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诗篇《诗经·秦风·无衣》原文注解与鉴赏
《无衣》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无衣》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读原文:无衣佚名〔先秦〕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译文:谁说没有衣服穿?与你同穿战袍。
君王出兵打仗,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
谁说没有衣服穿?与你同穿内衣。
君王出兵打仗,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
谁说没有衣服穿?与你同穿战裙。
君王出兵打仗,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王:此指秦君。
一说指周天子。
于:语助词。
兴师:起兵。
同仇:共同对敌。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行:往。
鉴赏: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
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
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
”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
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秦风·无衣原文翻译赏析

秦风·无衣原文翻译赏析秦风·无衣原文翻译赏析1秦风·无衣秦风·无衣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秦风·无衣译文及注释译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①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②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一说指秦君。
③同仇:共同对敌。
④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⑤作:起。
⑥裳:下衣,此指战裙。
⑦甲兵:铠甲与兵器。
⑧行:往。
秦风·无衣赏析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
可是《毛诗序》却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
”陈奂《诗毛氏传疏》也认为:“此亦刺康公诗也。
”《诗经》固然讲究美刺,但这里明明是美,却被说成刺。
按其内容,当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
据今人考证,公元前771年(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
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
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
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
”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诗经《国风·唐风·无衣》原文译文及赏析

【导语】《诗经》是中国第⼀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下⾯是分享的诗经《国风·唐风·⽆⾐》原⽂译⽂及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国风·唐风·⽆⾐》 先秦:佚名 岂⽈⽆⾐?七兮。
不如⼦之⾐,安且吉兮。
岂⽈⽆⾐?六兮。
不如⼦之⾐,安且燠兮。
【译⽂】 难道说我没⾐服穿?我的⾐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亲⼿做的,既舒适⼜美观。
难道说我没⾐服穿?我的⾐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亲⼿做的,既舒适⼜温暖。
【注释】 七:虚数,⾔⾐之多;⼀说七章之⾐,诸侯的服饰。
⼦:第⼆⼈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的⼈。
安:舒适。
吉:美,善。
六:⼀说⾳路,六节⾐。
燠(yù⽟):暖热。
【鉴赏】 此诗与《秦风·⽆⾐》题⽬及⾸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上看,似觉并⽆深意,但前⼈往往曲为之说,《⽑诗序》云:“《⽆⾐》,美晋武公也。
武公始并晋国,其⼤夫为之请命乎天⼦之使,⽽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
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
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爵命⾏焉。
”(同上)这⼀说法今⼈多表⽰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此篇似为览⾐感旧或伤逝之作。
诗⼈可能是⼀个民间歌⼿,他本来有⼀位⼼灵⼿巧的妻⼦,家庭⽣活⼗分美满温馨。
不幸妻⼦早亡,⼀⽇他拿起⾐裳欲穿,不禁睹物思⼈,悲从中来。
诗句朴实⽆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裳穿?我的⾐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件⼜⼀件,没有⼀件抵得上你亲⼿缝制的⾐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
”“难道说我没有⾐裳穿?我的⾐裳有六件。
可是挑了⼀件⼜⼀件,没有⼀件抵得上你亲⼿缝制的⾐裳,那样合⾝,那样温暖。
”语⾔⾃然流畅,酷肖⼈物声⼝。
感情真挚,读之令⼈凄然伤怀。
《无衣》全文与注释

《无衣》全文与注释《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的情绪和同仇敌忾的精神。
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注释:“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我和你同穿一件长袍。
这里的“袍”指长袍,是当时士兵的一种常服。
“王于兴师”:君王要发兵打仗。
“王”指周天子或诸侯。
“修我戈矛”:修理好我的戈和矛。
“戈”是古代一种长柄的兵器,“矛”也是兵器。
“与子同仇”:我和你有着共同的仇敌。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我和你同穿一件内衣。
“泽”指内衣。
“修我矛戟”:修理好我的矛和戟。
“戟”是一种将戈和矛合为一体的兵器。
“与子偕作”:我和你一同行动起来。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我和你同穿一件下裳。
“裳”指下衣。
“修我甲兵”:修理好我的铠甲和兵器。
“甲”指铠甲。
“与子偕行”:我和你一同前行。
这首诗以反复咏唱的形式,表现了战士们在战争即将来临之际,团结一心、准备战斗的决心和勇气。
每一章的前两句都是以“岂曰无衣”开头,强调了大家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相互支持、相互依靠。
而后通过“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等表述,展现出积极备战的状态。
最后一句“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则进一步深化了战友之间同生共死、并肩作战的情感。
从背景上来看,这首诗可能产生于先秦时期的战争环境中。
当时,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民众需要响应君王的号召,投身战斗。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首诗成为了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战歌。
在文学价值方面,《无衣》语言简洁有力,节奏明快,通过反复和递进的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和感染力。
它不仅展现了古代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尚武精神和集体意识。
对于现代人来说,《无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让我们感受到团结协作、共克时艰的力量。
《国风·秦风·无衣》原文译文赏析

