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基础总结及重点

合集下载

毒理学基础

毒理学基础

第二章1.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毒性:是指化学物引1起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

3.毒物:在一定的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4.靶器官:毒物被吸收后随血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但起发挥毒作用的部位则只限于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毒物直接发挥作用的器宫称为靶器官。

5.生物学标志: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的测定指标。

6. 暴露生物学标志: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可提供有关化学物质暴露的信息。

7.效应生物学标志: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

8.易感生物学标志: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9.量反应:此类效应的观察结果为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用某种测量的数值表示。

用于表示化学物质在个体中引起的毒效应强度的变化10.质反应:计数资料、没有强度差别,不能以具体数值表示,只能以“+,-:有、无”表示。

如:死、不死。

用于表示化学物引起的某种毒效应产生的个体在群体中的发生比例11.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变化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效应)强度改变之间的关系。

12.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变化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高低之间的关系。

13.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14.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其低一档的剂量即不再引起动物死亡。

15.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毒理学基础知识点

毒理学基础知识点

毒理学基础知识点毒理学这门学问可有意思啦!它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神秘侦探,专门研究各种毒物对我们身体的影响。

咱先来说说啥是毒理学。

简单来讲,毒理学就是研究毒物和毒性作用的科学。

那啥是毒物呢?比如说,我们都知道农药要是不小心吃进肚子里,那可不得了,这农药就是一种毒物。

还有一些药物,要是用错了量,也可能变成毒物。

毒物进入我们身体的方式那也是五花八门。

有的是通过我们的嘴巴吃进去的,像不小心吃了变质的食物;有的是通过呼吸吸进去的,比如工厂排放的有害气体;还有的能通过皮肤接触进入身体,像有些化学物质不小心沾到手上。

给大家讲个我亲身经历的事儿吧。

有一次我去一个果园,看到果农在给果树喷农药。

那刺鼻的味道一下子就冲进了鼻子里。

我就赶紧往后退,生怕吸进去太多。

果农伯伯还笑着跟我说:“这农药可厉害啦,能杀虫,但对人也有害,可得小心着点。

”这让我一下子就深刻体会到了毒物就在我们身边,稍不注意就可能会对我们造成危害。

再来说说毒性作用。

毒物进入身体后,会对我们的器官、细胞啥的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有的会让我们头疼、恶心,有的会损害我们的肝脏、肾脏。

比如说,长期喝酒过量,酒精在身体里就会损害肝脏,导致肝脏出问题。

还有啊,不同的人对毒物的反应也不太一样。

就像有些人对花粉过敏,稍微接触一点花粉就浑身不舒服;但有些人就没啥事儿。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基因啥的都不一样。

毒理学还会研究怎么检测毒物,以及怎么避免中毒。

比如说,在食品检测中,会检测有没有农药残留、有没有添加有害的化学物质。

在工作场所,会有各种防护措施,防止工人接触到有害的毒物。

而且,毒理学在医学、环境保护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医生通过毒理学的知识来诊断和治疗中毒的病人;环保部门依靠毒理学来评估环境中的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

总之,毒理学基础虽然听起来有点深奥,但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了解它,能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远离毒物的危害。

就像那次在果园的经历,时刻提醒着我要小心身边可能存在的毒物,保护好自己的健康。

毒理学知识点总结

毒理学知识点总结

毒理学:从生物学角度争论环境因素〔主要是化学物质〕对生无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

描述毒理学机理毒理学治理毒理学:依据描述毒理学和机理毒理学对外源化学物毒作用规律的争论成果,确定需要治理的外源化学物,制定法规及卫生标准,进展有效治理,保障接触人群安康。

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肯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毒物(toxicant):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够使生物体发生有害反响、严峻功能破坏甚至危及生命的任何物质。

危急性(risk)指肯定时期内从事某种活动,如接触外源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如造成机体损伤、产生疾病或死亡的概率。

