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诗歌赏析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资料

第一章《诗经》第一节关于《诗经》一、关于《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共收作品 305 篇。
其时代,上起西周初期下至春秋中叶约500 年的历史,而“小雅”中的笙诗六篇,有目无辞,不包括在内。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它们的创作年代很难一一具体确定,但从其形式与内容来看,可以大体认为:“周颂”全部、“大雅”的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的全部则是东迁以后至春秋中叶的作品。
二、《诗经》成书的年代汉代的学者有人认为《诗经》三百篇是经过孔子删订而成的,如司马迁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史记·孔子世家》)弦歌诗章可能是事实,但删诗说不可信。
因为孔子不止一次说过“诗三百”的话,可见他看到的正是和现存《诗经》篇目大体相同的本子。
又,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乐,鲁国乐工为他所奏的各国风诗的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其时孔子才八岁,显然不可能删订《诗经》。
一般认为《诗经》最后编定成书时间,不会在孔子出生之后,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
三、《诗经》作品的收集《诗经》三百篇形式上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诗,且有基本一致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所包括的地域又很广。
这样上下数百年、方圆数千里且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收集起来,与周代朝廷对诗歌的重视并建立采诗、献诗的制度有关。
关于采诗制度,《汉书·食货志》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名词解释、古诗赏析(秦汉魏晋南北朝)

名词解释1、山水诗:是指以自然景物特别是山川河流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
2、永明体:齐永明(齐武帝年号,公元483——493)年间,周颙依据和模拟佛经的读音,把汉字定为四声(平、上、去、入),著有《四声切韵》(书已佚)。
接着沈约等人又根据四声和双声迭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诗歌声律中应该避免的“八病”的主张,并结合建安以来诗歌逐渐讲究对偶、词藻、用典、雕琢的技巧,创造出一种新体诗。
因它产生于永明年间,被称为永明体。
它为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古体通向近体的桥梁。
3、宫体诗:从梁后期到陈代(531——589),诗坛上,特别在贵族和宫廷、中流行着一种轻艳柔靡的诗体,时人号之曰“宫体”。
这种诗以描绘女性体态容貌与生活为重要内容,风格绮丽轻靡。
“宫体”之名,始于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宫”即太子所居之东宫。
《梁书·简文帝纪》载萧纲自己的话云:“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
然给于轻靡,时号‘宫体’。
”4、汉赋:汉赋有大赋和小赋之分。
大赋多写宫观园林之盛以夸炫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在铺陈夸饰之后,篇末每每加上一个“讽谏”的尾巴,篇幅较长,规模壮阔,好些是长达千言以上的巨制;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韵文和散文相夹杂,铺陈排比,文辞瑰丽,并喜用冷僻字眼以示高奥典雅;句式不拘,以四言六言为主,也有三言、五言、七言,甚至长达十言以上者。
句段之间常选用恰当的关联词语作为承接的机纽。
小赋多为抒情写志的作品,篇幅比较短小, 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
5、七体:《七发》篇幅宏大,描写铺陈,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
自此以后,这种以七段成篇的结构体制,引起后来许多作者的模仿,而形成赋体文学中的一个专体,号为“七体”。
6、四史:《汉书》又名《前汉书》,跟《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列称为《四史》,是我国正史中的名著。
7、《史记》:《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魏晋南北朝诗选评

魏晋南北朝诗歌大全及赏析1、《饮酒·其五》魏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释义: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2、《赠从弟》魏晋: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释义: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3、《敕勒歌》南北朝:乐府诗集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释义: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4、《山中杂诗》南北朝: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释义: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
鸟儿欢快地向房檐上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轻轻地飘了出来。
