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示代词“是”的特质及其发展

合集下载

指示代词用于指示特定的人或事物如彼斯是尔

指示代词用于指示特定的人或事物如彼斯是尔

指示代词用于指示特定的人或事物如彼斯是尔指示代词是一类用于指示特定的人或事物的代词,通过指代、确定、界定等功能在语言表达中起到重要作用。

彼斯(this)和尔(that)是常见的指示代词。

本文将探讨指示代词的定义、用法、特点以及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

一、指示代词的定义和分类指示代词是代词的一种,用于指示特定的人或事物。

根据指示的距离和位置关系,可以将其分为近指示代词和远指示代词。

彼斯属于近指示代词,用于指示较近的人或事物;而尔属于远指示代词,用于指示较远的人或事物。

二、指示代词的用法和特点1. 指示代词可以在句子中作为主语、宾语、表语、定语等成分,起到指代特定人或事物的作用。

例如:- 彼斯是我的新手机。

在这个句子中,彼斯作为主语指代了“我的新手机”,起到了确定和指示的作用。

- 客人要买我店里的那本书。

在这个句子中,尔作为定语修饰了“那本书”,指示了客人所指的具体书籍。

2. 指示代词的用法灵活多样,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使用。

在语境中,指示代词往往需要依据具体情况进行解读和理解。

三、彼斯和尔的对比及具体运用彼斯和尔虽然都是指示代词,但由于彼斯为近指示代词,而尔为远指示代词,它们在具体运用中有一些差异。

1. 彼斯的运用彼斯作为近指示代词,常用于以下情境:- 指示靠近说话人或听话人的人或事物。

例如:“彼斯是我的朋友。

”表示说话人的朋友是靠近说话人的。

- 引入话题或提及上文中的人或事物。

例如:“彼斯是我昨天介绍的那个人。

”表示说话人在此之前已经提到过彼斯。

- 引出即将提及或要注意的内容。

例如:“彼斯请立即过来。

”表示说话人要求彼斯立即过来。

2. 尔的运用尔作为远指示代词,常用于以下情境:- 指示远离说话人或听话人的人或事物。

例如:“尔是在远处的山脚下。

”表示尔所指的人或事物位于远离说话人的地方。

- 引出新提及的人或事物。

例如:“尔见过的那位先生是谁?”表示尔指的先生是在此之前没有提到过的。

- 引导对比和对照,在句子中具有强调的作用。

浅论中文“是”的用法及其发展

浅论中文“是”的用法及其发展

浅论中文“是”的用法及其发展作者:王丽莉来源:《速读·中旬》2015年第10期摘要:“是”作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汉字,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是”的用法和含义存在较大区别,这对于汉字发展来说是意见很难避免的事情。

本文结合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是”字的不同用法,对“是”字的发展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是;用法;发展1前言在翻阅古代文献典籍中可以发现“是”字的出现频率较高,尤其是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是”字的出现频率达到了58次,汉语文化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历程,“是”字的字面含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是”字在现代汉语中依旧是日常用语与书面语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汉字,所以关于“是”字用法及其发展的研究,一直被作为现代汉语言研究领域中关键的课题。

2 古代汉语中“是”的用法分析2.1形容词《论语》中曾将“是”作为形容词来进行使用,“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阳货》”。

在该则论语中的“是”便是表达“正确”的含义。

2.2指示代词《论语》中将“是”用作为指示代词,“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学而》”中,便是将“是”体现为“这个”的意思,同时《论语》中还有数例将“是”用作为指示代词。

例如,“子闻之,曰:‘是礼也。

’——《八佾》”中的“是”作为指示代词,其主要表达出“讲”的意义,并且《论语》中的“是”作为指示代词会根据语境不同来表达出不同意义,《论语》判断句中的“是”议成现代汉语时,需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增加“是”作为判断词,而这个时候的“是”在字面含义上则是“这是”。

《论语》中将“是”用作为代词时主要是指代前面的代词,一般被应用于指物、做法以及态度等几个方面,“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微子》”中的“是”主要被指代为“他们”,就《论语》中的“是”作为代词时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将其议成现代汉语,这点需要译者必须要灵活的掌握。

2.3助词《论语》中将“是”作为助词来进行使用,其作为代词只是发挥了在语句结构中的作用,在议成现代汉语时并没有实在的意义,“论笃是与,君子者乎?——《先进》”中便将“是”作为助词来进行使用,而且我们在议成现代汉语中“是”并没有实际意义。

