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共29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共29张ppt)
抑武:罢免宿将兵权, 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崇文: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 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杯酒释兵权
劝学文——宋真宗 富豪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种粟。 安屋不用加高粱,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与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政治形势:唐末藩镇割据, 武将专权,政局动荡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王朝更替简表
政权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建立者 朱温 李存勖 石敬瑭 刘知远 郭威 赵匡胤
身份 宣武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 天雄节度使 禁军统帅、 归德节度使
时间 907—923 923—936 936—946 947—950 951—960
岁币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 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国史大纲》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边防压力
①宋辽关系
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 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 原形成严重威胁。
北宋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 伐,均告惨败。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 签订“澶渊之盟”(1005年)。北宋获得 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
①行政:派文官任“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
②财政: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制钱谷
③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
驻地。
“将不得专其兵,兵不至于骄惰”
收精兵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措施
——范祖禹:《转对条上四事》
①积极: 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 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 权。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共27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共27张ppt)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目录
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二、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 三、王安石变法 四、南宋的偏安
1.宋初专制集权加强的背景、措施、影响。(唯物史观,历 史解释)
问 2.宋辽、宋夏关系的特点;北宋出现财政危机的原因。(历 题 史解释) 导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目的、措施、影响。(唯物史观,历 引 史解释)
4.南宋偏安局面形成及维持的原因。(时空观ຫໍສະໝຸດ ,唯物史 观)历 史 时 空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北宋的建立
960年, 后周大将赵匡胤 发动陈桥驿兵变,废后 周皇帝,建立宋朝,定 都东京,史称北宋
宋太祖赵匡胤
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 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 涂炭,炭,其故何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 史料三 禁军聚之京师……皆一以当百。诸镇皆知兵力精 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由我太祖能强干弱枝、制治于 未乱故也。
——司马光《涑水记闻》
探究:据上述史料,概括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控制方 面的措施。
提示:①行政(削实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 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___________
宰相赵普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
主观) 题 史料一 (宋太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朕今选儒
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从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
史料二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多以赋入自赡,名曰留 使……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 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
②财政(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 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军政(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 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共45张ppt)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共45张ppt)
部动乱,维护政治稳定。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 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 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
本朝见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 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一、防弊之政
(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君弱臣强——分散机构权力
皇帝
中央
行政 二府 军政
财政
监察
中书门下
枢密院(调兵权) 三司
文官
宰相 执政
枢密使 副枢密使
盐 户度 铁 部支
同中书门 参知政事 三衙(统兵权) 司 司 司
下平章事 (副相)
计省
台谏 御史中丞 知谏院
一、防弊之政
(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宋史》卷436《陈亮郑樵林霆附李道传》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武将势大
一、防弊之政 (一)前代之弊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 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 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 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非他故也,节镇太重,君弱臣强 而已矣。今之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天下自安矣!
二、新弊渐生
(一)边防压力 观察燕云十六州的位置,结合中 国地势图,分析北宋边防的劣势。
燕云十六州的丢失使得北宋无险 可依,位于第三级阶梯的天然劣 势进一步加剧了边防压力。
二、新弊渐生
(一)边防压力
幽云十六州
幽云十六州的存在是阻挡北方 草原骑兵南下的天然屏障,五代 时辽占据幽云十六州,使得开封 至宋辽边境的华北平原区域除河 流迟滞外,无险可守。故北宋大 量募兵,开封附近驻扎禁军数达 80多万,有兵险之称。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共25张ppt)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共25张ppt)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而已。今所
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
谷,收其精兵,则天
下自安矣。
赵普
《雪夜访普图》
二、祖宗之法的确立——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二)措施
重点突破
1、收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相关史料
行 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 政 节度使转化为虚职 削实权
财 政
设转运司管地方财政 大部分赋税上交中央
正方:宋初的政治和军事制度对宋与后世的影响是利大于弊 反方:宋初的政治和军事制度对宋与后世的影响是弊大于利
材料一: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 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 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 联 师 —, ,—总则苏合解洵于 印《上 趋嘉。 走佑过 巩,集·度 固唯》·集国恐卷·权家不召1统《→及而一审。归和强势之安化》京定中央集也州骑权收郡所、预了遂过防,日,内赏就莫部罚困不动刑弱散乱政,。、,靖一康切之收役了,,虏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兵种 宋朝继承自中唐以降丧失养马区的现实,
缺乏马源,不重视骑兵的建设,而古代的
骑兵犹如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坦克部队,主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要以步兵对抗辽朝、西夏、金朝和元蒙的 骑兵,就处于弱势。
募兵制 ——王曾瑜《正确评价宋朝的历史地位》,
原载《北京日报》
三、祖宗之法的弊端——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孙是赵玄朗(传说曾转世为轩辕氏)的后人,并且将道教放在了所有宗教的
第一位,并在泰山封禅。宋真宗的做法( )
A A.利用神权阐述统治的合理性
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B.出于对道教传统文化的尊重 D.推动着道教地位的不断上升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共15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共15张ppt)