5、《赠范晔诗》南北朝:陆凯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折花一作:折梅)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释义:遇见北去的驿使就去折梅花,托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
江南别没有更好的礼品相送,姑且把一枝梅花送去报春。
1、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
——《梅花落》鲍照2、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魏晋南北朝典型诗歌赏析及练习(含答案)

魏晋南北朝诗歌赏析龟虽寿【汉】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
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赏析:《龟虽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观沧海》是一致的。
但《观沧海》是写景诗,以景抒情。
此篇则完全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抒怀言志之作。
这首诗写于北伐乌桓胜利的归途。
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在古代,这已是将近暮年的年龄。
虽然刚刚取得了北伐乌桓的胜利,踏上凯旋的归途,但诗人想到一统中国的宏愿尚未实现,想到自己已届暮年,人生短促,时不我待,怎能不为生命的有限而感慨!但是,诗人并不悲观,他仍以不断进取的精神激励自己,建树功业。
《龟虽寿》所表达的正是这样一个积极的主题。
练习:1、诗中用两个转折比喻说明死之不可避免,揭露了神仙长生不老的虚妄的诗句: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成雾,终为土灰。
2、诗中阐述作者人生哲学生命长短不是由天决定,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饱含朴素的辩证见解: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3、抒发诗人情怀,表明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开头四句分别写神龟和腾蛇,诗人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①告诫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神龟寿命再长,腾蛇本事再大,也难免一死,人生也是这样,自然规律不可逆转。
②托物起兴,托神龟、腾蛇之物,引出下文对人生的感慨。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这样的人生态度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神?请简要分析。
①人生有限,要不停地奋斗拼搏,即使到了晚年,胸中也要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保持永不消沉的勃勃雄心。
魏晋南北朝诗歌评析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讲之魏晋南北朝诗歌赏析学院:xxxx学院班级:xxxx 姓名:xxx 学号:xxxxxxxxxxx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战争连绵不断。
在这个特别的乱世时代,诸多文化交替,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并且涌现出了大批的文人雅士,甚至不乏像曹操这样满腔抱负的乱世枭雄。
对于曹操的诗歌,我有一些看法想谈谈。
就以《观沧海》为例:《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四言古体诗,先看标题,《观沧海》的“观”字有一种统领全诗的意义,是全诗的线索。
接下来的诗歌内容以“观”字展开,分为实景与虚景。
前四句为实景,后两句为虚景。
曹操登上碣石山,看到澎湃的大海,心中的壮志豪情油然而生。
但他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借描绘波涛汹涌的大海来抒发自己的壮志。
他先写出自己所观到的实景,有静又有动。
动的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分别写了大海在远景与近景时的大海,前一句先描了个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到了后一句,面对瑟瑟秋风,诗人心中仍激荡着无限壮志,如同所看到的汹涌起伏的大海;静的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远处竦峙的山岛让大海看上起更加壮阔,草木茂盛丰美,不惧萧瑟秋风,给人一种盎然的诗意。
描绘完自己看到的美丽实景,诗人开始了他的想象。
后面这两句为诗人看到浩荡的大海所想象的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意思是“匆匆远行的日月,就好像出自大海之中,灿烂无比的满天繁星,就好像出自大海间。
”这是全诗最能展现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了,也奠定了全诗苍凉慷慨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从实到虚,动静结合,诗人将眼中景、胸中情交融,即把大海浩瀚无垠,吞吐日月的恢弘之景与自己踌躇满志,意气昂扬,雄心勃勃,气吞山河的心情完美的融合,再用诗句表达出来,不愧为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
自制律诗《临窗叹秋景》独居庭院深,倚窗叹斜阳。
诗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

诗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
这时期的诗歌创作大致上沿着两条道路发展:一条是建安的道路,着重表现社会政治的内容,追求慷慨、刚健的风格;另一条是太康(以陆机为代表)的道路,内容上远离现实,追求华美的形式。