代词:指示代词用法归纳

代词:指示代词用法归纳

代词:指示代词用法归纳指示代词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代词,用于指示、代替或替换特定的人或物。

它们可以帮助读者或听者更清楚地理解所讨论的对象。

本文将对指示代词的用法进行归纳总结。

一、指示代词的分类指示代词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近指代词和远指代词。

1.近指代词近指代词用于指示离说话者或文章主体近的人或物。

常见的近指代词有:this(这个,这些)和 these(这些)。

示例:This is my book.(这是我的书。

)These are my friends.(这些是我的朋友。

)2.远指代词远指代词用于指示离说话者或文章主体远的人或物。

常见的远指代词有:that(那个,那些)和 those(那些)。

示例:That is his car.(那是他的车。

)___(那些是她的鞋子。

)二、指示代词的用法1.指示特定的人或物指示代词可以用于指示特定的人或物,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

示例:Give me this.(给我这个。

)Take those.(拿走那些。

)2.指示时间、地点或方式指示代词也可以用于指示时间、地点或方式,帮助读者或听者更好地理解句子的语境。

示例:Do it like this.(像这样做。

)I saw him over there.(我在那边看到他。

)3.指示上下文中已经提到的人或物指示代词还可以用于指示上下文中已经提到的人或物,以避免重复使用名词。

示例:Mary has a cat。

That cat is very cute.(___有只猫。

那只猫非常可爱。

)三、注意事项在使用指示代词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指示代词的位置指示代词通常位于名词的前面或句子的主语位置。

示例:This is my house.(这是我的房子。

)___.(那些是你的书。

)2.区分近指代词和远指代词需要根据语境来确定使用近指代词还是远指代词,以确保意思的准确表达。

示例:That is my bag。

not this one.(那是我的包,不是这个。

指示代词“是”的特质及其发展

指示代词“是”的特质及其发展

指示代词“是”的特质及其发展摘要:作为指示代词,“是”最初指代的是时间,相当于“这时”,后泛化为一个确指代词。

正因为“是”的确指性,它在先秦时期有一系列的特殊用法。

并最终发展成为系词。

当用于判断句的主谓之间复指主语的时候,“是”逐步语法化为近乎强调确认的标记。

当判断句中必须出现“是”,并且“是”的出现不带有任何强调的意味的时候,它就发展成为系词。

关键词:时间;确指;特殊;系词指示代词“是”一般被看做是近指代词。

如: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就说:“在上古时期,更常见的指示代词是‘此’‘斯’‘是’等。

它们都是近指。

”与典型的近指代词“此”相比,“是”又有一些很特别的地方。

第一,“此”往往可以与典型的远指代词“彼”对举,但是“是”一般不与“彼”对举。

第二,有的时候,“是”被解作“那”反而于文义更为通畅。

如:《经词衍释》卷九:“是,犹夫也,彼也。

论语:是知津矣。

孟子:是亦走也。

左传襄公十年;是实班师。

是皆夫义,彼也。

”第三,一般认为指示代词“是”后来又发展出系词的用法,那么在这么多的指示代词中为何只有“是”能够发展为系词,这是否与它在指示代词上的某种特质有关又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本文拟讨论“是”作为指示代词的特质以及这对于它的语法化的方向的影响。

一、“是”由指示时间到确指代词有些指示代词的字形与它的意义也有密切的联系,如“此”字。

《说文》:“此,止也。

从止从匕,匕,相比次也。

”《说文系传》:“臣锴日:匕,近也,近在此也。

”《徐笺》“止者所以止之处,匕当为声。

”陈年福认为“此”实际上是专为指示代词造的字,以双脚比并停止不走表示就在此之意。

无论“此”的字形是不是为指示代词而造的,“此”作为指示代词,其意义与其字形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毋庸置疑的。

