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诗歌的骈俪化发展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文学·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魏晋南北朝文学·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魏晋南北朝文学·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魏晋南北朝文学·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2012年1月20日出处:赋帝司马呈祥潘氏审辑作者:高校讲座【教学设想】本章不作重点要求,只作介绍,几篇美文布置学生课外阅读。

第一节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一、建安文章:1、建安文风“以气质为体”,影响及建安文章注重“气质”。

曹丕提出“诗赋欲丽”,加速了东汉以来文章渐趋骈化的进程,推动骈文臻于成熟,建安文章“气”与“丽”的结合,为后世确立了“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典范。

2、在建安各体文章中,曹操的教令甚具异彩,饶有通脱之风。

其《让县自明本志令》自叙身世志愿,恳切率真。

3、曹丕、曹植的书札,能随境生趣,慷慨任气,文采焕然。

曹植的表文也是情文并茂。

二、抒情小赋的繁盛:1、辞赋在魏晋时期出现了新局面,其标志是抒情小赋的涌现,从而拓展了辞赋的表现领域与表现风格。

沿着东汉以来情理赋发展的方向,魏晋之际的辞赋创作显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

这一时期的作家往往集诗人与小赋作者于一身,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的深化。

2、王粲的代表作《登楼赋》将荆州的离异之感于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融为一体,即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论辩文的勃兴:魏晋是继春秋战国以后又一个思想高峰,各种思想交锋争辩,受谈辩风气的影响,论辩文出现高潮。

其中嵇康的辩论文最为杰出(前面已讲过)。

第二节南朝美文的衍化1、南朝文坛沿着魏晋以来文章追新逐丽的趋向继续发展,并带有阶段性的特点。

刘宋时代,抒情体物的华美文章繁盛起来,至齐梁时期,变本加厉,美文的影响力还波及北方。

2、元嘉三大家的美文创作。

3、陈寿的《三国志》,叙事议论,高简有法,质而不野。

范晔的《后汉书》合史职与文才于一体,尤其是纪传的论赞部分,对偶工稳,辞采润泽,声律协畅,显示出以骈文论史的高超水平。

史传文学的递嬗轨迹,反映了南朝美文的衍化。

4、刘勰的《文心雕龙》以“深得文理”著称,但也表现出卓尔不凡的骈文才力。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繁荣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尤其是诗歌方面的发展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这个时期,诗歌的创作题材多样,形式多变,诗人们以其独特的才华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个人情感与思想,也反映了社会和时代的变迁。

本文将以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为主题,探索这一时期诗歌的演变与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的动荡和社会的变革,诗歌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在前期的魏晋时代,以及南北朝的时期,诗歌创作主题逐渐从宫廷政治转向了个人情感与生活体验,反映了社会思潮的变化。

魏晋时期的诗人们常以咏史抒怀为主题,他们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看法与感受。

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则更加注重表达个体的内心世界,他们以写景抒怀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示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触动。

无论是魏晋还是南北朝,诗歌的题材都逐渐走向了多元化,创作的主要目的也从宫廷政治转向了对个体情感和人生意义的表达。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的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与前代的五言绝句相比,诗人们开始探索新的诗体形式,如七言绝句、律诗等。

这一时期的诗歌形式更加多样化,并且在题材与情感表达方面,注重个性的发挥与自由的表达。

尤其是七言绝句在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当时主流的诗歌形式。

七言绝句的诗句比五言绝句更加宽敞,使得诗人们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时更具延展性和表现力,七言绝句的应用也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的创作风格也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诗人们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时越来越注重独特性,追求个性化的表达。

在南北朝的时期,一些诗人更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如王羲之、谢灵运等人。

他们通过自己独特的诗风和表现手法,使得诗歌的创作更具个性和艺术性,成为了当时诗坛的翘楚。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诗歌的发展脉络承载了诗人们对个人情感与社会思潮的表达,也在形式与风格上呈现出了多样化与个性化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和散⽂魏晋南北朝是我国辞赋发展的⼀个重要转变时期。

从先秦辞赋的抒情化转向了西汉以咏物为主的散体⼤赋,⾃东汉末年开始,以抒情咏物为主的⼩赋逐渐增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仍有散体⼤赋,但咏物抒情⼩赋占了较⼤的⽐重,成为这个时期辞赋的主流。

