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

合集下载

诗歌发展脉络

诗歌发展脉络

诗歌发展脉络诗歌发展脉络:一、古代诗歌1.古代诗歌的起源与特点a.诗歌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祭祀歌谣b.古代诗歌的特点包括形式简短、节奏韵律明显、表达情感等2.先秦时期的诗歌a.《诗经》的创作背景与特点b.《楚辞》的兴起与发展3.唐宋时期的诗歌a.唐诗的盛世与高峰b.宋词的流行与发展二、现代诗歌1.近代诗歌的新兴与变革a.影响现代诗歌的历史背景b.新诗运动的兴起与推动2.20世纪的诗歌创作a.现代主义诗歌的兴起与发展b.表现主义诗歌的崛起与影响c.后现代主义诗歌的特点与代表作品3.当代诗歌的多元发展a.后现代主义诗歌与传统诗歌的对话b.各类主题与表现手法的涌现三、未来诗歌的趋势与展望1.科技对诗歌创作的影响a.网络时代的诗歌创作平台与传播途径b.科技手段对诗歌表现形式的改变2.跨文化交流对诗歌的影响a.全球化时代的诗歌创作与传播b.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融合与创新3.面向社会的诗歌创作a.公共诗歌项目的开展与推广b.诗歌在社会问题抗争中的表达与传递附件:1.《诗经》选集2.《楚辞》选集3.唐诗选集4.宋词选集5.20世纪现代主义诗歌选集6.20世纪表现主义诗歌选集7.当代诗歌选集法律名词及注释:1.著作权法:保护诗歌作品的创作权和发表权,防止侵权行为。

2.文化交流权:各国应尊重和保护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群体之间进行诗歌创作和交流的权利。

3.网络安全法:规范互联网上的诗歌传播行为,保障网络环境的安全和健康发展。

4.文化产业保护法:促进诗歌创作产业的发展与保护。

现代文学诗歌发展脉络

现代文学诗歌发展脉络

现代文学诗歌发展脉络:
第一个十年的诗歌基本可以这样概括,分为追求“平民化”的诗派和追求“贵族化”的诗派,(1)“贵族化”即“李金发代表的早期象征派”,“平民化”可以分为“格律的新诗(早期新月派)”和“自由体新诗”(2)自由体新诗又可以分为“抒发自我”(如郭沫若等)和“抒发政治集体观念”(早期无产阶级诗歌)两个不同风格。

第二个十年其实'就是“国共十年内战时期”或者叫“土地革命时期”,诗歌分三类(1)受大革命失败和共产党的左翼作家影响,“中国诗歌会”继承第一个十年“早期无产阶级诗歌”而发展。

(2)早期新月派变为后期新月派,格律松动,诗感变化。

(3)“现代派诗歌”继承“早期象征派”又受“后期新月派”影响而形成,讨论“现代诗情绪(内容)和现代诗辞藻(形式)”。

第三个十年基本是在宣扬抗战,抗战催生了世界三大人民诗人之一的艾青,艾青影响下形成“七月诗派”,七月诗派丰富发展了“中国诗歌会”的革命现实主义,又不排斥个人。

另一方面,战争迫使西南联大成立,大师和年轻诗人云集,校园派诗人应运而生(代表诗人冯至),校园派诗人提倡生命的沉思和艺术的沉思,开始使新诗往哲理化发展。

冯至影响下形成“中国新诗派”,其特征是综合,即融合“现实,玄学,象征”,因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诗歌基本都可以在这里见到影子,而其讨论诗歌现代性,则与第二个十年“中国现代派诗歌相呼应”,只是现代派的现代是现代人的情感和辞藻,它的现代更侧重于新的诗歌传统。

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

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

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自古至今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诗歌也在不断演变和改变。

本文将探讨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以了解它在当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现代诗歌的起源现代诗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

