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诗歌发展脉络

初唐代表诗人:初唐四杰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杨炯《从军行》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卢照邻《长安古意》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有人说中国历代诗“莫不同祖风骚”,足见其对后 代诗歌的影响。
三、汉代——汉乐府
乐府原指音乐机关,汉武帝刘彻时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其 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辞予以配乐,以及将文人歌功颂德 之诗制谱以供统治者祭祀和朝会宴饮之用。
“汉乐府”即是汉代的乐府诗,又称“乐府诗”或“乐府歌 辞”。
乐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的机构。
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边塞军旅诗人: 高适 岑参 王昌龄 王之涣 崔颢
作家 李白
杜甫
称号 诗仙
诗圣
文学成就
唐代五、七言绝句之最 律诗为唐律之最,中国诗歌史上成就最高、
影响最深远的诗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 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 江春水向东流。
时间/作家 盛唐
中唐 晚唐、五代
南唐 北宋前期 柳永、苏轼
周邦彦 李清照 辛弃疾 姜夔
词的发展过程/代表 民歌
民间词 花间词(温庭筠、韦庄)
冯延巳、李煜 晏殊、欧阳修 柳永慢词、苏轼题材广泛 解音律,善创调,讲究谋篇
诗 歌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 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 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 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发展
建安时代——正始时代——两晋时期——南北朝时 期——南齐永明年间
魏晋南北朝诗歌 ■建安诗歌
建安风骨: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风”指反 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 指质朴刚健、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它们直接 继承了汉乐府名单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 的社会生活,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
■正始诗歌
竹林七贤
嵇康 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
《忧愤诗》(绝命诗)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 刘伶、阮咸、王戎
■两晋时期的诗歌
●
左思
代表作《咏史诗》8首,代表西晋文学最高成就
借古事讽喻时事,思想性很强。
●
陶渊明
“田园诗人”代表作《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诗多 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语言质朴自然而又 极为精练。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 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 境界。
■南北朝诗歌 概况:偏狭性;新变性
一、谢灵运与山水诗
山水诗:以山水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的诗歌,产 生并定型于南北朝,以其精美的诗歌意象、典雅 华丽的文辞、清新亮丽的风格彻底扭转了东晋以 来玄言诗垄断诗坛的局面,其杰出代表即谢灵运, 正是他完成了由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到唐代 经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人的发展,达至成熟 期。
■南北朝诗歌 一、谢灵运与山水诗: 诗歌创作:《登独立的诗歌题材
▼
▼
摹写景物细致精妙,创造出精美的诗歌意象
文辞富丽精工,色彩纷呈;重视表现技巧,多用 典、对仗 不足:有句无篇 结构单调 玄言尾巴
■南北朝诗歌 诗歌创作:
▼
二、鲍照与乐府诗
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脉络

仔细阅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 佳,飞鸟相与还。"回答下列问题:
1、 前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 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 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2、 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后二句景物描 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 么联系?