安全限值:对各种有害因素规定的接触限量要求,在低于此接触量时,依据现有的学问,不会观看到任何直接和/或间接的有害作用。

通常通过最大未观看到有害作用剂量〔NOAEL〕除以安全系数计算得出。

动物试验外推到人通常有三种根本的方法:利用不确定系数〔安全系数〕;利用药物动力学外推〔广泛用于药品安全性评价并考虑到受体敏感性的差异〕;利用数学模型。

安全系数(safety factor):是考虑到动物试验结果外推到人群时的不确定性及人群毒性资料本身所包含的不确定因素,确定的安全性界限范围。

安全系数一般承受100,为物种间差异〔10〕和个体间差异〔10〕两个安全系数的乘积治疗指数〔The Therapeutic Index,TI〕: LD50/ED50对于药物,常用治疗指数来计算其安全性,TI 越大安全性越高。

但治疗指数不够完善,没考虑药物最大有效量时的毒性和剂量-反响曲线斜率。

故用安全界限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比治疗指数更佳。

剂量(dose) :接触剂量(exposure dose)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的接触量。

吸取剂量(absorbed dose)指外源化学物穿过一种或多种生物屏障,吸取进入体内的剂量。

毒理学基础知识和毒理测试方法

毒理学基础知识和毒理测试方法

毒理学基础知识和毒理测试方法毒理学是一门研究毒物对生命体产生的不良影响的学问。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化学品、农药、医药等化合物与人类接触的机会增多,因此毒理学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毒理学的基础知识和毒理测试方法。

一、毒理学基础知识1. 暴露:人体接触或暴露于毒物的情况称为毒物暴露。

暴露形式包括吸入、口服、皮肤吸收等。

2. 剂量:一段时间内,通过暴露途径获得的毒物总量称为毒物剂量。

毒物剂量通常使用毫克/公斤体重来表示。

3. 毒物种类:毒物种类繁多,包括有机物、无机物、放射性物质等。

常见的毒物还包括气体、液体、固体等。

4. 毒理效应:毒物导致的不良生理或生化效应称为毒理效应。

毒理效应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等。

5. 器官毒性:毒物直接或间接影响器官的正常功能,引起病理变化和生理效应的能力称为器官毒性。

6. 毒性机制:毒物毒性效应的具体机制可能随毒物种类和剂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常见的毒性机制包括氧化应激、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异常等。

二、毒理测试方法1. 急性毒性测试:急性毒性测试是评估物质急性毒性的基本方法之一。

通常将试验物质与实验动物进行短期接触,以评估给定剂量的物质对实验动物的急性毒性。

常见的急性毒性测试方法包括口服、吸入或注射等。

2. 亚急性毒性测试:亚急性毒性试验是对物质进行较长时间的毒性评估的方法。

在亚急性毒性试验期间,动物必须暴露于每天重复的毒性剂量。

这种试验持续几周或几个月。

3. 慢性毒性测试:慢性毒性试验是评估物质慢性毒性的基本方法之一。

慢性毒性测试的方式与亚急性毒性测试相似,但是它持续的时间更长,可以达到一个半年或一年。

4. 基因毒性测试:基因毒性测试是评估物质是否具有致突变性、致畸效应的基本方法之一。

基因毒性测试可用于评估物质对DNA和染色体的影响。

5. 生殖和发育毒性测试:生殖和发育毒性测试用于评估物质对生育和发育的影响。

生殖毒性测试可用于评估物质对精子或卵子数量、质量和睾酮分泌的影响。

毒理学基础各章节知识点

毒理学基础各章节知识点

毒理学基础各章节知识点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

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安全性评价(safty evaluation)与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的科学。

(二)研究内容毒理学两个基本功能:检测理化因素产生的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性鉴定功能)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度评价功能)三大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从整体实验到替代实验,又称“3R”法,即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试验的方法。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物(poison):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的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毒性(toxicity):指化学物质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剂量相同时,对机体损害能力越大的化学物质,毒性越高。