材料1:一官未缺,十人竞逐,纡朱满路,衣紫成林,州县之地广于前,而陛下 之官五倍于旧。
——宋祁《上三冗三费疏》 材料2: 宋代养兵之多,为历代罕见。而养兵之费大致占宋代财政支出的十 之八九。兵制上的严重缺陷,使军队管理涣散,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进而北宋 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接连失败,并因此向辽和西夏进行巨额的贡纳,“积弱” 的局面日趋加剧。
中央 路
府州军监 县
安抚司(帅司)
转运司(漕司)


提点刑狱司(宪司) 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知州(或知府等)
通判 知县(或县令等)
2、措施之三:——实行重文抑武方针
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宋太祖有言:“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政治。”北宋政治家、书法 家禁襄感叹:“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 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
——摘编自《探讨王安石军事改革中的利弊》
①原因
②表现
增设官僚机构 扩充军队
冗官 冗兵
财政困难 积贫 (内)
养兵,养官,战争 赔款
冗费
分散军权
军队战斗力 弱,与辽西 夏的战争多
失败
积弱 (外)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启示:过分集权无法发挥地方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国 家积贫积弱,因此集权应当适度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①“三冗两积”的局面没有改变; ②范仲淹变法失败,社会危机加深
4.特点:①分化事权,内外相制;②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③重文轻武、 文人治国
二、统治危机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材料1 北宋几个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明细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市易法主要针对城市商业。在东京等大城市设“市易务”机构,朝廷拨给经营 本钱,收购滞销货物待机出售,并依据市场情况评定物价。同时向商人提供贷款, 年息20%。商人亦可从市易务赊购货物,按同样计息还钱均输法、市易法使政府利 用国家财力经商获利,与民间商人争夺市场,对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保甲法 王安石变法在军事领域的重要措施。规定乡村民户每十家(后改为五家 )组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一、北宋
2.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加强中央集权
行政上 派文官出任知州
财政上 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军事上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监察上 设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监察
(2)分散中央机构权力
二府三司
行政上
三衙
财政上
军事上
监察上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一、北宋 2.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加强中央集权 行政上 派文官出任知州 财政上 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军事上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监察上 设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监察
(2)分散机构权力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行政上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财政上 设三司分散宰相财政权 军事上 设枢密院与三衙分散宰相军权 监察上 御史中丞与知谏院负责监察
3.南宋偏安江南
应天府
临安
谢谢观赏
宋初面临哪些弊端,如何解决?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
天下自安
一、北宋
2.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四上 派文官出任知州 收其权

财政上 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制其钱谷
军事上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收其精兵 监察上 设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监察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共16张ppt)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共16张ppt)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923—947年 25年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947—950年 4年
后周
郭威
天雄节度使
951—960年 10年

赵匡胤:殿前都点检、禁军最高统帅

一、以史为鉴——宋初集权
1.中央集权—控制地方
文官出任地方各州长官知州 政治
节度使逐渐成为虚衔
设诸路转运司 转运地方财政
经济
地方 控制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边防压力
西




