与东汉班固、张衡等赋家兼善散体⼤赋与骚体辞赋不同,这⼀时期的作家往往集诗⼈与⼩赋作者于⼀⾝,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的深化与合流的趋势。

赋体受诗的影响,语⾔趋向骈偶化。

骈偶作为⼀种增加语⾔对称美的修辞⼿法,被辞赋家们逐渐刻意追求和雕琢,于是骈⽂逐渐取代了辞赋,成为“⼀代之⽂学”。

骈⽂和散⽂是相对⽴⽽存在的。

散⽂是⼀种⽐语⾔精练⽽⼜不受形式约束的⾃由体⽂章。

由于⽂⼈⼤量地⾃觉运⽤骈偶这种修辞⼿法,因⽽南北朝的散⽂并不发达,只在史传、地理等学术著作中有些优秀作品,成就较⾼的是北魏郦道元的《⽔经注》和北魏杨之<洛阳伽蓝记》。

⼀、魏晋南北朝辞赋魏晋时赋的发展呈现出两种趋势。

在内容⽅⾯是咏物赋增多,⼤多取材于“草区禽族”,⽽在此外的⼀些作品中抒情成分增多,在形式⽅⾯则表现为除个别⼤赋外,作品的篇幅普遍短⼩,⾏⽂也⽇趋活泼,很⼤程度上摆脱了汉赋堆积名物辞藻的板重之习。

最能代表这⼀时期辞赋发展成就的,当推曹植、王粲、潘岳和左思等⼈。

曹植最著名、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的是《洛神赋》。

赋序称“感宋⽟对楚王神⼥之事,遂作斯赋”,可知此赋的写作是受到宋⽟《神⼥赋》的启发。

它以浪漫⼿法,通过幻想境界,描写了⼀个神⼈相恋,⽽⼜⽆法结合,终于含恨分离的悲剧故事,充满着抒情⽓氛与神奇⾊彩。

作者将⼀位端庄秀丽的美⼥形象刻画得⼗分⽣动传神。

特别是写她将⾄的神情,更画出了⽔上⼥神的特点,给⼈以若真若幻的感觉,“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尘,动⽆常则,若危若安,进⽌难期,若往若还”。

这种描写,其成就远⾮宋⽟《神⼥赋》可以⽐拟。

王粲在辞赋⽅⾯的成就远远超过他的诗歌。

曹丘在《典论·论⽂》中说:“王粲长于辞赋。

论述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发展史

论述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发展史

论述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发展史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致包括魏、晋、南朝(宋、齐、梁、陈)和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代,从220年到589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发生了政治动荡、社会变革,文化艺术也经历了一系列变化。

诗歌作为文学的一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一些显著的发展和变化。

1.乐府诗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诗逐渐成为主要的文学体裁。

乐府诗是一种以音乐演唱为主要目的的歌谣,以其简练、朗朗上口的特点受到广泛欢迎。

代表性的作品有《蝴蝶泉辞》、《长歌行》等。

乐府诗歌具有浓厚的民间风情,反映了社会百态、人生况味。

2.五言绝句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绝句逐渐崭露头角。

这种形式简洁明快,适合歌颂抒发个人情感,成为后来唐代诗歌的主要形式。

代表性的作品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

3.文人士大夫诗歌的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兴起对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注重修辞技巧,倡导清新淡泊的文学风格,形成了“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

代表性的诗人有曹操、陶渊明、谢灵运等。

4.佛教诗歌的发展: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诗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得到了发展。

佛教诗歌多以宣扬佛教教义、抒发出禅悟心境为主,代表性的作品有慧远的《赞佛赞颂歌》等。

5.南北朝时期的变革:随着南北朝时期南北分治,南北文化逐渐分道扬镳。

南朝文学多以婉约细腻见称,北朝文学则更为豪放奔放。

这种地域性的差异也在诗歌创作中得以体现。

总体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丰富多彩的时期,诗歌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从乐府诗到五言绝句,从宫廷雅乐到文人士大夫的独立创作等多重变革,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

