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爱国古诗《关山月》赏析

合集下载

陆游《关山月》原文、注释及解析

陆游《关山月》原文、注释及解析

陆游《关山月》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关山月[宋] 陆游和戎诏下十五年②,将军不战空临边③。

朱门沉沉按歌舞④,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⑤,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⑥,沙头宽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⑦。

遗民忍死望恢复⑧,几处今宵垂泪痕!〔注释〕①本篇选自陆游《剑南诗稿》。

是作者于宋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初春在成都范成大幕府任参议官时所作。

关山月,汉乐府横吹曲旧题。

②和戎诏,指“隆兴和议”。

孝宗于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下诏,以“和戎”及派遣金国通问使等交朝臣讨论,次年即与金议和,至陆游作此诗正十五年。

和戎,古指与外族讲和;这里是指宋王朝对女真(金)贵族屈服。

③临边,巡守边境。

临,到。

④朱门,古代贵族豪门的住宅,因其门多漆为朱红色,故称。

沉沉,形容屋宇深邃。

按,打拍子。

⑤戍楼,边地用来警戒、守望的岗楼。

刁斗,古代一种军用锅,铜制,有柄,三脚,晚上兼用作巡守报更的器具。

⑥笛,指羌笛。

王昌龄《从军行》有“更吹羌笛关山月”句。

⑦逆胡,指女真(金)贵族统治集团。

金自建国至灭北宋,已传国五世。

⑧遗民,指北方沦陷地区的民众。

〔解析〕《关山月》是宋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作者五十三岁在成都时所作。

当时诗人虽被罢职闲居,但寂寞中不忘恢复失地,悲愤中更向往战斗。

由于宋高宗长期采取投降政策,南宋王朝一次又一次地向金屈辱求和,继绍兴和议(公元1154年)之后,又签订了隆兴和议(公元1164年)。

这次和议不仅被金索去四州之地和岁币20万,且议定宋金为侄叔之国,这实际上等于承认了金国统治者继续侵占中原的合法性,统一祖国的大业再次被葬送。

诗人胸怀壮志,但始终报国无门,只好把一腔爱国热情倾注于笔端。

七言古诗《关山月》就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爱国诗歌。

作者借戍边将士的口吻评述时事,抒发对朝廷文恬武嬉不图恢复失地的愤恨。

全诗十二句,四句一层,共分三层。

首句“和戎诏下十五年”,即点明时代背景,揭示出造成诗人所痛恨的社会现实的总根源。

古代诗歌赏析陆游《关山月》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陆游《关山月》阅读练习及答案

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关山月(宋)陆游和戎诏下①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注:①和戎诏下:隆兴元年,宋军在符离之战败绩后,与金议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山月”本是乐府旧题。

这首诗共十二句,从体例来看,是一首七言古体诗。

B.全诗每四句一转韵,每四句一场景,描绘了一幅幅沉郁悲壮的时代画卷。

C.“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两句蕴含着作者对长年战乱,战死沙场的将士的同情。

D.全诗以“和戎诏下”为背景,既写了统治者,又写了将士遗民,有很强的概括性与抒情性。

16.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六、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音乐课上,古筝老师弹起了欢快的乐曲,我们眼前立刻浮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令神仙感动、神物起舞的梦幻境界,大家听得如痴如醉。

(2)雨后,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引得游人纷纷举起相机,拍下那婀娜的倩影。

(3)有老友来访,爷爷洒扫庭除,开启蓬门,延客就餐,席间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客至》)两句,对穷乡僻壤、酒菜欠佳表达歉意,但内心的喜悦一览无余!15.C“长年战乱”错误,在这和戎诏下的十五年中,边关没有战事,相安无事。

应是对老死沙场、不得归乡的戍边将士的同情。

16.前四句刻画了“和戎诏下”后统治者沉迷歌舞苟安享乐,战备废弃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的批判与愤慨;中间四句,表达了空有报国之志、壮志难酬的激愤和对老死沙场、不得归乡的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后四句写中原长期为异族占领,遗民盼望恢复的愿望无法实现的现状,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与痛心。