2.财政危机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不收为兵,则恐为盗” “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 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
冗兵
冗费
政府机构重叠,官僚子弟 冗官 入仕过滥,官僚队伍膨胀
积贫积弱
社会问题进一 步突出
扩大赋税 (民贫)
财政负担沉重 (国穷)
1069年,北宋熙宁二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领域 措施
内容
农业 青苗法 官府于每年青黄不接时分两次贷款给农民,收成后加利息20%归还官府。
均输法 针对长距离物资运输和贸易(“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商业
针对城市商业设置“市易务”;依据市场评定物价;向商人提供贷款,年
市易法
息20%.
五家为一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皆出一人为保丁,其主要目的是恢复“兵农 军事 保甲法
陈 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 桥 率军回师开封。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 兵 “宋”,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赵彦 变 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5 (按:以下为宋辽澶渊之盟盟约
内容)(一)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
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并
称萧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
两,绢二十五万匹,称为“岁币”;(三)双
方沿边州县各守边界,两边人户不得交
侵……
——《简明宋史》
材料6 元昊称帝后,宋夏战争不断,夏军虽
胜,得利不多,宋又实行经济封锁,人民“饮无
银十万两,绢十万匹,才算了事。澶渊之盟时给
辽的物品称为“岁币”,这次改为“纳”
字……
——《简明宋史》
问题七:阅读宋太宗下面的一段 话和教材51页“历史纵横”,说明北 宋实行募兵制的目的是什么?造成了 什么后果?
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 若为内患,深可俱也。
——宋太宗
问题八::根据材料8和材料9并结合 课本51页“历史纵横”北宋的募兵政策,宋 代遇到了什么样的危机?
——司马光《涑水记闻》
问题二:阅读史料3和教材50页北 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探究赵普“劝 上革去其弊”的“弊”指什么?北宋时 如何解决这一弊端的?宋初加强中央集 权的特点是什么?
材料3 自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 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 上革去其弊。……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 知。……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 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问题十:材料11汉人的迁入给契丹社 会带来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结合材料12分 析两个民族采取的政策有什么相同处?
材料11:中国本土混乱,使沿边一带汉人大批流入 安定的辽帝国国境……带给契丹人工农业高级生产技 术和更高级的国家管理技术。契丹人所以能超越突 厥、回纥,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帝国,全靠汉人的贡 献,所以辽帝国把汉人当作智慧之源……它的政府组 织,完全为迁就中华人而设。 ——柏杨《中国人史 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
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元朝形势图(1330年)
你能根据这组图片归 纳这一时期的阶段特 征吗?
多民族政权并立
少数民族政权与 两宋对峙
从分裂走向统一
民族交融进一步 发展
第九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北宋
1、建立及统一:_9_6_0_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旧五代史》
君臣相问 忧天下之忧
“天下自唐季以来,帝王凡易八姓,战争 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 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宋太祖赵匡胤 (927-976)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太祖誓碑
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人地位,提倡文治
以上措施有哪些特点?
崇文抑武 文官政治
权力分割 中央集权
守内虚外 强干弱枝
前世之弊 藩镇割据 武人政治
强干 弱枝
中央 集权
内重 外轻
文官政治 祖宗之法
崇文 抑武
文人 治国
分化 事权
人才 辈出
勾栏 瓦肆 政治
科技 经济 稳定
因三冗二积 逼变法革新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熙宁变法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江西临川人。1042年 中进士。1069年熙宁二年,宋神宗任王安石“参知政 事”,主持变法。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变法机 构。
【富国之法】 青苗法、ຫໍສະໝຸດ 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市易法、均输法 【强兵之法】 保甲法、裁兵法、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法 【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三舍法
(互相制约) 彼此制衡

宋初太祖时,取士较严,进士人数最多也没
超过31人,宋太宗即位后,开始突破100大关,
料 有时一科竞达300多人… …宋代平均每年取士的
解 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约为元代的30倍,约为明
析 代的4倍,约为清朝的3.4倍。
——《宋代扩大科举取士与冗官问题》
宋真宗《劝学诗》 书中自有千钟粟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令者,其旨在充裕国库,增加税收。或抑 民间自由贸易,收归国有;或抑民间贷款, 以国库出资借贷。
国家主导下的强国之术
——苏轼
你如何认识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
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 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
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 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
当堂巩固 2. (2020·山东高考·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 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 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4、弊端显现
(1)积弱——边防压力:宋辽议和;宋夏议和
(2)积贫——财政危机:(原因)冗官、冗兵、冗费
5、王安石变法(1069年,目的、内容、影响)
二、南宋(建立及偏安南方)
北宋的建立
陈桥驿兵变
五代建立者简历 后梁:朱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李存勖,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 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幽云十六州 幽云十六州的存在是阻 挡北方草原骑兵南下的天然 屏障,五代时辽占据幽云十 六州,使得开封至宋辽边境 的华北平原区域除河流迟滞 外,无险可守。故北宋大量 募兵,开封附近驻扎禁军数 达80多万,有兵险之称。
积弱 外有辽夏虎狼之师
宋辽和议:
宋神宗时,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 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 每年送给辽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称为“岁 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 的安定。
第二场:王安石熙宁变法
措施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内容 政府贷款 政府收钱代役 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地方出资) 政府设市易务(购滞短出) 政府核地取赋 政府设发运使,“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王安石变法的主导思想?
神宗熙宁二年,变法。凡其政令九,贸易
国营者三,新税者三,户籍管理三。此数
——宋祁《上三冗三费疏》
91万
126万
116万
时期
北宋中期财政状况表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1021年)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
仁宗 (1049年)
英宗 (1065年)
12625万余 11613万余
所出无余 13186万余
积贫 内有朝堂财政之困
1042年,辽索要关南地,辽宋修约。宋增 “岁币”绢10万匹,银10万两;辽促令西夏与宋 议和。
宋夏和议:
西夏保持帝号,名义上向宋称臣;北宋每年 送给西夏绢15万匹、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称为 “岁赐”。
积贫 内有朝堂财政之困
材料:一官未缺,十人竞逐,纡朱满路,衣紫成林,州县之地广 于前,而陛下之官五倍于旧。
发达 繁荣 理学
兴盛 市民 通俗
阶层 文学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
之世。 点体
——《陈寅恪先生文集》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宋朝,已呈现巅峰状态。