1、向秀与《思旧赋》
• 向秀(约227-272),字子期,河 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 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 郎、散骑常侍。向秀雅好读书, 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 不仕。景元四年(263年)嵇康、 吕安被司马氏害死后,向秀应 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 昭接见任散骑侍郎、黄门散骑 常侍、散骑常侍,与任恺等相 善。向秀喜谈老庄之学,曾注 《庄子》,“妙析奇致,大畅 玄风”(《世说新语·文 学》)。注未成便过世,郭象 承其《庄子》余绪,成书《庄 子注》三十三篇。另著《思旧 赋》、《难嵇叔夜养生论》。
三、创作特征。
• 第一,与两汉的辞赋创作相比,这一时期赋的题 材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抒情、说理、叙事、登 临、伤别等内容,无一不可入赋。
• 第二,赋的抒情性大大加强,而在体制上则趋于 短小,长篇巨制的大赋的数量逐渐减少,因此, 抒情小开的创作成为这一时期辞赋创作的一大特 征。
• 第三,由于受到骈文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辞赋在 句式上逐渐骈化,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赋体,即 骈赋。
• 抒情赋。抒情赋在汉代就间有出现,司马相 如的《长门赋》、张衡的《归田赋》、赵壹 的《刺世疾邪赋》,都充满赋家浓重情思, 富有诗意。从建安开始,这类小赋更加兴盛。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觉醒时代,作家多用作 赋来驰骋才华。赋文甚多,呈现出缤纷灿烂 摇曳多姿的局面。这时期的抒情赋篇幅短小, 语言凝炼,诗意浓重。它们有的十几句成文, 有的数十句一篇,情思活泼,主题集中。抒 情性极强。语言清丽流畅,赋中夹杂大量的 诗句,诗意很浓、用典较多,且用典故中的 本事议论抒情。抒情与描写结合,多借用自 然界的形象事物表现社会生活的抽象性,形 象生动。
《洛神赋》
• 这篇赋,表现出曹植赋出色的描写笔力。如洛水女神出现 的一段: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历程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历程一、背景介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诗歌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载体。

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和风貌。

二、三国时期的诗歌发展1.诗人纷纷脱离官场在三国时期,由于战乱和政治不稳定,许多才华横溢的诗人纷纷离开官场,投身于诗歌创作。

其中代表性的有陶渊明、谢灵运等。

2.山水田园题材盛行在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中,以山水田园题材最为盛行。

诗人们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厌倦。

三、晋朝时期的诗歌发展1.文人墨客的活跃晋朝时期,诗歌创作更加多元化。

文人墨客在社交场合中积极交流,互相切磋,使得诗歌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

2.诗歌题材的丰富晋朝时期,诗歌题材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除了继承山水田园的传统题材外,还涌现出了描写爱情、友情和人生哲理等主题的作品。

四、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发展1.南朝与北朝的分裂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权分裂为南朝和北朝两个对立的政权。

这一分裂导致了诗歌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2.南朝的文人诗派在南朝时期,由于政治相对稳定,文人们以乐府诗和琵琶诗为代表的“继承派”成为主流。

他们在古乐府诗的基础上创作,形成了独特的南朝文人诗派。

3.北朝的豪放派与南朝相比,北朝时期的诗歌创作更加豪放开放。

北朝的豪放派诗人以杜牧、李白等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奔放的音乐性和豪情壮志。

附件:本文档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诗歌创作:在本文中指的是以诗歌形式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创作。

2.山水田园题材:指以山水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创作。

3.文人墨客:指具有文学才华的士人群体。

4.乐府诗:古代民歌诗的一种,以五言或七言绝句形式创作,多用于歌唱和伴奏。

5.琵琶诗:以琵琶音乐和琵琶演奏为主题的诗歌创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辞赋概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辞赋概况

展/示/联/家/风/采骈文辞赋对联2019.E I 骈文辞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辞赋概况文丨李牧童虽然辞赋是有汉一代之文学,但学者赵逵夫认 为,若从艺术成就来看,汉魏南北朝才是辞赋发展最 为充分和成熟的辉煌时期。