“是”的指示代词义也可以借助其字形来理解。

《说文》:“是,直也。

从日正。

”段注曰:“十目烛隐则日直,以日为正则曰是。

”“以日为正”也可以引申出指代时间之义。

因为先民的时间经验和时间意识的形成是以对天体运行的认识为基础的。

古代汉语 指示代词

古代汉语 指示代词

•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 彼月而微,此日而微。
•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 也。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你的支持,我们会努力做得更好!
•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 年》)
古代汉语 指示代词
• 先秦时代,“之”字也用作指示代词,等 於说“此”或“彼”。例如:
•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 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
古代汉语 指示代词
• 指示代词还有“然”字和“尔”字,它们 经常用作句子的谓语。
• 远指代词——“彼”、“夫”,相当于现代 汉语中的“那”、“那个”、“那些”等。
• 彼——
古代汉语 指示代词
• 彼一时,此一时也。 (《孟子·公孙丑下》)
•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 传·僖公二十二年》)
• 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 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孟子·尽心
古代汉语 指示代词
• “是”、“此”、“彼”可以指人,略等 於说“这人”、“那人”。例如:
• 尔何曾比予於是!(《孟子·公孙丑上》) • 此谁也?(《战国策·齐策》) •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
“彼哉!彼哉!”(《论语·宪问》)
古代汉语 指示代词
• 指示代词“是”、“此”等字可以用作主 语、定语、宾语。“是”字用作宾语有时 候可以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 注意:这里的“是”字和现古代汉语代指示代词汉语的“是” 字不同。“是”和“此”是同义词,它们 常常可以互换。试比较:
• 是心足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 • 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孟子·梁惠王

上古汉语指示代词的演变

上古汉语指示代词的演变

上古汉语指示代词的演变
指示代词是介于实词和虚词之间的词,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容易发生演变。

上古汉语有近二十个指示代词,使用频率较高的多数经历了语法化,语法化为连词、系词、句末语气词、话题标记、定指代词、宾语从句引导词、结构助词、第三人称代词等。

其中,指示代词→句末语气词、指示代词→话题标记等是汉语中独特的语法化途径。

虽然指示代词语法化的路径多种多样,但不同的路径有共同的特点,受共同因素的制约。

古汉语指示代词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在语法化过程中相互联系,共同作用。

指示代词所处的句法环境,尤其是在句子中的位置,决定了语法化的方式,句首指示代词倾向于发展成连词和系词,以及话题标记;句末指示代词转化为句末语气词;语法化后,短语中的指示代词仍然在短语内部起作用。

指示代词的内部用法(回指、语篇指称和身份指称)是语法化的起点。

当它演变时,指示代词失去了在文本中的指称意义;同时,由于自身意义的虚化,在语用推理的作用下,语境中隐含的语用意义被附加其上,从而意义发生变化。

上古汉语指示代词语法化后,有的留存下来,有的逐渐消亡;上古汉语指示代词体系整体呈简化的趋势。

核心的空间距离远近相对的指示代词“此”“彼”保持稳定,是上古指示代词体系沿用一千多年的重要原因。

简单总结指示代词和不定代词

简单总结指示代词和不定代词
不定代词
常用于泛指或模糊指代,不强调具体事物或概念,而是强调数量、范围或性质等抽象概 念。
04
指示代词与不定代词的特殊用 法
指示代词的特殊用法
指代前文提及的人或事物
指示代词可以用来指代前文中提到的人或事物, 避免重复。
替代某些短语
指示代词可以替代某些短语,如“这个”、“ 那个”、“这些”、“那些”等。
选择题2:以下哪个代词可以指代未知的人?
选择题练习
01
A. This
02 03
B. That C. These
04
D. Those
填空题练习
要点一
填空题1
请在空白处填写适当的代词。
要点二
填空题2
I don't know ____. (who)
翻译题练习
翻译题1
请将"This is my friend."翻译成英文。
答案
This is my friend. (He is my friend.)
翻译题2
请将"Are you ready?"翻译成中文。
答案
你准备好了吗? (You are ready?)
THANKS
的名词或名词短语,也可以用来指代某个特定的对象。
指示代词具有明确的指代功能,可以避免语言重复,使语言更
03
加简洁明了。
常见指示代词
常见的指示代词有"this"、"that"、 "these"、"those"等。
"this"用于指代离说话人较近的人或物; "that"用于指代离说话人较远的人或物; "these"用于指代离说话人较近的复数名词; "those"用于指代离说话人较远的复数名词。

