学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 物质概念: 一方面,古代原子论的物质概念在近代有了新的发展, 并被置于一定的科学基础之上
另一方面,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和18世纪的法国 唯物主义哲学也依据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对物质概念作 了新的探索
霍布斯:客观世界就是一切“物体”的总和,而物体的 基本属性就是广延性 霍尔巴赫:“物质一般地就是一切以任何一种方式刺激 我们感官的东西。”;“一切物质所共有的特性,是广 延、可分性、不可入性、可具形状性、可动性或为一种 块体运动所推动的特性。” 爱尔维修:“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中只有一些 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 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
再次根据意识的高低层次自觉程度的不同又可以把意识区分为潜意识与显意识潜意识也称下意识或无意识它是没有被主体明确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精神活动的总和是各种不知不觉的内心的意识活动具有非自觉性非控制性非语言性随意性和零散性等特点因而它主要归属于非理性意识显意识则是人们自觉地意识到并受到有目的控制的意识表现为人们定向的心理自觉的反映能动的认识主动的思虑有目的思维以及反思性的观念活动等其结果通常能够运用语言符合系统明确地表达出来显意识本身又包含着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可区分为经验意识理性意识和非理性意识在人的日常意识活动中显意识居于主导的地位起着支配性的作用三意识的能动作用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肯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明确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立场但它对物质的决定性作了机械的片面的理解认为意识只能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从而完全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这种只肯定物质的决定作用而不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观点必然给唯心主义哲学以可乘之机把唯物主义本应占领的一个重要阵地拱手让给了唯物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哲学从否认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歪曲意识的本质的同时极力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认为意识可以不受物质的制约甚至可以决定和派生物质并由此宣扬各种形式的意识决定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世界的物质性-第四章实践

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 实践的本质 三、 实践的内在矛盾 四、 实践的基本类型
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
中国哲学:“践行”、 “实行” 或 “行”,尤指道 德伦理行为。
西方哲学:伦理和政治行为(亚里士多德) 生产劳动——抽象的精神活动(黑格尔) 理论的活动是真正人的活动(费尔巴哈)
性。
• 首先,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 是整 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 其次, 生产劳动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实 践活动, 是一种物质性的活动,是人 与自然对象之间的物质性的相互作用。
• 最后,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 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它集中体现了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意义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性 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章 实践与世界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性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一、物 质概念
二、运 动、时 间和空
间
三、自 然存在 与社会
存在
一、物质概念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人们自然 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在杂多与变化的现象中 是否有某种本原性的实在作为其统一的基础。 这就是世界的本原问题或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形成了唯物主义与 唯心主义两种基本观点。
第三个环节:
从动物心理到
人类意识—— 决定性的环节。
意识固然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但意识的产生 却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产物。意识是与人类社会一起产 生, 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劳动和语言不仅是人类意识得以产生的主要推动力, 而且还是人类意识不断发展并日趋复杂和严密的主要 推动力。
意识是不能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 意识是物质 的特殊属性, 即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意识就 其反映的形式来说是主观的, 而就其反映的对象和 内容来说则是客观的。
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2015届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学案哲学第二单元(一):探究世界的本质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1.什么是物质所谓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对物质定义的把握要注意以下三点: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物质具有可知性。
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百万种。
这一情况说明()①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②人类的活动需要在客观存在基础上展开③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可以脱离天然物而存在④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其打上人的烙印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例2】下列选项中既能够坚持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又能驳倒“神创论”观点的是()①从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看,它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与上帝无关②从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看,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与生产方式都是不以任何神的意识为转移的③人类社会的一切客观过程都在人的计划、目的有条不紊的强制作用下④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和自然界是完全相同的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正确理解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的原因也在于物质自身,在于物质内部存在的矛盾。
运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强加于物质的。
(2)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在物质所具有的一切属性中,运动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第03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工程ppt课件

意识是不能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 意识是物质 的特殊属性, 即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意识就 其反映的形式来说是主观的, 而就其反映的对象和 内容来说则是客观的。
最新课件
25
二、意识的构成与功能
(2)总之,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最新课件
17
时间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 本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间隔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点 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
空间是指事物运动的广延性、伸 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最新课件
空间
18
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是同物 质运动不可分离的:
20
社会存在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的, 人的活动则 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的目的性将人 与其他存在物区别开来, 使之成为物质世界中 最高级的存在物。
社会存在是从自然存在发展而来的。在现实世 界中, 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并不是互不相干的 两个部分, 而是相互交叉和相互包含的。人类 社会产生之前, 只有单纯的自然存在。人类社 会产生之后, 一部分自然存在通过人的实践活 动进入社会生活领域, 成为社会存在。社会存 在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客观实在。
第二, 物质运动服从客观的规律。
第三, 人的活动集中地体现了物质世界多样性的进化 系列和运动规律。
最新课件
33