并且最终是后一条追求形式华美的道路占据了统治地位。
先从诗歌形式方面来看这个时期诗歌的发展:1、五言古诗的兴盛魏晋南北朝是文人五言诗大发展的阶段,五言诗代替了四言诗,超过了辞赋,在文坛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时期五言诗的发展,出现了三个高潮。
建安时期是五言诗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曹氏父子是当时诗坛上的中心人物,其次有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钟嵘《诗品》)。
这时期的诗人,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民歌,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在艺术上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也叫“建安风力”魏末正始时代的阮籍、嵇康,其作品虽然失去建安文学的积极进取精神,但表现了在世族压抑之下的苦闷与抗议,与建安风骨是一脉相承的,可看作是第一个高潮之后的余波。
西晋太康(武帝280—289)年间,是五言诗发展的第二个高潮。
文坛上出现了更多的作家,有三张(载、协、亢)、二陆(机、云)、两潘(岳、尼)、一左(思)等。
但除左思外和稍后的刘琨(“感乱”诗)、郭璞(《游仙诗》)能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的传统,写出较有充实内容和深厚感情的作品外,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一大批士族诗人,却片面地一味追求诗歌形式及词藻的华美,写出的作品社会内容比较贫乏,只是在诗歌的形式美方面下足了功夫,积累了经验。
南朝元嘉(宋文帝,424—453)三雄谢灵运、颜延之、鲍照的诗作,使五言诗的发展形成了第三个高潮。
在这稍前,东晋末年出现了杰出诗人陶渊明,他开创了田园诗派,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
2、七言诗和杂言诗的确立一般说来,文人创作的七言诗,始于曹丕的《燕歌行》;杂言诗则始于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
魏晋南北朝

前期代表作《白马篇》、《名都篇》等。 《名都篇》: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宝剑值千金,被服丽且鲜。斗鸡东郊道, 走马长楸间。驰骋未能半,双兔过我前。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 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观者咸称善, 众工归我妍。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脍鲤臇胎鰕,炮鳖炙熊蹯。 鸣俦啸匹侣,列坐竟长筵。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白日西南驰, 光景不可攀。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
谢灵运尝云: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敏捷,安有继 之?(李瀚《蒙求集注》) 汉、魏以来,二千余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 号为众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 已。(清· 王士祯《带经堂诗话》)
曹植的诗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多抒发远大理 想和宏伟抱负。曹植后期生活发生了根本改变,诗 歌创作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多是表达壮志难酬, 备受猜忌的压抑和郁闷的心情,过去那种乐观精神 和洒脱不羁的风貌被或浓或淡的忧思愁绪所取代。
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 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 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 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刘桢《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
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其四言诗,抒写胸怀,慷慨苍凉,已摆脱《诗经》 的影响,汉人更不可比。 《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写出了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 性格。 诗歌以雄健的笔力,生动饱满地描绘了沧海的形象。大海那吞吐日 月、含孕群星的气魄,也正是诗人博大襟怀的影写。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译文及赏析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译文及赏析汉乐府民歌三首平陵东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
劫义公,在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
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
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
【注释】平陵:汉昭帝陵墓,在今陕西咸阳西北七十里处。
劫:劫持;绑架。
高堂:官府衙门。
走马:善跑的马。
追吏:逼人的官吏。
恻:悲痛。
漉:渗出;榨出。
犊:小牛。
【译文】平陵东,陵上种上松柏桐,不知何人劫走我义公。