这一时期的辞赋特色,首先是抒情化的回归,辞 赋的主流是风格清新的咏物抒情小赋。

其次,从语 言形式来看,辞赋的骈偶化很明显,出现了一种新的 赋体——骈赋。

从表现题材来看,纪游和两性情爱 主题的辞赋大量出现,并有不少同题赋作,诗赋合流 的现象也比较突出,一些赋作出现了五七言诗句揉 合的现象。

另外,这一时期也是辞赋理论的发展成 熟阶段,产生了像《文心雕龙•诠赋》这样系统化理论 化的学术著作。

究其成因,一则汉末以来的党锢之祸和黄巾起 义等造成社会动荡不安。

整个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 间,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残酷的权力斗争,政局极不稳 定,文人士大夫人人自危,大都避谈政治,厌世自 保。

儒家礼乐那一套已经分崩离析,代之而起的是 老庄及佛教思想的盛行。

《晋书》中描述当时的社会 风气道:“学者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荡 为辨,而贱名检;行身者以放油为通,而狭节信;进仕 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 勤恪。

”儒家重视群体,老庄强调个体,个性的觉醒造 就了文学的自觉,抒情化的冋归成为了大势所趋。

而两性关系本是人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食色性 也”,两性情爱题材成为表现主题之一,也自在情理 之中。

其次,魏晋时期汉语声律学得到系统发展,尤 其是南齐永明之际,周顒、沈约等人倡导“四声八病”之说,并将其应用到诗文创作之中,对辞赋的骈偶化 乃至律化影响颇大(骈赋和骈文虽然都是骈偶化的 文字,但其主要区别在于,骈赋是有韵之文,而骈文 则是无韵之文)。

李调元曾说道:“永明、天监之际,吴均、沈约诸人,音节谐和,属对密切,而古意渐远,庾子山沿其习,开隋唐之先躅。

古变为律,子山实开 其先。

”(《赋话》)这一时期的辞赋发展,又可以大致分为建安正 始、两晋、刘宋、齐梁陈隋等几个阶段(按:学者叶幼 明的分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辞赋概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辞赋概况

展/示/联/家/风/采骈文辞赋对联2019.E I 骈文辞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辞赋概况文丨李牧童虽然辞赋是有汉一代之文学,但学者赵逵夫认 为,若从艺术成就来看,汉魏南北朝才是辞赋发展最 为充分和成熟的辉煌时期。

这一时期的辞赋特色,首先是抒情化的回归,辞 赋的主流是风格清新的咏物抒情小赋。

其次,从语 言形式来看,辞赋的骈偶化很明显,出现了一种新的 赋体——骈赋。

从表现题材来看,纪游和两性情爱 主题的辞赋大量出现,并有不少同题赋作,诗赋合流 的现象也比较突出,一些赋作出现了五七言诗句揉 合的现象。

另外,这一时期也是辞赋理论的发展成 熟阶段,产生了像《文心雕龙•诠赋》这样系统化理论 化的学术著作。

究其成因,一则汉末以来的党锢之祸和黄巾起 义等造成社会动荡不安。

整个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 间,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残酷的权力斗争,政局极不稳 定,文人士大夫人人自危,大都避谈政治,厌世自 保。

儒家礼乐那一套已经分崩离析,代之而起的是 老庄及佛教思想的盛行。

《晋书》中描述当时的社会 风气道:“学者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荡 为辨,而贱名检;行身者以放油为通,而狭节信;进仕 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 勤恪。

”儒家重视群体,老庄强调个体,个性的觉醒造 就了文学的自觉,抒情化的冋归成为了大势所趋。

而两性关系本是人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食色性 也”,两性情爱题材成为表现主题之一,也自在情理 之中。

其次,魏晋时期汉语声律学得到系统发展,尤 其是南齐永明之际,周顒、沈约等人倡导“四声八病”之说,并将其应用到诗文创作之中,对辞赋的骈偶化 乃至律化影响颇大(骈赋和骈文虽然都是骈偶化的 文字,但其主要区别在于,骈赋是有韵之文,而骈文 则是无韵之文)。

李调元曾说道:“永明、天监之际,吴均、沈约诸人,音节谐和,属对密切,而古意渐远,庾子山沿其习,开隋唐之先躅。

古变为律,子山实开 其先。

”(《赋话》)这一时期的辞赋发展,又可以大致分为建安正 始、两晋、刘宋、齐梁陈隋等几个阶段(按:学者叶幼 明的分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诗歌的骈俪化发展摘要:从骈俪化的起始看来,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六法海》说: “ 自李斯《谏逐客令》始点缀华词, 自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始点缀故事, 是骈体文之渐也” 可以看出,虽然骈俪化的萌芽初生于周秦两汉时期, 但真正应用于诗、赋创作中,并成为作者的一种自觉形式上的感情诉求是在汉末魏晋始时期。