相对于同一损害指标,需要剂量越小的化学物质,其毒性越大。

中毒(poisoning):是指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毒效应(toxic effect):又称为毒作用,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

毒效应是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

当改变暴露条件时,毒效应会相应改变。

毒性是一种能力,中毒是一种状态,毒效应是一种表现。

最新整理毒理学基础重点知识讲解

最新整理毒理学基础重点知识讲解

第一章绪论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

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现代毒理学的研究内容:三大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

描述毒理学工作者直接关注的是外源性物质的毒性鉴定,以期为安全性评价和管理法规与措施的制订提供基础资料。

机制毒理学的研究重点旨在识别和了解外源和内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

管理毒理学根据描述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工作者提供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订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品、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群健康的目的。

毒理学研究方法:动物实验或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观察和流行病学研究。

毒理学应用: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危险性管理与交流。

毒理学替代法▲或痛苦的方法;减少实验动物使用数量并能实现预期研究目标的方法,替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例如采用细胞、组织或特定的动物器官等进行的体外试验,选用昆虫等模型生物进行的体内试验,以及利用理化技术和计算模型预测独行的方法。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毒性(toxicity):指化学物质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剂量相同时,对机体损害能力越大toxic effect):又称为毒作用,是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

毒效应是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

毒理学基础重点

毒理学基础重点

★2、简述外源性化学物危险度评定的主要步骤。

★危险度评定:是指特定的靶机体、系统或(亚)人群暴露于某一危害,考虑到有关因素故有特征和特定靶系统的特征,计算或估计预期的危险的过程,包括确定伴随的不确定性。

答:⑴危害识别:识别具有引起机体、系统或(亚)人群固有能力的因素的有害作用的种类和性质。

(定性角度)⑵危害表征(剂量-反应评定):定性或定量地描述具有引起有害作用能力的某因素或某情形固有性质,包括剂量-反应关系的评定及其伴随的不确定性。

通过剂量-反应关系评定是危险度评定的核心内容。

⑶暴露评定:是指评价机体、系统或(亚)人群对一种因子(和其衍生物)的评价。

(定性或定量)⑷危险度表征: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定性或定量地确定某规定机体、系统或(亚)人群发生已知的和潜在的有害作用的概率,及其伴随的不确定性。

危险性分析的目的:是预测危险和控制危险。

危险度评定的目的:确定可接受危险度,为政府决策、管理和卫生标准制订提供依据。

★剂量反应曲线特点1.直线型效应或反应强度与剂量呈直线关系,即随着剂量增加,效应和反应的强度也随着增强,成正比关系。

2.抛物线型剂量效应或反应呈非线性关系,即随着剂量增加,效应或反应的强度也增高,且最初增高急速,随后变得缓慢,以致曲线先陡后平缓,而成抛物线形。

3.S形曲线型在低剂量范围内,随着剂量增加,反应或效应强度增高较为缓慢,剂量较高时,反应或效应强度也随之急速增加,但当剂量继续增加时,反应和效应强度增高又趋向缓慢。

曲线开始平缓,继之陡峭,然后又趋平缓,成为“S”形状。

★简述化学致癌的三个过程及主要特征。

答:包括引发、促长、进展三个阶段。

★在肿瘤引发阶段,细胞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基因突变或表观遗传变异,导致异常增生的单个克隆癌细胞的生成,从而引发致癌过程。

★促长阶段是单克隆的癌细胞在一种或多促癌物质的不断作用下,表型发生了改变,恶性肿瘤细胞的各种性状得以表达。

具有促癌作用的促癌剂是通过刺激细胞增生使启动的细胞发展进入促长阶段,促癌剂的作用短暂,且是可逆的。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终极总结版)★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终极总结版)★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终极总结版)★ADME过程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致突变: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物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次种改变可随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是利用规定的毒理学程序和方法评价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损伤、疾病或死亡),并外推和评价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的健康是否安全。