李白《关山月》全诗及赏析

李白《关山月》全诗及赏析

李白《关山月》全诗及赏析李白《关山月》全诗及赏析《关山月》是汉代乐府歌曲之一,属于“鼓角横吹曲”,是当时守边将士经常在马上奏唱的。

李白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笔法独到,翻古意而又有所创新。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白《关山月》全诗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处】唐·李白《关山月》【原文】《关山月》[唐] 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翻译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将军不作战白白地来到边疆。

深广、壮丽的贵族府里按着节拍演歌舞,马棚里的肥马默默死去、弓弦朽断。

守望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月落,三十岁参军到如今已经白了发。

从笛声里谁人知道壮士的心思。

月亮白白地照射着出征将士的骨头。

中原一带的战争古代也听说有,但哪有异族统治者能在中原传子传孙?沦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复国,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众在流泪!注解:胡:这里指吐蕃。

① 关山月,属乐府“鼓角横吹”曲,多写离别的哀伤。

唐玄宗开元后期和天宝年间,唐王朝与外族不断爆发战争。

李白借此乐府旧题,写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

② 天山,祁连山,位于甘肃省西北部。

匈奴语呼天为“祁连”,故祁连山亦称天山。

③ 玉门关,为古时通往西域的要道,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

此处泛指西北边地。

④ 下,出兵。

白登,山名,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东。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高祖刘邦曾在白登山附近与匈奴作战,被围困七日。

窥,窥伺,侵扰。

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东北部,唐军在此曾多次与吐蕃交战。

⑤ 戍客,指戍边将士。

⑥ 高楼,戍边将士妻室的居所。

韵译:皎洁的月亮从祁连山升起,轻轻漂浮在迷茫的云海里。

长风掀起尘沙席卷几万里,玉门关早被风沙层层封闭。

白登道那里汉军旌旗林立,青海湾却是胡人窥视之地。

陆游:关山月

陆游:关山月

陆游:关山月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关山月》作者:陆游原文: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注释:1、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2、和戎:原意是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实指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至作者作此诗时,历时为十五年。

3、边:边防,边境。

4、朱门:红漆大门,借指豪门贵族。

沉沉:形容门房庭院深邃。

按:击节拍。

5、厩(jiù):马棚。

肥死:马棚里的马不用,渐渐死去。

弓断弦:弓很久不用,绷的弦都断了。

6、戍楼:边界上用以守望的岗楼。

刁斗:军用铜锅,可以做饭,也可用来打更。

7、笛里:指以笛吹奏的曲调声。

翻译: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将军不作战白白地来到边疆。

深广、壮丽的贵族府里按着节拍演歌舞,马棚里的肥马默默死去、弓弦朽断。

守望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月落,三十岁参军到如今已经白了发。

从笛声里谁人知道壮士的心思。

月亮白白地照射着出征将士的骨头。

中原一带的战争古代也听说有,但哪有异族统治者能在中原传子传孙?沦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复国,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众在流泪!赏析:当淳熙二年(1175年),陆游几经调动再回到成都时,范成大也以四川制置使的身份来到这里,旧友异地相逢,十分亲热,常在一起饮酒酬唱。

陆游原本豪放不羁,这时因抗金的抱负与个人的事业都受到挫折,更是借酒浇愁,放浪形骸。

因他“不拘礼法”,被一些人讥为“颓放”(《宋史》本传),并于淳熙三年被罢去知嘉州的官职。

陆游索性自号“放翁”,表示对抗和蔑视的态度。

但尽管他外表上旷达颓放,饮酒寻乐,内心却常常充满了忧患、愤慨和悲哀,我们从他这一年所作的《关山月》可以看到。

《关山月》这首诗较好地体现了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比较完美的作品。

【陆游爱国古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陆游爱国古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陆游爱国古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1、《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贱清旧京。

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蛩鸣?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哀丝豪竹助剧饮,如矩野受黄河倾;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万人惊。

国仇末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何当凯还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2、《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参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3、《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4、《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5、《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快乐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6、《金错刀行》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辉。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参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7、《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8、《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尽泪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9、《示儿》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爱国情怀的诗句1、《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快乐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浅论陆游诗《关山月》的爱国情怀

