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5.2速度学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5.2速度自主学习学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速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 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3.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
4. 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大小不变,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无关。
5. 实例分析:通过实际例子分析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2. 培养学生运用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以及速度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2.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与速度有关的例子,如汽车行驶、跑步等。
2. 概念讲解:介绍速度的概念,解释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3. 实例分析:分析不同情境下的速度应用,如匀速直线运动、加速运动等。
4. 课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速度知识解决问题。
6. 板书设计: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
7. 作业设计题目1:一辆汽车以80km/h的速度行驶,行驶了30分钟,求汽车行驶的路程。
答案:汽车行驶的路程为40km。
题目2:一个人跑步的速度是4m/s,跑了10秒,求他跑步的路程。
答案:他跑步的路程为40m。
题目3: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2m/s,2分钟内通过了120m的路程,求物体的运动时间。
答案:物体的运动时间为30秒。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在运用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5.2速度学案

5.2速度【学习目标】1、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2、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学会进行速度单位的换算;3、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测量速度所需要的器材以及器材的使用方法;【课堂学习】活动一、比较短跑中同学运动的快慢①裁判的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 _②观众的判断依据:___ _______ _ _ ____ ____ __小结:(比如:甲运动员用10s跑了100m,乙15s内跑了180m,哪个运动员快呢?)活动二、阅读书本P110相关内容完成下列内容1、速度是描述物体_________ _的物理量,大小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 _,用符号_____ 表示。
2.、公式:速度=_______,符号表示____ __;变形公式有__ _ __、__ _ __。
3、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__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符号为_________,常用的速度单位还有_______ _.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你能说出它的意义吗?5、1m/s、1km/h谁大谁小?如何比较?6、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运动速度练习:2、如图右图描述了一辆汽车在沪宁高速公路上的情形,如果汽车速度保持不变,需要多少时间到达上海?活动三、测定同学步行的速度1、1、要测定同学走路的速度,你认为应测量哪些量?你的依据是什么?2、你准备选用哪些实验器材?3、请你设计表格,要求各测量一名男、女走路的速度.[课堂反馈]:1、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如右表所示:根据表中成绩知,跑得最快的是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运动的快慢所采用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物理学中用_________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其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_____________内通过的_______.3.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_______,读作________,符号为______.4.某人步行的速度约4km/h ,表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1.5h 所走的路程是_____km ,走完1km 的路程,需要_______h. 5. 3.6km/h= m/s 10m/s= km/h100cm/s= km/h 72km/h= m/s6.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正常行驶,它的速度最接近A .3m/sB .30m/sC .300m/sD .3000m/s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速度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一定长B .速度大的物体运动的时间一定短C .在相同的路程内,速度大的物体运动的时间长D .在相同的时间内,速度大的物体所通过的路程长 8.某一时期,上海到南京的T722次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 这列火车的运动速度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学习感悟】我学到了哪些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感到困难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5.2 速度 教案

5.2速度初二物理教学目标:1、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2、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3、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和单位的理解;速度单位换算;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速度的单位换算;测量纸锥的下落速度实验器材:纸锥、刻度尺、秒表教学过程:放学后住校的同学要回家,如何回家?问:为什么不走回去?一、运动的物体有快有慢。
实验:把两个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观察纸锥的下落情况。
要求:观察并思考哪个纸锥下落快?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学生说出判断情况后,引导得出:相同路程比时间提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判断方法?引导:在纸锥没有落地前,能否判断纸锥运动快慢呢?结论:相同时间比路程其实这两种方法在我们生活中已不自觉地运用了:比如观看刘翔夺冠视频时,观众采用什么方法判断运动员的快慢?而裁判员是采用什么方法?实验:把两个纸锥从不同高度不同时释放,还能直观判断它们的运动快慢吗?例:甲、乙两物体运动情况如下表:请你判断甲、乙两物体的运动快慢,并说出理由。
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比较:一、算出每秒物体通过的路程;二、算出物体通过1米所用的时间,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更好,为什么?二、速度看课本自学,完成填空。
1、速度是描述的物理量,大小是.2、计算公式:.3、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读作:,符号.常用单位还有:.例:两物体甲速度是6m/s,而乙是18km/h,哪个物体运动快?引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知道1m/s=3.6km/h学生观看一些物体的速度图感受速度大小。
三、速度的测量活动: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1.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a、你认为应测量哪些量?b、用哪些仪器测量?c、如何测量?d、实验只做一次好吗?e、设计记录表格。
2.进行实验:分别算出纸片下落的速度并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强调:明确分工;每次要从同一高度释放;锥尖要与零刻度线相平)3.实验分析(各组汇报测量出的速度,进一步理解多次测量可以减小误差)4、介绍速度表。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5.2速度教学案