这个时期,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人们开始对传统的文学形式进行反思和批判。

许多诗人开始尝试以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催生了现代诗歌的兴起。

二、象征主义的崛起在现代诗歌的发展过程中,象征主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象征主义诗歌强调以象征和暗示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感受。

它追求诗歌的纯粹性和精神性,与现实世界脱离开来,强调感官和心灵的体验。

象征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诗人马拉梅、莫尔美等。

三、表现主义的兴起在20世纪初的德国,表现主义诗歌成为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表现主义诗歌以其激烈的情感和象征性的语言风格,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类苦难的抗议和反叛。

它追求诗歌的直接性和冲击力,对现实进行展现和批判。

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奥特·海策、乔治·特鲁埃尔等。

四、达达主义的冲击达达主义是20世纪早期兴起的一股激进的艺术运动,对传统的文化和艺术进行了强烈的冲击。

在诗歌领域,达达主义诗人以其离奇和颠覆传统的方式,打破了诗歌的形式和语言的限制,追求一种自由和反叛的态度。

达达主义诗人特立独行,对社会和传统价值观持怀疑态度,代表人物有特里斯坦·查拉、雨果·鲁伊斯·诺瓦斯等。

五、现代主义的多样化20世纪中叶以后,现代主义成为了一种多样化和多样性的诗歌运动。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诗人们以各种形式和风格创作着现代诗歌,呈现出不同的主题和情感。

例如美国的垮掉的一代,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以及中国的新诗潮等。

现代主义诗歌欢迎多样性和个性化的表达,赋予诗人更多的创作空间。

六、后现代诗歌的涌现在21世纪的今天,后现代诗歌成为了诗歌创作的新趋势。

诗歌发展脉络

诗歌发展脉络

诗歌发展脉络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自周代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以下是诗歌发展脉络的大致概述:
1.古典诗歌:古典诗歌是中国诗歌的主流,其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诗经》、《楚辞》和乐府诗等早期作品。

古典诗歌在唐代达到了高峰,出现了众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2.近现代诗歌:近现代诗歌是随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

代表诗人有胡适、郭沫若、徐志摩等。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和思想文化的变化。

3.当代诗歌:当代诗歌是指新中国成立后的诗歌。

这个时期的诗歌受到了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等。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4.流派与风格:中国诗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流派和风格,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主题思想,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5.传承与创新:中国诗歌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从古至今,许多优秀的诗人都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注重创新,使中国诗歌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总之,中国诗歌的发展脉络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经历了多个阶段和变化。

每个时期的诗歌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中国诗歌发展流变史概述

中国诗歌发展流变史概述

中国诗歌发展流变史概述
中国诗歌发展流变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古乐庙歌、风雅之辞、唐宋诗词等。

整个流变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代诗歌:古代诗歌主要体现在古韵和音律上,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和仪式感。

屈原、陶渊明等人的作品代表了这个时期的诗歌。

2.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以诗词创作为中心,涌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

杜甫、白居易、李白、苏轼等人的作品影响深远,形成了唐诗和宋词的两大经典。

3.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的诗歌有着明显的变化,更加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

如袁宏道、辛弃疾等人的作品,表现了对社会现实和个人遭遇的关注。

4. 近代诗歌:近代诗歌从庚子、辛亥革命时期开始,反映了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浪潮。

郭沫若、徐志摩、胡适等人的作品体现了对自由民主和人道主义的追求。

5. 当代诗歌:20世纪后期以来,中国诗歌进入当代阶段,表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部分诗人以抒发内心情感为主,而另一部分诗人则回归传统诗歌形式,注重语言的游戏和图像的构建。

中国诗歌发展流变史表明,中国诗歌在不同时代和社会背景下
不断变革和发展,吸收了各种文化元素,并不断创新,为中国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现当代诗歌发展脉络

中国现当代诗歌发展脉络

中国现当代诗歌发展脉络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阶段:1. 新文化运动时期(1917-1949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时期,诗人们主张抛弃古典文学的束缚,追求个人情感的表达和社会现实的关注。

