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其预防

合集下载

预防传染病安全教育知识

预防传染病安全教育知识

小学生预防传染病安全教育知识第一章传染病的基本知识一、何谓传染病㈠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是指能够在人群中或人和动物之间引起流行的感染性疾病。

此类疾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侵入人体内引起,病原体在体内繁殖或产生毒素,并对正常细胞及其功能造成破坏,严重时可导致感染者死亡。

这些病原体,能通过多种途径,从一个传染源(例如病人、病畜)传到另一个人身上,在人与人或动物之间相互传染,使其他人也感染同样疾病。

㈡传染病的特点传染病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⒈病原体绝大多数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真菌、螺旋体、原虫、寄生虫等,少数传染病的病原体至今仍不太明确。

⒉传染性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

⒊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⑴流行性。

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流行: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在某一时间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超过了历年同期的发病水平;大流行:指某种传染病在某个短时期内迅速传播、蔓延,超过了一般的流行强度;暴发:指某一局部地区或集体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大批患同一传染病的人。

⑵地方性。

地方性是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受地理条件、气温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发生。

如疟疾等虫媒传染病,鼠疫等自然疫源性疾病。

⑶季节性。

季节性是指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年度内出现季节性升高,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多在夏秋季节流行。

⒋免疫性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原体产生抵抗力,一段时间内再次遇到该病原体的入侵而不会再感染,称为免疫。

不同的传染病,病后的免疫状态有所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再感染。

二、何为法定传染病传染病种类繁多,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与安全,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将某些传染病列为法定传染病以加强管理。

传染病培训内容

传染病培训内容

传染病培训内容一、引言传染病是影响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防控能力,开展传染病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本培训内容旨在提供关于传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特征、预防和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参训人员全面了解传染病的基本情况,并掌握有效的防控措施。

二、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一类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疾病。

传染病的特点是病原体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其他人,导致疾病的传播和蔓延。

2.传染病的分类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传染病可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等几类。

每一类传染病都有其特定的传播途径和病原体。

三、传染病的病原学1.病原体的种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细菌如沙门氏菌、链球菌等;病毒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寄生虫如疟原虫、弓形虫等。

2.病原体的生命周期不同病原体的生命周期有所不同。

一些病原体需要宿主细胞来繁殖,如病毒;一些病原体可以在外部环境中繁殖,如细菌。

了解病原体的生命周期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四、传染病的流行病学1.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包括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感染源和传播媒介等。

了解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有助于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

2.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是通过收集和分析疾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等方面的数据,以了解疾病的流行特征和传播规律。

流行病学调查有助于确定传染病的防控重点和措施。

五、传染病的临床特征1.传染病的潜伏期传染病的潜伏期是指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

不同传染病的潜伏期不同,了解潜伏期有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防控。

2.传染病的症状和体征传染病的症状和体征因病原体和感染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乏力、皮疹等。

了解传染病的症状和体征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六、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1.传染病的预防措施预防传染病的主要措施包括疫苗接种、个人防护、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等。

传染病基本概念

传染病基本概念

传染病基本概念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并引起感染的一类疾病。

这些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病毒、寄生虫或真菌等微生物。

传染病在人类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健康危害和经济影响。

本文将介绍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包括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病原体特征、预防措施以及传染病对社会的影响。

一、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染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包括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空气传播、粪口传播、血液传播等。

飞沫传播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通常发生在咳嗽、打喷嚏时,通过飞沫中的病原体进入他人口鼻、眼睛等黏膜,导致感染。

接触传播指的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皮肤或者受污染的物体而引发感染。

空气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空气悬浮颗粒传播,如结核病等。

粪口传播主要是通过食物、水源等受污染的途径传播病原体。

血液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血液传播给其他人,如艾滋病等。

二、病原体特征不同的病原体具有不同的特征和传播方式。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它们可以通过分泌毒素、破坏细胞等方式引起感染。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的微生物,它们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制繁殖,并通过破坏宿主细胞或者干扰宿主免疫系统引起感染。

寄生虫是一类多细胞的生物,它们可以寄生在宿主体内,通过吸食宿主的血液或组织损害宿主。

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的生物,它们可以生长在土壤、植物或动物的体表,并通过吸收周围环境中的养分引起感染。

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为了预防传染病的传播,人们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是个人卫生的重视,要保持良好的洗手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遮挡口鼻,避免直接用手覆盖。

其次,要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尤其是食品安全和水源卫生的保障。

此外,还有针对特定传染病的疫苗接种、个人防护用具的使用和病例隔离等措施。

人们也应该提高健康意识,尽量避免接触病原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充足的休息。

四、传染病的社会影响传染病给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传染病可以引起爆发性感染,迅速传播并导致大规模的患病和死亡。

