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翔《环境生物学》课后习题第一~四章

合集下载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后答案(绪论-第四章)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后答案(绪论-第四章)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后答案(绪论-第四章)绪论1何谓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答:原核微生物的核很原始,发育不全,只有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界限,叫拟核或似核。

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器,只有由细胞质膜内陷形成的不规则的泡沫体系,如间体核光合作用层片及其他内折。

也不进行有丝分裂。

原核微生物包括古菌(即古细菌)、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

2何谓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答:真核微生物由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核内由核仁核染色质。

由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使两者由明显的界限。

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如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和叶绿体等。

进行有丝分裂。

真核微生物包括除蓝藻以外的藻类、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等。

3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答: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的生物属性(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及它们的亲缘关系,由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

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株”不是分类单位。

4生物的分界共有几种分法,他们是如何划分的?答:1969年魏泰克提出生物五界分类系统,后被Margulis修改成为普遍接受的五界分类系统:原核生物界(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原生生物界(包括蓝藻以外的藻类及原生动物)、真菌界(包括酵母菌和霉菌)、动物界和植物界。

我国王大教授提出六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真核生物界、真菌界、动物界和植物界。

5微生物是如何命名的?举例说明。

答:微生物的命名是采用生物学中的二名法,即用两个拉丁字命名一个微生物的种。

这个种的名称是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组成,属名和种名都用斜体字表示,属名在前,用拉丁文名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

种名在后,用拉丁文的形容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小写。

如大肠埃希氏杆菌的名称是Escherichia coli。

环境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全

环境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全

环境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全环境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1病毒就是一类什么样的微生物?它存有什么特点?答:病毒没有合成蛋白质的机构――核糖体,也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备的酶系统,不具独立的代谢能力,必须专性寄宿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体。

其特点是:病毒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是具有生命的超微生物,然而,在宿主体外却呈现不具生命特征的大分子物质,但仍保留感染宿主的潜在能力,一旦重新进入活的宿主细胞内又具有生命特征,重新感染新宿主。

2病毒的分类依据就是什么?分成哪几类病毒?答:依据是:病毒是根据病毒的宿主、所致疾病、核酸的类型、病毒粒子的大小、病毒的结构、有或无被膜等进行分类的。

根据转性宿主分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

按核酸分类:有dna病毒和rna病毒。

3病毒具备什么样的化学共同组成和结构?答:病毒的化学组成有蛋白质和核酸。

还含有脂质和多糖。

整个病毒体分两部分:蛋白质衣壳和核酸内芯,两者构成核衣壳。

蛋白质衣壳是由一定数量的衣壳粒按一定的排列组合构成的病毒外壳。

核酸内芯有两种: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4描述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产卵过程。

答: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繁殖过程有:吸附、侵入、复制、聚集与释放。

首先,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以它的尾部末端吸附到敏感细胞表面上某一特定的化学成分,或是细胞壁,或是鞭毛,或是纤毛。

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立即引起宿主的代谢改变,宿主细胞内的核酸不能按自身的遗传特性复制和合成蛋白质,而由噬菌体核酸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所控制,借用宿主细胞的合成机构复制核酸,进而合成噬菌体蛋白质,核酸和蛋白质聚集合成新的噬菌体,这个过程叫装配。

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装配过程如下:先合成含dna的头部,然后合成尾部的尾鞘、尾髓和尾丝,并逐个加上去就装配成一个完整的新的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