指示代词的发展

指示代词的发展

第四讲指示代词的发展1 近指代词(1)甲骨文中,指示代词有“之”、“兹”2个。

均近指。

(郭锡良:“之”、“兹”是一种广泛的指代。

)之日允雨《殷墟书契前编》西周金文始见“是”、“斯”。

传世文献始见“此”、“时”,更晚一些。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

《诗•秦风•驷驖》毛传:时,是;辰,时也。

(2)依上古音系(以《诗经》为上限),“兹(精母)、斯(心母)、此(清母)”——齿音;“之(章母)、是(禅母)、时(禅母)”——舌面音。

又:“之、兹、时”之部叠韵;“此、斯、是”支部叠韵。

读音相近,可能是同源的关系。

(3)上古近指代词时代与地域的差异近指代词“兹”、“时”、“斯”等在古代文献中的分布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顾炎武《日知录》卷六“檀弓”条云:“《尔雅》曰:‘兹、斯,此也。

’今考《尚书》多言‘兹’,《论语》多言‘斯’,《大学》以后之书多言‘此’。

”又云:“《论语》之言‘斯’者七十,而不言‘此’,《檀弓》之言‘斯’者五十有三,而言‘此’者一而已。

《大学》成于曾氏之门人,而一卷之中,言‘此’者十有九。

语音轻重之间,而世代之别,从可知已。

”1地域方言的对立。

方言接触。

《庄子》、《荀子》中“斯”偶见,亦可以用“地域方言”说加以解释(4)中古汉语近指代词的发展,产生的新的形式。

这——“这”最初见于唐代,有“者”、“遮”、“拓”(“柘”之形误)、“只”等不同书写形式。

這胡误我,這胡误我。

(旧唐书·史思明传)者汉大痴,好不自知。

(燕子赋)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

(王衍,醉妆词)遮阿师更不要见。

(唐摭言)及到遮身今有疾。

(维摩经讲经文)赭回好好更看去也。

(历代法宝记)“这、那”在唐代产生后,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只能作定语,不能单独作主语。

这种情形在北方延续到元朝。

在南方,“这、那”单用作主语的时间早一些:这是说天地无心处。

(朱子语类辑略)1顾炎武关于《论语》、《檀弓》中“斯”的统计数字包括近指代词和连词,与本文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示代词“是”的特质及其发展摘要:作为指示代词,“是”最初指代的是时间,相当于“这时”,后泛化为一个确指代词。

正因为“是”的确指性,它在先秦时期有一系列的特殊用法。

并最终发展成为系词。

当用于判断句的主谓之间复指主语的时候,“是”逐步语法化为近乎强调确认的标记。

当判断句中必须出现“是”,并且“是”的出现不带有任何强调的意味的时候,它就发展成为系词。

关键词:时间;确指;特殊;系词指示代词“是”一般被看做是近指代词。

如: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就说:“在上古时期,更常见的指示代词是‘此’‘斯’‘是’等。

它们都是近指。

”与典型的近指代词“此”相比,“是”又有一些很特别的地方。

第一,“此”往往可以与典型的远指代词“彼”对举,但是“是”一般不与“彼”对举。

第二,有的时候,“是”被解作“那”反而于文义更为通畅。

如:《经词衍释》卷九:“是,犹夫也,彼也。

论语:是知津矣。

孟子:是亦走也。

左传襄公十年;是实班师。

是皆夫义,彼也。

”第三,一般认为指示代词“是”后来又发展出系词的用法,那么在这么多的指示代词中为何只有“是”能够发展为系词,这是否与它在指示代词上的某种特质有关又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本文拟讨论“是”作为指示代词的特质以及这对于它的语法化的方向的影响。

一、“是”由指示时间到确指代词有些指示代词的字形与它的意义也有密切的联系,如“此”字。

《说文》:“此,止也。

从止从匕,匕,相比次也。

”《说文系传》:“臣锴日:匕,近也,近在此也。

”《徐笺》“止者所以止之处,匕当为声。

”陈年福认为“此”实际上是专为指示代词造的字,以双脚比并停止不走表示就在此之意。

无论“此”的字形是不是为指示代词而造的,“此”作为指示代词,其意义与其字形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毋庸置疑的。

“是”的指示代词义也可以借助其字形来理解。

《说文》:“是,直也。

从日正。

”段注曰:“十目烛隐则日直,以日为正则曰是。

”“以日为正”也可以引申出指代时间之义。

因为先民的时间经验和时间意识的形成是以对天体运行的认识为基础的。

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总是提示着时间的存在,展现着时间的流逝,显示着时间的周期与节律。