传染病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传染病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传染病具有哪些基本特征?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有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免疫性,发热为传染病之共同表现,皮疹为传染病特征之一。

不同传染病有不同的疹形,苞括斑疹、丘疹、斑丘疹、红斑疹、玫瑰疹、瘀点、疱疹、脓疱疹、荨麻疹等。

(一)基本特征1.有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苞括病毒、立克茨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等。

2.有传染性: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有关。

3.有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1)流行性:按传染病流行病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

散发: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流行: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在某一时期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超过了历年同期的发病水平;大流行:指某种传染病在一个短时期内迅速传播、蔓延,超过了一般的流行强度;暴发:指某一局部地区或单位,在短期内突然出现众多的同一种疾病的病人。

(2)地方性:是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其中间宿主,受地理条件,气温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局限于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发生。

如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

(3)季节性:指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年度内有季节性升高。

此与温度、湿度的改变有关。

4.有免疫性: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病原体产生不感受性,称为免疫。

不同的传染病、病后免状态有所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感染。

可分为下几种感染现象。

(1)再感染: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一定时间后,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2)重复感染:某种疾病在发病中,被同一种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受染。

血吸病、丝虫病、疟疾最为常见。

(3)复发:发病过程已转入恢复期或接近痊愈,而该病原体再度出现并繁殖,而原症状再度出现。

伤寒最为常见。

(4)再燃:临床症状已缓解,但体温尚未正常而又复上升、症状略见加重者。

见于伤寒。

(二)临床特征1.临床分期:按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可分为四期。

小学生传染病防治知识

小学生传染病防治知识

小学生传染病防治知识一、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空气、飞沫、接触等途径传播。

例如,流感、水痘、手足口病等都是常见的传染病。

二、传染病是如何传播的1、空气传播:病原体可以通过咳嗽、打喷嚏、呼吸等途径传播。

2、飞沫传播:病原体可以通过飞沫传播,例如说话、咳嗽时,会产生带有病原体的飞沫。

3、接触传播:病原体可以通过接触传播,例如握手、拥抱等。

三、如何预防传染病1、勤洗手:用肥皂和清水洗手,特别是在咳嗽和打喷嚏后。

2、戴口罩:在公共场所戴口罩可以减少病原体传播的风险。

3、避免密集场所: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例如公共浴室、电影院等。

4、增强免疫力:合理饮食、充足睡眠和适当锻炼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

5、接种疫苗:根据医生建议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一些常见的传染病。

四、出现症状怎么办如果发现有类似传染病的症状,例如发热、咳嗽、皮疹等,应该立即告诉老师或家长,并及时就医。

同时,遵循预防措施,例如勤洗手、戴口罩等。

五、总结小学生是传染病易感人群,应该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如果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

希望小学生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传染病防治知识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哪一种病原体是传染病传播中最为常见的?(A)A.细菌B.病毒C.寄生虫D.真菌2、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A)A.空气传播B.水源传播C.食物传播D.接触传播3、下列哪一种疾病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A)A.疟疾B.流感C.艾滋病D.结核病4、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是?(A)A.接种疫苗B.隔离治疗病人C.消灭病媒生物D.加强营养5、如果某人被怀疑感染了某种传染病,应该如何处理?(A)A.及时就医并听从医生建议B.到药店购买抗生素自己治疗C.使用民间偏方治疗D.无视病情继续日常生活二、简答题6、请简述传染病的主要特点。

61、请列举几种常见的传染病及其主要传播途径。

611、如何有效预防传染病的传播?请提出至少两种具体的预防措施。

中考生物-传染病及其预防

中考生物-传染病及其预防

中考生物-传染病及其预防一、传染病1.概念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如病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2.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

二、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1.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饮食、生物媒介等。

3.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切断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就终止。

针对传染病的特点,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控制传染源:不少传染病在开始发病以前就已经具有传染性,当发病初期表现出症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

因此,对传染病病人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

患传染病的动物也是传染源,要及时处理。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卫生管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等,这样可以使病原体丧失感染健康人的机会。

3.保护易感人群: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注意保护易感人群,不让易感人群与传染源接触,并且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

对易感人群来说,要积极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重点一传染病1.某单位组织员工体检时,发现四名员工分别患有结膜炎、胃溃疡、色盲和沙眼。