而到了南北朝时期,骈俪化倾向发展至高峰,其诗、赋中的骈偶句所占比例也比较重。

齐梁以后则比例下降, 表现出在更高层次上追求形式均衡美、对称美、和谐美的理性思考。

本文根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文作,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骈俪化的发展,并阐述其影响。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诗赋骈俪、骈俪化的初始阶段汉字的形式是一字一音,特别是在古汉语中,单音节词较多。

所以当古代诗赋者在创作时组词成句,在结构和音步上都较容易拼成骈偶句。

骈俪化是汉语中的天然的一种特点,因此诗与赋中,作者对于骈句的运用也有其自然性的一面,但根据相关考究发现,周秦诸子时作者已经可以创作骈句,其影响一直延至秦汉时期,一些文人开始有意识地运用骈句在诗歌中的作用,以至于发展成为了一种骈俪化的风气。

骈俪化的倾向在魏晋时期的诗与赋中已经较为明显了。

从代表作家看,主要是曹植和陆机。

曹植所作的赋,根据其自己的《前录自序》称有78 篇之多, 就现如今所保存的文献看来, 骈俪化的程度都很高, 再例如《洛神赋》中所计包括赋序在内共178 句, 其中的对句就有27联,54 句, 约占全赋的30%左右;而在《节游赋》共51 句, 对句11 联, 22 句, 约占全赋的43 %左右。

可以看出,骈俪化的程度已经很高了。

再说到陆机,根据《晋书. 陆机传》,陆机在吴亡后曾“ 退居旧里, 闭门勤学, 积有十年”。

十年期间,他对前人的文学贡献作出了仔细的清理,从理性的角度总结了文学创作的经验,并揭示了其中的规律。

他指出,文学作品要用美德形式来表现作者的情怀。

在遣词造句方面,应该追求词句的精巧完美。

从他的作品中看,其骈俪化的程度也是相当高的。

其中抒情短赋如《述思赋》, 对句比例已达到50% , 就连以说理为主的《文赋》也十分讲究句式的骈偶。

曹植和陆机在他们各自的时代都属于特出的人物, 他们都主张文学形式的华美巧丽, 在赋的骈俪化方面也是开风气之先。

但是这一骈俪化的倾向在当时却招致一部分人的诟病, 表明文坛上对骈俪化文风的态度还存在分歧。

张华以陆机文章之“ 才多” 为恨, 后人也批评他作文“非对不发”。

但曹、陆创作中的骈俪化倾向对南朝赋与诗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人在南北朝文学家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 钟嵘《诗品》将二人列入上品, 并给予高度的评价, 说曹植诗“ 词采华茂”, 说陆机诗“ 才高辞赡, 举体华美“,” 咀嚼英华, 厌饫膏泽, 文章之渊泉也“。

对其文辞华美, 形式精工的特点推崇备至。

而在对谢灵运、颜延之等南朝诗人的评价中, 钟嵘一再强调他们对陈思、士衡风格的继承。

说他们的诗歌“ 巧似”,“ 错彩镂金“ , 既讲究文采, 又追求句式的对偶。

这一点也为明清以来的大多数诗评家所认可。

由此可以想见, 从汉末建安开始的辞赋骈俪化倾向对南北朝诗赋的影响。

、骈俪化的展开阶段南朝宋、齐时代, 诗赋中的骈俪化完成了量的积累, 对句的质量比较此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主要表现在:对句中的虚词逐渐消失, 同字对减少, 对句成份的词性、内容、平仄等方面的要求日益精密。

由此带动了赋与诗在结构、组织、句式等方面的革新。

从赋说赋家们理性地对赋的语言句式进行探索, 刻意求工、精心设计, 使赋的语言形式具有更强的抒情、描写、铺叙功能, 使之成为结构均衡整饬、音韵圆转流利、词藻华美巧丽的美的文体。