16
参考答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 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苍苍,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 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 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4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 于归,宜其室家。人面桃花意象的来源。唐 崔护《题城南》
1、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四书五经: 《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诗》《书》 《礼》《易》《春秋》
2、代表作品:《卫风·氓》《秦风·蒹葭》《邶 风·静女》《豳风·七月》
《卫风·氓》:叙述女子从恋爱到被弃的经过。“士 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3
《秦风·蒹葭》:男主人公因失恋而惆怅,营造出一 幅秋水蒹葭、伊人道殊、可望不可即的萧索画面, 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南宋——李清照、辛弃疾、陆游、姜夔
宋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
婉约派:柳永( )、秦观、贺铸、李清照( )等
格律派: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王沂孙、张炎等
元:马致远、张养浩
2
先秦两汉: (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
一、(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我国第一 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 500年间周代的诗歌305首。
中国古诗发展脉络

中国古诗的发展脉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起源和早期发展:古诗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以《诗经》和《楚辞》为代表。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共305篇,采用了赋、比、兴以及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楚辞》则收录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其中《离骚》最为重要。
楚辞采用楚地方言,风格浪漫,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诗歌在北方中原地区以《诗经》的形式继续发展,同时南方则出现了长短句的《楚辞》。
随着时间的推移,诗歌形式逐渐丰富,开始出现五言诗、七言诗,甚至六言、八言、九言。
这一时期的重要诗人有曹植,他在诗中开始寻求独立音乐之外的文字本身发音规律。
同时,诗歌的音律发展迅速,沈约、周颙等人提出“四声八病”,成功运用到诗歌的创作之中。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诗发展的高峰期。
在唐朝,诗歌达到了平仄格律的基础,讲究韵律和节奏,如李白的《静夜思》和杜甫的《登高》。
宋朝则出现了“宋词”,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以苏轼、辛弃疾等人为代表。
宋词以长短句为特点,风格婉约或豪放,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力。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诗的晚期阶段。
这一时期的诗歌既有对前人形式的继承,也有创新和发展。
明代出现了“明诗”,清代则有“清诗”。
这些诗歌作品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也有抒发个人情感的。
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诗人和文学家,如明代的杨慎、清代的纳兰性德等。
他们的作品既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也有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古诗的发展脉络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各个时期的诗歌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生活状况。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一、先秦时期:1.《诗经》: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 305 篇,也被称为“诗三百”。
《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2.《楚辞》: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
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
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
“骚”还常与《诗经》中的“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
《离骚》是其代表作。
《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
其作品还有《九歌》(九为虚数,共十一篇)《天问》《九章》(九为实指)等。
二、两汉时期:1.汉乐府诗歌: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为乐府诗。
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
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
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
代表作《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
它与北朝的民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木兰辞》选自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
2.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的姓名。