浅论陆游诗《关山月》的爱国情怀
战用 的弓弦已经折断。驻扎在楼 上报更 的士兵们的 声音似乎 可以把月亮催下来 , 许 多将士 自 3 O岁从军 以来 。 如今 已满头 白发 , 苍老不已。 羌笛声声从边疆传 来, 谁能知道这声音 中蕴含着壮士们渴望 国家和平的 心呢?在 皎洁 的月光下 , 地上满是 出征后将士们战死 沙场的 白骨。 在 中原一带 , 打 仗之事古代也发生过 , 但 哪有出现 异族统治者在这里生生不息 、名扬千古 、 子 孙万代 的呢?沦 陷的地区 的人 民生活在水深火热 当 中, 渴望着能够早日复 国。 为了这事而在今天晚上, 到 底有多少地方 国破家亡的老百姓在暗 自流泪呢? 这首诗所表达 的主要是 陆游的爱国情感 。在 他 的人生经历 当中 ,他 深深地感 受到 国家 的重 要。 因 此 ,爱 国是他所有 诗中永远不 变的主题 。在这首 诗 中, 诗人 运用了虚实相生 的写作手法 , 将现实 中所 看 到的实 际情况 与想 象中的景象相 互呼应 ,也将 中原 这同一个地方 的国家情况用古今来 对比 ,跨越 时间 的界限 , 抒 发人们渴望复 国的热切愿望 , 表现人们 失 去国土的悲凉心境 。 全诗虽然只有短短 数行 ,但却将 整个南宋社会 现实勾勒 了出来 , 寥寥数十字 , 刻 画出形态万千 的人 物生活状态及其思想情 感。当时的人们 , 由于外族 的 侵 占, 正处在水深火热 当中, 民不聊生 , 生灵涂炭 。正


陆游 2 1 0】 , 字务 观 , 出生在 词作 家辈 出 的宋代 , 然而他 却以写诗而名 垂千古 , 他在诗坛 的地 位可 以通 过一个小故事 说 明。有 一天 。宋孝 宗问群 臣: “ 当今 之世 ,有没有 达到和唐 朝诗仙李 白一样 境 界 的诗人? ” 百 官异 口同声地提 起 了陆游 , 后来 陆游 就有 了“ 小李 白” 的美称 。陆游所创作 的诗歌大 多表 达 的是 自己满腔的爱 国主义情怀 ,他 的诗作 可以说 是我 国爱 国主义文学发展 的一个 高峰 。在他 6 0年的 创作生涯 中 ,表现爱 国主义思想 的诗歌几乎 占据 了 他的整个生命 。 陆游诞生 在宋金战争 的烽烟之 中 ,从小就饱 受 战争带来 的疾 苦 ,这 自然就形成 了他 的忧 国忧 民的 思想感情基础 。陆游十余 岁时就 已经熟读 陶渊 明、 王 维、 李 白的诗 句 。 1 2岁就能够作 诗 , 1 7岁时就 已经 有 了自己的名篇 , 2 9岁进京赶考 , 名字位居秦桧 之孙 秦 埙之前 , 因而触怒了秦桧。 第二年的礼部考试 , 主考官 又将陆游之名排在秦埙之前 , 秦桧竟 然将 陆游之名直 接除去。直 到秦桧死后 3年 , 陆游才真正得到重用。 陆游 的一生充 满 了坎坷 , 仕途 上不得志 , 曾经被 秦桧多次打压 。陆游在政治 上极力主 张抗击外来 入 侵者。 但 这和朝廷 内大 多数 当权者 的意见相 左 , 因此 屡屡受到排斥。中年 时期 , 陆游进入蜀地抗金 。多年 的从军生涯 , 极大地丰 富了他 的诗 歌创作素材 , 代 表 作有《 剑南诗稿》 《 南唐 书》 《 老学庵 笔记》 等。这些 诗 篇都突 出地体现 了陆游 的爱国主义情 怀。在那个 年 代里 , 陆游主张积 极扩 充军备 , 要 求“ 赋 之事 宜先 富 室, 征税 事宜覆大商 ” , 坚决抵抗外来入 侵 , 因而一 直 受到朝廷 昏官的贬 斥 ,但 陆游丝毫没 有因此而减 少 自己的爱 国情怀 , 即使是 晚年退 隐家乡 , 也 仍然不忘 收复中原的坚定 信念。 陆游一生勤于创作 ,流传于 世的诗篇就有 9 3 0 0 余首, 题材极 为广 泛 , 内容 相 当丰富 , 其 中 以抗 金 的 爱国主义诗歌最具有时代精神。陆游一生的创作 , 大 致可 以分 为三个 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少年至 4 6岁入 蜀地 之前 ,这个 时期 陆游 的创作 风格 主要 偏向于文 学 方面 , 作 品都是文学形式 上的 内容 , 并没 有得到生 活 上的充 实。这一时期的诗歌 传世的也就 2 0 0余首。 第 二个 时期是从进入 蜀地之后 至 6 4岁罢官 回乡 , 这 时期 陆游充满 了顽 强的抗战斗 志 ,诗词 中洋溢着 爱 国的热情 。这是 陆游诗歌成熟 的时期 。在将近 2 0 年 的时间内 , 流传下来 的不朽诗篇 多达 2 4 0 0首。第 三个 时期是 陆游回 乡之 后直至终老 一生 ,这 时陆游