代表诗人有郭沫若、萧红等。

2.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在战争的阴影下,诗人们对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渴望更加强烈。

他们通过诗歌表达民族抗战的决心和对敌人的愤怒。

代表诗人有徐志摩、艾青等。

3. 新诗运动时期(1945-1949年):新诗运动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一时期,诗人们开始追求诗歌的艺术性和现代性,尤其是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研究和借鉴。

代表诗人有艾青、徐志摩、臧克家等。

4.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诗歌创作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和压制。

大部分诗人被迫停止创作,一些与当时政治相契合的诗人被封为"革命诗人",而一些非正统的创作形式和题材被打压。

代表诗人有白石道、穆旦、刘庚等。

5. 改革开放后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文化环境日益开放,诗歌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诗人们开始探索新的创作语言和形式,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的变迁。

一些具有独特风格的诗人崭露头角,如北岛、杨炼、余秀华等。

总体来说,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发展脉络表现为从新文化运动期的社会现实关注到新诗运动期的艺术性追求,再到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创作限制,最后进入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创作时期。

这一过程中,诗人们的创作经历了不断的探索和转变,对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章:中国现当代文学 诗歌

第四章:中国现当代文学   诗歌

一句话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样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 • • • • • • • • • • • • • 青沈沈的大海,波涛汹涌着,潮向东方。 光芒万丈地,将要出现了哟——新生的太阳! 天海中的云岛都已笑得来火一样地鲜明! 我恨不得,把我眼前的障碍一概划平! 出现了哟!出现了哟!耿晶晶地白灼的圆光! 从我两眸中有无限道的金丝向着太阳飞放。 太阳哟!我背立在大海边头紧觑着你。 太阳哟!你不把我照得个通明,我不回去! 太阳哟!你请永远照在我的面前,不使退转! 太阳哟!我眼光背开了你时,四面都是黑暗! 太阳哟!你请把我全部的生命照成道鲜红的血流! 太阳哟!你请把我全部的诗歌照成些金色的浮沤! 太阳哟!我心海中的云岛也已笑得来火一样地鲜明了! 太阳哟!你请永远倾听着,倾听着,我心海中的怒涛!
• 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 学,1921年7月与成仿吾、郁 达夫等在日本组织成立创造社, 1923年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 国。1928年流亡日本,1937年 7月从日本回国。
• (2)主要作品:诗集《女 神》、诗文集《星空》、诗 集《前茅》、《恢复》,自 叙传《我的童年》、《反正 前后》、《创造十年》、 《北伐途次》,诗集《战声 集》等;
5、冯至:“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 人”(鲁迅语),主张情感、艺术 的节制。哲理、沉思。 日常生活—内在哲理—生命体验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冯至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我们都能让它化为尘埃: 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 象秋日的树木,一棵棵

中国新诗流派发展脉络

中国新诗流派发展脉络

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跨越了近九十年的中国新诗流派发展脉络。

20世纪20年代:1.湖畔派——因该流派诗人多聚集在西子湖畔而得名,是中国新诗最早的一个流派。

爱情,是湖畔派吟唱的主要内容。

代表诗人是冯雪峰、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等。

代表作品:冯雪峰《伊在》《卖花少女》,汪静之《惠的风》《我是死寂的海水》,应修人《含苞》,潘漠华《离家》等。

2.新月派——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写作。

代表诗人是徐志摩、方令儒、朱湘、陈梦家、闻一多、林微音等。

代表作品:徐志摩《沙扬娜拉》《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静夜》,朱湘《采莲曲》等。

3.象征派——早期现代诗歌的一个分支,更具有独立的象征主义特征。

代表诗人是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胡也频、蓬子等。

代表作品:王独清《但丁墓旁》,李金发《弃妇》《我背负了……》《里昂的车中》,胡也频《旷野》,穆木天《落花》《烟雨中》等。

20世纪30年代:4.现代派——这一流派的诗歌成就较大,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深远。