在众多的天体中,太阳无疑最能引起人们的时间感,古人根据日影来测定时间,他们还制作了测定日影的工具一晷。

由“以日为正”引申出指代时间之义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是”与“此”在用作指示代词之初就有了分工,一个指代时间,相当于“这时”,一个指代空间,相当于“这里”。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以“是”与“此”在《左传》中的用法为例来加以说明。

如:(1)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

”(僖公二十二年)(2)胜怒,曰:“郑人在此,雠不远矣。

”(哀公十六年),(3)士会在秦三年,不见士伯。

其人日:“能亡人于国,不能见于此,焉用之?”(文公七年)(4)子以众退,我此乃止。

(成公二年)(5)于是齐人侵鲁疆,疆吏来告。

(桓公十七年)(6)郑人使少正公孙侨对曰:“在晋先君悼公九年,我寡君于是即位。

”(襄公二十二年)(7)王使巡师曰:“吾先君文王克息,获三矢焉,伯棼窃其二,尽于是矣。

”(宣公四年)(8)司马侯问焉,曰:“子之车尽于此而已乎?”(昭公元年)在《左传》中,“是”与“此”用于指示代词都不限于指代“这时”或是“这里”,但是当它们用于“这时”或是“这里”时还是有比较严格的规律的。

在先秦汉语中,“此”疑似“这时”,“是”疑似“这里”的情况很少见,这里可以列举几例。

(9)曷为重吴?吴在是则天下诸侯莫敢不至也。

(春秋公羊传·哀公十三年)(10)臧氏之母闻有贼,以其子易公,抱公以逃。

贼至,凑公寝而弑之。

臣有鲍广父与梁买子者,闻有贼,趋而至。

臧氏之母日:“公不死也,在是,吾以吾子易公矣。

”(春秋公羊传·昭公三十年)(11)吴公子光日:“此时也,弗可失也。

”(昭公二十七年)“是”表示的“这里”与“此”表示的“这里”有着根本的不同,“此”表示的“这里”是以说话人所在地点为参照点,而“是”表示的“这里”却不是以说话人所在地点为参照点,而是以语境中的某个确凿的地点为参照点。

我们可以认为,先秦中少量的疑似为“这里”的“是”实际上是更为宽泛的“这”,与其说它指代的是具有相对性的“这里”还不如说它指代的是某个具体明确的方所。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像例(11)那样“此”疑似“这时”的情况下,“此”与一般的“是”仍然不同,“是”表示的“这时”是以语境中的某个事件为参照点,从不指说话之时,而“此”疑似的“这时”却不以某个事件为参照点,而是指说话之时。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是”与“此”在“这时”(以某个事物发生的时间为参照点)与“这里”(以说话人所在的位置为参照点)上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

随着“此”与“是”的广泛的运用,它们不再局限于最初的“这里”或是“这时”,而是都发展出更为宽泛的指代用法。

但是受其原来的用法的影响,宽泛的“此”是一个近指代词,宽泛的“是”则是一个确指代词,这也是它们在古汉语中的主要用法。

“是”表示确指可以从其来源来加以说明。

“是”的代词用法来自于“以日为正”之义,而“以日为正”本身就含有对照确认的意味,“是”最初指代时间的时候,也含有确指的意味,相当于“就是这\那时”,当它不再局限于指代时间的时候,就成为一个完全的确指代词,相当于“就是这”,有时甚至是“就是那”。