《关山月》原文赏析

《关山月》原文赏析

《关山月》原文赏析《关山月》原文赏析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作者】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

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

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

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注释: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

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

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困七日。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

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诗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诗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

这末了四句与诗人《春思》中的“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同一笔调。

而“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又与王昌龄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同步。

《关山月》原文赏析2《关山月》作者: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原文注释】:1、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

赏析:陆游《关山月》

赏析:陆游《关山月》

赏析:陆游《关山月》赏析:陆游《关山月》导语:《关山月》充分地体现了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比较完美的作品。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陆游《关山月》赏析,欢迎阅读!《关山月》是乐府旧题,属于西域军乐中的横吹曲,一半用来表现边塞战士的怀人思乡之情,声调悲凉哀怨。

陆游却运用来抒发爱国愤世的思想感情,内容丰富充实,情调悲壮激越,在艺术上表现了很大的创造性。

陆游是一个胸怀强烈爱国热情的伟大诗人,曾经在宋孝宗乾道八年到达陕川交界处的抗金前线。

他感到这正是他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大好机会。

然而,由于南宋朝廷内部政治原因,排挤主战派,所以不到一年,陆游便被南调至远离前线的内地成都。

从南郑前线撤到成都,本来心中就十分苦闷,加上在写这首诗的前一年,当时在嘉州(今四川乐山市)任知州的陆游又被指斥“燕饮颓放”而被免官,改为主管台州桐柏山的崇道观。

在这样残酷的打击面前,诗人并没有消极颓放,沉溺于个人的不幸之中,而是更深切地关心国家,关心人民,怀着更强烈的爱和恨,发出更加高昂的爱国主义歌唱。

这首《关山月》就集中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崇高的思想感情。

他在题作“初自南郑来成都作”的《汉宫春》词中,发出了“何事又作南来”的沉痛感慨。

又由于陆游一直坚持抗金的主张,不断触犯着主和势力的忌讳,紧接着在淳熙三年又被强加以“燕饮颓放”的罪名而免去官职。

《关山月》就是陆游遭受这次政治打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淳熙四年春天在成都写下的,诗人这时已经五十三岁了。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全诗十二句,四句一段,一段一意,共分三段。

前四句为第一段,从大的方面来写统治阶级屈膝投降政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以对比的手法,对只知享乐、屈辱苟安的统治阶级提出愤怒的谴责。

因张浚北伐失败,宋孝宗于隆兴元年(1163)下诏与金议和,签订了屈辱投降的“隆兴和议”,到此诗写作时正好是十五年。

“和戎诏”三个字从思想上统摄全篇,点出一切问题和后果都由此产生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山月
宋代: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译文
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将军不作战白白地来到边疆。