《国风·秦风·⽆⾐》原⽂|译⽂|赏析 《国风·秦风·⽆⾐》是⼀⾸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昂⼠⽓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爽朗的风格正是秦⼈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下⾯我们⼀起来看看吧! 《国风·秦风·⽆⾐》原⽂ 先秦:佚名 岂⽈⽆⾐?七兮。
不如⼦之⾐,安且吉兮。
岂⽈⽆⾐?六兮。
不如⼦之⾐,安且燠兮。
译⽂及注释 译⽂ 难道说我没⾐服穿?我的⾐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亲⼿做的,既舒适⼜美观。
难道说我没⾐服穿?我的⾐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亲⼿做的,既舒适⼜温暖。
注释 七:虚数,⾔⾐之多;⼀说七章之⾐,诸侯的服饰。
⼦:第⼆⼈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的⼈。
安:舒适。
吉:美,善。
六:⼀说⾳路,六节⾐。
燠(yù ⽟):暖热。
赏析 此诗与《秦风·⽆⾐》题⽬及⾸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上看,似觉并⽆深意,但前⼈往往曲为之说,《⽑诗序》云:“《⽆⾐》,美晋武公也。
武公始并晋国,其⼤夫为之请命乎天⼦之使,⽽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
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
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爵命⾏焉。
”(同上)这⼀说法今⼈多表⽰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此篇似为览⾐感旧或伤逝之作。
诗⼈可能是⼀个民间歌⼿,他本来有⼀位⼼灵⼿巧的妻⼦,家庭⽣活⼗分美满温馨。
不幸妻⼦早亡,⼀⽇他拿起⾐裳欲穿,不禁睹物思⼈,悲从中来。
诗句朴实⽆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裳穿?我的⾐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件⼜⼀件,没有⼀件抵得上你亲⼿缝制的⾐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
”“难道说我没有⾐裳穿?我的⾐裳有六件。
可是挑了⼀件⼜⼀件,没有⼀件抵得上你亲⼿缝制的⾐裳,那样合⾝,那样温暖。
《诗经-秦风》《无衣》原文、注释及译文

《诗经-秦风》《无衣》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释】
袍:战袍。
形状像斗篷,行军时白天当衣服穿,夜里当被子盖。
王:这里指秦国君主。
于:语助词,无义。
兴师:起兵,出兵。
修:整治。
戈、矛:古代的两种兵器。
泽:通“襗”,贴身的内衣。
戟(jǐ):兵器名。
作:振作。
裳(cháng):战裙。
甲兵:铠甲及兵器。
【大意】
谁说我没有衣服穿?和你穿同样的战袍。
国王要出兵,赶快修理戈和矛,与你共同对付敌人。
谁说我没有衣服穿?和你穿同样的衣衫。
国王要出兵,赶快修理矛和戟,与你一起合作。
谁说我没有衣服穿?和你穿同样的战裙。
国王要出兵,
赶快修理铠甲和刀枪,与你一起出发。
《国风·秦风·无衣》赏析《国风·秦风·无衣》译文及鉴赏

《国风·秦风·无衣》赏析《国风·秦风·无衣》译文及鉴赏《国风·秦风·无衣》这首诗经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
按其内容,当是一首战歌。
全诗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国风·秦风·无衣》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国风·秦风·无衣》先秦:佚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国风·秦风·无衣》译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国风·秦风·无衣》注释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王:此指秦君。
一说指周天子。
于:语助词。
兴师:起兵。
同仇:共同对敌。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行:往。
《国风·秦风·无衣》鉴赏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
按其内容,当是一首战歌。
全诗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
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
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
”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无衣—《诗经》原文、译文及评析

无衣—《诗经》原文、译文及评析
无衣--睹物思人最伤怀
原文:
岂曰无衣,
七兮①。
不如子之衣,
安且吉兮②。
岂曰无衣,
六兮。
不如子之衣,
安且燠兮③。
注释:
①七:表示衣服很多。
②安:舒适。
吉:好,漂亮。
③燠 (yu):暖和。
译文:
谁说我没衣服穿,
至少也有七套衣。
它们不比你做的,
又舒适来又漂亮。
谁说我没衣服穿,
至少也有六套衣。
它们不比你做的,
又舒适来又暖和。
题解:
睹物思人,这是人间最普通、最伤感、最动人的一种情怀。
一方面,物本身的价值已变得不重要,无论它是一件极其普通的用具还是一件价值连城的首饰;物已变成了一种象征,一种引发无尽情思的触媒。
这样,物本身的价值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转换,由使用价值变成精神价值或审美价值,因而倍加珍贵和神圣。
另一方面,睹物思人的“人”,必定具有敏感的心灵,丰富的情感,忠诚的品质和执着的追求。
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水性扬花的人,见异思迁的人,铁石心肠的,心如死灰的人,心怀叵测的人,都不可能有睹物思人的高尚情怀。
除此之外,长时期的朝夕相处,两情相投,彼此间情同手足的亲情,都是促使睹物思人的重要条件。
如今,这种古典的情怀似乎已不时髦了。
然而,它水远不可能消失。
斯人长已矣,此情仍依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国主义诗篇《诗经·秦风·无衣》原文注解与鉴赏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诗经》简介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又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沿用至今。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
“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首篇。
“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三种《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纯文学的专著,它开启了中国诗叙事、抒情的内涵,被称为“纯文学之祖”;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确定了中国诗的修辞原则及押韵原则,被称为“总集之祖”、“诗歌之祖”;它所代表的区域是黄河流域,被称为“北方文学之代表”。
题解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是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据考证,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入镐京,周王朝大部分沦陷。
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朝休戚相关,于是领兵反抗。
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这是这首充满爱国主义*** 的慷慨战歌的创作背景。
句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
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袍”,指长衣,
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
“同袍”是友爱之辞。
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兴师,出兵。
秦国常和西戎交兵。
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
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同仇”意为共同对敌。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
我愿与你一同战斗!“泽”同“襗”,内衣,指今之汗衫。
“戟”,兵器名。
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作是起的意思,大家一起行动起来,投身到征战中。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
我愿与你一同前进!“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评解
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
全诗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
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
“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
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
“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
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
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
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出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