环境生物学,绪论2006

环境生物学,绪论2006

绪论
三、任务: 任务
阐明污染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效应: 阐明污染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效应: 探索分子—个体 种群—群落 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 探索分子 个体 种群 群落 生态 的效应及机理, 系统污染 的效应及机理,发展环境质量 生物学监测与评价方法。 生物学监测与评价方法。 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原理, 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原理,提高生 物对污染净化的效率。 物对污染净化的效率。 探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原理与 方法。 方法。
境,以人类为主体的环境 ) 以人类为主体的环境
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生态学有重叠
与毒理学
毒理学:研究外来化合物对生物体毒性作用。 毒理学:研究外来化合物对生物体毒性作用。 环境生物学: 环境生物学:
生态毒理学、分子生态毒理学、遗传毒理学, 微观上, 微观上,如:生态毒理学、分子生态毒理学、遗传毒理学,深入 到细胞、分子水平。 到细胞、分子水平。
境中的变化和适应; 境中的变化和适应;如何利用生物监测指示受 损环境和改善环境质量。 损环境和改善环境质量。
4)研究生物与受人类活动干扰环境之 )研究生物与受人类活动干扰环境之 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间相互作用的科学。主要理论基础是生 态系统的概念,环境生物学是生态学 态系统的概念, 黄玉瑶, (黄玉瑶,2001)。 )。 对象:受人类干扰的生态系统。 对象:受人类干扰的生态系统。 干扰: 干扰:
五、发展过程: 发展过程:
70年代,生态毒理学开始形成。 年代,生态毒理学开始形成。 年代 毒理学开始形成 1990S,生态破坏受同等重视,并在生物多样 ,生态破坏受同等重视, 性和可持续生物圈水平上有机结合。 性和可持续生物圈水平上有机结合。 大时空尺度上,小剂量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大时空尺度上,小剂量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生物学_孔繁祥_课后题+提纲+重点

环境生物学_孔繁祥_课后题+提纲+重点

Zhong Dian绪论1.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目的在于揭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存在的规律。

2.温室效应:在大气层中,CO2对光辐射是透彻无阻的,但是能吸收红外线而阻挡红外辐射的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罩一样,能量进来容易出去难,大气中CO2越多热外流越受阻,地球温度上升越快,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3.臭氧层的破坏:大气平流层中CO2能阻止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面,而人类活动引起氯氟烷烃和含溴卤代烷烃排放到平流层,氯原子催化O3的分解,打破了O3的自然平衡,导致O3“空洞”。

4.酸雨:主要成分是硫酸和硝酸,SO2、NO在强光下发生光化学作用并和水汽结合形成(pH<5.6)5.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一个分支。

6.环境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及目的: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间相互关系。

⑴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⑵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

主要研究:环境污染引起的生物效应和生态效应及其机理,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及抗性机理,利用生物对环境监测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生物成生态系统对污染的控制与净化的原理与应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及生物修复技术。

目的:在于为人类维护生态健康,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空科学基础,促进环境和生物的互相关系以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方法:野外调查和实验,实验室实验,模拟研究。

主要任务:①阐明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效应。

②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原理,提高生物对环境污染净化的效率。

③探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

第一章1.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

2,污染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称为污染源。

第四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后练习题全解

第四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后练习题全解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_周群英课后习题目录第一篇微生物学基础0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0第二章原核微生物2第三章真核微生物5第四章微生物的生理7第五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11第六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15第二篇微生物生态19第一章微生物生态19第二章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21第三章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25第四章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27 第五章有机固体废弃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30第六章微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33第一篇微生物学基础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1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微生物?它有什么特点?答:病毒没有合成蛋白质的机构—-核糖体,也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备的酶系统,不具独立的代谢能力,必须专性寄宿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体。

其特点是:病毒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是具有生命的超微生物,然而,在宿主体外却呈现不具生命特征的大分子物质,但仍保留感染宿主的潜在能力,一旦重新进入活的宿主细胞内又具有生命特征,重新感染新宿主。

2病毒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类病毒?答:依据是:病毒是根据病毒的宿主、所致疾病、核酸的类型、病毒粒子的大小、病毒的结构、有或无被膜等进行分类的.根据转性宿主分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