确指语义比近指更重,但这并不容易区分。

在很多情况下,确指都可以用近指来翻译。

不过有时确指代词既可以用近指代词来翻译,也可以用远指代词来翻译,甚至于用远指代词来翻译更为合适。

在这样的情况下,“是”确指的强调意味还是明显的。

“是”与近指代词混在一起,其确指性虽不易分辨,但“是”是确指代词却可以解释许多的语言现象。

前人都注意到了先秦汉语中的宾语前置的现象。

这主要是指疑问代词宾语与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动词之前。

石毓智、徐杰认为先秦的特殊语序是一种语法手段,在先秦汉语里,焦点化的附着成分(受事代词),必须居于句子的第二位置——动词之前和主语之后。

他们指出疑问代词本身带有一个[+F]特征,所以它作宾语时总是居于动词之前。

在先秦时期,“是”作宾语时也一般都要前置,尤其是在《诗经》、金文中没有例外。

而其他的代词作宾语却没有这样的规定。

我们认为这是因为“是”是一个确指代词,它本身也带有一个焦点特征[+F],所以它在句中一般要占据句子的第二位置——动词之前和主语之后。

其他的指示代词不表示确指,不含有[+F]的特征,所以一般不能占据句子的第二位置。

先秦汉语中还有一种句式结构,宾语用“是”或“之”复指后前置于谓语,整个句式起强调宾语的作用。

马建忠云:“止字先乎动字者,倒文也。

动字如有弗辞或有疑词者,率参‘之’字。

辞意确切者,或参‘是’字”。

黎锦熙先生也认为:“用‘是’字间倒宾者,较‘之’字更能使宾位增重,语意激切。

若附‘惟’字,尤加强度。

”这也是由于“是”表示的是确指,所以它一般用于宾语前置时都是用于肯定句中,表示强烈的语气。

二、“是”由确指代词到系词王力先生认为系词“是”是由指示代词“是”发展而来的,这种看法是学术界关于系词“是”的来源的最主要的看法,但是由于“是”由指示代词向系词演变的历程并没有说清楚,所以历来也有很多人否认系词来源于指示代词。

实际上,“是”由指示代词进化为系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指示代词“是”可以用于主语之后复指主语。

当“是”用于判断主语后面之时,在很多情况下,“是”所复指的主语都是复杂的述谓结构,但是有的时候“是”所复指的主语的结构又相对简单。

如:(12)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1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正如例(12)的情况一样,当主语是复杂的述谓结构时,用“是”复指一下再加上判断语是很有好处的。

因为主语本身具有述谓性,所以它往往容易被看做是独立的陈述,这样它与判断谓语的关系就显得比较松散,不容易被快速识别。

如果有了“是”来复指主语,主、谓之间结构就很紧凑了。

由于“是”经常用于这样的情况之下,所以它的用法有了一定的推广,当主语的结构没有那么复杂时,人们也会用“是”来复指一下。

不过这时用“是”来复指主语在紧凑主谓的关系上的作用就降低了。

在这样的情况,“是”开始了由指示代词向系词语法化的历程。

由于“是”复指的主语本身结构比较简单,与谓语的联系也很紧密,“是”的复指在帮助紧凑结构上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它就会被重新分析,“是”本身是一个确指代词,到这个时候,它的指代性就会被一定程度地减弱,而确认性则会被突出。

判断句是判断主语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

古汉语的判断句并不需要系词,但是如果在判断主语和判断谓语之间出现了一个能够突出确认的“是”,那么这个句子的判断语气无疑会更强烈,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也无疑会更确定。

随着“是”的这种用法的发展,它也就近乎于一个强调确认的标记。

实际上,“此”也和“是”一样可以用于主语和判断谓语之间来复指主语,如:(16)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孟子·告子章句上)但是“此”并没有发生与“是”相同的语法化,究其原因,”此”只是一个近指代词,而“是”却是一个确指代词。

学术界一直有一种看法,认为系词“是”来源于形容词“是”,他们的依据是系词的确认性与一般的指示代词没有关系,而与表示正确意义的形容词“是”有关联。

这种说法无法解释为什么形容词“是”能在判断句中占据主谓之间的位置。

实际上“是”的指代用法与其形容词的用法是同源的,“是”是一个确指代词,因而它既可以处在主谓之间来复指主语,也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分析为一个强调确认的标记。

“是”很早就由确指代词发展出近乎强调确认标记的用法,但是由于确认标记是在不改变确指代词的位置的情况下重新分析而得来的,因而这时的已经近乎确认标记的“是”,如果一定要仍旧把它当做确指代词来看,也不是完全不行,而且有很多的时候,“是”本身就在确指代词与强调确认标记中摇摆,处于似是而非的境地之中。

先秦时期,在判断句的主谓之间加上“是”是个惯用的结构,所以我们经常会忽略掉“是”的发展变化,而认为只要“是”可以用“此”来替换,这个“是”就是固定不变的指示代词。

这是一个误解,这个误解容易让我们觉得系词“是”是突然产生的。

“是”由近乎强调确认标记到系词还有很漫长的道路。

“是”处于判断句主谓之间复指主语之初往往复指的是复杂的述谓结构,以加强句子的紧凑性,即使“是”后来复指的主语在形式上有了简化,并因此促使“是”由指示代词向强调确认标记方向演进,但“是”一直都难以出现在由简单名词充当的判断主语之后。

而当“是”一旦用在由简单名词充当的判断主语之后,“是”就容易被看做是系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