他们的创作,在艺术形式方面以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为源头,移植的倾向比较明显。

代表诗人有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废名、徐迟、林庚、金克木、玲君、施蛰存、路易士等。

代表作品:卞之琳《断章》,戴望舒《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何其芳《预言》《花环》,废名《十二月十九夜》等。

5.七月派——这一流派的诗人大多经历过人生的重大起落沉浮,深陷政治冤狱几十年,新时期得以“鲜花重放”,是跨越了三个时代的诗歌流派。

代表诗人有牛汉、艾青、罗洛、曾卓、绿原、鲁藜、彭燕郊、邹荻帆、胡风等。

代表作品:牛汉《我的家》《半棵树》《华南虎》,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礁石》,邹荻帆《花与果实》《走向北方》,曾卓《栏杆与火》《悬崖边的树》,胡风《为祖国而歌》,绿原《惊蛰》,鲁藜《泥土》,彭燕郊《冬日》等。

20世纪40年代:6.九叶派——顾名思义由九位诗人组成。

代表诗人有辛笛、陈敬容、郑敏、杜运燮、唐祈、穆旦、袁可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1919~1949)与戏剧、小说散文比较,中国新诗的80年发展是相对薄弱的。

小说毕竟还有鲁迅、沈从文、巴金和老舍;戏剧有曹禺、老舍和高行健;这些作家都得到了世界的承认。

而诗歌却缺少这样的人物。

中国新诗面对两个难以超越的高峰:一是中国古典诗歌,一是西方自莎士比亚以来的诗歌成就。

诗歌的存在必须有精粹成熟的民族语言,诗歌与语言联系最为紧密,而现代汉语才产生不到100年,用只发展了100年的尚处于年轻阶段的语言能写出成熟的诗歌来吗?中国新诗就它的超越对象来说是显得稚气了一些,但就其自身发展速度来说确是迅速的,而且是成绩斐然。

中国新诗只80年发展历程——现代文学的30年和当代文学的50年。

现代文学中的30年是新诗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A.第一个10年:1.尝试中的新诗胡适是“第一个白话诗人。

”他的《尝试集》(1920)是“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

个别诗歌具备现代汉语抒情形式,大部分诗歌仍不能摆脱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

同期诗人还有俞平伯(《冬夜》)、康白情(《草儿》)、沈尹默(《三弦》)、周作人(《小河》)、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等。

新诗的手法一是“白描”,二是比喻象征。

这样早期的白话诗也分为两类,一是运用白描手法的客观写实倾向,一是托物寄兴的现代主义倾向。

后者在传统诗歌里并不常见。

2.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郭沫若的《女神》(1921)是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它使诗的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重视与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让诗的翅膀真正飞腾起来。

“五四”时代的自由精神和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都在这本诗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湖畔派诗人”:汪敬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的爱情诗合集《湖畔(1922)。

“小诗体”:冰心《繁星》《春水》,宗白华《流云小诗》。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冯至的诗集《昨日之歌》是形式上的半格律体,处处体现出艺术的节制,后来的闻一多与之相似。

3.新诗的规范化——新月派如果说《女神》以“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彻底破坏精神,冲决了传统诗词的格律,新月派则应需而生,它以`北京《晨报副刊》为阵地,闻一多、徐志摩、朱湘、林徽因、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主张“理性节制情感”,闻一多倡导新诗的格律化,提出诗歌的“三美”理论:音乐美(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中国诗画相通理论)、建筑美(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红烛》、《死水》是他诗歌创作的集中体现。