教学案: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5.2 速度一、教学内容1. 速度的定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2. 速度的计算:速度的计算公式为 v = s/t,其中 v 表示速度,s 表示位移,t 表示时间。
3. 速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等。
4.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或一段位移内的速度;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速度。
5. 速度的变换:速度的变换公式为 v = v0 + at,其中 v0 表示初速度,a 表示加速度,t 表示时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定义,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单位。
2. 培养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并能正确区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变换公式的应用,以及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
2. 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单位,速度的变换公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练习册、笔记本、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物体,如汽车、自行车等,思考这些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如何区分的。
2. 知识讲解:(1) 介绍速度的定义,解释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2) 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给出速度的计算公式 v = s/t,并解释位移、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3) 介绍速度的单位,讲解米每秒(m/s)和千米每小时(km/h)等常用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4) 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区分两者之间的差别。
3. 例题讲解: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一辆汽车在相等时间内通过不同路程的速度。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计算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通过相同路程的速度。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5.2速度教学设计

文档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5.2速度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主要涉及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具体章节内容如下:1. 速度的定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 速度的计算:速度=路程÷时间。
3. 速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等。
4. 速度公式的应用:通过速度公式可以计算物体在不同时间通过的路程,或者在不同路程下的速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实际问题计算。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以及在不同单位换算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物体,如汽车、自行车等,思考如何描述它们的运动快慢。
2. 概念讲解:介绍速度的定义,解释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 公式讲解: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并说明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或千米每小时(km/h)。
4. 例题讲解:运用速度公式讲解几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自行解答一些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速度单位换算:讲解速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m/s=3.6km/h,让学生掌握不同单位间的换算方法。
7.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速度2. 板书内容:速度的定义: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公式: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单位:米每秒(m/s)、千米每小时(km/h)速度公式应用: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已知一辆汽车行驶了200km,用了3小时,求该汽车的速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 5.2 速度教案 (新版)苏科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
(2)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测量速度所需要的器材以及器材的使用方法。
(3)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学会进行速度单位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1)知道常见的比较速度的方法,并让学生进行比较。
(2)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并掌握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方法。
(3)学习自主设计表格,在学生的设计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规范化指导,并鼓励不同的表格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从测量简单的速度的过程中,知道其它很多速度都是这样测量出来的,由此增加对速度大小及测量方法的感性认识;我国体育健儿奥运会速度项目中的娇人成绩,让同学们领略优秀运动员超人的速度给国家所带来的容誉,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以此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顽强的拼搏毅力,才可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速度的定义式,单位时间和速度的理解,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难点】(1)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及不同方法的灵活运用(2)如何引导学生比较准确地进行速度的测量,多种方法进行比较【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一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自然界中一些物体的运动所有物体的位置,都在随时间而变化。
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我们首先要学会长度和时的测量。
导语二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知道物体长度的准确值,例如:装配窗户玻璃的时候,师傅要精确测量窗户的长和宽;钳式在磨制精密工件时,也要用到测量。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长度单位【做一做】请你目测一下课桌的长、宽和高,并比较它们的长度。
【想一想】不用尺,如何证实自己的目测结果是否正确?【交流】学生对如何证实自己的目测结果交流各自的看法,【小结归纳】(板书)1、测量就是将待测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
这个公认的标准量就称为单位。
的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µm)和纳米(nm)。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5.2速度_教学设计

5.2 速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速度的概念,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理解它的形成过程)(2)初步尝试测量速度(3)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参与式的体验学习,初步了解探究的过程;(2)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和交流、收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速度测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2)通过测量实践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通过课堂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验物理实验的乐趣。
(3)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速度的概念建立速度的测量2、难点: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计算的解题规范三、教材分析本节课既是前面长度、时间的测量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的基础,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材安排了两次学生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在不同问题情境下比较纸锥运动快慢的方案,并进行实测,进一步加强他们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技能。
活动为学生设置了真实的物理问题情境,使他们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启发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案,培养学生扩散性思维能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速度”,已有一些感性认识,但是如何科学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如何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地引出速度的概念则是本节教学的核心问题,因此在本节教学中首先从比较运动快慢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是有实际意义的,并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讨论引出速度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2.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观察、学会探究。
六、教具准备大小纸锥,秒表,刻度尺,多媒体。
七、教学程序(一)情景引入,体会比较运动快慢的重要性观察两段视频:奔跑的猎豹和爬行的蜗牛,体验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5.2 速度 教案