按核酸分类:有DNA病毒和RNA病毒。

3病毒具有什么样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答:病毒的化学组成有蛋白质和核酸。

还含有脂质和多糖。

整个病毒体分两部分:蛋白质衣壳和核酸内芯,两者构成核衣壳。

蛋白质衣壳是由一定数量的衣壳粒按一定的排列组合构成的病毒外壳。

核酸内芯有两种: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4叙述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繁殖过程.答: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繁殖过程有:吸附、侵入、复制、聚集与释放.首先,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以它的尾部末端吸附到敏感细胞表面上某一特定的化学成分,或是细胞壁,或是鞭毛,或是纤毛。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整理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整理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整理BY 周晓杰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

它包括4 个层次的内容;1)生物在其历史条件下的适应;2)种群的形成与发展规律;3)生物群落(生态系统) 的形成与发展规律:4)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环境生态学: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为什么说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生态学研究的主流20 世纪60 年代后,由于出现全球人[ ].环境、资源等威胁人类生存问题出现,生态系统研究成为生态学研究主流论述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书上,有)讨论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书上有)第二章:个体1.环境:是指某- 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 一切事物的总和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3.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儿种因予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这些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于最小量的那种营养物质5.谢尔福德耐性定律:一种生物能够生存和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 -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外延为耐性定律: 对于具体的生物,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 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又称阈值),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限度,其中包括最适区,适宜区和高低死亡限(见耐受曲线)。

6.限制因子定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这些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7.适应:是生物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状的现象,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环境生态学课后练习-第1和第2章的答案

环境生态学课后练习-第1和第2章的答案

环境生态学课外作业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简答题1、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是什么?答:环境生态学主要的学科任务是:(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评估;(2)干扰方式、强度的识别与退化特征判定;(3)生态恢复和生态重建技术;(4)生态规划与生态设计;(5)生态系统管理。

2、环境生态学的学科定义是什么?答:环境生态学是研究受干扰生态系统的动态规律、变化机理和产生的生态效应,以及对其开展生态诊断、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的科学。

3、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哪四个方面?答:(1)人为干扰与生态系统动态;(2)生态系统受损伤程度及危害性的识别;(3)受损伤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育技术;(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途径。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题1、最小值定律指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影响,如微量元素等。

2、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过程中常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对其起限制作用的关键性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3、耐受性定律即每种生物适应范围都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4、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限与下限之间是生物对这种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

5、短日照植物日照时数少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6、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7、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8、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该现象称为有效积温法则。

9、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要大一些,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这一现象称为贝格曼规律。

10、阿伦规律恒温动物或称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从而减少散热的形态适应现象。

第四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后练习题全解

第四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后练习题全解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_周群英课后习题目录第一篇微生物学基础0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0第二章原核微生物2第三章真核微生物4第四章微生物的生理6第五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9第六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13第二篇微生物生态16第一章微生物生态16第二章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18第三章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21第四章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23 第五章有机固体废弃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25第六章微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27第一篇微生物学基础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1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微生物?它有什么特点?答:病毒没有合成蛋白质的机构-—核糖体,也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备的酶系统,不具独立的代谢能力,必须专性寄宿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体。

其特点是:病毒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是具有生命的超微生物,然而,在宿主体外却呈现不具生命特征的大分子物质,但仍保留感染宿主的潜在能力,一旦重新进入活的宿主细胞内又具有生命特征,重新感染新宿主.2病毒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类病毒?答:依据是:病毒是根据病毒的宿主、所致疾病、核酸的类型、病毒粒子的大小、病毒的结构、有或无被膜等进行分类的.根据转性宿主分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按核酸分类:有DNA病毒和RNA病毒。

3病毒具有什么样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答:病毒的化学组成有蛋白质和核酸。

还含有脂质和多糖。

整个病毒体分两部分:蛋白质衣壳和核酸内芯,两者构成核衣壳。

蛋白质衣壳是由一定数量的衣壳粒按一定的排列组合构成的病毒外壳。

核酸内芯有两种: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4叙述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繁殖过程。

答: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繁殖过程有:吸附、侵入、复制、聚集与释放.首先,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以它的尾部末端吸附到敏感细胞表面上某一特定的化学成分,或是细胞壁,或是鞭毛,或是纤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P181.你认为环境科学的形成及其研究范畴与传统学科有哪些异同?(略)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加)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是什么?P9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包括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即对自然资源得不合理利用)的环境之间的关系。