徐志摩是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

飞动飘逸的诗情与对形式美追求相结合,使徐志摩总是抓住每首诗特有的“诗感”、“原动的诗意”,寻找相应的诗律。

《志摩的诗》是在不断的实验与创造中寻求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

4.早期象征派的诗歌穆木天提出纯诗的概念,主张诗歌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把纯粹的表现的世界给了诗作领域,人间生活则让给散文担任”,“诗的世界是潜在意识的世界”,诗是“内生命的反射”,“是内生活的真实的象征”。

其次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

说明是散文世界的东西。

”李金发的《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是早期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之作。

B.第二个10年:1.中国诗歌会是左联领导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继承前一个十年蒋光慈早期无产阶级诗歌传统,殷夫为代表。

特点:一是反映革命斗争和时代重大事件;二是强调诗歌的意识形态化,诗歌的主体并非诗人自己而是一个战斗集体;三是艺术表现上注重写实。

这多少背离了诗歌的本质即个体生命情感的宣泄。

2.后期的新月派抒情的重心转为“灵魂的战栗”,表现灵魂的战栗,和现代人精神的异化。

徐志摩的《猛虎集》、《云游集》是这方面的代表。

《再别康桥》属于这一时期,但情绪仍是前一时期的余绪。

新诗人的加入,如陈梦家、方玮德,多为徐志摩的学生。

在形式上进行“十四行诗”的转借与实验。

3.现代派诗人施哲存在《现代》发表的《又关于本刊的现代诗》,被看作是现代派诗歌的一个宣言。

强调要写纯然的现代诗,它在谱系上与早期的象征派诗歌相承;表现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辞藻排列成现代的诗形。

“诗坛首领”是戴望舒、卞之琳。

其中戴望舒以《雨巷》一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美称。

4.汉园三诗人1936年《汉园集》收入何其芳的《燕泥集》、李广田的《行云集》、卞之琳的《数行集》。

卞之琳最为瞩目。

他受到徐志摩和戴望舒的影响,为新诗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即由主情向主智的转变。

他是新诗历史上一位具有自觉哲学意识的诗人,其诗歌于平淡中出奇,因为他善于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哲学的穿透与开掘。

30年代现代派诗人中,另一位智慧诗的作者是废名。

他是一位东方化的现代诗人。

融入他灵魂的是佛道精义,是诗禅传统。

C.第三个10年:1.艾青在中国诗歌发展历史上完成了历史的“综合”的任务。

一方面坚持发展“中国诗歌会”诗人忠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克服扬弃其“幼稚的叫喊”的弱点,同时也批判地吸收了现代派诗人新诗艺术探索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诗歌艺术,他吸取了郭沫若式的激情,也吸取新月派的外在形式的追求,艾青使中国新诗开始追求一种内在的美。

成为第三个十年最有影响的诗人。

也是最早走向世界的中国新诗人之一。

2.七月诗派的出现抗战之初中国诗歌会与新月派、现代派诗人都唱起了民族解放的战歌。

抗战相持阶段经过诗歌审美艺术特征与政治宣传的争论,使人们对诗的内容与形式的认识达到新的水平。

出现很多把新诗的艺术探讨提高到理论高度的学术著作:艾青的《诗论》、朱自清的《新诗杂谈》、李广田《诗的艺术》、朱光潜的《诗论》。

在诗歌创作上对失落的诗歌个性有了自觉的追求,臧克家写出《泥土的歌》,戴望舒写出《灾难的岁月》,出现了风格的转化,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

在此期间影响最大的就是七月诗派。

此诗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胡风为中心,以《七月》等刊物为主要阵地形成的一个青年诗群。

代表诗人有:鲁藜、绿原、冀方、阿垅、曾卓、卢钿、方然、牛汉等。

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诗体为主要旗帜,在国统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从冯至等校园诗人到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