自由基:是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

化学物通过接受一个电子、丢失一个电子或共价键均裂而形成自由基。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主要是根据以上发育阶段的区分来设计的,每一段试验大致相当于上述两个阶段。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分别为:1段:生育能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一般生殖毒性试验)2段:胚体—胎体毒性试验(致畸试验)3段:出生前后发育毒性试验(围生期毒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安全性评价(safty evaluation)与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的科学。

卫生毒理学(health toxicology)是利用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预防医学角度研究人类环境中可能接触的有害因素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亦可称“预防毒理学”。

(二)研究内容毒理学两个基本功能:检测理化因素产生的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性鉴定功能)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度评价功能)毒理学三大研究领域:#1、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直接关注外源性物质的毒性鉴定,研究化学物的毒性表现,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做到“知其然”。

效应:是指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作用所引起的生物学改变,这类生物效应的强度是连续增加或减少的变量,用计量数据表示其强度,称量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简答题1、简述经胃肠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

答:⑴经胃肠道吸收:吸收方式主要通过简单扩散,还可以通过主动转运、滤过、胞饮或吞噬;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

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①化学物的脂溶性和水溶性;②胃肠道的酸碱度;③消化道内容物的数量和性质、胃肠的蠕动和排空速度以及肠道菌丛等也可对吸收产生一定的影响。

⑵经呼吸道吸收:吸收对象气态物质(气体、蒸汽)气溶胶(烟、雾、粉尘);吸收的方式——简单扩散;主要的吸收器官——肺;经肺吸收的特点经肺吸收十分迅速,仅次于静脉注射;不经过肝脏的生物转化,直接进入体循环而分布全身。

影响因素:①主要取决于脂溶性和浓度;②外源化学物在肺泡气中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中的浓度差;③血气分配系数;④肺通气量和经肺血流量;⑤气溶胶颗粒的直径大小。

⑶经皮肤吸收:外源化学物经表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穿透阶段,第二阶段为吸收阶段。

主要的影响因素:①化学物溶解性:既有脂溶性,又有水溶性,脂/水分配系数接近于1,易被吸收进入血液。

光有水溶性或光有脂溶性吸收困难;②皮肤条件表皮损伤可促进外源化学物吸收。

皮肤潮湿,促进吸收充血和炎症。

2、简述体内主要的贮存库及分布的毒理学意义。

答:⑴毒物在组织中的贮存:①血浆蛋白作为贮存库(清蛋白);②肝和肾作为贮存库;③脂肪组织作为贮存库;④骨骼组织作为贮存库。

⑵意义: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贮存具有两重意义,一方面对急性中毒具有保护作用,可减少靶器官中外源化学物的量,毒效应强度降低;另一方面贮存库是不断释放毒物的源头,使毒物在机体作用的时间延长,并可能引起毒性反应,故认为贮存库中蓄积的毒物是慢性毒性作用发生的物质基础。

3、试述几种主要的排泄途径及排泄的主要物质。

答:⑴经肾脏(尿)排泄:分子量<60000,且未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外源化学物分子,机制: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排泌。

⑵粪便排泄:①混入食物中的毒物;②随胆汁排出的毒物;③肠道排泄的毒物;④肠道菌群。

⑶经肺排泄:体温下以气态存在的物质、挥发性液体。

4、简述生物转化的意义、主要类型以及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答:⑴毒物经过生物转化可以:①多数化学物经生物转化后毒性降低,毒效应减弱,水溶性增加,易于排泄;②一些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生物转化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处置的重要的环节,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

⑵生物转化反应类型:I 相反应和II 相反应;①I 相反应的类型: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

②II 相反应主要——结合反应。

⑶影响生物转化因素:①代谢酶的诱导和抑制;②代谢酶的种属差异和个体差异;③遗传与代谢酶的多态性;④代谢饱和状态;⑤其他。

5、简述毒物代谢酶的诱导和阻遏,以及酶诱导的意义。

答:⑴许多外源化学物可引起某些代谢酶的合成增加并伴有活力增强,这种现象称为酶的诱导(enzyme induction)⑵毒物代谢酶的阻遏(enzyme repression)指对某些代谢酶诱导的同时可阻遏另一些代谢酶的合成。