义公被绑在公堂下,逼他交钱百万,还有两匹善跑的马。
交两匹马,实在难,看见那追缴的官吏我心悲痛。
心悲痛,血和泪水齐流出,回去告诉我家,卖掉那条黄牛犊。
【赏析】这是一首典型的汉乐府民歌。
大意是说:一个善良的人平白无故地被人绑架去敲诈勒索,被逼无奈,只好叫家人把小黄牛卖掉凑钱来赎身。
诗中虽未直言谁是绑架者,只说“不知何人”,但后来写到“义公”是被劫持到“高堂下”,且面对的是“追吏”,可见绑架者至少是和官府串通一气的。
综观这首叙事诗,情节简单,却又起伏不断;叙述平淡,却又极讲究章法,能在关键处画龙点睛而发人深省。
冷峻的叙事中寓有褒贬,让人明显见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与罪恶。
而这,正是汉乐府民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即以叙事为主要表现形式,真实、广泛、深刻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全诗共四句,分四个层次。
自第二层以下,每层头三个字重复上一层末的三个字。
这种写法古称“顶针”,是民歌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可使全诗脉胳连贯,且层次分明,也使得情感在反复渲染中得以步步加深。
枯鱼过河泣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
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
【译文】枯鱼被人带过河,走到河上伤心泣,何时才能思后悔,即使后悔也来不及。
写信给鲂鱼和鲇鱼,告诉他们,千千万万慎出入。
【赏析】此诗属汉乐府杂曲歌辞,是一首寓言诗。
“枯鱼”就是干鱼。
诗中写一个遭到灾祸的人以枯鱼自比,警告人们行动小心,以免招来祸患。
开头两句突兀而起,奇峭警拔。
诗中说:一条枯鱼过河时,不禁伤心痛哭,悲叹现在后悔已来不及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鲁迅称“曹丕的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 代”
• 这一时期文学繁荣的另一标志是文学集团 的空前活跃。
• 先后出现了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邺下集 团”,
• 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
• 以陆机、左思为代表的“二十四友”,
《赠白马王彪》
全诗共七章,感情丰富复杂:旅途的艰辛,骨肉分 离的悲伤,对人生的失望,对曹丕不敢明言的怨恨,对 监视者的诅咒,兄弟之间强作达观的慰勉等等,层见错 出,真切感人。而且诗中还出现了一种从根本上对人生 表示怀疑、否定的倾向。这是因为,曹植既不能放弃对 人生价值的追求,又看不到现实矛盾有任何解决的可能。 天命可疑,神仙虚妄,人生无常,现实世界一片黑暗。 本来建安文学具有一种慷慨激昂的基调,但这种基调是 建立在对人生价值追求的自信自负的基础之上的。当严 酷的政治现实粉碎了这种自信自负之后,诗歌的格调就 随之改变。由此开启了“正始诗风”。但从根本上说, 曹植早期诗歌的激昂之气与后期诗歌的悲哀情调有相通 之处。正是由于建安文人对于人生自由和生命价值有着 强烈的追求,当这一追求受到打击时,他们的悲哀才如 此强烈。
• 谢灵运尝云: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敏捷,安有 继之?(李瀚《蒙求集注》)
• 汉、魏以来,二千余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 所号为众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 人而已。(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
二、曹植的创作。
• 曹植的创作,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 前后两期。
• 蔡琰(生卒不详,其父生卒年为132—192, 琰当大致与曹操同时代)。
曹操、曹丕、曹植与建安文学
一、曹操 1、曹操的生平。 史称: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 雄。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
• 一、政治家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魏蜀吴 三国君主之中能力最强 ,创立屯田制 ,解决了粮 食危机问题。
• 另一个是形式多种多样,四言、五言、 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有。但成就较 高的是五言诗和七言诗。
《杂诗》其二
•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 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弃置勿复陈, 客子常畏人。
小结
与曹操相比,曹丕的诗表现出新 的变化:
(1)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2)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 用 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 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 创造上。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附:毛泽东《浪淘沙》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 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之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 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返回
• 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变迁 ,带来了诗歌的变化 .