那么与他们共同工作的健康人,最可能被传染的一组疾病是A.结膜炎、胃溃疡B.结膜炎、沙眼C.胃溃疡、色盲D.胃溃疡、沙眼【参考答案】B2.传染病的特征是A.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死亡率较高B.有传染性,但不会死亡C.有的由病原体引起,有的由体虚引起D.都由病原体引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答案】D重点二传染病的预防的是3.下列对预防传染病措施的分类,不正确...A.将患病学生送回家治疗——控制传染源B.按规定接种疫苗——保护易感人群C.每天对教室消毒处理——切断传播途径D.饭前便后洗手——保护乙肝人群【参考答案】D4.春、秋季是流行性感冒的高发时期,老年人和儿童可以通过注射疫苗来有效预防流感的发生。

传染病分类及防治知识

传染病分类及防治知识

传染病分类及防治知识一、传染病的定义及特点1. 传染源:传染病的源头可以是患者、携带者或病原体所在的物体。

2. 传播途径:传染病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空气传播、食物传播等多种途径传播。

3. 易感人群:未经免疫的人群对某些传染病缺乏抵抗力,容易感染。

4. 流行性:传染病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迅速传播,形成疫情。

5. 可预防性: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传染病的传播和发病率。

二、传染病的分类1. 消化道传染病:通过食物或水传播,如霍乱、痢疾、甲型肝炎等。

2. 呼吸道传染病:通过空气传播,如流感、肺结核、麻疹等。

3. 血液传染病:通过血液传播,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疟疾等。

4. 接触性传染病: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如皮肤病、性病、狂犬病等。

5. 体表传染病:通过生物媒介传播,如蚊媒传染病(疟疾、登革热)、蜱媒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Q热等)以及其他生物媒介传染病(如鼠疫、狂犬病等)。

6. 寄生虫病:由寄生虫引起,如疟疾、血吸虫病、钩虫病等。

三、传染病的防治措施1. 控制传染源:对患者、携带者进行隔离治疗,及时消灭病媒生物,如蚊子、老鼠等。

3. 保护易感人群:提高自身免疫力,积极参加疫苗接种,避免与患者或携带者密切接触。

4. 早期发现、早期报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近期的旅行史、接触史等信息,以便医生做出准确判断。

5. 加强宣传教育: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四、常见传染病的防治1. 霍乱:通过食物和水传播,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水产品,发生疫情时,要遵循政府发布的防疫措施。

3. 乙型肝炎:通过血液传播,接种乙肝疫苗,避免不安全的注射行为,发生疫情时,做好个人防护。

4. 疟疾:通过蚊子传播,使用蚊帐、蚊香等防蚊措施,避免在疟疾流行区野外活动,发生疫情时,遵循政府发布的防疫措施。

传染病分类及防治知识对于保护个人和公共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大家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传染病学讲义

传染病学讲义

第一单元传染病学总论【传染病学特点】【大纲要求】总论考什么?感染的概念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感染过程中的免疫应答作用感染病的发病机制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征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重点内容传染病感染过程:5种表现及含义传染病流行过程中3个基本条件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概念】传染病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表现,免疫学检查有特异性免疫反应显性感染(临床感染)病原体被清除病原携带状态排出病原体,有传染性,携带病原体超过3个月者为慢性携带者。

潜伏性感染免疫功能不足以清除病原体,而将其局限,一旦免疫功能下降,才引起显性感染。

不排出病原体,与病原携带不同。

如单纯疱疹(HSV)、带状疱疹(VZV)、疟疾、结核1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在不同传染病中各有侧重,一般最常见的是()A.病原体被清除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D.潜伏性感染E病原携带状态【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最不常见的表现是显性感染。

【A2型题】王某,女性,患慢乙肝10年,血HBsAg(+), HBeAg(+),抗HBc(+),其12岁女儿体检时抗HBs(+),追问病史无任何临床症状,未注射乙肝疫苗,王某女儿属于()A.垂直感染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D.潜伏性感染E.病原携带状态【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抗HBs(+),无任何临床症状,未注射乙肝疫苗,应该隐性感染过。

【A2型题】男性,20岁,无任何不良反应,体检时,发现血清HBsAg阳性,转氨酶等其他肝功能检查均正常()A.重复感染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D.潜伏性感染E.病原携带状态【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HBsAg阳性,转氨酶等其他肝功能检查均正常,应为病原携带者。

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病原体作用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宿主的免疫功能和外环境三个因素。

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作用感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部位只有入侵部位适合,病原体才能定植、生长、繁殖及引起病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一、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病原微生物包括朊毒体、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和螺旋体等,人体寄生虫包括原虫和蠕虫,上述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均属于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有传染性的疾病才称为传染病,它可在人群中传播并造成流行。

二、传染病的基本条件
传染病的发生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就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传染源包括下列4个方面。