(加)研究对象为:环境污染引起的生物效应和生态效应及其机理,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及抗性机理,利用生物对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生物或生态系统对污染的控制与净化的原理与应用;自然保护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及生物修复技术。

目的:为人类维护生态健康,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科学基础,促进环境与生物的相互关系以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环境生物学在环境科学研究中有哪些作用?(略)4.如何开展环境生物学的研究?P11野外调查和试验;实验室试验;模拟研究。

第一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P671.概念解释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P21环境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P22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或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

P23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

P24优先控制污染物:由于有毒物质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每一种污染物都制定控制标准,因而提出的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P26污染物形态: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

P30污染物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的过程。

P28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P34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和转化途径。

P28,34-35迁移方式:机械迁移(水、气、重力);物理化学迁移(最重要的形式);生物迁移(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

转化途径(转化形式有物理、化学、生物转化)在大气中,以光化学氧化、催化氧化反应为主;在水体中,氧化还原作用,配合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在土壤中,生物降解为主。

3.什么是生物转运?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

P38-39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方式:被动转运(简单扩散和滤过);特殊转运(主动运输和易化扩散);胞饮作用(吞噬作用)。

4.什么是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生物转化过程和主要反应。

P43-50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过程:一般分为I、II两个连续的作用过程。

在过程I(相I反应)中,外源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

在过程II(又称相II反应)中,相I反应产生的一级代谢物在另外的一些酶系统催化下通过上述活性基团与细胞内的某些化合物结合,生成结合产物,极性有所增强,利于排出。

主要反应:相I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相II反应: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甲基化等等。

相II反应:又叫结合反应,指在酶的催化下,外源化合物的相I反应产物或带某些基团的外源化合物与细胞内物质的结合反应。

(加)MFO的组成和作用:由细胞色素P450、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和磷脂组成,具有代谢非极性的亲脂性有机化合物的作用。

(加)5.什么是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浓缩系数,生物浓缩的机理。

P51,52,54,56生物浓缩: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生物积累: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浓缩系数:BCF,指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的比值。

(可用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机理:污染物通过生物呼吸、食物和皮肤吸收等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分散至生物体的各个部位,被生物的多种器官和组织吸收浓缩。

生物各种器官和组织对某污染物的浓缩程度,取决于该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生物组织与血液对该物质的亲合性的差异以及生物组织对该物质的代谢。

6.生物对环境有哪些污染效应?其污染后果如何?P59-62(略)生物污染: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类污染称为生物污染。

(附加)生物对环境的污染效应有:病原微生物使人、家禽、家畜和植物致病;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体外观、气味、水生生物,产生毒素,污染饮用水;微生物代谢物污染,如H2S气体难闻且使人中毒,酸性矿水危害周围生物,硝酸和亚硝酸致病致癌,微生物毒素污染食品。

7.阐述微生物对金属汞、砷的生物转化。

汞Hg:在有氧条件下,某些细菌使元素汞氧化或使二价汞还原为元素汞;在甲基钴氨素参与下使汞甲基化;汞的甲基化与其脱甲基化过程保持动态平衡。

砷As:某些细菌氧化亚砷酸盐为砷酸盐,毒性减弱;在土壤中三价砷氧化为五价;霉菌使砷化物甲基化形成剧毒的三甲基砷。

第二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P931.何谓酶的诱导和抑制作用?举例说明污染物对酶的诱导和抑制作用。

P70-76诱导作用:污染物使酶的合成速度增加或降低酶蛋白的分解。

举例:被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污染的河水对鱼的混合功能氧化酶(CYP1A1)具有诱导作用。

抑制作用:污染物与酶的中心功能基团结合而抑制酶的活性。

举例:DDT对Na+/K+ ATPase(腺三磷酶)和Mg-ATPase有抑制作用。

2.阐述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P77-80(略答)污染物及其活性代谢物可直接与生物大分子反应,共价结合(蛋白质、核酸、脂肪酸等),导致生物大分子的化学性损伤,从而影响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引起一系列生物学反应,产生毒性效应。