从晋末开始至宋、齐二代 , 诗歌语言也呈现出明显的骈俪化趋势 , 五、七言诗在句法 组织等方面逐渐向近体诗过渡。

杂言体、歌行体虽也有诗人注意 , 但已非诗坛主流。

这些 变化都是骈俪化所导致的。

《文心雕龙.明诗 》 曰 :“宋初文咏 , 体有因 革; 庄老 告退 , 而 山水方滋。

俪采百字之偶 , 争价一句之奇 情必极貌以写物 , 辞必穷力而追新。

此近世之所竞也。

“在政治斗争中失意的士族文人已厌倦了谈玄论佛 , 转而纵情山水、耽于诗赋之华美精雅 的创造 , 以此显示对庶族出身的皇族的文化优越感。

诗歌在题材上并无变化 , 只是由此前 的寄意玄远转而追求俪词美句 , 但注目的焦点由“悟道”转向诗歌形象美、情韵美。

明代 许学夷 《诗源辨体 》云 :“五言自士衡至灵运 , 体尽俳偶 , 语尽雕刻 , 不能尽举。

然士衡语虽雕刻 , 而佳句尚 少, 至灵运始多佳句矣。

”由此可以看出魏晋至南朝 , 骈俪化的渐进历程 , 以及南朝诗人在骈俪方面的创新。

试 以 谢灵运的《登池上楼 》为例 , 可以发现 : 全诗只有两联不是对句 , 几乎为 “俳体诗 ” 了。

胡应麟 《诗薮 》说谢诗 “风神华畅 , 似得天授 , 而骈丽已极” 。

句式的骈偶必然 会使诗人更加注重诗句中词语的音、形、义的锤炼 , 因此骈俪化可以促使诗歌的形式更趋 精巧。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评上引 一诗的话可以证明这一点 , 他说这诗“ 迢递圆莹 , 章法、句法、字法 , 尤臻神化 ” , 正是这个意思。

这一特点在谢诗中是很普遍的。

骈俪化 及其引起的诗的结构组织日趋精工的倾向在同期其他作家的诗中 也很普遍。

如谢惠连《西 陵遇风献康乐 》五章就几乎全篇俳体 , 并且在形式上已经相当工整。

总体由义对而渐求音 对, 这种语言骈俪化的倾向与同期赋是一致的。

从诗中对句数量的增多乃至通篇用对句的 现象可以看出 , 诗人此时构思的焦点仅在句上。

因为是积句成篇 , 还未象后代律诗般以篇 运句 ( 即篇中什么位 置用对句、什么位置不用对句都有规定 ) 。

此外对句比例极高的如 刘骏 《济曲阿后湖》 , 此诗五言八句 , 句句用对 , 不仅讲义对 , 也讲音对。

这首诗的前四 句在词义、词性和平仄上都已经十分讲究。

可见在诗中是意义的对偶先于声音的对偶而出 现, 是意义的对偶引发了声音的对偶。

即使从一些风格有别于时流的作家看 , 骈俪化也不 例外。

如鲍照出身庶族 , 其多数作品的风格与时不同 , 然而其作品也明显表现出骈俪化的倾向。

如其 《登黄鹤矶 》几乎通篇是 内词语的选择上很注意情韵、色彩的搭配的组合都十分和谐、统一 , 很有意境。

综上所述 , 在魏晋赋骈俪化的影响下 的态度 , 较少理性思索。

但其积极的影响 织、语言风格方面的求工求美。

其结果 圆融 ; 使赋体渐趋整炼 , 脱离散文化的特点。

三、骈俪化的成熟期齐梁时代是南朝文学发展的高峰期 , 也是诗赋骈俪化的成熟期。

随着此时士人对文学 语言形式探索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 , 文士们对诗赋过度偶化所引发的弊病已经开始反思 这实际就是对诗赋体式及其表现功能的理性思考。

齐梁时期 , 陆机《文赋》所提倡的 “音声叠代 , 五色相宣”的作赋方法 , 已渐为赋家 所接受 , 使赋的对句更趋整炼 , 不再为趋附时风 , 片面追求外在以骈偶之美。