(1)患者急性患者及其症状(咳嗽、吐、泻)而促进病原体的播散;慢性患者可长期污染环境;轻型患者数量多而不易被发现。

(2)隐性感染者在某些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中,隐性感染者是重要传染源。

(3)病原携带者慢性病原携带者不显出症状而长期排出病原体,在某些传染病(如伤寒、细菌性痢疾)中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4)受感染的动物某些动物间的传染病,如狂犬病、鼠疫等,也可传给人类,引起严重疾病。

还有一些传染病如血吸虫病,受感染动物是传染源中的一部分。

2.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染途径。

(1)空气、飞沫、尘埃主要见于以呼吸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麻疹、白喉、SA RS等。

(2)水、食物、苍蝇主要见于以消化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伤寒、痢疾等。

(3)手、用具、玩具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既可传播消化道传染病(如痢疾),也可传播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

(4)吸血节肢动物又称虫媒传播,见于以吸血节肢动物(蚊子、跳蚤、白蛉、恙虫等)为中间宿主的传染病如疟疾、斑疹伤寒等。

(5)血液、体液、血制品见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

(6)土壤当病原体的芽孢(如破伤风、炭疽)或幼虫(如钩虫)、虫卵(如蛔虫)污染土壤时,则土壤成为这些传染病的传染途径。

3.易感人群
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

易感者的比例在人群中达到一定水平时,如果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则传染病的流行很容易发生。

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如麻疹),经过一次流行之后,要等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至一定水平,才发生另一次流行。

这种现象称为
流行的周期性。

在普遍推行人工自动免疫的干预下,可把易感者水平降至最低,就能使流行不再发生。

三、传染病的特征
1、基本特征
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具有下列四个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每一个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所引起的,包括微生物与寄生虫。

(2).有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3).有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在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各种特征。

(4).有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或隐性感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2、临床特点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通常分为四个阶段(时期):
(1)潜伏期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

(2)前驱期
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

(3)症状明显期
急性传染病患者度过前驱期后,某些传染病(如麻疹)患者则绝大多数转入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或后遗症
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

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机体功能仍长期未能复常者称为后遗症,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脑炎、脑膜炎等。

四、传染病的分类
(一)人类的传染病种类很多,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四大类: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

1、呼吸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侵入呼吸道粘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白喉、百日咳、猩红热、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水痘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这些病大多发生在冬、春季节,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

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呼吸道粘膜和肺,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

不随地吐痰,保持住房和公共场所的空气流通,以及戴口罩等,可以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2、消化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侵入消化道粘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包括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伤寒、蛔虫病和蛲虫病等。

这些病大多发生在夏、秋季节,病人和带菌的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

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消化道及其附属器官,主要是通过饮水和食物传播的,部分被病原体污染的手也可传播。

因此,不喝生水,不生吃未经洗净的蔬菜、瓜、果,大力消灭苍蝇,饭前便后洗手等,可以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发生。

3、血液传染病:血液传染病是指通过血液或节肢动物(如蚊、虱、蚤、蜱等)为媒介所引起的传染病,包括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丝虫病和出血热等。

病人和带菌的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

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血液和淋巴,主要是通过输入血制品和吸血的节肢动物传播的。

不使用或少使用血制品,使用消毒彻底的医疗器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蚊、虱等吸血的节肢动物,可以预防血液传染病的发生。

4、体表传染病:体表传染病是指由于直接或间接与患病的人、动物接触,或者与含有病原体的土壤、水接触,病原体经过皮肤进入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因而又叫接触传染病,包括狂犬病、炭疽、破伤风、血吸虫病、沙眼、疥疮和癣等。

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皮肤和体表粘膜,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的。

隔离病人,搞好个人卫生,不与带有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等接触,可以预防体表传染病的发生。

(二)《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参照国际上统一分类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3 8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1、甲类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

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2、乙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

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

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甲型H 1N1流感这四种传染病虽被纳入乙类,但可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3、丙类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对此类传染病要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监测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已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对此类传染病要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监测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五、怎样预防传染病
俗话说:“什么都能有,就是不能有病。

“疾病能使人丧失劳动力,使家庭失去幸福。

事实上很多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而且,人一旦生了病,只要及时、正确的找医生,在医生指导下,也是可以治愈和好转的。

在农村,有些人仍相信求神拜佛能治病,有病不相信医生,而是烧香求佛,迷信巫婆神汉,最终耽误了疾病的最佳治疗时间。

农民朋友们,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健康交付给那些虚无飘渺的神仙菩萨。

一定要预防疾病,破除迷信。

要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关键在于切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形成的传播链。

为此,要切实做到: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病能力。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力。

3、按规定进行预防接种,提高免疫力。

4、搞好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蚊、蝇、鼠、蟑螂等害虫。

5、传染病人要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防止交叉感染。

6、传染病人接触过的用品及居室均严格消毒。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