《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萧统编纂的《文选》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含蓄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脉络

2021/3/27
CHENLI
5
五、田园诗——豪华落尽见真淳
❖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他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第一个田 园诗人。
❖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 为两大类:一类是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 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如《归园田居》其一,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 如《归园田居》其三。一类是咏怀诗,围绕着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 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如《饮酒》、《拟古》、《杂诗》。
(一)山水诗产生的文化背景:江南经济的发展 ;玄言诗本身的铺垫;
山水绘画及理论的产生;
五言诗的成熟以及江南民歌中描写自然景
物的艺术经验。
(二)谢灵运及其山水诗: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山水诗的 特点是:注重景物的形象描绘,把自然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加以表 现;谢灵运山水诗的结构多为:叙事——写景——抒情说理的模式,写 景多按游览顺序,采用移步换形法将沿途所见景物收入诗中;谢灵运山 水诗工于锤炼字句,铺排对偶,一些佳句显示了他工于摹画的高超本领 和在艺术技巧方面的创造。
❖ 二谢:谢灵运为“大谢”,谢朓为“小谢” ❖ 阴铿、何逊
2021/3/27
CHENLI
9
九、宫体诗——秾丽淫靡伤轻艳
(一)宫体诗的形成:萧纲为太子时,常与文人墨客在东宫相互唱和,其 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 靡丽,时称“宫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21/3/27
CHENLI
8
八、永明体——古体诗向格律诗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吴仪中文文秘112 学号1101022044摘要:继闪耀着现实主义光辉的汉乐府民歌之后,魏晋南北朝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上,都有所发展。
尤其是由于许多诗人的探索和努力,诗歌形式由汉诗的自由质朴渐趋词藻华美,音韵调谐,格律严谨,对仗工整,为唐诗的空前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诗歌建安文学玄言诗正始文学永明体陶渊明中国历史进入到魏晋南北朝,便开启了一个长期分裂的时代。
这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特点是从汉末大乱到三国鼎立,而后由晋实现短暂的统一,之后又是南北朝的分裂。
在中国历史上是分裂时间最长的时代。
它的突出特点是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民族矛盾尖锐。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因此,这样的现实便导致了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活跃的时期,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
随着儒家的衰微,新的人生价值观,生活观,社会伦理观不断产生,哲学的本体论、思辨逻辑不断发展。
玄学、佛学、道教依次兴起,促进和影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学术的发展和变化。
玄学在文学上表现为对艺术化人生的追求和个人本性的真实流露。
佛经中许多有趣的故事流入民间,增加了中国文学的故事性;佛经中的大量词汇也进入文学语言范围,丰富了中国文学语言宝库。
老庄的无为遁世,道教的神仙,佛教的厌世等等各种思想杂糅,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流。
在文学发展中,许多新的文学体式形成并得到发展。
在传统的诗、赋、散文的体式中,诗歌的形式多样丰富曹操及建安文人大量的五言诗创作,使五言诗臻于成熟和完善。
七言歌行体得以确立。
齐梁时期由于声韵的发展,出现新诗体“永明体”,为律诗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梁陈时期出现了以宫廷生活和女性美为题材的宫体诗。
诗歌以外,辞赋创造和汉代相比发生了重要转变,不仅数量多,而且明显出现诗赋合流的趋势。
建安文学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最初阶段,也是我国中古时期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繁荣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尤其是诗歌方面的发展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这个时期,诗歌的创作题材多样,形式多变,诗人们以其独特的才华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个人情感与思想,也反映了社会和时代的变迁。
本文将以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为主题,探索这一时期诗歌的演变与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的动荡和社会的变革,诗歌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在前期的魏晋时代,以及南北朝的时期,诗歌创作主题逐渐从宫廷政治转向了个人情感与生活体验,反映了社会思潮的变化。
魏晋时期的诗人们常以咏史抒怀为主题,他们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看法与感受。
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则更加注重表达个体的内心世界,他们以写景抒怀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示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触动。
无论是魏晋还是南北朝,诗歌的题材都逐渐走向了多元化,创作的主要目的也从宫廷政治转向了对个体情感和人生意义的表达。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的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与前代的五言绝句相比,诗人们开始探索新的诗体形式,如七言绝句、律诗等。