深广、壮丽的贵族府里按着节拍演歌舞,马棚里的肥马默默死去、弓弦朽断。

守望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月落,三十岁参军到如今已经白了发。

从笛声里谁人知道壮士的心思。

月亮白白地照射着出征将士的骨头。

中原一带的战争古代也听说有,但哪有异族统治者能在中原传子传孙?
沦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复国,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众在流泪!
注释
1、关山月:乐府旧题,《乐府解题》云“《关山月》,伤离别也”。

2、和戎:原意是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实指的是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至作者作此诗时,历时为十五年。

3、边:边防,边境。

4、“朱门”句:红漆大门,借指的是豪门贵族。

沉沉:形容门房庭院深邃。

按:击节拍。

5、“厩(iù)”句:马棚。

肥死:马棚里的马不用,渐渐死去。

弓断弦:弓很久不用,绷的弦都断了。

6、“戍楼”句:边界上用以守望的岗楼。

刁斗:军用铜锅,可以做饭,也可用来打更。

7、笛里:指的是以笛吹奏的曲调声。

8、沙头:边塞沙漠之地。

征人:出征戍守边塞的战士。

9、逆胡传子孙:指的是金人长期占领中原。

金自太宗完颜晟进占中原,至此时已有四世,故云传子孙。

又可理解为南宋当今君臣不思恢复。

将它留给后代去处理。

10、“遗民”句:指的是金国占领下的中原百姓。

恢复:恢复中原故土。

鉴赏
《关山月》充分地体现了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比较完美的作品。

饱含诗人忧国爱民的思想,感情沉痛悲愤,读来使人泪下。

这种感人肺腑的巨大力量,除了来自其伟大的爱国情怀,还在于其高超的艺术手法,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构建了多重套叠的对比示现修辞文本。

从宏观结构上看,全诗共十二句,每四句一转韵。

相应的在内容上也分为三个层次。

这三个层次分别选取同一月夜下三种人物的不同境遇和态度,作为全诗的结构框架。

一边是豪门贵宅中的`文武官员,莺歌燕舞,不思复国;一边是戍边战士,百无聊赖,报国无门;一边是中原遗民,忍辱含诟,泪眼模糊,盼望统一。

这三个场景构成了三幅对比鲜明的图画,揭露和抨击了当权者只顾纵情声色,偷得一己安宁而置兵民痛苦于云外的腐败投降政治。

第一段: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诗人先以“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总领全诗,与下文的诸种场景形成直接的因果关系。

诗的开始“和戎”句谓本应只是暂时权宜之计的和戎,却一忽而过十五年,有批评之意;将军能战而不战,“空”字质疑的语气很重。

继以“朱门沉沉按歌舞”和“厩马肥死弓断弦”这两个典型情景为着眼点,进行对比。

一边是深宅大院里歌舞升平;一边是马棚里战马肥死,武库中弓弦霉断。

“朱门”句
指的是朝廷的权臣、重臣已经忘怀了国土沦陷的现状,“沉沉”用得很好,好像沉醉得很深,“按”字很好地写出重臣不以国家为重,唯知作乐的情形。

“厩马”句写英雄无用武之地写得很沉痛。

这种对比揭示了统治者终日醉生梦死,荒淫腐化,导致边防武备一片荒废的现状。

这说明他们早已忘却国耻。

我们完全可以体味到:日日不忘抗金复国的伟大诗人陆游,面对统治者的苟安思想和腐朽生活,强烈的愤慨之情如万丈烈火,喷涌而出。

这因为南宋统治集团只顾自己的安乐,而不惜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

“朱门”一句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他们妥协、投降的实质,在大敌当前,国土沦丧,民族危亡之际,统治者却是一味追求灯红酒绿,争歌逐舞的享乐生活。

他们贪生怕死,向敌人屈膝投降,采取不抵抗政策,下什么自欺其人的“和戎诏”,致使那些养来抗敌的战马,用来杀敌的弓箭,死的死,断的断,而且马是肥死,弓是朽断。

这是多么惨痛的现实呀!“厩马肥死弓断弦”是对“将军不战空临边”的补充,这两句都与和戎下诏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第二段: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在这和戎诏下的十五年中,边关没有了流汗掉肉的辛苦操练,没有惊心动魄的流血战事,一切归于风平浪静,相安无事。