——英国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文官政治 祖宗之法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 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国史大纲》
积弱 外有辽夏虎狼之师
弊端显现:行政效率低下,因循保守; “冗官、冗兵、冗费”,积贫(内),积弱(外)
(宋王朝)养了武的又要养文的,文官数目也就逐渐增多, 待遇亦逐渐提高。弄得一方面是冗兵,一方面是冗吏,国家 负担一年重过一年,弱了转贫,贫了更转弱,宋代政府再也 扭不转这形势来。
——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祖宗之法,改?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2、加强中央集权
夺其权(行政) 中央派文官出任各州长官,节度 使逐渐变为虚衔;
制钱谷(财政) 收精兵(军政)
设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赋税 大部分上交朝廷; “杯酒释兵权”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守内
镇外定期换驻地。
➢ 军队
➢ 财赋
四监司
➢ 刑狱
➢ 仓储
特点:
冗设官职
宰相赵普
祖宗之法,立!
以防弊之政,为立国之法
1、分化事权、加强皇权
皇帝
如此一来,宰相的权力比 先前大为缩小……形成政事堂 主管政治、枢密院主管军事, 三司主管财政的局面,三权分 离,各不相知,一切都要通过 皇帝。与此同时,又提高御史 台、谏院等监察机关的权利和 地位,可以纠察、弹劾各级官 员,迫使宰相不得不屈从于作 为皇帝耳目的台谏官。
——叶坦《大变法》
南宋偏安
1.南宋的建立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 称“靖康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赵构即为宋高宗。 2.宋金之战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 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 家军战绩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 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 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 害。
养兵
集权
蓄官
需要 积贫
积弱
权贵
财政
经济
危机
王安石……其实则欲籍天
下之兵尽归于朝廷……括郡县 之利尽入于朝廷……青苗之政, 惟恐富民之不困也;均输之法, 惟恐商贾之不折也。……而安 石竭之不遗余力。不知立国之 本末者,真不足以谋国也。
——陈亮(南宋)
体制宿命下的必然结果
王安石变法有一些积极内容,但从整体上看,则是一次强 化专制集权的事件。不仅在政治上更专制,而且在经济、文化 上也强化专制,以保甲法加强了对百姓的管制,把一个本来已 经有可能走向开放和民主的社会体制,又逆转回去了。
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 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目的:富国强兵
王安石变法
2、特点:国家主导,加强国家对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3、内容: ①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__农__业__贷__款_、拨巨资从事
_商__业___经营,_调__控____经济,开辟财源;
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_北__宋__。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完成对黄河中下 游的中原及长江流域的统一。
2、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分化__事__权___,加强__皇__权__,实行二府三司制; (2)加强__中__央__集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_知__州___,另设
②强兵方面:对_农__民____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恢复 “兵__农__合__一__”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4、影响: ①达到了__富__国___目的,增加政府收入;
②__强__兵____效果不明显;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_人__民____的负担, 引起激烈争议,并导致统治集团内部日益分裂。
体制宿命下的必然结果
_通__判___制约; (3)实行_文__官___政治,并_扩__大__完__善____科举制度。
3、宋初措施的影响 巩固了国家的_统__一__和__安__定__,强化了_中__央__集___权__,但制度过于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