此期诗赋的骈 俪化已非单纯追求量的增加 , 而且更注重对句表现力的扩张。

如对句门类的定型、对句在 诗中位置的确定 , 以及意句单位基本格局的 确立等。

这是骈俪化走向成熟的标志。

以下试 分论之。

第一 , 对骈俪化的理性思考。

从作品中看出,多数诗赋中对句比例都在七八成以上。

诗中全篇皆对的也不少。

但从齐梁之交开始 , 这种过热的势头锐减 , 对句数量反而变少。

对句 , 在种类上有正对、反对、数字对等。

对句联 , 因此每个对句联内两句中景物、动作、情绪等, 南朝宋大多数作家对骈偶风气持一种完全趋同, 则在于由句式的骈俪化引发了诗与赋在结构组 是使诗中的句型及对句种类更加丰富 , 意境日趋表明理性思考的介入。

《梁书.何逊传》说: “ 倾观文人质则过儒, 丽则伤俗”。

已经认识到文章创作中骈句过多的局限。

在诗的方面, 除写景的小诗偶有全篇句句皆对外, 其余对句比例均已减少。

作家们已经在有意识寻求句法的迭宕起伏。

如张融《别诗》, 谢朓《同谢咨议咏铜雀台》, 孙鑛文《选集评》评价云: “ 婉似初唐风调, 但未作对联耳”。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亦》云: “ 悠扬有情, 微开唐响”。

说明对诗中全篇用对的反对。

再如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钟惺《古诗归》评价此诗说: “引领”四句“似唐人应制诗”。

又云: “起结俱是近体佳境”。

作者构思之焦点已在全篇的起结, 而不只在句式上了。

因此并不盲目追求对句的数量, 而更多地从全篇的结构着眼安排对句, 这就必然要考虑在整体中的对句与其他句子的均衡与协调。

第二, 诗赋意句格局的定型。

所谓意句格局是指诗赋中的最基本的描写单元或意义整体。

对篇中的段落而言, 它相对较小但完整自足, 是构成段落的基本单元。

骈俪化的共同趋势使诗和赋中的意义单位模式定型为“联”,一联内包含字数相同的两个子句。

构成一篇中最基本的意义单元。

这个基本模式可以说是形成中国诗歌其他一切形式美的基础。

例如诗歌篇章的组织、修辞的运用、声韵的安排等都以此为依托。

对赋而言, 意句模式的定型也意味着赋的整体组织构架的精巧化, 结构外观整齐均衡, 联内音节浏亮, 意韵深沉。

具有诗的建筑美、音乐美。

由上面的统计表中的组句模式的情况可以看出, 齐梁小赋在句子组织上主要采取对句和非对句的组合, 长篇赋则间或有末尾系诗的情况。

非对句的特点是句子模式也是“ 联”, 虽然不讲意义对偶, 但讲声音对偶。

这在汉魏赋中是少见的。

由此可见, 诗赋意句基本模式——“联”的定型, 其意义不仅在于获得了外观上的骈偶之美而且在于作家通过意句联的整饬均衡化, 把骈偶为美的倾向渗透到了诗、赋语言形式的深层, 引发了诗赋语言形式的革命。

从诗的方面说, 句法的整饬似乎与生俱来, 可是齐梁以前的诗还偶有一个意句包含三、四个子句的情况。

文人拟作的民歌体诗还有一联两个子句不同字数的。

也有的虽一联两个子句字数相同, 但两句的停顿(音步)并不合于常例。

赋的意句模式的变化较为明显, 汉魏古赋散文化程度很高, 刘宋初期的辞赋虽急剧骈化, 但象谢惠连《雪赋》、谢庄《月赋》等仍有古赋意味。

句式上尚有一个意句包含两个以上不等的子句的情况。

永明以后, 四声平仄用于诗赋, 以凸现语言的声音之美。

遂使普通的音对单位限制在两句之内, 一联之中。

先前松散的意句单位不得不收紧为两个子句的联, 先前对仗的骈句则一仍其旧。

构成诗赋篇章的意句单位格局的定型, 从下面的对比中可以看得出来永明前的诗赋如鲍照的《拟古八首》、王微的《杂诗二首》之二等等, 都还有一个意句含四子句的情况。

如上举鲍诗之一:凿井北陵隈, 百丈不及泉, 生事本澜漫, 何用独精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