抑制生物大分子的合成。

3.污染物在细胞水平上的影响有哪些?P81-82表现为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引起细胞膜脂过氧化作用导致细胞膜损伤;影响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干扰受体正常生理功能(细胞膜)。

引起线粒体膜和嵴形态结构的改变,影响氧化磷酸化和电子传递功能;污染物经代谢活化产生自由基,导致内质网结构和微粒体膜的一些重要组分(如MFO)的破坏;阻碍叶绿素合成,加速叶绿素分解,破坏叶绿体超微结构,影响光合作用;影响微管、微丝、高尔基体等其他细胞器(细胞器)。

4.什么是靶器官?污染物对生物组织器官的影响。

P82-83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

影响:植物吸收大气污染物后,导致叶组织的坏死,表现为叶面出现点、片伤害斑,造成叶、蕾、花、果等器官的脱落;农药污染也能对植物器官和组织产生影响。

对动物组织器官的影响较为复杂,如Pb损害造血器官和神经系统,Cd影响肝脏和肾脏,引起骨痛病;Hg引起水俣病,影响神经系统。

5.什么是行为毒性?污染物对水生生物行为的影响。

P84(略)行为毒性:当一种污染物或其他因素(温度、光照、辐射等)使得动物一种行为改变超过正常变化的范围时,产生行为毒性。

影响:影响回避行为,使生物的分布区系改变,打乱原有的生态系统系统平衡;影响捕食行为,造成获得的资源减少,进一步导致生物发育和繁殖受阻;影响学习行为;影响警惕行为,增加生物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下降;影响社会行为。

对鸟类(有机磷农药):姿态效应的改变,对领地的失控,不能照顾后代等。

(加)6.环境激素有哪几类?环境激素的危害。

P87-88环境激素:环境中存在一些天然物质和人工合成的环境污染物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这些物质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和人的内分泌功能,导致野生动物繁殖障碍,甚至能诱发人类的重大疾病,这些物质被称为环境激素。

(此题中可略去)种类:天然雌激素和合成雌激素;植物雌激素;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质。

危害:可使野生动物的性发育和雄性生殖器异常;使鱼类等发生性逆转,导致繁殖成功率下降;引起人体多种形式的雄性生殖系统发育障碍;与人类许多重大疾病的发生有关。

7.何谓优势种?敏感种?种的多样性?P90-91优势种:在群落中优势度大的物种。

敏感种:对环境条件变化反应敏感的物种。

种的多样性:群落中物种的数目(丰富度)和各物种的相对密度(群落的异质性)。

8.何谓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P92-93协同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与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与机体接触时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

相加作用:多种化学污染物混合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等于其中各化学污染物分别产生的作用强度的总和。

独立作用:多种化学污染物各自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机理不同,互不影响。

拮抗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输入机体,其中一种化学污染物可干扰另一种化学污染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污染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生物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任何一种单独输入机体的作用强度。

9.什么是抗氧化防御系统?其作用是什么?P72需氧生物在长期进化中发展出的防御过氧化损害的系统。

(由GSH,VC,VE,GPx,SOD,Ct等组成)作用:控制由体内代谢产生的活性氧,消除活性氧对机体的伤害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清除氧化还原循环产生的大量活性氧。

第三章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P1371.什么是生物测试?生物测试的基本类型。

P95-97(略)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要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基本类型:短期生物测试、中期生物测试、长期生物测试。

2.受试生物的选择条件。

P97对试验毒物或因子具有敏感性;地理分布广泛,数量多,易获得;具有重大生态学价值;易于培养和繁殖;生物学背景资料丰富,已被清楚了解;对试验毒物或因子的反应能被测定,并有标准测定方法或技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并考虑与人类食物链的联系;考虑受试生物的个体大小和生活史长短;考虑是否曾经受污染;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