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统一性的前提,是人类来 自于自然界, 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最高产物。 人本身就是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最新课件
34
最新课件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世界的物质性课件_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世 界的物 质性课 件_
(3)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动物有意识吗?为什么? 答案:动物没有意识。人脑与动物脑的区别,决定了人 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动物感觉、 心理不能称之为意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整个世界的统一性是在于物 质还是意识?物质和意识何者处于决定地位? 答案: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 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世 界的物 质性课 件_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世 界的物 质性课 件_
使用火是从古人类过渡到现代人类的关键。有火就有熟食。 有了熟食,大脑的脑容量才可能增加。增加脑容量,古人类才 能进化成现代人类。这表明( )
A.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自然分泌物 B.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意识的产生离不开大脑这一物质器官 D.在人类进化中,火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②不能用物质代 联系
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
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世 界的物 质性课 件_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世 界的物 质性课 件_
三、正确理解意识 (1)从意识的本质看: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 物;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从内容看,意识是 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从意识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来看:从内容看,所有意识都来 源于客观存在,其内容是客观的;从形式看,客观存在作用于不 同的人脑,可能会形成不同的意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世 界的物 质性课 件_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命题点 6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对点金题❻】 有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一位画了 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另一位则画 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 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真义,因为他懂得( )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③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任何物质都 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 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 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 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整个世界是物质世界。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 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 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2009年江苏卷,26)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 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考点二: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和静止的区别 (1)含义不同。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既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 质没有发生变化;又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 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 运动。 (2)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 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概念
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 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 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有可知性,能 被人们所认识(与不 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唯一 特性,而不是具体的 物质形 态(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实在” ≠“客观存在”
(1) “客观实在性”是指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 实在在地存在着。“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 和现象的共同特性的抽象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讲它 是第一性的东西,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2)“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 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 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 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世界的物质性
考点扫描
• 1、哲学的物质概念 • 2、世界的物质性 • (1)自然界的物质性 •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3)意识的物质性
动物
动
物
抽象
具 物质
抽象
体表 现 物质的具体形式 具体
水果
抽去形象 • (1)狗、鸡、猫
动物 抽去动 物质
• (4)“客观实在性”——是所有物质现象 的共性。不具有这一属性的就是意识范畴。 “客观实在性”是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物 质现象的依据。如有人提出:“我的思想 不依你的意识为转移”,于是得出思想是 “客观”的结论。并且为证明这一结论的 正确性给所谓“客观思想”取名为:“客 观存在”。因为不敢取名叫“客观实在”, 结果叫了“客观存在”。“物质的当然还 是物质的,而意识的也成了物质的”是典 型的庸俗唯物主义,是拉美特利的哲学在 21世纪的再现
• (2)可知性:、“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说明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这是可 知论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是认识客观存 在的物质现象,然后才发现了他们的“客 观实在性”这一共性。这正是遵循了从个 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认识规律。但这种 “客观实在性”无论是人们认识事物之前 还是之后,它都以具体物质形态做载体而 呈现着自己的属性。
• (2)苹果、香蕉 抽去声、色水果抽去水 物质
• (3)白人、黑人 抽去声、色 人 抽去水 物质
物质概念
•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 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如何理解物质概念?
• (1)客观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指出 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相对于意识现象来说只有物质现象才具有这 种属性。因此称“唯一”。这也是物质和意 识的区别。凡是物质现象必然有客观实在性。 无论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是看不见摸不 着的;也不管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无论 是自然界中的还是人类社会中的;只要具备 了“客观实在性”就属于物质范畴。“客观 实在性”是所有物质现象的共性。不具有这 一属性的就是意识范畴
• (3)“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
• “物质”是高度抽象概括的,是不生不灭的。
• “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具体的,是可生可灭。
• 哲学中的物质是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的共性,不 是指事物本身,事物本身只是这一共性的载体。所以 我们把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叫物质现象或物质的。 很多人没有搞清这一点,说明他还不知道什么叫哲学。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一般问题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 般规律的科学。哲学上“物质”定义以及“矛盾”的 定义,都必须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不能把哲学 上的“物质”等同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能把哲学上 的“矛盾”等同于生活中的矛盾。只有这样才可能真 正明白了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