• 题材方面:出现了咏怀诗、咏史诗、游仙诗、玄言 诗、宫体诗,以及陶渊明创造的田园诗,谢灵运 开创的山水诗等;
• 诗体方面,五古更加丰富多采,七古也有明显进 步,还出现了作为律诗开端的“永明体”,中国 古代诗歌的几种基本形式如五律、五绝、七律、 七绝等,在这一时期都有了雏形;
曹操《苦寒行》赏析
• 。《苦寒行》反映了行军作战中,将士 们艰难奋战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广大 士兵的同情之心。诗人能将战争之苦体 会得这样深刻而且与普通士兵产生共鸣, 真是难能可贵。诗中表现出的对人民和 士兵的同情,本是诗人真情的流露,人 性的表达,再加上诗风的慷慨悲凉,更 凸显震撼人心的力量。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建安风骨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196一220),共25年。 文学史上的“建安”,实际上包括汉末到魏初的一 段时期(到曹植死为止),代表作家为三曹、七子 和蔡琰。这一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是:真实地反映 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 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 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在艺术精神上继承汉乐府的 现实主义传统,形式上亦带有鲜明的民歌风调。作 品内容充实,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 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 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
曹植后期因受到曹丕的压制、猜忌甚至迫害,
心情忧愤悲伤,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发生显著变化, 早期的那种豪迈气概和开朗的情调消失了,代之 出现的是反映个人命运的失望和对曹丕政治集团 的不满和怨恨。在他的后期诗文中,主要表达由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充满着受压迫 的苦闷与痛苦,和预感到生命即将在屈辱与碌碌 无为中消耗,失去其应有价值而产生的悲哀,以 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他的前后期的诗歌创作, 内容和风格明显不同。他的诗歌是政治悲剧与诗 歌才华的展现。他的后期诗歌,又开启了正始诗 风。
《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
神龟虽寿,尤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评赏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二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大幅度 的勾画出战乱时代百姓悲惨的生活 画面。明·钟惺评此诗:“汉末实录, 真诗史也。”全诗充满着强烈的爱 憎感情,言简意赅,悲慨深沉。
《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 为之摧。 •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 夹路啼。 •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 多所怀。 •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 正徘徊。 •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 同时饥。 •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 悠悠令我哀。
•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其 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 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词藻丰富 华美,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 韵律、色调和谐;讲究谋篇布局。风格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魏晋南北朝诗歌
绪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起讫及分期:
东魏→北齐
汉魏
北方十六国→北魏
末 蜀 西晋
西魏→北周
建吴
隋安Biblioteka 南方东晋 →宋→齐→梁→陈
↓
↓
(196)………(约400年)……………………(589)
返回
• 魏晋南北朝又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 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各种 学说同时并兴,玄学的兴起,佛教的兴盛, 道教的风行,使汉代定于独尊的儒学相对 衰微,
• 这是一首独具特色的游宴诗。它通过歌舞 酒宴上乐极悲来的感情变化,深 刻地展 示了建安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人生短促 的苦闷和建立不朽功业的渴求 交织成这 首诗的主题,表现出“雅好慷慨”的时代 风格。
《名都篇》
• 名都多妖女,洛阳出少年。宝剑值千金, 被服丽且鲜。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 驰骋未能半,双兔过我前。揽弓捷鸣镝, 长驱上南山,左挽因右发, 一纵两禽连。 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观者咸称善, 众工归我妍。我归宴平乐,美酒斗十 千......”
• 内容上:主要有二:一是用乐府记时事, 二是用乐府抒壮怀。
• 风格上:苍劲有力,慷慨悲凉,文学 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 二、军事家: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 三、文学家:
• 1、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 2、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 3、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 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特色,充满积极 进取的精神,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 健沉郁。
2、曹操的诗歌创作。
• 形式上:主要用四言为主的乐府古题, 抒写全新的时代感受。
二、曹丕:
曹丕在文 学上的贡献, 主要表现在两 个方面:
• (一)他的《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 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典论》是一部学 术性的著作,已逸,《论文》是其中唯一 保存下来的一篇。涉及到文学的价值、作 家评论、作家的气质、作品的风格、文体 的区别等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 为此后的文学批评理论的繁荣开了先河。
• 前期诗歌的内容,一是反映战争和动乱,如《送 应氏》,情调悲凉,如同他父亲的诗一样。二是 抒发理想和抱负,呈现出一种豪迈气概,洋溢着 乐观和浪漫的情调。富于进取精神和自负自信的 少年意气。
箜篌引
• 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中厨办丰膳, 烹羊宰肥牛。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 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乐饮过三爵, 缓带倾庶羞。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 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 。谦谦君子德, 磬折何所求。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 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生存华屋处, 零落旧山丘。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
• 以沈约、谢朓为代表的“竟陵八友”等。
• 这些文学集团的出现促进了文学的兴盛, 造成一些新的文学现象的产生,促进了文 学风格的多样化。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196)开始, 到隋文帝统一中国(589)结束,约400年的文学 史。
建安文学
正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