⑶酶诱导的意义:①经生物转化后毒性降低的化学物,在诱导物作用下,毒性作用降低的速度加速;②经生物转化后毒性升高的化学物,在诱导物作用下,毒性作用增强。

6.毒物经口和经注射在体内代谢的特点?a不同的进入机体的方式在吸收时的影响和吸收速度的不同;b两者在体内分布的差异性,毒物成峰时间的差异;c代谢前者在代谢的同时还有吸收,后者一次进入,代谢的时候无吸收,两者降低的曲线有不同;d排泄基本一致。

7.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可分为被动转运和特殊转运两类。

被动转运包括简单扩散和滤过,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易化扩散和膜动转运。

被动转运为外源性化学物顺浓度通过生物膜的过程,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扩散,是大多数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该转运方式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不受饱和限速与竞争性抑制的影响,滤过:是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上亲水性孔道的过程。

主动转运(载体、能量、逆浓度),易化扩散(载体、不耗能)和膜动转运(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胞吐作用)。

8.自由基最容易攻击的细胞器是什么?为什么?线粒体,因为线粒体是人的呼吸器官,而自由基的产生与呼吸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在呼吸爆发的时候。

9、简述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因素:答: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四类因素:⑴化学物因素:①化学结构(取代基不同毒性不同;异构体和立体构型的影响;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构的影响);②理化性质(脂/水分配系数;大小;挥发性;气态物质的血/气分配系数;比重;电离度和荷电性);③不纯物和外源化学物的稳定性。

⑵机体因素:①物种、品系及个体的遗传学差异;②宿主其他因素对于毒性作用敏感性的影响⑶环境因素:①气象条件;②季节或昼夜节律;③动物宠养形式;④外源化学物的接触特征和赋形剂。

⑷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包括交互作用如相加作用、独立作用;非交互作用如协同作用、加强作用、拮抗作用。

10.简述化学物出现选择毒性的原因?a、物种和细胞学差异b、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c、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亲和力的差异d、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

11.细胞色素P450酶系?因细胞色素P450含有的血红素铁在还原态时与CO集合形成复合体在光谱450nm处最大的吸收峰而得名,又称为混合功能氧化酶或单加氧化酶。

12.细胞色素P450酶系催化反应的机制?①处于氧化态的细胞色素P450与底物结合形成复合物②血红素中的Fe3+接受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从NADPH转运来的一个电子,还原为Fe2+③1个氧分子与还原型细胞色素P450结合,加上底物形成三元复合物④该复合物接受第二个电子和一个H+成为Fe2+OOH复合物⑤第二个H+的加入使该复合物裂解为水和(FeO)3+复合物⑥(FeO)3+复合物将氧原子转移到底物,形成氧化的ROH产物⑦释放ROH产物,细胞色素P450从还原太恢复为氧化态,又可与底物结合,开始第一轮的循环。

13、简述LD50 概念、毒理学意义。

答:⑴LD50:引起一组收拾试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⑵意义:①标准化药物毒作用强度,评价药物对机体毒性的大小;②计算药物的治疗指数,药效剂量和毒性剂量的距离;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

③为后续的重复给药毒理学试验剂量的选择提供参考;④通过比较不同途径的LD50 值,获得生物利用度的信息;⑤试验结果推测人类的致死剂量以及中毒后的体征,为临床毒副反应提供监测参考。

14、简述蓄积系数计算、分级。

答:⑴蓄积系数:多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效应(或死亡)的累积剂量与一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相同效应(或死亡)的剂量的比值。