二、速度一、教学目标1.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2.了解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能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速度;3.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会速度单位的换算;4.在实验过程中,养成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通过对奥运冠军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难点重点:速度概念的建立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和速度单位的换算。
三、设计思路本节设计源于三方面认识:1.学生对速度的了解源于小学及初一数学的行程问题;2.速度这一物理量采用比值法定义,这是第一次;3.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和速度概念如何从物理角度建立起来,这是本节的重难点,是本节教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因此,在速度概念建立上,让学生通过相关图片、视频来理解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这样引出“速度”这一物理量时,学生较易接受。
在讲授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时,采用实验的方法,步步引导,使学生既理解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又使学生能认识到速度定义是采用了比值法,为以后的再学习铺垫一个良好的基础。
实验过程中,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发现操作中存在的不足,并能通过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打开学生思路。
四、教学资源1.锥角不等的两个纸锥、米尺、秒表等;2.多媒体及本节课件。
五、教学流程(一)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1、观看视频:为什么“豹可以捕捉到鹿”及图片“不紧不慢的蜗牛”,使学生感性认识到豹跑的“快”,蜗牛爬的“慢”。
引出: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提出问题:如何比较他们的快慢呢?2、活动: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从纸锥做法出发,到引导学生给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猜想,再到学生动手操作。
(要求学生将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提出问题:我们是怎么比较纸锥运动快慢的?引导学生:下落的高度相同,不同纸锥落地所用时间不同,用时长的运动慢,用时短的运动快从而引出是采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来比较二者运动快慢的提出问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比较出二者运动快慢呢?引导学生:我们如果让两纸锥都运动4秒,比较他们谁下落的更多,这样能不能得出谁快谁慢呢?经学生讨论,引出是采用了“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来比较二者运动快慢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2 速度
【学习目标】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会读汽车、摩托车上的速度表,了解路牌的含义。
2.知道计算题的解题规范,会用公式进行速度、路程和时间的简单计算。
【预学指导】认真研读课本例题,并复习上节课内容,完成下列“预习导学”部分
【预习导学】
1.速度是描述物体的物理量,大小等于物体在
通过的。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符号
是,常用单位还有。
2.速度计算公式为:,可变行为下列两个公式:
①②。
3.1m/s= km/h。
4.如图为交通运输中测量速度的仪器——速度表,其显示行驶速度单位是,此时速度为。
5.如图为交通标志牌,由标志牌可知该标志牌位置处距南京的距离为。
6.如图为交通限速标志牌,其中“120”表示的意义是:。
【课堂研习】
研学一、速度的简单计算
例1.沪宁高速公路限速如左图所示标志牌,一辆小型轿车的电脑收费卡上显示,该车9:00从苏州
进入高速,9:40到达上海,驶出高速公路,苏州到上海的路程为84km。
(1)如果你是值勤交警,你是否对该车司机作出超速处罚?你的依据是什么?
(2)在遵守交通法规前提下,最快需要用多少时间到达上海?
研学二、过桥(山洞或隧道)问题
例2.一列长200米的火车,以12m/s的速度通过4000米的大桥,求:
(1)火车完全通过大桥需要多长时间?(2)火车全部在大桥上运行的时间?
研学三、安全(爆炸)离开问题
例3.工程上常用爆破的方法开山劈岭,设用一条96cm长的引火线来点燃炸药,引火线燃烧速度是0.8cm/s,点燃引火线后,人以5m/s的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炸药爆炸前跑到离点火处500m远的安全地带?
研学四、比值问题
例4.甲、乙两个运动员爬两个山坡,已知他们的爬山速度比是2:3,两个山坡的长度比是4:3,则他们爬到坡上的时间比是多少?
【拓展提升】
公路路宽为18m,车行驶的速度为12m/s。
一名步行速度是1.5m/s的学生横穿公路回家,要求横穿公路预留15s安全时间,该学生至少要离行驶过来的汽车多少米开始穿越公路才能保证安全?
【巩固练习】
1.一位女士由于驾车超速而被警察拦住.警察走过来对她说:“太太,您刚才的车速是60千米每时!”这位女士反驳说:“不可能的!我才开了7分钟,还不到一个小时,怎么可能走了60千米呢?”从以上对话可知,这位女士没有理解下面哪个科学概念()
A.速度
B.时间
C.路程
D.质量
2.作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的两物体,它们的运动时间之比为1:4,运动路程之比为3:1,那么它们的速度之比为()
A.3:4 B.4:3 C.12:1 D.1:12
3.小汽车在合宁高速公路上行驶,车上的一位乘客在车到A处时,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正好是8:00整,当车到B处时又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正好是8:48,求小汽车在A、B间的速度。
4.南京长江大桥正桥长1600m,一列长250m的火车匀速行驶通过正桥的时间为3min5s,求该火车全部在正桥上行驶的时间。
★5.有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速度是20m/s,前方有一座大山,鸣笛后继续行驶,听到回声的时间是3s,发出声音时汽车距离大山多少米?(空气中声速为34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