这一时期的诗歌形式更加多样化,并且在题材与情感表达方面,注重个性的发挥与自由的表达。
尤其是七言绝句在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当时主流的诗歌形式。
七言绝句的诗句比五言绝句更加宽敞,使得诗人们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时更具延展性和表现力,七言绝句的应用也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的创作风格也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诗人们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时越来越注重独特性,追求个性化的表达。
在南北朝的时期,一些诗人更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如王羲之、谢灵运等人。
他们通过自己独特的诗风和表现手法,使得诗歌的创作更具个性和艺术性,成为了当时诗坛的翘楚。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诗歌的发展脉络承载了诗人们对个人情感与社会思潮的表达,也在形式与风格上呈现出了多样化与个性化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日益摆脱经学的影响,而获得独立的发展,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
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诗歌的地位仍是最重要。
汉末魏初,在“世积乱离,五言俗怨”的社会背景下面,文人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跃”的大发展时期;魏晋之交,随着世风的交易,诗歌创作呈现出与建安时代不同的风貌。
他们继承了建安时期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南北朝时期,许多文人专力于文学创作,而主要运用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骈文。
山水诗在这一时期也大放光芒。
此外南北朝乐府民歌也足以与汉乐府诗前后辉映。
以下文段即是对这一时期诗歌发展脉络的简要介绍。
正文:按照一般的习惯,文学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上限为东汉的建安,下限为隋朝的统一。
从汉末大乱到三国鼎立,到西晋的短暂统一。
然后北方历经十六国、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各朝,南方从偏安的东晋到宋、齐、梁、陈相继,最后南北归于隋朝的统一,历时近四百年。
这一时期的诗歌发展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和南北两个地区。
其中,建安时期的诗歌尤为引人注目。
建安时期的文人打破了两汉以来四百多年辞赋独盛的一统局面,第一次兴起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使诗歌创作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
建安时期文人毕集,优秀作品大量涌现,是我国文学,特别是诗歌的黄金时代。
在诗歌形式的发展上,五言诗的形式在他们的诗歌中被普遍采用,居文词之要”,成为这一时期文人诗歌的主导形式。
七言诗也在这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为以后的诗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刘桢、陈琳等所谓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
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气” 这种共同的时代风格,其中曹操的诗歌,沉雄悲凉,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露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都是较为成功的篇章。
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人称建安之杰”。
他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白马篇》、《赠白马王彪》分别是他前期和后期诗歌的代表作。
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名的〈洛神赋〉美不胜收。
七子”中最有成就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七哀诗》、〈登楼赋〉等篇章,是建安文学中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杰作。
除此而外,女诗人蔡琰的五言《悲愤诗》,长一百零八句,五百四十字,是一首长篇的叙事诗歌。
诗人以纪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多种手法,记述自己被掳入胡的痛苦经历,犹如血泪染成的历史画卷,读来催人泪下。
它是建安诗坛上一篇不可多得的杰作,与《孔雀东南飞》一起,历来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我国长篇叙事诗的双璧。
建安之后,以曹废帝曹芳的年号正始为起点,至西晋立国为止,文学史上称为正始文学。
这一时期的文学集团是正始名士”和竹林七贤”前者是何晏、王弼、夏侯玄,后者则是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
而阮籍、嵇康的作品,或沉郁艰深,或风调峻切,他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陶渊明,李白。
从西晋统一中国北方到它灭亡的五十年间,无论是作家还是作品,都远远超过了前代。
诗人除了早期的傅玄、张华而外,还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潘尼叔侄)、一左(左思),以及后期的刘琨和郭璞。
其中潘岳、陆机的文学成就最高,代表了西晋文学的主流,在当时并称“潘陆”。
西晋灭亡,东晋在建康建立国都。
在玄学的影响下,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泛滥一时,能够超越流俗的大诗人便是陶渊明。
陶渊明的时代,真风告逝,大伪斯兴”,他因贫而出仕,目睹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决心辞官归隐,保持自我的人格精神。
他的田园诗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生活的平和,也表现了亲身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喜悦和辛劳。
创造了情、景、理交相融合,平淡和醇美统一的艺术境界。
《归园田居》、《饮酒》是他的田园诗的代表作。
陶诗的风格自然冲淡为主流,但《读山海经》(精卫填微木”、、《咏荆轲》等也显示了诗人金刚怒目”的一面。
可以看出诗人内心并不静穆,他没有忘怀世事。