由西南联大朱自清、闻一多、卞之琳、李广田等老一辈诗人,和穆旦(查良铮)、郑敏、杜运燮、袁可嘉、俞铭传、王左良、赵瑞蕻等年轻诗人组成。

是历史的机遇把新诗的主要代表集中于这简陋的天地里,中国成名的、不成名的、已经成型的、尚未成型的诗人一起进入了人生与艺术道路上难得、少遇的“沉潜”状态。

这首先是生命的“沉潜”——这是一种经历了战乱中的流亡,有了丰富的生命体验以后的生命沉潜:他们面对现实与自然默思,将中国土地上生活的沉重与灾难潜入内心深处,将民族本位的、更具感性(非理性)的战争体验转化为(融入)个人与人类本位的、更具形而上色彩的生命体验与思考。

朱自清的《新诗杂话》、李广田的《诗的艺术》是其中最主要的成果,与同时期出版的朱光潜的《诗论》、艾青的《诗论》,同为新诗理论的经典著作;为新诗的发展寻找更丰富的艺术资源,他们的艺术探讨的触角既伸向中国古代诗歌(文学、文化)传统,同时开展了对西方文学经典的学习与研究,师生们以更加开放的眼光,与当代世界师潮进行直接的交流:冯至、卞之琳翻译和介绍了里尔克的诗歌与小说,燕卜逊则以当代英国诗人的身份开讲《当代诗》,而后期象征派诗人奥登这一时期的访华,使得40年代的校园诗人的创作以逼视(直面)现实、人生、自我的矛盾(分裂)为主要追求与特点的,而且他们将这种现实与灵魂的逼视上升为既保留个体的独特性,又是普遍、超越的人类经验和形而上的生命体验,同时又通过对现代诗的思维与语言的探讨与实验,将其转化为审美的形态。

这“知性的提升与融合”与“文本实验”的自觉,都是充分体现了校园诗歌的特色的。

冯至的《十四行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为中国新诗史上“最集中、最充分地表现生命主题的一部诗集,它是一部生命沉思者的歌”,它使中国现代诗歌第一次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

4.九叶派抗战结束后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回到北方(北京或天津),他们和在南方的辛笛、杭约赫、陈敬容、唐祈、唐湜,相互寻找,遥相呼应,彼此确认共性,远距离地携手走上上海的《中国新诗》这块诗垦地,这些人虽未曾谋面,但却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流派特征。

1981年他们中几位老诗人结集出版了他们当年的诗选《九叶集》,后来“九叶派”便成为海内外流行的称谓。

九叶诗派的走红,一方面因为40年代的诗歌得以在尘封中挖掘,另一方面因为他们中许多人在新时期又焕发了创作的青春。

也就是说九叶派作为40年代的诗歌流派,在80年代仍在活跃着。

在文学史上以穆旦为首的九叶诗人被称为“中国新诗派”。

他们强调:一是诗的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二是极端重视日常语言及说话节奏的应用。

“只有变化多,弹性大,新鲜,生动的文字与节奏才能适当地,有效地,表达现代诗人感觉的奇异敏锐,思想的急遽变化。

”强调诗的思维和语言的基本改造,这是中国新诗派的特征,也集中体现了它的反叛性与异质性,这恰恰是与早期白话诗的主张遥远呼应。

这一派的诗人在80年代能复兴和重新被认同,也许正因为它与当代诗歌有着审美价值的一致性。

或者说中国新诗派是对现代中国新诗30年发展的一个总结,是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形成做了一个准备。

最能体现中国新诗派的这种反叛性与异质性的,无疑是它的代表诗人穆旦(1918——1977)。

穆旦在他的代表作《被围者》里,这样写着他的新发现:“一个圆,多少年的人工我们的绝望将使他们完整。

毁坏它,朋友!让我们自己就是它的残缺,比平庸要坏——闪电和雨,新的气温和希望才会来灌注:推倒一切的尊敬!因为我们已是被围的一群,我们翻转,才有新的土地觉醒。

……”早期白话诗人所提出的建立现代新诗的思维方式与情感方式的历史任务,到穆旦这里开始得到了初步的落实,这自然是意义重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