K=LD50(n)/LD50(1);K=ED50(n)/ED50 ⑵蓄积毒性分级:数值范围蓄积级数<1 高度蓄积,1~明显蓄积,3~中等蓄积,5~轻度蓄积15.急性毒性实验的目的?a、通过实验测定毒物的致死剂量以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以LD50为最主要参数;b、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初步评价毒物对机体的毒作用效应特征、靶器官、剂量-反应关系和对人体产生所害的危险性;c、为后续的重复剂量、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研究以及其他毒理实验提供接触剂量设计依据d、提供毒理学机制研究的初步线索。

16.常用的致突变试验?a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b微核试验:c染色体畸变分析;d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SCE;e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f显性致死试验;g程序外DNA合成试验;h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17.微核试验的原理和其检测的终点是什么?原理: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纺锤丝受损伤而丢失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遗留在胞质中,单独形成的次核,因其比主核小,故称微核。

检测的终点:(1)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损伤(2)纺锤丝的损伤。

18、简述Ames 试验、微核试验的基本原理。

答:⑴Ames 试验,又称细菌回复突变试验,是利用突变体的测试菌株,观察受试动物能否纠正或补偿突变体所携带的突变改变,判断其致突变性。

⑵微核试验MNT,是观察受试动物能否产生微核的试验,主要可检出DNA 断裂剂和非整倍体诱变剂。

19.发育毒性概念及表现?a、指出生前后接触有害因素,子代个体发育为成体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影响。

b、表现:发育生物体死亡,生长改变,结构异常,功能缺陷。

20.举例说明致突变试验所反应的遗传学终点?a.DNA完整性的改变 b.DNA重排或交换c.DNA碱基序列改变d.染色体完整性改变e.染色体分离改变。

21.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h 内多次接触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性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以及死亡效应。

a求出致死剂量及其他机型毒性参数.b观察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初步评价读物的杜小影特征,靶器官,剂量—反应(效应)关系和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c.为其他独立试验提供接触剂量和选择观察指标的依据.d.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线索。

22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的要点:a物质蓄积:试验动物反复多次接触化学物后,用化学分析方法能够测得机体内存在该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b功能蓄积:有的化学物在长期接触后,机体内虽不能测出其原型或代谢产物,却出现了慢性毒性作用.c亚慢性毒性:是指人或实验动物连续接触较长时间,较大剂量的化学毒物所产生的中毒效应。

23、简述亚慢性毒性试验研究动物的选择(年龄)、剂量选择、染毒期限。

答:⑴实验动物的选择:亚慢性毒性作用研究一般要求选择两种实验动物,一种为啮齿类,另一种为非啮齿类,如大鼠和狗,以便全面了解受试物的毒性特征。

由于亚慢性毒性试验期较长,所以被选择动物的体重(年龄)应较小,如小鼠应为15g 左右大鼠100g 左右。

⑵染毒方式、剂量选择、染毒期限:尽量选择和人类接触途径相似的方式,尽量与预期进行的慢性毒性作用研究的接触途径相一致。

①经口染毒:灌胃法、喂饲法、胶囊法,大小鼠建议灌胃,犬胶囊法或灌胃法。

受试物掺入饲料的最大量有严格的规定,30 天试验不得超过10g/100g 饲料,亚慢性90 天试验不得超过8g/100g 饲料,慢性试验不得超过5g/100g 饲料,否则会影响动物的营养状况,从而影响生长发育。

亚慢性毒性试验每日染毒的时间应保持一致,一般在每日上午进行,给药后喂食。

②经呼吸道染毒:通常每日2-6h,工业毒物可以缩短至1h,环境污染物可延长至8h。

③经皮染毒:每天6h,每周对染毒部位脱毛一次。

④经静脉注射染毒:长期操作实施困难,必要时可用腹腔替代。

24、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有哪些观察指标?答⑴观察指标有①一般观察:观察实验动物的进食量、体重、外观体征和行为活动、粪便性状等;②实验室检测项目: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学指标、系统尸解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可逆性观察、指标观察时间、特异性指标及其他25、简述静式吸入染毒与动式吸入染毒法的优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