陶渊明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受其直接影响。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散文、辞赋,数量虽不多,却非常出色,著名的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等。
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宋朝,历史上称为刘宋。
刘宋的诗人,代表人物是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三人,他们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东晋时期由于玄言诗的笼罩而出现的倒退现象,在他们的手下得到了彻底的扭转,兴起了山水诗的新潮,完成了由玄言诗到山水诗的重要转变,意义非同寻常。
这一时期的谢灵运吟成了如《登池上楼》、《游南亭》、《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石门岩上宿》、《七里濑》、《登江中孤屿》、《登上戌石鼓山》这样的名篇,写出了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石浅水潺氵爰,日落山照耀”这样的名句。
以平淡自然的语言,描摩真山真水,给人于身临其境的感觉。
他的山水诗,对唐代诗歌,尤其是山水田园诗的影响,应该说超过了陶渊明。
诗人鲍照出身寒微,则擅长用七言古诗体来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怀,他隔句押韵的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代表作有《拟行路难》十八首、《代堂上歌行》、《代结客少年场行》、《代放歌行》、《代贫贱苦愁行》、《代东武吟》、《代出自蓟北门行》、《代苦热行》、《拟古诗》等。
他的乐府诗,把汉魏乐府的质朴刚健与南方民歌的艳丽浅近结合起来,并以强烈的激情、优美的文采灌注其中,使乐府诗获得了新的生命新的发展。
刘宋之后的齐朝,立国虽然只有二十多年,但因为永明新体诗的出现和艳体诗的露头,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阶段。
所谓“永明体”诗歌,概括起来说,就是对诗歌提出的关于声律方面的要求:以平、上、去、入为四声,平声为平,其余为仄。
在五言诗的两句中,一句之内,平仄交错;两句之间,平仄相对。
除此而外,又规定必须避免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等八种声韵上的毛病。
一般以十句为一首,除首尾四句外,中间的六句必须两两对仗。
而所谓“艳体诗”,就是以华美的词语描写女性之美男女之爱的诗歌。
它是上承汉代女性美之赋,近学南朝民歌的结果,下启后代宫体诗的先声。
刘宋时期的代表诗人是谢脁,他与他的同族前辈谢灵运都擅长山水诗的写作,后人称他们为“大小谢”。
他的诗歌以写景见长,如《入朝曲》、《玉阶怨》以及含有“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之句的《游东田》和含有“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之句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都是传诵千古的名诗。
梁代立国时间较长,而以梁武帝为首的社会上层又对文学的特别爱好与重视,加上刘勰、钟嵘等文学批评家的出现,在文学上形成了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
在诗歌方面,宫体诗、边塞诗的兴起,七言诗的发展,对后代影响都很大。
陈代诗歌,基本上是沿着梁代诗歌的道路继续向前发展。
尤其是诗歌的形式方面,五言诗更加格律化,对仗和声律的运用更加严格也更加熟练;七言诗在前代发展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兴旺的势头。
在陈后主为首的宫廷文学集团中,宫体诗仍然十分盛行,但它的许多弊病也逐渐显露出来。
陈代最著名的诗人,是与庾信并称徐庾的徐陵。
当时所谓的“徐庾体”,就是“宫体诗”的另一种叫法。
徐陵的诗歌,流传至今的,大约有四十首。
除了宫体诗之外,一些乐府题材的边塞诗,如《陇头水》、《关山月》、《出自蓟北门行》。
另外江总的诗歌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
他是陈代善于七言歌行的第一人,如《闺怨篇》即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首。
他的另一首《宛转歌》长达三十八句,是陈代也是南朝最长的七言歌行。
在东晋及宋、齐、梁、陈相继更迭的时候,北方的诗坛相对来说显得沉寂一些。
而从南方来到北方的庾信、王褒却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庾信奉梁代君主之命在出使西魏期间,梁朝被西魏所灭,他被迫留在西魏。
并且受到器重,身居显贵,还被尊为文坛宗师,受到皇帝的礼遇。
这种特殊的景况使他既有羞愧之感,又有故国之思,他后期的许多诗歌一变年轻时轻艳流荡的诗风,成为苍劲悲谅的作品。
如《拟咏怀二十七首》、《寄王琳》、《重别周尚书》、《山斋》等,尤其是《题画屏风》二十五首,开了后代题画诗的先河。
王褒的经历与庾信相类,也是梁国大臣被迫羁留西魏、北周,成为那里的文坛宗师。
他的诗歌主要有:《燕歌行》、《关山月》、《渡河北》等。
在文人诗歌不断发展的同时,南北朝时期的民歌也有了可喜的收获。
南朝民歌分为“吴声”与“西曲”两个大类,其中吴声三百四十多首,西曲大约一百三十多首,总数大约在五百首上下。
前者产生于六朝古都建业(即今南京)地区,后者产生于江汉流域。
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将它们一起编入“清商曲辞”类中。
吴声的主要曲调有《子夜歌》、《子夜四时歌》、《独曲歌》等,西曲的曲调主要是舞曲,如《石城乐》、《乌夜啼》、《襄阳乐》、《三洲歌》等。
汉乐府民歌反映的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南朝民歌的内容则以男女爱情为主,很少涉及其他内容。
而且,由于地域、经济、思想观念、统治阶级的喜好等方面的原因,这些爱情诗篇的内容以偷情私合为多。
语言则明朗而巧妙,大量应用双关隐语。
诗歌的形式主要是五言四句,对以后的五言绝句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在风格方面,北朝民歌与南朝民歌完全不同,后者温柔缠绵、婉曲华丽,而前者豪迈雄壮、质朴粗犷。
北朝民歌现存六十多首,以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歌谣为主。
诗歌的内容大多是反映北地风光和他们的游牧生活、军事生涯以及他们的爱情与婚姻故事,有《企喻歌》、《陇头歌》、《折杨柳枝歌》、《慕容垂歌》、《陇上歌》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木兰诗》和《敕勒歌》。
《木兰诗》歌颂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是北方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它与《孔雀东南飞》异曲同工,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