在这里,诗人把比较的着眼点聚焦于尚存者和死难者的命运和价值。

对于尚存者来说,由于有最高统治者的“和戎诏”,多少年来,他们无所事事,只有以阵阵刁斗声送走一轮又一轮的明月,只有把自己的心事寄托于幽咽的笛声中,每天都在这种百无聊赖的生活中打发时光。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许多三十岁左右参军的壮士现在都已经白发苍苍了。

一个“催”字,下得何等急促,一句“壮士心”,写得何等赤诚,一个反问句,显得多么无奈!在这急促催月的刁斗声中,在这如怨如泣的笛声中,隐含了壮士们盼望杀敌立功,尽快结束这种枯燥无味的生活,早日回归久别的家园的迫切心情,但这种心情,又有谁能理解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杜甫《石壕吏》)如果说存活者还可以有一丝幻想,那么对于死难者来说呢?“沙头空照征人骨”,
一个“空”字,说明了战士们杀敌和归乡的诸种愿望,将随着老死边关、化做暴露于野的白骨而最终落空,也说明了他们的献出的青春与生命毫无价值。

诗歌忌重字,这句诗却与前面的“将军不战空临边”复用“空”字,看似败笔的两个字却正好将“将军”“征人”的生活命运构成了鲜明对比。

生者无聊幽怨,死者暴尸沙场,生与死的对照画面揭示了战士的悲剧命运,反映了战士的满腔悲愤,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和戎路线的无声控诉和对边关战士的深切同情。

“空照”、“谁知”等词语是他这种心情的写照。

最后四句是第三段: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令宵垂泪痕!
从写边防战士转到写人民,写在敌人统治下被奴役的北方人民即所谓遗民。

主要描绘中原遗民含泪盼望复国的画面。

“中原干戈古亦闻”,诗人首先展现了一幅遥远浩瀚的历史背景图: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古代中华儿女为了抵御外辱,曾经在这里浴血奋战。

诗人此句用意深刻:这一句上与开头的“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的现状遥相对照,形成古今对比的情景,借古讽今;下与“岂有逆胡传子孙”形成对比,诗人用了一个语气强烈的反问句式,表达了对和戎政策的无比愤慨之情。

紧接着,“逆胡传子孙”和“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构成一幅对比鲜明的情景:一边是占领中原的女真人在这里子孙成群,其乐融融,准备落地生根;另一边是中原遗民忍辱含泪,盼望统一,这两个情景两相对照,又融为一体。

这幅图景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陆游的另外两句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原沦陷地区,胡人的盛嚣尘上和遗民的痛苦凄惨,无不揭示了“和戎诏”的巨大祸害,展现了遗民的复国愿望。

遗民们深受异族蹂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支持他们的精神力量,就是盼望宋军能够挥戈北上,恢复祖国统一的局面。

然而遗民们期待北伐,盼望恢复的愿望无法实现,他们只好空望着南方,伤心落泪。

这就是结尾两句“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的含义。

此诗的思想内容:《关山月》虽然既写了统治集团,又写了将士、遗民,但是从头到尾贯穿着一条线索——南宋王朝下诏和戎,这是诗的第一句指的是明了的。

正是因为下诏和戎,将军才不战空临边,战士才不得趁年轻力壮上阵杀敌,遗民才不得从外族统治的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出来。

诗人的思想倾向是非常鲜明的,这就是诗中所表现的对南宋集团妥协投降政策的谴责,对抗敌爱国的将士和遗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正因为表现了这些思想,所以我们才说《关山月》集中体现了陆游爱国诗歌的进步内容和精神实质。

陆游诗歌爱国主义精神还常常表现为他壮志未酬的愤懑。

在《关山月》诗中,虽然不像《书愤》等诗那样直接表现这一点,但是在“将军不战空临边”,“厩马肥死弓断弦”,“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等句子中间也隐含着自己倾音无路,壮志未酬的悲愤,诗人与抗金的将士们是息息相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